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下的东坡故事研究
贵州大学2014届毕业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公示

酿酒与食 周换静 何腊平 品工程学 院 资源与环 高军波 杨瑞东 境工程学 姜毛 院 张覃 矿业学院
非水相介质中微生物脂肪酶法高选 择性合成1;3-甘油二酯的研究 矿物学、岩石 水城-紫云-南丹深大断裂泥盆纪裂 学、矿床学 陷作用与热水(液)成岩、成矿效应 研究 微细粒金矿中载金矿物浮选的基础 矿物加工工程 理论研究 动力扰动下深部巷道卸压孔与锚杆 联合支护的研究 提莫菲维小麦与野燕麦杂交后代花 粉母细胞染色体行为分析
陈彩 张遵东 西部中心 黎秋梅 曾海鹰 西部中心 旅游与文 顾佳琪 曾芸 化产业学 院 陆卫 公共管理 常进锋 群 学院 顾裕男 龙飞 王巍 黄其 松 许鹿 杜滨 公共管理 学院 公共管理 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管理学院
人口、资源与 生态足迹视域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 环境经济学 发展研究——以六盘水市为例 贵州少数民族村寨智慧旅游发展研 旅游管理 究 社会学 政治学理论 行政管理 同性恋的婚姻问题研究 在规模与民主之间:罗伯特·达尔 民主理论研究 本科教育服务质量改进的政策工具 的绩效研究--基于顾客感知的视角
化学与化 工 化学与化 工 化学与化 工
化学与化 工 酿酒与食 胡伯凯 徐俐 品工程学 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14届毕业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名单
序号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学生 姓名 导师 姓名 学院 专业名称 发酵工程 论文题目 答辩结果 4优1良 5优 5优 5优 5优 7优 5优 3优2良 5优 5优 4优1良 3优 5优 博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硕士 硕士 博士 硕士
4优1良 4优1良 4优1中 3优2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博选题(2010——2015)[1]丁炜. 全语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闫艳. 课堂教学目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张光陆. 对话教学之研究——解释学的视域[D].华东师范大学,2010.[4]张斌. 基于标准的学校教育问责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李茂森. 自我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0.[6]向晶. 学生幸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李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刘辉.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结果处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9]申宣成. 表现性评价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吕红日. 教师“知识分子”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洪志忠. 教师绩效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汪丽梅. 知识观视域中的教学方法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和建伟. 对中学与大学在物理实验教学内容衔接问题上的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4]庄白. “高观点”下的中学微积分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5]何千忠. 论美国社会科中历史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要素[D].华东师范大学,2010.[16]付小谧. 高校民族预科生英语学习困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7]郑丽芸. 英语课堂小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18]陈亚君. 师范院校生物学专业教育实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19]田倩. 数学职前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0]贺晔. 英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1]宋静磊. 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顶岗实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2]徐蓓蓓. 物理DIS实验与探究式教学的整合和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3]孙荣荣. 高中地理新课程作业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4]唐晓鹏. 高中人文地理案例教学的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5]王孟初. 高中人文地理课程内容选择的国际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0.[26]袁有雯. 高一学生数学问题解决个性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7]楼帅. 专家与新手型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8]陶俞佳. 新加坡中学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技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29]汪肖楠. 中学生科学学习中坐标图认知能力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0]王世朋. 科学教师的课程观及其对课程实施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1]吴先强. 基于标准的“元素化学”教学过程“一致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2]张贤金. 化学教师对科学方法及其教育的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10.[33]祝炎. 化学教师教育研究特征的微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34]陈磊磊. 上海地区化学教材与教学实践中融入化学史教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5]程晨. 德国化学课程中的“学科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6]郑静. 论吕思勉的语文教育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37]朱丹萍. 高中古诗词课程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38]黄歆. 试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华东师范大学,2010.[39]蒋芸芸.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小说阅读教学内容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0]柳利萍. 试论朱自清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0.[41]沈洁. 人教版选修教科书《外国小说欣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2]卜静静. 我国中小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历史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0.[43]丁洁. 高中优质地理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4]毛琦. 基于ISM法的物理教科书分析及分析结果实用性的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0.[45]金莉. 中国和英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46]臧丽娜. 新课改中数学思想方法在课标及教材中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0.[47]邹佳晨. 椭圆的历史与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0.[48]陈慧. 高中生对数学证明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49]冯璟. 职前和在职数学教师对无理数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0]梁竹. 中国、新加坡初中教材平面几何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1]沈莲波. 上海高中生对向量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0.[52]王会明. 高中数学骨干教师课堂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3]姚雪. 上海、香港、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4]李镌钊. 讲授法的历史演进与当代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10.[55]张晓蕾. 课堂教学生活中学生身体问题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0.[56]秦冬梅. 中小学生学期学习报告单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7]莫海玲. 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中的前概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8]李昂. 基于教学实践的地理新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59]贾鲁娜. 基于课程标准的我国现行高中生物教科书(实验部分)质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60]于晓晖. 中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1]陈燕.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名师工作室活动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2]张研. “物质结构与性质”教科书学习难度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3]蔡晶. 高中生解决化学“加合问题”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4]余轶. 青少年科技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的创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5]尹静. 高中生物模型教学的现状调查与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6]沈严惠. 高中“植物的分类与鉴赏”校本课程开发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7]潘立晶. 《中学生物学实验设计与应用》课程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8]魏秀. 俞子夷小学学科教学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9]韩少斐. 班级中处境不利学生生活体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0]周骏. 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1]赵永芝.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养成的成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72]王泓萱. 小学校长教学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3]张贺华. 3-6年级科学教科书插图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4]高琼琼. 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教师阻抗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5]许志毅. 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6]王斌娟.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习适应性问题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7]赵黎. 教师的知识共享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8]刘润英. 首要教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79]赵起月. 课程改革背景下教研员角色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0]赵红霞. 积极学习的课堂环境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1]任维伟. 推进与阻力:农村学校素质教育困境的田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2]朱海粟. 陶行知生活课程思想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3]黄燕. 宗白华的生命美育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4]张昭. 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85]吴成业. 教师的学生评价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86]许筱英. 我国新教师就业市场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0.[87]张倩. 休闲教育视角下的春游活动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88]于庆军. 地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89]祁灵. 华东师范大学免疫学实验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90]王苗. 大一与高二学生对数列极限的理解:历史相似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1]刘晨霞. 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与中国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92]郭青青. 美国中小学经济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3]朱佳丽. 八年级学生数学推理与证明的现状调查与教学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1.[94]黄龙孙. 高二学生对公式和定理的理解及其对数学学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95]罗程宏. 关于职前数学教师算法知识的调查与互助式教学设计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96]马晓华. 高一学生对数以及对数函数学习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7]原登慧. GTTM视角下的中美数学期望课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8]黎文俊. 何炳松历史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99]邱红娜. 中新初中地理教科书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0]帕孜来提. 中学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1]李春江. 基于3ds Max的计算机三维技术辅助高中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认知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2]王星乔. 基于测量模型的化学平衡知识的认知诊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3]朱丹. 作文仿写教学研究——心理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4]马冠中. 高中物理教科书力学定律主题中科学定律本质教学的描述与评估[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5]陶洁. 基于生物学科的初中生科学素养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6]黄若朦. 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学物理教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07]徐琰斐. 基于动态平衡思想的“变革性经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8]计清莹. “本土文化”类语文校本课程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11.[109]高建军. 物理问题解决中基于问题近似的迁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0]张文静. 中美两种高中物理教材对比[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1]张振宇. 史学研究成果引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2]柳晓丹. 优秀数学教师的课堂提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3]王莉. 回归儿童生活:小学《品德与社会》教科书的插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4]蒋德慧. 职前教师与职初教师关于斜率的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15]周小青. 新任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6]程林. 基于教育目标分类的标准化省(州)级学业成就测试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7]陈玮. 关于数学师范生平行四边形知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8]陆立仪. 浅论蒋伯潜语文教育改革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1.[119]隋文静. 中学生运用一般化的策略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0]郑丁丁. 初中数学资优生数学问题解决特征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1]吴婧. 黎锦熙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夏婧. 拓展与延伸[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3]徐奕. 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目标体系试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4]时晨. 初高中学生解决数学开放题认知水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5]付黎黎. 基于组织学习视角的备课组活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6]杨蓓蕾. 纸笔式表现性评价在中学生地理学业成就评价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7]郭锋涛. 新课改高中地理课程选修模块实施情况及试题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28]蔡鸿菲. 反思陆九渊顿悟教育思想及对语文教育的启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29]黄静. 初中生化学符号学习的调查及评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0]尤蕾蕾. “微粒间作用力”概念系统形成过程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1]张玲. 基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NChO试题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2]李秋芳. 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3]李蔚. 中美两国历史教科书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4]孔散君. 互动卡片教学法在高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35]夏寅. 旨在专业发展的新教师培训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6]范敏. 学校变革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7]胡美云. 论合作学习中的学生需要[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8]豆雨松. 教师课堂评价任务设计和使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39]许超. 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0]杨森. 在传统与变革之间[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1]王彩连. 教科书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2]陈颖. 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MCE与NCHO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3]李荟. 中、澳科学实验内容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4]刘蕊. 初三学生化学“突现性质”问题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5]彭石娟. 高中“生物进化”校本活动课程的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6]兰璇. 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评优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7]陈玲玲. 旨在质量保证的教师教育认证制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8]翁文芸. 初任理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49]谢蕾蕾. 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0]高芳祎. 文化—个人视角下教师的研究观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1]李宏燕. 法国业士水平测试试题模型的建构[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2]左芳. 美国德克萨斯州青少年性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3]桂德怀. 中学生代数素养内涵与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154]何珊云. 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5]谢赛. 儿童学习结果取向的美国教师教育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6]王中男. 考试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7]周杰. 倾听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8]李宝敏. 儿童网络素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59]高振宇. 近代中国学校教育中的儿童问题研究:儿童史学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0]陈华. 中国公民教育的诞生—课程史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1]韦冬余. 施瓦布科学探究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2]赵士果. 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3]潘丽芳. 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4]夏永庚. 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5]余闻婧. 发现与解放[D].华东师范大学,2013.[166]陆晓红. 教师专业发展叙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67]杨澄宇. 基于现象学视角的语文课程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8]汪明帅. 我国近代教师权利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69]邵朝友. 基于学科能力的表现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0]潘义. 上海初中生英语暑期作业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1]黄一平. 美国K-8年级Health & Wellness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2]姜君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中地理教科书的发展演变[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3]李莉. 中学数学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备课策略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4]刘金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学历史教学设计研究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5]罗玛. “元素及其化合物”内容教科书构成要素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176]李同灵. 化学课堂提问要素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7]朱娅梅.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学建模能力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178]张燕. 21世纪初儿童阅读推荐书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79]王兴燕. 课程视野下的方言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0]胡陶. 小学科学教师对于SSI、SSI教学的观点及教学实践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1]何嘉. 课堂互动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2]周坤亮. 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3]纪媛媛. 叶嘉莹的诗词教学思想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4]叶海龙. 教师基于标准的学业成就评价设计和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85]钟朋. 课程如何应对底层学生的教育冲突经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6]桑雪洁. 美国大学儿童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7]刘潇琳. 高中生立体几何问题解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8]袁文娟. 基于布卢姆认知目标新分类的初中数学教科书习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89]袁思情. 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高中数学教材三角学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0]施美. 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Word power”板块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191]俞莉丹. 中美英三套初中科学(生物)教材学习难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2]高靖. 基于学习难度模型的中外初中生物教科书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193]张娜. 代数应用题任务特征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4]刘万稳. 数学系大一学生对标准差的概念性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5]随倩倩. 评估学生条件概率学习的困难[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6]王家伟. 基于GIS的中学生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97]黄洁. 地理系师范实习生课堂教学失误归因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8]徐清清. 美国德克萨斯州初中健康教育(性教育部分)的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199]雷福英. 骨干教师专业发展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0]屠靥韵. 六年级学生对扇形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1]娄满想. 中国、美国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科书中概率统计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2]赵纪诺. 中国、日本、新加坡和美国高中数学教科书数列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3]谢珺. 中国、新加坡和日本高中数学教科书复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4]阎珏雯. 清末民初:中学历史教学与国民意识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5]常元. 课程内容与学习经验的转化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6]崔文鑫. 高中生高层次数学认知能力的检测与相关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7]严丽.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08]张玉瑜. “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09]焦方瑞. 对话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0]张路一. 上海市中学生思维风格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1]余婧. 教师信念的传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2]赵萌萌. 校本课例研究中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3]罗琴琴. 钱基博国文教育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4]吕长生. 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5]傅彦. 基于证据的小学教师课堂理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6]陈传东. 奖励隐喻及其在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表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7]蔡文艺. 真实性评价在科学探究技能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8]程笑雪. 初中生代数应用题图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19]庞娟. 超越教科书:教师对教科书的抵制与创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0]谌秀云. 中学生化学反应学习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1]陈花蕊. 中学生科学学科能力的框架建构与测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22]王莹颖. 中学学生对幂与指数函数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3]卫芸. 代数应用题的类型、结构与分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4]庞泓. 初中地理教材活动系统设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5]贺小燕. 探究学习型地理教材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6]过晔俊. 中美初中地理教材测评版块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7]金敏. 关于初中生对代数证明认识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8]王柳娇. 利用概念转变解决概念混淆现象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29]谢柳. 基于问题图式的物理问题解决障碍诊断及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0]周雪梅. 中美几何教材内容中的推理与证明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1]鲁小莉.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的数学应用水平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232]陈清. 义务教育化学教材“抽象性”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3]沈春辉. 中法高中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文化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4]周慧. 中国、美国、日本和新加坡高中数学教材中矩阵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5]张诚. 我国中小学公开课的类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6]钟意菁.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及现实意义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7]李小敏. 阮真中学作文教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8]尚金兰. 复杂理论视域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39]陈康林. 建国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苏俄史内容的呈现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0]谢盛. 人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评述[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1]张勇智. 中职学校“双元制”教育理念及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42]盛清. 上海市课外教育中青年科技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3]岳晓婷. 物理学专业师范生PCK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4]王丽君. 华东师范大学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多元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5]周亚军. 学校茶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实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6]李叶欣. 高中英语教科书中的大众文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7]刘霞. 山东省英语高考命题变化对英语教学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248]周晓旭. 中国、德国、美国高中数学教材幂指对函数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49]吴蕾. 教师对学情分析的认知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0]田婷. 小学阶段教师对数学评价任务的认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1]朱倩. 小学语文教师PCK中“学生知识”发展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52]侯晓灿. 科学救国梦的开端[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3]杨正丽. 高中物理合作学习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4]赵怡婷. 海峡两岸大学入学历史科目考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5]郎芳芳. 高中生对数学归纳法的理解:结构特征和证明建构的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6]郭文娟. 学生作业的描述性反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7]王冰如. 课堂观察工具评价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8]周芳芳. 初中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调查与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259]邹逸. 新手科学教师与专家科学教师PCK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0]尚永青. 教科书“化学与社会”内容整合的国际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 [261]杨莉. 小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对数学学业成绩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2]石亚兵. 伊壁鸠鲁的“灵魂救治”教育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3]胥明雨. 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4]刘志伟. 学习科学视角下的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5]陈琛. 小学阅读课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6]曲琳.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市小学课程结构变革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67]顾若楠. 小学课堂纪律的田野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8]张亚萍. 基于课例研究的教师PCK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69]彭如倩. 六年级数学资优生数学能力特征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0]吴晨昊. 六年级学生数感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1]晁言芹. 小学生习作元认知的培养内容与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2]甘敏. 小学五年级学生作文修改能力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3]程力. 基于合作的小学习作讲评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4]陈加坤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练习系统编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75]张静静. 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6]冯鲁红. 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7]马永鑫. 代数应用题的回忆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8]刘彩玲. 中国内地与台湾高中物理教科书难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79]周梦琼. 美国Texas州高中健康教育教材《Glencoe Health》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0]易英华. 论王力古代汉语教学思想[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1]党璇.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戏剧单元练习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2]陈飞琴. 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古代诗歌选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83]张培. 上海市高中化学教师科学本质观现状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4]杨晓. 中日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探究活动的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5]王雪婷. 高中化学课堂提问与学生思维发展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6]胡恺岩. 中学教师的KCST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7]耿芬.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微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8]张燕. 化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289]段文宁. 地理高考试题中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0]陈丽娜. 高中自然地理教学语言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1]巢娜. 地理开放性试题评分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2]黄婉庆. 高中地理作业生活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3]周丹. 对高中数学核心能力及其水平划分的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4]谢欢欣. 样例学习对学生数学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5]陶磊. 高中生初等几何变换思维水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6]裘莹莹. 上海高中生对抛物线概念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7]马丽娜. 上海高中学优生和学困生解决椭圆问题差异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98]陆琳琰. 抛物线的发生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299]安婷婷. 关于几种概率分布的高中教材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0]姚瑾. 初中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1]谢正敏. 中美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2]卢晓晓. 初中生尊重他人态度测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3]潘梦梦. 优化语文课堂“学习场”[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4]应丹蓉. 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探究内容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5]安凤. 初中语文课堂口语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6]来玉超. 高一学生数学信念与函数问题解决的相关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07]岳文娟. 初中语文课堂涵泳法实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308]王新燕. 探究型课程中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研究

空间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研究因冯守勤侯富存(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更好地契合初中生对于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特点,而且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思考和学习,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
因此,探究初中化学教学中项目式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融合策略对于优化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理设计项目教学计划在深度学习理念下,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活动在开展过程中,需要教师在明确化学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地对项目式教学方案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设计项目任务的各个环节中,将方案设计的重难点进行合理分解,确保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内化化学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知。
同时在制订项目计划的过程中,还要坚持难易适中的原则,确保设计的项目任务不仅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综合性,而且各个任务之间要有较强的关联性和连续性。
这样有助于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或者独立思考的形式高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并且能够对相关的规律进行自主总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目标。
以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六单元《二氧化碳的制取和研究》教学为例。
在本项目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大理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观察,通过比较和分析,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实验室制取气体在选择装置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其次,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所选择的最恰当的药品和实验装置。
通过分解教学目标分解,结合实际情况,对本堂课的项目任务、项目驱动问题及相关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最后,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通过资料的搜集以及数据的查询进行总结和归纳,在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进行准确掌握注意相关事项和考虑相关因素,为后续学生深度学习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积极创设项目学习情境在初中化学项目式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想实现深度学习目标,还需要化学教师在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将情景贯穿始终,为学生营造具有吸引力的项目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河南省青桐鸣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带答案解析

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三)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正如历史研究可以有很多视角一样,文学史研究也可以有多种视角。
研究视角的择定,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象的客观性质,一是研究者对对象性质的判定。
也就是说,只有对象具备此种性质,且此种性质已被研究者发现,这一研究视角才会确立。
如果对象本来不具备此种性质,或研究者对对象的此种性质尚无认识,是不可能出现此种研究视角的。
古典诗文曾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主体,抒情(包括理性成分虽重但不乏情感色彩的议论感慨)曾被认为是中国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从抒情视角来研究和阐释古典诗文曾是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要角度,这毫不奇怪。
正因为如此,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被认识得较早较深,被阐述和弘扬得也较为充分。
“中国是一个诗国”的说法,我们耳熟能详;“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悠久而丰厚”这个说法顺理成章而来,含义与之亦相通。
而与抒情传统被阐论得相当充分相比,中国文学有无叙事传统,如何认识、描述和分析这个传统却是至今尚未获得满意回答的问题。
前人也不是完全没有注意到中国历代文学的叙事问题,也曾有过不少论述,某些史论著作中有所提及。
可惜中国尽管自古史学发达,但史著的叙事并不常在、更不都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中。
比较突出的是,到了长篇小说和戏曲发达的明清时代,有些学者和评点家创造出一套关于小说戏曲批评方法和关于描写技巧的名词概念,如正叙、倒叙、补叙及草蛇灰线、横云断山之类,其中不乏精彩之见,但总的说来,尚缺少体系性,理论化程度较低,与对抒情传统的阐论相比,还是显得薄弱而肤浅。
我们的古人创建了系统而精深的抒情诗学,但没能建设起堪与比美的叙事学。
在叙事学的实践和理论方面,西方人走在了我们的前面。
受到哲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刺激和促进,文学(小说)叙事学于20世纪60年代在法国诞生,很快风靡欧美文学批评与学术界,美国后来居上,至今已成为其新的重镇。
年度校级科研项目一览表

具有开放骨架磷酸铁的合成、电磁性质 及离子改性研究
青年专项
生化环
xxNXY91
钱保俐
利用射线辐射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双二 倍体创制异染色体系
青年专项
生化环
xxNXY92
杨晶晶
超咼固色率大分子抗菌染料的合成及性 能研究
青年专项
生化环
xxNXY93
袁国军
价有序诱导分子磁性材料
青年专项
生化环
xxNXY94
青年专项
国际交
流处
xxNXY78
普通师范院校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研究
青年专项
教务处
庞丽丽
xxNXY79
于扬
学生社团建设的创新与实践
青年专项
团委
xxNXY80
马雯瑄
普通高校国防教育增强育人功能的对策 研究
青年专项
学工处
xxNXY81
詹萍
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研究
青年专项
设备处
立项编号
一般项目
审计处
xxNXY33
周玲玲
高校涉税税种分析与税务筹划
一般项目
财务处
xxNXY34
曹建军
基于遥感数据挖掘疋量解析城市景观生 态关系
一般项目
生化环
xxNXY35
霍光明
咼产放线菌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及酶学 性能研究
一般项目
生化环
xxNXY36
唐宁
韭菜耐盐品种的筛选与开发
一般项目
生化环
xxNXY37
徐鉴
房宝娣
集值变分不等式以及变分包含问题的研 究
青年专项
数信院
xxNXY95
王燕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探究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现阶段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不够重视、目标不准、方法不足、形式简单等问题。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比较丰富,本文试通过宏观、微观关联教学,变化与平衡思想的切入,科学探究能力和质疑能力的培养等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和建议,通过丰富的例证说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恰当的教学指导等持续推动高中生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提高和深化。
标签:核心素养高中化学教学策略高中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宏观辨识能力、微观探析能力等,同时还应培养其社会责任感,这些都是高中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应当发展的学科核心素养。
而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高中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情况均未达到教师的预期。
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缺乏重视,存在对核心素养的内容认识模糊、培养目标不精准、缺少方法、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本文试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通过宏观、微观关联教学,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宏观辨识能力是指高中生能够从宏观角度来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这是推动其步入化学学习大门的重要动力,更是让其了解化学与生活之间的关联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微观探析能力则是要求高中生能够从微观角度分析相关的化学原理,从而更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
教师通过宏观、微观关联教学,可以让高中生通过体会知识间的联系全面系统地学习相关化学知识,这样不仅学习效果更有保障,而且对学生相关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也极为有益。
以《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中“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一课的教学为例。
教师可以利用“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这一实验,让高中生通过手触反应容器、观看量热计的数值变化等方式来宏观感受在中和反应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反应热。
然后教师要引导高中生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出现反应热的原因,也就是“反应前后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不同的”,并借此引出焓变的概念,让高中生在此基础上对化学反应时的热量变化情况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湖北省200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第11批)

附件1:湖北省2009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第11批)(109篇)序号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所在单位001 基于量子点的多功能纳米生物探针的构建及其对细胞的识别和分选宋尔群庞代文武汉大学002 壳聚糖基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功能化应用王小英杜予民武汉大学003 探寻日常生活之幸福-菲力普·德莱姆与细微主义写作吴娟杜青钢武汉大学004 全息技术制备微结构光学材料的设计与实现杨奕汪国平武汉大学005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任全娥邱均平武汉大学006 先秦公私观念与儒家公共哲学试探陈乔见郭齐勇武汉大学007 实流形在复流形中的全纯不变量尹万科黄孝军武汉大学008 鼠疫与伦敦城市公共卫生(1518-1667)邹翔陈勇武汉大学009 集成影像与LiDAR数据重建三维建筑物模型研究程亮龚健雅武汉大学010 自主与创新:中国广告产业发展研究廖秉宜张金海武汉大学011 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代谢影响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陈敏夏冰武汉大学012 欧盟司法与内务合作探析周勇罗志刚武汉大学013 水稻胚胎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分析及OsMT2b基因的功能研究袁静赵洁武汉大学014 网络式软件的需求元建模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王健何克清武汉大学015 矩形截面超高层建筑涡激振动风洞试验研究吴海洋梁枢果武汉大学016 地方公共部门效率与财政分权:基于中国的实证研究龚锋卢洪友武汉大学017 氧化锌低维结构的可控制备及其光致发光与场致电子发射性能研究李春方国家武汉大学018 DNA 毛细管电泳分离介质及固相萃取技术研究余胜兵胡继明武汉大学019 NaOH/尿素水溶液对纤维素的溶解及新材料研究祁海松张俐娜武汉大学020 半导体量子点激子相干动力学和光发射统计特性程木田王取泉武汉大学021 基于EA的政府信息资源规划研究裴雷马费成武汉大学022 复杂环境电磁辐射与散射问题混合算法研究与工程优化设计陈海涛朱国强武汉大学023 液相微萃取技术及痕量/超痕量元素与形态分析夏林波胡斌武汉大学024 一种新型的钯催化氧化交叉偶联和羰基化反应的研究赵应声雷爱文武汉大学025 一类动力学方程及流体力学方程解的Gevrey正则性李维喜陈化武汉大学序号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所在单位026 基于Web2.0的信息服务研究刘高勇胡昌平武汉大学027 卫星测高波形处理理论研究及应用褚永海李建成武汉大学028 iNOS在氧诱导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贺涛邢怡桥武汉大学029 基于铌酸锂光波导的高速全光信号处理技术研究王健孙军强华中科技大学030 热休克蛋白60抗原、抗体和70抗体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自身免疫反应的特征张晓敏邬堂春华中科技大学031 燃煤细微颗粒物的模态识别及其形成机理于敦喜徐明厚华中科技大学032 蛋白磷酸酯酶2A 的酪氨酸磷酸化修饰在Alzheimer病发病中的作用刘蓉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033 随机微分方程的同胚流及其应用乔会杰张希承华中科技大学034 基于半导体光放大器和光学滤波器的高速全光信号处理董建绩黄德修华中科技大学035 SMES在电力系统中应用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性研究石晶唐跃进华中科技大学036 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研究型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张俊超刘献君华中科技大学037 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谭晓平尉迟治平华中科技大学038 蓝藻藻蓝蛋白和变藻蓝蛋白生物合成的研究苏平赵开弘华中科技大学039 复杂网络的稳定与控制研究张皓关治洪华中科技大学040 ERβ基因衰老性甲基化对结肠癌细胞雌激素信号传导通路的表观遗传学调控的研究翟荣林王国斌华中科技大学041 自抗堵滴灌灌水器设计及快速开发成套技术研究魏青松史玉升华中科技大学042 光学成像研究大鼠皮层激活与缺血后的血流动态变化骆卫华曾绍群华中科技大学043 阈值协整及其对我国的应用研究欧阳志刚王少平华中科技大学044 多元混合气体声学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鄢舒王殊华中科技大学045 煤粉炉内三维温度场及颗粒辐射特性重建娄春周怀春华中科技大学046 脉冲功率开关RSD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梁琳余岳辉华中科技大学047 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神经毒性研究李晓波徐顺清华中科技大学048 电场激发与压力辅助燃烧合成MoSi2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胡侨丹严有为华中科技大学049 几种金属硫化物纳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性能研究赵平堂黄开勋华中科技大学050 对等网络环境下高效资源共享机制研究宋伟卢正鼎华中科技大学051 自旋电子学材料的第一性原理研究高国营姚凯伦华中科技大学052 胡适言论自由思想研究吴麟孙旭培华中科技大学053 人脑胶质瘤及其肿瘤干细胞Livin基因与化疗耐药关系研究靳峰赵洪洋华中科技大学054 多层逆向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何波杨超华中科技大学055 DDPH对慢性脑缺血后大鼠学习记忆及海马突触传递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何治郭莲军华中科技大学056 抑制蛋白酶小体对大鼠海马tau蛋白和β-淀粉样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刘英华王建枝华中科技大学057 北苏鲁乳山辉长-闪长岩及其基性岩石包体的锆石U-Pb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汤华云郑建平中国地质大学058 华南二叠-三叠纪之交牙形石演化研究江海水赖旭龙中国地质大学059 新型拓扑结构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及其性能研究王贤文陈敬中中国地质大学060 大同盆地浅层地下水环境中砷的来源与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谢先军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061 超声波电镀镍基金刚石钻头工艺与机理研究方小红杨凯华中国地质大学062 基于模式识别算法的高频瑞雷波频散曲线非线性反演研究宋先海顾汉明中国地质大学063 船舶柴油机瞬时转速和热力参数监测诊断技术研究余永华杨建国武汉理工大学064 非金属掺杂TiO2粉体及薄膜的低温制备、结构与性能表征谢毅赵修建武汉理工大学065 复合累托石颗粒材料的制备及处理铜冶炼工业废水的研究王湖坤龚文琪武汉理工大学066 p型Ge基I-型笼合物的制备、结构及热电性能邓书康唐新峰武汉理工大学067 包覆式ZrB2-Y A G-Al2O3陶瓷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宋杰光张联盟武汉理工大学068 制造网格资源服务优化配置理论与应用研究陶飞胡业发武汉理工大学069 基于Web的本体学习研究傅魁聂规划武汉理工大学070 出现在辐射气体中的一个双曲椭圆耦合方程组解的渐近行为阮立志朱长江华中师范大学071 具阻尼的p-方程组解的渐近行为及最优衰减率蒋咪娜朱长江华中师范大学072 现代汉语受事宾语句中论元共现规律及管控机制研究朱军储泽祥华中师范大学073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周小李杜时忠华中师范大学074 新型三唑啉酮和四唑啉酮衍生物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骆焱平杨光富华中师范大学075 多维视域下的有标选择复句研究尹蔚邢福义华中师范大学076 教育多元筹资问题研究--兼论第三部门在教育筹资中的作用唐斌范先佐华中师范大学077 论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杜娟聂珍钊华中师范大学078 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金保华孙绵涛华中师范大学079 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分离克隆和功能鉴定丁新华王石平华中农业大学080 棉花体细胞胚发生与合子胚发育相关基因的鉴定、克隆与功能分析曾范昌张献龙华中农业大学081 微囊藻毒素对鱼类和哺乳动物致毒效应的比较研究张学振王卫民华中农业大学082 二球悬铃木LFY及MADS-box同源基因克隆、功能验证及其系统进化研究李志能包满珠华中农业大学083 根瘤菌共生信号在豆科植物百脉根中的传递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朱辉张忠明华中农业大学084 常压下钙锰矿化学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崔浩杰刘凡华中农业大学085 甘蓝型油菜基因组中开花期QTL的检测和分析龙艳孟金陵华中农业大学086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的重组沙门氏菌基因工程疫苗研究赵战勤陈焕春华中农业大学087 基于复阻抗特性和电子鼻的淡水鱼新鲜度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张军李小昱华中农业大学088 荔枝果皮多酚氧化酶内源底物的确定及其促褐变机制刘亮谢笔钧华中农业大学089 拟南芥硼高效QTLAtBE1-2的定位和基因表达谱分析曾长英胡承孝华中农业大学090 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制度研究高飞陈小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91 基于非平稳框架的时间序列问题研究李锐向书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92 知识产权的创新激励效应——基于产业差异的研究文豪汪海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93 版权客体论卢海君吴汉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094 导热构形优化及若干拓展研究周圣兵陈林根海军工程大学095 多相整流感应发电机系统的研究王东马伟明海军工程大学096 推进器水动力性能及空泡预报的数值方法和模型试验研究叶金铭熊鹰海军工程大学097 非线性Fourier原子的研究付应雄李落清湖北大学098 自相似测度的勒让德谱的收敛速率和Moran测度的重分形谱肖加清吴敏湖北大学099 原位分解法制备多孔陶瓷的影响因素及相关应用研究鄢文李楠武汉科技大学100 脑缺血叠加寒冷诱导血瘀证表征模型及其生物学基础研究李乐军田金洲湖北中医学院101 艾灸对老年大鼠海马线粒体凋亡及其基因调控的研究杜艳军孙国杰湖北中医学院102 补肾化痰法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周亚娜向楠湖北中医学院103 高应力下脆性岩石的力学模型与工程应用研究黄书岭冯夏庭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104 全纯函数空间上的线性分式复合算子江良英欧阳才衡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05 脱铝分子筛中B酸和L酸协同效应的固体核磁共振和量化计算研究李申慧邓风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106 基于GPS的电离层层析算法及其应用研究闻德保欧吉坤中科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107 虹彩病毒四个功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特征分析赵哲张奇亚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108 Alcaligenes sp. strain NyZ215中邻硝基酚降解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肖毅周宁一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109 杆状病毒调控宿主肌动蛋白的分子机理研究王倩陈新文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一基础研究类项目

思政专项
经济与政法学院
2
1
1
4
徐丹
长征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社会科学
思政专项
经济与政法学院
2
1
1
5
王丽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演变研究
社会科学
思政专项
经济与政法学院
2
1
1
18
沈春娥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融合发展研究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文学院
1.5
1.5
19
祁 娟
主题学视域下的中国动画叙事研究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美术学院
1.5
1.5
20
尚晓明
精准扶贫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美术学院
1.5
1.5
21
刘 浩
黄河颂—纪念革命诗人光未然(油画创作)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3
1.5
1.5
8
牛丽丽
汉江生态经济带体育产业布局优化与协同发展研究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体育学院
2
1.5
0.5
9
江 平
城市品牌形象发展研究—以古城襄阳为例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美术学院
3
1.5
1.5
10
陈先强
资源与环境约束下的湖北省新型城镇化效率研究
社会科学
基础研究类
经济与政法学院
3
1.5
1.5
11
李觉辉
米芾书画艺术美学思想研究
基础研究类
体育学院
1.5
1.5
二:扶贫专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卷 第3期 天中学刊 Vol. 33 No. 32018年6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Jun. 2018收稿日期:2018-03-06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6JK1739)作者简介:郭茜(1981―),女,陕西三原人,讲师,博士。
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下的东坡故事研究郭茜(西北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摘 要: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中的巨擘。
关于东坡故事,自其生前至其身后从未断绝,且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文体众多。
以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视域来研究东坡故事,既搜集、校勘、保存原始文献,又将东坡故事放入整个民族文化的整体中去考察,对于研究东坡故事的流变、挖掘其在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东坡故事;叙事文化学;士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5261(2018)03–0026–05 苏轼是中国令人景仰的文化偶像。
关于东坡的笔记小说、诗话词话,以其生平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子弟书、绘画、民间传说等东坡故事的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涉及精神、制度、文人人格、日常生活、佛道体验等方面。
从正史、笔记、诗话、词话、绘画到小说、戏剧、子弟书、民间传说,东坡故事深深地扎根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
从中国叙事文化学的角度探寻东坡故事的文化意蕴,是东坡研究的又一条路径。
一、东坡故事作为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 东坡故事从苏轼生前便颇为引人注目,其数量之大、流传之广泛、类型之多样等特点已经逐渐凸显。
至东坡身后,宋代的东坡故事多叙其生平事迹,亦多文人记录、评论之言;元代的东坡故事则多充满凄楚苦厄,借东坡仕途被贬谪的经历抒发内心之怨愤;明代的东坡故事,开始与故事系统相结合,东坡成为旧有故事系统中的新人物,另外,东坡故事也多具有闲逸散淡,悠游于湖光山色与城市佚乐之间的特点;清代的东坡故事的特点则为持中雅正,多有学者考证、驳斥以往东坡故事中的虚妄成分。
历代的叙述者对东坡生平事迹的改造皆可以看作不同语境下的重构,体现了叙述者的思想观念与人生体悟。
东坡故事作为中国叙事文学化学的研究对象,其特点如下:首先,东坡故事规模庞大、内容丰富。
东坡故事自东坡生前就已经形成规模,而在东坡身后,东坡故事更是显示出极强的包容性,历代东坡故事,或依据史料较为忠实地再现东坡的生平往事;或加以虚构,在东坡生平的基本框架内融入自己对世事、人事的认识与情感的慰藉;或多加拼凑,将文人的逸闻趣事集中于东坡身上,将他塑造为各种文人形象的典型;或凭空臆想,借助东坡的文化偶像地位,将诗酒风流、佳人才子、艳情故事、窘迫困厄等情节融入东坡故事之中,既博得市井中的娱乐效果,也表达了对文人群体的讽刺与洞察;或将东坡故事与章台柳、红莲等故事系统相结合,或将东坡故事融入高僧美女、点化成仙等不同的故事母题之中。
这些都使得东坡故事在历史演进中变得庞杂,不仅勾勒出这位文化巨人身后的历史背影,更与历代各阶层不同的价值观念、审美趣味、伦理宗教观念交融在一起,既为社会文化史的研究郭茜: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下的东坡故事研究·27·提供了良好的标本,又展现了文学经典的传播效应与影响力。
其次,承载东坡故事的文本历经宋、元、明、清,时代绵长,体裁多元。
作为东坡故事的文字载体,其形式多样。
历代笔记小说,皆有大量的东坡故事,可以说,宋代的笔记小说成为东坡故事的渊薮。
话本、戏剧、绘画、子弟书等经过艺术重构的东坡故事多源自笔记小说。
戏剧则是东坡故事的另一重要体裁。
以东坡为主人公的东坡剧,自金元至清代数量庞大,风格多样,虽有佚失者,仅能从书目中窥见,但保存完整的亦不在少数,占据了东坡故事中很重要的部分。
历代诗、词、诗话、词话中也常常包涵对东坡故事的重构与阐释,既可与笔记小说的东坡故事互为补充参照,又因其内容多短小有趣而别具意蕴。
此外,笑话集、谜语、子弟书等书面记载下来的文字中,也保存着相当数量的东坡故事,而民间口耳相传的东坡传说也保留了作为另一个层面的东坡故事。
表现东坡故事的绘画作品数量也相当可观,尤其在明清之际形成了一些典型的绘画主题,例如赤壁图、东坡笠屐图与西园雅集图等,都是以视觉艺术来重构东坡故事。
再次,东坡故事涉及多个文化层面。
作为文化偶像的东坡无疑为历代的叙述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精神资源:在士人眼里,东坡持身中正、关怀民瘼、拥有圆融的胸襟与生活的雅趣;在平民眼里,东坡是兢兢业业的清官,善良、幽默、待人平等、乐于慈善。
“大苏死去忙不彻,三教九流都扯拽”,沙门扯他做了妙喜老人,道教又以其为奎宿。
即使在戏剧、小说中被刻画为酸腐不化的书生,东坡仍然能从中国人心中激起来自文化深处的“微笑”[1]。
文化魅力的产生、传承、发展不仅来自苏轼本人的文学造诣与人格精神,同时也来自众多东坡故事的传播与历代作家以独特的重构方式将其时代的矛盾与人生体悟融入东坡故事之中,从而在多层面丰富、扩展了东坡故事的文化意义。
虽然历代作品中的东坡故事多是以东坡为主人公进行创作,但因作者的时代、身份不同,呈现出多元的艺术世界。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将中国文学分为四大类别,即宫廷文学、士林文学、市井文学与乡村文学,“这种分类,既着眼于题材内容,又兼顾文学产生发育的环境土壤,以及作者和欣赏者,是一种综合的分类法。
”[2]我们可以借鉴这一分类方法,从士林文学、市井文学两大层面对庞大和繁复的东坡故事进行解读,呈现、勾勒、分析东坡故事历史流变的过程及文化内涵。
同时,在这两个层面中构建、扩展相关的宗教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以及商业文化、大众娱乐等不同的诠释指向。
在这两个层面中,虽然展现出迥然不同的面貌,但其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共同建构起了近千年来的东坡故事,并不断地为它创造新的活力与生机。
东坡故事可以作为一面双面镜,反映自宋而清的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
同时,东坡故事也构成了这样一种文化景观,即以多元而富于意趣的想象东坡的方式构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东坡形象。
二、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下的东坡故事研究思路中国叙事文化学是由宁稼雨在主题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旨在超越时空界限,考察同一主题(母题、原型、类型、套语)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作家文学作品中的流传与变异,以追源溯流,求同辨异。
它打破时段、文体的隔阂,针对故事形态及其文化意蕴进行研究,同时也是对中国浩如烟海的叙事文本研究进行的新探索。
“一个故事类型通常存在跨越若干朝代,跨越若干文体,跨越若干作品的集体整合现象。
如果只是把研究目光盯在一种文体或一部作品上,那么对于一个完整的故事类型来说,无疑就会产生忽略甚至割裂的效果,形成离开故事类型这一最能体现中国叙事文学内在实体价值的研究局面。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是以西方文学研究体系中文体和作家作品为核心取向的范式。
所以,从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回到故事类型研究既是对传统的文体史和作家作品研究的补充和更新,更是对20世纪以来‘西体中用’学术格局的颠覆和对21世纪‘中体西用’学术格局的追求和探索。
”[3]将“中体西用”的中国叙事文化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跨越时代、文体多样的东坡故事的研究之中,梳理东坡故事庞大而多元的故事线索,整合故事类型,以扎实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建立郭茜:中国叙事文化学视域下的东坡故事研究·28·叙事文化学的理论研究框架,可以作为东坡故事研究中开拓出的一条新的道路。
首先,用叙事文化学的方法对东坡故事进行全面的材料梳理。
要打破时间、文体之间的隔阂,对研究对象进行尽可能全面的分析与整合,就要求在历代叙事文献之中,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材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在东坡故事庞大的体系之中,尽可能地搜集所有以苏东坡为主人公的文学文献,尽可能地搜集、占有关于某个主题、叙事单元的相关文献,形成文献资料方面的优势,是叙事文学化的内在必然要求。
历代东坡故事的记载散存于各种叙事文体之中,有如无数的吉光片羽散落于古文献的各处,许多短小的记载或者故事极易被忽略或疏漏,很难进入研究者的学术视野并引起相应的重视。
对文献进行竭泽而渔式的搜集和梳理,从众多文献例如笔记、小说、诗话、词话、戏剧中将关于东坡故事的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出来,在最大可能的程度上寻找到有关东坡故事的原始文献,从而更加清楚地呈现东坡故事的历史流变与真实样貌。
在对原始文献的搜集过程中,同时进行文献的真伪考证与源流考辨,以及各版本之间的对比与文字的训诂等,使搜集到的文献资料不仅数量、规模占据优势,也使庞杂的文献资料更加可信、类目清晰、源流清楚,并有助于对各种不同文体之间的东坡故事进行整合研究,更清楚地呈现同一个情节类型的东坡故事是如何在多种文体之间传播开来,并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出具有迥异特质的思想及情感。
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多个情节类型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规模庞大、多元包容的东坡形象与故事系统。
其次,故事类型与文化分析相结合。
将不同时期的东坡故事文本还原到其产生的文化语境中去考察,尤其注重两者密切的关联。
在主题学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中国学者就意识到主题类型与文化语境之间的渊源关系,将故事的发展与流变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时代背景之下,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社会思潮、士人心态等方面寻找故事发生、变化的根源,可以说,故事本身的研究与故事作为镜子所反照出来的社会历史正是文学与文化所共同关注的课题。
东坡故事在形成、发展、传播的过程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将其时代的思想、观念、知识注入既有的东坡故事系统中进行重构与诠释。
正是这种生生不息的传递,使人们对于东坡的热爱和对于东坡故事的热衷,始终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洞察。
简言之,东坡故事在不同的时代都植根于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土壤。
依然以士林文学与市井文学分之,从士大夫文化语境与市井文化两个层面进行延伸,勾勒、分析东坡故事流变的文化内涵。
同时,在这两个层面中构建并扩展宗教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政治文化以及商业文化、大众娱乐等不同的方面,以期发现在士大夫文化、市井文化中的东坡故事中究竟深寓着怎样的期许和理想,以及怎样的评价体系和价值标准等。
当然,在重构的东坡故事中,士林文化与市井文化呈现了许多不同的特点,例如市井中的东坡故事更为多元、多彩,具有更多的民间性、娱乐性。
而士文化中的东坡故事,多由文人自己精心创作,主要是文人叙事,包括官方叙事和私人的艺术叙事,而市井中的东坡故事则主要是民间叙事,包括民众的日常叙事和民众的艺术叙事,例如神话、传说、故事、叙事诗、谚语和民间小戏等[4]。
除了叙事的不同,士文化中的东坡故事与市井中的东坡故事也有许多的不同:其一,士文化中的东坡故事一般都具有文人理性叙事的特点,批判性强,注重教化功能;市井文化中常见的民间叙事则多有非理性的内容,例如因果报应、投胎转世、神仙下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