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合集下载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及练习(含答案)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

2024年高考全国新课标1卷作文“问题与答案”审题解析+参考立意+精彩标题+分论点+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这是一则极简材料+思辨性很强的新材料作文,前后只有2句话,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展现了时代背景,即“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

材料围绕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这一应用背景下,人们是否能更快找到答案,进而引发了关于问题数量增减的探讨。

这个材料不仅要求考生关注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更需深入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考方式、问题性质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潜在影响。

“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审题立意的一个关键句,我们可以认识到,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确实极大地提高了信息检索和处理的效率,使得许多曾经难以解答的问题能迅速找到答案。

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减少了人们直接面对未知、寻找答案的频次。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问题本身在减少。

材料的引导点主要有3个。

材料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本质。

问题不仅仅是知识性的问题,还包括了创新、探索、社会伦理等多方面的问题。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知识性的问题可能更容易被解答,但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问题却需要人类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不同类型问题的变化趋势,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材料也在引导我们思考科技进步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普及可能会让人们过于依赖技术,从而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知识碎片化、思维惰性化等。

因此,我们可以探讨如何平衡技术使用与思维锻炼,以保持人类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我们可能更容易找到已知问题的答案,但如何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则更为关键,这也是材料的一个引导点。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2018.10.)

材料作文审题和立意(2018.10.)

例3:看下面两则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审题分析:这两则材料的观点是对立的。材料A 说明环境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品质,强调客观环境对人 的巨大影响,材料B说明人即使处在污浊的环境中, 也能不受污染,形成并保持高尚的思想品德,强调的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找它们的关联时两方面都要注 意到。如果仔细分析,就会看出,这两则材料虽然是 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即都是说人或事物与环境的 关系。据此可拟题为:出身并不决定人生;命运之舵 自己掌控。
2、父亲和儿子走在雪地里,看到远处有一棵大树,就对儿子说:“我们来 比赛,看谁在雪地上跑出的线最直。”儿子听了就很小心地走,不断注意自己的 双脚,把一只脚慢慢放到另一只脚前面。好不容易走到大树旁,看见父亲已经先 到,他并不觉得意外,但父亲走的路比较直,却令他吃惊。原来父亲明白要走成 一条直线,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光看着脚,而是注视着前方的目标。只要眼睛始终 不离开大树,就能走成一条直线。
审题 立意 拟题
阅读分析材料: 先圈定话题(写作范围), 再审定立意(观点主张), 然后根据立意拟两个标题(简练醒目), 最后根据某一个标题,找一个论据,写成 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字。 每题共20分, 话题2分,立意2分,两个标 题各3分,论据语段10分。
1、茉莉、白兰、米兰等花香气袭人,但不艳丽;牡丹、君子兰、 郁金香等花虽不很香,但显得华贵奇异;玫瑰花色彩缤纷,美艳动 人,而且不失清香,但它浑身是刺。有人说,香花不美,美花不香, 色香兼有则带刺。
比如“百折不挠方为英雄本色”、
“坚忍不拔才能走向成功”、
“人生就是要向自我挑战”、 “ 挑战人生的极限”、
“人生的目标永远在巅峰”等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

正面列举型,分析这类 材料,应找到所列人、 事、物的共同点,据此 确定中心。
蜂采花,而所酿者
蜜也,非花也。
读书如吃里列举的两类事物, 共同点都是善吃——吸 收、消化、创新;再参 考后一句提示,材料的 中心应该是“在学习上, 只有广泛地获取知识, 并体会理解,才能学有 所得,有所创新。”
【评:作者采用非论点式命题。这种命题方式,常用“从……谈起”、“从……想 到的”一类扣材料的方式命题。它的好处是快捷稳妥,包容性广,易于统辖文章 内容,能节省应试时构思题目的时间。若改用论点式命题,则除了要注意题目能 直接反映文章的主旨外,还要注意推敲题目能否统领文章全部内容。如本文改用 “ 嫉妒是前进的绊脚石”或“发展要博采众长”为题,则不能统领该文的两层内 容,前者管不好第二层,后者管不好第一层。只有以“虚怀若谷,博采众长”为 题,才能管领全文两层内容。以论点为题的好处是题目观点鲜明,突出中心】
湖南kuli8322
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五步法
1、读材料
2、找角度
3、联现实
4、立论点
5、拟题目
一、读材料
单一型(一则材料),可以根据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来 把握中心。
一个赵国人牵了一匹马到集市上去卖,卖了三天,无人 问津。他找到伯乐,要伯乐围着他的马转三圈,然后离 开。离开时要三次回头看马。如果伯乐这样做,他付给 伯乐一天的工钱。伯乐照着赵国人的话做了,马很快卖 掉了,而且马价提高了十倍。
批判角度:
可以从卖马人的角度立意 抨击不择手段害人谋利的 行为;
也可以从伯乐的角度立意, 批评名人为劣质产品作广 告的错误行为;
还可以从买马者的角度立 意,指出盲从的后果。
反面立论:(人褒我贬,人批 我赞……)
卖马人角度:推销也要讲技巧。 (酒香也怕巷子深)

四年级作文的审题和立意-(3000字)

四年级作文的审题和立意-(3000字)

一、作文的审题审题就是对一个作文题目的写作要求进行认真思索的过程。

要想写出好的作文,作文前的审题是非常关键的。

那么,看到一个作文题目,应当怎样一步步审题呢?(一)把题目默念几遍,想一想题目字面上的意思是什么。

如《暑假中的一件事》,是写“事”,而不是记人;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或三件事;是一件“趣”事,而不是一件普通的事,也不是一般的好事;时间是“暑假中”,它既不是发生在暑假“前”,也不是发生在暑假“后”,而是“中”;地点也不可能在学校。

这些,在默看题目是,都要一字一字地想清楚。

(二)看一看题目对文章写作对象和体裁有什么要求。

如《我的同学xxx》和《我和同学xxx》,两个题目都是记人,但前者是记同学xxx一个人,后者却是写“我”和同学xxx两个人。

又如《我的好伙伴》,可以写人,如要好的同学、小朋友等;也可以写物,如和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字典、录音机等,对自己忠实、讨人喜爱的小狗、小猫等,都可以是这个题目的写作对象。

确定好写作对象后,要看一看写作体裁是什么,是写记叙文还是其他体裁。

(三)审一审进一步明确题目的选材范围。

文章的写作范围表现在时间、地点、数量和内容等方面。

如《课间十分钟》是要你写正在发生的事;《童年趣事》是要你写已经发生过的事。

又如《校园新貌》写的是“校园”,《有趣的课外活动》,地点可以在校内,也可以在校外。

因此,要仔细审清选材范围。

(四)要抓住题目中的题眼,也就是揭示思想意义或表现感情色彩的词语。

如《记一位勤奋工作的老师》,“勤奋工作”表达了文章的中心,它就是“题眼”,如果去写这位老师如何“生活朴素”“关心同学”的事,那就离题了。

练一练1、根据题目《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选择正确的答案填空。

(1)本文应写成以()为主的记叙文a、记人b、叙事c、写景状物(2)本文应重点抓住()a、景物进行描写,从而表现出大自然的美丽b、叙事人物的特点和事迹来写,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c、事物的特点和事迹来写,从而说明事物的本质。

2022年河南中考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多篇

2022年河南中考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审题指导及优秀范文多篇

2022年河南中考作文《留在心底的声音》审题指导及满分作文多篇2022河南中考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50分)(1)生活中,声音无处不在。

它可以是我们听到的万物之声,也可以是我们听到或看到的各种信息。

这些声音中,最令你难忘的声音是什么?请以“留在心底的声音”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2)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是“发声器”,我们该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该如何对待各种不同的发声?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简单的议论文,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②600字左右。

③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审题构思】作文的审题,有两种基本思路:一是转换法,如果标题是一个有比喻义的词语,比如“窗”“门”等有丰富的内涵的,我们需要把标题转换为一句通俗易懂的句子,这样就可以找准方向,明确选材范围了。

第二是扩展法,这是最常用的思路。

如果作文题目是一个短语,比如“留在心底的声音”就是一个偏正短语,中心语是“声音”。

审题的时候,我们就以“声音”为中心,进行前后扩展,使之成为一句完整的话。

首先,是“谁”的声音——明确对象。

我们可以选择父母、老师、同学,甚至是陌生人的一句话或几句话。

其次,这个声音“说”了什么——明确内容。

这个来自他人的声音,可能说了很多话,也许只有一句话,但是,这些话中必须有一句是触动你内心的,你要把这一句话提炼出来。

最后,这句话为什么会“留在心底”——明确主题。

题目提示中,有这样的话:“让我们的眼明亮,让我们的心温润……”这就告诉我们,你要重点写的这句话,是让你感到有情绪触动的,如《出师表》中的“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的效果。

把以上三点连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了,比如:妈妈的那句“对不起”让我感到了母爱是那样的温暖。

对象明确了,内容确定了,主题也很鲜明。

这样一番审题后,是不是就很容易下笔了?文章可以实写,写有声之音。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与立意(高中)一、文题选材的木匠来到山里,当他看到一堆奇形怪状的树根时,认为是无用之材,摇摇头就走了;不久,一位根雕艺术家也来到这里,看到树根,喜出望外,就把它们拾回家,加以雕琢。

树根变成了精美的根雕艺术品。

根据以上材料,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二审题立意1、这堆树根,在木匠眼里,不是材;而在根雕艺术家眼里,却是材。

是“材”还是“非材”,是由于木匠和根雕艺术家选材的标准不同,选材的角度不同。

由此可见,标准和角度决定了判断的对象是材还是非材。

这就可以引发我们联想到现实社会,各行各业对所需之“材”有不同的标准。

对人亦如此,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

社会是丰富多彩的,标准也应该是丰富多彩的。

大自然不仅需要高山,也需要大川;不仅需要参天大树,也需要小草。

社会不仅需要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也需要工人、农民、教师、医生。

教育也不能仅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学生,多一条标准就多出一个人才。

2、可以再深入探究:同样的树根,为什么在不同的人眼里,得出“材”与“非材”截然相反的看法呢?又是因其不同的用途决定的。

可见,有用与无用又是判断材与非材的条件。

在你眼里有用就是材,在我眼里无用就是非材。

3、“材”与“非材”并且绝对的,二者之间往往可以互相转化。

关键在于如何开发、挖掘“非材”的潜能,变“非材”为“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

4、看似无用的“非材“,经过“雕琢”,一样可以成为有用的“材”。

材使用不当,也可成为非材等等.总之,这个话题,虽然以树根为例,但明显具有比喻的含义,可以由“物”及“人”,由物之“材”而谈及“人才”。

5、也可从材料中提炼出: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光;学会审美;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等。

三、本次习作问题分析本则材料的重点是关于“材”与“非材”的问题。

但不少同学并没有抓住这一点立意,而是打了擦边球,有的甚至偏离题意。

例如:1、学会调整自己、变通自己;放飞自我,实现价值。

作文构思的七大原则和十种技巧

作文构思的七大原则和十种技巧

作文构思的七大原则和十种技巧通常在语文考试过程中,作文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同学们有快速构思的能力,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作文构思的七大原则和十种技巧,从选题、利益等方面为大家做了详细的介绍。

此外,通过十种构思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快速理出作文写作架构,尽快完成作文。

作文构思的七大原则1.审好题。

切题是优秀作文的前提。

审题,需要抓住中心词,理解修饰语,确定题目中各词语间关系。

比如命题“苦与乐”,既要把握“苦”,又要突出“乐”,两者必须结合起来。

2.定好体。

审读题目同时,要定好文体,大部分省份的中考题目适合写记叙文,需要提醒的是,要避免考场灵光闪现,去写创新文体的冲动。

3.立好意。

一篇作文想让读者产生何种共鸣,就是作文的“意”。

“意犹帅也”,有了“意”才能防止“中心不明”。

和高考相比,中考作文题立意空间相当宽泛的。

比如题目“……从未走远”,对这个半命题,我们可以作这样的补题活动:“(希望/友情/信任/善良/高雅的艺术/传统文化……)从未走远”。

你所补充的,就是立意,如“希望从未走远”,写作中只需要围绕“希望”这个角度选材就可以了。

4.选好材。

立意,要有具体的、细致的、新颖的素材来表现才能成为好文章。

所谓选材,就是将所能联想到的、能突出立意的材料都简要梳理一遍,多中选精、众中选优。

比如“希望从没走远”,就可以选取一个从困境中奋起,实现了自己理想的故事。

要学会化虚为实式联想选材。

有的题目有比喻义,比如“阳光与风雨”,我们就要会化虚为实。

要学会化熟为新式联想选材。

考场作文材料新才能脱颖。

许多同学笔下的人物,总是“父母”“老师”“同学”等极易撞车的人物;如果能避熟择新,让陌生人走近你的作文,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可能性会增加许多。

5.定写法。

写法依文体、材料而定。

如写人,描写之法必不可少;若叙事,波澜之技一定要有;要是状物,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就可用;叙事之后发议论,主要为了突出人之品质。

如作文选上,一位同学写外婆在小区里栽下一棵香椿,在对香椿树细致呵护的描写基础上,重点描写外婆将春天采摘的香椿嫩芽送给单元里的邻居,点出香椿的分享价值与外婆的分享精神,点出邻里间的融洽与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作文的审题与构思 教学目的 指导学生学会审题;初步掌握构思的方法 教学重点 构思的角度,及其思路 教学过程 一、作文的审题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题目首先介绍了一名叫张进的同学的故事,然后说:“在你周围也会有张进那样既有长处、也有缺点的同学,请你以《我最了解他(她)》为题,把他(她)写出来。”要求:1、要适当穿插一些抒情和议论。2、不少于400字。 由于审题不周密,可能出现的跑题情况:严重跑题——写父母、老师;基本跑题——只写优点,未写缺点;一般跑题——没写出“了解”(与我的关系);“马大哈”式的跑题——没有抒情和议论、用第三人称写。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拿到文题之后,首先要有一个意识——一定不要跑题。包括文体、范围、人称、引伸意义、关联因素、字数、特殊要求等,都要紧密扣题。 扣题,首先要分析题目规定了什么、没规定什么,规定的,你一定要“遵命”; 如何看出规定的什么? 1、 分析题目的结构 纵观各地中考所出的作文题目,多数情况是一句或是一个词语。词与词的组合搭配决定于题目的意义。因此,分析题目的结构,弄清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题目的要求。 一般来说,题目的中心词提示的是写作的对象,是作文的立足点,可以独立存在。而修饰、限制性词语是用来修饰限制中心词的,具有依附性,不能脱离中心词而独立存在。依附性并不说明它们不重要,没有它们,描写的对象便失去了代表性和特殊性,也就是说失去了特色。而描写对象的特色,正是作文时所应当刻意追求的。因此可以说,题目的中心词是作文的立足点,修饰、限制性词语的着眼点。就上面两个题目来说,我们应当立足于写“事”,而要着眼于“先进人物”和“难忘”。 2、 分析题目的关键性词语 仔细分析题目的关键性词语,正确理解它们的含义,这对考生作的立意和确定体裁很有帮助,是一个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审题方法。 不过,有些时候给出的作文题目字数极少,甚至只有一个字。它们没有什么限制性的词语,比如《路》《灯光》《春天》等。这样的题目因为没有限制词语,看上去好写,但实际上稍不留意就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对这类题目,考生在下笔之前,可以自己给它拟定几个关键词语,文章的中心意思就变得突出而明晰了。写起来自然就不容易跑题或漫无边际了。 3、 分析题目涉及的内容 在命题作文中,判定作文体裁是至关重要的。文体不对,没有不跑题的。有些题目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识别是何种体裁。但有时,所给的题目没有标示字,粗粗一看,很难判定它的体裁,这时就需要分析题目所涉及的内容。 一般来说,凡包含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题目为记作文。当然作文题目字数有限,不可能同时涉及这些要素,但只要涉及其中两三项,它的文体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 如果题目涉及的内容是有关观点、看法、关系等方面的,一般是议论文。 而当题目涉及的内容是一种原理,一种方法,一种习俗,一个过程,一种实验,一条建议,一件物品时,则此题目多采用说明文体。 总之,在审题时,不应当单纯从字面上理解题意,对于它所涉及的内容也要细加分析。这样,不仅有利于判定作文体裁,也有助于作文的立意和选材。 没规定的,就给了你一个自由“创造”的天地,一定要利用好。 以下一些文题,规定了什么?为了使作文写得生动、写得实在,你准备在题目规定之外写些什么? 《这次失败给我的启示》、《失败给我的启示》、《我的一次失败》、《吃一堑,长一智》;《一件小事》、《一件新鲜事》、《同年趣事》、《校园新曲》;《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路标》; 2

二、作文的构思 审清了题目,确立了深刻的主题,选取了新颖的题材,接下来就应该进一步地精巧构思。只有构思精巧得当,我们才能塑造出更好的艺术形象,表达更深刻的主题。 如何使自己的构思精巧呢?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基本的方法? 1. 选择巧妙的表现角度 构思的精巧,常常表现在表现角度的巧妙。苏轼曾在诗中说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就是同一事物,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越是常人不易想到的角度,越是奇妙无穷。故作文时,可选择的角度很多,然而从常人不易想到的侧面甚至反面落笔,切入生活、表现生活,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通过我,一个纯真的孩子的视角来观察我的父母、叔叔、整个社会,从而揭露了这个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的冷酷社会。 先看下面的文章。 大 人 彭晖 跻身于三室一厅的大单元之间真不是滋味。敞开门,瞧东家,瞅西家,皆是50平方的大面积。唯独我——楼梯口,干瘪瘪地压缩于中间,且又悬空二楼,是上下必经的交通要道,愈加窄不可言。 可万没料到,我这几平方米的小口子竟成了二楼三家房主的必争之地,饱受青睐。这不,你瞧: 左边角上是一列浩浩荡荡的酒瓶子仪仗队,显然这该归功于那家男户主的赫赫战绩。据称,这位男主人的酒史已达30年之久,口味又极高,好品瓶酒,“黄汤”一类的自是不在眼中。在30年的熏陶下,他的老伴不知不觉养成了“集瓶痹”,既不想贱卖更不愿舍弃,只能把它们集合起来以备后用,为节省空间,以免做不必要的浪费,她便在我身上打开了主意,几经迁移,这列仪仗队便在左边角上安顿下来。看那势头有增无减,想是还要从中扩展的。 与酒瓶遥遥相对的右角上堆满了煤饼,外加煤炉子。煤气中毒效率之高人人皆知。为安全起见,防患于未然,这家房主理所当然地把“危险品”移到了我身上,好在我是水泥钢筋身,要不然早就中毒身亡了。 居中的那户原本是无物可摆,家中既有煤气,又无人喝酒。不过眼瞧左右两边各占地盘,自家门前光秃秃的,只觉丢了威势,矮人几分,便急忙从卫生间提了拖把出来。砍山大斧似的横劈于当中,又往其腰上顶了只畚斗,方觉有了平起平坐之感。 听了我的自述,你觉得怎样?小材大用,岂非妙不可言。有心还要唠叨几句,不行,有人上楼了…… “我是好儿童,放学就回家……”一听这裹着油花花似的童音,我便知道是三楼的小依依从幼儿园回家了。不多久,她就蹦上二楼。习惯地踮起脚尖,斜插着身子,费劲地从那些耀武扬威的挡道者中间挪过去。没曾想探探身而出的炉钩勾住了裤脚,站立不稳,有心想扶一把墙,手又碰着了正眈目以待的酒瓶子。“骨碌碌”,“咚”,人随瓶倒。“砍山大爷”受了震动,就恶狠狠地往她的脚脖子砸下来。 三间房门应声而开,三位房主翘首而观,小依依在哇哇大哭。 左边的那位开言了:“这孩子,真皮!” 右边的那位也说;“连走路都横冲直撞!” “是啊,太不安生了!”中间的附和道。 我一阵抽搐,瞪着这些叉手而立的大人们茫然不知所措…… 简评:本文选择角度独特,以拟人的手法,通过“楼梯口”的视角叙写一个普通楼层的日常生活,以活泼的方式巧妙地批评了某些人为了自我利益不惜侵害他人利益的阴暗心理。 2. 独特的行文思路 精巧的构思除了表现在角度的选择外,还表现在行文思路的独特上。如《荔枝蜜》明明是颂扬蜜蜂和具有蜜峰精神的劳动者,然而开篇却说不喜欢蜜蜂,之后又荡开一笔,写荔枝树、荔枝蜜,由香甜的荔枝蜜引出酿造它的蜜蜂,对蜜蜂的感情也因此发生变化。其行文思路独特别致,收到的艺术效果自然不错。独特的行文思路往往体现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人物形象的设计化,以及人物的描绘等方面。 下面所举例文《一双布鞋》就体现了独特的行文思路。文中叙述的是“我”的家境富裕了,父亲已经是西装革履了,“我”却还要买一双布鞋作为礼物送给父亲,而且不是为了穿,只是为了让父亲重温“布鞋的故事”;当家庭生活窘迫,无钱供我上学时,父亲对我的学习极为关心,卖牛也要让我 3

读书,而生活好了,有条件让我读书了,父亲却不再关注我的学业了;一般情况下,谁也不会愿意挨家长打,而现在的“我”却多想再挨一次父亲的“布鞋雨”,这实在是很反常。然而这种种反常之中又处处透着真实与合理: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人在贫穷时格外关心孩子,而富裕了却无暇顾及孩子。文章的巧妙构思,就在于这种反常与合理的交织。 一双布鞋 河南省偃师市四中 高阿红 像杨柳盼春风,像小河望解冻,我日夜盼望着考上大学参加工作的那一天,因为只有那时,我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工资”,我才能用自己的钱给父亲买一件礼物——一双新布鞋。 许多年来,尽管家里已经拥有电视机、录音机、电冰箱等现代化家电,父亲也一改往日的土布衣服,终于西装革履,但我用自己的钱给父亲买一双新布鞋作为礼物的欲望却愈加强烈。 小时候,家乡总是闹旱灾,勤劳淳朴的父亲终日忙碌在黄土地上,但一年到头,贫瘠的土地赐给人们的总是少得可怜的半袋麦子。生活是这样的艰难,想上学简直是做梦。然而,如此窘迫之中,父亲毅然卖掉了爷爷分给的老黄牛,送我去乡里上学。父亲不识字,但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读很多书,父亲没有太多的知识,但他希望他的女儿能够有知识。第二天,当我从父亲手里接过学费的时候,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我不敢抬头,不敢去看父亲那希望与疲惫交织的眼睛。扭转身,我故作平静地走了。到了半路,我实在忍不住了,靠在一棵大树上痛哭起来,我想起了父亲穿着烂鞋在田地里挥汗如雨的情景,想起了父亲粗糙的双手,想起了体弱的弟弟饿得直哭的情景……我跑到镇上,用父亲给我的学费买了半袋米回到家中。然而,父亲却一下子暴怒了,他脱下脚上的烂鞋,劈头盖脸地朝我打来,还不停地骂我“不争气,没出息”。第一次见父亲这样生气,第一次挨父亲的打,我惊呆了,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躲在墙角,任凭父亲的“布鞋雨”落在肩上,背上…… 长大了,逐渐懂得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便拼命地读书、学习,只为让父亲欢心,只为了让父亲脸上有光——他有一个识字的女儿。贪玩的时候,便会想起父亲那双打我的布鞋;懈怠的时候,便会想起父亲那场无情的“布鞋雨”。然而,年少的我毕竟容易受诱惑——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城里的一个姑娘,于是我开始追随她上影院,进饭店,打电子游戏机……学习忘了,父亲的希望也置之脑后。待期末考试,拿着分数少得可怜的成绩单,我才有了一丝慌乱。回到家里,不容辩解,我又挨了一顿打,这是父亲第二次打我,仍是用布鞋。于是,从那时起,我便觉得自己再也不会忘记父亲的布鞋…… 13岁的时候,我考进了重点高中,父亲却因去广州做生意未能与我分享快乐。后来几个月回家一次,总发现家里变化神速。父亲不再穿布鞋,换了银亮的皮鞋;对我的成绩,也不再时时关心,他每次出差回来,带给我的不再是书,而是昂贵的服装。有好几次,当我拿着成绩单,准备去迎接“暴风雨”的时候,父亲却什么也没有说……我只有一个感觉——父亲变了,再不是那个生活窘迫却要让女儿读书的时候,再也不是那个视知识为珍宝的父亲。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父亲有钱了吗?我无法明白。 我多想再听一听父亲的教导;多想在我懒惰的时候,再挨一顿父亲的“布鞋雨”;多想再看一看父亲充满鼓励、充满怒火的眼睛。然而,每次我都失望了,父亲太忙了,忙得无暇爱他的女儿——他曾经引以为荣的女儿。 于是我便常常盼望,盼望能在发工资的那一天,用自己的钱给父亲买一件礼物——一双新布鞋,让父亲在无言之中重新回味那个遥远的“布鞋的故事”,告诉父亲,女儿仍然需要他的“布鞋雨”…… 3. 情节的起伏设置 “文似看山不喜平”,巧妙的构思还体现在情节的设置上。所谓情节,就是记叙文中人物的活动和一些生活事件的产生、发展和解决的全过程。在记叙文中,人物性格和主题思想都要在故事情节中刻画和展示。 情节的设置具体表现在: 第一. 设置悬念 文章情节必有高潮,没有高潮情节就没有起伏,就缺少波澜,就难以吸引读者。而情节高潮需要组织,需要铺垫,靠什么来铺垫,就靠制造强烈的悬念,为高潮蓄势,它就好比把一条河拦腰堵上,堤坝上游必将积蓄起更大的能量,这样开闸放水时才会形成更壮观的景象,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 出人意料的结局 结局即矛盾得到解决的阶段。结局在文章结构上一般处在高潮之后,但也有一些作文,情节发展到高潮就结束了,形成异峰突起、情节陵转的结局,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