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古诗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诗五首
七年级下册第21课的古诗五首分别是《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和《己亥杂诗(其五)》。

-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末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游山西村》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 《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别董卓,归去来!兮归去来!
劝君更尽一杯酒,其香如此,何时重!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关山阻隔,断肠人在天涯!
二、《汉宫春·洛神》
洛阳城里关河东,洛阳城外萧关西;
凤城外纷纷春色,从城里看一眼;
绿树阴翠湿漉漉,寒柳风荡几许;
此曲有意无人传,心有所倾君独知。

三、《凉州词》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四、《七步诗》
芙蓉出水一点红,愁草烟海望断空;
可惜芸香杜宇草,九天风雨不能风。

五、《渔家傲·塞下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六、《芙蓉楼送辛渐》
芙蓉楼送辛渐,凤凰台上凤凰游,
下有凤凰山,弥众芙蓉碧,雨后虹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玉宇澄清万里埃,晴川历历汉阳树。

七、《登幽州台歌》
蛮夷未许入秦关,岂料今日登幽州;美景难与凡俗同,回首已是洛阳楼!旌旗蔽日三军过,呼声洪亮万里收;今宵酒醒何处,来日白发路几重!。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十首_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赏析古诗在七年级下册语文课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中是哪十首古诗呢?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的十首古诗,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十首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峨嵋山月歌》李白峨嵋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赏析:山中杂诗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

七年级下册古诗词全部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学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七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中,我们学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以下是七年级下册古诗词的全部内容。

第一单元:古诗词赏析1. 《登鹳雀楼》 - 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春晓》 - 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3. 《静夜思》 -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第二单元:写景描写与古代文人1. 《望庐山瀑布》 -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宿建德江》 - 王之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沙鸥翻白浪,青渚接芳洲。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丛里过寻欢。

第三单元:诗歌的节奏和韵律1. 《悯农》 -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 《游子吟》 - 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第四单元: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1. 《赤壁赋》 - 苏轼铜雀春深锁二乔,干将莫邪何曾了。

千树万树梨花开,如何不见折枝杨柳。

2. 《滕王阁序》 - 王勃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潦水尽而云不竭,飘风忽而雨不绝。

种玉得玉于山谷,贾谊棁而栖于渊渚。

螣蛇乘雾,绀鼠逢尘;开轩面场,屈猿投林。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

江流天地,骏楼阁奇峰;壮志宁无涯,儿女泪如雨。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七年级语文古诗起自先秦,盛于唐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店铺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册语文书古诗词,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1,《山中杂诗》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4,《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5,《送灵澈上人》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6,《峨眉山月歌》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7,《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8,《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9,《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10,《论诗》赵翼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七年级语文课外窗含西岭千秋雪全诗《绝句》作者:杜甫原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诗意: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赏析:这首诗描绘出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诗人陶醉其中,望着来自东吴的船只,不觉勾起了乡愁,细致的内心活动自然地流露出来。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

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

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

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八首1.《江南》-- 柳宗元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这首古诗表现了江南美好的风景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作者直接描绘了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情景,诗歌中隐含着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关注与爱护之意。

2.《登高》--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在这首诗中深情自怜,不尽道出其为人处境的苦闷焦虑。

诗中舒发自己的心情,表现了作者对逆境的坚强和乐观向上的精神。

3.《观书有感》-- 林则徐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林则徐游学西安,在晋祠阁看到壁上的诗而作。

人们常以此为名句,以此指示一种心境和精神姿态:不满足于当前的状况、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努力的向上动力。

4.《梅花》-- 张谓墨梅开辟二月春,瓶香盈室,水色通明。

独抱琴书窗下立,盈余神采,着意人生。

这首诗直接表现了盛开在枝头的梅花之美,也涵盖了思考人生的哲理。

作者用“独抱琴书”形容自己,表现了孤独思考的内向精神。

此诗不仅告诉我们梅花在寒冷的冬季却能生长开放,还反映了人类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坚韧的精神。

5.《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以草为形象,表现出岁月更替和生生不息的草原景观。

在这首诗里,作者意味深长地表达了自己眼中的生命哲学和坚忍不拔的生命力。

6.《游园不值》-- 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古诗通过写游园情景来反映社会变革对文化传统的冲击。

诗中通过花鸟景象反映出现实生活的苦闷,并提倡反对旧的、违背个性的束缚,呼唤一种自由、自我、自由的精神。

7.《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辛弃疾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七下古诗词13首

七下古诗词13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13首(原文+译文+赏析+考题)【1】《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

幽篁(huáng):幽深的竹林。

啸(xiào):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

深林:指“幽篁”。

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

古代一些超逸之士常用来抒发感情。

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赏析】这是一首写隐者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正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考题】一、理解性默写1.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情景的两句是:,。

2.王维《竹里馆》一诗中,写诗人的活动的两句是:,。

3.写人物活动,体现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难以引人共鸣的是:,。

4.用拟人化的手法,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表达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的心情的是:,。

【答案】1.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2.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3.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4.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阅读理解3.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2.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一些?3.“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

说说“独”字好在哪里?4.这首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答案】1.①幽篁、深林、明月。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加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加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

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杂诗南北朝吴均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译文: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

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赏析:诗歌描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全诗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

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

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

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诗人所居之处地势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鸟时时栖息于其檐前屋后,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

竹里馆唐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鉴赏: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

诗的用字造语、写景(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独坐、弹琴、长啸)都极平淡无奇。

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融情景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妙手回天的大手笔。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却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

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

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市西南2.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3.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qiá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4.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5.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译文: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乘着小船,从清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鉴赏: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春夜洛阳闻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

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

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

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故园:故乡。

鉴赏:洛城就是现在河南的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称为东都。

一个春风骀荡的夜晚,万家灯火渐渐熄灭,白日的喧嚣早已平静下来。

忽然传来嘹亮的笛声,凄清婉转的曲调随着春风飞呀,飞呀,飞遍了整个洛城。

这时有一个远离家乡的诗人还没入睡,他倚窗独立,眼望着“白玉盘”似的明月,耳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

笛子吹奏的是一支《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

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

在这样一个春天的晚上,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谁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吟了这首七绝。

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这笛声不知是从谁家飞出来的,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并不准备让别人知道他,却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的“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诗人的夸张并不是没有生活的依据,笛声本来是高亢的,又当更深人静之时,再加上春风助力,说它飞遍洛城是并不至于过分的。

笛声飞来,乍听时不知道是什么曲子,细细听了一会儿,才知道是一支《折杨柳》。

所以写到第三句才说“此夜曲中闻折柳”。

这一句的修辞很讲究,不说听了一支折柳曲,而说在乐曲中听到了折柳。

这“折柳”二字既指曲名,又不仅指曲名。

折柳代表一种习俗,一个场景,一种情绪,折柳几乎就是离别的同义语。

它能唤起一连串具体的回忆,使人们蕴藏在心底的乡情重新激荡起来。

“何人不起故园情”,好像是说别人,说大家,但第一个起了故园之情的不正是李白自己吗?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

自己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作为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形象尤其难以忘怀。

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译文: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能不钩起思乡之情吗?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1.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下简称刘《笺》)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2.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3.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4.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5.凭:托。

6.传语:捎口信。

7.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唐诗归》卷十三)。

沈得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鉴赏: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见《艺概。

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读音:应:第一声译文:我只怜爱这河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鸣叫,是那样婉转动听。

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但小船独自横漂在河边上。

注释:1.滁州:今安徽滁州,诗人曾任州刺史。

2.西涧: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

即今天的城西水库。

3.独怜:独爱,一种对幽草的独情。

4.春潮:春雨。

5.野渡:荒郊野外无人管理的渡口。

6.横:指随意飘浮。

韵译: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赏析: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描写了诗人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

全诗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

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1.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

2.岐王:唐玄宗李隆基的弟弟,名叫李隆范,以好学爱才著称,雅善音律。

寻常:经常。

3.崔九:崔涤,在兄弟中排行第九,中书令崔湜的弟弟。

玄宗时,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

4.落花时节:春末。

落花的寓意甚多,人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丧乱都在其中。

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5.君:指李龟年。

6.江南:这里指今湖南省一带.7.寻常:经常。

译文:在岐王的府中时常见到您的身影,在崔九堂附近数次听到你的歌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