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必修三《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高中地理湘教2003课标版必修三教案2813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工业等地理特征;2.掌握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的基本地理特征;3.理解地形对主要地理要素的影响;4.学会结合相关资料、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大兴安岭地理意义的分析,了解北方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农业、植被等地理特征,并学会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区域特征;2.运用比较法,了解北方地区南北差异,理解地理环境的差异性;3.通过读、写、比、记等,掌握我国北方地区的基本特征;4.运用归纳、演绎、对比、讨论等方法,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情、态与价值观形成一定的审美情操;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主义情怀;养成良好的学习思考习惯;培养区域可持续发展观。
学情分析区域地理知识基础薄弱是浙江省普遍的现状,我校结合生源情况,更加不容乐观,再加上区域是地理学科中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主干知识,因此高二学生识记+理解、苦干+巧干是学好地理的唯一出路。
高二课程多、内容多、知识点多是不争的事实。
本学期除了继续巩固上学期的世界地理知识,落实中国区域地理知识,以中国地理为载体,进一步落实高一必修中的自然地理原理。
从认识地球、地球仪、到认识地图、认识世界、认识区域、再到认识国家,区域地理一般认识方法总是这样:从大到小,先总后分,先概述后具体的逻辑次序逐步深入。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北方地区主要地理特征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导入】北方地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3分钟)出示“江苏淮安南北标志”图教师讲解南北之争的背景。
引出本课主题1.指导学生填出(说出)图中区域内主要山脉的名称。
2.据图描述北方地区的地理范围及位置特征。
3.指导学生据图说明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4.结合相关知识,比较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自然地理特征的异同。
教师指导,学生配合完成(学生层次:中等偏上)。
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湘教版)教案

区域发展差异(第1课时)(湘教版)教案篇一:1.3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教学目标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五、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六、教学步骤:[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1.4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板书]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补充说明]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三节差异区域发展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1.3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1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比较我国的东中西的区域发展差异并分析其原因,提高学生地理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收集我国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合作与交流。
3.通过讨论交流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发展,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
2.通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难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西部大开发。
[教学媒体与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
【板书】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探究活动】读图1-12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回答p14 活动1、2、3【板书】一、东、中、西差异1.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地带【点拨】东部有12个省,中部有9个省,西部有10个省。
只有北京不临海。
2.东中西部差异【读图思考】看图1-13,东部地带位于我国的沿海,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基础设施最好、城市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最高的地带。
相比其他两个地带,这里的经济发展水平最发达、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提问:看图1-14,比较我国三个地带三次产业结构的差异。
页 1 第)产业结构差异:全国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1【点拨】(以上,其他40%而东部相对产业结构较好,二三产业比重都在。
两个带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将近20%【探究活动】看中国主要工业区分布图,在图上指出这几个工业区的位置与名称。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教学案:第一章 第三节 区域发展差异(含答案)一、四大地区的差异 1.四大地区(1)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和对外开放程度。
(2)具体划分⎩⎪⎨⎪⎧东部:11个省(直辖市)东北:3个省中部:6个省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区)2.四大地区的发展差异东部地区 东北地区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产业结构差异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或综合型产业为主以重化工业为主导,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农业经济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以重型工业为主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高,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工业化进程快,工业产值相对较低,以传统工业为主 工业化进程相对滞后,工业产值低,以传统工业为主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较高,城市分布密度大城市化水平相对较高,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城市化水平相对较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低,城市分布密度小对外开放的区域差异 对外开放程度高,吸纳外资的能力强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二、南方与北方1.图中地理区域区C 为北方,D 为南方。
二者的界线是A 秦岭—B 淮河一线。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北方南方自然条件温度带跨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跨亚热带及少部分热带地区有利条件平原面积广阔,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等资源丰富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丰富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洪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社会经济条件①工业地位: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地区和能源基地;②当前任务: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①成就:南方沿海地区积极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②问题: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三、西部大开发1.范围:新、甘、A内蒙古、陕、宁、青、藏、云、贵、B桂、渝、川。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1.3 区域发展差异1-湘教版

区域发展差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范围组,比较分析东、中、西部区域差异,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分析归纳,理解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我国的区域差异,进一步明确我国的地理国情,通过过讨论西部大开发,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开发西部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1)东中西三个经济区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多媒体展示)、讨论。
观察、分析、归纳、角色扮演,活动作业等。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能较好的理解区域间的差异,但不成体系,特别是没能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发展中的差异。
【教学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课前歌曲《长江之歌》)歌声还在我们耳畔回响,眼前已经呈现了一幅高原雪山的图片,在感受它的壮美之时,平坦开阔的平原农田景观在眼前闪现。
两幅分属东西部地区的图展示出巨大的差异。
今天我们来学习《区域发展差异》展示:[板书] 区域发展差异讲解新课:一、东中西部差异按自然条件等划分为三个经济地带1、三个经济地带范围学生活动:(分组)找出各自范围,并完成辨析。
过渡:三大经济地带首先表现经济差异:学生活动:观察统计图分析经济差异。
(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探讨:为什么东部较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发展速度快呢?展示(差异表格)结论:表现在东部在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优于中、西部而成为东部发展的动力,更成为东部经济水平高,发展速度快的重要原因。
过渡:经济差异表现在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方面,分别展示相关图表,学生分析东、中、西部的差异。
2、发展差异:产业结构工业化与城市化对外开放程度探究:西部为什么要加快发展呢?(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二、西部大开发学生活动:阅读归纳西部大开发内容。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

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第一篇:教学设计: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张老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北方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熟练掌握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及其国土整冶与可持续发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图读图熟悉北方地区各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提高空间定位的能力。
结合各种图示资料,提取信息分析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提高分析区域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法和发展的观点分析区域问题,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思维习惯。
2学情分析本节课为高三第一轮复习课,学生区域地理基础比较差,学习中国南北方差异时,对中国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要进行详细复习。
3重点难点重点: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地理特征难点:北方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社会经济特征的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中国北方地区[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北方地区的景观图片,感性地认识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
[自主学习]1、学生课前完成学案“落实考基”,构建知识结构体系。
2、小组合作,完善填空部分的答案。
3、小组代表质疑,其他小组答疑,完善知识体系。
4、课件展示本节知识体系,教师板书。
[课堂检测]学生完成“巩固提升”选择题1~7题。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答案,并分析质疑。
[合作探究]探究1: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1、呈现黄土高原景观图,各小组开展讨论,小组代表分析并展示答案。
其他小组成员补充。
2、教师点评,总结答题模式,展示答案。
(1)形成原因:自然原因:①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冲刷作用强;②地形:从平原向山地过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③植被:从森林向草原过渡,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④土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抗蚀能力低。
人为原因:①毁林开荒②过度樵采③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④开矿(2)危害: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加大,河湖淤积严重,旱涝灾害频繁(3)整治措施:①退耕还林还草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③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措施—打坝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农业技术措施—科学施肥,选育良种,地膜覆盖④开矿时要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发复垦工作探究2:华北地区的河流洪涝灾害多发,试分析黄河、淮河、海河多洪涝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区域发展差异》教案

高中地理《区域发展差异》教案(湘教版必修3)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一)一、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范围。
2、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时空发展状况。
3、通过比较,分析我国的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差异。
4、知道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和发展方向。
5、理解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二、学习重点1、东、中、西部发展差异。
2、南方与北方的差异。
3、西部大开发的优势条件及存在问题。
4、区域差异比较的方法。
三、学习难点1、东、中、西部产业结构差异。
2、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四、教育用具导学案、课外材料五、课时安排四课时六、教学时间七、教学内容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导学】(自主深究并抽查回答)一、东、中、西差异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程度。
2、东、中、西部发展差异〈1〉东部地带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和都比较高。
〈2〉中、西部地带地域广阔,资源丰富,但由于和等方面的原因,总体发展水平还明显地落后于东部地带。
东部地带,和相对发达〈3〉产业结中、西部地带,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较大比重构差异从工业结构来说,我国大致上具有“”的基本特征。
东部地带,、中外合资企业、民营企业已占到相当大的比重,工业化产业蓬勃发展,中、西部以为主体。
〈4〉与城市化差异从城市化水平来看,东部地带远高与中、西部地带。
东部地带,吸纳外资的能力强中、西部对外开放程度比较低。
对外开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广大西部地区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加强对外联系,尤其〈5〉放的区是成功地与周边国家进行了广泛的。
域差异1、有利于引进先进的和,与对外开放程度直接影发达国家开展经济、技术交流,从而提高本地企业响到区域经济增长原因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2、有助于本地企业主动融入国际市场,及时把握研发动态,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进而提高产品的【预习成果展示交流】(自主学习反馈)【合作交流深究及活动题解析】1、读图1—12 完成活动题一:〈1〉、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经济地带各包括哪些省级行政区?〈2〉、你的家乡位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的哪一个地带?〈3〉、在你的家乡,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与限制性因素?对于加速家乡经济发展,你有什么建议?3、完成P19 活动题,重点将课本P20的表格。
湘教版必修三1.3《区域发展差异》word教案

青龙一中2012—2013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_地理_学科导学案1.3 区域发展差异——南方和北方、西部大开发(学案二)【学习目标】1、知道南方、北方的区域差异,限制因素,发展方向。
2、理解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
【知识梳理】一、南方与北方1.划分界线:①2.区域差异:南方和北方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二者具有不同的发展二、西部大开发3.目的:4.范围:5.背景(1)优势:(2)劣势:6.意义:7.结果:【问题探究】8、“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条件,南、北方9、材料一 国务院西部开发办2007年7月30日下发通知,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国家计划2007年在西部地区新开工10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为1 516亿元。
材料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支持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材料三 见右图。
图中从A 至B 和从C 至D 的年降水量分布有何特点?形成原因是什么?10、有关研究人员认为,土地沙漠化、水资源紧缺、植被覆盖率 不高和人地矛盾尖锐是影响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好转的四大主要因素。
下列开发大西北的自然条件中,主要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最缺少的自然因素)组合正确的是( )A .宜耕荒地广阔—热量B .草原广阔—森林C .矿产资源丰富—光照D .土地广阔—水11、西部大开发中的青海、新疆都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战略,下列关于两省“特色经济”的叙述中,属于青海省的是( )①全国的钾肥基地②我国特色产品加工、出口基地③全国的石油、天然气能源基地④我国的水电基地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12、下图为“某区域模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区域发展差异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带的经济社会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2、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主要优势特征和各自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学习使学生树立区域经济差异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以及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思想。
3能正确分析理解各经济地带应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地经济。
、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经济区的优势特征、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
2)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2、难点:各区应如何因地制宜、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电脑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等
六、教学步骤:
[复习]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和它们的经济差异及其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三个经济地带是什么?划分依据是什么?差异突出表现在什么方面?差异的影响因素是什么?(分别找同学回答)。
[导入新课] 同学们回答得都很好,我们在学三大自然区时学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及其差异,那么三个经济地带的各自特征是什么?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发展方向如何?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板书] 1.4 三个经济地带的特征、差异和发展。
[活动] 同学们看课本P13—15关于东、中、西三个地带的内容,同时思考它们各自的所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各区如何协调。
(留15分钟给学生)
(教师在黑板上作表格)
(15分钟后,和同学们一起填表作板书。
)
[板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位置、优势条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协调。
充分发挥区位国开放的门户,
水患、
[补充说明] 解决东部资源短缺这一问题,我们采取了跨区域工程如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如三峡工程);西部发展落后,我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东中部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支援西部。
同时还有很多措施如国家的财政措施、税收政策等。
希望同学们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电视片或到有关网站查询。
[叙述]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有关“西部大开发”的内容。
[板书] 二、西部大开发
[叙述] 请同学们看图1.17看西部大开发的西部与我们所讲三个经济带的西部是否一样?从图中可见这里的西部是大西部。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各种原因使得区域差异加大,尤其是东西差异更为突出。
为了使区域间协调发展,提高西部人民的生活水平,我国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它的意义是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如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大运输量的企业由东部转到中西部,在中西部地区发展适宜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业)。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国家加大对西部的政策支持;能吸引国内外资金)。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修建运输通道如青藏铁路的修建,启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地区的优势条件等重要意义。
[板书] 1、范围:蒙、陕、渝、宁、黔、桂、川、滇、藏、新、陇、青等十二个省市区。
2、意义:1)加强了地区间的联合,实现地区的协调发展
2)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发展
3)加强了西部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4)加快了西部科教的发展、人才开发,推进了科技创新,充分发挥
出地区的优势条件
5)其他意义
[作业布置]:
从传播媒体上搜集有关本地与东部、中部或与西部地区合作发展的实例,并加以简单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