阅读与鉴赏 诗十七

合集下载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

古诗文阅读与赏析教学目标:1.分析命题思路,感知题目难度与风格;2.见微知著,感知全国命题风格;3.调整心态,准备应考方案。

土鳖提示:先做题,再看视频。

古文常识部分一、【2006复旦大学】博雅杯知识竞赛部分试题1.下列名句中的空缺,正确的是:,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A.小楼一夜听春雨 B.位卑未敢忘忧国C.读书本意在元元 D.纸上得来终觉浅2.在以下名句中,哪种表现出“无我之境”?。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王羲之《兰亭集序》)3.“亦雁荡具体而微者”这一文言句子的句式属于。

A.判断句 B.被动句C.定语后置句D.介宾结构后置4.“夫金玉珍宝,谷帛财货,人之所聚,岂天之所与?若盗之而获罪,孰怨哉?”(《列子•天瑞•宋氏学盗》)与“岂天之所与?”中的“与”字含义相同的一句是。

A.玉斗一双,欲与亚父B.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C.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D.与赢而不助五国也5.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孙子兵法•谋次》)与“全国为上”的“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全军为上,破军次之B.故兵不顿而利可全C.故今墓中全乎为王人也D.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天下6.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描写秦人的奢华、浮靡时有这样几句话:“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之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下列与“金块珠砾”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金玉良言B.蓬户瓮牖C.瓮牖绳枢 D.渔夫樵父7.孟尝君曰:“先生老矣,春秋高矣,何以教之?”(汉•刘向《新序•杂事第五》)句中的“春秋”一词的含义是。

A.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名B.一年,四季C.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D.年龄【蟑螂才尽点评】曾经有人问土鳖:“老师,你对复旦自主招生有研究吗?”土鳖云:“有啊!”“那你告诉我该如何准备呢?”土鳖云:“不用准备。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6)一、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同耿拾遗春中题第四郎新修书院卢纶得接西园会,多因野性同。

引藤连树影,移石间花丛。

学就晨昏外,欢生礼乐中。

春游随墨客,夜宿伴潜公。

散帙灯惊燕,开帘月带风。

朝朝在门下,自与五侯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卢纶的这首诗,客观上反映了中唐时我国早期书院春天生活的基本情景。

B.诗人能参加西园会,主要是因为与其他人一样有追求自由不驯顺的性情。

C.诗人运用了对偶、典故、写景等手法从多角度题写这所新修书院的生活。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完整版)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
2.情深意长的勉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哲理句归纳
诗句
哲理
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
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解体之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说明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蕴含要有藐视和压倒一切困难的雄心和气概,才能有所作为的人生哲理。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陆游《卜算子·咏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杜甫《登楼》
3.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及被贬的愤懑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杜牧《赤壁》、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初中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分类汇总(一)
一、思想情感归纳
思想内容
示例
忧国伤时
(忧国诗)
1.反映社会的黑暗、离乱的痛苦
杜甫《石壕吏》、白居易《望月有感》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杜牧《泊秦淮》、王磐《朝天子·咏喇叭》
3.同情人民的疾苦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观刈麦》
4.山河沦丧的痛苦,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对春色的赞美
陆游《游山西村》、陶渊明《饮酒(其五)》、王维《竹里馆》《终南别业》、孟浩然《过故人庄》、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韦应物《滁州西涧》、白居易《钱塘湖春行》、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2.昔盛今衰、物是人非、世事沧桑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
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山坡羊·骊山怀古》、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杜牧《泊秦淮》

语文阅读初中一年级古代诗词的鉴赏与理解

语文阅读初中一年级古代诗词的鉴赏与理解

语文阅读初中一年级古代诗词的鉴赏与理解古代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意境和深厚的艺术内涵。

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词,可以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对初中一年级古代诗词的鉴赏和理解进行探讨。

一、理解古代诗词的背景和文化内涵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古代诗词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诗词创作的背景和时代特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这些作品。

比如,在学习唐代诗词时,我们需要了解唐朝的社会背景、文化风貌以及诗人们的生活状态,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创作动机和表达方式。

另外,古代诗词通常以婉约、豪放、抒情等形式展现,通过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思想,传递出一种别样的美感。

学生在学习古代诗词鉴赏时,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分析诗词的表达方式和意境,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二、培养对古代诗词的审美情趣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通过学习和鉴赏古代诗词,可以启迪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情趣。

首先,学生应该学会欣赏古代诗词中的意境。

例如,在诗词中描绘的山水风景、描写人物的心情与情感,都是通过语言和形象的艺术手法展现出来的。

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想象来感受诗词中的景色和情感,从而增强对美的感知能力。

其次,学生还应该学会品味古代诗词的语言之美。

古代诗词以其精练、简洁而富有韵味的语言风格脱颖而出。

学生在鉴赏诗词时,可以关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音律韵律等,理解其中的美感所在。

通过对古代诗词的审美培养,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同时也能够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

三、加深对古代诗词的理解与鉴赏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代诗词,学生需要进行细致入微的阅读和思考。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韵律与格律来理解和鉴赏。

古代诗词有严格的韵律和格律要求,这是其独特之处。

学生可以通过分析诗词的押韵、平仄、句式结构等来了解诗词的构成特点,进一步领略其中的美感。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word版 有答案)

《题破山寺后禅院》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长河中,古诗词就像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的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的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的诗人,他独登高楼,难觅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这节课,我们学习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目标1、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反复吟咏,领悟诗歌的意境。

3、陶冶美的情操,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三、原文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注释《题破山寺后禅院》:选自《全唐诗》卷一百四十四。

破山寺:即今江苏常熟虞山北麓兴福寺。

禅院:寺院。

古寺:古老的寺庙。

初日:初升的太阳。

曲径:弯曲的小路。

幽处:幽静的深处。

禅房:僧人居住的房舍。

悦:使……欢悦。

空:使……空旷。

人心:指人的世俗之心。

万籁:指各种声响。

但:只。

钟磬:指寺院诵经,敲钟开始,敲磬停歇。

五、诗意清晨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

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

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

万物一片沉寂,只听到那悠悠钟磬的回声。

六、赏析赏析首联“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赏析: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院四周的环境。

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将旭日东升的勃勃生机刻画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诗人欣喜昂扬的情绪。

赏析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赏析:颔联点出题中“后禅院”三字,描写出通向后禅院的小路弯曲幽远和后禅院景色幽静迷人,含蓄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高洁志趣。

赏析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赏析:颈联中“悦”“空”两字是此联的“诗眼”,“悦”既有鸟儿的欢悦,也有诗人从山光潭影中感受到的欢悦之情;“空”既写出了后禅院的幽静,更表达出诗人超脱尘俗的情感。

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真题专项训练专题17古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有解析)

2023-2024学年小升初语文真题专项训练专题17古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有解析)

专题17 古诗词赏析与小古文阅读诗词赏析一、(2023·四川成都)忆古诗《竹石》,完成要求。

咬定青山不放松,_________________。

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____。

1.给诗中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下面的括号里用“✓”标示。

青(qīn qīng)松(sōng shōng)磨(mó mò)劲(jìn jìng)2.填写诗中所缺诗句,再说说“最后两个诗句”的意思。

3.诗人郑燮的人生经历有什么特点?读此诗可感受到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二、(2023·河南平顶山)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马诗【唐】李贺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钓。

__________,快走踏清秋。

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__________。

1.将两首古诗补充完整。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让人似乎看到了空旷荒凉的大漠在明亮皎洁的月光下,闪着如雪的寒光。

B.《蝉》这首诗前两句写了蝉的外形、食性以及蝉声的传播,暗喻人的品格高尚。

C.在阅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适当放缓,以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表现诗人的急切和向往之情。

D.这两首诗,一个写马,一个写蝉,风马牛不相及也,但是它们的后两句都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的志向。

3.根据上面两首诗,填写下面的表格。

古诗表达的志向或品格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点《马诗》①③《蝉》②4.上面这两首诗都运用了共同的写作手法,运用了这种手法的诗句还有哪些?请你先写事物,再写诗句。

______;______。

三、(2023·山西长治)古诗文脍炙人口。

请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下面的试题。

1.明其意·理解内容: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

(1)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鉴赏(答案)班级姓名得分(一)田家郑獬(xiè)田家汩汩流水浑①,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②好,却将微雨送黄昏.【注释】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1.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流水汩汩、高花满树的景象,其中“明”字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

(1分)2.云本无知,诗人却怨云“不知”这看似无理的抱怨,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在诗人的眼中,“云”被人格化了,表面上是对“云”的责怪、埋怨,实际上表达了诗人对夕阳下美景的喜爱眷恋之情。

(二) 蝶恋花①范成大春涨一篙添水面.芳草鹅儿,绿满微风岸.画舫②夷犹③湾百转,横塘塔近依前远.江国④多寒农事晚。

村北村南,谷雨⑤才耕遍。

秀麦连冈桑叶贱,看看⑥尝面收新茧。

【注释】①此词是词人退居苏州期间所作,写的是苏州附近的田园风光。

②画舫:彩船。

③夷犹:犹豫迟疑,这里是指船行迟缓.④江国:水乡.⑤谷雨: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清明之后。

⑥看看:转眼之间,即将。

1.词的上片与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1.上片侧重写乘船游湖所见的水涨草绿、鹅儿戏水、微风拂岸的江南自然春色;下片侧重写词人在船上所见的农事;表达了对乡村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对淳朴、宁静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之情(满足感、认同感)。

2。

“春涨一篙添水面”一句写景可谓绝妙,请作简要赏析。

(2分)示例:这是对春天来了,冰雪消融后的河水的描写。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水涨起来之后湖面因涨水而加宽的景象3.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2分)A.上片写春水上涨、芳草嫩绿、鹅儿嬉戏,透出了生命的温馨与活力。

B。

“谷雨才耕遍"中的“才”字,流露了词人对农事迟晚的不满情绪。

C。

全词散发着浓郁而恬美的农家生活气息,流露出词人对乡村景色的赞美之情。

D。

本词写景细腻,绘形绘色,动静结合,刻画了清新、明净的田园风光,令人陶醉。

二、爱国忧民(三) 金陵驿①文天祥草合离宫②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注释】①本诗写于1279年诗人战败被俘,被押往大都,途经金陵之时。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课件)

古代诗歌阅读与鉴赏(课件)

②每首诗的句数不限,可长可短。
近体诗的特点:
①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
②诗歌有严格的音韵格律要求,即绝句二四押韵,律诗二 四六八押韵。律诗四联八句律诗的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按表现手法分类:
浪漫主义 —— 想象、夸张、语言华美,一般表现对理想的 追求或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 现实主义——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 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其他还有:粗犷豪放、缠绵哀怨、含蓄蕴藉、悲怆幽怨。
例题:
对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分析 不恰当的一项是: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D、这首词反映了作者谪居黄州时的孤独与寂寞,表达了他 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
答案:C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 对比、反语、反复等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手段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怀古伤今
表现手法:
1、关于情与景 2、写史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 美景衬哀情 借古抒怀 虚实相生 借古讽今 想象 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用典 铺垫 象征
诗歌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1、强烈的抒情性:最集中、精炼、概括地反映社 会生活,充满作者浓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 2、和谐的音乐美:节奏鲜明,音调铿锵,讲究 押韵。 3、语言凝练,形象,含蓄。
古体诗 近体诗 隋唐时期出现的比较讲究音韵格律的诗歌。
古体诗的特点: ①作者是唐代以前的诗歌,一般都是古体诗。 ②唐诗中凡题目里有“行、吟、歌、引”等标志性字眼的 均为古体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与鉴赏诗十七语文2018.1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诗歌鉴赏1.根据要求做题(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一去二三,烟村四五,亭台六七,八九十花。

(2)分析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答案】(1)里家座枝(2)本诗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图一至十十个数词和量词的巧妙配合,使该诗形象丰满,朗朗上口【解析】【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题干要求“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量词”,重点考查对诗歌中量词的鉴赏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

第一句中,“去”是“距离”的意思,可确定“二三”后的量词是“里”;第二句中,“烟村”,指被烟雾笼罩的村庄,诗句的意思是烟雾笼罩的村庄中有四五户人家,量词用“家”恰当;第三句说的是“亭台”,量词用“座”恰当;第四句横线后是“花”,量词用“枝”恰当。

(2)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数量词在该诗中的表达效果”,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结合数量词在句中的意思、诗歌的意象、意境来分析。

本诗中“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八九十支”意思很好理解,整首诗写一眼看去有二三里远,薄雾笼罩着四五户人家,村庄旁有六七座凉亭,还有许多鲜花正在绽放。

从意象和意境来看,诗人在每句诗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个量词,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等意象编织在一起,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使诗中意象如在目前,构成一幅自然朴实、幽静美丽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

【点睛】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重点考查的是诗歌中的“炼字”。

这类题目常见的设问方式是“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请对某类词语进行赏析。

或请谈谈某类词语的表达效果”“本诗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等。

解答时要将所考查的词语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联系全诗的感情或主旨分析。

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解释该词语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该词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②展开联想把该类词语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类词语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①。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插②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②插:通“锸”。

铁锹。

本诗前八句叙写_____,后六句叙写_____,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

【答案】采地黄卖地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分析理解概括诗歌内容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看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确定赏析概括内容的诗句仔细阅读,根据诗句所写的内容进行概括答题。

本题要求考生概括出诗歌前八句和后八句分别叙写了什么内容。

仔细阅读这首诗,诗歌的前八句大致意思是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苗又遭霜。

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田里采地黄。

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

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开头两句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农民生活成了问题,为下文写采地黄做铺垫;二、三两联交代农民生活的景况,说明为了活命,农民只得采挖地黄。

第四联具体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

由此可见以上四联为诗歌的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大致的意思是把采来的地黄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央告对方用这地黄喂对方的肥马,自己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这是诗歌的第二部分,叙写的是采地黄者卖地黄的情形。

【点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是鉴赏的前提和基础,有了对诗歌内容的正确理解,鉴赏才成为可能。

鉴赏的关键在理解,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从标题入手理解诗歌。

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密切相关,很多论述类文章,标题就是文章的主旨。

“题者,额也;目者,眼也”,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是作品内容的高度概括,学生要明白标题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从阅读诗歌题目开始来读懂诗歌内容。

②利用注解和诗前小序理解诗歌。

诗歌作品是诗人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抒发的特定的情感,注释和小序往往解说作品的写作原因、背景,所以,通过注解和小序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注解一方面解释诗歌当中难以理解的词语,另一方面也会向读者传递诗歌当中隐含的内容和信息,特别是在考试试卷中,注释往往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

③阅读诗句理解诗歌。

阅读诗句理解诗歌内容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字词,读懂字面意思;二是懂得诗家语,辨语序,补省略,弄懂诗歌内容;三是明意象,懂兴寄,读懂诗歌的深层含义。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宋]陆游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

④(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注]①明河:银河。

②太清:指天空。

③散关:即大散关。

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意思对即可。

)【解析】【详解】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题干问的是“三、四两联”,就要奔向诗歌的最后两联。

诗歌中情感的表达方式有:直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感情词;借助景物或事件来表达感情,此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

颈联“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说的是表现,诗人秋夜病卧,却依然难以入眠;颔联“还思散关路,炬火驿前迎”说的是原因,诗人为何卧病在床却辗转难眠,原因是“思”重返战场,报效国家。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却东西门行曹操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

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

田中有转蓬①,随风远飘扬。

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②。

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神龙藏深泉,猛兽步高冈。

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注)①转蓬:飞蓬,古诗中常以飞蓬比喻征夫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生活。

②相当:相遇,相逢。

4.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5.“奈何此征夫”至“何时返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答案】4.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以鸿雁的境遇及其春来冬去的候鸟特征,表现征人的辛劳困苦。

然后以蓬草随风飘荡,无所归止,永远无法回归故土,表现征人漂泊在外的无奈与孤独。

这几句诗为下文描写征人的生活做了很好的铺垫。

5.(1)①出征之遥,远赴万里,镇守四方;②出征之苦,马不解鞍,甲不离身;③出征之久,年岁飞逝,老之将至;④故乡之思,返还无期,徒作渴念。

(2)这些方面紧密联系,共同反映了征夫思乡不得归的主题。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及诗句作用能力。

赏析诗歌表现手法,首先指出诗歌运用的是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作用),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诗句的作用,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

本题题目是“诗歌前八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仔细阅读诗歌前八句,可知诗歌前八句通过“鸿雁”和“转蓬”这两个意象,表现了征夫的生活境遇,运用的是比兴的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具体分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赏析诗歌内容主旨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找到要把握赏析内容的部分仔细阅读,抓住关键词句把握其所写的内容,进而把握其表达主旨。

本题要求概括“奈何此征夫”至“何时返故乡”六句,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征夫的生活,这些内容体现了什么主题。

仔细阅读“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铠甲不离傍。

冉冉老将至,何时返故乡”六句答题时抓住描写征夫的生活的关键词句,如“不解鞍”“不离傍”“老将至”“返故乡”等进行概括征夫的生活,进分析这些内容所体现的主题即可。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

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能准确判断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③答题时先点出诗歌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两首乐府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艳歌行无名氏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

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悲歌无名氏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思念故乡,郁郁累累。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

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艳歌行》中,好心的女主人帮游子缝补衣衫,却被从外归来的丈夫误会。

B.《艳歌行》中,兄弟几人面对男主人的误会,并未极力为自己辩解和开脱。

C.《悲歌》中,游子以远望故乡代替还乡,排遣了思念故乡却不得归的痛苦。

D.《悲歌》中,游子内心的情感无法诉说,就像车轮在肠中转动般阵阵绞痛。

7.古诗词中“燕”的意象丰富,下列表格中,对诗词中“燕”寄寓的感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B.BC.CD.D8.《艳歌行》和《悲歌》两首诗都抒发了深挚的情感,采用的主要抒情手法却不同,请简要赏析二者的抒情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