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教材编写提纲
组织行为学提纲1

组织行为学提纲1第一章:一、组织行为学研究对象、研究的基本模型(分析视角)1、研究对象: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系统内,个体、群体及组织层面行为变化的特征与规律,以提高组织绩效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2、研究的基本模型:(1)通过定量的数量统计方法揭示个体、群体或组织心理和行为及其行为有效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
(2)组织行为学在三个层面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①个体水平:主要研究个性特征、知觉、价值观和态度以及能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②群体水平:主要研究沟通模式、领导方式、权力和政治、群体间关系和冲突水平如何影响个体和群体行为;③组织水平:主要从正式组织的设计、技术和工作过程、组织文化、工作压力水平等对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影响。
个体、群体和组织心理和行为的结果总是通过特定的外部有效性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心理和行为(自变量)与行为有效性(因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
自变量有时通过中间变量影响因变量。
(3)根据哈克曼对行为有效性的研究,如果以下三个标准得到满足,就可以说个体、群体或组织在有效地从事工作:①组织的产出(产品或服务)超过那些接受、评价或使用这种产出的个体或群体所需要的最低质量或数量标准;②从事目前工作的经历有助于提高组织进一步完成新工作的能力;③组织中的人在本组织中工作所获得的经验,有利于他们自身的成长和满足程度的提高。
而表现这种行为有效性的指标比较常见的有:(1)效果(effectiveness);(2)效率(efficiency);(3)缺勤(absenteeism);(4)离职(turnover);(5)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
二、组织行为学研究在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要考虑哪些基本的解释变量自变量:个体层次的变量::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传记特征;以及价值观与态度、知觉与情绪、能力等个性特征。
群体层次的变量:群体结构;互动过程;沟通方式;领导特点。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组织行为学 -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本课程介绍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学生将研究有关个体行为、小组和团队动力以及领导行为的概念和原则。
研究目标
- 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模型。
- 掌握分析和解决组织行为问题的工具和技能。
- 培养个体和团队在组织中的有效沟通和合作能力。
- 培养领导和管理能力以推动组织发展和创新。
课程大纲
1. 引言
-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和范围
- 组织行为学对组织管理的重要性
2. 个体行为
- 个体个性与行为
- 感知与决策
- 动机与激励
3. 小组和团队动力
- 小组动力与有效团队合作- 冲突与冲突管理
- 组织文化和组织认同
4. 领导行为
- 领导力的概念和原则
- 领导风格与影响力
- 变革和创新的领导
5. 组织行为的应用
- 组织结构与设计
- 组织变革与发展
- 组织绩效管理
评估方式
- 课堂参与度:20%
- 个人作业:30%
- 期末考试:50%
参考教材
- Robbins, S. P., Judge, T. A., & Campbell, T. T. (2018). Essential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4th ed.). Pearson.
以上为《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欢迎学生们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共同探索组织行为学的奥秘和应用。
组织行为学 课程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大纲一、引言1.1 课程介绍1.2 目标与学习结果1.3 教学方法二、组织行为学概述2.1 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与背景2.2 研究范畴与重要性2.3 组织行为学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三、个体行为3.1 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3.2 人格与个人态度3.3 动机与激励3.4 工作满意度与情绪3.5 个体决策与问题解决四、团队行为4.1 团队动力与合作4.2 领导与管理4.3 沟通与协作4.4 冲突与决策4.5 组织文化与变革管理五、组织行为5.1 组织结构与设计5.2 权力与权威5.3 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 5.4 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5.5 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六、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6.1 个案分析6.2 小组讨论6.3 实践活动6.4 学生报告七、课程总结与评估7.1 主要知识点回顾7.2 课程成果评估7.3 反馈与建议八、参考文献该课程大纲是为了帮助学生全面了解组织行为学的理论与实践,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工作环境中应对个体、团队和组织行为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人的行为与组织运作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应对各类管理挑战。
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等。
通过学生参与实际案例分析与团队合作,培养其解决问题和协作能力。
同时,学生将通过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场景,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个体行为、团队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重要方面。
在个体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动机与激励、工作满意度和个人决策等内容。
在团队行为部分,学生将深入了解团队的动力与合作、领导与管理,以及沟通与决策等关键因素。
在组织行为部分,学生将学习组织结构与设计、绩效管理与员工评估,以及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等内容。
课程还包括案例分析与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还将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培养其实践操作能力。
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三个基本步骤: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③形成假设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⑤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⑥解释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观察法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真实,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缺点:花费时间多,得所材料难以量化,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和反感调查法优点:缺点: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1、人性假设的4种基本观点“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2、X 理论①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②多数人胸无大志,不负责任,甘愿受人指挥和领导 ③多数人无目标,需强制、惩罚迫使努力工作 ④多数人工作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励 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 3、Y 理论①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②外部控制和惩罚不能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③一般人能够承担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⑤员工会自愿将自身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一起 ⑥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4、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①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④刺激影响行为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 ④连续性⑤持久性⑥可塑性7、卢因的群体动力论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 8、个体行为规律9、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映过程。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 课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组织行为学是现代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综合运用与人的行为表现有关的知识,专门研究各类工作组织中的工作行为规律性的独立学科。
组织行为学并不是研究人的一般行为规律,而是集中研究在各种工作组织中人的工作行为表现的规律性,包括改进领导、激励员工、协调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效率等等。
2. 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课。
《组织行为学》的先行课是《管理学》。
二、课程目标1.使学生了解《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掌握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基本框架、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使学生较为系统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主要概念、基本原理和策略,如关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的理论。
3.初步学会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运用一些具体的策略与理论,如大五人格模型、双因素理论等,以解决实际问题。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
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教学现象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策略与技术的说明和解释,能提示所涉及到的教学现象演变过程的特征、形成原因以及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教学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教学事件和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操作任务,或能识别操作中的一般差错。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表四、课程实施组织战略与行为学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选修课。
一般情况下,课时为54课时。
课时安排及教学方法表五、教材和参考书目1. 张德,《组织行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2. 罗宾斯,《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背景与目标
1.1 课程背景
1.2 课程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
2.1 教学方法
2.2 评价方式
三、教学内容与安排
3.1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3.1.1 学习目标
3.1.2 基本概念介绍
3.1.3 重要理论模型
3.1.4 案例分析与讨论
3.2 第二章:个体行为
3.2.1 学习目标
3.2.2 个体行为的影响因素
3.2.3 个人特征与个体行为
3.2.4 个体行为的应用
3.3 第三章:团队行为
3.3.1 学习目标
3.3.2 团队形成与发展
3.3.3 团队决策与有效沟通 3.3.4 团队效能评价与激励 3.4 第四章:领导与权力
3.4.1 学习目标
3.4.2 领导力风格与行为
3.4.3 权力与影响力
3.4.4 领导与组织变革
3.5 第五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3.5.1 学习目标
3.5.2 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3.5.3 组织设计与重组
3.5.4 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
四、教学资源与参考书目
4.1 教学资源
4.2 参考书目
五、教学考核要求
5.1 平时成绩占比
5.2 期末考试形式与内容
5.3 课堂互动与参与度评价
六、课程补充说明
6.1 重要通知事项
6.2 学术诚信要求
6.3 其他补充说明
注:本教学大纲仅为参考,教师有权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并提前通知学生。
詹从淼 《组织行为学》培训提纲范文

《组织行为学》培训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培训对象: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培训时间:2天培训提纲:一、组织行为学概述1、组织行为学概述2、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二、人性假设与管理1、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2、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3、Z理论与Z式管理三、个性与管理1、认识个性2、气质差异与行为3、性格差异与行为四、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1、价值观与行为2、态度与行为3、工作满意度4、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五、激励1、激励原理2、内容型激励理论3、过程型激励理论4、状态型激励理论六、群体心理与管理1、群体心理2、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管理七、沟通管理1、了解沟通2、沟通的障碍与改善3、沟通原则与技巧八、领导力塑造1、什么是领导2、领导行为理论3、领导权变理论4、领导艺术九、组织文化1、组织文化概述2、组织文化的塑造詹从淼先生介绍国内著名团队管理辅导专家[键入文字]企业成长管理教练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四力成长修炼系列课程原创讲师。
北京华奕天启管理咨询高级顾问 清华大学领导力中心特聘讲师 北美培训协会理事国家职业经理资质评价中心顾问 美国亚瑟潜能管理中心中国区核心专家 清华大学E-TTT 高级研修班培训导师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认证培训导师詹老师是一位具有高管背景的实战派培训师、全国多家培训机构签约讲师、企业战略咨询师;受邀为不同类型的企业、知名学府、政府部门做过多次大型演讲及授课。
受邀在全国各地主持多种主题研讨会,全国学员近2万人。
曾经培训辅导过多家行业品牌公司,培训现场有效促使人们快速成长,获得极大反响与绩效;人才战略、领导力研究专家,参与不同类型企业集团的战略、管理、人力咨询。
担任过50多家企业的顾问。
《组织行为学》提纲(天)

《组织行为学》提纲第一讲导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讲心理分析
第一节心理及其特征
第二节心理现象
第三节心理的认知
第四节影响心理的方法
案例一
第三讲个体行为
第一节关于人的理论
第二节需要的动机
第三节价值观与态度
第四节知觉的行为
案例二
第四讲群体行为
第一节群体
第二节群体的要素
第三节群体间的行为
案例三
第五讲激励
第一节激励及其机制
第二节激励理论
案例四
第六讲团队管理
第一节团队概述
第二节塑造高绩效团队
第三节团队建设
第四节团队管理
案例五
第七讲组织文化与组织设计
第一节组织文化
第二节组织CIS战略
第三节组织设计
案例六
第八讲沟通
第一节沟通及其价值
第二节沟通的过程
案例七
第九讲外部情境:信息技术、全球化、多样性和道德规范
一、信息技术的角色
二、工作场所中的多样性
三、伦理和组织中的伦理
案例八
第十讲组织情境:设计和文化
一、组织理论
二、现代组织设计
三、组织的文化背景
四、建立并维持一种文化
案例九
第十一讲组织情境:报酬系统
一、薪酬
二、表彰作为一种组织薪酬
三、作为组织报酬的福利
案例十
第十二讲行为绩效管理
一、学习的原则:强化和惩罚
二、组织报酬系统的作用
三、行为绩效管理或组织行为矫正
案例十一
时长:1天
编制与讲解:屠建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Organization Behavior
适用专业:工商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
课程学时:51
课程学分:3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组织行为学是管理类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用科学和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同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运用管理心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了解管理心理学的体系结构和发展历程,理解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原则、方法、任务与意义。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与内容体系
三、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演进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研究
二、从人群关系运动到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三、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第二章人性假设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人性观、我国传统的人性假设、麦格雷戈的两种人性假设如X理论、Y理论,理解雪恩提出的四种人性假设,了解Z理论与Z式管理。
第一节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
一、性善论
二、性恶论
三、尽性主义
四、流水人性
第二节西方的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与X理论
二、“社会人”假设与人际关系理论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与Y理论
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权变理论)
五、中西方人性假设比较
第三节 Z理论与Z式管理
一、Z理论
二、Z式管理
第三章个性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个性的特点与形成原因,掌握四种气质类型及其特点,了解性格的特征及类型,并能运用个性理论分析人的个性差异。
第一节个性概述
一、定义
二、个性的特点
三、个性的形成
第二节气质差异与行为
一、气质的内涵
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征
三、气质在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节性格差异与行为
一、性格的内涵
二、人的性格特征
三、性格的类型
四、性格的发展
五、性格与管理
第四章价值观、态度和组织承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形成的原因,理解态度对行为的关系,掌握改变态度的方法,掌握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基本概念,掌握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方法。
第一节价值观与行为
一、价值观的概念
二、价值观的作用
三、价值体系的形成
四、价值观与管理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
一、态度概述
二、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三、影响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
四、态度的改变
第三节工作满意度
一、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二、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三、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四、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第四节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
一、组织承诺概述
二、组织承诺的形成
三、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组织承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第五章激励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理解激励的基本概念,理解激励的主要理论,并能运用激励理论解决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第一节激励概述
一、激励的含义
二、激励的过程
第二节内容型激励理论
一、马斯洛与奥德弗的需求层次论
二、阿尔德弗的ERG理论
三、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
四、麦克利兰的需要理论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弗隆的期望理论
二、洛克的目标理论
三、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第四节状态型激励理论
一、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二、挫折理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群体、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理解高效团队的特征,能正确分析与处理团队内的人际关系,提高团体合作能力。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及其类型
二、群体行为
三、群体动力
四、团队建设
第二节群体内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述
二、人际关系类型与人际需求反应特点
三、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四、改善人际关系的途径
第七章沟通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沟通的基本概念,了解沟通的过程,理解沟通的障碍与改善的对策,能正确分析并处理管理中的人际沟通问题。
第一节沟通概述
一、沟通含义
二、沟通过程
三、沟通种类
四、信息沟通网络
第二节沟通的障碍与改善
一、常见障碍
二、沟通的改善
三、群体决策
第三节沟通原则与技巧
一、沟通原则
二、沟通技巧
第八章领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掌握领导与权力的基本概念,理解领导与权力的区别,理解主要的领导理论,探讨科学的领导艺术。
第一节领导概述
一、领导的定义与特征
二、领导者的影响力
三、领导者的素质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一、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
二、领导方格理论
三、勒温的领导作风理论
第三节领导权变理论
一、非德勒权变理论
二、领导行为连续体理论
三、领导生命周期理论
四、通路——目标理论
第四节领导艺术
一、领导方式的选择
二、授权的艺术
三、用人的艺术
第九章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人员招聘的基本内容,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理解绩效评估的内容、方法,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能力。
第一节人员招聘
一、工作分析
二、选拔工具
第二节职业生涯规划
一、技能类型
二、培训方法
三、职业生涯发展
第三节绩效评估
一、绩效评估的内容
二、绩效评估方法
三、绩效评估的误区及解决
第十章组织文化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组织文化的内涵,了解组织文化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解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探讨建设良好的组织文化的有效途径,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含义
二、组织文化的结构
三、组织文化的类型
四、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
五、组织文化的作用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塑造
一、加强企业家的培养
二、改善组织内部环境
三、提高组织产品文化内涵
四、培育优良的组织精神
五、加强组织文化建设的心理机制
三、学时分配
注:总课时51,讲授理论课时51,3次作业是3篇论文共6000字以上。
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说明
为了让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课堂发言、观察法、测量法、师生互动、游戏活动、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人和心理和行为的能力。
该课程教学的组织方式包括四大部分:基本理论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游戏、撰写课程论文。
基本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制作涵盖课程全部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课堂讨论将通过轮流发言、小组讨论或自由辩论的形式,使学生加深对组织行为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游戏通过让学生参与游戏的方式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撰写课程论文注重学生加深对组织行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课外学习包括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后作业、撰写课程论文等。
教师在每章节教学开始以课堂提问、课堂抽查等形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每章结束后布置作业;在课程教学的最后除了正常的考核外,还要求学生每人撰写一篇课程论文,题目由教师拟定。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
1.[美]斯蒂芬·P·罗宾斯著:《组织行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2.张德主编:《组织行为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颜坚莹著:《组织行为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4.吴江霖等编著:《社会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第1版。
5.李剑锋编著:《组织行为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6.叶弈乾孔克勤著:《个性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2月第1版。
7.赵涛齐二石主编:《管理学》,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8.蒋丽君主编:《管理学原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9.邢以群著:《管理学》,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3月第1版。
10.黄培伦编著:《组织行为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