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论书》解读

合集下载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

苏轼《论书》原文及翻译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书论(宋·苏轼)

书论(宋·苏轼)

书论(宋·苏轼)书论(宋·苏轼)⼀、创作论书唐⽒六家书后永禅师书,⾻⽓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书亦不⼯。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于⼩揩,⾼丽遣使购其书,⾼祖叹⽈:“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也。

”此⾮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体。

古⼈论书者,兼论其平⽣,苟⾮其⼈,虽⼯不贵也。

河南固忠⾂,但有谮杀刘泊⼀事,使⼈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此语,太宗独诛泊⽽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意态⾃⾜,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此⼤妄也。

真⽣⾏,⾏⽣草,真如⽴,⾏如⾏,草如⾛,未有未能⾏⽴⽽能⾛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变古法,如杜⼦美诗,格⼒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能⾃出新意,⼀字百⾦,⾮虚语也。

其⾔⼼正则笔正者,⾮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书字虽⼯,⽽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情随想⽽见,如韩⼦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使⼈见其书⽽犹憎之,则其⼈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湖⼝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书,⼦为我略评之⽽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反求于予,何哉?此⼜未可晓也。

⽆丰四年五⽉⼗⼀⽇,眉⼭苏轼书。

书吴道⼦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成也。

君⼦之于学,百⼯之于技,⾃三代历汉⾄唐⽽备矣。

故诗⾄于杜⼦美,之⽂⾄于韩退之,书⾄于颜鲁公,画⾄于吴道⼦,⽽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

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文言文、现代文、教案设计、文案大全、作文大全、词语、成语、范文、读后感、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classical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 teaching plan design, copy collection, composition collection, words, idioms, model essays, post-reading commen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轼论书原文与译文著名自媒体人“拾遗”说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有个富豪愿意给你一个亿,但前提是——你每周要读两本书,每天5点起床跑步一小时,然后从7点工作到21点。

苏轼诗中的书道观——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苏轼诗中的书道观——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苏轼诗中的书道观——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苏轼(1037年-1101年),是宋朝著名的书法家和诗人,他的书法作品和诗歌题材众多,其中书道观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它反映了苏轼对书法的态度和观点。

在苏轼的诗歌中,他深刻地表达了他对书法的独特认识,这些诗歌代表了他对书道观的理解。

苏轼有三首解释书法“论书”诗歌,他们分别是《对书室临江金谷》、《客中论书》和《进书室看季白》。

《对书室临江金谷》反映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态度,他认为书法是海洋中最美丽的东西,就像太湖临江的金谷一样。

他把书法艺术比作太湖金谷,这表达了他对书法的崇高的敬意,也显示了他对精致的文字的高要求。

《客中论书》则反映了苏轼对书法的严谨态度,他强调书法艺术不仅仅取决于技法,而且还要求书法家践行“仁义礼智”,他也说“与书情入神浓”,强调书法艺术是一种思想活动和道德修养,它不仅诚恳而且必须充满理性思考和智慧。

苏轼也对书法严格地进行指导和要求,以提高书法艺术的水平。

《进书室看季白》描述了苏轼进入季白书房后的感受,这首诗非常丰富:其中深刻地反映了苏轼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他觉得名家的书法作品特别精美,令人叹为观止;他也表达了对书法的创作的赞赏,“一笔开九转”、“一点破晓”,都表达了他对书法艺术“圣洁”的践行的热爱。

总而言之,苏轼三首书法论书诗,深刻地反映了他在书道观上独特的理解。

他认为书法是一种创作,即“与书情入神浓”,强调书道艺术必须达到精致、美丽、到圣洁的高度,从书法实践上严格要求达到书道的要求,使书法艺术达到完美的境界,这是苏轼书道观的核心理念。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论书诗六首内容
苏东坡的《论书诗六首》是苏轼关于书法理论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其中几首的内容:
1.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

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2.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楕。

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3.好之每自讥,不谓子亦颇。

书成辄弃去,谬被旁人裹。

4.体势本阔略,结束入细麽。

子诗亦见推,语重未敢荷。

5.迩来又学射,力薄愁官笴。

多好竟无成,不精安用夥。

6.何当尽屏去,万事付懒惰。

吾闻古书法,守骏莫如跛。

这些诗歌表达了苏轼对于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悟,强调了书法艺术的神韵、气韵、骨力、肥瘦、浓淡等要素,提出了“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为成书也”的著名论断,对后世书法创作和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苏轼还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巨匠的卓越才华和深厚底蕴。

苏轼《论书》全文

苏轼《论书》全文

苏轼《论书》全⽂书唐⽒六家书后永禅师书,⾻⽓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书亦不⼯。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于⼩揩,⾼丽遣使购其书,⾼祖叹⽈:“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也。

”此⾮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体。

古⼈论书者,兼论其平⽣,苟⾮其⼈,虽⼯不贵也。

河南固忠⾂,但有谮杀刘泊⼀事,使⼈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此语,太宗独诛泊⽽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意态⾃⾜,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此⼤妄也。

真⽣⾏,⾏⽣草,真如⽴,⾏如⾏,草如⾛,未有未能⾏⽴⽽能⾛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变古法,如杜⼦美诗,格⼒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能⾃出新意,⼀字百⾦,⾮虚语也。

其⾔⼼正则笔正者,⾮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书字虽⼯,⽽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情随想⽽见,如韩⼦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使⼈见其书⽽犹憎之,则其⼈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湖⼝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书,⼦为我略评之⽽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反求于予,何哉?此⼜未可晓也。

⽆丰四年五⽉⼗⼀⽇,眉⼭苏轼书。

书吴道⼦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成也。

君⼦之于学,百⼯之于技,⾃三代历汉⾄唐⽽备矣。

故诗⾄于杜⼦美,之⽂⾄于韩退之,书⾄于颜鲁公,画⾄于吴道⼦,⽽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其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字难于结密⽽⽆间,⼩字难于宽绰⽽有余。

苏轼论书

苏轼论书

苏轼论书一、创作论书唐氏六家书后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并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覆不已,乃识其奇趣。

今法帖中有云“不具释智永白”者,误收在逸少部中,然亦非禅师书也。

云“谨此代申”,此乃唐未五代流俗之语耳,而书亦不工。

欧阳率更书,妍紧拔群,尤工于小揩,高丽遣使购其书,高祖叹曰:“彼观其书,以为魁梧奇伟人也。

”此非知书者。

凡书象其为人。

率更貌寒寝,敏语绝人,今观其书,劲险刻厉,正称其貌耳。

褚河南书,清远萧散,微杂隶体。

古人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也。

河南固忠臣,但有谮杀刘泊一事,使人怏怏。

然余尝考其实,恐刘泊末年褊忿,实有伊、霍之语,非谮也。

若不然,马周明其无此语,太宗独诛泊而不问周,何哉?此殆天后朝许、李所诬,而史官不能辨也。

张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

今世称善草书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

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今长安犹有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

柳少师书,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一字百金,非虚语也。

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

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不知人情随想而见,如韩子所谓窃斧者乎,抑真尔也?然至使人见其书而犹憎之,则其人可知矣。

余谪居黄州,唐林夫自湖口以书遗余,云:“事家有此六人书,子为我略评之而书其后。

”林夫之书过我远矣,而反求于予,何哉?此又未可晓也。

无丰四年五月十一日,眉山苏轼书。

书吴道子画后智永创物,能者述焉,非一人而成也。

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

故诗至于杜子美,之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跋王晋卿所藏莲华经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其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

苏轼论书四则注析

苏轼论书四则注析

苏轼论书四则注析
甘中流
【期刊名称】《书画世界》
【年(卷),期】2003(000)010
【摘要】苏轼(一○三七——一一○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后期著名的文坛领袖。

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

诗也是一代宗匠,清新雄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北宋豪放一派。

至于书画、杂艺,并称于世。

他倡导自由的、非功利的书法艺
术创作,反对有意于书、刻板的标准、简单的模仿,主张研究书法艺术的内在精神,提倡多样化的艺术趣味,同时也重视艺术形式的辩证规律。

他强调书法创造要『自出
新意』,展示文人高尚的精神境界。

他的理论主张反映了书法艺术主体精神的自觉,
对当时及后世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的书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一些题跋之中。

今选择其中四则作简要解析: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时虽是积学乃成,
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

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总页数】2页(P42-43)
【作者】甘中流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92
【相关文献】
1.苏轼诗中的书道观--解读苏轼三首论书诗 [J], 孙民
2.苏轼《论书》对书法学习的启示 [J], 张智源
3.黄庭坚论书四则注析 [J], 甘中流
4.古人论书四则 [J], 李应
5.苏轼诗注举正——兼论《苏轼诗集》的校勘 [J], 郭天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论书》解读梁德水[述评]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1)。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2)。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3)。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4)。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5)。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6)。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7),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8),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9),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10)。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11)。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12)。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13)。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14)。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15)。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16)。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17)。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注释](1)阙:同“缺”。

(2)庄语:《庄子》之语。

放言:大话,玄言。

(3)辩讷:辩,善于辩解、辩论。

讷,说话迟钝,不善言辞。

(4)结密而无间:结构紧密而不散疏。

宽绰而有余:结体疏朗而宽松。

(5)虚而宽:虚空而宽松,指执笔不要僵化,要灵活自然。

(6)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故称文忠公。

(7)柳诚悬:即柳公权(778—865),唐代著名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8)张长史:即张旭,唐书法家。

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官至金吾长史。

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独特风格。

(9)雷太简:即雷简夫,字太简。

宋同州郃阳人。

自号“山长”。

宋朱长文《续书断》云:“简夫善真、行书,尝守雅州,闻江声以悟笔法,迹甚峻快,蜀中珍之”。

(10)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

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善诗、文、画竹,书法各体兼工。

(11)献之:即王献之,东晋书法家。

字子敬。

王羲之第七子。

逸少:即王羲之。

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今属山东)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12)笔成冢:宋朱长文《续书断》云:“释怀素字藏真,长沙人也,自云得草书三昧。

始其临学勤苦,故笔颓萎,作笔冢以瘗文。

”墨成池:晋卫恒《四体书势》云:“弘农张伯英者,因而转精其巧,凡家之衣帛,必先书而后练之。

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张芝:字伯英,东汉时敦煌人,好书,善章草。

索靖:西晋书法家。

字动安,敦煌人,张芝的姐孙。

(13)匆匆不及草书:谓时间仓促来不及作草书。

不及,亦作不暇。

(14)周越:宋仁宗时人,字子发,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更体法。

仲翼:宋仁宗时人。

朱长文《墨池编》云:“工草、隶,颇有时誉。

”(15)王荆公:即王安石(1021—1086)。

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字介甫,号半山。

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宣和书谱》谓荆公作行字,率多淡墨疾书,未尝经意。

(16)言法华:释言法华,宋代僧人,工书。

(17)欧阳叔弼:欧阳,字叔弼,宋时人,登进士乙科。

知襄州。

善文事,有文集。

李北海:即李邕,字泰和,官至北海太守,人称李北海,唐代著名书法家。

[译文]书法作品一定要有精神、气韵、骨力、肥瘦、浓淡,五者缺一则不成为书法。

书法要先学好正书,进而再学习行草。

未能正书而写行草,就像未读过庄子之语,而动辄口出玄言,这不是真正的道家。

人的相貌有美丑之分,然君子与小人之态,无法掩饰;言语有雄辩与不善言辞之别,然君子与小人的气质,瞒不住人;书法有工有拙,然君子与小人的心性,却无法混淆。

大凡世人所贵,必贵其难。

楷书难以飘洒生动,草书难以严肃持重,大字难以紧密不散,小字难以宽绰疏朗。

执笔没有定法,要使掌心虚空而放松。

欧阳修对我说:应当以手指运笔而手腕不动,这句话说得真妙。

运笔时,笔前后左右顺势运转,免不了会出现攲侧,当笔停止,笔管竖直,笔锋与笔管保持在一条直线上时,这就是笔正。

柳公权的话有道理,他说古人笔法都有原由,张旭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得笔法,也许有一定的道理。

雷太简说他闻江流水声而使笔法大进,文与可也说观蛇争斗而草书有长进,这就有点靠不住了。

王献之小时候学习书法,父亲王羲之从其后拽取毛笔而未能夺掉,便知献之长大之后必然能在书法方面名世。

我认为善书者不在于执笔牢与不牢,信手写来而不失笔法,这才是懂得用笔的奥妙。

然而王羲之看重献之的原因,在于他执笔稳重,精力集中,专注于笔。

否则,天下有力气的人,个个都成书法家了。

废笔成堆,磨墨成池水,达不到羲之也能有献之的水平。

笔用秃千管,墨磨研万锭,不成张芝也能比上索靖。

书法初始时不要刻意求佳,应放松随意,自然能达佳境。

草书的学习虽然是靠积累而成但它的要点是为了书写的快速。

古人说,时间仓促来不及作草书,此语不对。

如果匆匆忙忙之际来不及作草书,而是平时闲静之时用心于草书,这种错误的观点,一直影响到周越、仲翼等人,也就不足怪了。

我的书法虽然不太好,然而能自出新意,不拘泥于古人,这是我最大的快乐。

王安石的书法得无法之法,正因为他自出机杼而“无法”,所以不可学。

我的书法如果尽心创作,风格则如蔡襄,如果得意而作,风格则如杨凝式,如果放纵作书,风格则似言法华。

欧阳说:“你的书法很像李北海。

”我也感觉是这样。

有人认为我的书法像徐浩,是不对的。

论书【论书资料】《论书》摘自《东坡集》,包括苏轼《论书》、《论古人书》、《自论书》等论述书法的材料。

苏东坡书法自出新意,不囿于成法,不迷信权威,他指出“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强调执笔应该是适宜而无一定的规则,在实的前提下做到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挥洒自如,为自己所用。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更是提出了书法创作中大象无形的最高境界,这是直指灵性的高层次的阐发。

他的“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的尚意书风思想对后世影响较大。

【作者】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大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父苏询,弟苏辙,皆有文名,号称“三苏”。

嘉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文章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并称为“宋四大家”。

擅长行、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并上溯晋宋之名家,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卓然自成一家。

【原文】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⑴。

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

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⑵。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⑶。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凡世之所贵,必贵其难。

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⑷。

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⑸。

欧阳文忠公谓余,当使指运而腕不知,此语最妙⑹。

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攲侧,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

柳诚悬之言良是⑺,古人得笔法有所自,张长史以剑器,容有是理⑻,雷太简乃云闻江声而笔法进⑼,文与可亦言见蛇斗而草书长,此殆谬矣⑽。

献之少时学书,逸少从后取其笔而不可,知其长大必能名世⑾。

仆以为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

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

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

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⑿。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

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

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⒀。

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亦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⒁。

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王荆公书得五法之法,然不可学,无法故⒂。

仆书尽意作之似蔡君谟,稍得意似杨风子,更放似言法华⒃。

欧阳叔弼云:子书大似李北海⒄。

予亦自觉其如此。

世或以为似徐书者,非也。

【注释】(1)阙:同“缺”。

(2)庄语:《庄子》之语。

放言:大话,玄言。

(3)辩讷:辩,善于辩解、辩论。

讷,说话迟钝,不善言辞。

(4)结密而无间:结构紧密而不散疏。

宽绰而有余:结体疏朗而宽松。

(5)虚而宽:虚空而宽松,指执笔不要僵化,要灵活自然。

(6)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故称文忠公。

(7)柳诚悬:即柳公权(778—865),唐代著名书法家。

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书法骨力遒健,结构劲紧,自成面目,与颜真卿并称“颜柳”。

(8)张长史:即张旭,唐书法家。

字伯高,吴郡(今江苏苏州)人。

官至金吾长史。

草书最为知名,逸势奇状,连绵回绕,具有独特风格。

(9)雷太简:即雷简夫,字太简。

宋同州郃阳人。

自号“山长”。

宋朱长文《续书断》云:“简夫善真、行书,尝守雅州,闻江声以悟笔法,迹甚峻快,蜀中珍之”。

(10)文与可:即文同(1018—1079),梓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