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合集下载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 )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 =ρv v =m / ρ)ρ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 (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 3=1×10 -3g/cm 3(3) 水的密度: 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1×10 -6 m3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 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完整)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推荐文档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 水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 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3-3-32. 密度的公式:ρ = m / v (公式变形: m =ρv v =m / ρ)ρ 表示密度, 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 cm³) 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 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³ 或 g/cm³,(2)两者的关系:1g/cm ³=1000kg/m ³1kg/m ³=1×10 g/cm ³(3) 水的密度:1×10³kg/m ³或1g/cm ³ 610-610(4) 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 ³ = 1× :m ³1吨=1000千克=1×克1毫升 = 1×10 升1升=10m ³4. 密度的测量 (1) 测量原理:ρ=m/v(2) 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③计算5. 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水的压强1. 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 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3. 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4.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5. 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6. 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 表示压强,F 表示压力,S 表示受力面积)7. 压强的单位: 帕 (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8. 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1) 增大压强的方法:A .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B .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2)减小压强的方法:A .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第五节水的浮力1. 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2. 方向:竖直向上3. 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023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2023年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旳溶液第1节地球上旳水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旳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旳96.53%。

2、地球上可运用旳淡水重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3、水旳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4、海陆间大循环旳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旳意义:①使地球上旳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亲密旳联络;②使海洋源源不停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

内因:水旳三态变化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种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据测量,人体重量旳2/3以上是水分,小朋友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旳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2节水旳构成水旳电解试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旳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构成旳(水是由水分子构成旳,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旳分子式:H2O)。

第3节水旳浮力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旳物体都会产生向上旳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旳物体,受到向上旳浮力,浮力旳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旳液体受到旳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旳液体受到旳重力有关;(2)浮力与液体旳深度、物体旳密度,形状无关;(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旳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旳密度,物体旳体积有关;(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³, V排取m³)3、物体旳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旳物体旳浮沉取决于:物体旳重力G和浮力F浮旳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旳F浮)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旳F浮)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每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 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2.、水的重要性质第三节.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 密度的公式: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水银的密度为×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或克/厘米3,(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1kg/m3=1×10-3g/cm3(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米3或1克/厘米3(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1毫升= 1×10-3升 1升=10-3m3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一、引言欢迎来到新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的精彩世界!在本单元中,我们将探索一系列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地球科学。

通过详细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示这些学科的核心概念,为未来的科学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生物学1、生物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周围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

2、生物的分类与演化:生物可根据其分类学特征进行分类,分为界、门、纲、目、科、属和种。

生物的演化是指物种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新的特征和适应性。

3、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具有多种结构和功能。

其中,细胞膜负责物质交换,细胞核负责遗传信息的存储与传递。

4、人体生理学:本主题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和相互关系。

我们将学习到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基本原理。

三、物理学1、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

它为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和普遍原理。

2、运动与力:我们将学习速度、加速度等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基本概念,以及牛顿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3、能量与波:能量是物体运动状态的量度,而波则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我们将探讨能量转化、振动与波动、声波等知识点。

四、化学1、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它将我们与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联系在一起,帮助我们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2、化学元素与化合物:我们将学习元素周期表、化学键、化合物和电解质等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化学反应与化学能: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而化学能则是物质在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我们将深入探讨化学反应的类型、能量转化以及化学在环境中的应用。

五、地球科学1、地球的构造与运动:地球由地壳、地幔、地核和磁场等组成,它的运动导致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上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地下径流)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教育 -可编辑-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 生活中的水 复习提纲 第一节 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 ②水汽输送 ③降水 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 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精品教育 -可编辑- 电极 气体的量 检验方法及现象 结论 正极 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负极 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 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无色 沸点 100℃ 气味 无味 凝固点 0℃ 状态 常温常压下液态 水的异常现象 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精品教育

-可编辑- 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³或cm³) 水银的密度为13.6×10³千克/m³,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³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³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³ 或 g/cm³, (2)两者的关系:1g/cm³=1000kg/m³ 1kg/m³=1×103g/cm³ (3)水的密度:1×10³kg/m³或1g/cm³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³ = 1×106 m³ 1吨=1000千克=1×106克 1毫升 = 1×103升 1升=103 m³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 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 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精品教育 -可编辑- 第四节 水的压强 1.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总是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 3.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重力 4.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一般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

5.压强的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6.压强的计算公式:P=F/S (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7.压强的单位: 帕 (1帕=1牛/米²,常用的压强单位有百帕,千帕,兆帕)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 8.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1)增大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2)减小压强的方法:A.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B.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少压力 9.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都存在压强; 精品教育 -可编辑- (2)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同一深度,各个方向上的压强大小相等; (4)不同液体深度相同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式:P=液g h)

第五节 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Vg

GF

排排排液浮

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排取kg/m³,V排取m³) 精品教育 -可编辑- 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②F浮>G 上浮 ③F浮=G 悬浮 此时VV物排

④F浮=G 漂浮 此时V排 < V物

注意:① 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 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①当ρ液>ρ物时,上浮(最终漂浮) ②当ρ液③当ρρ物液时,悬浮

5. 浮沉条件的应用 (1)轮船 ① 因为漂浮时,F浮=G , 所以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或精品教育 -可编辑- 从河 到海,其受到的浮力不变 ② 根据VgρF排排浮同一艘轮船从海行驶到江河,因为F浮不变,ρ排减小,所以 v排必增大,即船身稍下沉

(2)潜水艇: 它的上浮和下沉是通过对水舱的排水和充水而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的

(3)密度计: 因为VgρF排排浮,液体密度不同,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液面所对应的位置也就不同

第六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1.溶液:(1)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如水、酒精等物质) (2)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剂。 (3)溶液:由溶质溶解于溶剂后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2.悬浊液、乳浊液:

特征 名称 溶液 悬浊液 乳浊液

形成过程 固、液气溶解在液体里 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里 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不稳定 精品教育 -可编辑- 长期放置 均一、稳定 下沉 上浮

举例 糖水、汽水、饮料等 石灰水、泥水、血液等 牛奶、肥皂水

3.混合物:由多种(≥2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属于混合物。

4.常用的溶剂: 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思考】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用汽油擦洗

第七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称为…的不饱和溶液。

注意:(1)两个前提条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否则饱和不饱和溶液就没有确定的意义。

(2)饱和溶液是对一定的溶质而言的。如某温度下的蔗糖饱和溶液是对蔗糖饱和的,不能再溶解蔗糖,若加入其他溶质如食盐,仍可溶解。 精品教育 -可编辑-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大多数物质适用) A.加溶剂 B.升温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A.蒸发溶剂B.降温C.加溶质

3.浓溶液和稀溶液:溶有较多溶质———浓溶液; 溶有较少溶质———稀溶液 注意: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稀溶液。

4.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在100 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点:(1)四个关键词:一定的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溶质的质量 (2)溶解度就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能溶解的溶质的最大质量 (3)溶解度单位为克 5.溶解度曲线:以温度为横坐标,溶解度为纵坐标形象地看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情况。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①影响很大,如硝酸钾,表现为曲线陡 ②影响不大,如氯化钠(食盐),表现为曲线平缓 精品教育 -可编辑- (2)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

6.溶质的质量分数 (1)计算公式

溶剂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质的质量分数常用小数或百分数表示,它是个比值,没有单位) (2)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或计算时,要抓住要点:混合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4)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步骤: A.计算(溶剂和溶质的质量或体积) B.称量(固体:用天平称取;液体:用量筒量取) C.溶解(后装瓶,并贴上标签)

第八节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1.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的固体。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形状。 2.结晶――从饱和溶液中析出固态溶质的过程 3.获得晶体的两种方法:①蒸发溶剂 :一般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氯化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