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11。1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三、学习延伸:长期以来,我们一 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 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 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因而把整 个经济搞死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 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掌握三个有 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 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 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 “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 具有重要意义。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学思之窗:后一种说法更符合 中国的实际情况。 二、本课测评:(1)主要过程:
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87 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 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 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 理论。 1997 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为 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意义: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 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 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 大旗帜。
教学设计9: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多媒体展示材料: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十年“文化大革命”宣告结束,全国各族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各项建设中去,但出现了两年徘徊的局面。这一方面是由于“文化大革命”长达十年,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不容易在短期内消除。但更重要的是由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坚持“左”倾错误所造成的,集中体现在“两个凡是”上。
过程评价:其实质是坚持“左”的错误,反对否定“文革”。
过渡:这种状况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急需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来突破这个禁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多媒体展示材料: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师生互动:邓小平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有力的推动,使这场讨论得以在全党、全军、全国公开深入地进行。
2001年,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而深刻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2002年,中国共产党十六大召开,在这次大会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
目标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原创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
设的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
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的错误理论 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 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
B
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关于真理标
准问题的讨论是针对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变化表
时间
人数
1977. 8(十一大)
3500万人
1987.10(十三大)
4600万人
1995年5月 2000年底 2002年底
5700万人 6451万人 6694万人
——中共中央组织部办公厅信息管理中心
2.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质: 执政为民
D
D.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思想结晶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追忆邓小平】
1920
1973年复 出
年
旅
邓小平8次法登上美国《(时与代刘伯周承刊共》事
杂志封面 勤
13年)
工
俭
学
◆邓小平(1904--1997)的“三落三起”
1933年,由于毛泽东受排挤而被解除党内职务。后被 王稼祥任命为政治局秘书,是为一落一起。
文革爆发后被打倒。1973年,周恩来推荐下复出,是为 二落二起。
④基本路线: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⑤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共同富裕 ⑥判断工作是非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 ⑦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学案3: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A:梳理双基一、邓小平理论1.形成过程(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5)体系的完善: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根本任务:解放发展生产力;发展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外部条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政治保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领导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力量: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3.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含义: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高二历史新时期的理论探索(2019年11月)

2.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 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 高到新的水平。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是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集中全党和
全国人民智慧的基础上创立的。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理论
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
A.
B.
C.
D. 【解析】 A、B、D三项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而改革开 放是新时期实施的政策,邓小平理论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答案】 C
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四项基 本原则。⑦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 现现代化分三步走。⑧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 题上,强调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依靠广 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及最广泛的统一战线。⑨在祖国统 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创造性构想。
(2)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作用:邓小平理论是开创和引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旗帜,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大精 神支柱。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 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 旗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 论成果。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一次飞跃产生的理 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华民族的强
;
;
;
;
;
;
;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复兴之路》漫画
1.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
2.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 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
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知识点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邓论和三个代表思想诞生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目的: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性质: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结果: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意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2、时间、地点:1978、12 北京3、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3)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经济工作中实行改革开放的方针4、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邓小平理论形成阶段(四次会议和一次南巡)过程主要理论首次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特色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初级论(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成熟并成体系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本质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体系完整1992年中共十四大目标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结论: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世纪之交,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创立的条件:(了解)(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尤其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归纳、概括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并与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比较。
(2)教师应通过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等重大理论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景再现:运用多媒体技术放映邓小平南巡讲话有关片段,体会讲话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社会百废待兴的形势,认识邓小平理论提出的必要性,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在创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的重大贡献。
(2)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文革”结束后,中国这艘巨轮将要驰向何方?十几亿人们何去何从?这给新一代领导人提出了一个严峻的课题。
是谁来挑起这个重任?有谁来引领中国?当时中国主要领导人是如何对待毛泽东思想?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伟大的转折: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对象:“两个凡是”●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既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个重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又是党的建设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自我教育运动。
最新-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精品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学习目标 思维脉络 1.识记邓小平理论 的主要内容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基本内容。 2.理解我国新时期 理论形成的条件、 过程及其与马克思 列宁主义、毛泽东 思想的关系。 3.认识邓小平理论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指导意 义。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邓小平在谈话中阐述了毛泽东实事求是的观点,号召解放思想,实
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标志——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内容: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
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意义: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知识点一知识点二Fra bibliotek知识点三
自主思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知识点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 新问题。 2.主要内涵: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重要地位 (1)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 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启示:思想解放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前提;社会
主义也需要市场等。
名师精讲
(1)主要内容: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市场和社会主 义的关系,改革、革命和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判断 实践的标准等问题,他对这些问题都作了深刻的阐发。 (2)历史意义:①南方谈话坚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和路线,深刻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思考: “两个凡是”错在何处?有何 影响?
时间
1976--1978年 “两个凡是” 阶级斗争为纲 计划经济
1978年后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经济体制改革
思想
政治 经济 外交
封闭,新世界大战论 开放,和平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过程
标志
十二大
时间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文 化艰难地迈上了近代化的历程。 请思考: (1)在长达100多年的探索过 程中,近现代中国涌现出哪些 先进思想? (2)近现代的思想解放潮流体 现了怎样的特征?
走自己的路
向东方学习,走俄国人的路
向西方学习,探求走资本主义道路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 我们都坚决维护; 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 始终不渝地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旗帜。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道路。
• 阅读以下材料: • 材料一:1985年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开 启政治经济改革。苏联社会思想舆论彻底转向,苏共 在改革模式、发展道路的选择问题上迅速“右倾”, 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危在旦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 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有人预言:“下一个,就 是中国。” • ——黄苇町《苏联亡党十年祭》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 (1)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党在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索上取得哪些新的进展? (2)理论探索的新进展与当时的国际国内 形势有何内在联系? (3)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留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堂检测
1、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
C)
D阶级斗争
)
A城市
B农村
• 材料二:《八二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 社合一”的体制,设立乡政府。1986年同1978年相比, 国民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和城乡 居民平均收入水平都大体翻了一番。同年,中国申请 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但其基本条件必需是市 场经济国家,但当时国内有人认为,市场经济就是取 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 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 • ——《中国复关/入世谈判》
1982年
主要内容
形成阶段
首次提出
特色论
十三大
南方谈话
1987年 初级论
1992年 本质论 1992年
系统概括
基本成熟 完整体系
十四大
十五大
目标论
1997年 党的指导思想 写入党章
中共“十三大”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 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一个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两个基本点:
C经济建设
2、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 B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3、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A “三个代表”
D中共十四大
D
)
B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C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D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4.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不包括 D ( ) • A.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 B.对“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理解
• C.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 D.祖国统一问题
• 5.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 )。 A • A.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C.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D.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 6.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相同点有( ) • ①其精髓都是实事求是②都是在对过去的“左” 的错误思想的批判基础上逐渐形成的③都是中 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④在实践中都有“农 村包围城市”的特点 • A.①②③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
坚持改革开放
请回答: • 1、邓小平南方谈话围绕的根本问题是 什么?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 2、邓小平认为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标准 是什么? • 3、邓小平南方谈话有何重大影响?
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 (1)把_________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 毛泽东思想 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_________。是马克思 第二次 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________历史性飞 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