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髁骨折
微创治疗Ⅲ、Ⅳ型肱骨外髁骨折30例

①局部微循环 障碍 学说 ;② 病毒感 染学 说 ;③ 自身免疫 学
说 。但近年来普遍认 为上述 三种 学说 可能相 互关 联相互 影
响 ,尤其是免疫 一病毒 学说 得到广 泛认 可 ,而微循 环 障碍
可能是一种继 发缺 血性 损害 。因此 ,西 医学 治疗 以皮质 激 素类药物 、病 毒抑制 剂 、影 响血液 流变学 的药 物 、神经 营
富 了电针 、穴位 注射 、综合 疗法 等多种 针灸 方法 。长期 的 临床实践普遍认为 针灸 治疗 面瘫 w0 R doa i f i a yi N ,19 , 6 ( ) 7 6 3 ⅡS .Ii t c a a pr s .H O 98 4 9 : 8 . p h c l a s l
对 骨块 内 后 缘 的 挤 压 力 度 , 骨 块 内侧 缘 向 内后 侧 旋 转 , 使 使 其 内缘 部分 首先 进 入 关 节 腔 , 腕 并 屈 伸 肘 关 节 的 同 时 进 屈 行 前 臂 的旋 转 活 动 ,使 骨 块 在 前 臂 伸 肌 的牵 拉 及 拇 指 的 挤
例 ,良 4例 ,优 良率达 10 。 0%
按 ,以 防 止 发 生 骨 化 性 肌 炎 ,影 响 肘关 节 活 动 。 3 治 疗 效 果
2 1 术前 处理 .
对 1 I 例 V型损伤 患者人 院即行肘 关节 脱
位手法复位 ,复位 后拍 片示脱 位复 位 、肱骨外 髁骨 块有 翻 转移位 。所有患者均给予屈肘 9 。 0 位行石膏托 固定 ,所有 患
医 疗 论 坛
Me ii l T e t n F r m d ca r a me t o u
中 国 民 族 民 间 医 药
C ieejunlo tn m dc e ad eho hr e hns ora feho e in n tn pamay i ・9 9・
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范文模板及概述示例1:肱骨髁上骨折是指肱骨髁上端出现的骨折,通常是由于外力作用造成的。
这种类型的骨折需要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减轻病情对患者的影响。
在诊断肱骨髁上骨折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检查,借助影像学和其他检查手段来确定诊断。
以下是一个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的模板,帮助医生进行诊断:1. 主诉:患者主要表现为上臂疼痛,活动受限,局部疼痛明显。
2.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外伤史,是否有慢性疾病或药物过敏史。
3. 体征:检查患者上臂的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等情况。
4. 影像学检查:X线片是诊断肱骨髁上骨折的主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位置和程度。
5. 鉴别诊断:需要鉴别肱骨髁上骨折与其他类型的肱骨骨折、软组织损伤等情况。
6. 治疗方案:根据骨折的具体情况确定治疗方案,可能包括保守治疗、手术治疗等。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但需要注意与其他相关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便及时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
医生在诊断时可以参考以上提供的鉴别诊断模板,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示例2:肱骨髁上骨折是常见的上肢骨折类型之一,正确的鉴别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以下是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并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
1. 病史询问- 患者年龄、性别- 有无外伤史,如摔倒、交通事故等- 有无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 是否有既往的肱骨骨折或其他骨折经历2. 体格检查- 观察受伤部位的肿胀、皮肤瘀伤等情况- 触诊受伤处是否有明显疼痛、畸形等- 进行活动检查,观察患者的活动范围和疼痛程度3.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最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明确受伤部位的骨折情况和类型- CT扫描能够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的具体情况和断面4. 诊断标准- 肱骨髁上骨折表现为在肱骨髁上部位的横行或斜行骨折线- 骨折线的位置、角度、长度等特征有助于确定骨折的类型5. 鉴别诊断- 肱骨髁上骨折与肱骨颈骨折、肱骨干骨折等需进行鉴别诊断- 根据X线及CT检查结果,结合病史及体格检查,进行全面分析判断6. 治疗方案- 确诊肱骨髁上骨折后,应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开展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通过以上的肱骨髁上骨折鉴别诊断模板,医生可以更加科学地进行诊断和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活质量。
有移位肱骨外髁骨折的手术治疗

第2 4期
・1 5 ・ 93
有 移 位 肱 骨外 髁 骨折 的手 术 治 疗
杨 尚远 ( 州市怀仁 县 中 医院骨科 山西 朔 州 08 0 ) 朔 33 0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键词 】 肱骨外髁骨折 移位 手术复位 内固定
手术 复位 及 内 固定 治疗 严 重 移 位 的 肱 骨 外 髁 骨 折 4 骨小头 缺血性 坏死 , 而 导致 肱 骨外 髁发 育 障 碍 。经 1 5 从
例, 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 与方法
1 年随访观察 , 出现肘外翻畸形 ; 1 8 2例 另 例陈 旧性 外髁骨折, 于伤后 2月手术复位, 用克 氏针 固定 , 年后 1
肱骨外髁骨折常发生于儿童肘部 , 患病率仅次于肱 愈 牢 固后 去除 螺钉 。 骨髁上骨折 。一般多发生 6岁左右, 最常见的的肱骨远 2 结果 端骨骺 骨折。肱 骨外侧髁 骨折 属于关 节 内骨骺骨折 2 1 治疗效果 本组病 例手术复位前 曾行手法复位 . ( ae — a i I Slr H rs V型骨骺损伤 ) 其诊断十分 困难 。骨 失败者 2 例 , 1 t r , 8 另 7例均未经过手法处理。4 5例患者 折块因受前臂伸肌总腱的牵拉而使手法复位和对位十 于术后 随访 1 1 ~ 8年 , 中随访 1 3 1 例 , 以 其 ~ 年 7 3年 分 困难 。肱骨外髁骨折如果处理方式不当, 可导致肘关 上者 2 例 , 8 最长 1 , 8年 平均为 1 2年。疗效优者 2 7例 节外翻畸形、 尺神经损伤、 畸形连接、 内翻或肘外翻、 (0 0 , 肘 6 . %) 良者 8例( 7 8 ) 尚可者 3例 ( . % ) 1. % , 67 , 创伤性关节炎以及迟发性尺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因此 , 差者 7例( 5 6 。优 良率为 7 .% 。 1 . %) 78 肱骨外髁骨折移位者 , 如果手法复位失败 , 应及早手术 22 术后并发症 本 组包括陈 旧性肱骨外髁骨折 3 . 复位 和 内 固定 治 疗 IJ 2。我 院 自 19 90~2 1 00年 , 用 例 , 采 均在伤后 5 个月时进行手术复位 治疗 , 术后并发肱
肱骨外髁Ⅲ型骨折手法整复体会

[] 邢孔 鸯 , 建壮 . 脑神经麻痹性脑 干梗死 3 4 甄 无 6例 临 床 分 析 [] J. 齐 齐 哈 尔 医 学 院 学 报 ,0 5 2 ( )6 6 2 0 ,6 6 :4 [] 畅美季 , 呼辉 , 朝 民. 干梗阻死的临床类型研究 ( 3 5 杨 张 脑 附 0例 临 床 资 料 分 析 )J .吉林 医 学 ,0 3 2 ( )2 [] 2 0 ,4 1 :9—3 0
维普资讯
现代 中西 医结 合 杂 志 MoenJun o It rtdT aio a C iee n st nMein 0 8O t 7 2 ) dr r ̄ f ne ae rd i l hns a dWe e d i 2 0 c。1 ( 8 o g tn r ce 断 已变 得简 单 易 行 , 为 是 目前 诊 断这 一 疾 病 的 最 好 方 法 , 认 能 显示 脑 干 梗 死 的 部 位 、 目和 大 小 … 等 。从 本 组 患 者 的 MR 数 I
志 ,0 5 1 ( ) 3 —3 2 0 ,34 :7 8
的 交叉 性 瘫 痪 者 仅 有 3例 占 1 % , 瘫 及 四 肢 瘫 各 1 3 偏 0例 , 5 例 (0 ) 任 何 瘫 痪 表 现 , 至 还 有 单 瘫 等 , 见 脑 干梗 死 的 2% 无 甚 可
临 床 表 现 比较 复 杂 _ , 易 误 诊 及 漏 诊 , 可 疑 患 者 及 时 进 行 4容 J 对 影 像 学 检 查 极 为 必 要 _ 。 由 于 C 诊 断 脑 干 等位 于 后 颅 窝 内 2 J T
诊 及 漏 诊 _ , 尽 量 采 用 MRI 查 。 5 应 J 检
脑 干梗 死 的 并 发 症 多 _ 、 后 较 差 , 死 率 在 1 % ~ 3 预 ] 病 6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临床表现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临床表现
肱骨髁上骨折概述:
系指肱骨远端内外髁上方的骨折。
其中伸直型占90%左右。
以小儿最多见,多发年龄为5~12岁。
当肱骨髁上骨折处理不当时容易引起V 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或肘内翻畸形。
虽然各种治疗方法都有改进或提高,使危害严重的V olkmann缺血性肌挛缩已明显减少,但仍不断发生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仍然较高,治疗时必须加以注意。
肱骨髁上骨折临床表现:
患者多见于儿童,有外伤史,伤后肘关节局部不能活动,肿胀明显。
肘部骨性三角关系存在,表示未脱位。
肘处于半屈位,肘窝饱满。
有时可在肘窝触到肱骨骨折端。
如因肿胀、疼痛重无法做仔细检查,应迅速拍X线正、侧位片以确定骨折及移位情况。
在5~6岁以下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应注意和肱骨远端全骺分离相鉴别。
因肱骨小头的骨化中心在1岁左右出现,而滑车的骨化中心在10岁左右才出现,故骨骺全分离在X线片无骨折线,桡骨纵轴线与肱骨小头关系不改,但与肱骨下端关系改变,肘部肿胀,环周压痛。
单纯肱骨小头骨折,则在X线片上可以发现桡骨纵轴线不通过肱骨小头而确诊。
在诊断中应注意桡动脉搏动及正中神经的功能医学教育|网。
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特点是:骨折线位于肱骨下段鹰嘴窝水平或其上方,骨折的方向为前下至后上,骨折向前成角,远折端向后移位。
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骨折线可为横断,骨折向后成角,
远折端向前移位或无明显移位。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步骤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步骤
肱骨髁上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程序,需要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来执行。
下面将
介绍肱骨髁上骨折手术的一般步骤。
1. 麻醉,手术开始前,患者会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以确
保手术过程中患者不会感到疼痛。
2. 切口,外科医生会在患者的手臂上做一个切口,以便进入受
伤的肱骨髁上部位。
3. 复位,在切口下,医生会重新定位骨折的骨头,确保它们恢
复到正确的位置。
这可能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和技术来完成。
4. 固定,一旦骨头复位,医生会使用金属螺钉、钢板或钢丝将
骨头固定在正确的位置,以便愈合。
这些固定材料通常会留在患者
体内,直到骨折完全愈合。
5. 关切口,手术结束时,医生会缝合切口并进行包扎,以促进
伤口的愈合。
6. 康复,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和康复运动,以帮助手臂恢复功能和力量。
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是一项复杂的程序,需要经验丰富的医生来执行。
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关注伤口愈合情况,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以确保手臂能够恢复到最佳状态。
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

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
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是指肱骨骨折发生在肱骨髁上部位,且骨折端发生屈曲。
肱骨髁是肱骨上端的两个突起之一,包括外髁和内髁。
肱骨髁上骨折是肱骨最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常见的原因包括直接暴力、间接暴力或肱骨上肌肉力量的引起。
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表现通常包括剧烈的上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失去力量。
屈曲型骨折是指骨折端向肱骨屈曲,常见于直接暴力作用力的影响下。
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屈曲型的方法取决于骨折的程度和类型。
轻度的骨折可通过保守治疗和康复来恢复,如石膏固定和物理治疗。
较严重的骨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骨折复位、内固定和物理治疗。
康复阶段很重要,早期恢复运动和物理治疗可以帮助恢复关节的稳定性和肌肉力量。
康复过程中需要遵循医生或物理治疗师的建议和指导,避免再次受伤。
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

肱骨髁上骨折的护理观察要点由于肱动脉受压或损伤,或严重的软组织肿胀可引起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如不及时处理,可引起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密切观察5P症状。
1)剧烈疼痛:一般止痛剂不能缓解,晚期严重缺血后神经麻痹转为无痛;2)患肢苍白或发绀;3)肌肉麻痹:患肢进行性肿胀,肌腹处发硬,压痛明显;手指呈屈曲位,主动或被动牵拉手指时疼痛加剧;4)感觉异常:患肢出现套装感觉减退或消失;5)无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术前护理及非手术治疗1.心理护理关心患者,及时解决他们的痛苦与需要。
2.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含钙丰富的饮食。
3.患肢采用石膏托于肘关节屈曲位固定,于患肢下垫枕,使其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4.伴有正中神经损伤时,应注意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警惕前臂骨筋膜室综合症。
6.功能锻炼1)早中期:复位或固定当日开始握拳、伸指练习。
第2日增加腕关节屈伸练习。
患肢三角巾或前臂吊带胸前悬挂位,做肩前后、左右摆动练习。
1周后增加肩部主动练习,包括肩屈、伸、内收、外展与耸肩,并逐渐增加其运动幅度。
2)晚期:外固定去除后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的主动练习,包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和旋后。
恢复肘关节活动度的练习,伸展型骨折着重恢复屈曲活动度,屈曲型骨折着重增加伸展活动度。
术后护理1.维持有效固定1)经常观察患者,查看固定位置是否变动,有无局部压迫症状,保持患肢功能位;如肘关节屈曲角度过大,影响桡动脉搏动时,应予调整后再固定。
2)固定时间为3-4周。
2.功能锻炼参见非手术治疗相关内容。
健康教育1.体位石膏固定后,卧床休息时患肢垫软枕与躯干平行;离床活动时,用三角巾或前臂吊带悬挂于胸前。
2.功能锻炼按计划进行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患肢功能。
3.复查指征及时间石膏固定者,如患肢皮肤发绀、发凉、剧烈疼痛或感觉异常,应立即就诊。
无异常自石膏固定之日起,2周后复诊,分别在骨折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复查X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于大部分骨骺和软骨不能显示,因此 X 线片上 显示的骨折块体积比实际骨折块体积要小的多。
骨折块包括了整个肱骨外髁、肱骨小头骨骺、肱 骨滑车的一部分,骨折块几乎相当于肱骨下端的一 半,在阅片时应加以注意。
【病因病机】 一、病因
通过肱骨小头骨骺的中心。当骨折块有分离移位时, 肱骨小头骨骺中心偏离此线,常向外偏离。
【治疗方法】 一、治法选择 1、无移位骨折:
用石膏托或夹板固定屈肘 90°位 3 周。
2、有移位骨折: 可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固定;钢针撬拨复位固定。
3、闭合整复失败者: 可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
二、整复固定方法 (一)手法复位、夹板固定 1、手法复位: (1)轻度移位型: ① 屈肘、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以松弛前臂伸肌。 ② 术者用拇指在肘外侧,向内上方推挤使骨块复位。 ③ 术者用拇指按住肱骨外髁部,将肘关节缓慢屈伸数次,使骨 折面相互吻合。
(四)切开复位内固定: (1)适应症: ① 7~10天以上的病例,失去手法复位时机者。 ② 骨折块的锐端刺入软组织,手法不能解脱者。 ③ 开放性骨折,在清创时做复位和内固定。 ④ 某些陈旧性移位骨折。 ⑤ 翻转移位型骨折,手法整复失败者。
(2)手术方法: ① 切口:以肱骨外髁为中心肘外侧弧形切口,长约 5cm 左右。
三、药物治疗 按骨折三期辨证用药。
四、练功疗法 固定后:做手指和腕关节轻度屈伸活动。 2 周后:做握拳和腕关节屈伸活动。 去夹板后:做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活动。
骨折多为传达暴力所致。 受伤机理为摔倒时肘关节处于屈曲外展位,前臂旋 前,手掌触地。暴力沿前臂尺桡骨向上传导,使桡骨小 头向上撞击肱骨外髁而发生骨折。
二、骨折的分类 (一)按骨折移位程度分: 1、无移位型:
骨折为无移位的裂纹骨折,或有轻度的分离移位。
2、轻度移位型: 骨折块向外分离移位,或有45°以内的旋转移位,
【局部解剖】1、儿童肘部的骨骺:
儿童肘部的骨骺共有六个,即肱骨内上髁骨骺、 肱骨外上髁骨骺、肱骨滑车骨骺、肱骨小头骨骺、尺 骨鹰嘴骨骺、桡骨小头骨骺。
各骨骺出现与闭合的年龄:
1、肱骨内上髁骨骺(5~17) 2、肱骨外上髁骨骺(11~17)
3、肱骨滑车骨骺(8~16)
4、肱骨小头骨骺(1~15)
肱骨外髁骨折
肱骨外髁骨折也称肱骨外髁骨骺骨折、肱骨外髁 骨骺分离、肱骨小头骨骺分离。
是儿童肘部常见的损伤之一,发病年龄多为 5~10 岁的儿童,最小发病年龄为 1 岁,最大年龄统计到 14 岁。
其发病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根据对 9427 例儿 童肘部损伤统计,其中肱骨外髁骨折629例,占总数的 6.7%。
(2)翻转移位型: ① 术者一手将患肢屈肘、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以松弛前臂 伸肌。另一手拇、食、中三指捏住骨折块。 ② 先将骨块向后推出关节间隙,以利于翻转的矫正。 ③ 先用食指按压滑车部使骨块向内翻转,再用拇指按压外髁 部将翻转矫正。 ④ 按轻度移位型整复。
2、夹板固定: (1)夹板形式:
用上臂超肘夹板。 (2)固定垫:
② 显露: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分离肌肉,切开 关节囊,显露骨折部位。
③ 内固定:
④ 术后处理: ● 术后用长臂石膏托将肘关节固定于功能位。 ● 10~12 天拆线,继续用石膏固定。 ● 固定期间鼓励患者进行肩关节的功能练习和患肢肌
肉收缩运动。 ● 3~4 周骨折愈合,可拆除石膏,练习肘关节功能。
骨折块仍位于桡骨小头和肱骨远端骨折面之间。
3、翻转移位型: 骨折块发生180°的翻转,骨折面朝向外上方。 翻转移位型又可分为前移翻转型和后移翻转型,
其中以后移翻转型较多见。
(二)按骨折移位程度分: Ⅰ度(a):外髁骨骺骨折后无移位。
Ⅱ度(b):外髁骨骺骨折,骨折块向外后侧移位,但 不旋转。
Ⅲ度(c):外髁骨折块向外侧同时向后下翻转移位, 严重者可向后及向外各翻转 90°,甚至达 180°。
5、尺骨鹰嘴骨骺 (8~14) 6、桡骨小头骨骺(5~15)
2、附着的肌肉: 肱骨外髁的后外侧是前臂伸肌群的附着处,骨折
后肌肉的牵拉是造成骨折移位的主要原因,严重时会 造成骨折块出现180°的翻转移位,给复位带来困难。 并可造成肱骨下端的变形或缺损,使肘关节结构紊 乱,影响肘关节的功能。
3、骨折后 X 线特点: 15 岁以下儿童肱骨外髁由骨骺和软骨构成,肱骨
在肱骨内、外髁部各放一空心垫。 (3)固定体位、时间:
用超肘夹板固定患肢屈肘 90°,前臂旋后位 4 周。
(二)钢针撬拨复位固定 :
适用于肱骨外髁骨折翻转移位者。
局麻,无菌操作、透视下用细钢针自肘外侧刺入,顶住骨 折端内侧向下内推顶,以矫正翻转移位。然后自外下向内上用 力推压骨块使之复位。复位成功后,可用超肘夹板固定,或用 细克氏针交叉内固定,配合石膏外固定。
(三)闭合穿针内固定:
适用于手法复位、夹板固定后,骨折块位置不稳定者。 骨折复位后,在 X 线透视和无菌操作下,将 2 枚钢针经骨 块穿入骨折近端,两根钢针可交叉或平行固定。 将针尾弯成钩形留于皮外,无菌敷料包扎覆盖。再用石膏 托固定屈肘位 3~4 周。 经 X 线检查骨折愈合后,再拔钢针去石膏。
动的骨块。 4、X 线检查:肘部正、侧位拍片可显示骨折的类型。
在 X 线片上判断骨折块旋转移位: 在正常情况下,正位片上肱骨小头骨骺呈三角
形、侧位片上呈圆形。 若有旋转移位,则正位片上肱骨小头骨骺变为圆
形、侧位片上变为三角形。
在 X 线片上判断骨折块分离移位: 正常情况下,肘部正侧位片上桡骨的纵轴线向上
三、并发症 1、肘外翻畸形:
原因为骨折后肘外侧骨骺损伤,导致肱骨下端内 外侧发育不均衡,而逐渐出现肘外翻畸形。 2、牵拉性尺神经麻痹:
肘外翻形成后,会牵拉肘内侧的尺神经,而逐渐 出现尺神经的表现。 3、骨不连接:
常因翻转移位未矫正;复位欠佳、或固定不牢, 骨折端之间有分离移位所致。
【诊断要点】 1、伤后肘外侧疼痛、肿胀,肘关节活动障碍。 2、肘外侧压痛明显。 3、翻转移位型可出现肘部畸形,并可触及骨擦音和活
Ⅳ度(d):肱骨外髁骨骺骨折伴尺桡骨近端向后、外 侧脱位,但骨折块保留在桡骨头上面不旋转。
(三)按骨折块停留的部位分: 1、外侧型:
即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侧。
2、外后侧型: 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后侧,此型最
多见,占本型骨折的 2/3 。
3、外前侧型: 骨折块脱出后,停留在肘关节的外前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