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个管理方案计划学派概述

合集下载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

目录一、经验学派。

(3)1.代表人物 (3)2.主要观点 (3)3.优缺点 (4)二、人际关系学派 (4)1.代表人物 (4)2.主要观点 (5)3.优缺点 (5)三、群体行为学派 (5)1.代表人物 (5)2.主要观点 (5)3.优缺点 (6)四、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6)1.主要人物 (6)2.主要观点 (6)3.优缺点 (6)五、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7)1.代表人物 (7)2.主要观点 (7)3.优缺点 (7)六、决策理论学派 (7)1.代表人物 (7)2.主要观点 (8)3.优缺点 (8)七、系统学派 (8)1.代表人物 (8)2.主要观点 (9)3.优缺点 (9)八、管理科学学派 (9)1.代表人物 (9)2.主要内容 (10)3.优缺点 (10)九、权变理论学派 (10)1.代表人物 (10)2.主要观点 (11)3.优缺点 (11)十、经理角色学派 (12)1.代表人物 (12)2.主要观点 (12)3.优缺点 (12)十一、管理过程学派 (13)1.代表人物 (13)2.主要观点 (13)3.优缺点 (14)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

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

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

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创人之一。

斯隆最大的贡献就是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他把通用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为21个事业部、分属4个副总裁领导。

有关全公司的大政方针,如财务控制、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免、长期计划、重要研究项目的决定等,由公司总部掌握;其他具体业务则完全由各事业部负责。

2.主要观点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

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1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

管理学由管理一个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各种原则组成;管理的技术、能力、经验不能移植并应用到其他机构中去。

他说,任何管理工作的基础都不能不是工商管理,因为工商企业是首先出现的现代机构,它是本世纪成功的史实,而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带着普遍牲和连续性。

2.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

管理的19种定义及管理学的11个流派

管理的19种定义及管理学的11个流派

定义:1.管理是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及控制等职能为要素组成的活动过程,这一定义成为当今被普遍认同的管理定义的基础。

2.管理是通过计划工作,组织工作,领导工作和控制工作的诸过程来协调所有的资源,以便达到既定的目标。

3.管理是在某一组织中,为完成目标而从事的对人与物质资源的协调活动。

4.管理就是由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他人活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5.管理就是协调人际关系,激发人的积极性,以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种活动。

6.管理就是使组织在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中,在组织内部构成要素与组织整体的相互作用中,达到生存和发展的复杂过程。

7.管理是一种以绩效责任为基础的专业职能。

这种观点认为:(1)管理与所有权、地位或权力完全无关;(2)管理是专业性的工作,与其它技术工作一样,有自己专有的技能、方法、工具和技术;(3)管理人员是一个专业的管理阶层;(4)管理的本质和基础是执行任务的责任。

8.管理就是合理组织生产力,维护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活动过程。

9. 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10. 用作制定并达到规定目标的协调活动。

11. 管理可被定义为一连串针对组织资源(人力的、财务的、实体的、资讯的)的活动(包含规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达成组织目标。

管理者可视为组织中指挥他人活动的人,他们拥有各种头衔12. 控制技术实践的过程,包括设计、组织、协调及监督。

13. 管理就是制定,执行,检查和改进14. 应用科学的手段安排组织社会活动,使其有序进行。

15. 为保证一个单位全部业务活动而实施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16. 在社会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一系列职能活动,对人力,物力,财力,及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17. 管理是基于人性和人群差异性基础上的民主化、科学化操作,以达到预期目标的活动过程。

哈罗德.孔茨的十一个管理学原理

哈罗德.孔茨的十一个管理学原理

哈罗德.孔茨的十一个管理学原理是什么?管理应遵循的原理如下:目前还没有一套普遍公认的完整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不同版本的管理学教科书和辞书,各有一套不同的管理学原理体系。

朱新民、李永春、周吉主编《现代管理科学词库》(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6年9月)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1)系统原理:为了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抓住系统的三个环节:目的性、全局性、层次性。

(2)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有效地综合。

(3)反馈原理: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必须做到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

(4)封闭原理:任一系统内的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连续封闭的回路。

(5)能级原理:将不同的个人,根据其能力大小,分别安排在适当层次的组织机构中,做到人尽其才,能者多劳。

(6)弹性原理:管理必须保持充分的弹性,以适应各种可能的变化,实现动态管理。

(7)动力原理:管理必须有强大的动力,包括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才能持续有效地进行。

张正河、陆娟主编《管理学》的原理体系为:(1)人本原理:以人(员工)为中心,以人为本。

(2)系统原理:将组织看成一个系统,用系统论观点和方法解决管理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3)循环原理:在一定的管理回路上进行管理。

(4)择优原理:通过不断择优来实现组织利益最大化。

(5)反馈原理:任何管理都要有一个反馈过程。

(6)权变原理: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第四版第31次印刷)中提出了下列管理原理体系:(1)系统原理:包括整体性原理、动态性原理、开放性原理、环境适应性原理、综合性原理等。

所谓整体性原理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要素与系统之间的关系以整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

所谓动态性原理,是指系统作为一个运动着的有机体,其稳定状态是相对的,运动状态则是绝对的,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

(完整版)11个管理学派

(完整版)11个管理学派

十一个管理学派概述:管理世界在不断发生变化,每天都有新的管理问题和管理理论出现,对管理的本质的认识会直接决定一个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并影响其管理效果。

哈罗德•孔茨是当代最著名的管理学家之一,他把管理提升到了一个艺术的高度,将管理定义为“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机能”。

哈罗德•孔茨在1980年5卷2号《管理学会评论》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认为此时的管理学主要学派已经达到十一个,即经验学派、人际关系学派、群体行为学派、社会协作系统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学派、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管理过程学派。

孔茨的这篇文章,和他1961年12月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般被看作对管理学体系较全面的概括。

《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是孔茨在完成《管理理论的丛林》的19年后,观察异彩纷呈的管理学派,指出了更加繁荣茂盛的“管理丛林”。

细细品味“管理理论的丛林”,慢慢体会名家流派的经典思想,绝对是一种能够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的心灵享受。

一、管理过程学派1、代表人物:⑴.法约尔。

管理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⑵。

詹姆斯•穆尼;美国高级管理人员和管理学家。

其主要著作是《组织原理》⑶.拉尔夫•戴维斯,美国管理学家和一些大公司的顾问。

1916年在科内尔大学获机械工程学位。

他比较强调管理哲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管理哲学才能为企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

其主要著作有《工厂组织和管理原则》《采购和储存》《组织和系统中的一些基本考虑》《企业组织和作业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原理》《高层管理的基本原理》《工业组织和管理》《管理哲学》等。

⑷.哈罗德•孔茨;美国管理学家,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早年于美国耶鲁大学获博士学位.以后在美欧各国讲授管理学,并在美国、荷兰、日本等国的大公司中任咨询工作,曾担任美国管理学会会长,以后在美国加利福利亚管理研究院任管理学的名誉教授.2、发展过程: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标志着一般管理理论的形成。

管理理论的十一学派

管理理论的十一学派

11/22/2011
13
人际关系学派
3、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赫兹伯格在研究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时,提出了一种激励—保健理论。在管 理学上称为双因素理论。他的理论是针对马斯洛需求层次论的一种修改。他认为, 影响员工对工作的满意度的因素有两大类,一类是激励因素,即能够导致员工对 工作满意的因素,如成就、赏识、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晋升、工作中的成长等; 还有一类是保健因素,如公司的政策和管理、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 职业安定、及个人生活之类。他所谓的保健因素,也叫“维持因素”。这类因素 起不到激励员工的作用,但必须处理好,若处理不好,员工会产生不满。
11/22/2011
10
人际关系学派
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简析 1、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的有效管理理论 曾担任过新泽西州贝尔电话公司总经理的哈弗大学的梅奥和罗特利斯伯格等 人,1927年接手在伊利诺伊州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了环境与生产效率研 究实验,即有名的霍桑实验。通过长达五年时间的研究,他们发现,与生产率增 长相关的因素是这样一些社会因素,如劳动群体的士气、小组成员间良好的相互 关系和有效的管理。这种有效的管理,就是要了解人的行为,特别是劳动小组的 行为。“为此,要采用激励、劝告、领导、交流等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技能”。 所谓有效的管理,实际上就是通过有效的传播活动达到管理的目的。
11/22/2011
管理过程学派
代表人物、创始人:法约尔;代表作: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 战后代表:哈罗德·孔茨;代表作: 《管理学原理》 、《管理理论丛林》 其他代表人物: .詹姆斯·穆尼、拉尔夫·戴维斯 管理过程学派,又叫管理职能学派、经营管理学派。当代管理理论的主要流 派之一,主要致力于研究和说明“管理人员做些什么和如何做好这些工作”,侧 重说明管理工作实务。 主要内容: 这个学派把它的管理理论建立在以下7条基本信念的基础上: (1)(职能分析)管理是一个过程,可以通过分析管理人员的职能从理性上很 好地加以剖析。 (2)(经验总结)可以从管理经验中总结出一些基本道理或规律。这些就是管 理原理。它们对认识和改进管理工作能起一种说明和启示的作用。

管理学11派简要

管理学11派简要

企业经济管理十一个学派一·古典学派(管理过程学派)1代表人物:古典管理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法约尔。

美国的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

2主要观点:管理就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他们把管理看作是在组织中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完成工作的过程。

应该分析这一过程,从理论上加以概括,确定一些基础性的原理,并由此形成一种管理理论。

有了管理理论,就可以通过研究,通过对原理的实验,通过传授管理过程中包含的基本原则,改进管理的实践。

3优点:相对于其他学派而言,它是最为系统的学派。

他们首先从确定管理人员的管理职能入手,并将此作为他们理论的核心结构。

管理过程学派认为管理存在着一些普通运用的原则,这些原则是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发现的。

管理的原则如同灯塔—样,能使人们在管理活动中辨明方向。

4缺点:不能适用所有组织管理过程学派所归纳出的管理职能不能适用所有的组织。

对静态的、稳定的生产环境较为合适,而对动态多变的生产环境难以应用。

二·行为学派(人际关系学派)1代表人物:斯金纳、梅奥、马斯洛、麦格雷戈、卢因、穆顿等。

2主要观点:这个学派认为,既然管理是通过别人或同别人一起去完成工作,那么,对管理学的研究就必须围绕人际关系这个核心来进行。

这个学派把有关的社会科学原有的或新近提出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来研究人与人之间和人群内部的各种现象,从个人的品性动态一直到文化关系,无所不涉及。

这个学派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认为在人们为实现其目标而结成团体一起工作时,他们应该互相了解。

3优点:研究的重点只是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强调的是行为个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研究行为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问题。

4缺点:三.社会系统学派1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切斯特·巴纳德2主要观点: 组织是一个是由个人组成的协作系统,个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会关系下,同他人协作才能发挥作用。

战略管理十大流派(精简明了)

战略管理十大流派(精简明了)

(6)学习学派(The Learning School)
(1950年代末期)
代表人物: 查理·林德布罗姆《“蒙混过关”的科学》(1959) ; 詹姆斯·布雷恩·奎因《应变战略:逻辑渐进主义》(1980) ; 彼得·圣杰《第五项修炼》(1990); 加里·哈默、C.K.普瑞哈拉德。
学习学派
学习学派的观点:
同学 你比较赞成哪个学派的观点呢?
谢谢您的聆听!!!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祝您成功!
文化学派
文化学派的观点:
将战略形成看作一个集体思维和社会交互的过程, 它把个体的集合连接到组织这个整合实体之中,着 眼于共同利益,确立了组织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 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观念。
文化学派
对文化学派的评价: 如果说定位学派的的缺点是人为的精确
性,那么文化学派的缺点就应是概念的模糊性, 它赞成战略管理的连贯性。但是文化学派引入 了社会过程中的重要的集体思维,确立了组织 风格与个人风格的同等地位,有利于建立整体 观念。
权力学派
对权力学派的评价: 战略制定是有关权力的,但它不仅仅是关
于权力的问题,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还有利益 共同的一面,这种共同性就表现为其它战略学 派观点。
(8)文化学派(The Cultural School)
(1960年代后期)
代表人物: 艾瑞克·莱恩曼《长远规划的组织理论》(1973); Peters和Waterman《追求卓越》(1982) ; 博格·沃纳菲尔德《资源为本理论》(1984)。
的过程,企业战略管理就是企业观察了解环境 并保证自己对环境的完全适应。两个组织在一 个类似的环境中怎么能够成功地采用完全不同 的两种战略。
(10)结构学派(The Configuration School) (1970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经验学派。

1.代表人物彼得•德鲁克,著名管理学家,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出生于维也纳。

德鲁克于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一书,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同时提出了“目标管理”的概念。

主要作品有《管理实践》、《管理——任务、责任、实践》等。

欧内斯特•戴尔,美国著名管理学家,经验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德国北部的海港城市汉堡,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在英国的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获得工商管理学士学位,后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有《伟大的组织者》(1960年)、《组织中的参谋工作》、《企业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等。

在1960年出版的《伟大的组织者》一书中断然反对存在着有关组织和管理的“普遍原则”,主张用比较的方法对大企业的管理经验进行研究。

艾尔福雷德•斯隆,美国高级经理人员、企业家。

长期担任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和董事长,事业部管理体制的首创人之一。

斯隆最大的贡献就是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他把通用汽车公司按产品划分为21个事业部、分属4个副总裁领导。

有关全公司的大政方针,如财务控制、重要领导人员的任免、长期计划、重要研究项目的决定等,由公司总部掌握;其他具体业务则完全由各事业部负责。

2.主要观点该流派的成员通常借助案例来分析经验,以此来研究管理。

这种观点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之上,即:学生和实践者通过研究那些在不同案例中管理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将会理解管理领域,甚至知道怎样进行有效管理。

1 .管理只同生产商品和提供各种经济服务的工商企业有关。

管理学由管理一个工商企业的理论和实际的各种原则组成;管理的技术、能力、经验不能移植并应用到其他机构中去。

他说,任何管理工作的基础都不能不是工商管理,因为工商企业是首先出现的现代机构,它是本世纪成功的史实,而工商企业中的管理从一开始就带着普遍牲和连续性。

2.管理是一门科学,或至少能够成为一门学科。

管理不仅是一种常识,也不仅是累积起来的经验,它至少蕴藏了一套系统的知识。

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有它自己的基本问题、特殊方法、专门技巧和特别关心的领域。

同时,德鲁克还强调,管理学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学科而不是一种纯理论的学科,它同医学、法律学、工程学相比,更侧重于应用。

3.一个机构是为了某种特殊目的和使命,为了某种特殊的社会职能而存在的。

在工商企业中,这就意味着经济上的成就,它是工商企业存在的目的。

企业的经理人员在他们的每一项决策和行动中,必须始终把经济上的成就放在首位。

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取得经济上的成就,就不能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向消费者提供他们需要的商品或服务;而如果不能提高或至少维持社会支持给它的经济资源的生产能力,这个企业就失败了。

这意味着,不论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怎样,作为经济机构的企业,都有提供利润的责任。

4.使工作富有活力并使职工有成就。

德鲁克认为,工商企业同其他任何社会组织一样,真正的资源只有一项,这就是人。

它通过人这项资源来完成它的工作,通过完成工作来取得成就,达到企业目的。

在今日社会中,这些机构日益成为个人取得生计并取得社会地位、与人交往、取得个人成就的手段。

因此,使工作富有活力、使职工有成就愈来愈重要,它日益成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同时,德鲁克强调,对人的管理不同于对事的管理。

5.妥善处理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和责任。

德鲁克认为,每一个机构都是社会的一个器官,是为社会而不是它自己存在的,工商企业也不例外。

一个企业的好坏不能由它自身来评定,而只能由它对社会的功用来评定。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必然对人群、对社会有所影响。

3.优缺点优点:经验主义学派批评了传统管理学派不假思索地采取偏重于狭窄的归纳法的实证主义,从管理学者自己作为行动主义者而不是旁观者的立场,在复杂的动态关系中不断形成和再造管理的未来。

其次充分肯定了人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把人的发展和企业发展一起列为了管理的目标。

经验主义学派的主要方法是以描述性的历史方法说明组织及其管理对象,反对在管理学中运用自然科学的概括方法,为管理学提出了现代管理学运用最多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法。

缺点:然而,除非经验研究旨在从根本上确定某些事情为什么发生或没有发生,否则,对于理解管理来说,它很可能是一种可疑的甚至危险的观点。

因为过去发生或没有发生的事情,并不必然有助于解决大多数情况下肯定是不同的未来问题。

如果对经验的提炼是为了发现那些基本的一般化原则,那么,这种观点对于发展或支持某些管理的原则和理论可能是有帮助的。

二、人际关系学派1.代表人物1. 梅奥,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行为科学理论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中各种层出不穷的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人,原籍澳大利亚,后来移居美国,美国行为科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主要代表著作有《组织中的人》和《管理和士气》。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发现了霍桑效应,即一切由“受注意了”引起的效应;二是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2. 弗里茨•朱利斯•罗特利斯伯格,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早期人际关系理论的归纳总结者。

罗特利斯伯格的主要著作有:《管理与工人》、《管理与士气》、《组织中的人》等3.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60 年代提出X理论和Y理论。

这两个理论阐述了雇员如何看待工作的两个极端的态度。

X 理论坚持消极的一面,•假定工人都不喜欢工作,必须经过管制——奖与罚——才能使他们干好工作。

这一看法起初在汽车业及其他一些行业相当普遍,后来全球竞争威胁的加大迫使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这一看法。

Y 理论,与X 理论的观点正好相反,假定工人很乐意工作,认为工作使他们身心得到发展。

坚持X 理论这一看法将造成敌对的气氛,而Y 理论会促使工人有自主性,具有合作精神。

4. 威廉•乌奇,提出了Z理论。

该理论集中了日本的诸如终生雇用、关心雇员及协同一致的观点和西方的诸如短期雇用、专门人才以及个人决策与职责的传统观点2.主要观点这种观点显然建立在这样一种理论假设之上,即:管理活动包含通过别人使事情完成的内容,因此管理研究应该围绕人际关系展开。

该流派的学者更多地倾向于采取个体心理学方法研究问题,的确,他们大多数人的学科背景是心理学。

他们研究的焦点在于作为社会心理存在的个体及其动机。

在这个流派中,有些学者将人际关系看作一种艺术,并认为即使那些努力想成为业余精神病学家的管理者,也能够理解并实践它。

另外一些学者则将管理者看作领导者,甚至将管理就等同于领导——因此,也就将所有“领导”活动都看成“管理”活动。

还有些学者聚焦于激励或领导力,并在这些主题上形成了许多重要成果,这有助于管理实践。

3.优缺点关于人际互动的研究,无论是在管理情境中还是其他场合下,都是非常有用和重要的,这不容否认。

但是人际行为领域很难说就涵盖了所有管理领域。

一种完全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对于某一个公司的管理者来说,他们虽然理解了心理学及其细微变化,但其管理活动却并没有达到有效性。

一家美国大型公司的主要部门,曾对其所有层次的管理者进行敏感性训练(这种训练被批评者称为“心理脱衣舞”),结果发现,管理者学了很多关于情感的东西,但关于如何管理却几乎没有涉及。

研究和实践的结果表明,我们必须超越人际关系,去发展一种关于管理的有用科学。

三、群体行为学派1.代表人物卡特•卢因,首先提出“团体动力学”的概念来描述团体中人与人相互接触、影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对以后的团体行为的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克里斯•阿吉里斯,指出“如果一个组织不为人们提供使他们成熟起来的机会,或不提供把他们作为已经成熟的个人来对待的机会。

那么人们就会变得忧虑、沮丧,甚至还会按违背组织目标的方式行事”。

他认为,如何解决个体成长和组织原则之间的矛盾是管理者长期面对的挑战,领导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努力减少这种不协调,从而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

2.主要观点主要关心的是群体中人的行为,而不是人际行为。

因此,它倾向于依赖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心理学而不是个体心理学。

它主要强调的是群体行为模式。

这种观点的研究主题,涵盖了从小群体及其文化和行为模式到大群体行为特性的不同研究领域。

它也经常被称为“组织行为”研究,在这里,“组织”这个术语也可以用来指一个公司、一个政府机构、一个医院、或任何其他类型组织中的任何群体关系的系统或模式。

2.优缺点优点:涵盖了从小群体及其文化和行为模式到大群体行为特性的不同研究领域缺点:实践中的管理者不可能认识到“组织”涵盖如此宽泛的群体行为模式。

同时,管理者的许多问题确实来自于群体行为模式、态度、愿望和偏见,其中有些来自于企业中的群体,但是,很多问题也是来自于一个特定公司、部门或机构以外的文化环境。

关于这个思想流派的最大困惑,也许是它的成员在“组织行为”与“管理活动”之间试图画出一条人为的、不精确的界线的趋势。

群体行为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并不是管理的全部。

四、社会协作系统学派1.主要人物维尔弗雷多·帕累托,经典精英理论的创始人,社会系统论的代表人物。

切斯特·巴纳德,系统组织理论创始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

2.主要观点社会系统理论认为, 组织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巴纳德把组织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有意识地加以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

这个定义适用于军事的、宗教的、学术性的、工商业的、互助会的各种类型的组织。

系统有各种级别) 一个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或子系统是较低级的系统, 由许多系统组成的整个社会是高级的系统。

各种类型的组织之间的差异在于其物质的和社会的环境、所包含成员的数量和种类、成员向组织提供贡献的基础。

组织由人组成, 而这些人的活动是互相协调的, 因而成为一个系统。

一个系统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对特, 因为其每一个组成部分是以一定方式同其他的每一个组成部分相关连的。

3.优缺点协作型社会系统观点确实与管理研究相关。

所有管理者都必须在一个协作型社会系统中运作。

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作为各种类型的协作型社会系统中的管理者,一般来说指的是什么。

我们很难将一家百货商店里售货员的协作群体或一群无组织的暴民看作是有管理的系统,同样我们也不能将一个召集在一起庆祝生日的家庭群体看作是有管理的系统。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种观点虽然比管理学更为宽泛,但仍忽视了许多对管理者来说有用的概念、原则和技术。

五、社会技术系统学派1.代表人物E. L. Trist 及其在英格兰Tavistock 研究所的同事。

2.主要观点在研究煤矿开采中的生产问题时,他们发现,仅仅分析社会问题是不够的。

相反,在处理采掘生产率问题时,他们发现,技术系统(机器和方法)对社会系统有重要影响。

换句话说,他们发现,人们的态度和群体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工作于其中的技术系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