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案
推荐学习高中历史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主要是由于粉碎“四人帮”后,党的主要领导人在指导思想上继续犯“左”的错误,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而在全国掀起的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讨论的实质在
如何正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执政为民。
这个根本要求,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也从本质上揭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现实途径。
执政为民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
“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其他二者的基础,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的主体,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
图三中共十三大会场图四中共十五。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概述本节课所讲的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第18课,题目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现实和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内容包括了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的理论探索,包括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基本农田和农村经济政策、土地改革、人民公社等。
1.2 教材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为解决这些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
通过学习,学生将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的影响。
1.3 教材重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及其对中国的意义1.4 教材难点•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所面临的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问题•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对中国的影响和意义二、教学过程2.1 导入(15分钟)2.1.1 导入问题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我将提出以下问题: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面临了哪些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你认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2.1.2 导入活动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并鼓励他们提出具体的观点和分析。
2.2 学习内容(40分钟)2.2.1 新中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15分钟)首先,我们将通过课文讲解的方式介绍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经济、政治、社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这包括了经济困难、国家安全问题、农村问题、社会问题等。
通过详细的介绍,学生将对新中国所面临的复杂形势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2.2.2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探索(25分钟)接着,我们将介绍中国共产党为解决上述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
这包括了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基本农田和农村经济政策等。
通过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将了解这些理论探索的背景、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最全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程目标概述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当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一、过程与方法:谈话法,分析法和归纳对比法。
二、情感态度价值观新的社会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新的理论指导新的社会实践。
学习老一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甘愿奉献的高尚品格【三】重点和难点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2、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四】知识体系构建与问题探究分析一、伟大的转折(形成背景)1.历史:科学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的经验教训;2.思想: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打破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束缚,解放人们思想。
3.实践: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4.时代特征: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第三次科技革命。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阶段会议内容意义酝酿1978中央工作会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3.实行改革开放。
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揭开改革开放序幕,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新时期”开始)1982年中共十二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含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一次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义理论作系统概括。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了解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的探索;•认识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高自我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2.1 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国共两党思想理论的碰撞与融合;•“三大改造”中涌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重大影响。
2.2 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思想解放的进程与发展状况;•第一个解放思想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延续与开拓。
2.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想、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特点和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和内容。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观看视频。
4. 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引出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第二步:讲解新中国成立后思想理论的探索;•第三步:通过讲解,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解放和发展思想的初步成果;•第四步:观看科学发展观的相关视频,了解其内涵及表现形式;•第五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特点;•第六步:案例分析,讨论案例与新时期思想理论的关系;•第七步:总结本课程学习的内容。
二、教学反思本次课程中,学生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了解了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为了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我们还使用了视频展示的方式,带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科学发展观。
最后,通过案例讨论,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需要注意掌握好知识点的分量,特别是在演示科学发展观的视频环节,需要注意时间的分配。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
2.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3.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4.掌握新时期的理论探索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5.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以下内容进行教学: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新时期的背景和形势。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和主张。
–邓小平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涵和主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3.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主张。
–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贡献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1.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并了解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发展性和趋势性的历史过程。
2.掌握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主张,以及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意义和作用。
3.培养学生全面、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扼要叙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使学生初步掌握相关知识。
2.互动法:讲解完毕后,通过与学生的问答互动,激发学生思考和探讨共同关注的问题。
3.案例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
4.形象法:通过相关材料的呈现和图表的使用,使学生形象化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理论知识。
五、教学资源1.讲义:提供关于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的讲义。
2.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和图表,形象化地呈现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的背景和基本内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案设计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主要内容、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思想。
(2)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分析其对党的建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发展及主要内容。
(2)通过课堂讨论,了解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历史贡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知道这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邓小平的正确理论,指导我国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2)通过小组分工协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的了解,看到思想的力量。
教学重难点重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如何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一脉相承的马克思主义实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和“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中的两个“春天”分别指对中国有重大影响的什么历史事件?两个“春天”具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新课学习一、伟大的转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在欢庆之时,又心存疑虑。
因为,十年浩劫所留下的后果十分严重,要在短时期内消除这场内乱所造成的政治上、思想上的混乱是十分艰难的。
展示:“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联合社论邓小平题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中国人民急切地期待着中国迅速摆脱困境,迈开大步前进。
最新人教版必修三高二历史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

第18课新时期的论探索【课程标准】概述邓小平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邓小平论的形成过程及主要内容。
难点: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背景及重要意义。
【知识要点】一、邓小平论形成发展阶段(五次会议和一次谈话)二、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及评价2评价:(1)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指导思想。
(2)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有利于我国的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的背景:新时期党的建设遇到了许多新的课题。
比如,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如何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设好党的组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等等。
2.创立及内涵: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执政为民。
3.历史地位: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论武器。
【重点难点解析】1邓小平论形成的背景邓小平在江西1970年前后,邓小平和妻子被下放到江西省新建县拖拉机厂劳动。
除了劳动,邓小平还在院中散步,每天步行约五千余步。
在散步的过程中,邓小平思考了许多邓小平复出:1977年,邓小平复出。
1978年,邓小平访日,参观了日产汽车公司的座间工厂、新日铁公司的君津工厂、松下电器公司的茨木工厂,专门乘坐了新干线列车。
在飞速的列车上,陪同人员问邓小平的感受,他爽快地回答说速度快,满舒适,干什么事都要有速度哟!1979年,邓小平在大年初一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在亚特兰大兴致勃勃地参观福特汽车公司的装配厂,在西雅图坐进波音公司的地面模拟驾驶舱观看模拟飞机着陆过程,在得克萨斯和夫人卓琳高兴地戴上牛仔帽观看斗牛表演……这一切都使中国的电视观众感到耳目一新,造成很大的心灵冲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教学设计1

最后,讲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如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并联系实际案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作业布置
作业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我将布置以下作业:
1.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心得,要求不少于800字。通过写作,促使学生深入思考这些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讨论主题可以包括:
1.邓小平理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的建设、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方面的体现;
3.科学发展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等。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和导入环节的图片、视频资料,展开思考和分析。我会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运用不足的情况。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协作不充分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使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教学目标:
(1)了解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过程,认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指导思想。
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它是对邓小平理论的发展,认识它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2)理解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
(3)探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国际共产主义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难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邓小平理论的地位。
★教学过程及要点:
导入新课: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田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
这是20世纪末唱响大江南北的《春天的故事》歌词。
歌词中的“老人”是谁呢?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壮丽的“诗篇”?
由此导入新课。
一、伟大的转折:
1、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参考教材P86“历史纵横”)
●对象:“两个凡是”
●影响:打破枷锁,解放思想
2、新理论的宣言书(1978年):
●报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影响: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准备时期)
●时间:1978年12月
●内容:①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②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③改革开放。
●意义: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过渡:什么是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理论的核心是:新时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1、酝酿、准备时期:一次讲话和一次会议
一次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促成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实现伟大转折。
一次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首次提出:1982年中共“12大”,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初步形成:1987年中共“13大”,系统地提出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系统地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4、成熟并形成体系:1992年,南方谈话,提出“三个有利于”,回答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5、体系的完整:1992年中共“14大”,提出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最终形成:1997年中共“15大”,将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提出的背景: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1)国际: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
(2)国内:从社会各方面和中国共产党内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既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同时也提出了许多严峻的挑战和崭新的课题。
2、创立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上下文的相关段落中提取出如下几个方面条件:
(1)可能性:新的形势、新的实践和中共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成为可能。
(2)战略机遇: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为党和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3)新活力:党的队伍发生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
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4)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实践基础;
(5)理论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的理论基础;
(6)宝贵经验: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的宝贵经验;
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创立及内涵:
创立:2000年2月明确提出;2001年庆祝中共成立80周年大会的讲话全面而深刻地阐述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中共“16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
内容: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根本问题: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执政为民
4、历史地位: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源于伟大的建设实践和积累的宝贵经验理论。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你认为哪种说法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
答案提示:当时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利用人民热爱领袖、拥护毛泽东思想的淳朴感情,打出维护毛泽东思想的旗号,对毛泽东生前的决策和指示不作任何分析,神化领袖,坚持“文革”的错误,“左”倾错误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针对“两个凡是”邓小平同志以鲜明的态度,积极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提出应当准确的、完整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本课测评
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要过程,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提示:1982年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7年十三大规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进一步完善了邓小平理论。
1997年十五大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邓小平理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学习延伸
请回答:“三个有利于”标准对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建立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提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甚至排斥商品经济和市场的作用。
因而把整个经济搞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正如邓小平所说:“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掌握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消除一些人在姓“资”姓“社”问题上的困惑,进一步解放思想,排除“左”的干扰,推进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