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

合集下载

游戏式功能锻炼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游戏式功能锻炼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游戏式功能锻炼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游戏式功能锻炼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引言: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儿童骨骼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骨折类型。

该类型的骨折通常发生在儿童进行活动时,如玩耍和运动。

由于其年龄特点和生长活跃度,治疗的复杂性和康复的重要性也提高了。

在术后阶段,康复训练对于患儿的骨折复原、肌力恢复和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为了让小患儿更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锻炼,许多研究者开始应用游戏式功能锻炼来促进康复训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本文将探讨游戏式功能锻炼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方法:首先,确定目标:从术后恢复的角度出发,制定康复目标,如骨折均匀复原、手臂力量增加、活动范围恢复等。

在确定目标后,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和生理特征,设计有趣而有效的游戏任务。

例如,可以设计拼图游戏来练习手部协调性,使用动画角色来引导儿童进行力量训练等。

其次,选择合适的工具:根据康复目标和任务要求,选择合适的游戏工具。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专为儿童康复设计的游戏设备,如虚拟现实眼镜、体感游戏控制器等。

通过这些设备,儿童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康复锻炼中,增加康复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再次,引导正确操作:在使用游戏式功能锻炼时,重要的是正确引导儿童进行操作。

康复师应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了解游戏设备的操作要领,并清楚地向患儿解释和示范。

同时,还需要进行适度的监督和调整,确保患儿的操作正确,并适应其康复需求的变化。

最后,评估和调整:康复过程中,应对患儿的康复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包括骨折复原情况、肌力和功能恢复情况等。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康复方案,提供更有效的锻炼任务和游戏工具,确保康复效果的最大化。

讨论:游戏式功能锻炼在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游戏式功能锻炼能够增加儿童的参与度和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康复的兴趣和动力。

其次,游戏式功能锻炼可以提供多样化、趣味化的康复训练任务,促进患儿的全面发展。

小儿肱骨髁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

小儿肱骨髁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

小儿肱骨髁骨折内固定术后康复训练小儿肱骨髁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通常需要进行内固定术来稳定骨折部位。

术后康复训练对于恢复肱骨功能、预防并发症和促进骨折愈合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儿肱骨髁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内容。

一、手术后的注意事项术后患儿需要保持充分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避免使用受伤的手臂。

家长应该协助孩子进行日常生活活动,避免对伤口造成额外的压力或摩擦。

饮食上应注意营养均衡,增加钙和维生素D的摄入,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二、早期康复训练1. 关节活动训练: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肩关节和肘关节的主动活动,通过旋转、屈伸等动作来促进关节的灵活性。

2. 指掌关节活动训练:通过握拳、松开等动作来促进手指和手掌的活动,有利于手部的功能恢复。

3. 肌力训练:通过进行肌力锻炼,如屈伸手臂、提重物等动作,有助于恢复肌肉的力量和功能。

三、中期康复训练1. 关节活动训练:继续进行肩关节和肘关节的主动活动,逐渐加大活动范围和强度。

2. 指掌关节活动训练:进行握拳、松开等活动,逐渐增加手指和手掌的灵活度。

3. 肌力训练:进行肌力锻炼,如屈伸手臂、提重物等动作,逐渐增加训练的难度和负荷。

4. 平衡和协调训练:进行一些平衡和协调性的动作,如单脚站立、双手交替触碰肩膀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控制能力。

四、晚期康复训练1. 关节活动训练:继续进行肩关节和肘关节的活动,逐渐达到正常范围。

2. 指掌关节活动训练:进行握拳、松开等活动,逐渐恢复手指和手掌的功能。

3. 肌力训练:进行肌力锻炼,如屈伸手臂、提重物等动作,逐渐恢复肌肉的力量。

4. 功能训练:进行一些复杂的功能性动作,如抓握、拧开瓶盖等,有助于恢复手臂的日常功能。

在整个康复训练过程中,家长和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和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家长应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康复训练,鼓励他们坚持锻炼,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家长还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康复情况,如有异常或不适及时与医生沟通。

小儿肱骨髁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是一个持续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肱骨骨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

肱骨骨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

肱骨骨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肱骨骨折是上肢最常见的骨折之一,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是恢复肱骨功能和加强上肢力量的关键步骤。

本文将为您介绍肱骨骨折手术后的康复训练计划,以帮助恢复受伤手臂的功能和力量。

1. 初始康复阶段(手术后1-3周):手术后的第一周是肱骨骨折的初始康复阶段。

在这个阶段,主要的目标是减轻疼痛,控制肿胀,并促进伤口愈合。

以下是初始康复阶段的一些常见训练方法:- 进行被动活动:由物理治疗师帮助进行肩关节的被动活动,以防止肩关节僵硬。

- 进行冰敷:每天多次使用冰袋敷在手术区域,减轻疼痛和肿胀。

- 进行疼痛管理:使用适当的疼痛管理方法,例如使用止痛药和物理治疗。

2. 被动运动阶段(手术后3-6周):手术后的第3至6周是被动运动阶段,此时伤口已经开始愈合,可以逐渐开始进行被动运动,以恢复手臂的关节活动度。

以下是一些被动运动阶段的常见训练方法:- 进行被动关节运动:使用手动或设备辅助下,进行手臂关节的被动运动,以恢复肩关节、肘关节和手腕的活动度。

- 进行手臂支撑活动:通过进行支撑活动,帮助恢复肌肉力量,促进手臂功能的恢复。

- 进行手臂位置调整:通过手动调整手臂的位置,以保持关节的正常活动范围,避免产生过多的紧张和压力。

3. 积极主动阶段(手术后6-12周):手术后的第6至12周是积极主动阶段,此时手术区的骨折部分开始愈合,可以逐渐开始进行主动运动,以加强肌肉力量和恢复手臂的功能。

以下是一些积极主动阶段的常见训练方法:- 进行主动关节活动:进行手臂的主动关节活动,例如屈曲、伸展、旋转等,以促进肌肉的恢复和关节的灵活性。

- 进行抗阻力锻炼:逐渐增加抗阻力的训练,通过使用弹力带或负重训练器材,加强手臂肌肉的力量,提高手臂功能。

- 进行平衡训练:通过进行平衡训练,加强手臂和身体的协调性,预防摔倒和受伤。

4. 功能恢复阶段(手术后12周后):手术后12周后是功能恢复阶段,此时伤口已经完全愈合,可以开始进行更复杂的功能性训练,以提高手臂的日常使用能力。

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护理

5.维持术后有效外固定:经常检查固定位置,查看有无松动, 维持术后有效外固定:经常检查固定位置,查看有无松动, 维持术后有效外固定 局部有无压迫症状,患肢于功能位置, 局部有无压迫症状,患肢于功能位置,如果肘关节屈曲角 过大,会影响挠动脉正常搏动。 过大,会影响挠动脉正常搏动。 6.观察伤口渗血情况:手术者观察渗血情况,术后 分钟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观察伤口渗血情况 手术者观察渗血情况,术后30分钟 观察1次,4-6次无异常后,4-8小时观察一次,连续3 观察 次 次无异常后, 小时观察一次,连续 次无异常后 小时观察一次 各班床头交接,有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天,各班床头交接,有异常时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7.饮食指导:整复或手术前,尊重病人的生活习惯,建议进 饮食指导: 饮食指导 整复或手术前,尊重病人的生活习惯, 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易消化饮食, 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易消化饮食,手术当日根据 麻醉方式选择进食时间。臂丛麻醉者,禁食4~6小时, 小时, 麻醉方式选择进食时间。臂丛麻醉者,禁食 小时 全麻患者,术前8小时禁食水 术后第二日益食高维生素、 小时禁食水, 全麻患者,术前 小时禁食水,术后第二日益食高维生素、 清淡可口易消化食物,如新鲜蔬菜、米粥、面条等, 清淡可口易消化食物,如新鲜蔬菜、米粥、面条等,忌生 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 冷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后期可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进 高蛋白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水果、蔬菜等。 高蛋白如牛奶鸡蛋、排骨汤、瘦肉、水果、蔬菜等。 8.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
牵引治疗
适用于骨折超过24~ 适用于骨折超过 ~48h,软组织严重 , 肿胀,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 肿胀,已有水泡形成,不能手法复位,或 复位后骨折不稳定。 复位后骨折不稳定。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病情复杂,康复周
期长。

下面介绍几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手法。

一、功能锻炼
在肱骨髁上骨折恢复期间,医师会安排逐渐增加手臂的活动范围,以
恢复手臂的灵活性。

初期锻炼以进行手指和手腕的活动为主,随着康
复情况的好转,患儿逐渐进行肘部的活动锻炼。

二、功能训练
功能训练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关键步骤。

医师会根据患儿的情
况制定特定的康复计划,包括运动、体力训练、柔韧度和平衡训练等,以帮助患儿恢复肌肉和关节的功能。

三、按摩治疗
按摩治疗是促进血液循环、舒缓肌肉疲劳、缓解肌肉酸痛等的有效手段。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在按摩治疗过程中需要由专业的按摩师
进行治疗,按摩力度应根据患儿的情况进行调节,并要避免对患儿的
肌肉造成过度刺激。

四、电疗治疗
电疗治疗是利用电流来促进患儿的康复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电疗方法包括电刺激、声波疗法、磁场疗法等。

不同的电疗方法对于患儿的康复都有一定的效果。

经过以上几种康复手法的综合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效果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在康复期间患儿也需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方能尽快恢复健康。

康复时间: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

康复时间: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

康复时间:肱骨髁上骨折的康复肱骨髁上骨折是肘部常见的骨折之一,常发生在10岁以下儿童,往往在跌倒时,用手支撑外力,由前臂上传,加之身体前倾产生的剪力,而在骨皮质与骨松质交界区的特殊结构处发生骨皮质断裂。

根据肘关节受伤时的体位不同而分为伸直型(肱骨近折端向前下移位,远折端向后上移位),屈曲型(肱骨近折端向后下移位,远折端向前移位),伸直型常合并有肱动脉正中神经损伤,成人的肱骨髁上骨折常因直接暴力所致的粉碎性骨折多见。

一、临床特点(一)肱骨髁上骨折常有局部外伤或患儿跌倒外伤病史,肘部疼痛、肿胀、皮肤瘀癍或张力性水泡,肘部向后突成半屈位,局部压痛明显,手触之有骨擦音及骨折端,严重的屈曲型骨折,折端可能穿透皮肤,外磨形成开放性骨折。

X线片检查可确诊骨折的类型,移位的程度等。

还要注意手的颜色变化,感觉及运动功能的改变,脉搏的跳动情况,考虑是否合并了肱动脉和正中神经损伤。

三、康复评定(一)肱骨髁上骨折有明确的外伤史,已经过了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的手术史,有伤后的临床诊断,明确骨折征象的X线片和术后及近期X线片,长时间固定后引起肩肘关节功能障碍,肌肉发生不同程度萎缩。

合并有正中神经损伤,可出现拇外展功能障碍,大鱼际肌肉萎缩,掌侧拇、食、中指腹及环指桡侧半皮肤感觉异常或消失等症状。

四、康复治疗(一)肱骨髁上骨折骨折经手法复位外固定或手术内固定后1周,要注意肘关节的固定(外固定要确实,但一定要注意局部和前臂情况,手指的颜色及感觉)和制动。

可以做手指的屈、伸、腕关节的屈伸、背伸练习。

伸直型可加强肱二头肌,屈曲型做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旋前园肌、旋后肌的等长练习依据情况而定局部可行蜡疗盘蜡法,紫外线光治疗,未做内固定可做超短波治疗,以促进消炎,切口愈合,消除水肿的作用。

2~4周(1)肩关节的前屈、后伸、外展、内收功能练习,以主动为主,辅以部分抗阻训练。

(2)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等长收缩练习;(3)手、腕的伸、展、抗阻练习和旋前园肌、旋后肌的抗阻练习。

儿童骨折康复

儿童骨折康复

(一)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评定
骨折愈合评定内容 (1)观察骨折对位对线、骨痂形成况。 (2)是否存在延迟愈合或未愈合、假关节形成、畸形愈合
等愈合不良情况。 (3)是否存在并发症,如感染、神经损伤、关节挛缩、骨
化性肌炎等。
(二)关节活动度评定
关节活动度是评价运动功能的客观指标,也是评定康复训 练效果的客观指标。通过关节活动度的评定可以了解骨折 周围关节的功能状态,以便为康复训练提供依据。常用特 制量角器测量关节活动范围,并记录其屈伸、内收外展及 旋转角度的度数,与健侧进行对比,如小于健侧,多属关 节活动功能障碍。目前临床应用的记录方法多为中立位 0°法。对难以精确测量角度的部位,关节活动功能可用 测量长度的方法记录各骨的相对移动范围。例如,颈前屈 活动可测量下颏至胸骨柄的距离,腰椎前屈测量下垂的中 指尖与地面的距离等。
肱骨髁上骨折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对绝大多数肱骨髁上骨 折可作出诊断。诊断要点如下。
1.外伤史以生活及运动意外为多发,且多见于学龄前儿童。 2.临床表现:以肘部肿胀(多较明显)、剧痛及活动受限
为主,髁上部位压痛明显,并可触及骨擦感和反常活动。 肘关节骨性标志肘后三角关系正常时,关节正、侧位片可 显示骨折的类型和移位程度。同时应常规检查有无肱动脉、 正中神经和尺神经、桡神经损伤。 3.影像学检查常规正、侧位X线片即可确诊及分型。
(八)电生理检查
对有感觉和运动障碍的患肢进行电生理检查,以确定有无 神经、肌肉损伤。
儿童上肢骨折的康复训练
(三)肌力评定
肌力评定是骨科康复评定的重要内容之一,对运动系统和 神经系统,尤其是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评定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常用徒手肌力评定法和器械肌力评定法对肌力进行 评定。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这是一份关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指南,帮助您了解这种常见的儿童骨 折,并提供有效的护理方法和康复建议。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定义
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幼儿肘部发生的一种骨折,通常是由于手臂受伤造成。它是儿童骨折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发病原因
肱骨髁上骨折通常是由于儿童在运动或玩耍时摔倒,特别是在伸直手臂用力时摔倒造成的。这也可能与肱骨骨 骺的生长和骨骼发育不完全有关。
定期复查
定期复查手臂的X射线,以确保骨骺正确愈合, 并调整固定装置。

疼痛管理
使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来缓解儿童的疼痛,提高 舒适度。
康复锻炼
在骨折完全愈合后,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帮 助恢复手臂功能。
康复期护理
康复期护理对于恢复儿童的手臂功能和力量至关重要。它包括物理治疗、肌肉锻炼和活动恢复,以帮助儿童重 新获得正常的手臂功能。
症状表现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常见症状包括剧烈的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及手臂无 法正常弯曲。有时还会出现皮肤瘀伤或畸形。
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根据症状和体检来进行初步诊断,但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通过X射线检查来确认肱骨髁上骨折的程 度和位置。
护理方法
固定手臂
使用石膏或夹板固定手臂,以保护骨折部位, 并促进骨骼的愈合。
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
1 保持安全环境
2 教育儿童
3 儿童疾病管理
确保儿童活动的环境安全, 避免摔倒和受伤的机会。
教育儿童正确的体育活动 技巧和安全意识,以减少 骨折的风险。
对于患有骨质疏松等慢性 疾病的儿童,需要定期进 行医疗管理和骨密度测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的康复方法【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康复方法,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郑州市骨科医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儿采用传统的骨科术后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观察组患儿除常规功能锻炼外,根据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

比较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及愈合效果,并在3个月随访时,比较两组患儿肘内翻的发生率。

结果两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提携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经过3个月的随访,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低于对照组的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康复中,应用肘外翻练习可以有效预防肘内翻的发生,且有助于患儿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对骨折愈合无不良影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肱骨髁上骨折;肘内翻;肘外翻练习;功能康复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治疗不当容易引起肘内翻畸形。

肘内翻畸形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

据有关文献报道,国外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发生率达57.0%,而国内则为48.9%。

临床上为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在治疗上不断改进创新,在手法或手术复位固定术后进行康复功能锻炼,但仍无法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严重者只能进行肘内翻矫形术。

这样既增加患儿的痛苦和家庭的经济负担,也影响患儿肘部功能,造成肘部外观的缺陷,最终可能导致患儿产生悲观心理。

鉴于肘内翻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及其可能造成不良影响,如何预防肱骨髁上骨折后发生肘内翻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基于对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发生机制的认识,对常规康复方法进行了改良,在常规康复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肘外翻练习,从而达到预防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后并发肘内翻畸形、减少患儿痛苦和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目的,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便利抽样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均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并在骨折后4h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且无并发神经、血管损伤的患儿。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

观察组中男26例、女4例;年龄26个月至12岁,平均(6.92±2.50)岁;固定时间21~35d,平均(27.60±4.02)d。

根据1994年Mclntyre肱骨髁上骨折分类法[4]分类,Ⅱa型1例、Ⅱb型10例、Ⅲa型9例、Ⅲb型10例。

对照组中男24例、女6例;年龄29个月至11岁7个月,平均(6.82±2.36)岁;固定时间21~37d,平均(29.61±6.42)d;Ⅱa型2例、Ⅱb型15例、Ⅲa型6例、Ⅲb7例。

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构成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儿家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1.2.1干预方法(1)两组患儿均行传统的手法复位外固定,即助手握患肢近端,术者握患儿腕部,旋后位牵引,行两端复位,恢复肘关节的提携角。

复位后加石膏外展固定或小夹板超肘关节固定,固定应保持复位后的矫正角度,石膏凝固后在上臂的上端、肘部、前臂中部及腕部均用绑带捆扎,以便在上肢肿胀消退后及时调整松紧,用支架在胸前将前臂支撑固定。

以石膏管型或小夹板固定者,禁止前臂以吊带悬挂胸前,因重力作用极易导致前臂远端向内侧倾斜内翻。

(2)康复锻炼方法培训及实施。

对照组患儿根据骨折术后常规,给予健康宣教及康复训练。

观察组患儿及其家属护士(骨科或社区)进行统一培训。

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手法复位外固定后护理、三阶段训练和肘外翻练习具体操作方法及其相关注意事项。

肱骨髁上骨折后,为预防肘内翻及Volk mann缺血性肌挛缩,常规进行患肢的康复锻炼,一般根据伤情及伤程,循序渐进的进行三阶段的训练。

第1阶段:石膏固定术后1~7d,此期骨折部位疼痛、肘部肿胀较甚,骨折断端较不稳定,不易进行肘关节功能活动,康复锻炼的主要形式以手指伸屈和肌肉伸缩锻炼为主,从开始时3~5次/d、5~10min/次,逐渐增加活动次数,以促进肿胀消退。

第2阶段:7d至拆除石膏前,此期局部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肘部肿胀逐渐消退,骨折断端初步稳定,可在原活动的基础上增加活动幅度和活动量,并练习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小范围的旋转运动,以及腕关节的掌屈和背伸功能。

第3阶段:拆除石膏后,此期骨折处已有明显骨痂生长,骨折断端相对牢靠,功能锻炼主要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以恢复肘关节功能。

具体方法及注意事项:患儿坐于桌前,将上臂平放在桌上的一薄软垫上,护士或家长用手按住患儿前臂,防止前臂离开桌面,患者手心向上,可用健手扶住患手,施加轻度力量辅助,辅助力量以不引起疼痛为度,主动练习肘关节的伸屈,4~6次/d,10~15min/次,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加练习次数和时间。

肘外翻练法主要是加大外翻角,并使矫枉过正,可中和骨折远端的尺倾,缓解髁上部尺侧长期受压应力作用的状态,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带来的影响,从而达到预防肘内翻的目的。

该训练方法应始终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进行肘外翻练习。

1.2.2观察指标(1)骨折愈合时间。

(2)骨折愈合效果。

参照Flymnl[5]临床功能评定标准对肘关节功能和提携角变化进行评价,均分优、良、可、差4个等级,其中优良率以(优+良)/总例数计算。

肘关节功能评价标准如下:①优为肘关节外形无异常,且在完成屈伸运动时患儿无疼痛;②良为肘关节外形无异常,但在完成屈伸运动时,患儿有不适感;③可为肘关节外形异常,但可完成屈伸运动,可有轻度疼痛;④差为肘关节异常,患儿不能完成屈伸运动。

提携角的变化标准:①优为提携角变化在0°~5°;② 良为提携角变化在6°~10°;③可为提携角变化在11°~15°;④差为提携角变化>15°。

(3)肘内翻发生率。

肘内翻是指提携角变化>11°,肘内翻发生率=提携角>11°的例数/总例数×100%。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珚±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并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或P<0.01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两组患儿骨折的愈合时间经过3个月的随访,两组患儿骨折均获得愈合。

观察组患儿平均愈合时间为(4.26±1.32)周,对照组为(4.30±1.56)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骨折的愈合情况观察组患儿肘关节功能及携带角变化的优良率为83.30%和90.00%,均优于对照组的80.00%和63.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2.3两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对照组为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5,P<0.05)。

3讨论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2~3cm处骨折,好发于儿童。

由于该部位软组织丰富,血液循环好,骨折愈合快,故很少发生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

但此型骨折后肘内翻畸形有一定的发生率,其发生原因与很多因素有关。

首先,肱骨内外髁为前臂伸屈肌腱的附着点,当髁上骨折时,骨折远端因容易因肌腱的牵拉造成软组织不平衡而发生移位,容易产生尺偏和内旋。

如骨折的内侧应力较外侧应力强,内侧骨皮质压缩塌陷,造成内侧修复生长迟缓。

其次复位是骨折远端内侧移位,整复不准确,固定不牢靠,前臂重力原因或过早持重作用于骨折端造成肘内翻[6],故骨折后的各项治疗尤为重要。

3.1及时、有效的治疗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关键一般发生骨折后应在4h内行手法复位外固定,因为此时肿胀较轻,骨性标志明显,避免因大量骨痂生长而增加治疗难度。

本组患儿均在受伤后4h内进行了手法复位外固定,与卢家灵[7]报道相近。

对于无神经、血管损伤的患儿,手法复位外固定仍是目前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简单可靠的方法,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少、后遗症少、消肿较快等优点。

但在实施外固定时序注意以下几点:(1)密切观察患肢血运、皮肤感觉及手指活动情况,以防V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的产生;固定完毕后即可进行手指屈伸运动和肌肉收缩活动;(2)注意观察扎带松紧度,及时调整,一般3d后第一次复查,X线摄片后观察骨折对位情况并作相应处理;(3)对于石膏固定的患儿,应指导家长在12~24h烘干石膏。

在石膏未硬化前,不能按、压、抓、捏,以免石膏凹陷、变形引起皮肤压疮,保持石膏干燥万方数据,防止折断。

但要加强观察,如有筋膜间室综合征的早期症状须立即报告医生做减张处理,严密观察前臂缺血症状是否缓解[8]。

并应经常观察患儿上肢固定及前臂外展情况,防止上肢旋转内倾,预防肘内翻的发生。

(4)3~4周进行X线摄片检查,如骨折临床愈合即可解除外固定,开始肘关节屈伸功能锻炼。

本组患儿的治疗遵循了合适的治疗方案,在最佳的治疗时机,进行了复位及外固定,避免了最易引发肘内翻畸形及影响骨折愈合的问题,为肱骨髁上骨折愈合及预防肘内翻发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组患儿均为无神经、血管损伤,采取手法复位外固定,患儿痛苦小,无需长时间住院治疗,降低了医疗费用,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

3.2肘外翻练习能有效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发生率观察组患儿的肘内翻发生率为10.0%,而对照组为3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果显示,肘外翻练习能有效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发生率,且效果比常规康复锻炼组好。

在康复锻炼过程中,除常规的进行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功能为目的的活动外,同时进行肘外翻练习。

肘外翻性练习能有效的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带来的影响,对抗骨折远端的尺倾趋势,同时能有效间歇性的加大外翻角矫枉过正,可中和骨折远端的尺倾,缓解髁上部尺侧长期受压应力作用的状态,达到辅助预防肘内翻的目的。

但在实施康复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在肘关节的外翻性应力状态下伸屈肘关节;(2)在肘关节呈伸直位时间歇性的外翻肘关节,每次使肘关节在过度外翻位保持3~5s,间断1~2s后继续下一次练习,保持5~10次/d[9]。

根据X线片仔细测量提携角和Baumann角变化,酌情加大或减少练习次数。

观察组患儿除接受以上三阶段的训练外,还进行肘关节的外翻练习,一般进行完伸屈活动后休息一段时间再进行肘外翻练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