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 板块七 第2讲 辛亥革命练习

合集下载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含答案】

2020-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必刷题:辛亥革命1.(2020年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近代四川有一首民谣:“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最可怜的庄稼汉,一两粮也出这项钱。

要办路因为哪一件?怕的是外国占路权。

”与该民谣相关的历史事件()A.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加速清朝政府的垮台C.促使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生D.推动国民革命的兴起【答案】B【解析】“光绪二十八年”是1902年,“要办路因为哪一件? 怕的是外国占路权”指的是保路运动。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的保路运动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条件,从而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于1851年,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故C项错误;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于1924年,故D项错误。

2.《纽约时报》驻汉口记者报导,湖北革命军发布公告宣称: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这是一支人民的军队,将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

从报导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A.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具有鲜明的革命目标C.获得国际舆论的支持D.体现反帝反封建性质【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场革命革命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推翻残暴的满洲王朝,恢复真正的中国人的权利”,故选B。

湖北革命军公告的针对的对象是士兵,再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主要依靠军队的力量,并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国际上其他国家对此的态度,排除C;由材料“任何对外国人或商业经营进行干扰的士兵都将被立即处死”可知,辛亥革命不能体现反帝性质,排除D。

3. (2020·全国高三专题练习)辛亥革命爆发后,美国某报报道:“如果中国成功地按美国政府的模式建立起一个联邦共和国,由在欧美留学国的具有西方观念的人任领导,日本将不再是东方最西化的国家。

”此后建立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与该报道的设想相符的是()A.临时政府基本按照美国政体原则构架B.革命成功后建立了一个联邦共和国C.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最西化的国家D.民国临时大总统都有西方民主观念【答案】A【解析】临时政府是按照美国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的,故A说法正确;中国革命后没有建立联邦制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故排除B;中国根本没有成为最民主化的国家,因为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故C排除;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的袁世凯就没有西方民主观念,故排除D。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 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特训 辛亥革命 新人教版

辛亥革命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陕西安康高三月考]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所未有之变局。

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

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 )A.辛亥革命的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解题时要注意理解“变局”“创举”的含义,应指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的大事。

1912年成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一次质变,而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且仅是实现这一“变局”的过程而非结果。

2.[2016·广西钦州月考]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回蒙藏五个民族)为国旗。

这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B.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C.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D.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答案 C解析十八星旗反映出狭隘的民族观,五色旗反映了一种各民族和谐发展的民族观。

故C项为正确答案。

3.[2015·太原检测]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誓:“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文实遵之……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

”誓言表明孙中山( )①坚决推翻满洲政府,建立民国②明确反对帝国主义③不贪恋总统职位④追求民族振兴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

①可从题干中的“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体现;②无从体现,孙中山在新三民主义中才明确提出反帝;③④可由题干中的“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所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体现。

故C项正确。

4.[2016·高碑店段考]20世纪初,某乡绅赋《新年杂咏》:“新制初更阳历年,家家彩胜斗喧阗。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练习题(带答案解析)

高中历史《辛亥革命》练习题(带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0年抗击疫情中,钟南山院士说,“武汉本来就是一座英雄的城市”。

能说明这一结论的史实是()A.南昌起义B.武昌起义C.枣宜会战D.徐州会战2.2021年10月10日,我们将迎来纪念辛亥革命()A.90周年B.100周年C.110周年D.120周年3.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图中①②分别为()A.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成立C.湖北军政府成立四川保路运动爆发 D.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4.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的成果有()①成立中华民国②颁布《中华民国约法》③清帝退位④推翻封建制度A.①③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5.1911年11月川东北革命党起义军攻占广安,成立“大汉蜀北军政府”。

幼年邓小平见到“男子纷纷剪去发辫,女子也开始“放脚”“革命队伍威风凛凛”“豪绅地主害怕造反逃跑光了”“农民听说打倒贪官,免除苛捐杂税,欢喜极了”。

据此可知,这场革命()A.推动了武昌起义爆发B.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C.彻底铲除了封建制度D.冲击了封建主义势力6.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对如图所示事件结果或影响的表述,错误的是()A.各省响应武装起义B.建立了湖北军政府C.改国号为中华民国D.宣告清王朝统治结束7.1912年初,南京临时政府《对外宣言书》首先在官方文书中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概念。

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这表明当时()A.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清晰B.三民主义已成普遍共识C.现代民主共和制已经建成D.民族平等理念走向成熟8.1911年12月下旬,在南京各省代表会议上,决定实行总统制。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

高考历史《辛亥革命》真题练习含答案1.[2024·新课标卷]下表是清末新军第九镇、第八镇及第二十一协军官的来源构成。

这可用于说明新军()C.引发了军阀混战D.助推了民主革命发展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首先发生于湖北武昌,之后影响到南方诸多省份,革命党发动的武昌首义以湖北新军为主力,从材料看,新军的地区分布和军官构成特点使其成为助推民主革命发展的重要力量,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军军官的来源构成,无法说明其抵制了列强入侵,排除A项;导致军阀化的是北洋系新军,而非南方新军,排除B 项;军阀混战始于袁世凯去世之后,排除C项。

2.[2024·济南市高三一模]孙中山在回顾其革命历程时曾指出,在1895年广州起义时“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而1900年惠州起义败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

出现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戊戌变法对民众的思想启蒙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C.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D.民族危机的进一步加深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惜,恨其事之不成矣”和所学可知,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群众对革命志士的起义活动由诅咒谩骂到认同,D项正确;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非革命活动,排除A项;材料与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无关,排除B项;皇族内阁的成立,标志着清廷在新政中立宪骗局败露,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4·榆林市高三一模]清政府预备立宪的“丑剧”败露后,进步的知识分子对腐朽的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

孙中山认为,由清政府自己来主持社会改革是行不通的,因为改革就意味着损害他们自己的利益。

据此推知()A.民主立宪有违潮流B.国内民族矛盾上升C.辛亥革命乃势所必然D.民生主义陷入空想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国人出于对清政府反动本质认识的加深,从而放弃对清政府的幻想,积极投入民主革命浪潮,辛亥革命最终爆发,C项正确;材料批判的是清政府的预备立宪行为,而非否定一切民主立宪行为,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当时国内阶级矛盾尖锐,未体现国内民族矛盾上升,排除B项;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没有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民生主义不可能实现,具有空想性,但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含解析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辛亥革命作业时间:月日1.清末预备立宪之后,梁启超说:“在民主专制之下,宪法徒具一纸空文,议会只是尸位素餐。

然而,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

”梁启超意在说明( )A.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偶然性B.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D.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答案:C 解析:在梁启超看来,辛亥革命的爆发具有必然性而非偶然性,因为“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故A项错误;梁启超先生意在说明民主专制必然导致革命而非中国封建制度的根深蒂固,故B项错误;“专制政体久而久之亦失人心。

除了再革命之外,别无他途”说明清廷专制体制导致革命爆发,故C项正确;君主专制政体而非君主政体是革命出现的根源,故D项错误。

2.辛亥革命时各省的“国旗”使用情况如下:A.独立的省份都是和平易帜B.革命者都放弃了反满思想C.革命阵营内部潜伏着危机D.国内对五色旗的普遍认同答案:C 解析:独立省份“国旗”不统一、各树一帜,说明革命者政治理念的差异,为后来革命阵营内部的斗争和分裂埋下伏笔,故C项正确。

武昌起义成功后成立湖北军政府,湖北是武装起义成功之后独立的,故A项错误。

十八星旗,代表汉地十八省,有反满色彩。

湖北、湖南、江西使用“十八星旗”说明反满的民族主义色彩较重,故B 项错误。

表中使用“五色旗”的省份只有3个,故D项错误。

3.《天朝的镜像》一书中描述:“无数中国人在1911年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并于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

革命党人发明的反满口号很快被大量中国人拾起。

”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爆发的条件已经成熟B.许多参与者具有盲目性C.参与民众反对君主制D.革命党人发动民众参与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夜之间在没有具备任何新思想的情况下,变成了暴力反满和反君主政体者”可知,参与反满反君主政体者,没有新思想的指导,“被革命的细菌所传染”具有很大的盲目性,故B项正确。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人教版必修一: 辛亥革命(解析版)

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人教版必修一: 辛亥革命(解析版)

备考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专题练习:辛亥革命(解析版)一、选择题1.(2019·豫北豫南)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政府的江苏巡抚程德全、安徽巡抚朱家宝、广西巡抚沈秉堃、两广总督张鸣岐纷纷宣布独立,变成新政权的都督;四川总督赵尔丰则主动把政权交给了谘议局议长蒲殿俊。

这种形式的“独立”() A.有利于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B.为共和制度的确立奠定基础C.埋下了此后帝制复辟的隐患D.导致革命党人失去了主导权【答案】A【解析】由题干可知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使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故选A项;B项错误,虽然这些省份宣布独立,但是并不主张民主共和;C项不选,此后的帝制复辟主要是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革命党人没有丧失革命的主导权。

2.(2019·安阳)在中国历史上,直至辛亥革命之后,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辛亥革命()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历史D.彻底地完成了反封建任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追求平等、自由权利的人们才第一次明确地运用一套与专制主义截然对立的理论和制度体系去动摇专制主义的正统地位”可知,这里讲的是“立新”,而“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只是“破旧”,故A项错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属于明显的破旧之后的立新,故B项正确;“终结了君主专制制度”同样属于破旧而非立新,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

3.(2019·青岛)民国初年,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武昌首义”“共和成立”“民国肇生”“辛亥之役”等,名目繁多。

这表明()A.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B.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C.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D.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答案】D【解析】材料中呈现的是不同的报刊的态度,而不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呈现北洋军阀的态度,故B项错误;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多种说法,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故D项正确。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板块七第2讲辛亥革命练习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训练题:板块七第2讲辛亥革命练习

第2讲辛亥革命1.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

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中山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解析:C 1900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之后的清末新政,使致力于改革的士大夫们对清政府失去信心,转而支持革命,促成了孙中山形象的转变,C项正确;A、B、D三项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2.(2017·河南洛阳一模)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解析:C 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故D项错误。

3.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

”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解析:B 根据材料“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可知宪法部分程度上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A项错误;材料“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表明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没有实现,是政府执行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权思想,D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单元训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单元训练

太平天国运动和辛亥革命一、选择题1. [2014河南南阳部分示范高中高三期中]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

“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

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

”这一首歌谣( )A. 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B. 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C. 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D. 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天平天国起义史实的理解能力。

从题干可以看出这首民谣反映的是对当时清政府统治的不满,金田起义要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重立新君。

答案:B2. [2013·湖南望城一中、长沙县实验中学高三联考]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 )A.宣扬人人平等思想B.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D.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解析:太平天国以洪秀全为首进行永安建制,分权于诸王,实际上就是重建等级秩序,再加上各自的行序还要对应于相关的天象,反映了他们借助神权,将权力神化。

只有B项符合题意。

答案:B3. [2014·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联考] “凡当收成时,两司马督伍长,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按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凡麦、豆、苎麻、布帛、鸡、犬备物及银钱亦然。

盖天下皆是天父上主皇上帝一大家,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则主有所运用,天下大家处处平均,人人饱暖矣。

”对这个方案理解正确的是( )A. 针对北方的农村现状而设计B. 体现农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C. 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D. 挽救了当时农民运动的危局解析:《天朝田亩制度》关于产品分配,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体现农民对没有剥削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讲辛亥革命
1.孙中山在最初开展革命活动时,主要赢得了秘密会社、下层阶级和海外华侨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拥护,他们普遍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

1900年后,越来越多的士人加入了孙中山的事业,孙中山的形象由原先“犯上作乱者”一变而成为爱国志士。

促成这种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列强加剧侵略扩张
B.革命思想的不断传播
C.清廷日益腐朽反动
D.孙中山个人声望提高
解析:C 1900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失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之后的清末新政,使致力于改革的士大夫们对清政府失去信心,转而支持革命,促成了孙中山形象的转变,C项正确;A、B、D三项为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因素。

2.(2017·河南洛阳一模)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富士见楼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上发表了充满民族主义的演说。

这次演说,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

这说明( )
A.东京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
B.推翻清政府的时机成熟
C.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
D.孙中山的革命威望崇髙
解析:C 东京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1905年推翻清政府的时机尚不成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唤醒了留学生的民族意识,激发了革命热情,令那些迷惑于保皇的留学生焕然醒悟,快速转向了革命”可以看出革命思想传播进一步深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孙中山的革命威望,故D项错误。

3.孙中山的《五权宪法》:“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

在南京订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

”孙中山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是其( )
A.没有体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
B.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C.没有实现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没有贯彻五权分立的制宪理论
解析:B 根据材料“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可知宪法部分程度上体现了孙中山的思想,A项错误;材料“至于我们民国的约法,没有规定具体的民权”表明孙中山认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B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规定了“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没有实现,是政府
执行的问题,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分权思想,D项错误。

【新知生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

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4.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

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

材料表明革命派( )
A.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C.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D.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
解析:C 材料反映了革命派要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革命派是知识分子并且代表了民族资本家,但是并没有革命派代表中华民族的信息,B项错误;反对帝制统治,体现对民主的追求,反对列强,反映民族诉求,C项正确;材料表明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不能表明知识分子都是革命派,可能还存在其他的政治派别,D项错误。

5.(2017·湖南六校联考)张岂之在《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中指出:“民国建立后,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倒台,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男人剪辫子、女子放足、青年离家、自由恋爱、神位被黜、洋货畅销、西学昌盛。

”材料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B.使民主共和的政治观念深入人心
C.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
D.促使传统价值观念丧失正统地位
解析:D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没有结束中央控制地方的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共和观念,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仅结束封建帝制,没有触及整个封建制度,故C项错误;从材料“引发了以传统政治为基础的旧有伦理与价值体系的松动”,可知辛亥革命促使传统价值观念改变,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2018·山东滨州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第2条第1款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应作如下宣誓或郑重声明:“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

此外,第6条规定: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均应宣誓或郑重声明拥护本宪法。

——邓静秋《各国宪法宣誓制度的比较》材料二1894年兴中会成立会上,孙中山带头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倘有二心,神明鉴察”。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拟定盟书后带领大家举右手宣誓:“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1912年1月1日晚10时,孙中山在南京原两江总督衙门就任临时大总统,便首开总统宣誓之先河:“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与民国宣誓制度之建立》
(1)依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指出辛亥革命前后孙中山宣誓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探讨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

解析:第 (1)问,美国宪法宣誓的主体包括总统、参议员和众议员、各州议会议员以及合众国
政府和各州一切行政、司法官员,得出宣誓主体广泛;据材料一“我谨庄严宣誓,我一定忠实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竭尽全力恪守、维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得出突出宪法的权威;据材料一“按照传统,在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主持下,当选总统需手按《圣经》宣读誓言”得出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手按《圣经》宣誓,彰显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第(2)问,可以从宣誓的目的和负责的对象方面进行分析,从宣誓的目的来看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负责的对象,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

第(3)问,就职宣誓制度的价值可以从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等方面分析。

答案:(1)特点:宣誓主体广泛;突出宪法的权威;体现三权分立、权力制约;手按《圣经》宣誓,彰显宣誓的神圣感和宣誓者的使命感。

(2)不同:前者是为了激发革命党人的斗志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后者是为了在中国建立现代民主国家;前者是对政党负责,后者是对国民负责。

(3)价值:树立法治信仰;凝聚共和力量;强化民主观念;增强历史使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