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法可以在这些问题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 案例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情报学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及效果;通过调查研究, 可以了解学生对情报学教育的需求和反馈,以便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成果与展望
本次演示从构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目标和原则出发,分析了国内外情报学 学科体系的现状和优缺点,并借鉴其他学科体系的经验,提出了适合中国情报 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同时,对学科体系构建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 究和探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论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
目录
01 引言
03 重点问题研究
02 学科体系构建 04 成果与展望
引言
中国情报学的发展历经了多个阶段,现已成为一门涉及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情报学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构建科学、完善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3、人才培养模式需进一步优化,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借鉴与优化
借鉴国内外其他相关学科体系的构建经验和优缺点,提出以下适合中国情报学 学科体系的结构和内容:
1、情报学基础理论:研究情报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其他分支学科 提供理论支持。
2、情报学应用研究:针对具体领域和问题,开展应用性研究,如信息检索、 数据挖掘、竞争情报等。
总之,中国情报学学科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广大情报学 者共同努力。通过不断深入研究和探索,相信未来的情报学学科体系将会更加 科学、完善,为推动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谢谢观看
3、创新实践:鼓励创新思维,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的情报学人才。
情报学发展现状初析

l 情报 学与信 息 管理学 的关 系
11 情 报、信息与信息 管理 .
情报 不 等 于 信 息 情 报 乜 含 于 信 息 之 中 ,它 是 被 激 活 、加工 了 的 信 息 ,具 有 识 性 、效 用 性 、针 对 、时 效
服务的活动。从信息传播的动力 源和 目的来说 町分 为两种
pzl .T ippr tm b t c rvt e t rh fn rao o ne n n mai a ae n s l c ,aa u e z s h e at p ̄o l i er aosi o Ifm tnSi e dlf / o M agmet c ne l・ s e a ( h l ir p o i e a o ln e r l
, .
ma a e n c e c n g me ts i n e
情 报 学 是 克 服 太科 学 时 代 的情 报 危机 而产 生 井伴 随着
效组织 和集成符理 , 供开发和利用。信息 背理活动具 有 重复性 。信息符理是组 织进行情报活动的准备条件 。 信息符理和情报行 为都涉及有关信息的活动 ,但他 们
理 学 院 湖北 武
4(7) 30 2 ]
情报 学 发 展 现 状 初 析
Ab t a t U d rte 1 - i o n t n cr u l r— . Ifmlt n S in e i fc d wt n e h l r e v sr c : n e h 3 w t n ai i ms t  ̄ f o e at n o ai ce c a e i ma y n w c a eh s a d o s h l g
学相对于信息 科学 群的其 他学 科的发 展 得滞后 :另一方
而 .情 报 学 理 论 研 究 停滞 不 前 导致 学 科 的 萎缩 。 1 2 . 国 家科 委 把 “ 技 情 报 改 为 “ 技 信 息 . 9 年 9 科 科 给 情 报学 、情 报 工作 、情 报 教 育 带 来 了 巨 大 的 冲 击 19 98 年 .教 育 部 叉 在 新修 订 的 全 国 普 通 高 校 本 科 专 业 日录 中 ,
情报学就业

情报学就业情报学就业一、引言情报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学科,专注于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类型的信息来支持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情报学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本文将从学术研究、情报分析、情报信息管理、情报技术和情报专员等角度探讨情报学的就业情况。
二、学术研究情报学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信息科学、图书馆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在大学、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地从事情报学的学术研究工作非常具有发展潜力。
研究人员可以深入研究情报学的理论框架、技术方法和实践经验,推动情报学的学科发展。
三、情报分析情报分析是情报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情报分析师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各类情报信息,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支持。
在政府部门、情报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地有大量的情报分析师需求。
情报分析师需要具备信息查找和筛选、信息整合和分析、报告撰写等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情报分析工具和方法。
四、情报信息管理情报信息管理是将情报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利用的过程。
情报信息管理人员负责开发和维护情报信息系统、设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管理情报数据库等。
信息管理技术的发展为情报信息管理师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情报信息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信息系统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有效管理和利用海量信息资源。
五、情报技术情报技术是情报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数据挖掘等领域。
情报技术人员负责开发和应用情报技术工具和系统,包括情报采集、信息检索、数据分析、知识管理等方面。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情报技术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为情报技术人员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六、情报专员情报专员是负责组织和管理情报工作的专业人员,包括情报需求管理、情报员培训、情报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工作。
情报专员通常在政府部门、情报机构、大型企事业单位等地工作。
情报专员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管理能力,熟悉情报信息资源和信息流转的规律。
七、总结情报学就业前景广阔,涵盖了学术研究、情报分析、情报信息管理、情报技术和情报专员等多个领域。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分析与展望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对学位论文研究的热点分析与展望摘要:本论文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的热点进行分析,总结了当前研究的主要趋势与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通过文献综述、关键词提取和数据分析等方法,深入挖掘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的研究现状,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期望为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促进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热点分析;研究展望引言: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我国图书情报领域作为信息管理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学位论文作为研究者在该领域深入探讨问题的主要成果,对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目前对该领域学位论文的研究热点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系统总结尚不充分。
本论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的热点进行深入剖析,探讨目前的研究趋势,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通过对学位论文的文献综述和关键词提取,我们将全面了解图书情报领域当前的研究状况,有助于为该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更为明晰的方向。
一、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热点分析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作为研究者深入研究问题的主要成果,其研究热点的分析对于了解当前研究趋势、把握学术动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图书情报领域学位论文的热点分析,我们可以深入挖掘学术界在该领域的关注点,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参考。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位论文研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首先,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信息组织与检索、数字图书馆建设等方面成为研究热点。
学者们在这些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为图书情报服务的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随着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图书情报服务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学位论文中涉及到图书情报服务在社会经济、文化传承、教育体系等方面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逐渐增多,这反映了学者们对图书情报服务社会价值的深刻认识。
图书情报学的技术研究高潮

图书情报学的技术研究高潮图书情报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领域,近年来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图书情报学的技术研究不断涌现新的高潮,其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扩展。
1. 数字资源的组织与管理: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普及,如何有效组织和管理大量的数字资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更高效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及更智能的内容管理系统,以提高信息的可访问性和可用性。
2. 用户行为分析:图书情报学研究者们利用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技术,对用户的阅读习惯、搜索行为和信息需求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
3. 信息检索技术:信息检索技术是图书情报学的核心,研究者们不断探索新的算法和模型,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和效率。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此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使得系统能够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查询意图。
4. 知识图谱构建:知识图谱作为一种结构化的知识表示方式,其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研究者们通过构建领域知识图谱,帮助用户更好地理解和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
5. 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随着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增多,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了图书情报学研究的热点。
研究者们致力于开发更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传输技术,以及更有效的隐私保护策略。
6. 人工智能在图书情报学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特别是深度学习,正在改变图书情报学的研究和实践。
从自动分类和标注到智能推荐系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扩展。
7. 移动图书馆服务: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移动图书馆服务成为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新领域。
研究者们探索如何通过移动设备提供无缝的阅读体验和信息服务。
8. 开放获取和学术交流:开放获取运动推动了学术交流的新模式,研究者们关注如何通过开放获取平台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
这些技术研究的高潮不仅推动了图书情报学的发展,也为整个社会的信息管理和知识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图书情报学的技术研究将继续在新的领域和层面上展开,为人类的知识探索和信息获取提供更加丰富和高效的工具。
公安情报学的现状与思考

公安情报学的现状与思考作者:杨晓玉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18期【摘要】公安情报学是我国公安院校一个重要的专业,公安情报学必须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并结合基本的管理内容实施情报学科教育。
公安情报学的这种教学改变能够很好的改变情报信息单一、质量差、管理滞后等问题,有效提高公安情报学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文主要分析公安情报学研究现状与未来思考。
【关键词】公安;情报学;现状情报学的研究对象是科学情报及其活动规律,它帮助人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手段,提高情报产生、加工、贮存、流通、利用的效率,追求的目标是最佳的标引方案、最少的情报查找时间、最大的情报流通。
公安情报工作主要指的是利用一种合理的方式对公安情报信息进行搜集和处理,使信息更加规范化,以便能够准确的进行信息的传播和交流,为公安机关提供更多客观的参考资料。
目前,各个公安机关都在积极实施情报信息现代化转型工作,情报信息将成为公安工作重要内容,能够为公安工作人员勘破案件提供更大的帮助。
所以必须加强公安情报学的研究,分析其目前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发展形势做进一步的阐述。
1 公安情报学发展现状早前公安部提出公安情报工作体系建设的发展思路以来,基层公安部门,进行了“大情报、大系统、大投入、大采集、大应用”的情报实践活动。
公安情报工作的实践活动需要公安情报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公安情报学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逐渐向多功能、大范围方向发展,不断完善其日常管理、互联网信息获取以及社会调查等方面工作的严谨性。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公安情报学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公安情报学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促进公安情报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1 初步建成公安情报信息综合应用平台20世纪90年代,我国逐步加强公安部门信息应用系统建设,积极推动国家安全信息化建设。
公安三级网络形成,为情报信息交换提供了传输平台;而且全国人口、违法犯罪人员信息资源库的完善也为情报学提供信息查询服务。
国内外科技战略情报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发展建议

图书与情报
2007 年第 1 期
·信息工作·
Huang Yanmin Sun Chengquan Wu Xinnian
Sciences, Lanzhou, Gansu, 730000)
( Lanzhou Branch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Library of Chinese Academy of
Abs tract: The paper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ategic intelligence, and illustrates the condition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 Finally, it represents the suggestions to domestic problems in Strategic Intelligence Research.
国内外科技战略情报研究现状及我国的发展建议
黄彦敏 孙成权 吴新年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兰州分馆 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 文章分析了开展科技战略情报研究的必要性,介绍了国内外科技战略情报工作开展现状,指出我国目前科技战略情报研究中存在的 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科技战略情报 技术预测 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 G350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情报学核心期刊载文的跨学科方法使用法调查分析

以中国知 网(c n r d) 和 万方数据所提供 的题 录信 息为统计数据 源, 运用文献统计 学的分析 方法 , 从 9种 情
报 学核心期刊所刊载 的全部文献 中筛选 出了4 7 0篇其他 学科理论与方法在情报 学研 究 中应用的文献 , 并依 据《 中国
图书馆 图书分类 法》 的原理 对这 些文献分类统计 , 识别 出了近 年来应 用于情报 学领域 的学科 方法。结果表 明 , 数 据 库和 网络技术成 为 3前情报 - " 学研 究的热点 ; 数 学模 型方法被 大量应用于情报 学的研 究 ; 哲 学是情报 学研 究的指 导思 想; 系统科 学对情报 学研 究影响深刻 ; 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 支撑。 关键词 文献统计 中图分类 法
o f i n f o ma r t i o n s c i e n c e .Ac c o r d i n g t o Ch i n e s e Li b r a r y Cl a s s i i f c a io t n p in r c i p l e,d i s c i p l i n a r y he t o ie r s nd a me t ho d s a p p l i d e i n i n f o r ma t i o n s c i — e n c e we r e i d e n t i ie f d .Th e r e s u l t s h o ws ha t t :d a ab t se a nd a n e t wo r k t ch e n o l o g i e s b e c o me he t r e s e a r c h f o c u s :p h i l o s o p h y i s he t g u i d i n g i d e o l — o g y o f i n f o m a r t i o n s c i e n c e ;mo r e ma he t ma t i c M he t o  ̄ ,mo d e l nd a me ho t d a r e a p p l i e d i n i n f o r ma io t n s c i e n c e;s ys t e ms s c i e n c e s h o ws a p r o — f o u n d i n l f u e n c e t o i n f o m a r t i o n s c i e n c e;c o mp u t e r a n d i n f o m a r i t o n t ch e n o l o g i e s g i v e s t r o n g s u p p o r t t o i fo n m a r t i o n s c i e n c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郭骅祥 来源:《创新科技》2017年第08期
[摘 要] 本文基于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定义和近十年情报学核心期刊刊文数据,从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文献数量分布、跨学科研究的广度和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分析我国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指出了跨学科研究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情报学者 [中图分类号] G250.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037(2017)8-79-3 Analysis on the Status Quo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hina Guo Huaxia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1)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the data of core periodicals on information science in recent ten years,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status of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 China from the quantity distribution of papers, the breadth and systematicness of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s well as pointed out some problems i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Key words: information scienc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information scientist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学科领域的深化发展,单一学科知识不能够解决该学科领域内存在的问题,需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帮助解决,于是,跨学科研究成为目前学术研究的潮流和趋势。本文以2007-2016年间刊载于《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情报》5种情报学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载文为样本,从文献计量的角度来考察我国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状况,以期对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深化发展有所裨益。
1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与数据采集 1.1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定义 以教育部制定和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学科分类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情报学在管理学科门类下)、艺术学12个学科门类为依据[1],将情报学跨学科研究定义为: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论、方法、技术等来研究情报学课题的研究[2]。跨学科研究拓展了情报学的研究视角、丰富了情报学的理论内涵和研究方法,有利于解决情报学理论与情报工作问题。
1.2 数据采集 根据《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7)》《学科分类目录》以及《中国图书馆分类法》,选取《情报资料工作》《情报科学》《情报杂志》《情报理论与实践》《现代情报》5种情报学期刊(《情报学报》偏重技术没有作为选取对象)作为检索期刊,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检索平台,以“期刊”为检索类型,以“刊名”为检索项,设置检索时间为2007-2016年,检索到文献量分别为1 690篇、3 908篇、5 816篇、3 407篇和5 999篇,共获得文献20 820篇。然后将利用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情报学、情报工作、情报行为、情报质量、情报服务、情报教育等情报现象方面的研究文献作为跨学科研究的统计分析对象,所选5种核心期刊的跨学科研究文献分别为10篇、32篇、60篇,35篇和34篇,共171篇。关于情报史学、情报技术应用、介绍性文献等不作为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统计分析对象。
2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态势分析 根据收集的数据,从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论文数量分布、跨学科研究的广度、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洞悉我国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
2.1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文献分布 通过对情报学跨学科研究文献的年度数量统计分析,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的历史脉络和态势。从采集数据的时间节点看,2007年发文量共5篇,截至2016年12月31日,十年间所选5种情报学核心期刊共发跨学科研究文献171篇,占总载文量的8.2‰。其年度和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近十年间,情报学跨学科研究大致经历了2007-2010年的缓慢增长阶段,表明我国情报学跨学科研究在2010年之前尚处于起步阶段,2011-2016年的快速增长阶段。究其原因,客观上主要受学科发展、学科之间知识交流以及情报学学科研究队伍增大的影响,主观上与跨学科研究受重视程度有密切关系。但从情报学跨学科研究发文量和总发文量相比,占比非常低。
2.2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广度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广度是指情报学研究跨其他学科门类的数量。根据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界定,我们将批判现实主义视角或本体论、认识论视角下的本体构建、知识单元构建等方面的论文归为跨哲学的范围;将置于经济学视角下的竞争情报与专利情报研究、商务信息研究、企业信息合作、电子贸易信息利用等方面的论文归为跨应用经济学的范围;将涉及经济信息理论、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归为跨理论经济学的范围;将舆情分析、突发事件的知识元模型的研究论文归为跨政治学的范围;将农村社会保障、情报学发展、新环境下的社会信息服务、小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世界网络分析等方面的论文归为跨社会学的范围;将情报学人才培养、电化教育、情报学课程体系等方面的论文归为跨教育学的研究;将情报学视角下的用户信息行为研究归为跨心理学的范围;将以数学方法理论研究情报学及其发展规律的论文归为跨数学的范围;将系统方法论、信息计量研究情报学的论文归为跨统计学的范围;将在计算机视角下的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挖掘、大数据处理、新媒体环境下的情报学发展等方面的论文归为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范围;将农林经济信息情报的现代化管理归为跨农林经济管理的范围;将涉及情报学信息服务、质量与成本管理的研究归为跨公共管理学的范围。
据统计,近十年来情报学在跨学科研究过程中实现了与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7 个学科门类的交叉,占12个学科门类的58%。因《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学科分类中,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与历史学有交叉关系的情报学史的研究未列入统计数据中,其他如文学、农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与情报学研究的关联性较弱,情报学跨学科研究基本实现与相关学科在学科层面的知识交流和借鉴。
从统计数据来看,情报学跨学科研究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跨学科门类程度的不均衡性,二是跨学科门类内二级学科程度的不均衡性。在学科门类中,情报学跨学科研究与经济学的跨度最高,其次是工学,跨哲学程度最低;在学科门类内部,情报学跨学科研究与二级学科应用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跨度最高,其次是政治学、统计学和教育学,与农林经济管理跨度最低(见表2)。
2.3 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 从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作者发文情况、研究主题、合作情况来考察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从而了解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现状。
2.3.1 作者发文分析。作者对某一主题进行系统地研究会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如果作者仅发表1篇跨学科研究论文,其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相对较差。[3]据统计,171篇情报学跨学科研究论文的作者共260位,平均每位作者发文0.66篇。其中,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人数为247位,占作者总数的95%,发文量2篇的作者有9位,占作者总数的3.5%,发文量3篇的作者有3位,占作者总数的1.2%,发文量4篇的作者仅1位,占作者总数的0.4%。统计数据表明,系统地对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作者人数较少,系统性不强。
2.3.2 研究主题分析。由表2统计数据可知,情报学与经济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政治学、教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较强,与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哲学、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较弱,与农林经济管理学的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最弱。
2.3.3 作者合著分析。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作者合著分析,并且按照各位作者合作情况进行聚类划分及编号,以模块化和网络密度值作为合作情况衡量依据。分析发现,在整个作者合著网络中,聚类数量较多且分散,合著对象数最多的作者为王知津,合著对象数一共有4位,对于其他发文量在2篇以上的作者,分属于不同聚类,合著对象也较为单一。在合著对象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前十位的作者中,仅有王知津和韩正彪同属同一聚类,两人合作发表《基于决策树算法的竞争对手识别模型研究》和《基于4P4C4S的市场营销竞争情报沙盘演练系统研究》两篇论文,说明作者合著网络整体较为分散,作者与作者之间的区域隔离性较强,缺乏互相之间的合作交流与知识共享,呈现出各自为营,整体分散的发文趋势,作者合作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不强。
2.3.4 机构合作分析。在学术研究中,院校之间、各研究机构之间以及院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往往能从更宏观的方面体现出某一领域学术研究交流的程度以及跨学科研究的系统性。通过对院校合作情况进行聚类分析,在整体性指标上,模块化Q值为Q=0.9133,虽然模块化程度值较高具有显著的观察意义,但是,网络密度值仅为D=0.0051左右,甚至略低于作者合作的网络密度值。仅有武汉大学在合作发文方面有跨院系合作,机构合作方包括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发文量9篇。机构合作较为广泛的院校中,跨学科研究的作者如武汉大学的邱均平、南开大学的王知津以及南昌大学的刘春年在作者合作发文方面同样具有较强凝聚力,说明机构之间的合作对于作者之间的合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情报学跨学科研究的机构合作中,主要是校内信息管理学院与文献信息研究中心或图书馆,鲜有校内跨院系合作以及跨校合作,机构合作聚类整体依然呈现出聚类规模小、分散程度高、跨学科研究系统性弱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