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品先简历
汪品先,演绎科考版“老人与海”

汪品先,演绎科考版“老人与海”5月13日,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探索一号”科考船在万顷波涛中轻轻晃动着,船上所有人都在静静等待。
下午5点多,“深海勇士”号深潜器浮出了海面。
“出来了,出来了!”甲板上数十人一拥而上,热切地注视着深潜器的舱门,只见82岁的汪品先纵身一跃,稳稳地跨上最后一级阶梯,走出了深潜器。
如雪的白发和红蓝相间的潜水服在辽阔的大海上如此引人注目,他把左手緊握成拳,放在胸膛前,沧桑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笑容。
书信交流。
1981年,在洛勃里克和时任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的推荐下,汪品先获得德国洪堡奖学金,以45岁“高龄”负笈德国,在基尔大学进行为期一年的研究。
基尔曾经是德国海军基地,后来成为德国海洋科学的中心。
在这里,汪品先触摸到了国际海洋科学的前沿,受到了震动。
“自古以来,所谓的海洋开发都是从外部利用海洋。
而当代的趋势,却是进入海洋内部,深入到海底去开发。
中国在这方面还是空白。
”1982年回国后,汪品先正式主持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工作。
他做了两个大的改革:一是将4年制本科变为5年制,二是请走所有工农兵教师。
“我要求大一新生专门学一年英语。
”至今,汪品先谈到自己的改革时,仍然壮怀激烈,“海洋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这方面发展又落后,不学好英语,怎么和国际开展合作呢?”但是这些措施遭到了学生、家长甚至同济大学外语系教师的反对。
很多家长提出,国家分配制度有很多不确定性,孩子晚毕业一年就增加一年的风险,干吗要浪费时间学英语。
而外语系的老师认为,海洋地质系的英语教学比重太大,导致英语老师人手不够,加重了外语系的负担。
在各方反对下,5年制本科只实行了两年就被取消了,这让汪品先非常失望。
汪品先赶走工农兵教师也引起了轩然大波。
“文革”结束后,如何对待工农兵学员出身的教师一直是学校面对的一大难题。
这些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学经验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但打发走他们,会引起一连串的问题,谁也没敢这么做。
可雷厉风行的汪品先不怕,他只留下了一名优秀老师,其余全部请走。
汪品先专访

本 刊:汪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特地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专访。
我们这份《上海国土资源》季刊,原名《上海地质》,自今年起更名,希望能借此拓展期刊的报导领域,并更好地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与科研服务。
从去年第3期起,先行做了改版尝试,并新设“专家访谈”栏目,希望业内的名师大家为我们的工作把握方向和提供技术指导。
汪教授:学术期刊做专访非常好,很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重视,也很高兴与你们交流。
我当时有一个建议,就是能否把对我个人的介绍淡化一些。
昨天我在北京参加了一个关于中国科学体制改革的座谈会,国家层面正在起草一个文件。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科研经费投入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年还在以2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这种增长速度在国际上极为少见。
这次会议就是要我们提一些目前存在的问题。
我昨天说的有一条就是,现在媒体的科普宣传有一个误区,就是过分强调科学家上海地学研究:从长江口到深海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教授接受本刊专访个人,而忽视科学研究的过程。
对科学家尊重非常好,但是切入点有误,不应该只关注这个人怎么样,而应重视做的事情怎么样。
现在是把人物的社会影响或者说他的头衔和物质生活结合得太紧密了。
所以我昨天提议,要把“院士”、“杰青”的炒作冷下来,现在炒得太热了。
我说在今天的会议名单上,“院士”就不应该是个头衔,称呼“教授”是正常的。
将“院士”当头衔只有前苏联做过,在西方国家是没有的,不要把“院士”头衔看得太重。
现在有些杂志封面大幅照片宣传科学家,我说句玩笑话,一般科学家都长得不怎么样,不能跟明星比,明星你是越看越喜欢,但是科学家不是靠脸蛋工作的。
本 刊:上海曾是我国地质科学的发祥地,近几十年来又有很大发展,但相对来说,陆域的工作做得更多一点。
请教汪老师,未来上海地球科学的发展如何拓展研究领域?有哪些突破方向和重点工作内容?汪教授:因为你们的期刊原来叫《上海地质》,我就想对上海的地质说点古往今来的事,对上海地质工作的定位和上海地质科学的发展方向谈些个人看法。
致敬29位出自清华的国宝级名人大师

致敬29位出自清华的国宝级名人大师细数从清华走出的29位名人大家清华大学是众多学子梦寐以求的最高学府,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前总理朱镕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均是清华校友。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
1925年设立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
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
清华大学的初期发展,虽然渗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但学校十分重视研究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
清华大学依然保持着美国高校的习惯,将每年四月的最后一个周日确定为校庆日。
下面细数29位曾是清华学子的名人大家。
邓稼先_百度百科1、两弹元勋――邓稼先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杰出的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先后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中国抗日战争期间设于昆明的一所综合性大学,是由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联合而成)和美国普渡大学,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周光召_百度百科2、两弹一星元勋――周光召著名科学家,1946年至1951年在清华大学先修班、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
现任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校长、湖南大学名誉校长、中南大学名誉校长。
被誉为“中国科技领军人”。
唐敖庆_百度百科3、中国理论化学的奠基人――唐敖庆江苏宜兴人,理论化学家、教育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
在组建理论化学队伍和研究机构中做出了业绩。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化学系。
1949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名誉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名誉校长,中国量子化学之父。
中国著名桥梁专家信息一览表

6
徐恭
义
中铁大 桥勘测 设计院 有限公 司
副总工、 教高
徐恭义,男,汉族,1963年2月出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1984
年7月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桥梁工程专业,曾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第
三设计室设计主管工程师、设计项目负责人,第四设计室副主任、 主任,
现任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
士学位,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人才奖和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铁道部有突出贝献的中青年专豕及科技拔尖人才,武汉市、湖北省、铁
道部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专家人才库科技专家,东北林业大学、湖南大
学、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兼职教授。2006年当选全国工程设计大师。
12
徐国
平
中交公 路规划 设计院 公司
副总经理 兼总工程 师,教高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 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设计、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
担任过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务
13
王仁
贵
中交公 路规划 设计院
公司总经 理助理, 教高
中国公路学会百名优秀工程师。1990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桥梁工程专 业,从事公路勘察设计领域的特大型桥梁设计、管理与科研工作,先后
明
长安大
学
桥梁教研
室副主任
黄平明,男,1965年1月出生。2001年破格晋升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1996年起,历任桥梁教研室副主任,桥梁与结构实验室主任,桥梁 研究所副所长,桥梁系副主任等职务。交通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跨世
中国地理学家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年份195519571980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总计已故现有人数24 3 64 35 10 10 10 10 9 10 185 72 113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编号姓名简介1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
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
江苏泰兴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
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
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
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气象学家。
江苏无锡人。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共产党建国前的16位地下工作者

一、曾任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机要秘书的钱壮飞1896年生于浙江吴兴(今湖州市)。
本名钱北秋,又名钱潮。
早年就读于湖州中学,后考入北京医专。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在上海考入国民党特务头子徐恩曾主办的上海无线电训练班后,日益得到徐的信任。
1928年秋,徐恩曾被蒋介石任命为上海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后,就将钱壮飞留在身边,担任该局秘书。
后任徐恩曾的私人秘书。
所谓无线电训练班和无线电管理局,实际上是国民党的特务机构。
1929年12月,徐恩曾正式出任南京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中统前身)主任。
就任前,他特意把原在上海无线电管理局的私人秘书钱壮飞也一块儿带了过去,并任命钱壮飞为机要秘书。
1931年4月,中共中央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国民党武汉行营主任何成浚和特务机关连续向蒋介石、徐恩曾发出顾顺章叛变的电报,但均被钱壮飞截获。
钱壮飞立即派人赶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报警。
周恩来、陈云等领导采取紧急措施,才使得中共中央领导人、中共江苏省委以及共产国际在沪机关全部迅速地安全转移,使党组织避免了一场特大灾难,对保卫设在上海的中共中央机关的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1931年,钱壮飞进入中央苏区,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第二局副局长。
1935年,在红军长征南渡乌江时,遭敌机袭击牺牲。
全国解放后,周恩来曾经多次谈到钱壮飞和李克农、胡底打进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后对党作出的巨大贡献。
他曾说,如果没有"龙潭三杰",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存在了。
二、曾任国民党特务机关设在天津的分支机构长城通讯社社长的胡底原名胡百昌,别名有北风、胡马等。
1905年生于安徽舒城。
1923年考入中国大学。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从中国大学毕业后住在钱壮飞家。
1926年,和钱壮飞、徐光华合办了光华影片公司。
当时,他们一面扮演影片里的角色,一面借此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被张作霖杀害。
胡底和钱壮飞夫妇也上了黑名单,受到通缉。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23名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1、钱三强(1913—1992)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
1948年回国.2、钱骥(1917-1983)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3、姚桐斌(1922—1968)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4、赵九章(1907-1968)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
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5、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6、王淦昌(1907—1998)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汪品先:李校长与海洋学科建设

李校长与同济海洋学科建设汪品先1972年, ”文革”的密云笼罩着浦江两岸。
就在那年的春天,一支几十人的队伍从华东师范大学迁进了同济, 叫做“海洋地质连队”。
这是一群不起眼的师生,一没有手段、二没有名气,在工军宣队带领下戴着“保密专业”的帽子办“海洋地质”,只能是惨淡经营。
可也就是这个专业,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却发展成国家海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专业、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长为活跃在国际深海科学界的一支劲旅,也成了同济的品牌之一。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四十年的成长史,是海洋学院各期师生成年累月辛勤劳动的见证,也是同济历届校领导精心培植与关怀的结晶。
从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我曾经主持过同济海洋地质系的工作,李国豪校长正是我着手工作时的领导。
虽然接触不多、但是令人难忘,以致三十多年后回忆起来,当时的情景犹在眼前。
我们这小小的“海洋地质连队”产生在“文革”期间,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以致“文革”刚结束真的要搞业务的时候,就矛盾百出、“内斗”不已。
幸亏当时的校领导分析情况、打定主意“壮士断腕”,进行大幅度的人事调整,由李校长亲自来到海洋系宣布。
这场师资队伍的“地震”,尽管当时损失了实力,却保住了以后的团结。
通过“开门办学”、“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壮大队伍,几年后就出人意料地拿到了高校第一个“海洋地质学”的博士点。
改革开放的初期,学生的外语能力成为人才培养中的一大症结。
海洋在全校比较早地邀请了国际专家讲学,并且根据专业的需要,较早地提出了加强本科新生英语教学的设想。
我们向李校长汇报了海洋学科的特色和学习英语的迫切性,提出了海洋地质专业设立五年制、第一年主攻英语的计划,当场得到李校长的坚决支持。
于是我们从1981年起,将海洋地质专业从4年改为5年制,第一年除政治和体育课外,专学英语,为学生后续的学习和毕业后的工作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可惜后来由于师资力量困难和学生急于就业等原因,不得不重回4年制,但是重视外语的传统,却成为海洋学院的特色保留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