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技巧
高中古诗阅读技巧

高中古诗阅读技巧
高中古诗阅读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了解背景:在阅读古诗之前,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深层含义。
2. 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可以逐渐理解诗句中的词汇、语法和韵律,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意。
3. 抓住意象:意象是古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意象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注意诗眼:诗眼是诗句中最为传神的词语,往往能够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抓住诗眼是理解诗句的关键。
5. 品味语言: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需要仔细品味,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
6. 联想想象:在阅读古诗时,通过联想和想象,可以更好地进入诗的意境,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
7. 综合分析:综合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全面理解古诗的主题和思想,把握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总之,掌握高中古诗阅读技巧需要多读、多思、多实践。
只有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

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及典型题解析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示例 1: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
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
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
答题示例 2:游月陂宋·程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3 分) [参考答案]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1 分)营造了宁静(或静谧、幽静等)(1 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1 分)的心情。
(2)“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用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3 分)[参考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1 分)。
高考语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答题技巧

诗歌鉴赏题◆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
东篱(高雅,洁身自好)古典诗歌常见意象60例抓住典型意象的意义●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风霜雨雪水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动物类(1)子规:悲惨凄恻(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器物类(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颜色类(1)白:纯洁、无暇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神秘(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其它类:(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 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扑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初中古诗文阅读技巧

古诗文阅读技巧(一)、解题入格1、诗歌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5、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6、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7、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8、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9、体会诗歌情感: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0、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二)、答题程式一“写什么”方面: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情),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意象,意境,背景,主旨。
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
,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怎样写”方面: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诗眼,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直抒胸臆,虚实相济,绘形绘声绘色,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炼字,起承转合,赋比兴。
(二)、答题程式二“为何写”方面: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爱慕、愁绪、惆怅、苦闷等),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慨,袒露……的心迹,造就……的情致。
文言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技巧

文言文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技巧一、背景文言文是古代汉字语言的书面表达形式,它以汉字为基础,以文化传统、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为背景,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内涵。
古诗文是文言文中的重要体裁,它以语言的形式表达了古人对生活、社会和命运的思考和感悟,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情怀和文化意蕴。
二、阅读技巧1.理解词义古代文言文中的词汇,往往和现代生活和语言有很大的区别,一些字形、词义和用法需要我们特别的注意。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留意每一个生疏的字眼,积累古代汉字的特殊含义和用法,弄清楚文中字词的意义,让自己能够体会到古人的语言表达意思。
2.熟悉句式古代文言文的句式有其独特的构造方式,往往是复杂而繁琐的。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每段文中的句式和语法,尤其要理解长句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掌握好句中的语法成分和修辞手法,这样才能读懂文章的内涵,做到深刻鉴别的作用。
3.体会作者思想古人的诗词文稿,往往是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的产物。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从文中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观的表达和反映,深刻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内涵,认真体会其艺术魅力所在,这样才能对古代文化更好的把握。
三、鉴赏技巧1.寻找意蕴古代的诗词文都具有深刻的内涵,而且他们往往有多重的意蕴和寓意。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通过文本的细节和语言,找出其中的意象、隐喻和象征等感性的表述,推理出作者的修辞和喻意,掌握好文本的语言运用和深层内涵,全面理解古文的魅力。
2.评价文学价值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评价它的文学价值和地位。
对于一个作品是否经典,要看它的思想深入性、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
评价一个作品的经典性以及文学性,需要对古代文化和文学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品味艺术魅力古代文学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魅力一方面来自于语言、形式等文学要素,同时也受到时代和思想的影响。
在鉴赏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欣赏、领略和品味古代文学作品的真传达和文学技巧,感受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被其精髓所感动。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

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通常是体会诗词中的字词、意境、句意、语言特色、主旨、技巧、结构思路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很多人在面对古诗词鉴赏的时候都很头疼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诗词鉴赏方法与技巧,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形象就是通过分析诗歌意象的个性特征,感悟其中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A、注意意象的色彩(字面和暗示)。
色彩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
暖色—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 冷色—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传达出无比欢欣的心情。
B、通过动静结合,相互映衬的手法开拓诗境,传达情感。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诗中“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又突出显示了“春涧” 的幽静。
C、诗歌的形象有时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心理特点等各方面发生联系,被赋予某种特殊意义。
我们在鉴赏时要优先考虑这些具有象征意义的特殊意象。
特殊意象:“望月怀远” 、“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
鸿雁——思乡,信使;杜鹃——薄命佳人,忧国志士,哀惋,至诚;鹧鸪——思乡,凄情;东篱——山尘脱俗之境;菊花——高洁品质;杨柳——依依离别;岁寒三友(松、竹、梅)——傲骨桃花——美人;鸟——自由。
分析诗歌形象应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a、借景抒情“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瞑》)b、托物言志“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 于谦《咏石灰》)c、感物伤怀“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杜甫《孤雁》)d、情景交融“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鉴赏技巧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鉴赏技巧
1. 认真阅读并耐心推敲:古诗大多有隐晦之处,需要读者多次阅读、
比较,才能促使联系到字里行间,领悟到作者最深的意境和思想。
2. 发掘细微之处:古诗之精妙在于细节,要有所发掘,发现细微之处,如泰山黄鹤楼,张九龄以它体现了无穷哲理,令学者叹为观止;《滕
王阁序》中势如悬崖,比喻山谷之深,诗情之浓,令人叹服。
3. 运用美学思维与直觉结合:古诗的鉴赏过程需要运用美学思维,以
及读者的直觉,以全面的角度去发现作品的内涵没有,去感悟作者的
寓意和深层含义。
4. 根据文学常识加以诠释:鉴赏古诗时,应结合文言文的常识,辨别
三围,入渊分解诗苑,并以此加以思考,推敲诠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意境。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技巧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学会鉴赏古诗文,不仅可以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的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诗文。
一、把握古诗文的基本结构古诗文通常由诗句、句子和段落组成。
诗句是古诗的基本单位,需要注意诗句之间的运用和连接;句子则是古文的基本单位,需要理解句子的主干和修饰成分;段落是指古文中的段落划分,通常意味着新的含义或论述。
二、掌握古诗文的上下文关系古诗文常常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抒发情感等方式传递思想和感情。
要理解古诗文,需要将诗句或句子放在上下文中进行解读,推理作者的用意和情感表达。
三、注重诗句和段落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古诗文常常使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通过理解并运用这些手法,可以深入领略古诗文的艺术之美和韵味之处。
四、注重古诗文的词语选择与韵律古诗文中的词语通常经过精心的选择,充满了文人的智慧和情感,有时甚至具有多重含义。
与词语相伴而生的还有韵律,韵律有助于提升古诗文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了解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古诗文是作者在特定时代和背景下创作的产物,理解作者的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洞察古诗文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
六、借助研究资料和导读工具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借助一些研究资料和导读工具,如古代诗词注释、名家导读等,来帮助理解和鉴赏古诗文。
这些工具能够提供详细的解释和分析,引导读者更好地把握古诗文的内涵。
七、多与他人交流和讨论鉴赏古诗文不是孤立的个人活动,可以把这个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成就感。
与他人交流和讨论古诗文的体验,可以开拓视野、丰富理解,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鉴赏同一首古诗文。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古诗文鉴赏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掌握一些基本的技巧和方法,积极思考和尝试,就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多看多练 翻译可利用课内典型材料训练;精选训练材料。
三、如何解题?
1.整体阅读 (初步把握文中写了几件事,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性 格品质、议论文则注意观点); 2.看问题,认真审清题干。 3.信息筛选题:弄清题干的中心内容(人物的性格、 品质)是什么;结合原文弄懂每一句话所表现的人 物侧面(性格、品质、经历);进行筛选。注意区 分题干中的关键词和修饰语,如“直接表现”和 “表现”、“全都是”等。 4.文意理解题:将每一选项在文中找到对应点,看与 原文是否一致,或看选项分句间逻辑上是否成立。 注意审题认真,看选对选错;对选项仔细辨别比较。
2.
3.
4.
第六节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
以诗作本身为本,从“文本”出发,深入理解其 意,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应抓住关键诗句,透视其思想内容
2.
3.
要从诗作的意象中发掘其思想内容
要顾及全篇,顾及全人,要联系时代背景
4.
考纲与命题
《考纲》的鉴赏评价,有三方面,可以概括为: (一)写了什么
赵奢是一个行事谨慎、以国家利益为重、有预见 性的人。(意思对即可)。(5分)
18. 赵国的长平惨败留下了哪些历史教训?
(1)决策者用人不当,一意孤行(意思相近即可,3分) (2)指挥者纸上谈兵,脱离世界(意思相近即可,3分)
关于诗歌鉴赏
一、如何鉴赏诗歌
(一)消除心理上的畏难情绪乃至恐惧心理
诗言志 对诗歌感情的理解几乎是诗歌鉴赏的主要出发 点。所以,鉴赏诗歌其实主要是对诗人的情感理解。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 ①,玃似母猴②,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 所以大过③也。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 井④,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 “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 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 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子夏⑤之晋,过卫,有读史记⑥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 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⑦,不可不分, 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 为⑧所闻,则得之矣。 【注】①玃(jué):大猿猴。②母猴:又叫沐猴、猕猴。 ③过:错误。④穿井:打井。⑤子夏:孔子的学生。⑥ 史记:史书。⑦经:界限。⑧为:这里是审察的意思。
因为丁氏传出的:“吾穿井得一人”的话过于简洁, 有歧义,结果以讹传讹,闹出笑话。(2分) “晋师三豕涉河”有违常理,“三豕”与“乙亥”字形相 近。(2分)
18. 将文章最后一句话(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并 说说它的含义。(6分)
遵循事物的规律和人的情理,来审查自己听到的传闻, 就可以知道真实的情况了。(3分) 这句话强调了尊重事理人情的重要性,提出了察言的 原则和方法。(2分)
16. 文中能够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句话是什么?采 用了什么论证方法?(4分)
举例论证。(2分)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2分)
17. “丁氏穿井”闹出了什么笑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 的笑话?子夏为什么敢于质疑书上的记载?(6分)
明明是丁氏打了井,可以节省一个劳动力,却误传为 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2分)
16. 把文中划线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赵王于是任命赵括为将军,替代廉颇。蔺相如说: “赵王根据名声来任用赵括,如同把柱胶住来弹琴啊。赵 括只能读读他父亲的兵书,不懂得活用应变。”赵王不听 从,还是任命他为将军。(意思对即可)。(5分)
17. 从赵奢对赵括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赵奢是一个怎 样的人?
成考语文
语文基础知识
古代诗文阅读和鉴赏
一、理解句子,把握文意
二、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
首先, 尽可能地了解文意,这是提取信息的基础。 其次,在阅读中对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要特别关注。
其三,领悟题干所示,准确对信息进行删选、提取。
另外,有些信息就具有隐蔽性,需要仔细挖掘其潜 在的有价值的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8题。
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 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 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①。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 独畏马服君②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 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③。 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 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 “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 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於王曰: “括不可使将。”……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 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 心。四十馀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博战,秦军射杀赵 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阬之。 【注】①间:间谍。②马服君:赵奢的封号。③胶柱而 鼓瑟:瑟。古代弦乐器;柱是用来调弦的;鼓,弹奏。 把柱胶住,弦不能调,声音就没有变化了。
(二)怎么写 表达技巧。就是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 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效果,最终 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使“可见”(形象)通过技 巧表现(表达)“不可见” (思想感情) (三)为什么写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 ①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思想意义、人生意义、政 治意义; ②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 ③评析作者、作品思想的时代局限性等。
诗歌创作的大致“套路”(赏析、背诵有效) 起、承、转、合 起句:写景叙事。 承句:承接上文,继续写景,叙事。 转句:笔锋逆转,引向抒情,议论。 合句:抒发情感,发表议论。
*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5.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中,句子不易理解,容易混淆的重要原因,除 词义障碍外,就是每一句的主语不清,导致对词语的不同解释。 因此,翻译,首先弄清每个分句的主语,这样对句意的理解就 相对容易和准确。 审:先整体读一遍,补充完整每一句主语,弄懂大致意思。 切:能直译则直译,不能则意译。联系上下文将划线句子切 割成一个个语言单位(词),一定要一一对应翻译。 翻译的方法 留:人名、地名、朝代名、官名、国号、年号、典章制度、 度量衡;对:一一对译;换,删,补:主语、谓语、宾语、介 词;调:语序。 连缀成文。 答题时切记:字迹工整,不要有错别字,遇到不熟悉、拿 不准的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度。 ***往往翻译是觉得吃力的地方,就是给分点。这就需要特别 注意句中难解字词的翻译。 可以在草稿上翻译,最后誊抄上去。
一、从作品本身分析挖掘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1. 有的作品直接表露作者的观点态度,如直接议论的文字 2. 对于隐性和暗示的观点态度,要细心体会,仔细领悟才能 把握
二、要具体辨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1. 发掘文章的论点或由论点引发的感慨,这一般就体现了作 者的观点; 2. 发掘作者对事件的是非评价,这种价值判断是作者观点的 体现; 3. 发掘作者对人物的爱憎情感,这种思想情感的倾向性体现 了作者的态度; 4. 还可以从用词的褒贬色彩去发掘,推断出作者的情感倾向、 是非标准。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事物、景物、人物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 形象的典型意义。 (2)语言、语意。鉴赏作品的语言包括 ① 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 含意义、暗示意义); ② 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 ③ 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 的艺术效果。
3.(200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一18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①,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 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 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②然鼓 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 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 谷不可胜食也。数罟③不入洿池④,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 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也鱼鳖不可胜食,材木 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 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 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类。五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类;谨庠序⑤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⑥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老人们穿上丝织品的衣服,吃上有肉的饭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食,黎民百姓不挨饿、不受冻,这样不能为王,是没有 答: 这种情况的。(意思相近即可)
第五节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 和表现手法
*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
1.
要正确地解读 通过吟诵达到动情 把握意象,深入意境 仔细品味诗的情致理趣
* 读析
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古代诗词的一般结构:先写景,后 抒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分) 【答案】“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 全诗,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 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 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 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 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