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新一代抗生素研究开发现状与前景

新一代抗生素研究开发现状与前景抗生素是一种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的药物,在医疗、农业、养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社会对抗生素的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包括滥用、误用、过度使用等,细菌逐渐产生抗药性,很多抗生素已经失去了对抗菌的效果。
这就迫使科学家不断寻求新的抗生素,以应对日益严峻的抗药性挑战。
1. 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科学家在寻找新型抗生素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目前的研究重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天然产物天然产物是从动植物、微生物、海洋生物等自然界中提取的活性物质。
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结构修饰和化学合成等方式改善其药性,常被用于制药工业。
近几年多项研究表明,天然产物仍是新型抗生素的主要来源之一。
举例来说,瑞士领先生物科技公司EVOTEC与世界卫生组织的结核病诊治联盟(UNITAID)联手开展的一项研究计划,成功从地球上最极端环境——南极洲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生素,该抗生素可杀死多种对抗结核病有抗药性的细菌,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1.2 抗菌肽抗菌肽是一种短链肽,它由20个左右的氨基酸构成,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和较好的安全性,可杀死多种细菌。
目前,研究人员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合成和修饰等手段,生产出很多新型抗菌肽,这些新型抗菌肽具有可塑性强、毒性小、抗菌效果显著等优点。
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为例,该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实验中,一种名为pep2的抗菌肽,能够杀死多种对抗药性的细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
1.3 靶向人类免疫系统除了开发新的药物,科学家还在研究如何利用人类免疫系统,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的入侵。
以德国弗赖堡新兴治疗实验室(EMD)为例,该实验室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方案——将合成的抗菌肽与人类免疫蛋白相结合,能够形成高度有效的抗菌药物。
该药物的优点在于对人类免疫系统无害,可以更有效地防治细菌感染。
抗生素概述、分类与发酵生产工艺

对生长中的细胞有效,静止细胞无效。
2、触发细菌自溶酶活性。
抗生素概述、分类和发酵 生产工艺
结构特性
CH CH
O CChemPasteNr
β-lactams
NH2 CH
3.1.2 抗生素的命名原则
(1)根据来源生物的属名定名抗生素,如青霉素。 (2)根据化学结构和性质定名抗生素,如四环素
类抗生素。 (3)一些习惯性俗名、发现的地名等命名,如正
定霉素、井冈霉素、金霉素、土霉素等。
抗生素概述、分类和发酵 生产工艺
3.1.3、抗生素的分类
一. 根据微生物来源分类 ; 二. 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机制分类; 三. 按医疗作用对象分类 ; 四. 按作用性质分类; 五. 按抗生素获得途径分类; 六. 按应用范围分类; 七. 根据生物合成途径分类; 八. 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
S CH
OC N
CH2 CO NH
青核(penam)
S CH CH
ChemOPCastNer
苯乙酸 (侧链R)
6-氨基青霉烷酸(6-APA) (母核)
S
CH3 C
CH3 CH COOH
NH2 CH2
CH
CH2
CO
N
C CH3
ChemPasteCr
COOH
头核(cepham)
S
CH3 C
CH3 CH COOH来自3.2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
抗生素概述、分类和发酵 生产工艺
3.2.1 发展概况
1929年,英国的Fleming——青霉素的发现。 1940年,Florey & Chain, 临床应用青霉素。 1945年,意大利的Brotzu发现一株顶头孢霉
红霉素的发展趋势

红霉素的发展趋势
红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抗生素,它属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红霉素的一些发展趋势:
1. 新的合成方法和改进工艺:随着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改进合成红霉素的方法,以提高产量和纯度,并减少生产成本。
这些努力有助于满足市场需求,并促进红霉素的生产和供应。
2. 多种抗生素的组合应用:红霉素常常与其他抗生素一起使用,以增强治疗效果。
这种组合疗法可以提高疗效,减少抗药性的发展,并减少细菌感染的复发率。
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红霉素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3. 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细菌对红霉素和其他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因此,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学家们正在开展研究,以了解细菌耐药机制,并开发新的策略来应对耐药性的问题。
4. 新的抗生素药物的开发:尽管红霉素是一种有效的抗生素,但目前仍然存在细菌对其产生耐药性的问题。
因此,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开发新的抗生素药物,以应对现有抗生素的限制。
这些新的抗生素可能具有更高的效力和更低的毒副作用,从而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总体而言,红霉素作为一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其发展趋势涵盖了合成方法的改
进、与其他抗生素的组合应用、抗生素耐药性的监测和控制以及新药物的开发。
这些努力旨在提高抗生素的疗效,应对细菌耐药性问题,并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抗生素生产工艺

抗生素(青霉素)生产工艺摘要:发酵工程药物中最主要的就是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上日常应用量最大的抗感染药物、它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内,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关键词:抗生素,青霉素,生产工艺Summary:Fermented project medicine a main one antibiotic, antibiotic daily resisting infection medicining most heavy of employing etc. at being clinical, it living beings, including microorganism, plant and animal, produced in its life activity, can inhibit or influence his organic matter of one kind of biological functions under the humble density selectively.Keyword: Antibiotic, penicillin, production technology内容:抗生素是生物体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
目前人们在生物体内发现的6000多种抗生素中,约60%来自放线菌,抗生素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少数抗生素也可用化学方法合成,人们还对天然得到的抗生素进行生化或化学方法改造,使其具有更优越的性能。
抗生素不仅广泛用于临床医疗,而且已经用于农业、畜牧及环保等领域中。
青霉素是最早发现并用于临床的一种抗生素,1928年为英国人弗莱明发现,40年代投入工业生产,在二战期间立刻大显身手,它能有效控制伤口的细菌感染,挽救了数百万战争中受伤者的性命。
一抗生素的定义抗生素又称抗菌素,指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对于其他微生物具有抑制生长或杀灭作用的化学物质,是制药工业中一类重要原料药。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1. 引言抗生素是一类具有抑制或杀死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用于医疗领域。
而抗生素的生产则主要通过发酵过程来实现。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发酵生产的工艺流程及相关要点。
2.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流程抗生素的发酵生产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2.1. 选材与接种抗生素发酵的起点是菌种的选取与接种。
通常选用的是具有产生目标抗生素能力的细菌或真菌菌种。
接种时应注意保持菌种的纯度,并选择合适的培养基进行预培养。
2.2. 发酵罐配置与预处理发酵罐是抗生素生产的核心设备之一,其配置应根据具体抗生素的特性和工艺要求进行选择。
常见的发酵罐包括摇床发酵罐和搅拌发酵罐。
在进一步发酵前,需要进行罐体消毒和培养基的预处理工作。
2.3. 发酵过程控制发酵过程中,需要对发酵罐中的培养基进行控制和调节,以满足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需求。
常见的控制参数包括pH值、温度、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等。
此外,还需监测微生物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量。
2.4. 抗生素提取与纯化发酵结束后,需要进行抗生素的提取与纯化工作。
常见的提取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法和固相萃取法。
提取后的抗生素需经过一系列工艺步骤,如浓缩、结晶和干燥等,以获得高纯度的抗生素产品。
3. 抗生素发酵生产工艺的关键要点3.1. 培养基配方和优化培养基的配方直接影响着菌种的生长和抗生素的产生。
在选择培养基成分时,需根据目标抗生素的特性和菌种的需求进行优化。
常见的成分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3.2. 发酵过程参数的控制与调节发酵过程中的参数控制对于抗生素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重要影响。
pH值、温度、氧气供应和搅拌速度是常见的控制参数,需要根据具体菌种和抗生素的特性进行合理的调节和控制。
3.3. 发酵罐的选择与配置发酵罐的选择与配置应根据抗生素的需求和工艺要求进行。
摇床发酵罐适用于部分产生低分子量抗生素的菌种,而搅拌发酵罐适用于大规模生产。
同时,罐体的材质、内部结构和附件设置也需要考虑。
新型抗生素研究和开发的现状和前景

新型抗生素研究和开发的现状和前景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也不断涌现。
其中细菌感染是常见的疾病之一,而抗生素作为细菌感染的主要治疗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由于滥用抗生素、基础研究不足、人体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抗生素的使用效果逐渐减弱。
因此,迫切需要开发新型的抗生素,以应对细菌感染的挑战。
一、新型抗生素的发展现状目前,研究人员正着手开发新型的抗生素,以克服当前抗生素的使用限制。
其中最重要的发展方向是针对超级细菌的抗生素。
超级细菌是指对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的细菌,常常导致难以治疗的感染。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就是常见的超级细菌之一。
为克服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在新型抗生素的设计上寻求创新。
传统抗生素的作用原理是杀死细菌或阻止其生长,但这种方法容易导致耐药性。
因此,研究人员开始探索一些具有不同机制的抗生素。
例如,通过干扰细菌之间的信号传递,来阻止它们形成群体,从而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针对细菌感染时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对这些过程中的关键分子进行干预,从而控制细菌感染。
二、新型抗生素的开发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抗生素的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一方面,各国政府以及私人机构已经加大对新型抗生素研究的投入。
例如,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欧洲药物局等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方案,以支持新型抗生素的研发。
另一方面,许多研究机构也在积极探索新型的抗生素,不断推进研究进程。
除此之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为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带来了新的机遇。
例如,可以利用机器学习技术对抗生素化合物进行智能筛选,从而提高筛选效率。
同时,还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对候选抗生素进行生物活性评估,从而缩短研发周期。
尽管新型抗生素的研发面临种种困难,但对于全球的人民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我们期待着在不久的将来,各种新型抗生素之间可以取代传统抗生素,有效地应对各种细菌感染及其所带来的挑战。
阿莫西林生产工艺流程

阿莫西林生产工艺流程阿莫西林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感染具有很好的疗效。
以下是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流程。
首先,制备PenG酸。
PenG酸是阿莫西林的前体药物,需要通过微生物发酵进行生产。
选取一株高产的真菌菌株,如放线菌属,将其培养于含有适当营养成分的培养基中。
在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进行培养,并提供充足的氧气。
放线菌会分泌出PenG酸,经过发酵过程,培养液中含有大量的PenG酸。
接下来,进行PenG酸的转化反应。
将培养液中的PenG酸通过过滤等方法分离出来,然后加入适量的有机溶剂,使PenG酸溶于有机溶剂中。
在适当的反应条件下,加入阿莫西林抑制剂,触发PenG酸的转化反应。
反应过程中,PenG酸的侧链会被打开,并与阿莫西林抑制剂的结构相结合,形成阿莫西林的结构。
然后,进行阿莫西林的分离纯化。
通过重结晶、溶剂萃取等方法,将反应混合液中的阿莫西林分离出来。
再通过色谱层析等技术,将阿莫西林与其他杂质进行分离纯化,得到纯度较高的阿莫西林。
最后,进行阿莫西林的制剂制备。
将纯化的阿莫西林与适量的辅料混合,通过混合、制粒、压片、包衣等过程,制备成片剂或胶囊剂等成品药物。
最终,对成品药物进行质量检测,确保阿莫西林的纯度和药效符合要求。
阿莫西林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PenG酸的制备、PenG酸的转化反应、阿莫西林的分离纯化和制剂制备等步骤。
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需要掌握好反应条件,加强对微生物发酵和药物分离纯化技术的研发和改进,以提高工艺流程的效率和产量,保证阿莫西林的质量和供应。
同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资源,推动药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

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概述: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
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合成途径,科学家们成功地利用微生物产生抗生素,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对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作用机制1. 微生物菌株的筛选:微生物菌种的选择是抗生素合成的基础。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微生物进行筛选和分离,最终找到了一些具有高产抗生素能力的菌株。
2. 发酵条件的优化:在微生物合成抗生素的过程中,合适的发酵条件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科学家们通过调整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条件,优化了发酵过程,提高了抗生素的产量和纯度。
3. 策略和调控:通过对微生物代谢途径的了解,科学家们可以设计并引入新的策略和调控方法,以提高抗生素的合成效率。
例如,可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调节一些关键酶的活性,以增加合成途径中的中间产物和抗生素的积累。
二、微生物发酵工艺在抗生素合成中的具体案例1. 青霉素的生产: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重要抗生素。
通过对青霉菌的发酵工艺的研究,科学家们成功地实现了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
青霉菌在合适的发酵条件下,能够利用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氮源和微量元素等,合成青霉素。
通过对菌株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优化,已经实现了青霉素的高产。
2. 链霉菌素的合成:链霉菌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对细菌和真菌都有抑制作用。
利用链霉菌菌株进行发酵合成链霉菌素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通过对链霉菌的生理代谢途径的研究,科学家们确定了链霉菌素的主要合成途径,并根据代谢途径设计了合成策略。
通过发酵工艺的优化,已经实现了链霉菌素的高效合成。
3. 庆大霉素的制备:庆大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具有抑制多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和一些阴性细菌的作用。
科学家们通过对庆大霉菌的研究,成功地实现了庆大霉素的合成。
通过优化发酵条件并引入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了庆大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论文
题目: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2012 年10 月30 日
抗生素生产工艺以及发展前景
摘要: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素和四环素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是生物在其生命过程中产生的能在低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关键词:抗生素;生产工艺;应用;发展前景
一、抗生素的概述
抗生素是青霉素、链霉素、红霉索等一类化学物质的总称。
它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产活动过程中所产生,并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性地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有机物质。
抗生素的生产目前主要用微生物发酵法进行生物合成。
很少数抗生素如氯霉素、磷霉素等亦可用化学合成法生产。
此外还可将生物合成法制得的抗生素用化学或生化方法进行分子结构改造而制成各种衍生物,称半合成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就是半合成青霉素的一种。
二、抗生素的发展
最初认为,抗生素是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在低浓度下就能抑制它种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甚至杀死它种微生物的化学物质.然而,抗生素的迅速发展很快就突破了这一定义:在来源上,已不局限于微生物,它包括高等动、植物产生的代谢物,也包括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在性能上,从抗菌到抗肿瘤、抗
病毒、抗寄生虫等物质亦属抗生素范畴.纵观抗生素的发展史,抗生素的研究、生产大体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1.天然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28年,英国科学家弗莱明(1881-1955)偶然发现了青霉素.1938年,Chain和Florey等科学家又成功地从点青霉的培养液中分离制得青霉素.40年代初期,随着培养方法的改良,青霉素的生产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产量迅速增加.由于青霉素的发现,挽救了无数感染性病人的生命,被当时的人们誉为黄色的魔物,科学家Fleming、Florey和Chain因此同时获得了1945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奖.之后,一系列新抗生素如链霉素、氯霉素、金霉素、新霉素、土霉素、红霉素等相继被发现,对如肠伤寒、斑疹伤寒及赤痢等有特效.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青霉素G开始使用时只有8%葡萄球菌对它有耐药性,而到了1962年,耐药的葡萄球菌增加到70%,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对抗生素的结构改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显得日益重要. 2.半合成抗生素的发展阶段
1958年,发现了青霉素的活性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并通过6-APA的酰化反应合成了一系列新的青霉素.随后,对头孢菌素C结构进行改造研究,分离出母核7-氨基头孢霉烷酸(T-ACA).目前,大多数半合成头孢菌素均为母核7-ACA中的7位氨基酸及3位乙酰甲基进行化学改造制得的衍生物.1960年,通过对四环类抗生素、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大环内酰抗生素、利福平类抗生素等相继进行化学改造,获得了大量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力强、稳定、毒性小、易吸收等优点的半合成抗生素.目前,半合成青霉素和半合成头孢菌素品种已不下70个,其产量和销售额占据着抗生素的大半壁江山.
3.药理活性物质的发展阶段
80年代后,又出现了抗生素发展的第三个高峰,这一时期发现的新抗生素的特点是酶抑制剂、免疫调节剂、抗肿瘤活性物质、杀虫剂等药理活性物质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三、抗生素的分类
1.根据抗生素的生物学来源分类
(1)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霉素等。
在已发现的抗生素中,由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占一半以上,特别是链霉菌属产生的抗生素最多。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这些抗生素对病原菌杀菌浓度和抑菌浓度很接近,所以效率高,毒性低。
(3)细菌产生的抗生素如多黏菌素、枯草菌素、短杆菌素等。
(4)植物和动物产生的抗生素如蒜素和鱼素等。
2.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它们都含有一个四元内酰胺环,这是在当前最受重视的一类抗生素。
(2)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
在它们的结构中既含有氨基糖苷,也可以含有氨基环醇的结构。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它们的结构中含有一个大环内酯作配糖体,以糖苷键和1-3个分子的糖相连。
(4)四环类抗生素如四环素、金霉素和土霉素等。
它们都是以四并苯为母核。
(5)多肽类抗生素如多黏菌素、杆菌肽等。
它们的结构含有多种氨基酸,经肽键缩合成线状、环状或带侧链的环状多肽。
(6)蒽环类抗生素如阿霉素、柔红霉素等。
这一类主要是抗肿瘤类抗生素。
(7)喹诺酮类抗生素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等。
这一类抗生素均使用全合成法生产,其抗菌活性强,抗菌普广,而且毒副作用小。
四、抗生素生产工艺
青霉素的生产历史最长,工艺最成熟。
故以其生产工艺为例,作简要介绍。
(一)工艺流程
消沫剂
↓
冷冻干燥孢子——→琼脂斜面孢子——→米孢子——→种子罐——→发酵罐
↑
菌体丝——→综合利用补料(前体、氮源、碳源)
↑
——→过滤——→青霉素回收
(二)工艺说明
1.菌种
青霉素的生产菌种按其在深层培养中菌丝的形态分为丝状菌和球状菌两种。
丝状菌根据其孢子颜色又分为黄孢子丝状菌和绿孢子丝状菌。
目前,生产上采用产黄青霉菌的变种绿孢子丝状菌作为青霉素的生产菌种。
2.培养基
(1)碳源主要用以供给菌种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构成菌体细胞及代谢产物。
常用碳源包括淀粉、葡萄糖和油脂类。
(2)氮源主要用以构成菌体细胞物质(包括氨基酸、蛋白质、核酸)和含氮代谢物。
有机氮源中包括黄豆饼粉、花生饼粉、棉籽饼粉, 玉米浆、蛋白胨、尿素、酵母粉等。
无机氮源中包括氨水, 硫酸铵、硝酸盐和磷酸氢二氨等。
在含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菌丝生长速度较快,菌丝量也较多。
(3)无机盐和微量元素抗生素产生菌和其他微生物一样,在生长、繁殖和产生生物产品的过程中,需要某些无机盐类和微量元素。
如硫、磷、镁、铁、钾、钠、锌、铜、钴、锰等,其浓度与菌种的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配比和浓度。
此外,在发酵过程中可加入碳酸钙作为缓冲剂以调节pH。
(4)前体前体是在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中,被菌体直接用于产物合成而自身结构无显著改变的物质。
此外,有时还需要加入某种促进剂或抑制剂,如在四环素发酵中加入M-促进剂和抑制剂溴化钠,以抑制金霉索的生物合成并增加四环素的产量。
四、素的提取
常用的抗生素提取方法包括有溶媒萃取法、离子交换法和沉淀法等。
(1)溶媒萃取法
抗生素在不同pH条件下,在水与溶媒中溶解度不同,利用此原理就可调节pH的办法使抗生素从发酵滤液转移到有机溶媒中去,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所选用的溶媒与水应是互不相溶,同时溶媒在一定的pH下对于抗生素应有较大的溶解度和选择性。
目前一些重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红霉素和林可霉素等均采用此法进行提取。
(2)离子交换法
原理:利用抗生素能解离为阳离子或阴离子的特性,使其与离子交换树脂进行交换,将抗生素吸附在树脂上,再以适当的
条件将抗生素从树脂上洗脱下来,以达到浓缩和提纯的目的。
此法具有成本低、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已成为提取抗生素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链霉菌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多粘菌素等均可采用离子交换法。
此法在生产过程中PH变化较大,不适用于稳定性较差的抗生素等。
(3)其他提取方法
如直接沉淀法就是提取抗生素的方法中最简单的一种。
例如四环类抗生素的提取即可用此法。
发酵液在用草酸酸化后,加黄血盐、硫酸锌,过滤后得滤液,然后以脱色树脂脱色后,直接将其PH调至等电点后使其游离碱折出。
五、抗生素发展前景
20世纪70年代以来,抗生素工业飞速发展,抗生素新品种不断出现。
到目前为止,已经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品种有120多种。
如果把半合成抗生素衍生物及其盐类计算在内,估计不少于350中。
其中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及大环内酯类为最常用。
目前对抗生素的研究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寻找新的抗生素新的抗生素的来源有从土壤中寻找产生新抗生素的菌种;通过化学结构的改造应用遗传工程手段得到产抗生素菌等。
应用遗传工程手段改造已知菌种,将是今后新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之一例如:用内切酶将所需遗传基因切下,设法重组到另一菌株的染色体上,从而改变菌种的遗传学特性;或将参与产生抗生素的质粒转人另一两株,使其产生新的抗生素。
2.解决耐药问题人们发现,抗生素在反复用于治疗病菌感染时,疗效会逐渐降低,说明病菌会产生耐药性的突变菌株。
如何防止和解决耐药菌的产生仍然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目前解决耐药途径有:(l)寻找新的抗生素,寻找细菌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抗药性的新化合物;(2)研制抗生素钝化酶的抑制剂。
例如棒酸,就
是最早发现的抗生索钝化酶抑制剂。
.
参考文献:
[1]发酵工程/刘东,张学仁主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抗生素多学科研究入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3]王大琛,陈陶声.微生物工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4]网上查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