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

论汉语称呼语中隐含的民族文化观念摘要:汉语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语言,也是我国人民共同使用的语言,语言也经历了产生、发展变革的整个过程,对我国的民族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民族之间的思维发展和文化心理都渗透到汉语中。
汉语的称呼主要是一种艺术的形式,产生于民主的发展之际,在整个的发展过程中。
受到了民族文化观念的影响,汉语称呼的方式可以反映出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也能够反映出汉族独特的思维观念,审美情趣等等文化特征,语言与文化在各自法阵的过程中是相互关联的。
汉语的发展包含了民族文化,同样汉语的称呼也制约了民族文化的发展,这样的现象也是很多文化因素造成的,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加以解释。
本文主要针对汉语称呼对民族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充分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关键词:汉语称呼语,汉民族文化,等级思想,官本观念,亲和观念正文一、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一)语言与文化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交流思想的媒介,它不仅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还是文化的主要载体。
文化要发展要必须以原有文化为基础,并通过语言来传承。
因此语言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文化构成。
所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二者相生相伴,缺一不可。
(二)汉语称呼语与汉民族文化称呼语是从属于称谓语,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作为当面招呼的、能够表达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哥哥、姐姐、爷爷、老师等。
它作为当面招呼的言语手段,直接在言语交往中指称某人,是语言交际时首先要对听话者说的话,看似普通再简单不过,实则背后隐藏了大量的信息,即可反映交际双方在社会网络层级中特定位置,如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性别,同时还可表达出说话者对听者的情感态度,透露二者情感关系、年龄差距、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等等,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化密不可分,承载着文化。
其中亲属关系称呼语强调了汉民族对宗法等级的重视,社会关系称呼语则凸显了汉人的官本思想,虚拟亲属称呼语则体现了汉人浓厚的人情味,亲和的思想,凝结着浓郁的等级文化气息,却起着和谐均衡人际关系的作用。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

中西方称呼语文化语用差异沈丽红英语101不同国家有其特定的称呼语系统,称呼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因为从称呼语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内涵、语用功能差异、语言伦理差异,甚至还能从中看到中西方思维的差异。
“称呼”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第一个用作动词,是“叫”的意思;第二个用作名次,是指“当面招呼用的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如同志、哥哥等”。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基石,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并形成,因此,通过语言可以了解民族的文化特点。
当然,称呼语既然是一种语言体系,那么它的产生与文化必然密切相关。
拙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称谓性别差异入手,来进一步揭示中西方称谓语的文化内涵,从而提高中西文化交际效果[1]。
Sapir指出“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物,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2]。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被视为东西方文化的代表。
英美文化被视为“我文化”,“个人价值至上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
中国文化被我们称为“我们文化”,“社团价值文化”或“集体主义文化”[3]。
我们可以以亲属称呼作为例子。
在英语文化中,无论性别、年龄、社会地位、权力大小,其平等的观念对称呼语的使用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其称呼语系统中,主要表现为性别和辈分之分,具体的同辈之间则没有长幼的区分,也没有父系和母系之分。
而汉文化中亲属的称呼语体系则划分得特别细致、复杂,不止不同辈的亲属之间有父系和母系的区分,同辈亲属之间的长幼也分得十分细致。
中国文化中,人们对自己伯伯或叔叔的子女分别称做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姑姑的子女则分别称做表兄、弟、姐、妹,舅舅或姨姨的子女都称做表兄、弟、姐、妹。
这些都体现出我们民族文化中的重父系轻母系重男轻女的思想伯伯或叔叔的子女称做“堂”,意思是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是同根;而姑姑、舅舅及姨姨的子女称做“表”则意味着彼此不同姓,不是一族人。
英语中同辈之间的称呼语则不受父辈的影响。
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

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2)English Abstract (3)1. Introduction (4)1.1 A General Description of Appellation (4)1.2 Kinship Appellation (5)1.3 Social Appellation (5)1.4 The Function of Appellation (5)2.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Kinship Appellation (6)2.1 Classification of Kinship Appellation (6)2.2 Differences of Kinship Appellation between East and West (6)2.3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8)3. Contrastive Analysis of Social Appellation (10)3.1 Common Components of Social Appellations (10)3.2 Differences of Social Appellations between East and West (11)3.3 Cultural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12)4. Conclusion (14)References (15)从称谓语看中西文化差异摘要语言是文化交流最基本的方式。
称谓语是人们平常生活中使用较广泛的语言,称谓语的使用是否得体,关系到人际交往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人际关系能否更好地维系与发展。
由于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历史风俗等的不同,汉语和英语在称谓体系上存在较大差异。
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从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方面比较中西称谓体系的异同,进而分析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因素。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 要: 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 习一种文化 , 语言和文化是 一个 有机 的统一体。本文从称 谓语 的角度来 浅
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 系, 从经济模式、 价值观念 、 风俗 习惯 三个 方面来讲 述其对称谓语 的影响 , 而分析语 言 进 与文化之 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 : 语言 ; 文化; 称谓语 文章 编号 : 8 —8 72 O —321)2 4一O 9 —7 O1—42 (OOO —12 2 7
一
[ 称 谓 语 深 入 到 人 们 日常 生 活 的 各 个 角 落 , 反 2 ] 它
而 在 西 方 国家 , 们 以 畜 牧 为 生 , 园经 济 是 他 他 庄 们 的 经 济 基 础 , 就 决 定 了 他 们 没 有 很 强 的 家 庭 观 这 念 , 较注重 个体 生 活 , 以 , 他 们 的 称谓 语 中很 比 所 在 少 有 以 家 庭 成 员 为 尊 称 的 词 汇 。 他 们 一 般 不 会 给 陌 生 人 叫 Un l c e或 Au t 甚 至 自 己 的 孩 子 也 可 以 直 呼 n,
关 。在 各 种 交 际 策 略 中 , 谓 是 最 基 本 的 策 略 之 称
。
们 日常 交 际 活 动 中 是 必 不 可 少 的 , 开 口 交 际 的 第 是
一
十分 重要 的位置 , 为它 规定 了人 与 人 之 间 的血缘 因
关 系 , 与人 之 间高低贵贱 的等级 分 化 。 人
从 东 西 方 不 同 的 称 谓 语 中 可 以 看 出 , 是 由 于 正 其 经济基 础 , 济模 式 的 不 同而 导 致 了文 化 上 的差 经 异 , 文 化 的差 异 正 是 通 过 语 言 表 达 出 来 的 。 反 过 而 来 , 们 可 以通 过 分 析 其 在 语 言 上 的 异 同 , 入 了解 我 深
试论汉语称谓语的文化内涵

value,Han nationality psychology.The chapter analyzes mainly from
three aspects.First,it analyzes character of Chinese related appellation
2、比喻式。将本无亲属关系、亲属语义毫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使之富 有亲缘关系如用喻称兄弟的就有:双风、双珠、双壁、雁行、雁序、荆树、金昆 玉友;喻夫妻的有:连理枝、比翼乌、并蒂莲。
3、反语。如“冤家”,本为仇人,反语作对情人的呢称。 王实甫《西厢记》:
“望得人眼欲穿,想得人心越窄,多管是冤家不自在。” “英雄”,本为褒义词,反语则为懦夫的代名词了:鲁迅《无题》诗:
称谓是人类社会语言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是对人的社会属性、人际关系 的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文化、民族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反映。《现代汉语词典》释 “称谓”为:“人们由于亲属和别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 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
汉语“称谓”一词连用,最早见于《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虽幽显同谋, 而称谓未尽,非所以仰述圣心,允答天人。宜崇正名号,详案旧典。”从这段话 可以看出古人对称谓的重视,是把称谓看为“崇正名号”的大事,这里的“称谓” 一词,指的是称呼和名称,同我们今天所说的“称谓”已十分接近。由于称谓随 着时代的进展,公元前2—3世纪的字书《尔雅》中的《释亲》篇“己开释称谓之 端”(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其后如汉代的《释名》、明代的《俗呼小录》、 清代的《称谓考辨》等都是这方面的著作;而清代梁章钜在三十二卷的《称谓录》, 更是集大成之作。“1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西方文化论文-文体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起始于对彼此的称呼,如何称呼对方是语言交流的一个重要环节。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称呼用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语的不同,是英汉两种文化不同的一种具体表现。
现从文化角度对英汉称谓语进行分析,旨在分析其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称谓语;英汉文化;文化差异一、伦理思想的不同众所周知,中国经历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长期占有主导地位的传统中国伦理思想———儒家思想非常强调等级差异。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人类社会特别重视血缘关系和地位差别。
中国古代社会所提倡的长幼有序、尊卑有序[1]都是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
常被人们提及的“三纲五常”和“三从四德”,则是中国古代制约人们交往的一些礼制规范。
这些规范使得人们在日常的交往中对于对方的身份、地位、甚至称呼都有了明确的定位。
一般在一个家族中,由于受到尊卑有序、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分的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称呼是有所禁忌的。
比如说中国古代晚辈是不可以直呼长辈字号的,下级是不可以直呼上级字号的,否则轻则被视为不敬不孝或缺乏教养的行为,重则会被定罪。
[2]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汉语中的称谓较为丰富,为的是以此来区分人际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按中国的风俗习惯,一般一个家庭里的兄弟姐妹都是按着年龄来分,比如“大哥、三妹”等都是按照年龄的大小进行排序的。
而说英语的国家则可以互相直呼其名,有的甚至对长辈也直呼其名,这样的例子在一些英文电影中经常能够见到。
关于英语中亲属称呼这一现象的解释,与其伦理道德也是分不开的。
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大力推行人文主义,其主要思想就是把人看作世界和命运的主人,正因为受到这一运动的影响,个人主义的思想观念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在之后的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中,“自由、平等”的思想也得到了相应的推广,这一思想逐渐深入人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

从文化的角度谈《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翻译《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之一,其称谓语的翻译意义深远。
在文化角度上,它涉及到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礼仪文化、寓言文化等多个方面。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红楼梦》中的称谓语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如“老太太”、“二姐夫”、“三翁”、“大老爷”等等。
这些称谓语有时是在家庭内部使用,有时又是在社交场合中用来表示尊重和礼貌。
这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友情、师生情等紧密的人际关系,同时也突显出中国人对优雅、客气、细致、周到的文化追求。
其次,《红楼梦》的称谓语反映了中国寓言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翁婿”、“儿媳”、“姑爷”等称谓语的用法,都可以看做是中国寓言文化中吉祥语言的一种体现。
这样的称谓语不仅有实际的使用效果,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形式之一。
最后,从中文翻译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中的称谓语翻译涉及到词汇、语法、结构、习惯用法等多个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身份地位,选择适当的称谓语来表达尊重和礼貌,这是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方式。
综上所述,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红楼梦》中称谓语的中文翻译是带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它不仅反映着中国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英称谓用语比较及其文化内涵

如果要区分却只能采用称谓加上名字 的形式,如 Uncle Tom 等。
(二) 职衔称谓 本文把职衔称谓分为职业称谓和 头衔称谓两大类。职衔称谓语在汉语 中的使用要比在英语中的使用更广 泛。不过这些职业一般是比较受尊重 的职业,遵循合作和礼貌的原则。汉 语中常见的职业称谓语有教授、记 者、医生、律师、教师等,这些职业 一般都可单独做称呼语使用,最常用 的方式是姓氏+职业称谓,如王老师 等。头衔称谓一般有职衔、官衔、学 衔、军衔等,其用法和职业称谓基本 一样,而且普遍遵循“避高就低”的 原则,以表达对对方的尊敬和礼貌。 如主席、书记、主人、经理、经理 等。这些头衔可以直接用作称呼语, 也可以姓氏+头衔。英语中的职衔称 谓语则寥寥无几,一般是较高的职衔 官衔,如总统、教授、博士、法官、 军官等。汉英用法相同的是一些职业 地位较低的如清洁工、营业员、环卫 工等一般不用于称谓语,因为这些称 呼对听话人来说会有不尊重之意。职 衔称谓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 系,也体现了人们的社会地位。 (三) 交际称谓 交际称谓指的是人们在进行社会 交往时使用的一种称谓,它反映了人 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汉 语的交际称谓本文分为两大类:一是 同志、师傅等不分性别的泛称;二是 先生、太太、小姐、女士等有性别区 分的泛称。英语中的交际称谓语也可
学术研究
X U E SH U YA N JIU
中英称谓用语比较及其文化内涵
河南工业和信息化职业学院 苗 勤
摘 要:称谓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社会现象,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组成部 分。引用大量实例,对中英称谓语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的异同,并对这一言语行为进行中英跨文化对比分析。旨在提醒英语学习者应该重视 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进行交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称谓语的角度浅析语言与文化
摘要:学习一种语言其实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本文从称谓语的角度来浅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从经济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三个方面来讲述其对称谓语的影响,进而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称谓语
语言与文化是一个相互统一的历史范畴。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萨丕尔认为,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是社会遗留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1]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了该民族文化的内容,通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可以了解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思维特点等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的文化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承载,而语言的各种特征又渗透在文化的各个层面。
我们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分析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差异。
所谓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务等而得来的名称”。
称谓语是人们交际中相互称呼的用语,包括姓名、头衔等,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一种确认方式。
称谓语属于民俗语言的范畴,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是必不可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
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之一。
[2]称谓语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它反映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特征,通过它,就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
一、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需要不同的语言来承载,同时,不同的文化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对于文化语言这一上层建筑来说,要对其进行研究,就需要对其不同的经济模式来进行研究,这样才能分析其不同的文化语言形式。
对于不同文化语言的研究,可以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中国是一个古代文明古国,她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最终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这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
由此便产生了我们沿用至今的称谓语。
例如,邻里乡亲之间,虽然没有亲属或亲戚关系,但人们总是按性别和年龄,分别称呼对方为某大爷、大叔、奶奶、大婶、大哥、大姐等。
用家庭亲属之间的称谓来表示人与人之间密切的关系,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大家庭观念。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许多有关对人称谓的词语。
赵元任先生在《中国人的各种称谓语》中列举了114种亲属称谓语。
学者潘攀在《论亲属称谓语的泛化》中指出,汉语中标准亲属称谓语多达363个。
[3]这些称谓语在汉语词汇中一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人与人之
间高低贵贱的等级分化。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以畜牧为生,庄园经济是他们的经济基础,这就决定了他们没有很强的家庭观念,比较注重个体生活,所以,在他们的称谓语中很少有以家庭成员为尊称的词汇。
他们一般不会给陌生人叫Uncle或Aunt,甚至自己的孩子也可以直呼其父母的名字,学生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允许的。
从东西方不同的称谓语中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其经济基础,经济模式的不同而导致了文化上的差异,而文化的差异正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
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其在语言上的异同,深入了解其文化之间的差异。
可见,东西方不同的经济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
二、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文化的精神支柱,不同的价值观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体现不同的价值观。
通过语言分析研究可以看出,不同的价值观对语言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不同的价值观对文化的决定作用。
下面,从称谓语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封建自给自足,重视农耕的经济模式不仅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而且也决定了男女在社会上的地位,同时也形成了人们重男轻女的思想价值观念。
在社会上,男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可以成为高高在上的天子,可以读书,进入仕途,求得一官半职,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而女性则是上不得朝堂的;在家里,男人是女人的天,女人要严格的遵循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不得违背。
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在社会、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十分尊贵的,而女性则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特别是在婚姻中,这种现象最为明显。
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在古代,中国的女人结了婚就没有了名字,只是在娘家姓氏后加上一个“氏”字就是她的名字了。
而在西方国家,西方人民族血统观念淡薄,不重家庭,不重人伦,而是奉行个人主义,小孩从小就很独立,长大后更加倾向和父母分开生活。
英、美国人绝不会以宗亲、外亲、姻亲的不同来区别父母的亲人,也不会用uncle或aunt来称呼父母的好友,也更谈不上将亲属称谓用在非亲属成员上去表达亲近感情。
另外,中国人的等级观念比较强烈,内外亲疏分类十分明确,表现在称谓语上就是,见到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
见到长辈、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要毕恭毕敬,不能直呼其名;弟妹不能直接称呼兄姐之名。
在社交称谓上,对等级较高的人,要称呼其职位,如称“孙主任”、“唐经理”等,而不能直呼其名,对等级较低的下级,则可直呼其名,或用“老吴”、“小王”之类的称呼。
然而,在英语亲属称呼中就没有这样的等级观念。
可见,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价值观,正是由于这些价值观的不同,便产生了我们在语言上的差异,也正是语言上的差异,让我们发现了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三、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不同的语言和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不同的风俗习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征。
在中西方不同的风俗习惯下,形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通过称谓语来进行分析研究。
东方国家,特别是中国,深受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主张人与人之间要有一定的秩序。
在古代,主张三纲五常,重视等级观念,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的儒学思想要求人们用“仁”、“礼”来对待他人,所以,形成了中国人爱谦虚的风俗习惯,总是尽量的贬低自己,抬高他人,这样就表现了对对方的尊重。
由此产生了许多表示谦虚的词汇,有贬低自己的,还有对他人的尊称。
例如,表示贬低自己的有:鄙人、小人、拙荆、愚兄等,表示对他人尊称的有:令慈、令尊、令郎、令媛、兄台等。
此外还有很多,这都说明了中国几千年来谦虚的风俗。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较早地结束了封建思想的束缚,比较重视个人的价值,对自己和他人的成就会同等对待。
对于别人的邀请和夸奖,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而东方人则会为了表示谦虚而退让。
所以在西方国家,表示谦虚的词汇很少,表示尊敬的词汇也很少。
这跟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有紧密联系。
从称谓语的角度,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风俗习惯之间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语言和文化,我们只有了解了他们之间的差异,才能为我们进行更好地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都会影响到语言的改变,从而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文化。
对于一种文化来讲,它时刻影响和制约着语言的形成和发展,而对语言来说,它对文化也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5]脱离了语言来谈文化,或者脱离文化来谈语言都是空谈,应该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语言是传递文化的有效工具,文化是语言的强大载体。
通过称谓语,我们了解了影响语言和文化的因素有经济基础、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了解了语言和文化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文化制约着语言,语言反映了文化。
当然,我们还需要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对语言和文化进行分析研究,这就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努力。
参考文献:
[1]马东中外文化交流及语用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4
[2]李慕杰汉英称谓语中文化差异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58-60
[3]陈玲美论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文化因素[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5)
[4]罗长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