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罗那德国馆大师作品分析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分析讲解学习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虚实对比
明暗对比
冷暖对比
材质对比叙述空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使原本随意,自由的平面构成在最大 程度上被纳入到一种理性的体系控制
背景
特点
空间
精湛的节点处理
不同构件和不同材 料之间不做过渡性 处理,直接连接。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精湛的节点处理
柱子直接顶 着屋面板
竖板与横板 相交
大理石板与玻 璃相连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背景
特点
空间
梁柱框架体系
屋盖 附加钢梁
工字形钢梁构架 合金十字钢柱
角钢支柱 工字型钢构架基础
金属饰面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 Barcelona Pavilion ,1929年 ]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墙体系统
纵横交错,隔而不断,既分隔又 联系、半封闭半开敞
Mies van der Rohe Barcelona
背景
特点
空间
使得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差别仅限于它们的尺度与是否带有顶盖
流动开放的空间
其流动空间包含室内空间的敞开 和室内不同空间之间的模糊界定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

浅论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的流动空间巴塞罗那德国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之作,也是密斯凡徳罗的代表作。
对于建筑内部的空间处理方面,密斯提出了“流动空间”的主张,并在巴塞罗那德国馆中第一次真正实现并确立了这一概念。
这里简要从儿何元素与空间划分的方面分析阐述“流动空间”的概念。
图2衔接穿插的室内外空间徳国馆的两幢房子同布置在一块不高的平台上,左右延伸的墙面和屋顶挑檐把它们有机地连成一个整体。
主厅平面(图1)呈矩形。
厅内纵横交错的玻璃和大理石墙的位置灵活而且似乎很偶然,它们隔而不断,有的延伸出去成为院墙,曲此形成了一些半封闭半开敞的空间。
室内各部分之间、室内和室外之间相互穿插,没有明确的分界(图2) o原作整幢建筑中不设门,更利于空间在实际使用中的自山流动。
图3雕塑《黃昏》科贝尔塑造创造岀动感,追求“虽然不动,却有动势”。
密斯将平面中的墙壁抽象为线性的儿何元素,强化了墙体的轻薄感,具有较强的方向性。
从平面图中可以看岀,徳国馆中线性的墙壁一片片地自山布置,形成一些既分隔乂连通的线性或矩形空间,互相垂直衔接、穿插,以引导人流,再加以丰富的材质使用,使人在行进中感受到丰富的空间变化。
这些变化的空间是连贯的、流动的,人们随着视点的移动,可以得到不断变化的透视效果。
不仅是墙,台阶、屋檐以及家具、雕像等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岀空间的变化和人的行进路线,使建筑和周用环境密切结合。
典型的例子是右部小水池中的巴伐利亚舞女雕塑(图3),在入口处狭长的空间末端起到了极好的视线导引作用。
图4钢结构细部由上述可知,“流动空间”作为“自由平面”的一种极端化表现形式,需要极度自山的墙面,这就要求结构体系打破各自独立的“盒子” O因此德国馆与柯布西耶的萨伏伊别墅类似,需要极其严谨的框架结构设计。
在穿插贯通的空间形式下,德国馆主体部分的结构体系是山八根纤细的钢柱组成的墙柱分离的框架结构(图4)。
可以一片片地自山布置,为实现“流动空间”提供了可能。
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与吐根哈特分析图ppt课件

挑檐的使用,模糊了
室内外的界限。
11
三维形态-----流动空间
12
三维分析-----流动空间
墙壁因不承重而可以一片片地自由布置,形成一些既 分隔又连通的空间
13
形式美-----对称与均衡
运用多个轴对称几何体,形成一种均衡美。
成长历程
1929巴塞罗那德国馆 1930吐根哈特住宅 1948 湖滨公寓 1956 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 皇冠厅 1950范沃斯住宅 1968柏林美术馆 1959纽约 西格拉姆大厦
4
巴塞罗那德国馆
基地位置:西班牙巴塞罗那 设计时间:1928-1929 施工时间:1929,后拆毁,现馆为1981年重建
14
形式美-----比例
1:2矩形
1:1正方形
15
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1
人生简介 成长历程 作品赏析 2
人生简介
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于1886年3月27曰出 生在德国的亚深古城。密斯·凡·德·罗的贡献 在于通过对钢框架结构和玻璃在建筑中应用 的探索,发展了一种具有古典式的均衡和极 端简洁的风格。其作品特点是整洁和骨架透 明的外观,灵活多变的流动空间以及简练而 制作精致的细部。他早期的工作展示了他对 玻璃窗体的大量运用,这使之成为其成功的 标志。
5
二维分析----平面生成
6
三维分析-----路径变化
不同的选择,产生不同的路径形状
7
三维分析-----序列
不同路径,会有不同的序列变化。
8
三维分析-----流线
巴塞罗那德国馆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基座
• 密斯:
基底 协调场地与建筑物的关系
创造新地形, 特别是有纪念意义的。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基座设计的推敲过程
基座作为适应并锚固于基地上,只能无可选择的更改其适应性, 有时甚至变成破碎的形状。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N0.5空间形态
轴线 等级
限定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轴线
主厅与水池轴线平行 主厅与辅房轴线相交于水池上方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等级
按空间开放程 度划分
室内休闲空间 室内开放空间
室外空间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围合空间
冷色:空间的沉静 暖色:特殊空间提
示
根据空间收放的变化 选择不同明暗对比的
材质
第三部分、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其作品的平面形制发 生了变化, 发展了 流动空间的组织原 型. 探讨结构与表 皮的关系、平面的可 能性和材质运用的潜 能. 作品强调非对 称的自由平面, 渐 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 古典主义的影响口
LOGO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垂直方向 垂直方向的几何控制主要表现在地面的距离被控 制在普通人视高的两倍左右。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结构
NO.3结构
梁柱框架结构
工字钢梁骨架 泰罗尼亚拱枝
附加钢梁 十字立柱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选取的设计要素 NO.1基座
NO.2几何
NO.5材质 NO.4空间
NO.3结构
NO.1基座
优选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ppt(共24张PPT)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材质
考虑西边的道路与东边的广场。
地势:具有坡向,西高东低。
十字钢柱:镀鉻合金---轻盈精美
基座最终方案:将建筑作为群组安置于基地之上,同时限定参观路线。
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始让步于纪念性的表达。
其作品的平面形制发生了变化, 发展了流动空间的组织原型. 探讨结构与表皮的关系、平面的可能性和材质运用的潜能. 作品强调非对
构成支撑与围和 两大体系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2 、方形元素的重复
方形元素的提取有助于理解密斯建筑的比例由来与空间感受,“方形”主要 体现在完整纯净的方形和矩形空间上。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垂直方向 垂直方向的几何控制主要表现在地面的距离被控 制在普通人视高的两倍左右。
建筑以视平线为轴水平对称
分析提纲
历史与背景
设计要素分析 密斯设计理念的发展
总结
第一部分:历史与背景
•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 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对现代建筑却产生了如同 经典似的广泛影响。
称的自由平面, 渐渐摆脱早期作品中新古典主义的影响口
考虑西边的道路与东边的广场。
基座来源于西方古典建筑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材质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限定
主厅与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布局 的对比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材质
十字钢柱:镀鉻合金---轻 盈精美
空间渗透的媒介
材质
特殊的地面材质
水平面与垂直面在水平方向上无限延伸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课件

密斯经历的项目 规模进一步扩大, 多为公共筑. 其 中相当一部分为 高层建筑. 其平 面回归到对称中, 恢复到辛克尔的 传统中, 纪念性 在其作品中得到 充 1 9 33 - 1 9 50 )
( 1 9 250 - 1 9 67 )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密斯的作品开始摆动于“ 非
对称与对称. 现成的技术 与技术作为纪念性的形间 . 尤其在1 9 3 9 年转向美 国发展后. 主要致力于伊 利诺理工学院 的校园规划 及其单体设计和少量住宅, 其作品规模和平面 形制均发生了改变. 为适 应工业生产的需要, 结构 设计和材料使用也产生了变 化。平面中的非古典主义开
第一部分:历史与背景
•
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是密斯·范·德·罗的代表作品,建成于1929年,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 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但是对现代建筑却产生了如同 经典似的广泛影响。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空间形态
限定
主厅与巴西利卡式教堂平面布 局的对比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材质
十字钢柱:镀鉻合金--轻盈精美
空间渗透的媒介
材质
特殊的地面材质
提升空间品质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材质
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要素与理念分析-密斯凡德罗
第二部分、设计要素分析之几何
2 、方形元素的重复
方形元素的提取有助于理解密斯建筑的比例由来与空间感受, “方形”主要体现在完整纯净的方形和矩形空间上。
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

设计与理论098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密斯·凡德罗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分析――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为例ANALYSIS OF THE EXPRESSION OF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S IDEA IN ARCHITECTURAL DESIGN—THE GERMAN PAVILION OF BARCELONA EXPO长春工业大学 林慧颖 陈飞青年时期的密斯主要为德国上层社会阶层设计传统的德国建筑以及室内设计,期间深受古典主义建筑师卡尔·弗里德里希·申克尔设计思想的影响。
其后,又积极吸收了包豪斯建筑学派的风格,成为了德绍时期的包豪斯校长,并继承了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重要思想。
这些学习与实践经验为其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2德国馆的建筑背景以及介绍1.2.1建筑背景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受着领土、经济、精神上多重的折磨。
社会急需新的力量改善生活现状并重振人民的自信心。
在这种独特的社会环境下,以包豪斯为代表的德国设计界最终确立了“现代主义设计”的观念、方法以及表现形式,并对20世纪的全球设计界产生了重要影响[1]。
现代主义设计具有简约的造型、机器化生产、经济实用、为大众服务等特征。
于是,以往的古典风格的造型、装饰、技术急剧简化,改之以方便工业制造的无装饰几何材料,不仅能够批量化生产而且与手工制造相比大大减少了耗时。
工业技术随着工业革命迅速发展,由此产生了新技术和新材料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钢材的大量运用,密斯就是当时的代表之一,由此,他的巴塞罗那馆也因创新理念而成为现代主义建筑里程碑式的存在。
1.2.2场馆介绍密斯所建造的巴塞罗那德国馆(以下简称德国馆)占地约长50米、宽25米,整体由三个展示区域和两部分水域组成。
主厅用8根十字形断面的镀镍钢柱作为承重,屋顶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而成的平屋顶,因为墙壁不需要起到承重作用,所以可以自由1密斯·凡德罗与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1.1现代主义大师――密斯·凡德罗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出生于德国亚琛,他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并称为四大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巴塞罗那德国馆

设计赏析-密斯●巴塞罗那德国馆密斯•凡•德•罗简历1886 3月27日出生于德国亚琛1897-1900 在亚琛读教会学校1900-1902 在亚琛的职业学校学习1902-1907 在柏林布鲁诺•保罗事务所当学徒1907 离开保罗事务所后完成他的第一个工程任务1908-1911 在彼得•贝伦斯事务所当绘图员1912 用一年时间在海牙为克吕勒住宅进行设计1912-1914 在柏林作为独立的建筑师开业1914-1918 在军队中服役1919-1937 在柏林从事建筑业务1921-1925 为十一月学社建筑展览会的主持人1925 建立十环学社(ZehnerRing) 1926-1932 担任德意志制造联盟第一副主席1927 德意志制造联盟在斯图加特城魏森霍夫区住宅展览会的负责人1929 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设计负责人1930-1933 担任德绍和柏林包豪斯学校校长1937 第一次到美国旅行1938 任美国芝加哥阿尔莫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1940年以后改名为伊利诺理工院) 1944 入美国籍1958 由伊利诺理工学院退休,在芝加哥继续从事建筑设计业务1959 获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0 获美国建筑师学会金质奖章1963 获约翰逊总统授予的自由奖章1969 8月19日在芝加哥逝世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密斯是提倡现代建筑的主将,皮包骨的建筑是他作品的明显特征,严谨而有秩序的思想使他坚持“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
在处理手法上,他主张流动空间的新概念,这也正是区分旧传统的标志。
密斯的建筑大多是矩形的,从平面到造型,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表现出理性的特点。
密斯建筑作品中的各个部分抽象概括,从墙面,屋面到地面,所有的线、面都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整体,仿佛密斯要将他的建筑和各个细部精简到不可精简的绝对境界。
密斯还可以说是纯洁主义建筑哲学的代表,“少就是多”的名言已广为流传,他追求的是简朴永恒的建筑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