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教学设计
“下面,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1.请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2.请举例说明诗句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想象一下,你是诗人王观,请为你即将离别的朋友写一段送别的话。”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设想
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诗人王观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诗人及诗歌背景的兴趣,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诵读感悟: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体会古诗的韵律美,感受诗人的情感,为深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3.课堂讲解:针对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a.通过对比、联想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悟诗句中的友情、离别等情感。
b.结合山水意境,让学生体会诗人笔下的自然美,培养审美情趣。
4.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5.课堂拓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诗歌主题相关的诗句或短文,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6.课后巩固: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诗歌翻译、感悟写作等,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诗句的意义、修辞手法、诗人情感等方面进行讨论。
“现在,请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这首诗中,诗人是如何描绘浙东山水的?他表达了怎样的离别情感?诗句中有哪些修辞手法?请各小组做好记录,稍后我们将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实战演练,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及深层内涵,尤其是对诗句中蕴含的友情、离别等情感的理解。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8.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部编版古诗词诵读8.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教案教学设计(含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六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4.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理解、感悟诗词。

5.让学生感悟诗词的韵律,培养主动学习古诗词的浓厚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古诗词文化的热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一些古诗词。

教学课时:10课时教学过程:第八课时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由宋代词人王观写的一首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①解题:“卜算子”是词牌名,它标明了词的调子,词牌的名称有很多,如“渔歌子”“蝶恋花”“菩萨蛮”等等。

不同的词牌有不同的调子。

②“送鲍浩然之浙东”是这首词的题目。

浙东:浙江的东南部,鲍浩然的家就在那里。

送别好友鲍浩然去浙东,题目点明了主要事件。

3.简介作者:王观,宋代词人,字通叟,如皋(今江苏如皋)人。

宋仁宗时中进士,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

其词构思新颖,用语佻巧,不落俗套。

二、初读词,正确流利。

1.自由读。

2.指名读。

(字正腔圆)3.指名读。

生评价。

4.注意读出节奏,注意断句,押韵。

三、理解词意,品读感悟。

(一)“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1.眼波横:眼波横流;眉峰聚:眉峰紧锁。

2.意思:水像美人的流动的眼波,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3.谁来说说这句词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了怎样的作用?(用了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水的明净澄澈、波光粼粼和山的连绵起伏。

)4.眼波横流,眼里有泪水,眉头紧锁。

在怎样的情绪下会有这样的表情(离愁)?山水有表情吗?那这些表情是谁的呢?(这是词人的表情,是词人寄托自己的感情在山水之中,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感伤之情。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经典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理解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掌握词的基本含义。

-分析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词作。

-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词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引导学生珍惜友情,懂得感恩和回报。

教学重点:-词中意象的解读和情感的体会。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表达技巧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词中深层次的情感和意境的把握。

教学准备:-《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诗词原文及注释。

-相关诗词鉴赏资料。

-多媒体课件(包含词作背景、意象解读等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导入话题:谈论友情的重要性,引出送别诗词的意义。

2.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词?请分享给大家。

3. 展示《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的题目和作者,简单介绍背景。

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注意语音语调。

2. 学生阅读注释,理解词的基本含义。

3. 学生尝试解读词中的意象和意境,感受词人的情感。

三、合作探究1. 小组讨论:词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对表达词人情感有何作用?2. 分享交流: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点评和补充。

3. 教师总结:总结学生的讨论成果,强调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在词中的运用。

四、深入赏析1. 教师讲解:通过对词中意象和意境的深入分析,引导学生体会词人的情感。

2. 学生讨论: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你是如何体会到的?3.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感受友情的珍贵。

五、总结提升1. 学生总结: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寄语:强调友情的重要性,鼓励学生珍惜身边的朋友,懂得感恩和回报。

六、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鲍浩然的生平事迹,理解他的诗歌特点和作品内涵。

2.通过学习《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3.培养学生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这首诗的字词、诗意,理解其中蕴含的感情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诗歌欣赏,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1. 唐代诗人鲍浩然1.鲍浩然的生平事迹:生于唐代,少年时好学文史,十四岁开始向玄宗皇帝进献文章,后于贞元年间得到进士科,被任命为秘书中书舍人,后擢为太子中允,曾历任御史中丞、江陵太守、福建等职。

七十三岁时,因憾恨之事自杀。

2.鲍浩然的诗歌特点:诗词纯正自然,善于借物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念,他的诗歌语言优美简洁,意境深远,故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

2. 诗歌欣赏《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天津桥横塘路口,尽是西湖绿水如蓝。

郭小翠娘家花满蹊,似说郭郎都是人间第一闲。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愁心慵不起,别恨却如潮。

3. 课堂讲解1.理解词语:卜算子、君、胡马、越鸟、浮云、游子。

2.理解诗歌思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和鲍浩然的离别之情,通过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感伤之情。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PPT、教学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讲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学生演讲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1. 学习唐代诗人鲍浩然教师介绍唐代诗人鲍浩然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通过了解鲍浩然的诗歌来认识其诗歌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来展示鲍浩然诗歌的各种艺术魅力,让学生在欣赏鲍浩然的诗歌时体验到不同的审美愉悦。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设计理念】意境与情感是诗歌的核心。

体会意境与情感都需要学生自己的感悟,最好的方式就是复现意境,即站在作者角度描绘还原意境。

本教学设计力图使学生在品味这一首词所蕴含情感的基础上,走近作者,进行意境复现,想象词境,最后再跳出文字,体会词带给自己的感悟与收获。

【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词的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在体会该词的情感中,体悟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点】在诵读中体会词的韵律美,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以及作者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一)解题1、同学们,你们已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年了,即将与老师、同学离别。

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共叙衷肠。

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要奔赴更美好的前程,那我们伤感中又会有为同学、朋友高兴、为他们祝福的心情。

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

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2、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有关送别的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这首词与我们刚刚回顾的一首诗,题目有什么相似之处?从题目中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二)了解词牌,了解作者1、同样是送别,李白、高适、王维写的是诗,今天我们要学的则是一首词。

同学们知道诗和词有什么区别吗?2、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

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当然,随着词的发展,不同词牌一定代表着某种风格或意境的功能越来越淡化。

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

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词的词牌又是什么呢?3、介绍作者。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2. 诗歌结构:全诗共四句,每句七言。

3. 诗歌内容:诗人以江南春景为背景,表达了对友人鲍浩然的依依不舍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送别诗,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审美价值。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2. 诗歌背景:唐代诗人王之涣3. 诗歌结构:四句七言4. 诗歌内容:江南春景、依依不舍5.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情感6. 教学难点:把握意境,表现手法七、作业设计1. 背诵并默写《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2. 结合诗意,为诗歌绘制一幅插图。

3. 搜集其他送别诗,与同学交流分享。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诗意,体会了诗人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诗歌的学习,激发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词,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惜别深情,下片抒发作者直抒胸臆,即写了离别愁绪,又表达了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

这首词比喻新颖,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期待着他的到来,自然、富有真实情感,轻松活泼、耐人寻味。

构思别致,词人把送春与送别交织一起来写,充分表现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春天的留恋。

教学目标:1.复习词的相关知识,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词的韵律美。

2.在反复诵读、品味中,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词中蕴含的道理,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重难点:品味词中蕴含的道理,应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乃至未来的人生。

教学过程:一、离别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即将离开小学校园生活,即将与老师、同学们离别。

离别意味着不能经常见面、聊天。

当然,同学们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能有个更好的未来。

说起离别,我们就不由得想起那些送别诗。

同学们,你能回想起哪些呢课件展示:回忆学过的送别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2、同样是送别,李白、王维写的是诗。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关于送别词——《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了解词牌回忆所学知识,说说词与古诗有哪些不同之处词牌,表示词的节奏,是古人的一种伟大创造。

不同的词牌,既有不同的字数、节奏、音韵,甚至还能表现不同的意境。

既然词牌代表的是不同的节奏、韵律,这么看来,词牌就一定会有多种了。

同学们能回忆原来都学过什么词牌吗4、简介作者。

(课件展示作者简介)二、初读课文、读通词句。

1、指名读。

(读诗词要求字正腔圆)(课件展示:划有节奏的词文)2、指名读。

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断句,押韵,诵读的形式三、理解诗意、诵读悟情(一)品读上片1、学生再读诗词,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完整word版)《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授课方案一、发言导入1. “多情自古伤分别”,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在秦安路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已生活了六年,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若是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如同何的感觉,你又想说些什么呢?2. 指名让学生说。

3. 过渡:是啊,“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分别。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在分其他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而祖先也是这样。

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词的形式保留下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请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卜”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4. 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遍课题。

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你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什么?从哪儿发现的?你还知道哪些词牌名?这首词是关于什么的?“之”是什么意思?鲍浩然是谁?浙东是什么地方?)5. 过渡:既然是送别词,那么送别诗词一般都洋溢着一种什么感情?这首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二、理解词意,朗诵悟情1. 导入:“请打开课本的第 153 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注意断句正确。

”学生读,教师巡视、提示。

2. 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刚他读的时候,有个字音读的特别准,正音:处――地方( chù),“那”同“哪”,是通假字,在这里读三声。

字词解决了,请你自由地、正确地再读一遍词。

(谈论)3. 断句:我们都知道诗词有逗留和断句,掌握好断句才能把诗词读得更有风采,谁愿意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断句。

你读得真不错!哪个地方逗留的时间较长?(在上下半阕之间)我们一起来看节奏。

(出示投影)请你依照节奏认真地读给同桌听。

4. 既然是一首送别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指名回答)5. “好,谁愿意试一试着这样读?”学生很努力,可忧如离词的境地总是差一点,看来要想读出流连忘返之情,读出深深祝愿之意,那就要走进文本,品读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1.“多情自古伤离别”,不知不觉中同学们在秦安路小学这个大家庭里已
生活了六年,想起昨天历历在目,恍然如梦,假如明天就要毕业分别,面对同
窗六载的同学,面对朝夕相处的师长,你的内心会有怎样的感受,你又想说些
什么呢?
2.指名让学生说。
3.过渡:是啊,“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天下没有不散的
宴席。在分别的时候你们会说到这些,而古人也是如此。他们会把这些话用诗
词的形式留存下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的诗人王观所写的《卜算子送鲍
浩然之浙东》。请注意这个字的读音――“卜”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
4.请同学们再自由地读一遍课题。看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你
知道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这是一首什么?从哪儿发现的?你还知道哪些
词牌名?这首词是关于什么的?“之”是什么意思?鲍浩然是谁?浙东是什么
地方?)
5.过渡:既然是送别词,那么送别诗词一般都弥漫着一种什么情感?这首
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二、理解词意,诵读悟情
1.导入:“请打开课本的第153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词,注意读准字
音,读通句子,尤其注意断句正确。”学生读,教师巡视、提醒。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刚才他读的时候,有个字音读的特别准,正音:
处――地方(chù),“那”同“哪”,是通假字,在这里读三声。字词解决
了,请你自由地、正确地再读一遍词。(评价)
3.断句:我们都知道诗词有停顿和断句,掌握好断句才能把诗词读得更有
韵味,谁愿意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注意听他的断句。你读得真不
错!哪个地方停顿的时间较长?(在上下半阕之间)我们一起来看节奏。(出
示投影)请你根据节奏认真地读给同桌听。
4.既然是一首送别词,我们应该怎样读呢?(指名回答)
5.“好,谁愿意尝试着这样读?”学生很努力,可似乎离词的意境总是差
一点,看来要想读出依依不舍之情,读出深深祝福之意,那就要走进文本,品
读悟情。
6.思考:咱们学习古诗词都有哪些方法?(指名汇报。看注释,了解诗
人,明白写作背景。查字典,反复朗读等)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总结出来的方
法,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开始自学,可以适当地在书上做批注。如果有什么疑
问可以与同桌讨论一下,再解决不了的,等一会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
7.学生利用充足的时间自学领悟,教师巡视,倾听、答疑。
8.全班重点交流不懂的地方,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
通过自学,你还有哪里不懂?谁愿意解答?你是怎样理解的?
A.“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的含义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美人的眼波是怎样的?这种修辞手法是什
么?这说明水是怎样的?美人皱起眉头是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把美丽的浙东
山水比作美人?想象一下作者此时的心情如何?(轻松愉快)(把清澈的水流
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碧绿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
B.“眉眼盈盈处”这句怎样理解?这是什么地方?(浙东)这句话说明鲍
浩然的家乡美在何处?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山清
水秀,秀丽如画,这样一幅美景怎能不令人心神愉悦,心生向往?让我们用轻
松愉快的语调读上半阕。
C.“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送”是什么含义?两次重复吗?
(不。)那么是强调什么?这句是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什么心情?(依依不
舍,难过的心情)
引读:是啊,“送春”,已让诗人十分惆怅;而今又要“送君”,更是愁
上加愁。旦夕之间,离别之苦,情何以堪?所以,读诗句“才始送春归,又送
君归去”。
D.“千万和春住”(提问:“千万”的含义?为什么要和春天住在一起?
仅仅是和春天住吗?表达了诗人对鲍浩然怎样的祝福?)
(想象春天的美好后同时指出友人是和家人团聚,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美好
祝愿。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福:希望他生活在“春”里。这个“春”
既是反映鲜花如锦的春天季节,也喻指他与家人生活在一起。带着对鲍浩然的
祝福与祝愿一起读下半阕。)
9.学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经理解了诗人的款款深情,理解了诗人的依依
不舍,更读出了诗人对朋友的真切祝福,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一起读这首
词。(配乐读)
10.男生愿意尝试有感情地背诵吗?请女生来评价。女生也试试。
三、拓展延伸,归纳总结
1.导入:学习了全词,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他用了什么写作方
法?(板书:借景抒情)
2.我们还学过一些送别诗,请你们读一读。(指名读,出投影)
3.(四人小组讨论)比一比写作方法和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学生讨
论后汇报)怎样写的?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愿意说哪个就说哪个。(注意:借
景抒情,不同的送别情)
4.教师总结:这就是“景事交融,情寓其中”啊!同学们,送别诗一个最
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抒发别情。但是,这种情必须借助某种景物或事件才能表现
出来,也就是(板书)“情有所依”!这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是不是也有很大的
启发呢?
四、励志感悟,品味人生
1.导入:一个送别的主题就有如此多样的情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
浩然,即使孤帆远影,仍不肯离去。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与水天共存。
王维送别好友到塞外临别时殷殷关切,为友人再无知己而伤神。王观却一反送
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送人送得欢欢喜喜,那么诗人王观告诉我们怎样去面
对人生的离愁别绪?
2.说得真好,那么如果毕业分别就在眼前,在离别的时候,你们会说些什
么呢?你能用学过的古诗词中的诗句赠给大家或你的好友来相互勉励吗?
3.学生互赠。
4.结语:虽然团聚是短暂的,离别就在眼前。你们虽然志存高远,各奔东
西,但我相信“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你们无论走得多远,你们的心、
师生的情,永远在一起。让我们互赠美好的祝愿,那就是“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祝同学们永远生活在春天里!
编辑 王梦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