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台县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是造成我国林业损失的主要害虫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毁坏,严重影响着我国的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
探讨我国林业重大害虫松毛虫灾害的控制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松毛虫的生物特性、危害特点和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今后松毛虫灾害的控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松毛虫的生物特性松毛虫是松树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松树幼苗和树苗。
松毛虫属于鳞翅目昆虫,成虫呈灰色,繁殖力强,一年可产卵3-4次,每次产卵200-300颗,卵期10-15天。
幼虫羽化后,先是以松树嫩叶为食,随后进入松树叶、针的内部取食,造成了松树叶片的枯黄和落叶,严重影响了松树的生长和生长速度,增加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成本。
二、松毛虫的危害特点1. 对树木的危害松毛虫主要危害松树的叶片,吃食松树的嫩叶,使叶片枯黄,掉落,严重影响了松树的光合作用,导致松树生长缓慢,长势不好。
松毛虫的危害还会导致松树树冠稀疏,树势不健壮,使得松树林整体生长情况不佳,影响了林木的生长速度和质量。
2.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松毛虫的大量繁殖和危害会导致松树林的生态平衡被破坏,使得松树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松树林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
松毛虫危害还会导致大面积的林木死亡,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害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松毛虫的防治措施1. 生物防治法生物防治法是利用天敌、寄生虫或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控制松毛虫的繁殖和危害。
利用天敌控制松毛虫繁殖是一种常见的防治方法,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如天敌线虫、肉食性昆虫等进行松毛虫的防治,以减少松毛虫的数量和危害程度。
化学防治法是利用化学药剂对松毛虫进行防治,通过喷洒或熏蒸等方式来杀灭松毛虫。
但化学防治法对环境、人畜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使用化学防治法时要选用低毒、低残留的药剂,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施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机械防治法是通过人工采摘松毛虫的幼虫和卵来减少松毛虫的数量,达到控制松毛虫的目的。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

思茅松毛虫的发生特点及综合治理作者:白林喜王绍景荣昌鹤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6年第02期摘要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的重要森林害虫,对林业的危害极大。
该文主要介绍思茅松毛虫的形态、分布和生物学特性,详细介绍对思茅松毛虫的防治措施,并对未来的防治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危害;综合治理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55-03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 Matsumura)分布于云南、四川、贵州、湖北、福建等地。
主要为害思茅松,思茅松毛虫在思茅主要吃思茅松,而在昆明喜欢以滇油杉为主要食物,如果吃完滇油杉,也会吃其他松科植物。
该虫大暴发时,可把全株针叶吃光,严重影响树木生长,引起枯萎死亡,被害树呈火烧状。
近40年来云南地区经常周期性发生此虫危害。
幼树被害后死亡率达22%,成年树木受害后平均直径生长降低45%,产脂量降低30%[1]。
思茅松毛虫是云南省的重要森林害虫,对林业的危害极大。
1 思茅松毛虫概述1.1 形态特征1.1.1 卵。
松毛虫的卵都产在松针或者小枝上,有的排列整齐,像一串串小珠。
卵为圆形或者椭圆形。
卵的数目从数十粒到数百粒不等,卵为棕褐色,卵壳上有3条黄色环状花纹,两侧各具1个棕色小圆点,点外为白色环。
1.1.2 幼虫。
幼虫为棕褐色,头部为桔黄色。
中后胸节背面为黑色,并有毒毛。
中间为黄白色,老熟幼虫为黑红色(图1)。
1.1.3 蛹。
长椭圆形,初为淡绿色,后变栗褐色,壳上有毒毛。
雌蛹比雄蛹长且粗,外被灰白色茧壳。
末端有时卷曲成圈状。
1.1.4 成虫。
雄蛾全体为暗红褐色,头、胸、前翅黄褐色,腹和后翅为褐色。
触角梗节黄褐色,前翅有一大而明显的白斑,外线有明显的锯齿状,缘毛黑褐色,后翅有隐约的2条深色纹,缘毛为灰白色。
翅背面为淡黄褐色。
雌蛾棕红色,前翅外线为锯齿状。
外线和中线间有色纹。
后翅浅红色,斑纹不明显。
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2015年第3期现代园艺1思茅松毛虫的基本情况根据我国思茅松毛虫引起的病虫灾害的相关情况,对各地区进行调查和研究发现,思茅松毛虫主要给幼中林思茅松、马尾松纯林带来的危害最大,每株树苗的虫口密度最多可以高达600条左右,基本上所有的松木都会有思茅松毛虫,受害面积可达95%,只有国外松的受害程度比较轻。
一般情况下,思茅松毛虫的成虫中,雌蛾的体长是36m m 和50m m 之间,翅展为80m m 和113m m 之间,呈现棕黄色形态,比雄蛾的颜色要浅一些;雄蛾的体长一般为30~45m m ,翅展是60~75m m ,呈现暗褐色形态。
触角一般是双栉状,呈现黑褐色形态,而中肋呈现黄褐色形态;前翅翅基到亚外缘线之间分布有4条黑褐色的波状纹,而亚外缘线是由9个与圆相似的淡黄色斑构成,在他们中间都有1个黑点;中室有较多的白斑,而雄蛾的中室白斑和翅基之间分布有1个淡黄色的肾形斑。
2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思茅松毛虫每年可以繁殖2代,较多是以4个月龄的幼虫形态在树干裂缝、针丛之间过冬,少部分是以5个月龄的形态过冬。
从每年的2月份开始,幼虫专门取食松木针叶行为而使林木受到危害,5月中旬时期会结茧化蛹,一般蛹期为19~22天,6月上中旬时期成虫会产卵,第1次繁殖的幼虫会在6月底~7月之间危害松木,在8月上旬时期会结茧成蛹;第2次生育的幼虫会在9月上旬破害树林,到12月中旬时期过冬。
一般情况下,思茅松毛虫的成虫大多数是在6~8点羽化,在当天或者第2天凌晨时分交尾,并呈现“1”字型,在20个小时和23个小时之间分散后会在松针上产卵,并且,卵会聚集成块,差不多有好几十粒到上百粒卵,卵期一般是7~12天之间,在孵化前会呈现暗黑发亮形态。
思茅松毛虫的产卵量和幼虫活动取食的数量、质量有着直接联系,一般是110~400粒之间。
幼虫的孵化一般是在上午8~11点之间,特别是9~10点,孵化的数量最多,并且,孵化出的幼虫具有取食卵壳的特性,在幼虫初期进行的活动一般是群体性。
浅析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

思茅松 毛虫( e do mu kk ci t m r , D n rl s iuhi s ua)属鳞 翅 i Ma u
少 数 以5 虫 越 冬 。 冬 幼 虫 在 翌 年 的6 上旬 至 中旬 化 龄 越 月
目( e io tr 、 叶蛾 私 aicmpd e)是 松 树 主 要 L pd pea)枯 KL s a ia , o
虫越冬 。 并根据 该 虫的生物生物 学特性提 出 了有效 的防治 方法。
关键 词 : 思茅松毛 虫; 生物学特性 ; 防治
中图分 类号s 6 . 7 7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3 2 1 )0 - - 0 0 7 7 l( 1 8 1 0 2 7 0 2 0
山 丰( .r n i ) 黄 山 松( . ia ess 、 南 五 针 松 公 Pama di 、 Pt w n n i ) 海 a
( . n e a a)雪 槲 C du e dr 、 Pf zl n 、 e i ersdo aa)云南油 杉( ee ei K tl r e a eey in ) vlna a 等多种树 种 。 通过对全 乡松林进 行普查发 现 , 思
快 成林郁 闭。 42 物 理防治 . 生 物制剂物 理防治措施 主要包括 : 工捕杀 、 人 灯光诱 杀
其 寄 主 主要 有 : 马尾 松( . soin 、 茅 松( iu Pmasna a)思 Pn s k s a vra g in ni 、云 南 槲 Py n a e ss) ei a.n ba e s y 1 s) .u nn n i 、华
纯林 区。
封 山育林 , 合理 栽植 其他树 种 , 造人 工纯 马尾 松林 。 改 尽 量选 择 乡土 树种 , 合理 搭 配树 种组 合 , 根据 各 树种 之 并 间相生相 克特性 , 择老 幼混交 、 阔混 交 、 选 针 乔灌 混交等 造 林 模式 。 照天 然林 复合 结构 模 式 , 定合 理 的混 交方 式 仿 确 和结 构 比例 , 允许 值范 围 内尽 量密 植 , 成新 造林 地 尽 在 促
思茅松毛虫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作者简介:张红 (95 ) 17 一 ,女 ,云南景东人 ,助理工程师 ,从事 营林 造林 和森林保护工作 。
维普资讯
增刊
张 红 :思茅松毛虫的危害与 防治措施
・ 19 - 7
旬出现第 2 幼虫 ,并 以此越冬。成虫有趋光性 , 代
~
2 ~7龄 以前体 色接 近,背线桔黄 色 ,为倒三 角形斑组成。两侧为黑褐色及黄 白色相 间的纵纹 , 体侧有一明显的白色波状纵带横贯于气 门上。
2 2 3 茧 .+
1 0 m之 间,多 以思茅松林 占绝对优势 ,作为 0 9
重要树种 ,它对景东县的经济、生活起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 ,也是景东木材经济收入 的支柱。每年的思 茅松原木源源不断远销省外 。另外 ,思茅松的分泌 物——松脂也是全县财政增收 ,山区农民经济的主 要来源。农村的建筑和薪材也以思茅松为主 景东 是恩茅松毛虫的老灾区 , 据有关资料统计 ,中华人
32 选择可行的防治方式 .
3 2 1 防治 方式 ..
1 景 东县 自然概 况及 松毛虫危害情况
景东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 ,思茅地区北端 ,地 处澜沧江以东 ,哀牢山与无量山之间。在起伏不平
松 、海南松 、云南油松及马尾松等。在云南思茅及 临沧等地区,常与云南松毛虫混 同发生于思茅松林 内,为害甚为严重。 2 2 形态 . 分布于云南思茅、临沧及安宁县等地 的恩茅松 毛虫的成虫色泽 、大小等差异较大。
2 2 1 卵 ..
的云南高原南部 ,地势北高南低 , 由北向南倾斜 呈
状。县境山高谷深 ,山峦起伏 ,江河纵横 ,坡向各 异,海拔高差悬殊 ,地貌复杂 ,因而气候垂直变化 异常明显。兼有大 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特点。 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无量 山及众多分支 山脉 占全县 总面积 的 9 %,光、热、水 、土条件优 越 ,亚热 5 带气候 自 然环境得天独厚 ,林木 四季常绿 。多种多 样的立体气候和土壤类型 。使景东的生物资源和物
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May.Sci.Bull.2013,19(09)石台县马尾松毛虫的的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汪涛(石台县小河镇林业站,安徽石台245111)摘要:石台县是安徽省生态环境最好的县份和皖南山区著名的茶乡,境内山清水秀,生态优良,森林覆盖率80.69%,林木绿化率84.68%,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但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危害严重,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防治任务十分严峻。
该文在观察马尾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控制措施:坚持以预测报为主,营造混交林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主导,综合采用化学、物理等多种防治措施,有效地遏制马尾松毛虫的危害,把马尾松毛虫控制在危险性水平以下。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松树;生物学特性;综合防治中图分类号S791.2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7731(2013)09-116-02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属鳞翅目枯叶蛾科,又名松毛虫,是我国森林中发生面积最广泛、危害最为严重的害虫。
目前全国马尾松毛虫的危害面积常年在200~300万hm2。
马尾松毛虫大发生时能在短时间内使大面积的松针被吃光,对松树造成巨大危害,并易导致松树衰弱引起蛀干类害虫的大发生,造成松树成片枯死。
当前松毛虫的防治已被列为国家级害虫治理示范工程。
近年来马尾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尽量减少其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我们对其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综合防治措施的相关研究,以期为马尾松毛虫的有效控制提供参考。
1林业概况石台县总土地面积1412.3k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233.3km2,占国土面积的87.3%。
在林业用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092.6km2,占88.6%;疏林地面积15.3km2,占1.2%;灌木林地面积100.6km2,占8.1%;未成林造林地面积16km2,占1.3%,其它用地面积8.7km2,占0.8%。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松毛虫的防治方案松毛虫作为一种危害林木的害虫,对于林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针对松毛虫的防治,需要采用综合的措施,包括预防、监测、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多种手段。
本文将从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预防措施、监测技术和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松毛虫的防治方案。
一、松毛虫的生活习性和危害1.生活习性松毛虫是松树林中最为常见的毛虫害虫,主要寄生于松树的树干和枝条上。
成虫翅膀上有白色的斑点,体长约2cm-3cm,一般在5月至7月出现,飞行能力较差。
卵一般在3月至4月孵化,幼虫主食松针和嫩叶,从5月至8月是杉毛虫的高发期。
幼虫虽在寒冬蛰伏,但能承受高温干旱条件,也适应低温和大雪,因此松毛虫常常成为诱发森林火灾的因素之一。
2.危害松毛虫的危害以食害为主,对松树的幼枝、嫩叶、针叶和树皮等造成较大的损害,特别是在干旱缺水等不利天气下,松毛虫危害更为严重,会导致林木受损更大,甚至会出现大面积的枯死。
因此,对松毛虫的防治十分重要。
二、预防措施1.选择抗虫树种为了松毛虫防治的效果,应选择一些比较抗虫的树种,如云杉、马尾松等,这些树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松毛虫的危害。
2.精心管理林分及时清除病虫枯木和枯树,加强松树的修剪,及时清除枝叶和过多的水果,不留下树叶垃圾和草丛,杀虫剂使用后应保持10-15天的间隔,这样能够减轻松毛虫对林分的危害。
3.加强病虫害监测加强森林病虫害的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趋势,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能够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危害。
三、监测技术1.双诱剂双诱剂是目前常用的松毛虫的监测方法之一。
通过人工设置的双诱剂可以吸引松毛虫,然后进行捕捉和统计,以便了解虫口密度和松毛虫的趋势。
2.内容器测量法对于内陆山区较多的林分,可采用内容器测量法进行监测。
依靠内容器测量法,能够准确地了解松毛虫的密度和分布情况。
3.树皮干吸附板使用树皮干吸附板,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松毛虫监测方法之一。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_1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
松毛虫的防治方法——松毛虫属鳞翅目枯叶蛾科,根据松毛虫在各个时期的特性,应采取不同药物和不同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一、成虫期松毛虫成虫的体色呈黄褐色,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有很强的迁飞扩散习性。
根据这一特性,可利用高压电网黑光灯诱杀,每35公顷左右的松林放置一个灯组。
灯组设置在距离林缘100米左右的开阔地带,开灯时间在成虫阶段的晴天晚上8时至次日凌晨4时,并对灯下诱杀的未死成虫喷药杀死。
二、卵期松毛虫的卵呈椭圆形,粉红色,呈串珠或堆状,在这一时期可用人工繁殖的赤眼蜂防治松毛虫,放蜂时间要求在晴天无大风的上午8时左右,每公顷设放蜂点60个左右,蜂卡固定在第一轮树枝的树干背荫处。
三、幼虫期松毛虫主要在幼虫时期为害松树针叶。
松毛虫的幼虫呈灰黑色,幼虫背面生有深蓝色毒毛,体侧有许多白色长毛。
幼虫一般6—8龄,1—2龄幼虫有吐丝下垂的习性,借风力传播,3—4龄幼虫,受惊就有弹跳下落的习性。
幼虫时期应采用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办法。
在生物防治方面,用含孢子数1—2亿毫升的青虫菌、杀螟杆菌或苏云舍杆菌菌液喷杀幼虫,用含孢子数1—2亿/毫升的白僵菌菌液或菌粉,在温度24℃以上,相对湿度95%以上时喷撒;用松毛虫多角体病毒喷撒松叶,使松毛虫发病而亡。
化学防治方面,可喷洒3%敌百虫粉,80%敌百虫可溶性粉剂或80%敌敌畏800—1000倍液进行喷撒,还可采用灭幼脲类药剂进行防治。
四、蛹期松毛幼虫老熟后在树皮缝或针叶丛结茧,针叶受害较严重的松林则在树下灌木、杂草上结茧化蛹,在这一时期,应发动群众人工采茧,防止松毛虫的爆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台县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观察与防治措施
作者:杨立新
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17期
摘要:思茅松毛虫是石台县重要的松树害虫,近年来,思茅松毛虫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明显增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该文介绍了思茅松毛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关可持续控制措施。
关键词:思茅松毛虫;石台县;生物学特性;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7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17-81-02
思茅松毛虫,又名褚色松毛虫,为鳞翅目枯叶蛾科、松毛虫属。
其幼虫龄期长,取食时间长;幼虫体形较大,取食量大,对松树的正常生长造成很大影响,是我国南方松树的重要害虫之一。
在石台县,以前主要以马尾松毛虫危害较为严重,但近年来,思茅松毛虫在本地发生范围不断扩大,大多发生在马尾松纯林,严重发生林区虫株率达90%以上,虫口密度每株达700条,危害严重地区造成大量松树死亡;由于松树受其危害造成树体抵抗外界不良环境能力下降,又导致次期性蛀干害虫大发生,对松树造成更大危害;而且其幼虫和茧上毒毛易造成当地群众中毒,思茅松毛虫已成为石台县的重要害虫。
为了尽量减少对松树造成的损失,我们对思茅松毛虫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并对其防治技术措施进行研究。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基本概况
石台县总面积约0.14万km2,主要以低山和高丘分布最广,山地总面积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2%。
石台县为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其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6℃;降水的年际和月际变化较大,降水量主要集中分布在每年4~9月份,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0%,历年平均降水量为1 626.4mm;年平均日照总时数1 700h。
石台县优良的气候条件,造就了种类繁多的自然植物,境内共有1 000余种野生植物,其中木本植物就有520余种。
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还保存有典型的原始植被,常见的有:天然马尾松林、人工杉木林、常绿阔叶混交林、竹林等。
但由于长期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他地区的原始植被已不复存在,大多转变为自然次生植被。
2 分布与寄主
思茅松毛虫在我国分布面积较广,主要分布于华东、华南和华中等十几个省市。
在安徽省分布于南部山区,在石台县主要分布于马尾松中幼纯林区。
思茅松毛虫主要取食马尾松、云南
松、黄山松等多种树种。
近年来,通过对横渡镇思茅松毛虫普查,主要危害马尾松的纯林,而且调查表明其发生面积、虫口密度逐年增加,因此需采取有效防治手段,控制其不成灾。
3 形态特征
3.1 成虫思茅松毛虫的雌蛾体长24~45mm,翅展66~120mm,体黄褐色,近翅基处无黄斑,中室白斑明显,4条波状纹也较明显。
雄蛾较雌蛾短小,长为20~40mm,翅展为52~80mm,体棕褐色或深褐色,中室的白斑比较明显,白斑至基角之间有1个明显黄斑。
3.2卵卵为咖啡色、椭圆形,有3条浅黄色的环状花纹。
3.3 幼虫思茅松毛虫的幼龄幼虫与马尾松毛虫较难区别。
1龄幼虫身体红色,间有黄绿色花纹,其前胸两侧有两束长毛,长毛的长度较长,超过体长的1/2,头及前胸背板为浅黄色,中、后胸背面为黑色,中间为黄白色,第1代1龄幼虫体长约5.0mm,头宽0.8mm;2~5龄幼虫体色及斑纹更为清晰,2龄幼虫体长约6.0mm,头宽约1.0mm;3龄幼虫体长11.2~
15.4mm,平均13.6mm,头宽1.5~2.1mm,平均1.9mm,颜色与1龄和2龄相同,但前胸两侧的2束毛束较1、2龄变短;4龄幼虫体长为22~30mm,平均24.6mm,头宽3.2~4.6mm,平均3.4mm;5龄幼虫体长27~32mm,平均28.7mm;头宽3.2~5.8mm,平均4.3mm;6龄幼虫体长31~48mm,平均37.4mm;头宽4.1~4.9mm,平均4.3mm;7龄幼虫体长44~
62mm,平均52.6mm;头宽5.2~6.8mm,平均6.1mm;老熟幼虫的体色为黄褐色。
3.4 蛹蛹为长圆形,最初为浅绿色,后渐变为深褐色,外有灰白色茧壳,雄蛹较雌蛹短小。
第1代蛹始见于8月底,于10月初结束;第1代蛹平均长为31.2mm,宽为9.8mm,重为3.1g;第2代蛹始见于5月初,终于6月上旬。
越冬代蛹平均长为31.6mm,宽为10.1mm,重为3.9g。
4 生物学特性
4.1 生活史每年思茅松毛虫在石台县发生2代,以幼虫进行越冬,在第二年5月初开始化蛹,羽化高峰期为5月下旬,第1代卵于6月初开始出现,6月下旬出现第1代幼虫,8月底老熟幼虫结茧化蛹,9月中、下旬陆续羽化、产卵,10月中旬出现第2代幼虫,至11月底幼虫开始越冬。
4.2 生活习性(1)成虫。
大多选择傍晚18∶00~20∶00羽化,羽化后立即或隔天进行交尾,交尾时间持续20h,后在松针上产卵,卵堆有数十粒到数百粒不等,一般产卵300粒左右,最多可产卵达500粒,成虫白天在隐蔽场所静伏,傍晚后开始活动,成虫具有趋光性,而雄虫的趋光性较雌虫更强,雄虫寿命3d左右,雌虫长于雄虫1~2d。
(2)卵。
卵期7~12d,卵孵化前暗黑发亮。
卵多成块产于松针、杂灌木或杂草上,少数散产。
卵有黏性,排列无规律,卵外无覆盖物。
第1代卵始见于5月下旬,终止于7月上旬;第2代卵始见于10月上旬,终止于11月上旬。
卵第1代孵化率为95%左右,第2代孵化率降低为80%左右。
(3)幼
虫。
卵孵化时间大多8~11h,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群集生活的习性,后分散取食;幼虫易受惊吓,稍受惊即吐丝下垂或弹跳落地。
幼虫最少为6龄,最多可达8龄或9龄,其食量随虫龄增加而增加,6龄幼虫后期24h可取食针叶长度为898㎝,而7龄期可取食1 110㎝,其中夜间取食则占70%,幼虫在平均温度低于10℃时开始越冬。
春季气温回升达日平均10℃以上,其幼虫恢复取食。
(4)蛹。
思茅松毛虫茧结于灌木丛或松枝中,蛹期达19~22d。
5 防治措施
5.1 营林措施注重营造马尾松纯林为混交林,马尾松可与竹类、栎树、杉树等树种混交;同时加大抗虫树种引种工作,做好封山育林,防止对松树的强度修枝,提高松树的抵抗病虫害的能力。
5.2 做好测报工作思茅松毛虫是间歇性猖獗的松树重要食叶害虫,危害严重时可造成大量松树死亡,因此做好虫口数量变化的监测工作,为有效控制该害虫的大发生奠定基础。
思茅松毛虫的虫口密度调查可采用振落、性激素监测以及黑光灯诱测等方法。
5.3 生物防治由于思茅松毛虫越冬前和越冬后这段时期抗药性最差,所以在其越冬代期间进行防治不仅节省化学农药使用量,而且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可采用超低容量的白僵菌油剂、乳剂或白僵菌水剂喷雾防治其幼虫;同时喷洒苏云金杆菌菌剂防治幼虫,防治效果可达90%左右。
此外,思茅松毛虫自然界有很多天敌,比如,灰喜鹊、蚂蚁、螳螂、寄生蜂以及赤眼蜂具有很大的潜在防治价值。
调查表明,灰喜鹊的食谱很宽,可捕捉思茅松毛虫幼虫;蚂蚁、螳螂、寄生蜂和赤眼蜂,它们是松毛虫的主要的天敌,对控制思茅松毛虫具有重要的作用。
5.4 人工物理防治在思茅松毛虫危害较轻时,可采用人工防治措施,摘除虫茧进行集中烧毁;在思茅松毛虫幼虫大发生时,可人工捕捉幼虫。
同时,在成虫盛发期,在距离林缘500m 左右的开阔地带设置黑光灯诱杀。
5.5 化学防治在幼虫越冬前和越冬后,选用菊酯类农药(15~30mL/hm2)超低容量喷雾;选用马拉硫磷乳油、辛硫磷乳油、杀虫畏乳油、敌敌畏乳剂以及敌百虫等药剂喷杀4、5龄以前幼虫;还可选择敌丙油雾剂、敌马油雾剂加1~2倍柴油稀释,使用量为1 500~2
250g/hm2,防治时间以早晨或傍晚为宜。
参考文献
[1]国家森防总站.中国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防治战略[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9.
[2]蔡邦华,刘友樵.中国松毛虫属的研究及新种记述[J].昆虫学报,1962,11(3):237-258.
[3]汪维礼,黄德仁,夏敏君,等.思茅松毛虫的初步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6,16(4):25-29.
[4]蔡邦华、侯陶谦.中冈松毛虫属及其近缘属的修订(枯叶蛾科)[J].昆虫学报,1976,19(4):443-454. (责编:吴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