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古诗复习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总结.doc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总结.doc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古诗词复习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口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名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整体赏析(课本):诗人乘舟来到北固山下,展现在眼前的是山青水碧的壮丽景色。

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己经闯入江南。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3、主题:作者借写长江的风呆,表达他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他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胸襟。

4、解释词语: '、次":路途中的停宿。

''客路":作者要去的路,这里指旅途。

5、本诗的景物描写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屮的、'阔"表现出一幅什么样的情景?''阔"表现出了春潮上涌,江水与岸齐平的浩渺广阔之景。

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回大地、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6、'、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赏析:以小景与大景相互映衬,画面非常精彩。

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人江直流、波平浪静等人景衬托的更加恢弘阔人。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赏析:(1)残夜将尽,旭日从海中孕育而去;时令虽在旧年,春意已经闯入江南。

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的流逝,蕴含着自然的理趣。

(2)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的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悄;(3)海口用''生",江春用''入", 将景物拟人化而富有生机。

(4)两句对仗工整,形彖生动。

8、''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点明了主旨。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诗歌鉴赏复习资料第1首观沧海[东汉]曹操(七上)A.“东临碣石”中的“临”,写诗人登高观沧海,起笔气势不凡。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水波和山岛。

C.诗中描写了萧瑟的秋风、汹涌的波涛,营造悲凉伤感的意境。

D.本诗寓情于景,表现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2.“洪波涌起”一句中的“涌”字用得好,试说说好在哪里。

“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秋风阵阵,树木簌簌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4.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虚写大海,表现大海包容天地的气概。

这是诗人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出来的宏伟意境,更显示出诗人期盼祖国统一的伟大抱负和博大胸襟。

第2首闻王昌龄左迁①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七上)A.第一句选取两种令人伤感的事物,描绘出暮春的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气氛。

B.第二句表达了诗人在听说王昌龄走过了“五溪”艰难之地后的欣慰之情。

C.三四两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让明月去传达自己对朋友的忧虑、关切之情。

D.这是一首怀念友人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字里行间都饱含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示例一: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象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3首次①北固山下[唐]王湾(七上)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律诗有严格的格律要求,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

期末复习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文言文理解性默写(一)《观沧海》(曹操)1.《观沧海》中,最能表达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景色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观沧海》一诗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4.《观沧海》一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5.《观沧海》一诗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6.《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观沧海》一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1.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4.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1.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游子思乡情深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1.《天净沙・秋思》中写农村晚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2.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渲染萧条、冷落、凄凉气氛的写景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

3.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写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名句是:夕阻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该曲的主旨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文默写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古诗文默写复习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复习一、记忆性默写(一)曹操《观沧海》1.水何澹澹,______山岛竦峙____________。

2.______树木丛生____________,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____洪波涌起______________。

4.日月之行,___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若出其里。

(二)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5.____杨花落尽子规啼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6.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随君直到夜郎西_____________。

(三)王湾《次北固山下》7.潮平两岸阔,______风正一帆悬____________。

8._____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江春入旧年。

9.乡书何处达?______归雁洛阳边____________。

(四)马致远《天净沙·秋思》10.枯藤老树昏鸦,______小桥流水人家____________。

11.夕阳西下,_______断肠人在天涯___________。

(五)《〈论语〉十二章》12.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___有朋自远方来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___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1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___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___?___与朋友交而不信乎_______________?传不习乎?”14.子曰:“_____温故而知新_____________,可以(可以凭借)为师矣。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__思而不学则殆________________。

”16.子曰:“知之(代词,代指学问学问或知识)者不如好之者,____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__________。

”17.子曰:“三人行,_必有我师焉_________________。

___择其善者而从之___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歌默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歌默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歌默写
说明:古诗默写是研究和欣赏古代诗歌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默写古诗可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下面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古诗歌默写内容,供同学们参考。

1. 汉武帝(东汉)—《登高》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杜甫(唐代)—《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3. 白居易(唐代)—《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 苏轼(宋代)—《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5. 王之涣(唐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 李白(唐代)—《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意事项:
- 手写默写古诗,可以帮助加深记忆和理解,注意要用正确的
笔画书写。

- 默写时可以边默写边背诵,帮助记忆更牢固。

- 完成默写后可以与原文对照,检查自己的默写是否准确无误。

- 如果有时间,可以选择背诵讲解课本中其他的古诗歌,拓展
自己的文化知识。

祝同学们默写愉快,古诗歌造诣更上一层楼!。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

(完整版)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填空

古诗文默写复习专题1.《观沧海》①曹操《观沧海》一诗中,统领全诗的句子: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②曹操《观沧海》诗中描写想象的句子是/曹操《观沧海》一诗中,勾勒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观沧海》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④《观沧海》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句子/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诗人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①默写《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②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是: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③正面写诗人的愁绪,表达对友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集中抒写了诗人听说友人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的诗句是: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次北固山下》①《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描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次北固山下》一诗的尾联是/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达作者急迫的思乡之情的诗句是/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③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的句子/运用对偶的名句是/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时光交替,匆匆不待,旧年尚未逝去,江春已呈现春意,正如《次北固山下》所写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④《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涵自然理趣的诗句是/给明月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天净沙·秋思》①能侧面表现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②《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背诵(中考复习必背)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背诵(中考复习必背)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古诗文默写:七上1.辨明名句(篇)的特征,抓住复习重点一般能成为名句(篇)的文句,往往具有以下特点:(1)巧用修辞,意蕴深刻。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寓含哲理,令人深思。

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情景交融,意味深长。

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情感积极,警策励志。

如“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凡是有以上特点之一的名句(篇)均是中考复习的重点。

2.反复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诵读对于学生学习诗词来说,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句意,理解文意。

反过来能“见义知句”。

3.归纳积累就是将相关的诗文名句按照不同的类别归类整理。

如“送别类、怀乡类、爱国类、理想类、描写类(花鸟树木、山水雨雪、春夏秋冬等)”。

并把它们做成卡片,便于比较记忆。

4.联想积累借助类比、联想的方式积累名句。

要求大脑中有“名句意识”:看到一个派别就联想到相应作家的名句;看到某个作家,就联想到他写过的名句;看到某篇文章、某首诗词的题目,就联想到里面的名句;看到一个名句,就联想到和它意思相近或相反的名句。

例如:由范仲淹就能想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见《游山西村》就能想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造句积累自己平时可以仿照中考题“理解型默写”的要求设置情境,运用名句写一个文段,把与内容、情感、思想相关的名句组织进去,这样既形成了系统,又灵活运用了知识。

一、《观沧海》(曹操)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观沧海》)2、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3、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观沧海》中统领全篇,点明地点和观察对象的句子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7.《观沧海》中描写大海动荡、山岛高耸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观沧海)中描绘草木生机勃勃的句子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七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古诗词知识点整理归纳1、《观沧海》曹操这首诗是一首乐府诗。

诗中对景物作总写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树木从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本诗中最能反映作者博大襟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了作者宽广胸怀和豪迈气概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本诗的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诗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次北固山下》王湾诗中有一个对偶句,蕴含新事物孕育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这两句诗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中描写长江潮平岸阔,和风吹拂,风帆高悬的诗句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写青山绿水的诗句是:“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写时序更替,抒发思乡之情,蕴涵生活哲理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作者无限乡思的诗句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中既是写景,又是诗眼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次北固山下》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富有哲理,“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见于言外”,留传千古的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感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归期难料的感情。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体现花草茂盛的句子: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古诗复习班级:姓名:《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以“秋”字义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失踪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3、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江南逢李龟年》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诗中抚今思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出了时世凋零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那种昔盛今衰,构成了尖锐的对比,使读者感到诗情的深沉与凝重。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节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

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的沧桑,人生巨变。

1、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一语双关,蕴含着对人生沧桑、身世飘零,盛世不再的惋惜,深沉的感叹和深切的悲伤。

2、谈谈你对落花时节的理解:(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3、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作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念,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实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早日结束战乱的渴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劈头一个“强”字,则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

第二句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据《南史隐逸传》记载,陶渊明有一次过重阳节,没有酒喝就在宅边的菊花丛中独自闷坐了很久,后来正好王弘送酒来了,才醉饮而归,这里反用其意,是说自己虽然也想勉强的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是在战乱中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来送酒助兴,此句衔接自然,明白如话,巧用典故,写出了诗人旅途的寂寞和凄凉,暗寓着题目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故园,开头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接着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浓缩到了“故园菊”上,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怜菊”再次呼应了题目中的“九日”,又点出了“长安故园”。

最后一句是想象,紧扣诗题中的行军二字,词句,虚实结合,将惜花、思乡,感时伤怀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寄寓着诗人对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强烈愿望。

1、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本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字,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残垣断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花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的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作者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你能说出菊花的深层含义吗?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一个别代表一般,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改4、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夜上受降城闻笛》这是一首抒写,戊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的诗作。

全诗把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融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沉,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触发了征人乡思的情愫。

“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

“一夜”和“尽望”写出了征人深重而急切的思乡之情,不尽的乡愁溢于言表。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

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

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

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

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

1、这是一首边塞诗,说说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作多角度描绘了戊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情愫和满心的哀愁,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画面:诗歌前两句写“似雪”大漠、“如霜”月色图,或者回答大漠月夜图。

艺术技巧,一,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做严霜,生动而形象的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烘托了人物悲凉的心情,为下文思乡做铺垫,二,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待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戊边将士思乡做铺垫。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和满心的哀愁。

《秋词·其一》我国古代文学中,常将“秋”与“愁”等同起来。

这首写秋的诗却爽朗明快,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心境。

前两句是议论,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看法。

后两句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形象把诗人的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诗人深深懂得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

诗人同情他们的遭遇和处境,但不同意他们的悲观失望的情感。

他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偏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强调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

他指引人们看那振翅高飞的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

显然,这只鹤是独特的、孤单的。

但正是这只鹤的顽强奋斗,冲破了秋天的肃杀氛围,为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们精神为之抖擞。

这只鹤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奋斗精神的体现。

所以诗人说,“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言志”,“诗情”即志气。

人果真有志气,便有奋斗精神,便不会感到寂寥。

1、作者对“秋日”是怎样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作者一反过去诗歌的“悲秋”习惯,而断言“秋日胜春朝”,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奋发向上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和思想感情。

2.试分析这首诗在写法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①对比鲜明,在对比中显现作者的态度。

②虚实结合,由虚入实,“晴空一鹤排云上”一句,用鲜明的形象来表现感情。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你认为诗人眼中“秋日胜春朝”的理由是什么?全诗表达了诗人一种激越向上的人生态度。

原因是在如此秋高气爽的天气,看见黄鹤直冲云霄,诗人心情豁然开朗,诗情广阔,于是说“我言秋日胜春朝”。

4.秋词后两句借景抒情。

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5.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

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夜雨寄北》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诗人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他在长安的妻子的诗。

首句起笔以“君”直呼对方,以独特的视角勾画出一幅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画面:亲爱的妻啊,你肯定是怀着急切的心情问我归期是何日,那么,现在我告诉你,我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回家。

这句诗的独特之处在于诗人以错位的视角写相思之情,即对方未必真有信寄来询问归期,而是诗人设想妻子思念、询问归期。

“君问归期未有期”一句看似平淡,却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之情注入到了每一个字中,委婉、深情、耐人寻味。

“巴山夜雨涨秋池”直写自己当时所处的环境,不仅写了天上所下之雨,而且写了地下所积之雨。

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

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

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

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如果说前两句是实写当前景的话,那么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

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

诗人在此选取了两种情态:一个是动态“共剪”,一个是语态“却话”。

“共剪西窗烛”,具体细腻而又无限传神地描绘出了一幅良宵美景图,一个“共”字极写了亲昵之情态。

而“何当”一词却又把诗人描绘的美景推向了远方,推向了虚处。

这美景原来不过是诗人追念、向往的,至于何时重回温柔乡中,一切都在“未有期”中。

这是多么残酷的事情,又是多么无奈的事情。

这一句,字字含情,却又不着一个“情”字,表达非常含蓄。

1. 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

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