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

合集下载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详解及其应用作者:刘清华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年第24期这篇文章针对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内容运用到的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进行了的梳理和归纳,在讲解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时运用其方法能使学生印象深刻,系统的掌握这些内容,并能在解题时运用这种方法。

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中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一)、(二)以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这三节课都是运用了假说—演绎法。

假说—演绎法指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是错误的。

这就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

必修二中在讲解基因分离定律时用的就是假说—演绎法,但课本在论述时有点支离破碎,很多学生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对这种方法不是很理解,在做题的时候也不懂得去运用,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四个步骤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并举例如何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题。

〖HTH〗一、通过《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讲解假说—演绎法〖HT〗〖HTF〗1.根据实验现象提出问题〖HT〗〓孟德尔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子一代表现为高茎。

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性状分离:既有高茎又有矮茎,比例为3:1。

用其他一对相对性状做实验也出现了同样的结果。

看来,F2中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不是偶然的,是什么原因导致遗传性状在杂种后代中按一定的比例分离呢?〖HTF〗2.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HT〗〓孟德尔解释实验现象的关键是F1能否产生两种比例相同的雄配子或雌配子,这也是分离定律的实质。

如能产生,则让F1与其隐性个体矮茎豌豆杂交,后代会出现两种表现型的后代:高茎、矮茎,且比例应为1:1。

〖HTF〗3.实验验证〖HT〗〓孟德尔用F1和隐性个体做了测交实验,得到了与假说演绎的测交实验结果相同的结果。

假说演绎法的妙用

假说演绎法的妙用

5
实验检验
XAXa × XaY 白眼(♂) 红眼(♀)
测交亲代 ( 1) 测交后代
XaY XAY XAXa XaXa 红眼(♀)白眼(♀)红眼(♂)白眼(♂)
XaXa
1:1:1:1
×
测交亲代(2) 白眼(♀)
XAY 红眼(♂)
测交后代
XAXa 红眼(♀)
XaY 白眼(♂)
1: 1
6
得出结论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Y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2、若发生了隐性致死突变,则亲代雄果蝇的基因 型为XbY,后代隐性则表现为致死 bY XBXB X × 红眼 (♀) 红眼(♂) P:
F1:
红眼(♀)
XBXb
×
XBY 红眼(♂)
bY BY B b X XBXB X X X F2: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红(雌:雄=2 : 1)
F2白眼性状为什么只出现在雄蝇中
提出假说
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染色体上,而Y 上不含它的等位基因
P:
XAXA 红眼(♀)
× ×
XaY 白眼(♂) XAY 红眼(♂)
AXa X F1: 红眼(♀)
AXA AXa AY XaY X X X F2: 红眼(♀) 红眼(♀) 红眼(♂) 白眼(♂)
红:白=3 : 1
注意
假说演绎法的关键在于提出一个合理的假说
b、假说演绎法在习题中的应用
将果蝇进行诱变处理后,其X染色体上可发生隐性突变、 隐性致死突变或不发生突变等情况,遗传学家想设计一 个实验检测出上述三种情况。实验时,将经诱变处理的 红眼雄果蝇与野生型的纯合红眼雌果蝇交配(B表示红眼 基因),得F1,使F1单对交配,分别饲养,观察F2的分离 情况。预期结果和结论:

理性思维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理性思维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理性思维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摘要:高中阶段的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让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中不仅掌握知识内容,也要掌握学习的方法,尤其是理性思维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本文先就高中生物教学假说演绎法的应用程序以及应用要点简要阐述,然后就假说演绎法的应用措施详细探究。

“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是在提出假说的过程中,演绎出推论,在实验检验和修正中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那么,什么是假说—演绎法?在提出假说的基础上,如何演绎出推论,发展思维呢?1.“假说—演绎法”的提出与内涵“假说—演绎法”的思想源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

“假说—演绎法”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凝炼,最终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在高中生物教材。

在教材中“假说—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将“假说—演绎法”应用于生物科学研究,不仅能够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理性思维,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2.假说—演绎法”与传统探究的对比分析传统探究过程的基本流程是: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传统探究过程虽然能够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但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探究流程,比如学生提出问题后就开始设计实验,然后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学生一直沿着固有的思维开展探究活动,思维和推理能力没有得到发展,导致思维创新不足,科学思维能力较为薄弱。

而“假说—演绎法”的实施流程是:观察实验过程→在分析中提出问题→逐步提出假说→解释实验现象→设计并演绎→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对比分析可知,“假说—演绎法”是在实验过程中生成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出假说,假说不是在实验现象出现后提出的,而是在分析实验过程中逐步提出的,并且要运用假说逐步解释实验过程。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演绎法是常见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从具体的实例出发,通过推理来证明一般性结论,即从特殊到一般,从假设到结论。

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演绎法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首先,演绎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关系。

学生可以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出发,通过推理过程,明确和熟悉知识之间的联系,加深对知识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其次,演绎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演绎法引导学生从一个具体实例出发,用推理来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增加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

此外,演绎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它需要学生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出发,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推理等方式,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总之,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建立知识关系,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希望教师能够灵活运用演绎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专题四 微专题 三 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

专题四 微专题 三  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

解析 由题干可知,F1中非抗∶抗性=3∶1,且雌雄中都有非抗和 抗性个体,故等位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且非抗为显性;F1中 无斑点∶有斑点=1∶1,且无斑点都是雄性个体,有斑点都是雌性 个体,故等位基因B、b位于性染色体上。
(2)请利用上述实验中的F1为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此性状是受一对 基因控制,还是两对基因控制。请简要说明实验步骤与预期结果。 ①实验步骤:_分__别__取__甲__、__乙__杂__交__得__到___的__F_1中__的__红___花__植__株__自__交__,__统__计__F_2_ _中__红__花__与__白__花__的__比__例__(_分__别__取__甲__、__乙__杂__交__得__到__的__F_1_中__的__红__花__植__株__与__白__花__ _植__株__进__行__测__交__,__统__计__F_2中__红__花__与__白__花__的__比__例__)_。 ②预期结果:若出现红花∶白花 =__5_∶__1_(_2_∶__1_)_,则为一对等位基因 控制;若出现红花∶白花=__1_3_∶__3_(7_∶__5_)__,则为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
4.根据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油蚕(ZW型)能否抗NPV病毒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油蚕 上有无斑点由另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且无斑点为显性。现有两油 蚕杂交,F1中非抗无斑点雄性∶非抗斑点雌性∶抗性无斑点雄性∶抗性 斑点雌性= 3∶3∶1∶1。 材料二 Z、W染色体的同源部分均具有等位基因。 (1)上述两对等位基因_不__位__于___(填“位于”或“不位于”)一对同源染色 体上,理由是_根__据__F_1_表__现__型__比__例__可__知__A_、__a_位__于__常__染__色__体__上__,__而__B_、__b_基___ _因__位__于__性__染__色__体__上__。

“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假说—演绎法”的应用作者:王天誉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2期假说演绎法是科学探索中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方法,在遗传学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近年高考题中有关“假说演绎法”的题目频繁出现,重点考查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以下将对高中生物学中假说演绎法的应用进行简单概括。

一、方法介绍“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得出的预期结果。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

其基本思路简要表示如下:提出问题→做出假说→演绎推理→预期结果→根据实验结果与预测结果是否一致,判断假说是否正确→得出结论(即正确的假说)。

二、“假说—演绎法”应用举例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一章第一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为例介绍“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1.提出问题。

在孟德尔以前,人们对生物的遗传也进行了探索。

但这些探索都没有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大多是猜想和臆断,所以不能对生物的遗传作出科学的解释。

孟德尔设想,对生物的遗传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可能从中找出遗传的科学规律。

豌豆是自花授粉植物,后代一般是纯种;豌豆的相对性状区别比较明显,易于观察和分析。

孟德尔运用豌豆作实验材料,设计了具有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杂交子一代,让杂交子一代自交,得到了杂交子二代。

孟德尔观察和分析了杂交子一代和子二代性状表现和不同性状表现的个体的数据。

在分析数据以前,孟德尔对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概念规范,建立了一套杂交实验知识的概念体系。

孟德尔在分析杂交子二代的数据时,运用当时数学领域的最新成果——统计学。

所以他对数据分析的规律性和科学性都比较强。

孟德尔发现,用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杂交子一代都表现为显性性状;子二代都表现出3∶1的性状分离比。

2.做出假说。

(1)生物的性状遗传是由基因(孟德尔当时称遗传因子)控制的。

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

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

假说演绎法及其应用高考生物考查时,实验与探究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

1.假说演绎法的内容•定义: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

如果实验结果与其结论相符,就说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2.假说演绎法的应用•激素调节的发现原有观点:胃酸→神经→胰腺→分泌胰液实验现象:(1)稀盐酸→小肠腔内→胰腺分泌胰液(2)稀盐酸→血液中→胰腺不分泌胰液(3)切断小肠神经,只留血管:重复(1),结果相同现象解释(假说):沃泰默:该神经反射十分顽固,微小神经难以剔除斯他林、贝里斯:化学调节……在盐酸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一种物质,该物质通过血液到达胰腺,引起胰腺分泌。

•DNA复制方式的提出与证实;•遗传密码的破译;•以及整个中心法则的提出与证实;都是“假说一演绎法”的案例3.运用假说演绎法解题例题 2 从一个自然果绳种群中选出一部分未交配过的灰色和黄色两种体色的果蝇,这两种体色的果蝇数量相等,每种体色的果蝇雌雄各半。

已知灰色和黄色这对相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所有果蝇均能正常生活,性状的分离符合遗传的基本定律。

现用两个杂交组合:灰色雌蝇×黄色雄蝇、黄色雌蝇×灰色雄蝇,只做一代杂交试验,每个杂交组合选用多对果蝇。

推测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可能出现的性状,并以此为依据,对哪一种体色为显性性状,以及控制体色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常染色体上这两个问题,做出相应的推断。

•解题思路:(1)理清条件:自然种群、灰雌×黄雄、黄雌×灰雄、一代杂交;(2)明确问题:推测F1;显性性状?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or常染色体?(3)作出假设:①黄显,常染色体②黄显,X染色体③灰显,常染色体④灰显,X染色体(4)演绎推理:如果①,则自然种群中两个杂交组合的基因型分别为:(aa)灰雌×黄雄(A_) (A_)黄雌×灰雄(aa)↓↓结果:F1:黄多于灰,且不论黄体色还是灰体色,雌雄比例相等(5)得出结论::若两个杂交组合的子一代中都是黄色个体多于灰色个体,并且体色的遗传与性别无关,则黄色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

“假说—演绎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摘要本文以“探究DNA复制的方式”为例,引导学生借助“假说—演绎法”的科学研究方法,逐步还原DNA复制方式的探究历程。

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寻科学本质,提升演绎与推理的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 DNA复制假说—演绎法科学思维《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生物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持有的观点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演绎与推理能力的要求[1]。

在生物学等科学领域探索中,“假说—演绎法”常被广泛应用。

1 假说—演绎法的内涵“假说一演绎法”是指在观察、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并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预测实验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

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推理的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本文以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3节“DNA的复制”中DNA复制方式的探究过程为例,开展演绎推理,逐步建构“DNA分子通过半保留方式进行”这一重要概念,并为发展学生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思维搭建脚手架。

2 基于假说—演绎法的教学过程2.1 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学生观看“3·21” 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搜救视频,并阅读相关资料: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搭建了遇难者身份识别DNA专项比对工作平台,采集132名机上人员生前DNA样本和亲属DNA样本。

在进行比对时,需大量的DNA,专家组会利用PCR技术扩增DNA,PCR技术实质就是DNA复制。

教师创设问题:DNA是怎样精确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的呢?设计意图:以热点情境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存在的实质性价值,引起学生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社会问题,助力社会责任的落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假说―演绎法”的理解与应用
孟德尔运用“假说-演绎法”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和
自由组合定律.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感觉理解起来有困难.
实际上,“假说-演绎法”在生活中也会经常用到.

例如,1.某公共汽车上,你和朋友正在闲谈,突然发觉
自己的精美手机不见了.(发现问题)2.你怀疑是身后“黄毛
青年”所为.(作出假设)3.如果你借用朋友的手机拨打自己
的手机,熟悉的音乐铃声马上在该“黄毛青年”身上响起,
就可断定是他所为.(演绎推理)4.马上拨打――果真响了!
(验证假设)5.小偷――抓他!(得出结论)
“发现问题-作出假设-演绎推理-验证假设-得出结论”这
五步就是“假说-演绎法”的核心.事实上,无论是警察,还
是科学家,并不总是那么幸运.狡猾的小偷往往会在得手后迅
速关机,那你必须重新假设和演绎推理.
在遗传学中,我们经常要判断基因在细胞中的位置.基因
在细胞中要么位于细胞质中(线粒体中和植物的叶绿体中),
要么位于细胞核中.在细胞核中,要么位于常染色体,要么位
于性染色体.在性染色体上,或位于X染色体,或位于Y染
色体.
果蝇的眼形有圆眼和棒眼之分,眼色有红眼和白眼之
分,翅型有长翅和残翅之分.如果你见到一只圆眼雄果蝇,假
定圆眼对棒眼是显性,圆眼基因用B表示,你能推测一下该
基因在果蝇细胞中的位置吗?
例野生型果蝇(纯合体)的眼形是圆眼,某遗传学家在
研究中偶然发现一只棒眼雄果蝇,他想探究果蝇眼形的遗传
方式,设计了如图1的实验.雄果蝇染色体的模式图及性染色
体放大图如图2.
图1图2
请分析回答:
(1)由F1可知,果蝇眼形的是显性性状.
(2)据左图,能否排除细胞质遗传?若能,为什么?
若不能,该怎么办?
(3)该雄性果蝇的棒眼能否只是伴Y遗传?为什么?
(4)若F2中圆眼:棒眼≈3:1,且雌、雄果蝇个体中
均有圆眼、棒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5)若F2中圆眼:棒眼≈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
眼,则控制圆眼、棒眼的基因有可能位于,
也有可能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Ⅰ.
(6)请从野生型(纯合体)、F1、F2中选择合适的个体,
设计方案,对上述(5)中的问题做出判断,写出你的实验
步骤和预期结果与结论.
看一下你做的答案是否正确:(1)圆眼(2)不能; 单
凭亲代圆眼雌蝇杂交F1全是圆眼不足以做出判断,可再让
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如果子代果蝇全是圆眼可证明是细胞
质遗传;如果子代出现棒眼则不是(细胞质遗传是母系遗传).
(3)不能;若是伴Y,即圆眼基因位于Y的III位置,父本
必含YB,子一代雄果蝇应全是棒眼,事实上全是圆眼.(故
否决上图III区段)(4)常(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常染色体
遗传F2出现3:1规律,且雌雄均有)(5)X染色体的II区
段(虽然也是3:1,但仅在雄果蝇中有棒眼,必跟性别有关,
即位于X或Y 染色体上.由于已否决III区段,剩下另两种情
况分析:若位于X的II区段,则亲本为XBXB与XbY结合;
若位于他们的同源区段I,则亲本为XBXB与XbYb结合,
可写出遗传图解推断一下,这是符合题意的.事实上到底应该
是哪种情况呢?推理完毕,接下来要设计实验验证你的推理
是否合理了.(6)思路提供:①用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
雌果蝇交配,得到棒眼雌果蝇.②用棒眼雌果蝇与野生型雄果
蝇交配,观察子代中有没有棒眼个体出现.
结果与结论:①若子代雄果蝇中出现棒眼个体,则圆、
棒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特有区段II.②若子代雄果蝇中不
出现棒眼个体,则圆、棒眼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
段I.
整理一下本题的思路: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确定父本的
基因型.
第一,锁定目标.推测会是XBY还是XBYB?第二,挑
选工具.通常优先选XbXb来测交判断.若题中没有XbXb ,
再看遗传图解.可用F2中棒眼雄果蝇与F1中雌果蝇交配,得
到棒眼雌果蝇XbXb.
明白了这道题,想必你对“假说-演绎法”理解得就比较
到位了.再多加练习,就会得心应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