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合体字知多少他们的读法有哪些
古今合体字奇字欣赏

古今合体字、奇字欣赏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
合体字有两种: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来显示字义。
如“伐”字从人从戈,表示以戈伐人;“取”字从又从耳,表示捉取一个人;“休”字从人从木,表示人倚着树木。
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会意字;另外一种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个字表示义类,一个字表示字音。
如“河”为水名,从水可声;“张”字指张弓,从弓长声;“经”字指经纬,从糸巠声;“球”字指玉球,从玉求声。
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形声字。
在现代常用的汉字里形声字占90%以上。
还有象形字。
华岳仙掌入云深,太白积雪星斗扪。
雁塔晨钟天竺客,骊山晚照汉唐魂。
草堂烟雾疑龙象,曲江流饮和诗文。
灞柳风雪堪赠与,咸阳古渡过秦人。
龙飞凤舞鸾凤和鸣日日见财法门寺注:这块横幅里的十句谚语,都得以客家语来阐释,其中除第二句与第十句为拆字外,其余八句里的(复字□)与(仨字○)皆取其声。
一春□○百花来。
【音:同(Aanˇ)、(Benˇ)比喻百花开放,缤纷“演变”的景况】二扇门楣○○开。
【音:门字右半部,音同(一)、门字左半部音同(歪ng鼻音ˇ);拆字:形容开门、关门时的声音】三人□○言公道。
【音:同(聪ˇ)(总ˇ);比喻众人聊天说话时的景象】四客□○酒醉归。
【音:(Kiˇ)、(Kiaˇ);形容酒杯交晃碰撞的声音】五路车马□○走。
【音:(Piˇ)、(Piaaˇ);形容许多脚步的声音】六花□○满园香。
【音:(Biˇ)、(Boˇ剥);形容许多花苞开放时的声音】七雷□○连天响。
【音:(Pingˇ)、(Piangˇ);形容许多花苞开放时的声音】八雨□○随时来。
【音:(Siˇ)、(Suˇ);形容下雨时的「淅洓」声】九鸟□○林外飞。
【音:(Giˇ)、(Giaˋ);形容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十行彳亍问秀才。
【音:彳同(气ˋ)、亍为(蹉Oˇ);彳亍为走路之态,此地形容穿木屐走路时的声音】西安文艺北路一户人家门口的对联。
仔细研究发现,这副超级拼接对联竟然含18个成语72个字,每个四字成语合成拼接为一个字来书写,一气呵成、形神兼备。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

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繁简字一、古今字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
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如《礼记·曲礼下》:“朝诸侯,分职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郑注:“《观礼》曰:'伯父寔来,余一人嘉之。
’余,予,古今字余字在甲骨文中已有,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在西周金文辞中习见;而予字最早始见于战国文字,用为第一代称词晚于余字。
于是这两个字在用为第一人称代词时构成古今字。
“余”用在前,是古字,“予”用在后,是今字。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
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① 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
(《城濮之战》)② 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
(《案之战》)③ 于是翦其发。
(《顺民》)④ 臣错茅臣。
(《晁错传》)⑤ 张脉偾兴,外彊中干。
(《韩之战》)以上加“ ”号的字所记录的词,在各句中分别表示联婚、擒拿、剪除、草介、强劲的意思。
后世再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
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的来源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
这里所谓汉字的分化,是指由于汉字记词职务的分化而导致汉字的增益。
古今字对照表

古今字对照表常用字正体、异体、古今字对照表●並,并,併:並(bìng):合併(「冰炭不可以相並兮」(楚辭·自悲));一齊(並肩作戰);實在(他並不糊塗);表平列意(並且)。
“並”唸bàng時通“傍”,依傍:「並陰山至遼東。
」(史記·秦始皇本紀)并(bìng):合,通“併”(兼并);屏除,通“屏”(并歌舞之樂);同,通“並”(并列);競(高皇帝與諸公并起)。
“并”唸bīng時,為古十二州之一。
併:把兩件東西合在一起,同“并”(歸併);除去,通“摒”(併己之私欲必以道。
);一齊,通“並”(併起)。
“并”“併”本有區別,“相合為并,相對為併。
”現在已多混用。
“併”為正體,“倂”為異體。
“并”“併”都有兼合義,但習慣上,“併發症”仍用“併”。
●為、爲:互为异体字,今港台多用“為”,“爲”的使用渐少。
●才,纔:“天賦的能力”之意,用“才”;“刚刚”、“方才”、“仅仅”之意,古書用“纔”。
今此義亦多作“才”,“纔”漸少用。
●采,採,寀,棌:“采”為“採”的初文,也有“精神”“神色”之意,如:神采奕奕。
此義也可寫作“彩”,如:無精打彩。
表示顏色、花樣等意思,只能寫作“彩”,如:精彩、色彩、五彩繽紛。
“摘取”的意义写作“採”;“卿大夫受封土地”的意义写作“寀”,也作“埰”,如:寀地,寀邑(采邑);槲木即“棌”。
如:唐虞棌椽。
●彩,綵:古代是两个字;綵仅用于彩色丝织品;“彩色”、“光彩”用彩。
●抄,钞:“掠夺”,“抄写”之意用抄;“抄写”“謄錄”之意,古用“鈔”,如“詩鈔”,今多以“抄”代“鈔”;”鈔“另有”紙幣“”錢財“”票券“等義。
“抄”與木部的“杪”形近,“杪”音miǎo,義為:樹枝的末梢(雁過林杪);年月季節的末尾(年杪);細微的,同“眇”(杪小)。
●沈,沉:“沉”原為“沈”之俗體,但如今“沉”“沈”皆為正體,“沈”僅作姓氏唸shěn,其他含義均寫作“沉”。
古今讀音不同的字

古今讀音不同的字古今讀音不同的字比如:好雨知時·節(jiè),當春乃·發(fà)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jū)·黑(hè),江船火·獨(dù)明。
曉·看(kān)紅·濕(shì)處,花重錦官城。
古今音上面兩個題目談讀。
讀,一般表現為口動出聲(鄰近的人能感知的聲);也可以默讀,表現為只有自己能感知的聲。
而提及聲音,麻煩就來了。
麻煩的本源是聲音因時、地的不同而不同。
嚴格說,也因人的不同而不同。
如果我們有幸也常出入大觀園的怡紅院,就一定能夠閉目分辨,這聲音是晴雯的,那聲音是襲人的,雖然兩個人都是年齡差不多的北京姑娘。
這分別是韻味性的,或者說,不是語音系統的,再或者說,比如表現為書面上的漢語拼音,就看不出分別來。
由時、地而來的不同就不是這樣,而是表現為語音系統的分別。
時,有長有短,地,有遠有近,長到、遠到什么程度就有變易?變易有大小。
小的變易,或說較難覺察的變易,也許時間相當短、地域相當近就會有吧?時間較難說,以地域為例,民國早年,老北京還保留故土難離的遺風,有個精細的老北京朋友告訴我,東城、西城的語音有小別,他能夠覺察出來。
由此類推,我們可以知道,回顧過去,所謂古漢語,以容易覺察的不同為限,由時的不同而來的,乘由地的不同而來的,那數目就太大了。
舉實例說,明朝唐寅和清朝沈復都是蘇州人,可是語音必有別,因為不同時;孟浩然(湖北人)和王維(山西人)是同時人,可是語音必有別,因為不同地。
這復雜的情況會推導出一個結論,是:我們信而好古,想詳細知道古人語音的情況就太難了。
這難似乎可以躲開,因為:一,我們交流思想感情,用的是現代漢語,要求用普通話的語音;二,看舊文獻,漢字因形見義,可以躲過語音。
這就一般情況說不錯,比如讀《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不知道這位古宋國、今河南的人的語音(如果也念)是什么樣子,但知道意思是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也就夠了。
古代的汉字标音法

古代的汉字标音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
比如“读若”法:儡,相败也,……读若雷。
(《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
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
比如:缓,胡管切。
(《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

古书中的特殊读音一、古今字的读音1、从语音角度来看,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的现代读音完全相同,例如:“止——趾,要——腰,采——採,匡——筐,然——燃、皃——貌、竟——境、坐——座、反——返、面——偭、顷——倾、取——娶、昏——婚、具——俱、辟——避、舆——歟、象——像、辰——晨、舍——捨、戚——慼、涂——塗”等等。
这些字在现代没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都可用这些古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因此他们不存在特殊读音问题。
2、但是另有一部分古字和今字,他们的现代读音却不相同,例如:“共——供、岂——恺、隶——逮、它——蛇、责——债、莫——暮、暴——曝、两——辆、立——位、贾——價、来——徕、弟——悌、知——智、北——背、被——披、道——導、说——悦、卒——猝、详——佯、女——汝、罷——疲、信——伸、冯——慿、干——岸”等等。
这些字在现代有读音上的纠葛,在诵读古书、遇到古字时,一般的处理方法是:a少数使用该字的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如:《说文解字》“它”字下:“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
《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这里的“来”的今字为“徕”。
《诗经魏风伐檀》:“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
”这里“干”的今字为“岸”。
b大多数则使用该古字的今字的现代普通话读音。
如:《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
”《诗经小雅鱼藻》:“王在在镐,岂乐饮酒。
”《论语卫灵公》:“臧文仲其窃位者舆?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战国策燕策》:“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这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在何种情况下取何种,完全是根据人们的习惯,不过为了照顾语意的理解,我们认为后者的处理方法为好。
由于后一种处理方法把古字读成不同于它现代普通话的读音(即今字的读音),因此对于这些古字来说,就形成了特殊的读音。
二、通假字的读音1、一类是通假字与本字的现代读音完全一致,这类没有读音上的纠葛。
古今合体字、奇字欣赏

古今合体字、奇字欣赏合体字:民俗学里一奇葩合体字:黄金万两合体字:招财进宝民俗字是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书法形式,又叫组合字或者合体字、团结字、吉利字。
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君主用来传达命令或徵调军队的符文,通常是把几个篆字合并在一起,刻在竹或木上,再剖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合之以验真假。
组合字书法:吉祥如意到了道教流行的汉代,这种手法便被道士们借用到所谓符篆上,称为“复文”。
因为合体字长期被应用在道教符篆上,而符篆向被认为带有召鬼神、镇精魅的奇特力量;民间亦深受其染,造成以吉语合成文字的兴起。
婚庆吉祥语组合字书法:鸾凤和鸣晚从宋代起,合体字已从道士画符,演变为民众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
传说老子李耳以及武则天等人,都有组合字传世。
我们在清代的厌胜钱上,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
合体字:招财进宝合体字:黄金万两相传唐伯虎独创的汉字,和“才”“财”一样读音,“日日有见才”,勉励自己每天要勤奋。
后被人们延伸为“日日有财见”特别是在商店门上及节日、婚嫁喜庆之时,民俗字常被大书于红纸之上,以图吉祥如意,表达人们的喜悦与期盼。
只是有的组合字没有明确的读音,不免另人遗憾。
不过,这些有读音和没有读音的组合字能够长期流传下来,说明吉祥语组合字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这种民俗特色在于它兼蓄着诸多的装饰性、趣味性、观赏性和艺术性,成为一种寄意式的吉祥辞语。
民俗字又叫组合字或者团结字。
这些字是汉字“词字”的一种,往往一个字是由3到4个字组合而成,合字不合音,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表每一个民俗字都有丰富的故事和含义。
有时表达同一个意思的字,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变体。
比如一个被视为起着辟邪作用的组合字,到了合肥,就在原本已经十分复杂的字体上又加了一个“包”字。
因为包公在合肥,他的威严在民间被人们奉若神明。
沈阳一修堂国学文化中心:“孔孟好学”。
常挂在读书人的书斋,揭示着主人的精神品格清代“孔孟好学”砖香炉民俗字历史悠久但是散轶较多,很多民俗字只有老一辈的人才知道,如果这些老人不在了,说不定那些字也就从此消失了。
古今读音的不同

韵——又叫韵部,是指韵腹和韵尾都相同的字。
韵与韵母不同。
例如ong和iong应该属于两个韵母,但是古人将他们归在同一个韵部中,即东韵。
韵目——韵书中韵部代表字。
如《广韵》平声“先”韵,现代读“-an、-uan、-ian、- üan”等韵母的字,如“先、天、千、年、烟、贤、玄、渊”等。
同韵字中领头字就是韵目。
《广韵》有206个韵目。
《广韵》继承了隋代的《切韵》,《切韵》有193韵。
206韵是隋代语音系统的韵母代表。
在唐初,诗文作者就“共苦其苛细”奏请合用。
也说明了唐宋以来的语音系统不能以206韵爲代表了。
《广韵》“二百零六韵”《广韵》按平上去入四声分五卷,(平声两卷,上去入各一卷),二百零六韵包括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入声34韵。
平上去入是汉语声调,往往有相承的关系,如“东、董、送、屋”,如果不算四声的区别,206韵实际上只有61个韵。
(参杨剑桥《汉语音韵学讲义——<广韵>四声韵目表》)平水韵唐宋以来,诗文押韵,多押平水韵。
南宋江北平水刘渊《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将206韵合成107韵。
金人王文郁作《平水新刊韵略》分106韵。
这106韵就是通常说的“平水韵”。
平水韵的影响很大,一方面是文人作诗用韵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习用,所以清代很多工具书也按照平水韵的顺序排列。
四呼现代汉语普通话中韵母可分为“开、齐、合、撮”四呼。
开口呼是指没有韵头、而韵腹也不是i、u、ü的韵母。
齐齿呼是韵头或韵腹是i的韵母。
i\ ie\ ing合口呼是指韵头或韵尾是u的韵母。
u\ uei\ uang撮口呼是韵头或韵腹是ü的韵母。
ü\ üe\ ün呼古代音韵学家根据不同韵头对韵母进行的分类。
“呼”——宋元等韵图上分开口呼和合口呼。
凡韵头是[u]或主要元音有[u]的是合口呼,反之是开口呼。
江永《音学辨微》说:“音呼有开口合口,合口者吻聚,开口者吻不聚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今合体字知多少他们的读法有哪些合体字,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个字组成的汉字。
合体字有两种。
一种是从组合的两个成分上来显示字义。
如“伐”字从人从戈,表示以戈伐人;“取”字从又从耳,表示捉取一个人;“休”字从人从木,表示人倚着树木。
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会意字。
另外一种是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个字表示义类,一个字表示字音。
如“河”为水名,从水可声;“张”字指张弓,从弓长声;“经”字指经纬,从糸巠声;“球”字指玉球,从玉求声。
这类字文字学上称为形声字。
在现代常用的汉字里形声字占90%以上。
还有象形字。
沂南县铜井镇竹泉村——多福长寿上联是:拐李先生道德高,钟离祖师把扇摇,国舅手执云阳板,果老骑驴赵州桥;下联是:洞宾背剑清风客,湘子瑶池品玉箫,仙姑敬奉长生酒,彩和花篮献蟠桃。
华岳仙掌入云深,太白积雪星斗扪。
雁塔晨钟天竺客,骊山晚照汉唐魂。
草堂烟雾疑龙象,曲江流饮和诗文。
灞柳风雪堪赠与,咸阳古渡过秦人。
龙飞凤舞鸾凤和鸣日日见财法门寺注:这块横幅里的十句谚语,都得以客家语来阐释,其中除第二句与第十句为拆字外,其余八句里的「复字□」与「仨字○」皆取其声。
一春□○百花来。
【音:同「Aanˇ」、「Benˇ」)比喻百花开放,缤纷『演变』的景况】二扇门楣○○开。
【音:门字右半部,音同「一」、门字左半部音同「歪ng(鼻音)ˇ」;拆字:形容开门、关门时的声音】三人□○言公道。
【音:同「聪ˇ」「总ˇ」;比喻众人聊天说话时的景象】四客□○酒醉归。
【音:「Kiˇ」、「Kiaˇ」;形容酒杯交晃碰撞的声音】五路车马□○走。
【音:「Piˇ」、「Piaaˇ」;形容许多脚步的声音】六花□○满园香。
【音:「Biˇ」、「Boˇ(剥)」;形容许多花苞开放时的声音】七雷□○连天响。
【音:「Pingˇ」、「Piangˇ」;形容许多花苞开放时的声音】八雨□○随时来。
【音:「S iˇ」、「Suˇ」;形容下雨时的「淅洓」声】九鸟□○林外飞。
【音:「Giˇ」、「Giaˋ」;形容鸟儿叽叽喳喳的声音】十行彳亍问秀才。
【音:彳同「气ˋ」、亍为「蹉Oˇ」;彳亍为走路之态,此地形容穿木屐走路时的声音】西安文艺北路一户人家门口的对联雷住了网友“金币王”。
仔细研究发现,这副超级拼接对联竟然含18个成语72个字,每个四字成语合成拼接为一个字来书写,一气呵成、形神兼备。
“金币王”说,“套用如今的流行语,可以叫做‘非主流’对联”。
左1一帆风顺左2双喜临门左3互敬互爱左4永结同心左5百年好合左6五谷丰登左7阖家欢乐右1龙飞凤舞右2喜结良缘右3一见倾心右4才貌双全右5心心相印右6比翼双飞右7志同道合另外吉星高照喜结连理开门见喜花好月圆“清气”为“天”;“南员”(古时朝南开的衙门里的官员)为“官”;“方便”为“赐”;“财主” 为“福”。
汇成一句吉言:“ 天官赐福”!!!在河南巩义康百万庄园的匾额楹联、门楣雕刻中,有一条形式独特的砖雕横额,它不仅以雕刻见长,更以其深刻的含义引发人们的猜测、发问。
这是一组别有审议的藏字游戏,它位于主宅区四院主窑门楣上房,从左向右,一共四组八个字,分别是“青气、南元、方便、财主”,隐含着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吉祥语“天官赐福”,青气为天,南元为官,方便为赐,财主为福。
这里“天官赐福”四字用“青气、南元、方便、财主”来代替是因为我国古代,人们常用一些吉祥的图案来表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最常用的便是形声和形意两种方式,形声是利用谐音来获得象征性的效果;形意则是利用直观形象表达非自身意义的内容。
门楣上的“青气”二字证实采用形意法,把青气的气形象地比喻为天。
清代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都城以外的文人汇聚京城参加应试,考中第一名叫解员,由于地域等级差别,第一名必须是直隶省的本籍人,在这种不平等的科举制度限制下,把第二名也称为“元”,称“南元”,“南元”被当作“官”的代称。
“方便”为“赐”,则是来源于佛教用语,因人施教,诱导领悟佛教的真意,以便施教于人,赐福于人,方便于人。
“财主”的意义从字面上大体可以体现出来,古人称财物的主人财主,土地的主人为地主,农耕社会公认的有钱有地才是有福,所以财主也就代表“福”。
“天官赐福”被康家引用至此,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康家的之家理念已经由儒家思想逐步向道家思想过度,认为家有百福都是上天所赐。
另一方面,它寄予着康氏家族的一种美好愿望,期翼赐福天官,能跨鹤登鸾,来至康家有福之地,施福献瑞、再献吉言。
中国汉字有八万之多,其中不免有一些特殊汉字,“笔画最多的汉字”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
2006年2月,中国语言研究院正式宣布,“笔画最多的汉字”的桂冠属于“龖(dá)”字!但这仍免不了引起争议。
例如“靐、龘”,笔画要远远多于“龖”。
广西西部就流传着一个汉字“zéi(贼)”(图),笔画竟有59划之多!汉字魅力:常言道:“汉字之美,美在形体。
汉字之美,美在风骨。
汉字之美,美在精髓。
汉字之美,美在真情。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
在每一个方块字中都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中国情结。
Biang字,据说是目前笔画最多的汉字,称“世界汉字之最”。
其文字的字型是所有传统字典、包括《康熙字典》不曾收录的,而其文字的发音,也是国语普通话拼不成的。
陕西关中Biang-biang面文字儿歌这样唱到: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湾,八字大张口,言字往进走,你一扭我一扭,你一长我一长,当中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挂个丁丁叫马杠,坐着车车逛咸阳。
“Biang”字和“Biang-biang”词汇的发音是拟声词,其相声得名如下:1. 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2. 面在下锅时,在锅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3. 面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4. 面在入口时,在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5. 具备以上声音特性的面十分柔韧而切有弹性,胃口筋道。
谈谈biang的由来:这个字的结体显然是从繁体字“边”字变化而来,书法家写“边”字时候也有将穴部写在上边的写法。
采用解构间架的观察方法,如图所示,蓝色部分是一个繁体的“恋”字。
绿色的部分是一个“胀”字。
不难猜想,“恋”字表现了陕西人对这种麺食的酷爱;而“边”和“胀”二字之音相切,正好是该字的读音biang。
陕西的biangbiang麺吃完,再来一大碗面汤,吃饱以后肚子的感觉就是“胀”。
需要注意的是,“胀”字的偏旁是肉字旁而不是月字旁。
这两个部首很多人容易混淆(比较服和肥,前者属月部,而后者则属肉部)。
因此我认为应该将歌谣中的“月字旁”改为“肉字旁”才对。
因为biangbiang麺的重要佐料就是肉臊子,而月字旁和饮食就没有太大关系了。
左边的肉字旁和右边的立刀旁正好对应,表示用刀割肉之意。
总体上说这个字是个形声字,没有什么具体的含义,就是用来形容这种麺食在制作时发出的“biangbiang”的声音。
但是汉字真的是很奇妙,这个多达五十六画的汉字,不仅表达了关中秦人对麺食的酷爱,而且从该汉字的造型来看,结构饱满,张弛有度。
象征着关中秦人性格的豪放威猛和体型的健壮彪悍。
我常年游走四方,吃米饭也就是普通食量,而且老是觉得吃不饱的感觉。
唯有这biangbiang麺,可以咥上满满的一大碗。
过几日不吃,便会不由自主地贪恋起来。
这也难怪,“biang”字里面藏着的这个“恋”字果然是意味深长啊!1.家和万事兴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志同道合,欢聚一堂,招财进宝,同一梦想,源远流长2.双寿图如月之恒,如日之升,福寿延年,人寿年丰,寿山福海,寿比南山,生日快乐根据淳安县志记载,海瑞任淳安知县的第二年(1559),时年54岁,正值他母亲七十大寿,于是他给母亲买了“市肉二斤”,又书写这个狂草“寿”字作为礼物,草书写成的“寿”是由“生”“母”“七”“十”四字组合而成,这寿字倒过来也仍然是个“寿”字,这不仅让人感叹海瑞书法的精妙。
海瑞书法的特点是俊逸雄健,刚柔并济。
而这“寿”字碑更显别具匠心。
海瑞祠堪称龙山岛的精华所在。
游览海瑞祠,有四大特色引人注目:一是祠堂建筑画栋雕梁,特别是木雕、砖雕、石雕(合称“三雕”)精妙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二是大厅碑廊中的碑刻林立,尤其是海瑞亲笔手书“寿字碑”等碑刻,字体飘洒俊逸,内容蕴涵丰富,让人驻足凝思。
三是祠堂内的海瑞塑像、两侧的木雕壁画、廊柱的诗文楹联无不昭示着海瑞一生刚正不阿、凛然正气的风范,借古寓今,仍具现实意义。
四是庭院中的园林小品,以“高风”、“亮节”为主题,格调通透旷达,布局错落有致,花木疏密相间,让人流连忘返。
海瑞祠由望湖台、门楼、正厅、中堂和思贤院五部分组成。
占地625平方米,建筑面积为547.1平方米,主建筑的高度是12米。
整个建筑既保留淳安民居风格,又具有徽派建筑特色,外观画栋雕梁,飞檐翘角。
尤其是站在望湖台前,近看海瑞祠的建筑风貌,远眺千岛湖镇的一城山色,令人美不胜收,赏心悦目。
天人合一石刻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
它首先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其次表明,人类生生不息、则天、希天、求天、同天的完美主义和进取精神;第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思维模式的全面性和自新性。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中国浙江浦江陈兴中先生于2012年3月至7月创作的集字联体字图,由38笔中文笔画行书联体书写而成,可在字图的不同部位读出96个汉字,创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集字最多的联体字图世界纪录。
八大处关帝庙怪联:上联是:日昍晶(4个日字)安天下,下联是:月朋(3个月字)朤定乾坤。
由《康熙字典》可查到:“昍,许元切,音‘暄’,明也”;“朤,音、义具‘朗’,同出《西江赋》”。
在中国文字叠字谱中,日、月逐叠列增时,读音有变化,一日读“旦”,意为白天短暂;二日读“昌”,意为盛明;三日为“炎”,意为热;四日读“皓”(或“照”),意为天下光明,九日为旭,意为一个新的开始。
一月为“且”,长久之意;二月为“朋”,意为多;三月为“全”(音为“窜”),意为圆满一周期;四月为“亮”,是黑暗和光明的统称。
十月为“岁”,意为很多年、长久。
这种连续叠用,不能读字音,要按照单个字的字数与字同读,所以对联的实际意思是:“九日安天下,十月定乾坤”。
【根据传说】怪联中的上联读“日暖晶华安天下”,下联读“月朋娑罗定乾坤”,横批是“亘古一人”,八大处公园表示,据八大处旅游办主任于长霖介绍,“老爷庙”也叫“关帝庙”,是为纪念关公关羽而修建的,八大处的这所“老爷庙”始建于清末,坐落于八大处公园七处平坡山顶宝珠洞左边,其最负盛名的经管是庙前抱厦明柱上那副曾经让无数达官显贵、墨客骚人瞠目结舌的怪联“日日日晶安天下,月朋定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