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ppt课件

术后护理
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更换敷料,防止感染。
疼痛管理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止痛药,缓解术后疼痛。
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锻炼,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防止肌肉萎缩 。
康复指导
康复计划
根据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 肉力量。
心理支持
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克服术后焦虑和抑郁情绪。
功能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早期功能锻炼,以预防关节 僵硬和肌肉萎缩。
3
预防血栓形成
适当运动、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措施可预 防血栓形成。
THANKS
感谢观看
骨扫描
X线检查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 方法,可以清晰地显示出骨折的位置 和移位程度。
骨扫描可以检测到骨折后骨骼内部的 代谢变化,对于一些X线检查难以发 现的骨折有辅助诊断价值。
磁共振成像(MRI)
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需要进一步了 解软组织损伤情况时,MRI是一个很 好的补充诊断工具。
诊断标准
病史
。
后遗症处理
关节僵硬
骨折愈合后,关节僵硬可能是常见的后遗症,需要进行康复训练 来恢复关节活动度。
肌肉萎缩
骨折后长期制动可能导致肌肉萎缩,需要通过锻炼来恢复肌肉力量 。
疼痛
部分患者在骨折愈合后仍会感到疼痛,可能需要采取物理治疗、药 物治疗或手术等治疗方法。
预防并发症的措施
1 2
定期换药
保持骨折部位的清洁和干燥,定期换药以预防感 染。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医生评估恢复情况并及时调整康复计 划。
05
肱骨髁上骨折的并发症与后遗 症
肱骨髁上骨折

• 分清骨折的类型,纠正肘内翻后固定 • 伸直型骨折-肘关节屈曲固定 • 屈曲型骨折-肘关节伸直位固定
• 骨折
护理措施
1、加强观察和护理,避免血管、神经功能障碍
• 观察前臂缺血的表现:剧痛、手背皮肤苍白、发凉、 麻木、被动伸指疼痛、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暴力由后下方向前方撞击尺骨鹰 嘴,导致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线自前上到后下;少见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临床表现
• 患者有外伤史、肘关节肿胀 (往往非常严重)、 疼痛、活动障碍,肘关节处可见畸形。肘内翻 和爪形手
• 肱骨髁上骨折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肱动脉损伤和 正中神经损伤
• X线摄片可以确诊。
肘内翻
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 骨折发生在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多见于5-12 岁儿童。 爪形手或肘内翻畸形
病因和类型
•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手掌着地,暴力经
前臂向上传递,身体向前倾,由 上向下 产生剪式应力,导致肱 骨髁上骨折,骨折线自前下到后 上;
伸直型肱骨髁 上骨折
•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跌倒时肘关节屈曲,肘后着地,
• 避免神经、血管受压:检查夹板、石膏松紧是否适宜
护理措施
2、合理功能锻炼
• 第1周:避免患肢活动 • 1周后:握拳、伸指、腕关节屈伸、肩关节活动 • 4-5周后:去除外固定,进行肩关节功能锻炼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病情复杂,康复周
期长。
下面介绍几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一、功能锻炼
在肱骨髁上骨折恢复期间,医师会安排逐渐增加手臂的活动范围,以
恢复手臂的灵活性。
初期锻炼以进行手指和手腕的活动为主,随着康
复情况的好转,患儿逐渐进行肘部的活动锻炼。
二、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师会根据患儿的情
况制定特定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体力训练、柔韧度和平衡训练等,以帮助患儿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三、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的有效手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在按摩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按摩师
进行治疗,按摩力度应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调节,并要避免对患儿的
肌肉造成过度刺激。
四、电疗治疗
电疗治疗是利用电流来促进患儿的康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声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不同的电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都有一定的效果。
经过以上几种康复手法的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康复期间患儿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能尽快恢复健康。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

运动系统笔记——肱骨髁上骨折一、解剖概要1.解剖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干与肱骨髁交界处发生的骨折。
肱骨干轴线与肱骨髁轴线之间有30-50°的前倾角,这是容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的解剖因素。
2.分型肱骨髁上骨折好发于10岁以下儿童。
分伸直型和屈曲型骨折两型,其中伸直型占97%。
3.并发症肱骨髁上骨折的侧方移位易损伤肱骨髁内侧的尺神经、外侧的桡神经。
在儿童期,常出现肘内翻或外翻畸形。
二、临床表现1.儿童有手着地受伤史,肘部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
检查局部明显压痛,有骨擦音及假关节活动,肘后三角关系正常。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易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可出现桡动脉搏动难以扪及,手指皮温降低。
出现5P征(无痛、脉搏消失、皮肤苍白、感觉异常、肌麻痹)时,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三、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拍摄肘部正侧位片可明确诊断。
但应注意有无神经、血管损伤。
四、治疗1.手法复位外固定受伤时间短,局部肿胀轻,没有血液循环碍者,可行手法复位外固定。
如果经2~3 次复位对位不佳者应及时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
伤后时间较长,局部组织损伤严重,出现骨折部严重肿胀时,不能立即进行手法复位者也应行切开复位克氏针固定术。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指征:①手术复位失败;②小的开放性伤口,污染不重;③有神经、血管损伤。
3.康复治疗无论手法复位外固定,还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应严密观察肢体血液循环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
抬高患肢,早期进行手指及腕关节屈伸活动,有利于减轻水肿。
4~6周后可进行肘关节屈伸活力。
在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稳定的病人,术2周即可开始肘关节活动。
4.骨筋膜室综合征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由于近折端向前下移位,极易压迫肱动脉或刺破肱动脉,加上损伤后组织反应,局部肿胀严重,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导致前臂骨筋膜室综合征。
如果早期未能作出诊断及正确的治疗,可导致缺血性肌挛缩。
①诊断在对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治中,应严密观察前臂肿胀程度及手的感觉运动功能,如果出现高张力肿胀,手指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剧烈疼痛,桡脉搏动扪不清,手指皮温降低,感觉异常,即可确诊。
肱骨髁上骨折

上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案 • Swenson等1948年首次使用闭合复位经皮内外交叉克氏
针固定技术以来,因该方法创伤小、复位效果好、固定时 问短等优点得到了广泛推广
Swenson AL.The treatment of supracondylar fractures of the humerus by Kirschner-wire transfixion[J].J Bone Joint Surg Am,1948,30A(4):993—997.
Gartland分类
• II型 骨折移位,前方骨皮质断
裂,后方骨皮质保持接触 • IIa单纯远折端后倾,后侧
皮质完整 • IIb骨折有横向移位或兼有
远折端倾斜
Gartland分类
• III型 骨折断端完全移位,
皮质无接触
针对不同分型,文献提示治疗方案: Ⅰ型,原位曲肘前臂旋前90°固定,4~6周左右拆除 ⅡA、B型,手法整复后固定方法同前 Ⅲ型,若手法复位失败,(无论是否伴随神经血管症状)应积 极尽早手术治疗
• 肢痛难忍(Pain) • 桡动脉搏动消失(Pulselessness) • 皮肤苍白(Pallow) • 感觉异常(Paresthesia) • 肌肉无力或瘫痪(Paralysis) • 被动牵拉痛
肱骨髁上骨折

辅助检查:2018-4-14 DR示:右肱骨下段骨折
术前右肘关节正侧位片
三维重建
病例诊断及处理要点
• 诊断:右肱骨髁上骨折(伸直桡偏型 Ⅳ) • 特点:骨折前后骨膜铰链的完整性完全丧失,在 肘关节屈曲和伸直时均不稳定。 • 处理: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金标准) • 并发症:1、神经血管损伤 神经术前,术中;血 管(无脉却温暖的粉红色-被灌注的手;无脉苍白 -未灌注手)2、缺损性肌挛缩3、肘内外翻畸形 (最为常见)4、骨化性肌炎
手法复位要点
• • • • • 杨氏四步复位法:一摆二牵三挤四屈。 一摆:屈肘90度,前臂旋后位----纠正旋转移位 二牵:牵引--------------------纠正重叠移位 三挤:前后侧方挤压---------纠正前后侧方移位 四屈:屈肘小于90度(极度曲屈)并尽量桡偏--利用肘
后部完好的骨膜及肱三头肌的张力纠正残余的前后移位, 并使骨折端紧密。
术后处理
• 术后将肘关节屈屈60度石膏托固定,5-7天 后改90度固定,3-4周开始功能轻柔锻炼。
病例分析
病史:850床 患者,黄超 男 9岁 以”摔伤致右肘
部疼痛畸形活动受限1小时”为主诉入院。
专科情况:பைடு நூலகம்肘部肿胀,畸形,局部压痛,可触
及骨折端,周后三角存在,纵向叩击痛阳性,可 闻及骨擦音,右肘伸屈活动受限,出现异常活动, 患肢末梢各指感觉正常,拇指背伸正、拇指对掌、 拇内收活动正常,桡动脉搏动正常。
复位侧位片评估—影响伸屈
肱前线
• 肱前线经过肱骨小头中三分之一、后三反之一肘关节曲屈 及整体活动度较佳 • 肱骨小头前方及前三分之一没有良好复位,后方是复位过 度经影响肘关节功能。
本病例术后侧位片评估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一、概述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主要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
由于肱骨髁上骨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其进行正确的分型对于治疗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以期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主要有三种:AO分型、Schild分型和Winquist分型。
1. AO分型AO分型是最常用的肱骨髁上骨折分型方法之一。
根据骨折的严重程度和稳定性,AO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A型、B型和C型。
A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冠状面斜向通过关节,通常为稳定型骨折;B型骨折是指骨折线从矢状面斜向通过关节,相对较不稳定;C型骨折是指骨折线呈垂直方向通过关节,通常为不稳定型骨折。
2. Schild分型Schild分型是基于骨折线的位置和方向进行分型的。
Schild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三型:I型是指骨折线从外髁向内髁延伸;II型是指骨折线从内髁向外髁延伸;III型是指骨折线同时涉及内外髁。
3. Winquist分型Winquist分型是基于骨折的稳定性进行分型的。
Winquist分型将肱骨髁上骨折分为四型:I型是指稳定型骨折,无移位或轻度移位;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但可用手法复位;III型是指不稳定性骨折,有移位且无法手法复位;IV型是指粉碎性骨折,通常为不稳定性骨折。
三、分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在临床实践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分型方法,以便更好地评估病情和治疗方案。
肱骨髁上骨折的分型对于手术入路、固定方式以及康复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例如,对于AO分型中的B型和C型骨折,由于其不稳定性较高,通常需要采用手术治疗,并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进行固定;而对于Schild分型中的I型骨折,由于其稳定性较高,通常可以采用保守治疗。
同时,不同分型的肱骨髁上骨折在康复过程中也需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早日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

一、概述
肱骨下端关节面向外侧倾斜,当肘伸直时,形成前 臂较上臂向外偏斜5-15度的携带角。携带角过大称 肘外翻,过小而成负角者,则称肘内翻。肘内、外 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易发生的晚期并发症。肱骨 下端有肱动静脉和正中神经尺桡神经通过。骨折后 需注意有无伤及血管和神经。
二、病因
肱骨髁上骨折多系间接暴力所致。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运 动伤、生活伤和交通事故。
位牵引,纠正侧方移位及折端间的旋转,然后矫正前后移位,伸直型者 屈肘位固定,而屈曲型者固定于半伸直位。通常使用长臂石膏后托,较 小夹板固定简便易行,3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大部分病例并不需手术治疗,但闭合复位应力求矫正内翻及内旋畸形, 恢复Baumann角(肱骨角),以免遗留肘内翻畸形。即使留有一定程度 的前后错位或角度,可在生长过程中逐渐矫正,远期功能影响不着。 有些不稳定骨折,可在复位后经皮自内、外髁穿入克氏针交叉固定,以 保持整复的位置。 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应急诊进行探查处理并同时手术复位骨折,以克氏 针交叉固定。
六、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内容: 1.外伤史 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 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为主,并应特别
注意有无血管损伤。 3.影像学检查 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七、鉴别诊断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 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 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 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三、临床表现
无移位骨折者,肘部可有肿胀、疼痛、肱骨髁上环状压痛及 肘关节活动功能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髁上2-3cm处的骨折,多见于10岁以下儿童,约占全身骨折的7.5%,占儿童肘部骨折的60%,预后较差。
按受伤机制可分为屈曲型和伸直型二类骨折,以后者为多。
肱骨髁上骨折尽管是儿童最常见骨折之一,治疗方法有手术和非手术,但使用哪种方法疗效最好成为临床医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之一。
肱骨髁上骨折Gartland Ⅲ型的特点,其前后方骨膜完全断裂,骨折端呈三维畸形,存在侧方、前后方、水平旋转移位,非手术治疗容易发生骨筋膜间隙综合征、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强直、肘内翻畸形、骨化性肌炎及佛克曼氏综合征挛缩(Vlkmann挛缩)等。
因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对儿童骨骺发育影响小,可改善关节功能。
所以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的趋势。
经肘部外侧的纵切口整复骨折要点:a.手指伸入骨折端前方了解骨折移位情况,使术者心中有数;b.先纠正尺偏或桡偏,再矫正旋转畸形,最后整复前后移位;c.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原则,对尺偏型矫枉过正,桡偏型以解剖复位为准。
d.骨折复位固定后要求肘关节提携角保持约10°,克氏针钻入方向应与肱骨纵轴呈35°-45°角,向后倾斜10°。
两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2-4毫米处交叉,而不是在骨折处交叉,这样可以获得坚强的生物力学效应。
e.克氏针穿过对侧皮质骨,针尾可留在皮外,便于拔出,钻入内侧克氏针时,必须谨慎务伤及内上髁后方的尺神经。
f.克氏针不宜太粗,一般以1.0-2.0毫米为宜。
改良外侧入路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患者仰卧位,肘部屈曲。
切口近端起于肘窝上横纹与肱骨外上髁骨嵴交叉点,弧形向外下止于鹰嘴外侧缘;切口近端沿肱三头肌与肱桡肌,桡侧腕伸肌二个肌间隙进入,向后内沿肱三头肌边缘小部分切断肱三头肌腱膜直达鹰嘴;向前牵拉肱桡肌可显露前面及外侧面,向后牵拉肱三头肌显露肱骨后面及内侧。
暴露清理骨折断端血游离块,直视下用拇食指分别捏卡肱骨内外上髁处,牵引下矫正侧方旋转和前后移位。
经外髁近端关节面采用2枚1.0-2.0mm克氏针交叉穿针固定,一枚与水平面呈30°-40°,另一枚适当加大角度。
在骨折线近端2cm处,肱骨外侧自前向后钻孔,用钢丝穿过绕越下方克氏针尾,呈“8”字捆扎,克氏针剪短折弯贴骨。
优点:a.显露充分,易于复位操作,缩短手术时间;b.桡侧张力带固定利于克氏针应力,避免滑动,退针;c.收紧钢丝使桡侧骨折端矫枉过正促进骨折嵌插促进骨折愈合并且肘内翻的发生率。
经肘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手术治疗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手术方法:麻醉成功后,在上臂近端绑扎气囊止血带,取肘后正中切口,依次切开,并向两侧游离皮瓣至内外髁。
在尺神经沟内解剖并游离尺神经,牵开保护。
沿肱三头肌腱两侧间隙分离,紧贴肱骨骨膜剥离肱三头肌,用橡皮条将肱三头肌腱向内、外侧以及后方不同方向牵拉提起,暴露出肱骨内外髁、鹰嘴窝及骨折端,钝性分离及推开骨折前方重要血管、神经组织,暴露并清理骨折断端,以鹰嘴窝为标志,直视下解剖复位,宁可桡偏矫枉过正。
用2枚直径1.0-2.0mm克氏针从内外髁交叉固定,必要时追加一枚克氏针加强固定。
参考文献
[1]李海明、贾青霞、董超等,石膏外牵引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8):726-728。
[2]林洪光、刘爱刚、郑文忠等。
肘部外侧入路治疗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8):731-732。
[3]姜峰、王晓、张明辉等。
两种外侧入路结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疗效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28
(3):267-268。
[4]严峰合、李洪飞、李启旺等。
经肘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急诊手术治疗重度移位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8(9),869-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