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卫市抗旱减灾的经验及对策
减轻干旱灾害的措施

减轻干旱灾害的措施
1、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
建立水资源调度机制,积极开发和利用地下水、河流水、湖泊水、雨水等水资源,利用新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如水源分配管理技术、农田微型水利措施、水资源节约技术等。
2、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全面实施水利工程建设,对干旱区的大中型水库、小型水库、运河、灌溉工程、小径灌溉工程等进行建设改造,加快推进防洪、防涝、增水量等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利基础设施的综合利用效率。
3、强化水资源管理。
要严格执行国家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水资源的使用和管理,完善水资源利用规划,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监督管理,依法惩处违法占用水资源的行为。
4、宣传和实施水资源节约。
要加强宣传和实施水资源节约,普及水资源节约技术,实施水资源节约措施,开展农业水资源节约技术和生态农业建设,减少对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
宁夏中部干旱带的生态重建及启示

改善 , 但环 境 恶 化 的趋 势 依 然 严 峻 。局 部 改 善 主
要得 益于 自流灌 区 的扩 大 、 黄灌 区 的 发 展 以及 扬
各种 治理 工程 的开 展 。据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 第三 次 荒 漠化 和沙 化 监 测 报 告 显 示 ,99~20 19 04年 的 五 年 期 间里 , 区荒 漠化 面积 总体 减 少 22937公 我 3 2 . 顷, 减少 幅度 为 73 , 均 每 年减 少 4 8 . .% 平 6547公 顷 , 均减 少幅 度 为 15 , 这 一 趋 势 仍 掩 盖 不 年 .% 但
了荒漠 化在 一些 地段 的范 围扩展 和程 度升级 。 总体来 看 , 国以来 , 夏 中部 干 旱带 的发 展 建 宁
原和干草原 的过渡带 , 态系统异 常脆 弱。从经 生
济地 理角度 来讲 , 它是 我 国北 方 农 牧交 错 区 , 自 其 然特 点集 中体现 为天 然 水 资源 缺 乏 、 降水 量 少 、 土
程度。只有 自 然资源的价值得到真正体现, 环境问题才有可能得到根本解决。
关键词 : 生态重建 ; 人文贫困; 价值观念
中图分类号 : 1 1 1 X 7 . 文献 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0 8 9 12o 】4 o4一 4 10 —2 2 (0 8o —0 8 o
宁夏 中部干旱带是指宁夏中部地 区多年平均
人 文贫 困 在 文 化 的三 个 层 面 即物 质 文 化 、 制
建 国以来 , 气 候 变 化 、 口压 力 、 发 过 度 在 人 开 及政策 失误 等 因素 的影 响 下 , 夏 中部 干旱 带 的 宁 生态环 境 总体 上 向着 退 化 的方 向变 迁 , 境 退 化 环 又 主要 体 现为 土地荒 漠化 。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通过对宁夏地区持续干旱成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干旱暴露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
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
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
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
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 ℃,较常年同期偏高2.70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 ℃,偏高1.80 ℃;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 ℃,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 ℃。
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2人为因素宁夏地区近几年出现特大干旱,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自然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2.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设备损毁严重,导致整体抗旱能力降低。
宁夏地区各类蓄水工程大部分修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失修,设施日趋老化,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2004年秋季干旱发生时,宁夏地区水库和塘坝蓄水明显减少。
宁夏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宁夏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一、总则1.1 编制目的为确保宁夏回族自治区在防汛抗旱期间能够迅速、有序、有效地应对突发灾害,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制定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本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结合宁夏实际,制定本预案。
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行政区域内防汛抗旱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以及可能发生的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应对。
1.4 工作原则(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及时组织群众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防范和应对能力,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建立健全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4)协调联动,快速响应。
各级政府、部门和单位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快速应对突发灾害。
(5)科学决策,技术支撑。
充分利用科技手段,科学分析判断灾害发展趋势,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二、组织指挥体系2.1 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是全区防汛抗旱工作的最高指挥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区防汛抗旱工作。
指挥长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成员包括自治区应急管理、水利、气象、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民政、财政、公安等部门负责人。
2.2 指挥部办公室指挥部办公室设在自治区应急管理厅,负责指挥部日常工作,协调、指导全区防汛抗旱工作。
办公室主任由应急管理厅厅长兼任,办公室成员包括指挥部成员单位的联络员。
2.3 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各级政府应设立防汛抗旱指挥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抗旱工作。
各级指挥部应明确职责,建立健全防汛抗旱工作责任制,组织、协调、指挥本行政区域的防汛抗旱工作。
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缺水现状及对策探讨

积 35 .8万 亩 ,粮食 减产 2 .6亿 k ,农业 总 损 76 3 26 g 失达 2 2亿 元 。通 过 对 19 9 1~20 0 5年 各 年 受 旱 面 积 、成 灾 面积 与粮食 减 产 量进 行相 关分 析 ,发现 受 旱 面 积 、成 灾 面积 与粮 食减 产 量存 在着 二次 增 函数 关 系 ,而且 ,成灾 面 积 与 粮 食 减 产 量 的 相 关 性 更
维普资讯
中国防汛抗旱
20 0 7年 第 1期 (0 7年 3月 ) 20
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缺水现状及对策探讨
任 可 ,吕娟 ,屈艳 萍 ,苏志诚
(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发展和 改革 委员会 ,银川 7 0 0 1 50 1 2 .水利部 防洪抗 旱减 灾工程 技术研 究中心 ,北 京 10 3 ) 00 8
的分析得 出,中部 干旱 带 多年 平 均 降水 量 仅 为
26mm,分别 为 全 国和 黄 河 流域 相 应 值 的 3 % 和 4 8 5 % ;年平 均降 水量 基本 上在 20~ 0 5 0 4 0mm之 间变 化 ,对 年 平均降 水量 作 2年移 动平 均处 理后 ,可以 看 出年 际变 化 幅度较 大 ,降水 量最 大年 约为 最小年
风 沙土 占一 半 以上 ,土壤 蓄水 量 小 ,易 发 生 干 旱 。 地带 性植 被 为干 草原 和 荒漠草 原 ,植 被 以稀疏 低 矮 的 旱生 、超 旱生 植物 为 主 ,植 被 覆 盖 率不 足 2 % , 0 水 源涵养 能 力差 、水 土 流失严 重 ,生 态环 境 恶劣 。
经济和生态效益 。但 是 ,由于扬水工程水 价过低 、重 建轻管严重 ,水 窖 和集 水 场等 标 准 低 、集 水效 率 较 差 。 目前 ,该量薄弱 ,抗旱减灾形势依然严峻。
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制约因素

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环境建设制约的因素摘要:宁夏是我国欠发达的省区之一,地处西北干旱带,降水稀少,当地水资源匮乏,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过境黄河水,根据地貌特征和自然条件大体可分为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北部引黄灌区三大区域。
关键词:中部干旱;气候条件;生态造林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5-0-01一、前言中部干旱带年平均降水量200-400毫米,最显著的自然特征是大气候水少,难以形成径流,且当地地下水量少,质差难以利用,资源性缺少,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十年九旱”是自然规律。
二、林业建设情况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市大搞造林绿化、防沙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十一五”期间,全市林地累计面积可达598.5万亩,就2010年新增了30万亩。
按照中卫市委、政府利用5-10年时间完成水生态造林150万亩,再造一个大南华是总体思路。
在现有工程项目实施的基础上,继续扩大海原县大南华水生态林业工程设规模,扩大森林植被面积,提高涵养水源能力,逐年恢复和建立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创造稳定和谐、高效、持续、优质的自然—人口生态系统。
三、制约因素中部干旱带退耕还林工程树种单一,林分结构差,成活率、保存率低,生态环境建设效益不明显的制约因素主要表现在:(一)干旱旱灾是中部干旱带发生最频繁、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从表1(海原县)近8年的年平均降水量看,近8年海原县降水量不足370mm,相当于全年平均降雨量648mm的56.3%,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南北差异较大,尤以北部严重。
且旱季多以暴雨形式出现,2003年8月降雨量达153.4mm(全县平均)。
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中部干旱带退耕还林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从《宁夏气候与农业》林业气候区划指标(表2)看,由年降雨量决定了中部干旱带大部分地区为树木不能生长区和灌木生长区,决定了林分结构差,质量低。
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成因及评定方法研究

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成因及评定方法研究
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成因及评定方法研究
干旱是宁夏分布最广、灾情最为严重、对农业影响最大的一种自然灾害,是制约宁夏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简要阐述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干旱发生的规律,探讨了评定干旱的几种方法,并对干旱成因作了详细分析,为认识并掌握干旱发生、发展的规律,制定并防治干旱的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张华汪文浩 ZHANG Hua WANG Wen-hao 作者单位:宁夏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宁夏,银川,750001 刊名: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ISTIC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ATER RESOURCES AND WATER ENGINEERING 年,卷(期): 2008 19(1) 分类号: P333 关键词:干旱评定方法成因分析宁夏中部干旱带。
浅析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新举措

6 O
20 08年第 3期
宁夏农林 科技
浅 析 宁 夏 中部 干 旱 带 农 业 发 展 新 举 措
刘晓峰 , 雷晓 萍 , 马孝林
( 宁夏农 业勘查设计院 , 宁夏 银川 70 0 ) 50 2
摘要 : 通过对宁夏 中部 干旱 带基本情 况和农 业发展 现状的分析 , 结合 当前 自治区农业“ 十一五” 发展规 划 , 出 了宁夏 提 中部干旱带农业发展 的新思路 和新举措 。 关键词 : 中部干旱带 ; 农业 ; 发展举措
较好 的发展前景 , 为加快干 旱地 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探索出了
个重点
就 是把 中部干旱带和 南部 山区作为宁夏设 施农
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 推进 区域协调发展 , 实现跨越式发展 目标 , 中 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必须加快发展。 自治区党委 、 政府提 出要 因 地制宜 , 在适宜地 区大 力发展设 施农业 , 一个基本 的着眼点 , 就是 为 了从根本上突破这一地 区十年九旱、 十年十旱的制约 , 扬优避
20 年 , 自治 区启动实施 了中部干旱 带旱作 节水农业示范 06 区建设项 目, 经过一年 的实施 , 目技术 内容显 示了显著的节水 项 保 苗 、增产 增 收效 果 。项 目 区 目光 温 室 平均 产 值 为 90 0 0元
/6 m , 益达 3 6 7 水效 O元 / 大中拱棚平均产值为 3 0 元 /6 m , m, 20 67 水效益达 2 / 。水效益是种植粮食 的 1 6元 m, O余倍。实践证明 , 设 施和节水补灌农业不仅是提高水资源利 用率的有效措施 , 而且是 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增效、 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农 因此 , 因地制宜地 大力发展节水效率 高、 生产效益好、 术密集型的设施农业和节 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卫市抗旱减灾的经验及对策压砂种瓜种草养畜是抗旱减灾的最佳选择——宁夏中部干旱带中卫市抗旱减灾的经验及对策中卫市位于宁夏中西部内蒙、甘肃交界地带,东与吴忠市接壤,南与固原市及甘肃省靖远县相连,西与甘肃省景泰县交界,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毗邻,是2003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地级市,辖两县(中宁县、海原县)一区(中卫城区),共有38个镇乡,448个行政村,总人口105万人,其中,回族人口32.2万人,占总人口的31%;农村人口7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
全市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其中,引黄灌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8%,山区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3.2%。
全市地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倾斜,境内海拔高度在2955米——1100米之间,分为沙漠、黄河冲积平原、台地、山地和盆地五个地貌类型,具有沙漠性气候特征。
由于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宁夏中部干旱带上,以旱灾为主的自然灾害几乎每年都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危害,广大农民群众增收十分缓慢,生活极为贫困,南部山区已成为宁夏最干旱的贫困地区之一。
为遏制这种状况的蔓延,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抗旱避灾农业——硒砂瓜和草畜产业,收到了比较好的成效。
可是说,压砂种瓜、种草养畜是顺应自然规律,实现抗旱减灾的最佳选择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严重的干旱是制约南部山区带发展的主要“瓶颈”近二十年来,南部山区自然灾害十分频繁,“旱、风、雹、冻、涝”五灾俱全,尤以旱灾最为严重。
据气象资料表明,1949年到1989年40年间,先后出现5次特大旱年,平均8年一次大旱,七、八十年代大旱周期约为10年左右,如1973年、1982年大旱。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大旱周期缩短为3-5年,如1992年、1995年、2000年大旱,甚至出现连年大旱的现象,如2000年、2001年、2003、2004、2005年的持续大旱。
旱灾正在向周期缩短,频率加快,程度加大,成灾范围扩大的趋势发展,旱灾由过去“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变成现在的“十年九旱、一年三季连旱”,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的严重后果:(一)气候逐年升高,降水逐年减少从20世纪的60年代到21世纪的长期天气气候情况看,宁夏中部干旱带年平均温度在逐渐升高,中卫引黄灌区年平均温度从21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90年代升高了1.1℃;到2006年达10.7℃,升高了2.7℃,中部干旱带,年平均温度从60年代到90年代升高了1.3℃。
到2006年达到8.9℃,升高了1.8℃;而降水量在逐渐减少,中卫引黄灌区60年代到90年代减少了28.5mm,到2006年减少了63.7mm,减了1.4%;中部干旱带60年代到90年代减少了53mm,到2006年减少94.9mm,减少了27.1%,春季空气湿度也在降低。
从降水分布看,降水分布极不均匀,七、八、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3%(春旱占50%,夏旱占55%,秋旱占41%;春、夏、夏秋连旱各占23%;春、夏、秋三季连旱占18%)。
2004秋天到2005年7月竟出现了秋、冬、春、夏四季连旱的罕见现象。
外国专家到宁夏中部干旱带考察时说:“这里是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二)粮食产量逐年下降,山区人民生活困难南部山区平均降水307.3mm,而中卫香山,年平均降水量仅为185.9毫米,山区农民“靠天吃饭”,抢雨播种,在雨季前犁地歇茬,待天降雨后,抢墒播种,绝大面积的坝地种植一些谷子、糜子、麻籽、小麦,部分山凹地种植马玲薯。
这些作物产量与雨水成正比,60年代到70年代小麦一般亩产120-150公斤,糜谷一般亩产100-200公斤,麻籽一般亩产150-180公斤;80-90年代,小麦一般亩产80-120公斤,糜谷一般亩产60-120公斤,麻子一般亩产100-120公斤;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一般亩产30-80公斤,糜谷一般亩产40-60公斤,麻子一般亩产80-100公斤;2005年,糜谷、小麦只有20-30公斤,甚至绝产。
海原县粮食总产2000年由1999年的1.2亿下降到6567万公斤,减产45.3%,给山区人民生活造成严重困难。
(三)草原产量明显下降,特色品种大幅减少南部山区草原面积1149亩,由于持续干旱,造成天然草原大面积退化,截至目前,重度退化面积达到734万亩,占草原面积的63.9%;中度退化面积为319万亩,占草原面积的27.8%,轻度退化面积96万亩,占草原面积的8.2%。
由于天然草原产草量的急剧下降,鼠虫害的危害达到70%,过去15-20亩草原可以载畜一个羊的单位,现在30亩草原也养活不了一个羊的单位,尤其享誉全国的中卫山羊数量大大下降,由2002年的12.79万只减少到2006年的8.5万只,下降了33.5%。
二、压砂种瓜种草养畜是南部山区抗旱减灾的必然选择实践证明,南部山区具有大力发展硒砂瓜和草畜产业的有利条件: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
西瓜和苜蓿都是喜温喜光作物,而宁夏中部干旱带丰富的光热资源正好满足了它的需求。
该地区日照时数为1159.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60%—65%,有效积温为2638.3度。
这种得天独厚的光热资源,对硒砂瓜和苜蓿的生长发育极为有利。
特别是开阔的山地昼夜温差大,在硒砂瓜生长的季节昼夜温差达16.4℃—12.6℃。
白天高温有利于同化作用,最大限度地积累养分;夜间低温减少了异化作用对养分的消耗,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养分的转化及品质的提高。
具有丰富的土地和砂砾资源。
中卫市环香山地区,系祁连山余脉地带、亿万年前泻湖沉积区,经过“造山运动”形成的。
此区域地域辽阔,现有耕地面积161万亩,待开发面积300万亩,有利于大面积压砂种瓜和种草。
砂砾资源是千沟万壑洪水冲刷淤积形成的,这些砂砾有石碳系、二叠系、泥盆系、澳陶系、寒武系、片振带系、第三系、第四系等系列的岩石。
这些砂砾岩中有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钙、磷、钾、钠等营养元素,用来做压砂地资源,有利于压砂地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明显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硒砂瓜来看,在50年不遇的大旱面前,宁夏中部干旱带寸草不生、一片枯黄,唯有环香山地区压砂地区一片葱绿,瓜大味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据有关资料显示:压砂瓜一般年份每亩收入在300—500元;丰雨年份,每亩收入在600—800元。
从苜蓿来看,大面积的苜蓿草地涵养水源的能力是耕地的40-100倍,是森林的0.5-3倍,固沙能力是森林的2-4倍,阻挡和拦蓄径流比森林高58.5%。
种植一亩苜蓿能收获450公斤干草,收入是225元,是种粮的2-3倍。
通过发展舍饲养殖,不仅为封山禁牧奠定基础,减轻草原载牧压力,而且能够很快恢复草原植被,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
三、压砂种瓜种草养畜是南部山区抗旱减灾的一个壮举南部山区不仅处在宁夏中部干旱带,还处在我国从大兴安岭西坡一直向西南到拉萨附近的大干旱区内。
处在这样一个大范围内干旱区内,要改变其干旱自然状况是不可能的。
因而,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大面积压砂种瓜和种草养畜,从五个方面进行抗旱减灾:(一)利用丰富的砂砾资源大面积进行压砂,“造血”减灾。
砂地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提高地温,二是可以蓄水保墒,三是可以抑制地表盐碱的积累,四是可以早成熟。
因此,我们把压砂西瓜产业作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农业经济的重中之重,进行大面积压砂。
2004年压砂面积达到30.2万亩,2005年压砂面积达到50.72万亩,2006年压砂面积达到73万亩,2007年压砂面积达到100万亩,仅4年时间,比2003年增加了90.3万亩,是建市前的9.3倍。
为中卫香山人民营造一个“造血”的土壤(见表3)。
中宁县 1.53 7.10 17.10 24.1 33 鸣沙镇 1.25 4.45 7.15 8.23白马乡0.28 1.41 3.28 4.59喊叫水 1.29 6.22 8.60舟塔 1.63恩和镇0.50 1.05城区 5.98 17.3 21.76 30.4 44 永康镇0.06 0.25 0.75 2.82 6.9 常乐镇0.69 2.65 5.11 7.8 9.5 香山乡 5.23 14.4 15.9 18.92 21 文昌镇0.86 1.6 宣和镇 5.0 (二)利用丰富的光热资源选择主打品牌,以优减灾我们从中卫的自然状况分析,南部山区的劣势是:干燥少雨,蒸发强烈;风多风大,沙尘暴频繁。
优势是:日照充足,光热丰富,昼夜温差大。
从气象要素表来看;中卫市进入21世纪,年平均温度为10.7度;平均日较差(通常称昼夜温差),中卫城区14.4度,中宁县15.5度,海原县13.3度;平均无霜期,中卫城区、中宁县都是153天,海原县是146天;年平均日照时数,中卫城区是2881.3小时,中宁2980.4小时,海原县2908.9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中卫城区为152毫米,中宁县126毫米,海原县255.2毫米。
由此看出干旱是最大的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把劣势变为优势,把干旱作为“旱资源”,选择种植西瓜。
为什么要选西瓜作为主栽品种?因为西瓜原产非洲,是个喜温、喜光作物。
香山地区光热资源丰富,正好迎合了它对光、热的生理需求。
实践证明;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2004年9月-2005年5月,连续257天没有一次有效降水,中卫香山地区旱象十分严重,但表现出一种:春夏灼灼草旱枯,香山濯濯惟瓜绿“的景象。
2007年全市种植的72.8万亩硒砂瓜,产量达到78.6万吨,实现收入4.05亿元,亩均收入可达770元,受益人口15.1万人,人均收入达到2682元。
这种奇迹的发生,使我们感到:在不利条件下,避劣就优,就能化灾,就可减灾。
(三)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培养特色产品,以特减灾香山区域海拨1500——2361.6米,山脉逶迤起伏,东起海原县的喊叫水乡,西至中卫城区的香山乡的梁水园村,总长78公里,宽16.5公里。
在这一区域中,从海原县的兴仁镇到中卫城区的香山乡的峡门自然村,形成了一个山区盆地。
这个盆地约271平方公里,地形开阔平坦,是一个较好的压砂区域。
我们就利用这个特殊的自然环境,培养出了金城五号等特色硒砂瓜品种。
中卫压砂西瓜总糖含量较高,其中葡萄糖含量6.29%,蔗糖4.09%;含有锌、钙、钾、硒等元素,还含有维生素、胡萝卜素和18种氨基酸。
中卫香山压砂瓜与全国各地的西瓜相比,差异性有两点“一是含硒元素;二是葡萄糖比我国其它地区1.3%高4.83倍;蔗糖比我国其它地区高0.37%。
因而,中卫香山压砂瓜饮誉全国。
(四)利用独特的产品品质抢占市场,增效减灾中卫香山压砂西瓜,生长在海拔1500——2300米的香山地区,生态环境比较特殊,西瓜从砂砾缝里长出来,除含有一般西瓜所含的各种营养元素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硒。
加之远离工厂、城市,没有废水、废气、废碴等有害物质污染,又不施用化肥,属于绿色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