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传播学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1、传播:传播是带有社会性、共同性的人类信息交流的行为和活动。
2、自我传播:体内传播或人的内向交流,是每一个人本身的自我信息沟通。
3、人际传播:狭义指个人与个人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
广义包括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在内。
4、群体传播:即团体传播,指人们在“群体”范围内进行的信息交流活动。
5、组织传播: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
6、大众传播:是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大众”,是指分布广泛、互不相识的广大受众。
7、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
8、传播过程:即传播现象的结构、要素和各个要互之间的关系。
美国学者戴维•伯洛透彻分析了传播过程,主要论点是:①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没有界限;②传播过程是一组复杂的结构,应将其中的多元关系作为研究的基本单位;③传播过程的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相互影响和变化。
他提出“S-M-C-R”(讯息来源-讯息-渠道-受者)的传播过程模式,强调了“过程研究”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9、“过程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模式:线性模式、控制论模式、社会系统模式。
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R、布雷多克添加了情境和动机两个环节,把它变成7W模式。
传播学上的三大类基本模式:①线性模式,②控制论模式,③社会系统模式。
10、拉斯韦尔模式(传播过程中的5W):拉斯韦尔把传播过程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即5W模式。
11、申农-韦弗模式:线性模式之一,把媒介分为三种,把讯息分为发出的和收到的,增加了噪音的因素。
12、传统线性模式:以拉斯韦尔和申农-韦弗模式为代表,传播被表述为一种直线型、单向型的过程。
忽视了反馈和社会过程对传播过程的制约。
13、控制论模式:以控制论为指导思想的传播过程模式。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第一章
识记部分:
1、控制论
2、系统
3、系统论
4、信息论
5、熵及负熵
领会部分:
1、信息是如何量度的
2、维纳的社会传播理论
3、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第三章
识记部分
1、结构主义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领会部分
1、三种内容性语言
2、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
第六章
领会部分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为什么说媒介话语具有自恋性?
第七章
领会部分
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2、象征域
3、现代性的建构过程包含哪三个内容?
综合运用部分
试用社会文化现象说明葛兰西所谓政治领导权与社会领导权的区别。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考研《传播学概论》思维导图记忆法

拉斯韦尔“三功能说”:环境监视,社会协调,社会遗产传承 赖特“四功能说”:环境监视,解释与规定,社会化功能,提供娱乐 施拉姆:政治,经济,一般社会功能(贡献:经济功能)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的功能观: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麻醉作用”
8
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定义 ← 传播制度 → 媒介控制 ↓
↓
↓
↓↓↓
信源 信宿 符号 工具 反作用
多重结构(相对独立) 广泛联系
↑ 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系统模式 ←
社会传播
→ 总过程理论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图示 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5
第五章 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
外部环境
定义←
人内传播
→ 特点
社会实践反映 积极能力(创造性思维成果
↓
基础)
附加刑补偿性排除性业务标准市场标准新闻价值新闻要素九种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伊里调查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受众观作为市场的受众基本观点麦奎尔观点受众的定义建立的基础局限性作为大众的受众观作为权力主体的受众传播权知晓权传媒接近权三个方面的影响反论权意见广告多频道有线电视领域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受众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使用与满足传媒接解的社会条件因素广播印刷电视卡兹使用与满足过程基本模式一种受众行为理论1喜欢知识竞赛的心理需求2收听肥皂剧的动机1读书动机2报纸使用形态麦奎尔的满足四种类型心绪转换人际关系自我确认环境监视评价1意义2局限性竹内郁郎的补充目的条件印象结果修正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传播效果大众传播效果的四种类型戈尔丁构成两个方面双重含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效果的三个层面影响传播效果的要素和环节大众传播的效果和研究的历史与发展影响的三个理论麦奎尔20世纪初30年代末40年代60年代70年代子弹论魔弹论传播流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宏观理论共同点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传播主体与传播技巧与传播对象与核心观点理论背景评价说服性传播效果研究使用与满足缺陷子弹论与宏观理论不同媒介技术与对社会发展生活的影响传播流人民的选择个人影响中介因素创新与普及大众传播过程两方面补充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有限效果论五项一般定理缺陷政治即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本章全章节重点一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1议程设置理论的概要和特点2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3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问题和网络传播环境额挑战二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1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概要2沉的螺理论的点默旋特3对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研究与评价三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1培养理论的起源和背景2培养理论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3培养理论的外围四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从知沟到数字鸿沟1知沟理论产生的背景2知沟理论及其反命题3从知沟到数字鸿沟知沟理论的应用研究及其意义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本章第一三重点记忆第二了解即可一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1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概念2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二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1世界信息生产和流通的失衡状况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三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3文化帝国主义问题第十四章传播研究史和主要学派只
《传播学》之组织传播概念及特点

《传播学》之组织传播概念及特点1.关于组织传播要注意的几点: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当然只能有具体的成员担当,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和组织人的双重属性,对组织传播具有影响。
其次,除了以组织的名义进行传播活动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组织成员间的个体互动以及小群体传播活动。
因此,在管理上是否为这种传播活动提供方便的渠道,对组织的正常运转的意义攸关。
最后,组织内的等级决定了组织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从而组织成员和组织内部各小群体间的传播活动,会受到组织的话语体系和特有符号的制约。
(批判学派的观点)2.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
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3.工业化条件下的社会组织的三大特点(马克斯·韦伯)和五个条件(费孝通)马克斯·韦伯认为: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是区别群体和组织的标准。
他关于组织的界定标准较为严格,与一般群体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
一般来讲,组织具有成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等三大特点。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提出了组织构成的五大条件:“有一个一定的、经过挑选的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的、彼此合作的集体”。
“有固定的目标”;“有一个规范性的组织章程”;“有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准备”。
4.组织传播的三大要素:人、组织、传播。
5.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6.组织的结构特点: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1、内部协调2、指挥管理3、决策应变4、形成共识。
《传播学教程》可能涉及的名词解释

传播学名词解释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活动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是指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
2、传播:传播学结合社会学和信息科学视点将传播概念的定义为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3、系统:指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4、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成员与组织的隔阂,群体之间、组织之间、世代之间、文化之间等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便的隔阂,及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
传播隔阂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5、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传播障碍是社会信息系统运行不畅的结果之一。
6、传播学: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既是社会科学,也是应用科学。
7、精神生产:即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形而上学等的语言的生产中,精神交往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与之相应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往。
8、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和发展1、示现的媒介系统:即人们面对面传递信息的媒介,是由人的感官或器官本身来执行功能的媒介系统。
2、再现的媒介系统:包括文字、绘画、摄影等。
这一系统对信息的生产和传播者来说需要使用物质工具或机器,而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则不需要3、机器媒介系统:包括电话、电视、广播、计算机通信系统等。
这些媒介,要求传播者和接收者都必须使用机器。
4、信息社会是指信息成为与物质和能源同等重要甚至比之更重要的资源,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以信息为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1、人类传播:人类传播是一种交流和交换信息并由此发生社会联系和社会互动的行为。
2、符号化(编码):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考研笔记

郭庆光笔记传播学基本理论笔记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双重偶然性2、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3、社会信息4、传播(99新)二、简述1、传播的基本特点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传播历史与发展一、名词解释1、信息社会2、信息革命3、信息4、大众社会5、大众文化二、简述1、哈特的媒介系统分类2、信息社会的特点。
第三章符号与意义一、名词解释1、语义空间2、符号3、意义4、象征性互动理论二、简述1、人类传播的发展阶段第四章传播过程与系统一、名词解释1、反馈2、"5W"模式(98)3、香农-韦弗的数学模式4、奥斯古德和施拉姆的循环模式5、噪音(00传)6、信源7、传播过程(02新名)8、单向传播、双向传播(00新名)9、前馈10、信宿二、简述1、传播过程的基本构成要素。
(02新)2、传播过程的特点。
3、简评社会传播总过程理论。
4、传播过程直线模式与循环模式的区别。
(00传)5、简评赖利夫妇的传播系统模式。
第五章人内传播和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一、名词解释1、人内传播2、人际传播3、组织传播4、群体传播5、传播基本形态6、从众行为7、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第七章大众传播一、名词解释1、大众传播2、拟态环境(02传名)3、信息环境(02传)4、廉价报纸、大众报纸(99传名)5、社会地位赋予功能(01传)6、社会雷达(99传名)7、预言的自我实现8、信息环境的环境化(00传论)9、象征性现实二、简述1、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
2、拉斯维尔"三功能说"。
3、赖特"四功能说"。
4、施拉姆的社会功能观。
5、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
6、大众传播的信息特点三、论述1、试述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00传)2、试析关于大众传播社会影响的观点。
第八章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一、名词解释1、极权主义理论2、自由主义理论(96名)3、社会责理论(95名)4、民主参与理论5、发展中国家媒介理论(01新名)6、"意见的公开市场"(99传)、"自我修正过程"(02新)7、报刊四种理论二、简述1、国家和政府对媒介的政治控制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传播学教程新版分章节重点

传播学教程分章节重点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 (3)第二章人类传播的历史与发展 (10)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和意义 (15)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19)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22)第六章群体传播、集合行为、组织传播 (25)第七章大众传播 (30)第八章媒介技术与媒介组织 (33)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38)第十章社会转型与受众变迁 (41)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 (46)第十二章几种主要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 (53)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58)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61)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68)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
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
供的信息其正确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 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
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一个有效率、运作良好的群体的特征
1、气氛是非正式的、舒适的、轻松的。 2、每个人都能够参加讨论,但是只采纳中肯的意见来最
后完成任务。 3、成员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接受任务或目标。 4、成员会互相倾听。 5、允许矛盾存在。 6、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某种妥协。 7、批评是常见的、坦诚的和相对不那么刺耳的。 8、人们感到能够自由表达他们自己对群体运作和群体问
二、组织内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 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 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 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又区分为
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
信息传播渠道 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交流的信息广泛。 (2)交流的双向平等性。 (3)本意交流和感情交流的成分多
(三)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 1.书面媒体。 2.会议。 3.电话。 4.组织内公共媒体,例如一些大企业的社 内报、闭路电视系统等等。 5.计算机通信系统。
三、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
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信息输入,是组织为进行目
标管理和环境应变决策而从外部广泛收集和处理 信息的活动。
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1.公关宣传。 2.广告宣传。 3.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宣传。
企业标识系统是英语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对译词,简称CIS。CIS活动指的是 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 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
例:开封杞县钴60泄漏
(三)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是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流 集合行为中“信息流”的特异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3.流言中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谣言:有意凭空捏造的消息或信息
网络集合行为
网络集合行为是借助于网络平台,网民 对同一事件或理念的反应以及由此产生的行 为,网络集合行为往往有可能同现实中的集 合行为呼应,从而产生更加强大的影响或者 说是更有破坏力的后果。
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第二种: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集合行为中的模仿更多的表现为无意识的、条件反 射的模仿。
集合“信息流”
(一)流言的定义及其特点 流言:一种通常以口头形式在人们中间流传,涉及人们信
络舆论的方向,提炼出社会矛盾的焦点,保证在集合行为发生
时信息渠道畅通,抢占信息发布先机,提升公信力,从而有效
控制舆论。此外,政府和媒体应该积极主动向公众普及应对危
机事件的科学知识,尽量避免集合行为的发生。
第三节 组织传播
一、组织与组织传播
(一)组织的概念与结构特点
组织指的是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 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 性体系。
2012世界末日说
网络暴力第一案(姜岩的死亡博客)
网络集合行为的对策
(一)了解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发问题,从源头上抑制
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因和现实集合行为是一样的,因此,政
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上民意的表达,开通相应的网络听
政平台,使用新媒介与普通民众互动,这是个很好的疏通和沟
通方法。
(二)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我们所处的网络时代价值观、媒介观是多元的、分散的,
可以用软性的方法去整合一下网民的媒介观和价值观,提高大
家的媒介素养,净化当前媒介生态环境。
(三)形成社会控制机制
网络匿名条件下很多网民无责任感,应进一步加强网络法
律法规建设,对网络暴力及网络谣言等集合行为的主要参与者
严加查办;就政府部门和传统主流媒体而言,应该密切关注网
题的感受和想法。 9、行动一旦开始,就会有明确的分工。 10、群体的领导者并不是在“统治”群体,群体也不会
特别地反对领导。 11、群体对其自身的运作十分清楚。
三、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 群体生存、成长的最基础条件:
(1)共同的目标和关心事项 (2)成员之间的协作意愿 (3)群体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传播互动机制
浙江省的名称由浙江也称钱塘江而来,因此, 中间白色的曲线代表了浙江的母亲河钱塘江, 也形似汉语拼音字母“Z”。江南水多,雨多, 因此标志用蓝色作为背景色代表了缠绵的江南, 具有明快的地域特色。整个台标有形似“浙江
省”的形状!
组织具有以下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组织传播
人、组织、传播 是理解组织传播 的三大要素。
美国学者戈德哈伯认为:组织传播“系由各种相互 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创造和 交流信息的活动”。
传播学者郭庆光将组织传播定义为“以组织为主体 的信息传播活动”。
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第一节 群体传播
一、群体的特征概念及其类型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 存在 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根据组织性的强弱:非组织群体——群体传播 临时集合——集合行为 组织群体——组织传播
二、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1.满足个人需求的重要手段 2.个人的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3.个人表现和实现自我的场所与手段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 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
念目前没有可靠证明标准的一种特殊的陈述或话题。
流言的特点
1.流言总是以“传播真相”的方式出现的,其目的是让人们 相信所传播的信息是“事实”。
2.传播渠道主要是人际的口头传播。 3.内容往往涉及特殊事件或敏感话题,容易引起人们关注。 4.流言是一些没有确切证据的信息,或者说至少在流行期间
第二节 集合行为及其传播机制
一、集合行为的定义和发生条件
(一)集合行为: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 态社会集合现象(如火灾、自发集会等)
(二)集合现象发生条件
1.结构性压力 2.触发性事件 3.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二、集合行为中的特殊的传播机制种类
第一种: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暗示: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
(二)组织传播及其功能
组织传播即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包括 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 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美国学者戈德哈伯:组织传播是 组织活力的源泉,是组织关系的
粘合剂,是组织功能的润滑油,
是组织机体的防腐剂。
缺少可靠的证据。
(二)流言发生和传播的条件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的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那么, 它如何发生?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体现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 (1)流言通常是围绕开人封们杞关县钴心6的0泄问漏题、涉及切身利益的重
要问题发生的;
(2)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 不确定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