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政治1.2.1哲学的基本问题课后作业新人教版必修4

合集下载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2019春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教学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含答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一框哲学的基本问题1.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3.结合学生自身学习实际,能够说明生活中必须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

“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

【自主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天人合一”属于什么观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另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天人合一”属于唯物主义。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想一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与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一回事吗?不是。

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作出的正确回答。

2.内容(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有同一性的问题。

(2)根据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义两大阵营。

(3)知论。

【判一判】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错误。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二、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23【连一连】探究点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材料一: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说:“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之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

”费尔巴哈反驳道:“如果小猫看到的老鼠只是存在于小猫的眼睛中,如果老鼠是小猫视神经的感觉,那么为什么小猫用它的爪子去抓老鼠而不去抓自己的眼睛呢?”材料二:有一天,庄子和他的朋友惠施一起外出散步,走到一座桥上,只见桥下有很多鱼不停地游来游去,穿梭嬉戏,自由自在,好不惬意,于是庄子说:“鱼是多么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感觉如何,可是你也不是鱼呀,你怎么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按照惠施的说法,不是鱼就不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不是物就不知道物的道理了。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课后习题:追求智慧的学问(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高中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课后习题:追求智慧的学问(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时代精神的精华追求智慧的学问课后篇巩固提升1.“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这种价值观有利于促进社会的科学、和谐发展。

下列认识正确的是()①哲学的发展与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②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③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升④哲学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促进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③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起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由“生态价值观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的严重生态安全问题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可以得出①②应选。

2.中国早期的哲学家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都曾思考和探究“天”的道理。

有人认为,对于大自然的神秘无动于衷的人,是不可能真正领悟哲学的内涵的。

这反映了()A.哲学的任务在于认识和解释世界B.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C.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大自然的惊异D.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老子、孔子、墨子、孟子等都曾思考和探究‘天’的道理”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D项符合题意;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A项说法错误;哲学性质不同,作用不同,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B项说法错误;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C项说法错误。

3.哲学能够给我们的生活指引方向、提供方法,使我们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这说明()A.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哲学离不开生活B.哲学是对人生变化与发展普遍规律的思考C.哲学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及人生的发展D.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使我们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说明哲学是智慧之学,是人们美好生活的向导,D项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生活离不开哲学,A、B两项与题意不符;真正的哲学才能使我们正确地看待世界及人生的发展,C项说法不准确。

高中政治 哲学改错题专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改错题专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4

哲学判断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7.“气者,理之依也”是唯心主义观点。

二、辩证唯物论8.物质和意识都可以独立存在。

9.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10.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因此,有了人脑,就一定能产生意识。

11.鬼神观念、梦境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12.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

1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15.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唯心主义,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形而上学。

16.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17.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与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18.规律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19.人能改变和创造规律,为人类谋福利。

20.在客观规律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

2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使客观符合主观。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22.实践是指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3.实践是认识的主要书本。

25.亲自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26.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27.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

28.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29.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30.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真理。

31.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2.创造性思维辩证法33.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34.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

35.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

36.联系是客观的,也就是说事物之间的联系无法改变。

37.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8.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39.部分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变化,有时甚至还会对全局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

(完整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超详细整理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一、生活处处有哲学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的智慧来自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a.从哲学本义上看,哲学是爱智慧,追求智慧的。

b.从哲学的功能上看,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

4、哲学与生活的关系(1)哲学依赖于实践,哲学产生于实践。

(2)实践需要哲学。

(3)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1、世界观的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方法论的含义:世界观用来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1)区别:①世界观人人有,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②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

★(2)联系:①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和哲学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观点。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①反对把哲学简单化,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

②反对把哲学神秘化。

4、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①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㈡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具体知识分类(1)自然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

(2)社会科学知识: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知识。

(3)思维科学知识:关于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

6、哲学是对自然、社会、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7、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研究范围和对象不同):具体科学研究的是世界某一特定领域中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哲学研究的是整个世界共同的、普遍的性质和规律。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练习题: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6-哲学史上的伟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同步练习题:第1单元-学业分层测评6-哲学史上的伟

学业分层测评(六) 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学业达标]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是()A.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B.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C.工人运动出现新高潮D.资本主义国家基本矛盾的尖锐化【解析】本题是对教材基础知识的考查,只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三个基础即可作答。

【答案】 B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文艺复兴B.法国启蒙运动C.空想社会主义D.德国古典哲学【解析】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和空想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这里强调的是直接理论来源,只有D符合题意。

【答案】 D3.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前人理论成果的态度是()A.机械相加B.全盘吸收C.直接利用D.批判继承【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崭新哲学,虽然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的精华,但这种吸收不是简单的机械相加,而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丰富经验和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汲取前人的合理思想。

可见,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前人理论成果的态度。

【答案】 D4.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

这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A.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B.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这说明此前没有唯物史观,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就已存在。

【答案】 C5.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

这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A.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D.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解析】邓小平同志的谈话没有涉及自然领域,排除B;既强调创新,又强调“看准了”,体现了A;C中的“继承性”与材料无关;D颠倒了主客观的关系,主观应与客观相统一。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

《第一课 2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 哲学与文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含义及辩证统一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探究哲学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教学的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含义。

2. 准备一些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关的思考题,供学生讨论和思考。

3. 制作PPT课件,以辅助课堂教学。

四、教学过程: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强调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核心意义。

2. 导入新课内容,讲解思维和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将哲学思维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4. 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强调哲学思维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哲学思维应用于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

5. 布置课后作业:学生写一篇关于哲学思维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文章,下节课进行分享。

6. 提醒学生做好课堂笔记,以便课后复习巩固。

五、教学反思与改进教师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检查教学内容的完成情况、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效果等,并根据反馈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两对矛盾关系,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

2. 教学难点:将哲学基本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教学视频和案例,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分析。

2. 准备白板或投影仪,以便展示讨论结果和案例分析。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1.哲学思维方法哲学思维方法是指哲学研究问题的基本思维方式和方法。

主要包括:辩证思维、批判思维、综合思维、逻辑思维等。

哲学思维方法对于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2.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哲学家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存在问题、认识问题、价值问题、方法问题。

哲学家的思想主要表现在对这些基本问题的态度和解决方法上。

比如,康德主张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黑格尔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整体,而马克思主张历史的发展是价值问题的解决过程。

3.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具体包括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方面内容。

文化的特征主要包括:多样性、发展性、全面性、相对性等。

4.文化与文明文化与文明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文化是指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精神生活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该民族、该社会的社会生活的总和。

文化属于精神文明范畴,而文明包括了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文化与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5.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差异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创造的文化各具特色,且各种文化之间存在巨大差异。

文化差异包括语言差异、宗教差异、传统习俗差异等。

而文化多样性在推动文明进步、丰富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6.尊重文化差异与维护文化多样性在全球化的今天,尊重文化差异与维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当代人们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尊重文化差异是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权利,是维护人类合作共赢的基础。

维护文化多样性是保护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是促进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重要前提。

7.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民起着重要的精神支撑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22张)

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1-2哲学的基本问题 课件(22张)
——恩格斯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内容
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 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本体论”之争)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意识)和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
是划分可知论与不 可知论的标准
(“认识论”之争)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第一性问题)
(何者为第一性问题;何者为本原的问题;谁 决定谁的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存在)
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5.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6.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7.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方寸上燃烧,在一定的方寸上熄灭 。
唯物主 义的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小结:人们对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基本流派的认识与人类的实践 水平和认识水平密切相关。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比较
形态
基本观点
合理性
局限性
共同点
古代朴素唯 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 学唯物主义
辨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
把世界的本原归结 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 把物质混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议题一:“哲学“思辨”所辩何物?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基本问题的概念和方式不同。
01 •泰勒斯:水是世界的本原
西
02 •赫拉克利特: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03 •康德:存在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但人的思维不能 认识物自体本身:只能认识“现象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第一框 哲学的基本问题

1.“雾里看花,水中望月,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从哲学上看,这句歌词反映了( )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问题 ③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④世界观
与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解析“谁能分辨这变幻莫测的世界”这句话探讨了思维和存在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③符合
题意。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的分歧是围绕意识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的问题展开的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
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展开

A.②③④ B.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答案B
解析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而非辩证关系问题,①错误。②是正确的,思维与存
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故③⑤错误,④正确。

3.2016年12月14~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
经济工作的规划。从哲学角度来说,这体现了(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D.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问题
答案B
解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既是对2016年经济工作的总结,又是对2017年经济工作的规划,在哲学上
就是要处理好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的问题。
4.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这是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唯物主义前提,只
有肯定这一条,我们才能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是( )
A.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B.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C.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
D.物是观念的集合
答案B
解析B项认为“神”(思维)是由“形”(存在)决定的,正确反映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符合题意。
A、C、D三项都认为思维决定存在,这是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歪曲反映。

5.意大利蒙扎市议会曾通过一项法案,禁止市民将金鱼养在圆形鱼缸里观赏。提案者解释说,把金
鱼养在圆形鱼缸里非常残忍,因为鱼缸弯曲的表面会让金鱼眼中的“现实”世界变得扭曲。可问题
在于,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感知到的“现实”世界就是真实的?金鱼看见的世界与我们所谓的“现
实”世界不同,但我们怎么能肯定它看到的就不如我们看到的真实?这一事例告诉我们( )
①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②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

③只有换位思考才能对事物的“真实”性作出判断 ④感知无法对“现实”作出是否“真实”的
回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对于现实与扭曲的理解说明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①正确;材料
强调的是人的认识能否正确认识存在,说明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是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②正
确;材料强调的是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而不是是否换位思考,排除③;④说法错误,人的思维可
以正确认识存在,故排除。本题答案选A项。

6.“人的认识不能超出感觉的范围,至于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那是无法知道的。”这句
话属于(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不可知论 D.可知论
答案C
解析解答引言类题目的关键是准确理解引言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根据引言提供的有效信息,与基
础知识相联系,用教材知识解释引言,引言的含义自然明确。本题考查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
的内容。人的认识属于思维,客观事物属于存在,“感觉之外的客观事物是否存在,那是无法知道
的”说明思维不能认识存在,属于不可知论。故排除A、B、D三项,C项入选。

7.哲学史上尽管学派林立,但古今中外一切哲学派别的斗争,基本都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展开的。这是因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②是人类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
避的基本问题 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物质基础 ④贯穿哲学
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本题实际是问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③观点错误,对思维和存在何
者是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另外,哲学属于精神范畴,不是解决其他一
切哲学问题的物质基础。

8.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很丰富,其中明代就有两位有名的哲学家。明代后期的王夫之把我国古代唯物
主义哲学推向了高峰,他说:“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不能脱离
“气”而存在,批判了“理生气”的唯心主义观点。而明代的王阳明是个典型的唯心主义者。一次
他在游山玩水时对友人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
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阳明的谈论集中到一点就是主张“心外无物”。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什么问题而形成的?结合上述结论,简要说明题中“问题”成
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理由。
答案(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
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
识存在的问题。
(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同时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
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
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1.在实际生活中,古今中外,人们都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计划与现实的关系。这说明( )
①存在决定思维,思维是存在的正确反映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无
法回避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哲学发展的始终 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
的基本问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解析“计划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对存在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
可能是错误的,①观点错误。所以选C项。

★2.右面漫画《一刀切》涉及的哲学问题是 ( )
一刀切
A.思维和存在谁决定谁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C.主观精神与客观精神的关系问题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关系问题
答案A
解析某市要求2015年全市所有人都要学会说英语,这是将主观想法强加于现实,是不符合实际的做
法,故答案选A项。

3.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
观的新理念。这充分说明( )
①我们党正确处理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
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问题 ③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 ④
我们党在制定政策时坚持了唯物主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发展实际属于存在,科学发展观属于思维。我们党根据我国的实际提
出科学发展观,正确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坚
持了唯物主义。因此,①②④符合题意,③明显错误。应选B项。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6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2012年,河北唐山连续两次发生的地震引起人们
的强烈关切。为此,专家根据1976年至今的监测数据分析,认为目前唐山地区地质活动处于稳定状
态,不会发生大地震。古时候,由于人类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有限,地震预测难以实现。面对地
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近代以来,随着人类认识水平
的提高,尤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到目前为止,人
类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源、震级等。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哲学的哪些基本观点?
(2)这些基本观点在哲学上统称为什么?它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案(1)①面对地震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古时候的人们只能听天由命,服从所谓的“天意”,反
映了思维决定存在,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存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②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尤
其是各种认识工具的不断完善,人们对地震的预测水平不断提高,反映了存在决定思维,思维能正确
认识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①这两个基本观点在哲学上统称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②它包
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
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