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干旱对农田土壤的影响及水土保持措施

干旱对农田土壤的影响及水土保持措施干旱是一种极端天气现象,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探讨干旱对农田土壤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水土保持措施,以应对这种挑战。
1. 干旱对农田土壤的影响干旱对农田土壤有许多负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1 水分亏缺:干旱导致降雨量减少或完全缺乏,导致土壤中水分不足。
缺水会对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导致土壤出现干燥裂缝。
1.2 土壤侵蚀加剧:在干旱条件下,土壤中的水分被大气中的高温和强风蒸发,使土壤表面变得干燥且松散。
这样一来,土壤更容易受到风蚀和水蚀的侵蚀,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1.3 养分流失:干旱会导致土壤中养分的流失加剧。
缺乏水分会破坏土壤中的养分循环,增加了养分的流失风险。
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2. 水土保持措施为了应对干旱对农田土壤的影响,采取一系列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2.1 种植抗旱作物:选择适应干旱环境的作物品种进行种植,比如耐旱型玉米或耐旱型大豆。
这些作物能够更好地适应干旱条件,减少水分需求,降低对土壤水分的依赖。
2.2 覆盖土壤表面:使用覆盖材料或植物残渣覆盖土壤表面,可以有效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和侵蚀。
覆盖层可以保持土壤温度、减少水分流失,同时还能提供有机物质,提高土壤质量。
2.3 灌溉管理:合理的灌溉管理是保持土壤湿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合理地安排灌溉时间和水量,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的损失,保持土壤水分平衡。
2.4 土壤改良:采取土壤改良措施,如施加有机肥料、改良土壤结构等,有助于提高土壤保水性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的承水保肥能力。
2.5 防风固沙:在干旱地区,加强防风固沙工作对土壤保持至关重要。
可以进行植被恢复,植树造林以及利用沙障等措施,减少风蚀对土壤的侵蚀和流失。
总结:干旱对农田土壤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包括水分亏缺、土壤侵蚀加剧和养分流失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如种植抗旱作物、土壤覆盖、灌溉管理、土壤改良和防风固沙等。
1975-2015年宁夏生态系统格局宏观变化分析

1975-2015年宁夏生态系统格局宏观变化分析幸赞品;颜长珍;冯坤;谢家丽;钱大文【摘要】以1975-2015年的Landsat MSS/TM/OLI影像为数据源,选用年均生态系统类型净变化率、生态系统类型转移矩阵及土地开发度综合指数对宁夏回族自治区近40年来生态系统格局宏观变化的幅度、速率、转换类型及人类活动扰动程度进行定量分析,揭示了宁夏生态系统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区域分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宁夏农田和草地生态系统优势度较大,占比75%以上,且两者面积变化趋势呈负相关.近40年中,森林净增加了477.5 km2,人工表面净增加了884.6 km2,农田净增加了209.8 km2;草地净减少了115.5 km2,湿地净减少了69.4 km2,荒漠净减少了1387.0 km2.(2)生态系统变化转移矩阵表明每时段内大约有占宁夏总土地面积6%的生态系统面积发生变化,主要转换类型有农田和草地间相互转换、草地和荒漠转为农田及农田转为草地和人工表面.(3)人为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全区整体处于我国的中等水平,且呈增加趋势,其中北部是持续增强,且金凤区、西夏区和永宁县土地开发效果最为明显,中部是轻微减轻,南部是显著减轻,人类活动对宁夏北部和中部自然生态系统的扰动大于南部.【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8)022【总页数】9页(P7912-7920)【关键词】宁夏;生态系统;时空格局;遥感【作者】幸赞品;颜长珍;冯坤;谢家丽;钱大文【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730000【正文语种】中文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其格局和结构反映了各类生态系统自身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相互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其类型的变化最能反映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间相互关系 [1- 3]。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

试述宁夏地区干旱成因及防治对策摘要:通过对宁夏地区持续干旱成因(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干旱暴露的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关键词:干旱成因;问题;防治对策近几年来,宁夏地区的持续性干旱加剧了本区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退化,并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造成本次长时间干旱的原因主要有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
1气象因素1.1自2004年秋季以来,热带太平洋地区发生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目前海洋状况已基本接近正常。
但该事件可能是造成宁夏地区降水偏少的原因之一。
1.22005年上半年以来,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位置偏西,但其脊线位置偏南,使热带海洋上的水汽输送偏南,宁夏地区难以出现大范围的明显降水天气过程。
1.3区域气候变化受季风进退及强度异常的年际变化影响显著。
2005年5月第6候南海夏季风爆发,与常年同期相比偏晚,强度偏弱,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
1.4青藏高原积雪与宁夏地区汛期降水具有一定的反相关系。
2005年以来,各月青藏高原积雪面积较常年同期偏大,积雪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是造成宁夏大部分地区前期降水持续偏少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1.5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04年秋季以来宁夏各地大部分时间气温偏高,特别是2005年春季以来气温持续偏高,4月份以后偏高尤为明显。
其中4月份平均气温为11.80 ℃,较常年同期偏高2.70 ℃;5月份平均气温为17 ℃,偏高1.80 ℃;6月平均气温为21.30~24.40 ℃,较常年同期偏高2.90~3.50 ℃。
由于气温偏高,光照充足,降水持续偏少,加剧了旱情的发展。
2人为因素宁夏地区近几年出现特大干旱,除特殊的地理环境及自然降水总量少、时空分布不均等客观自然因素外,还存在一些主观的人为因素:2.1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抗旱设备损毁严重,导致整体抗旱能力降低。
宁夏地区各类蓄水工程大部分修建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失修,设施日趋老化,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2004年秋季干旱发生时,宁夏地区水库和塘坝蓄水明显减少。
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 日照充足强烈干燥

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日照充足强烈干燥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日照充足,气候干燥。
这种独特的气候条件对宁夏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显著影响。
本文将从地理特征、农业、人居环境等多个方面,阐述宁夏干旱气候的特点及对当地的影响。
一、地理特征宁夏位于中国的西北部,沙漠环绕其大部分区域,尤其是海西蒙古沙漠、贺兰山沙漠和洪水河沙漠。
这使得宁夏面临极度干旱的气候条件。
加之海拔较高,地势相对较低,山地较少,水源稀缺,使得干旱气候在宁夏地区得以进一步加剧。
二、农业宁夏干旱的气候条件对农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由于缺乏充足的水资源,农作物种植面临很大的挑战。
传统的农业模式难以为继,农业发展面临困境。
然而,宁夏人民积极探索适应干旱气候的农业技术,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利用滴灌、节水灌溉等水利技术,提高了灌溉效率,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
同时,适应性强的农作物、耐旱性较强的植物得到了广泛种植。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宁夏干旱气候对农业的不利影响。
三、人居环境干旱气候对宁夏的人居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挑战。
缺水是最为紧迫的问题之一。
宁夏人民通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供水条件。
特别是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了大量的水井和水塔,提高了供水的可靠性。
同时,在城市规划中,宁夏注重城市绿化、建设公园和植树造林,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居民的舒适度。
四、生态环境干旱气候对宁夏的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宁夏的植被覆盖率较低,沙尘暴频发。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宁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例如,进行荒漠化治理,加强沙漠边缘的植被覆盖,减少沙尘暴的频发。
同时,在资源利用方面,宁夏积极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发,大力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总之,宁夏以干旱气候为主,这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然而,宁夏人民勇于探索、积极应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渐在适应干旱气候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宁夏将能够更好地利用自身资源,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及地下水资源利用

西 部探 矿工 程
1 0 1
宁夏 回族 自治 区 中部 干 旱 带 水 文地质特征及地 下水 资源利用
敖 春来 , 吕光辉 , 江华根 , 李永锋 , 王鹏涛 , 罗 霄
( 中 国人 民解 放 军 6 8 6 1 2 部队, 宁夏 银川 7 5 0 0 2 1 ) 摘 要: 宁夏 中部 干 旱 带是 指 宁夏 中部 多年 平均 降水 量在 2 0 0 ~ 4 0 0 mm之 间干旱 地 区。 区 内降 水稀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5 — 2 1
盐 池 县 主要 位 于 陶灵盐 台地 区 的东 部 波状 台地 亚
区, 大致沿盐池南北分水岭构成宽缓的向斜 , 即布伦庙一
第一作者简 介 : 敖春来( 1 9 7 8 一 ) , 男( 汉族 ) , 重 庆人 , 工程 师 , 现从 事野战给水地质研究工作 。
心县 、 红 寺堡 开发 区及 利 通 区 山 区 ; 中卫 市 的 海 原 县 、
2 0 % ̄2 8 %, 降水多集 中在 6 ~9 月, 1 1 月降水量最少 。 降水 的年际变化较大 。多年平均蒸发量达 2 0 7 5 . 1 m m, 是 多年平 均 降水量 的 7 倍。
宁 夏 河 川径 流 总量 少 , 地区 、 年 内年 际变 化 大 , 多 年 平 均年 径 流 由南 部六 盘 山东 南 侧 的 3 0 0 mm, 向北 递 减 至 引黄 灌 区边 缘 不足 3 mm。 全 区平 均 年 径 流 量 9 . 4 9 × 1 0 m。 , 其 中 中部 干旱 带 1 . 7 1 × 1 0 m。 , 占 全 区 的 1 8 %; 南部 山 区 5 . 8 x l O r n 。 , 占全 区 的 6 1 . 1 %。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与生态恢复干旱半干旱地区是指降水量少于蒸发量的地区,这类地区的特点是缺水、高温、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实现生态恢复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挑战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土壤贫瘠、水源匮乏等。
因此,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并不适合这样的地区。
过度的耕作与过度的放牧会导致土壤的进一步贫瘠和侵蚀。
此外,由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缺乏水资源,大规模的农田灌溉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思路为了解决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创新的思路。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状况,合理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种植。
在这样的地区,可以适当引进一些抗旱性强的植物,如沙生植物、仙人掌等,从而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此外,干旱半干旱地区还可以探索发展园林农业和特色产业。
例如,在城市周边或特定的地区可以建设一些农业观光园和生态农庄,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消费。
同时,发展特色产业,如干果加工、草原畜牧业等,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措施土壤的生态恢复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的关键环节。
为了改善土壤的质量,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要加强土壤保水措施,如修建水沟、梯田等,减少水分的流失。
此外,可以利用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土壤的湿度。
其次,要注重土壤的有机质积累。
通过施用有机肥料、种植绿肥作物等方式,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
同时,要合理选择植被覆盖物,避免土壤的暴露和侵蚀。
最后,要加强土壤的保护与修复。
通过合理的耕作措施,如深翻、轮作等,保持土壤的松散和肥沃度。
对于已经受到侵蚀的土地,可以通过固沙治理、植被修复等方式进行防治和修复。
四、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恢复的重要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恢复不仅对于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内陆干旱区植被指数变化与驱动力分析以北天山北坡中段为例

植物生态学报2020, 44(11): 1113-1126 Chinese Journal o f P lant Ecology DOI: 10.17521/cjpe.2020.0111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内陆干旱区植被指数变化与 驱动力分析:以北天山北坡中段为例张文强U罗格平U3*郑宏伟U2王浩4HAMDI Rafiq1,5,6何惠丽U2蔡鹏u 陈春波1>21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国家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8300丨1; 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 3中国科学院中亚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乌鲁木齐830011; 4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北京100875; 5Royal Meteorological Institute, Brussels 1180, Belgium: 6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 Ghent University, Ghent 9000, Belgium摘要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千旱区植被变化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
定量评价植被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对监测 干旱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由于复杂多样的人类活动难以量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多局限 于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而对人类活动影响考虑不足,导致关于这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偏差和不确定性。
该文首先提出 与土地利用相关的人类活动量化表征方法;然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中的较优模型,分析气候变化和具体 的人类活动对北天山北坡中段归一化植被指数(M)K〇的影响。
主要结果:(丨)2000-2015年期间北天山北坡中段年;V D K/总体呈 增加趋势;基于随机森林构建的与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的模型拟合精度明显优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其决定系数(/?2)至 少提高了 24%; (2)研究期内与耕地有关的人类活动对北天山北坡中段分布及时空变化的影响呈增加的特征,在 2000-2015年期间人类活动对变化的贡献率为0.59,超过了气候因子。
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分析1区域水文地质特征依据地貌、地质构造等水文地质条件,可将宁夏中部干旱带划分为陶灵盐台地区和宁中山地区。
1.1陶灵盐台地区盐池县主要位于陶灵盐台地区的东部波状台地亚区,大致沿盐池南北分水岭构成宽缓的向斜,即布伦庙一镇原向斜。
岩层沿大向斜轴线及其两侧形成了较丰富的裂隙孔隙水和承压水,含水层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泥质砂岩。
在500m深度内绝大多数钻孔的单井涌水量为100~500m3/d,矿化度为1~3g/L。
大致以王乐井黄土粱和盐池县南北分岭为界,分为盐池、古西天河、马家滩—大水坑、王乐井黄土梁4个地段。
1.1.1盐池地段位于南北分水岭以东地区,面积为1165.24km2。
地形坡度较陡,地表一般为薄层风积砂覆盖,仅在盐池县城周围和柳杨堡洼地有较厚的第四系堆积物,下伏基岩为下白垩系砂岩、细砂岩、砂泥质页岩。
上部砂岩含水岩组,大致在靠近沿盐池南北分水岭一带分布,东部坡度较大,砂岩含水层直接出露地表,地下水多为东西向发育的冲沟切割,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泉流量为0.136~200m3/d,含水层埋深为30~60m,含水层厚度约为40m,单井涌水量为200~600m3/d。
下部细砂岩含水层分布较稳定,以承压水和微承压水为主,含水层埋深为30~60m,含水层厚度约40m,单井涌水量为100~600m3/d,矿化度为1~3g/L,仅在盐池北部骆驼井一带小于lg/L。
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Mg水,向东至盐池边缘逐渐变为Cl-SO4水。
1.1.2古西天河地段位于盐池县马家滩—王乐井北部一带,面积为1164.70km2。
第四系堆积物分布较广,厚度较小,一般厚小于20m,坳谷间的梁地厚仅1~2m,且多为透水不含水岩层。
只有坳谷、洼地中的第四系砂砾石、中细砂及粘土质砂层中分布有孔隙潜水,如高沙窝古西天河坳谷,呈树枝状向西延伸,发源于苏伯井、安定堡一带,含水层厚度不一,其中以苏伯井、英雄堡、砖井等几个小型洼地地下水较丰富,单井涌水量为4.32~259.2m3/d,水位埋深为2~3m,矿化度小于1g/L。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 ,不 同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越 多 ,面 积 相 差 越 小 ,结 构 越 均
衡。计算公式为 : [13]
n
H=- ∑Pi×lnPi i=1
(1)
式中:H———土地 利 用 信 息 熵;Pi———第i 类 土 地 类
型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
2.2.2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机 制 分 析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机 制
按 二 级 类 型 单 独 统 计 分 析 外 ,其 它 类 型 按 二 级 类 型 统 计 ,一 级 类 型 汇 总 。
尔 多 斯 台 地 ,是 我 国 北 方 农 区 与 天 然 草 地 牧 区 接 壤 的 过渡地带。
该区属中温带 半 干 旱 区,年 均 温10.4℃,年 均 降
2.2 分 析 方 法 2.2.1 土 地 利 用 信 息 熵 土 地 利 用 信 息 熵 的 大 小 反 映 了 土 地 利 用 系 统 的 有 序 程 度 ,土 地 利 用 信 息 熵 值 越
水量126~225 mm,干旱少雨、风大沙多、日照充 足、 蒸发强烈,干旱、冰 雹、沙 尘、霜 冻 等 灾 害 性 天 气 比 较 频 繁 。 土 壤 以 灰 钙 土 为 主 ,结 构 松 散 沙 性 大 。 由 于 降 水 不 足 ,多 大 风 和 沙 暴 天 气 ,风 蚀 和 风 沙 危 害 严 重 ,生 态环境极其脆弱。
the main driving forces inducing land use change in arid area of centra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More importantly,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y combining with some other conditions were the leading factors that induced dynamic change of the 1and use. Key words:land use;driving force;information entropy;changing trend;arid area of central Ningxia Hui
第6期
贾 科 利 等 :宁 夏 中 部 干 旱 带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及 驱 动 力 分 析
63
是气候因素对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 方式解译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对解译结果
用。因此,本文以宁 夏 中 部 干 旱 带 为 研 究 区,应 用 定 经精度评价,综合分类精度均 达 到 89% 以 上,符 合 精
Autonomous Region
土地利用驱动力研究对 解 释 LUCC 时 空 变 化 和 预测模型建立起 到 关 键 作 用,被 认 为 是 土 地 利 用/覆 被变化 (LUCC)研 究 的 焦 点 问 题 。 [1-3] 目 前,国 内 外 驱动力研究更多地 从 人 口、经 济、技 术 和 政 策 等 方 面 揭示由于人为驱动引起 的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自 [4-12] 然 驱
享 网 (www.geodata.cn)提 供 。 所 选 影 像 成 像 时 间 均 在7-8月,已经 过 辐 射 校 正 和 几 何 粗 校 正。 以 宁 夏 回族自治区 1∶25万地形图为参照,并对照4期图像 选取控制 点,采 用 多 项 式 变 换 模 型,在 ERDAS 8.7 软件中进行 几 何 精 校 正、镶 嵌、拼 接、分 割 和 融 合 处
动力因相对稳定研究较少。宁夏中部干旱带处于荒 漠 草 原 和 干 草 原 的 过 渡 带 ,东 西 两 边 处 在 毛 乌 素 沙 地 和腾格里沙漠边缘,自 然 地 理 位 置 独 特,决 定 了 其 自 然地理环境具有明 显 的 过 渡 性、干 旱 性、多 样 性 及 脆 弱 性 等 特 点 。 这 使 得 在 生 态 脆 弱 地 区 ,自 然 因 素 特 别
第 18 卷 第 6 期 2011 年 12 月
水土保持研究 Research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Vol.18,No.6 Dec.,2011
宁夏中部干旱带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贾 科 利1,张 俊 华2
(1.宁夏大学 资源环境学院,银川 750021;2.宁夏大学 新技术应用研究开发中心,银川 750021)
2.1 数 据 来 源 与 数 据 处 理 土地利用数据以1978 年 MSS,1987 年、1996 年
分析采用相关分 析、主 成 分 分 析 法,在 SPSS 13.0 软 件中完成。
和2007 年 TM/ETM 遥 感 影 像 为 基 本 信 息 源,由 国 3 结果与分析
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土地利用变化中 度要求。由于各期数 据 具 有 相 同 的 数 据 基 础 及 分 类
的耦合效应,为揭示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的 自 然、社 会 驱 动 系统,分类结果具有 可 比 性,可 以 进 行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因子提供一个案例。
时空分析。自 然、社 会 经 济 方 面 的 数 据 源 自 1980-
1 研究区概况
2008 年 宁 夏 统 计 年 鉴 。 土地利用分类主要依据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
宁夏中部干旱带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104°17′ 盖特征,参照《土地 利 用 现 状 调 查 技 术 规 程》,把 宁 夏
-107°39′E,36°54′-38°23′N),包 括 中 卫 市 沙 坡 头 中部干旱带 土 地 利 用 类 型 划 分 为 6 个 一 级 类 型,20
摘 要:利用1978年 MSS、1987年、1996年及2007年 TM 遥 感 影 像,借 助 遥 感 和 GIS 技 术 及 相 关 分 析、主 成 分 分 析 方法,对宁夏中部干旱带1978-2007年土地利用 变 化 及 驱 动 力 进 行 了 分 析。 结 果 表 明:1978-2007 年 耕 地、城 镇 用 地面积快速增加,沙地面积减少了281 682hm2。草地以年 均 0.17% 的 速 率 不 断 增 加,林 地 面 积 减 少 了 近 3 万 hm2。 土 地 利 用 系 统 无 序 化 程 度 增 加 ,土 地 利 用 利 用 结 构 复 杂 性 和 多 样 性 增 大 。 人 口 、经 济 、产 业 结 构 、农 业 生 产 、投 入 、富 裕 程度、政策和自然因素是驱动研究区土地利 用 变 化 的 主 要 因 素,其 中,人 口 作 为 社 会 经 济 活 动 的 主 体,对 土 地 利 用 变 化起着推动作用。 关 键 词 :土 地 利 用 ;驱 动 力 ;信 息 熵 ;变 化 趋 势 ;宁 夏 中 部 干 旱 带 中 图 分 类 号 :F301.24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05-3409(2011)06-0062-05
收 稿 日 期 :2011-04-24 修 回 日 期 :2011-07-05 资 助 项 目 :国 家 自 然 科 学 基 金 项 目 (40801219);宁 夏 大 学 211 工 程 重 点 建 设 学 科 “草 业 科 学 与 生 态 工 程 ”子 项 目 作 者 简 介 :贾 科 利 (1975- ),男 ,陕 西 宝 鸡 人 ,副 教 授 ,博 士 ,主 要 从 事 土 地 资 源 与 3S 技 术 应 用 研 究 。E-mail:jiakeli@163.com
区、中宁县、吴忠利通区、红寺堡开发区、灵武市、盐池 个二 级 类 型。 一 级 类 型 即 耕 地、林 地、草 地、城 镇 用
县、同心 县 北 部 等。 土 地 总 面 积 253.7 万 hm2,平 均 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图像分类和数据分析除沙地
海 拔 1 100~1 600 m,处 于 毛 乌 素 沙 地 和 腾 格 里 沙 漠 的 边 缘 ,为 典 型 的 荒 漠 草 原 带 。 在 地 质 构 造 上 属 于 鄂
理 ,结 合 野 外 调 查 资 料 ,建 立 解 译 标 志 ,通 过 人 机 交 互
3.1 土 地 利 用 变 化 分 析 从 表 1 可 以 看 出 ,研 究 区 耕 地 、草 地 、未 利 用 土 地
和沙地面积较大,占总面 积 的 86% 以 上。 其 中 沙 地、 耕 地 和 草 地 面 积 始 终 占 有 较 大 比 重 ,分 别 占 总 面 积 的 16.5% ,27.7% ,24.7% 上 ,体 现 了 研 究 区 是 典 型 的 荒 漠景观下的农牧交错区。
Analysis on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Driving Forces in Arid Area of Centra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JIA Ke-li 1,ZHANG Jun-hua2
(1.School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2.The Appli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enter For New Technology,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By using data derived from the 1978 MSS image and 1987,1996,2007Landsat TM/ETM images and with the help of GIS,the land use change in arid area of centra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was analyzed.At the same time,the driving forces of the land use change was identified by making use of the cor- relation analysis and principal componen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trend of land use change in ar- id area of central Ningxia Hui Autonomous Region was in an enlargement of the areas of cultivated land,ur- ban land,whereas sandy land area decreased 281 682hm2,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rate grassland area was 0.17% ,and area of forest land reduced nearly 30 000hm2 over 30years.The land use information entropy indicating that the degree of disorder for land use system increased,and the structure of land use became complexity and diversity.It was considered that population,economic,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degree,industrial structure,agricultural production,socio-input,government policy,and natural factors 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