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合集下载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感知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
1、选取的视角新颖现实,我国的民风、民俗具有浓郁的民
族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素材呈现的是
同学们欣赏、交流在民俗语节庆祝活动上拍的各种照片的情景,
照片内容丰富,既包括民间建筑,又包括荷包、风筝、剪纸等民
间艺术品,新颖而现实的素材有得于吸引学生学习。
2、提倡观察志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
习知识。本单元的编写突出了观察与操作的学习方式,教材着力
引导学生独立观察,积极交流,在充分感受的基础上认识对称现
象。通过折一折、拼一拼、做一做、找一找等到活动,认识轴对
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目标
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
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
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
展空间观念。
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
养初步审美素养。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会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1.我会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自我评价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2.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巩固练习中的体验和收获;3.我会针对学生的表现提供具体的反馈,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4.我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他们的疑问我会给予耐心的解答;5.最后,我会布置一些反思性的作业,让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这样的总结反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同时也能够让他们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建议。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为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前启后的关键位置,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方法,为后续学习概率统计等知识打下基础。
主要知识点包括:
1.数据的收集:通过观察、调查、实验等方式收集数据;
(三)互动方式
我计划通过以下方式设计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环节:1.师生互动,通过提问、回答、讲解、反馈等形式,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2.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想法,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3.角色扮演,让学生模拟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经验;4.成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数据整理和分析成果,接受同伴和教师的评价。这些互动方以及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竞争的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4)培养学生严谨、客观、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小学数学_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练习第6题
学生能够独立解答。交流时,学生能够明白"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一数量关系。
五、第7题,填一填
这是一道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由于题目中出现了四位数,因此学生可以用计算器算。算完后,学生说一说解答的思路。
六、补充练习-走进生活
一盒水彩笔的单价是26元,买5盒这样的水彩笔要多少元?买30盒、60盒、600盒、800盒呢?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灵活的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
2.能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熟练掌握积的变化规律。
难点: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2×3=48×2=24×5=
120×3=48×20=24×25=
12000×3=48×200=24×75=
三、抓住思维的展开点,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创新精神。拓展思维,
培养创新意识,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有用,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积的变化规律》课标分析
《积的变化规律》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它是学生在掌握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小数乘法奠定基础,掌握这些规律,为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乘法运算的理解以及今后自主探索和理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做好准备。
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混合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教材中的立体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究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探究过程,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六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美丽的街景为题材,展现了“美丽的街灯”“漂亮的街心花坛”“多彩的街道夜景”等一系列情境,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家乡的美丽,借此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解决问题的探索活动中去。

丰富多彩的内容,改变了呆板的机械性的单纯技能训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民兴趣,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一个因数是整十数的口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估算;用乘除混合运算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教学的难点是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得的积的定位。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个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

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并解决简单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各位领导大家好!今天,我研说的教材是青岛版三年级下册,青岛版数学实验教材凭借内容丰富多彩、情境生动有趣、形式活泼多样等诸多特点,在实践中显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生命力,富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青岛版小学数学全套教材基本上由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活动与综合应用等构成,统计与概率等内容从一年级就开始渗透,形成由低年级到高年级的内容、深度不断拓展的螺旋式编排体系。

下面就让我们一块走进青岛版数学教材:出示演说流程:说课表,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进行研说一、说课标(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出示课件(图四和图五)二、说教材(教材编写特点,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的立体整合)(一)教材编写特点。

出示课件(图7 )1.素材的选取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初步产生了了解生活、认识社会的愿望。

因此本册素材的选取以反映学生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目的是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体会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的、有价值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实践等一系列学习活动,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加对其他领域的了解。

如信息窗中“采访果蔬会”、“美丽的街景”等素材展示了时代发展的新变化;“热闹的民俗节”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美;“我家买房子了”、“家居中的学问”则是通过介绍新家的面积以及家居中的一些数据,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练习中选取“幼虫变成蝴蝶的时间”、“各种常见标志”、“服装订单”、“估树叶的面积”、“列车时刻表”、“张健横渡渤海湾”、“卡车载物的限制高度”等素材,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究数学知识,增长对生活和社会的见识。

2.优化单元知识结构,促进学生自主构建。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单元知识结构。

比如“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两位数乘两位数”两个计算单元中,采用了弹性较大的“板块式结构”。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6单元教材分析.doc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1---6单元教材分析.doc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总体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1、三年级下册教材包括四大方面的内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实践与综合应用、统计与概率。

2、具体内容分析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三位数乘两位数以及小数的初步认识。

这部分乘、除法计算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

例如,用两位数除多位数,每求一位商的步骤与用一位数除的步骤基本相同。

从本册开始引入小数的初步认识,内容比较简单。

此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或用到有关小数的知识和问题,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扩大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小数进行表达和交流,进一步发展数感,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及小数四则运算做好铺垫。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对称、线和角、平行与相交三个单元,这是这册教材的另三个重点教学内容,为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通过现实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认识射线、直线、角,认识平角和周角,能够用量角器准确地测了角,画制定度数的角,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进一步促进空间观念的发展。

在量的计量方面,这一册安排了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年、月、日及24时计时法。

这些内容的教学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认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会填制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具体情境,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了解十进制计数法,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

青岛版(五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五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青岛版(五年制)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为平行和相交,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线段、直线、射线和角等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

主要通过生活实例抽象出同一平面内两条线的位置关系——平行与相交,了解相交的特例——互相垂直。

并通过各种方法让学生做平行与互相垂直,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工具画平行线及过一点画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本单元教材特点:
1.素材的选取密切联系生活。

教材以交通中的线为素材,通过学生熟悉的交通设施、交通标志呈现出探究的素材更有利于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知识,同时将生活情境融入学生现实的学习生活中,也更好地体现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更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视角观察生活,激发学习的兴趣。

2.以问题解决为载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

教材有现实情境引发问题,通过操作、思维等学习活动解决问题、生成知识、理解知识。

如通过“为什么要修隧道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学知识给予解释,完成对“两点间的距离”等知识的学习。

3.重视直观操作在学习中的作用。

教材重视引导学生动手做数学。

如学习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动手画线,在体验的基础上,理解平行与相交。

再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知识,引导学生画出几条不同的线段,通过测量、比较,理解掌握知识。

4.练习形式多样化。

自主练习设计了“画一画”“折一折”“在生活中找例子”等多。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青岛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整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运用了图画、故事、表格、文字等多种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素材的选取体现科学性和现实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教材还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良好情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教材内容结构教材共分七个单元.数与代数领域包括(一)、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三)、两位数乘两位数.(五)、年月日.(六)、小数四个单元空间与图形包括(二)、对称.(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统计与概率是第七单元实践与综合运用包括点击双休日和饮水情况调查两个实践活动.最后还有一个总复习回顾整理.教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第一单元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二):2.第三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学难点:1.第四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2.第五单元年、月、日第一单元:采访果蔬会——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㈡一、教学内容知识构成:这是一个大单元.共设有3个信息窗信息窗1: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信息窗2: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末尾有零的笔算.信息窗3:连除、加除(除加)应用题.二、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稍复杂的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计算含有除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知道混合运算的顺序.2、经历探究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体验计算策略的多样性.养成估算的习惯.3、培养细心、认真、扎实的学习习惯.三、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以烟台每年10月份举办的“国际果蔬博览会”为背景.以学生采访的形式展开对知识的学习.2、情境串走进果蔬会——采访果品加工厂——采访果品包装车间四、教材的基础与地位1、知识基础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其中的知识点有: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估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验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计算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综合运用.2、教材的地位是今后学习除法计算、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五、教材解读信息窗1——走进果蔬会(1)情景图的解读.以国际果蔬博览会漂亮的主会场为起始的背景.以采访各类水果的信息为主画面.以记录的形式作为信息收集的方式.(2)情景图中的信息.四类水果呈现给我们的是四种信息.四种信息排列有序.便于梳理信息与提出问题.苹果展区:8个品种.共184箱黄梨展区:5天接待了345名客商;签订了460吨销售合同葡萄展区:9个葡萄园.去年产葡萄718吨大枣展区:运来425千克大枣.每箱净重5千克(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红点:平均每个品种的苹果有多少箱?算式 184÷8 .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绿点:去年平均每个葡萄园大约产葡萄多少吨?算式718÷9. 对红点知识的巩固.估算. (4)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充分利用迁移规律解决问题.在“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中.学生的探索思路比较清晰.已掌握了有关的计算方法.在教学本信息窗时.要充分利用迁移规律.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自主构建新知识.重点是计算方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是首次出现.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进行估算.判断商的大致范围.在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笔算方法.这里重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商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通过思考.让学生理解算理.学会算法.重视估算.估算即是知识目标.也是能力目标.可以把估算作为计算的一种策略.也可作为笔算的一环.在笔算之前先进行估算.用估算对计算的结果作出判断.自主练习:本练习共安排了9道题目.其中第6题是判断商的位数、估算及笔算相结合的题目.该题的重点应放在商是几位数?是怎样判断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计算中可以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进行计算.第7题的第(1)题.要让学生说出是怎么选的?第(2)题.也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即先找到最近的路程.再算平均每分走多少米.“聪明小屋”是一个重叠问题.解题思路是:要先知道够不够.可先算算种了多少棵.与38棵比较就知道了.在算一共种多少棵这一问题时.不要只解决这一问题.要让学生学会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可以从给正三角形的开始、正方形、正五边形……棵数可从每边3棵、4棵、5棵……从而掌握解这类题目的方法.即(棵数-1)×边数=总棵数或棵数×边数-点数=总棵树.信息窗2——采访果品加工厂(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采访果蔬会的一部分.本情景图以深入到工厂去采访来呈现.在采访果蔬博览会主会场的过程中.小朋友肯定对品种众多、琳琅满目的水果所吸引.同时也会有很多的感触:这么多的水果从哪里来.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是谁生产的等等.为此.有必要作更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因而小朋友深入到工厂去采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教材这样来设计与呈现情景.符合故事发展的顺序.也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有意思的是.本情景图呈现给小朋友的不仅仅是水果的信息.而是水果深加工的信息.这就把上一个情景自然地引向了纵深——现实生活的纵深.对生活充满好奇、探究现实生活需要的纵深.学习知识需要的纵深.(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呈现了果汁、果脯、葡萄酒三种产品的信息.因为是采访记录.所以在信息的呈现上注意了对每一种产品的完整记录.既每一类产品信息相对独立.因而学生在阅读信息时不会有太大的困难.果汁:4分钟生产428果汁;果脯:2小时生产果脯204千克;葡萄酒:3分钟生产420瓶干红葡萄酒.6分钟生产662瓶干白葡萄酒.(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2个红点.2个绿点共4个例题.第一个红点:平均每分钟生产果汁多少瓶?算式428÷4 .学习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二个红点:平均每小时生产多少千克果脯?算式204÷2.学习被除数中间有0.商中间有0的除法.第一个绿点:平均每分钟可生产多少瓶干红葡萄酒?算式420÷3.学习商末尾有0的除法.第二个绿点:平均每分钟可生产多少瓶干白葡萄酒?算式662÷6.学习有余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4)教学建议及应注意的问题重视估算.计算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是本单元的难点.教学时应突出估算.用估算对计算结果进行判断.关于第一个红点的学习.教学时可先让学生估一估商的近似值.然后再用小棒摆一摆.知道商是107后.再列竖式计算.在计算时.学生可能出现不会算或商错位等.这时应引导学生思考:十位上的2除以4不够商1怎么办?要让学生明白用0补位的道理.这里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比较两个竖式的不同点.通过比较学会选择竖式的简便写法.关于第二个红点的学习同第一个红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围绕“接下去该怎么算呢?”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0除以2.为什么要在商的十位上写0的道理.还要注意竖式的简便写法.关于绿点的学习.教学时因为学生已有了计算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经验.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过这里要注意:一是要明白商的末尾为什么要添0;二是要注意通过估算对结果进行判断.注意总结.通过以上4个例题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信息窗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让学生逐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明白:在计算时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哪一位上商几.不够商1.就商0.自主练习:本练习共设置了9道练习题.第1题.巩固除法的基本练习题目.练习时.不要只计算.可以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商中间有没有0.商的大致范围.然后再进行笔算.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第4题.是一道解决现实问题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白题中隐含的信息.即一周7天.学生可能估算.得到平均每天大约看50页.也可能笔算得到商是52.这时要引导学生讨论:平均每天看50页能不能按时归还.为什么?第6题.练习时要注意让学生先梳理题中提供的信息.题中提供的信息均是与小明的对话.要确定先计算谁的年龄.再计算谁的年龄.最后把计算的年龄再填写在表中.首先计算妈妈或奶奶的年龄:算式 12×3+2=38岁 12×6-1=71岁再算爸爸或爷爷的年龄:算式 38+2=40岁 38×2=76岁第8题是一道购物的题目.除完成教材中的问题外.可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问题进行练习. 第9题是探索、发现规律的题目.练习时先让学生计算.在比较每组算式的特点.通过讨论发现算式的规律.规律:一个数乘5等于乘10除以2.学生发现规律后教师可补充大量的题目进行练习.以加以巩固.使其在今后的计算中加以应用.信息窗3——采访果包装车间(1)情景图的解读.作为采访果蔬会的一部分.本情景图以深入到工厂中的车间第一线去采访来呈现.情景图分为两个部分.每部分在画面的处理上采取了远近两个境头的呈现方式.远处是生产线.近处是产品包装线.较好地处理了大背景情景的呈现.纵向来看.三个情景的呈现以“采访果蔬博览会主会场——深入到工厂去采访——深入到车间去采访”的方式进行.由浅入深.由近及远.(2)情景图中的信息.情景图呈现了果冻、梨糕两种产品的信息.由于这个这个信息窗解决的是除加或连除问题的解答方法.每一个问题的解答必须有三个条件所组成.因而相比较而言信息量要大.果冻:960个——2个装一包.4包装一盒梨糕:320片和520片.4片梨糕装一包.(3)例题的设置与功能.本信息窗设计了1个红点.1个绿点共2个例题.红点:960个果冻可以装多少盒?算式 960÷2÷4或960÷(2×4).学习连除算式.绿点:梨糕一共可以装多少包?算式(320+520)÷4.学习先加再除的算式.(4)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图的呈现.本信息是有两幅图构成.这两幅图的信息是独立的.没有任何联系.呈现时为了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要分别呈现.在第一幅图中学生可能提出:“可以包多少包?”“可以装多少盒?”等问题.这时可以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隐去第一个问题.变成一到两步计算的问题.也就是把上面两道一步计算的式子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960÷2÷4).至于960÷(2×4)这一算式可在引导学生还可以怎样列算式.第二幅图同第一图.这里要注意:学生可以分步解答.也可以列综合算式解答.当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后要引导学生明确每一步的意义.并结合分步算式理解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还要联系题目的现实情况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明确运算顺序.本信息窗运算顺序重点.自主练习:本练习共设置了12道练习题.第1题学生列出的算式可能是:96÷4÷2.也可能是:90÷2÷4.还可能是:90÷(4×2).不管是哪一种算式都要让学生明白每一步计算的意义.第2题是用填统计表的形式.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题目.在练习时首先要让学生观察图表.理解题意.要知道解决什么问题.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再独立完成.在这里要注意不要受传统填表的形式所束缚.不看题而直接填表.在计算时.如果学生列成360÷(2×9).要肯定学生列的算式是正确地.但现有的知识不会计算.这种方法以后在解决.第11题是提供真实情景解决问题的题目.对于第一问的解答.学生可以列成:2×28×3.2×(28×3)等算式.算出得数再与200比较.方法有多种.但要注意能根据计算的结果作出正确的判断.第二个问题的第二问需要借助第一问的得数来解答.这里要让学生自己找出前后的关系.独立解答.不要过多地指导.加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2题是一道选作题.练习时要注意引导学生等量关系进行推理:以大象的体重为等量.6匹马的体重=4匹马+1头牛的体重从而得出:2匹马的体重=1头牛的体重即:2匹马的体重=400千克所以马的体重是200千克.大象的体重是1200千克.此题如果学生想出其他方法.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加以表扬.予以肯定.单元回顾整理(1)“回顾整理”是以综合信息图的形式呈现的.教材以筹备联欢会为线索.分别对口算、估算、笔算和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中心是6位同学围坐在一起商讨筹备联欢会多情况.以中心向外辐射.形成4大板块.上面:借助准备桌子的问题引入对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的回顾.左面:以游戏分组的问题引入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回顾.右面:以预算活动经费的问题引入对倍的有关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回顾.下面:对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的系统整理.(2)教学建议及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先想一想.班里组织过哪些联欢会.筹备联欢会需要做哪些事情.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出示该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弄清图中的同学在筹备联欢会时做了哪些事情.然后再按板块进行回顾整理.复习方法是重点.左面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和笔算的知识回顾.通过练习时出现的各种情况.让学生说说口算、笔算的方法.上面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的知识回顾.可以先让学生判断商是几位数.再估算、然后再笔算.以此来提高除法计算的准确性.解题思路不可忽视.右面是对倍的有关知识和混合运算的知识进行回顾.在复习时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数据.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析并解决问题的.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在对除法的有关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时.教师千万不能包办.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允许学生采取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整理和复习.然后再在班里交流.说说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师加以指导.充分利用好课堂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进行练习.还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或学校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使素材更适合当地学生实际.综合练习:第2题是巩固四则混合运算的题目.练习时首先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然后再独立完成.第7题.学生在探究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列算式:20÷7=2……6的办法;也可以采用画图的办法(假如今天是星期四):⑤⑥⑦①②③④不管是什么办法.只要是合理的都是可行的.第9题.两幅图渗透了两种估计的策略:左图是将一袋大豆大约平分成4份.再将其中的一份平分成4份.数出其中的一小份是62粒.估计总粒数.大约是992粒(或说是960多粒).右图是先取8粒大豆.称得2克.再称这一袋大豆250克.根据8粒大豆2克来估250克大豆大约多少粒.估的结果是1000粒;此题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估计.第10题.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求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用路程除以时间.应怎样寻找图中隐含的信息.关于第二问.学生利用上题中的结果以及路程与速度之间的关系.求出一共所需时间.第11题是选做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或师生共同商讨寻找规律.第(1)题的规律: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第(2)题的规律: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的2倍加1;第(3)题的规律:偶数位置的数是前一个数的3倍.奇数位置的数是前一个数的一半.“聪明小屋”是一道组合题.可让学生借助学具寻找不同的搭配方案.该题共有9种搭配方案.“我学会了吗?”呈现的是同学们在图书室里往书架上放图书、修补图书、给图书贴标签和准备给希望工程捐书的情景.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提出的问题.然后再解决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小组交流进行评价和反思.总结自己学习本单元的表现和主要收获.第二单元:热闹的民俗节——对称一、教学内容本单元的学习素材.是以照片的形式来呈现的.这里的照片是一组关于人的动作的照片.通过这样的材料来学习对称图形.感知对称现象.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方格纸上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二、教学目标1、结合大量现实事例.初步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在方格纸上用给定的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2、在操作、观察、画图等实际活动中.学习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3、在现实生活中存了解对称现象.欣赏、感受对称美.培养初步审美素养.三、教材的基础和地位1、知识基础.二年级下册的“对称”2、教材的地位.是今后进一步学习有关对称知识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进一步发展.四、信息窗的解读1、情景民俗节上的一组照片、由建筑物、京剧脸谱、风筝、剪纸、杂技及杂技动作示意图等.2、例题的设置与功能第一个红点: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第二个红点: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学习画平面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3、教学建议(一)欣赏画面.提出猜想(初步感知)这个阶段要把握的教学目标.一是能够看懂图片是什么.是体操表演;二是从对称特点上对图中的几张照片进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抽象图形的特点.既从中间画一条直线对折后.左右两边完全重合.这也是提出猜想的过程.(二)从物到形.建立表象画出图形:如果利用图中的照片进行对折.显然左右两边是不会完全重合的.因为它毕竟不是标准的图形.与轴对称的概念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因而有必要进行从照片到图形的逐步抽象.教师可以进行现场的操作演示.如可以在方格纸上画出几个人物的造型.使之成为规则的图形. 剪图形:把画在纸上的人物造型剪下来.如果条件不允许.教师可以课前剪好或画好.如果考虑到剪下来使用不方便.可以画在纸上.进行反向的对折.对折图形:利用人物造型的纸片材料.动手试一试.看能发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描述.并适时地给出对称轴的名称.以上教学是一个从物到形、抽象图形特征的过程.就是说.我们要探究物体的特征.要首先为物体找到一个数学的空间模型.以上的把动作造型抽象为图形的过程.就是一个建立数学的空间模型的过程.这也是一个实现教材动态呈现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地利用教材的过程.(三)操作实践.丰富表象1、平面图形的探究为学生提供各种平面图形.动手折一折.看能不能发现对称和特征.在探究的过程中.抽象各类图形对称轴的不同.2、组合图案的探究(教材32页第2题)利用各种平面图形.组合图案.(四)交流展示.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图片和信息1、建筑方面⑴北京天安门⑵赵州桥⑶索菲亚⑷龙塔2、自然界:(1)叶子蝴碟倒影猫头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生活的热爱)(2)蚂蚁 (3)海鸥 (4)东北虎3、科技与生活(1)汽车 (2)飞机 (3)门窗装潢工艺品4、民俗风情:(1)剪纸 (2)喜字和窗花 (3)中国结通过欣赏美好的对称.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的广泛应用.但是同时我们应当注意的是.无论是自然界的动植物.还是建筑生活用品等.它们都是立体的.只有体现在图片上.才是轴对称图形.(五)关于自主练习:共安排了7道题.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找、拼.动手剪一剪、折一折来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练习时不能仅完成课本中的题目.还要进行大量的补充.有些题目本身就是开放的.如第1、2题.可让学生大量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共同辨别.以加深认识.第3、4、6题是动手操作的题目.练习时可让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剪一剪、折一折等来充分感知轴对称图形.第7题数学故事.通过讲故事.使学生了解镜面对称.但一定要注意不要讲的过深.只是了解、感知即可.“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涉及了判断数字、汉字、字母、图标中的轴对称图形的题目.意图是考查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知识的掌握情况.练习时.应在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通过交流与评价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第三单元:美丽的街景——两位数乘两位数一、单元知识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单元.共设4个信息窗信息窗1:整十数乘整十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不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信息窗2:简单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简单的乘除混合运算信息窗3:较复杂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除混合运算信息窗4:综合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1、学会整十数乘整十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学会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和简单乘除混合运算.2、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3、在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感受乘法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有成功的体验.三、素材解读1、素材的选取教材作为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是与时代密不可分的.科学教育、科学思想、科学知识与时代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正在奔向富裕、开放与现代化.教材以“美丽的街景”为素材.选取了能够反映社会这一变迁的现代化城市风貌为背景.体现了城市的繁荣、家乡的美丽.较好地实现了科学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情境串美丽的街景——漂亮的街心花坛——壮丽的观光塔——多彩的街道夜景四、单元知识基础与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龙口市诸由观镇羊岚完小 梁冰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和大家交流的内容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材分析。我想主要从以下两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1、本册教材总体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2、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一、首先我们先来解读本册教材所包含的教学内容。 (一).本册教材共九个单元,其中有6个单元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单元“大数知多少”是万以上数的认识;第二单元“走进天文馆”是学习24时计时法及年、月、日的认识;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是小数的初步认识;第四单元“泰山黄金周”是认识计算器并进行较复杂的运算;第五单元“扬帆奥运”是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第七单元“农田里的数学”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2个单元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第六单元“走进商场”是学习观察物体;第八单元“我跟爸爸学设计”是学习平行与相交。1个单元属于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九单元“长大我也去航天”是学习统计有关知识,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两次实践活动“荡秋千”、“纸与我们的生活”属于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 (二).本册教材要求达到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及数学思考方面: 能认、读、写万以上的数,会用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并能对较大的数进行估计;能认、读、写小数,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会进行一位数乘、除两位数和简单的两位数乘、除三位数的口算;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及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会计算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式题;能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认识年、月、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24时计时法;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个点,能区分直线、线段和射线,体会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了解平面上两直线间的平行和相交、垂直位置关系,会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组合物体的形状,根据看到的形状摆放物体;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在他人的指导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和兴趣。 (2)、能初步用数和形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作用。 (3)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接下来我们按单元进行教材分析。 我们先来看第一大版块: 【数与代数领域】: 第一单元 大数知多少——万以上数的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万以上的数。这部分知识是认数范围的又一次扩展,对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 万以上数的读写;万以上数大小的比较;用“万”或“亿”作单位改写整万、整亿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数字编码。 教学重点:万以上数的读写。 教学难点: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想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或是学生搜集的现实生活中的大数,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讨论,体会大数的大小,感受大数的意义。在读数练习时也可选用学生搜集的大数作为素材,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避免机械枯燥的读数练习,还可以使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 2、由于学生已经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因此在教学万以上数的认识时,我们要在复习万 以内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重点让学生建立“万”、“亿”的概念,进一步建构知识网络。 3、感知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抽象,我们可以借助模型或计数器等学具,帮助学生感受数的大小,体会万以上计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其组成。 4、为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本单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用大数交流、表示事物,估计物品的数量,提出能用大数目解决的问题。对于万以上数的大小比较,要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信息窗1自主练习的第8题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借助直观物品感知大数的题目。这一题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动手试一试。在练习时我是这样做的:由数瓜子到抽象感知较大数目的量。先为学生准备几袋瓜子,每袋的数目在100个左右,每组一袋。练习时先估一估一袋大约有多少个,再数一数,为下一步估计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一万粒瓜子大约有这样的几袋?这样学生就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原来一万粒有这么多啊!其实在我们实际操作中,有的学生非常有意思,他拿着自己组的瓜子去别的组,他们把十个组的瓜子凑在了一起,这样感知起来更直观了。然后让学生接着估计十万粒、一百万粒呢?正是因为有了前面对一百粒的感知,学生在接下来感知大数时,轻松建立“万”、“亿”的概念,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第二单元 走进天文馆——年、月、日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钟表,知道时、分、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部分知识有助于学生认识较大的时间单位,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因此本单元教材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学生关心的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探索的乐趣。 ·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有:24时计时法;认识年、月、日。 教学重点: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求经过的时间和判断平年、闰年。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24时计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年、月、日的有关知识学生也已经有了较多的了解,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通过解决现实的数学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日月星辰天体运转等天文现象中含有大量的数学信息,因此,将数学学习与科普教育有机结合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要利用天文馆里的信息学习数学,借助经验理解知识,通过解决数学问题了解初步的天文知识,受到科普教育。 3、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经验基础,但由于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提出和解决不同 层次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第三单元 家居中的学问——小数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初步认识了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这是学习小数的起始阶段,是对数的认识的再一次扩展。学好本单元知识,将对今后系统学习小数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有: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比较小数的大小;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初步理解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每个信息窗前,我们一方面可以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际调查,为学习新知识积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可以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小数”的实践活动,初步感知学习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2、由于小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米尺、正方形纸等实际物体,让学生通过分一分、涂一涂、说一说等大量操作、观察、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初步理解一位小数、两位小数所表示的意义。 3、由于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所以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起点,对于一 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如“这些是什么数?”、“这些数怎么读,怎么写?”、“写小数时应注意什么”之类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解决。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时,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比较,然后通过交流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学习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也可以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讨论、交流,明确算理,掌握算法。 第四单元 泰山黄金周——计算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结合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一些基本功能。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计算器有所接触,所以教学中应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引导学生系统地认识计算器;结合具体计算,教学合理的操作方法,为大数目的计算和探索数学规律提供帮助。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认识计算器基本键的名称及功能,利用计算器进行大数目的计算,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及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初步学会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索简单的数学规律。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学生虽然在生活中接触计算器的机会比较多,但系统的认识还是第一次,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计算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施教,不局限于教材中介绍的基本键的名称和功能。尊重学生的差异,允许 学生有一个逐步熟练提高的过程。并且要让学生明确:计算器仅仅是我们计算的工具,不能代替人脑的思维。所以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还是要加强对算理的教学。 第五单元 扬帆奥运——三位数乘两位数 ·本单元知识是小学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部分。它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小数乘法的重要基础。学生学完本单元的知识以后,能对整数乘法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 ·本单元共5个信息窗,教学内容分别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积小于100)、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口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笔算;积的变化规律以及三步计算的混合运算。 教学重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及混合运算。 教学难点:三位数乘两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 ·本单元的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青岛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所做的一些准备工作等资料,适当补充,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情境获取有关信息,感受问题的现实性,并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学习。 2、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学生并不陌生,所不同的是,口算由原来的不进位扩展为进位,估算和笔算中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增加到三位。教学时,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