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之组织传播概念及特点

合集下载

传播学第七讲之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传播学第七讲之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B、趋同心理 也叫做遵从性,指的是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 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案例:卢因“牛杂碎”实验 出租车诈骗案 中坚人物
组织传播
一、组织及其结构特点:组织是个含义很 广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说,任何由若干不 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组合 而成的统一整体,都可以称为组织。在狭 义上,组织是“一个通过协调活动来达到 个人和集体目标的社会集合体”。
研究表明,群体规范对来自外部的说服活 动效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 合,群体规范可以推动成员对观点的接受, 起到加强和扩大说服效果的作用; 其次,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不相容的 场合,后者则阻碍成员接受对立观点,使 说服效果发生衰减。
2、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即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 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 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
二、组织传播的特点: 组织传播,也称团体传播,是指组织成员 之间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特点: 传播者是以组织或团体的名义讲话的。 信息大多是指令性、训导性和劝服性的内 容。 具体活动是在有组织、有领导的情况下进 行的。 传播活动有一定规模。
三、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组织传播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 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 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 1、组织内传播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 两大类: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信息沿着 一定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及隶属 或平行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 其传播形式可分为两种,即纵向传播和横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两类:描述的和命令的。 描述规范指出在某种情境中人们通常做什 么。命令规范规定社会中通常允许什么。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 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 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思考: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能起到什么 作用呢?

《组织传播学》: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

《组织传播学》:中国组织传播研究的创新之作
核 心 概 念 的 探 讨 、 及 对 于 中 国 组 织 以
他 发 表在 《 闻与 传播 研 究 》 中 国 新 和《 人 民大学 学报》 的相关论 文 , 上 我们 可 以发现 ,作 者对 于这一 体系建 构 的思 考确 实是经 历 了一个长 期的 、逐步形 成 的过 程 。“ 构 与关 系 的象 征 性互 结 动” 理论 体系 的建构 , 我们 系统地 观 使 察 和了解组 织 中的传播 现象 ,有 了一 副新的望远镜 和显微镜 。
A dr n , 者: n es )译 o 乔江涛 石晓 燕《 长尾
③ 广 电总局 1 7号令 第 7节 , 文 原

审读 ・ 阅评报告 l H N u u P G A G 0 ED YEl 80 A s N
20 0 9年新 闻人从业 生态十大 关键词
的 象征 性 互 动 ” 思想 , 2 0 在 0 6年 的这 部著作 中 , 已有 似隐 似现 的表 述 , 当然 这种表 述并不 是那 么明确 ,甚 至是模
些组织 生存 与发展 的生命 线 。在《 织 组 传播 学》一 书 中,作者凭 藉其 对于 哲
学、 社会学 、 心理学 、 济学 、 化人类 经 文 学和组 织管理 学等 诸多学科 知识 的 了 解 ,综 合梳理 了这些 学科 中有关 组织 传 播的理论 和阐述 。因此 , 立在这样 建
糊 的。而在新 出版 的《 织传播 学》 组 著
作 中, 胡河 宁教授 直接将 《 结构 与关 系 的象征 性互动 》 为其新 著 的副标题 , 作 说 明他 对于组 织传播 中结构 与关 系象
征 性 问题 的 思 考 已经 成 熟 。 通 过 阅 读
中尤 以胡 河 宁教 授 的研 究 引人 注 目。 胡 河宁教 授担任 中 国传 播学会 组织 传

传播学重点知识整理版

传播学重点知识整理版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所谓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

信息科学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既不单单是意义,也不单单是符号,而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二、传播与信息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一)定义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二)特点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大众传播是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1)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活动;(5)大众传播也有反馈机制,但这种反馈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double contingency)的系统;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交往”(Verkehr)第一,如―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指的是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交往关系;第二,如―观念、思维、人的精神交往‖等表述所体现的,它同时也指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关系。

传播学概论14-组织传播

传播学概论14-组织传播
学派
2.1 古典学派:机械隐喻
• • • • 1900s从工作角色看待员工 “机械式” 专业化、标准化、可预测性
Modern Times
富士康“跳楼门”
• • • • 金字塔 层级 重复性 高强度
2.2 人际关系学派:家庭隐喻
• • • • • 1930s关注员工感觉和组织与个人和谐关系 提倡对员工需要的满意 提倡内部传播的开放,比如“非正式传播” 启示:从机械规则——满足人的需求;认识人的“社会性”
2.3 人力资源学派:团队隐喻
• 1960s• 人际关系学派的延伸 • 更加关注员工的智力和体力在提高生产效率上的作用
3. 组织传播概念及其功能
• 3.1 组织传播
– 组织所从事的信息活动 – 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 3.2 功能
– 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 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 具体来说,组织传播的功能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组织传播
组织 组织研究基本学派 组织传播及功能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方向
1. 组织(管理学)
1.1 组织 • “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 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 • 结构特点 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2. 组织研究基本学派
内部协调
鼓舞士气
决策应变
达成共识
4. 组织传播的形式和方向
• 4.1 形式
– 正规的组织传播
• 任务的指示
– 非正规的组织传播
•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 • 非正式的小群体传播
– 自发小组
– 对比
• 正规:组织成员作为“组织人”的特点 • 非正式:作为“社会人”的特点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4大传播学方式
摘要:
1.传播学的概念与重要性
2.四大传播学方式简介
3.四大传播学方式的特点与应用
4.四大传播学方式的发展趋势与影响
正文:
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信息传播的学科,它探讨了信息如何在社会中传播,以及这种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在传播学领域,有四大传播学方式,它们分别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首先,大众传播是指通过媒体,如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向广大受众传播信息。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但受众的反馈和互动相对较少。

其次,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直接进行信息交流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深度往往更高。

再次,群体传播是指在特定群体中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群体成员间的信息交流更紧密,信息传播的影响力也更大。

最后,组织传播是指在组织内部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这种传播方式的特点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较高,但受众的范围相对较小。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

大众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变得更加广泛,人际传播和群体传播的渠道也更加多样化。

组织传播则更加依赖于网络和信息技术。

总的来说,四大传播学方式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影响着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影响着我们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

传播学概念

传播学概念
②意义交换的前提: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对传播使用的语言文字等符号含义共通的理解和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四章
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②受众:即信宿,信息接收与反应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
③讯息: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传、受双方社会互动的介质;
3、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A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
①施拉姆受奥斯古德的观点启发,《传播是怎样运行的》。
②内容:a.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传播双方都是传播行为的主体,讯息循环,相互作用;b.重点不在于分析传播渠道中的各种环节,而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在不同阶段都依次扮演译码者(接受和解读符号)、解释者(解释意义)和编码者(符号化和传达)的角色。
8、象征性互动理论
①G.H.米德(《精神、社会与自我》)创始;60年代后H.G.布鲁默等发展。
②象征行互动理论:把人看作具有象征行为的社会动物,把人的象征行为看作积极、创造性的过程,是人类创造出广泛的文化的一种活力。认为研究象征行为对揭示人的本质、理解现实生活意义重大。
③布鲁默:该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互动关系。三个基本前提:人根据“意义”来从事行动;意义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产生;意义由人来“解释”。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①广义:不是物质或能量,是物质的普遍属性,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②社会信息: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主体和客体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传播学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2012世界末日说
网络暴力第一案(姜岩的死亡博客)
网络集合行为的对策
(一)了解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发问题,从源头上抑制
网络集合行为的诱因和现实集合行为是一样的,因此,政
府及相关部门应重视互联网上民意的表达,开通相应的网络听
政平台,使用新媒介与普通民众互动,这是个很好的疏通和沟
通方法。
(二)提升网民媒介素养
群体传播与群体意识的形成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
包括(1)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2)群体感情 (3)群体归属意识
四、群体规范在群体传播中的作用 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是群体规范
(1)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以 促进群体目标的达成
(2)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3)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
组织结构包括正式结构和非正式结构
(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指的是信息沿着一定 组织关系(部门、职务、岗位以及其隶属或平行关 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其传播形式可分为 两种,即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纵向传播又区分为
下行传播和上行传播。
(二)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非正式渠道,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
一个有效率、运作良好的群体的特征
1、气氛是非正式的、舒适的、轻松的。 2、每个人都能够参加讨论,但是只采纳中肯的意见来最
后完成任务。 3、成员能够完整地理解和接受任务或目标。 4、成员会互相倾听。 5、允许矛盾存在。 6、大多数决策的基础都是某种妥协。 7、批评是常见的、坦诚的和相对不那么刺耳的。 8、人们感到能够自由表达他们自己对群体运作和群体问
某种行为。
群体感染: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

《传播学》第三章

《传播学》第三章

第三节 传播制度研究
(4)约翰· 米尔的新闻自由观 英国19世纪的哲学家约翰· 米尔更为深入地论述了自由表达思想的重要性。 米尔这样说:“如果全人类除了一个人以外意见都一致,而只有一个人持有 相反的意见,那么全人类要压制这一个人的意见,并不比这个人如果有力量来压 制全人类更为合理……如果这种意见是正确的,他们(指全人类——引者)就被 剥夺了用错误来换取真理的机会;如果是错误的,他们就失去了几乎同样大的好 处,那就是通过和错误意见的斗争,真理会被理解得更明确,印象也会更生动。” 弗雷德· 赛伯特对米尔的观点这样进一步解释:米尔就“表达思想的自由”提 出了四大论点。首先,如果我们压制某种意见,那么……就等于压制真理。其次, 错误意见可能包括含着为发现整个真理所必须的那一点点的真理。第三,即使大 家接受的意见是全部真理,但是他们往往习惯于作为一种先入之见而不是在理性 的基础上掌握的,除非他们被迫来维护这种真理。最后,如果大家接受的意见不 是常常和别的意见发生争执,就会失去活力。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2、传播者的责任 传播者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所承担的社会 责任不一样。不同的传播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 一样。传播者所承担的责任也具有历史性、有限性、 与权利的对称性等特征。例如,新闻工作者、电影 工作者、教师等所承担的责任。
第一节 个人层面的传播者(续三)
邵培仁先生把传播者的责任分为四个方面:契约性责任、社 会性责任、法规性责任、国际性责任。(邵培仁著:《传播学》, 第78-80页)。 契约性责任如记者承担的某新闻机构的报道任务;社会性 责任如一定的道德责任;法规性责任是有关法规所规定的责任,如: 不能煽动民族仇恨、不能侵犯他人名誉权和隐私权等;国际性责任, 例如 “在1967年和1972年,联合国分别通过了关于卫星电视直播 问题的公约和决议。其主要原则是:电视直播应该建立在尊重国家 主权、不干涉别国内政、和平相处、合作和互利的基础之上;不允 许进行战争宣传和种族不平等宣传;不允许播出唆使性节目、道德 败坏和暴力的节目;电视一概是巩固和平和促进各国人民友好相处 的舞台,而不应变成国际冲突和民族纠纷的根源” (邵培仁著: 《传播学》,第79-80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之组织传播概念及特点
1.关于组织传播要注意的几点:组织的信息传播行为当然只能有具体的成员担当,组织成员作为个体和组织人的双重属性,对组织传播具有影响。

其次,除了以组织的名义进行传播活动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组织成员间的个体互动以及小群体传播活动。

因此,在管理上是否为这种传播活动提供方便的渠道,对组织的正常运转的意义攸关。

最后,组织内的等级决定了组织传播是一种制度化的传播,从而组织成员和组织内部各小群体间的传播活动,会受到组织的话语体系和特有符号的制约。

(批判学派的观点)
2.组织:广义上,任何由若干不同功能的要素按照一定的原理或秩序相结合而形成的同一整体,如细胞组织、肌肉组织。

狭义上,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3.工业化条件下的社会组织的三大特点(马克斯·韦伯)和五个条件(费孝通)马克斯·韦伯认为:是否存在“管理主体”是区别群体和组织的标准。

他关于组织的界定标准较为严格,与一般群体相比,组织目标更明确、更系统。

一般来讲,组织具有成员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等三大特点。

我国社会学家费孝通(1910—2005)提出了组织构成的五大条件:
“有一个一定的、经过挑选的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的、彼此合作的集体”。

“有固定的目标”;“有一个规范性的组织章程”;“有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准备”。

4.组织传播的三大要素:人、组织、传播。

5.组织的目标更明确、更系统,需要严格的制度化措施的保证。

6.组织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指挥管理制度。

组织按照结构功能的合理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建立起来。

组织传播指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
1、内部协调
2、指挥管理
3、决策应变
4、形成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