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学概论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学时:54 学分:3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广播电视概论》为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一年级学生的必修基础课。
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基本掌握广播电视学的基础理论,了解广播电视媒体的历史、机制、运营、规律、特点、节目、管理等内容,为进一步学习广播电视学、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基础。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本课程承接新闻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
新闻学概论作为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基础专业课,以报刊理论为主,《广播电视概论》则进一步以广播电视为观照对象,研究相关的理论,对今后学习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等专业实践课打下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史实和理论知识,搞清楚广播电视各类节目的基本特点和大致编排程序和思路。
同时,要求学生经常收听广播、收看电视,尽量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对广播节目和电视节目做出合乎情理的理性评价。
四、教学方法与重、难点教学方法:基本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之以一定时间的广播电视作品观摩讨论。
课堂讲授中,尽量结合最新的和获奖的广播电视作品以及相关栏目进行分析,努力让理论和实际作品相结合。
教学重点:广播电视各种节目形态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点、大致编排程序等。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五、建议学时分配本学期教学时间共18周,每周3节,共54学时。
以下为计划授课内容安排:六、课程考核闭卷考试,平时成绩20%,期末考试80%。
七、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当代广播电视概论》,陆晔、赵民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广播电视学概论》,黄匡宇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3.《当代广播电视新闻学》,张骏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现代电视新闻学》,叶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5.《电视新闻学》,曾祥敏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八、教学主要内容第一章广播电视发展简史1.教学内容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广播电视的发明与革新的历程,了解世界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过程,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等。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

广播电视概论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2. 掌握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和重要影响。
3. 了解广播电视行业的组织结构和相关法律法规。
教学内容:第一章:广播电视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 广播电视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及关键里程碑。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技术与运行原理1. 广播电视的传播技术与传输方式。
2. 广播电视的信号接收和解码原理。
3.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播出流程。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影响与趋势1. 广播电视对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的影响。
2. 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和高清化趋势。
3.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互动与融合。
第四章:广播电视行业的组织与管理1. 广播电视行业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分工。
2. 广播电视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
3. 广播电视媒体与广告业的关系与合作。
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法:通过教师讲解、展示多媒体资料进行知识传授。
2. 讨论式教学法:利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等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实践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和展示。
教学评估:1. 主观评估:通过课堂讨论、小组互动等方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维能力。
2. 客观评估:通过小测验、作业和考试等形式,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
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相关教材,如《广播电视概论》。
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的影音资料和案例分析。
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设为16周,每周安排2小时的课堂教学时间。
备注:本教案仅供参考,具体的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灵活运用。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本课程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媒体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技术和专业能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 广播电视概况- 广播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广播电视的定义和特点- 广播电视的作用与影响2. 广播电视技术与制作- 广播电视信号的传输与解调- 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 广播电视设备与技术的发展趋势3.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与风格- 新闻类节目- 娱乐类节目- 文化类节目- 体育类节目等4. 广播电视媒体与社会-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舆论引导与社会责任- 广播电视与文化传承5. 广播电视的伦理与法律- 广播电视行业的道德规范- 广播电视的伦理问题与挑战- 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6. 广播电视的未来发展- 新媒体对广播电视的冲击- 技术创新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影响- 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机遇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广播电视的概念和理论。
-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项目,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 使用多媒体技术和互动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评价方式:- 学生作业评价:如参与讨论、课堂报告等- 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广播电视概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 课堂表现评价:如课堂参与度、课后作业提交情况等。
四、参考教材与资料1. 主教材:- 《广播电视概论》王小明,主编- 《大众传媒概论》李晓阳,主编2. 参考资料:- 《广播电视媒体概论》张瑞芳,编著-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实践》李华,编著五、课程要求与考核标准- 出勤率达到规定要求,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完成相关学习任务。
- 定期完成课后作业,按时提交。
- 参与小组项目并按时完成报告,并参与评价其他小组报告。
广播电视概论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广播电视概论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课程代码:XXX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广播电视概论》是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主要讲授广播电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传播特性、社会功能、业务流程、经营管理、节目类型、受众研究、产业发展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广播电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熟悉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和经营管理,理解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培养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制作和传播的基本能力,形成对广播电视行业的全面认识和深入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广播电视概述(2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 理解广播电视与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的区别;3. 掌握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影响。
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历史(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理解广播电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特点;3. 掌握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和传播方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和传播劣势;3. 掌握广播电视的传播效果和受众心理。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2. 理解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功能;3. 掌握广播电视的文化传承功能。
第五章广播电视的业务流程(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策划和制作;2. 理解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和传输;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营销和评估。
第六章广播电视的经营管理(4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和经营模式;2. 理解广播电视的市场竞争和营销策略;3. 掌握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
第七章广播电视的节目类型(6 学时)1. 了解广播电视的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社教节目等主要类型;2. 理解不同类型广播电视节目的特点和制作要求;3. 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创新的方法和途径。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广播电视概论》课程简介《广播电视概论》课是传媒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课程编号为120102,学时为48个学时。
《广播电视概论》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基本了解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与特征,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大体分类与特点,从而认识广播电视的基本规律,培养广播电视的思维方法,提高对广播电视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强化专业修养与素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广播电视概论》以电视节目为论述的主要内容,始终立足于电视节目的发展变化及由此形成的特征来展开;以近十多年电视的发展为重点,并以此来考察我国电视制度的变迁及其中国特色。
在考察内容变化的基础上,着重考察表现形式的变化,分析其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与电视节目自身的嬗变,预测其发展趋势。
在讲授过程中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既有一定的理论介绍,又要结合电视发展的实际,在适当的地方采取个案分析,力避经验总结式的概括,对于近年来我国电视发展的新趋向、新特点要进行重点介绍和深入分析,努力吸纳理论研究界的最新成果。
同时又注意到国外电视节目发展对我国的影响,以开放的眼光进行横向比较,将我国的电视节目纳入到全球化的视野中进行考察。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编号120102二、课程类型、学时、适用专业、先修课程课程类型:必修课。
学时:48。
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
先修课程:无。
三、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高等院校艺术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讲学习,使学生基本了解广播电视发展历程、基本原则与特征,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大体分类与特点,从而认识广播电视的基本规律,培养广播电视的思维方法,提高对广播电视的理解能力和认识能力,强化专业修养与素质,为学生进一步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广播电视的发展历程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分类及特征为基本线索,重点分析不同类型的广播电视节目特征,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分析与认识能力。
广播电视学概论 课程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1.课程描述:本课程将系统讲授广播电视专业知识,具体内容涵盖了中外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现状、社会功能和节目类别等,基本构建起广播电视学习认知的框架,提供广播电视研究的基本线索和思路;并通过实践环节的设计,培养学生在视听内容创作、策划、制作方面的能力。
This course will systematically teach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covering the history, current situation, social functions and program categorie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abroad. It will basically build the framework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learning cognition, provide basic clues and ideas for radio and television research. Besides, Train students' ability in audio-visual content creation,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through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links power.2.设计思路:本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色,在课程设计上包括了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内容。
理论部分的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五个大的模块:广播电视的技术、广播电视的发展、广播电视与社会、广播电视的内容和广播电视的受众。
以广播电视的诞生和发展- 1 -为起点,以技术的发明与演进为线索,勾勒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历史的视角建立对广播电视视野发展的基本认知。
《广播电视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一、课程介绍本课程是综合性大学人文社科类专业课之一。
是传播学(影像传播、广告、公共关系、网络传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之一。
主要内容有:广播电视传播的物质属性、广播电视的传播特性、广播电视的思维特征、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规律、广播电视发展、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广播电视从业人员的基本素养、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运作、广播电视媒介的经营和管理。
二、课程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广播电视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广播电视的基本技能和思维能力;了解广播电视在信息社会的作用;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与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了解广播电视媒介管理模式与经营特征;了解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的形态与发展。
三、学习要求该课程是传播学(影像传播、广告、公共关系、网络传播)、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等学科的专业课程之一。
要求学生先修课程: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广告学等学科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已经具有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广播电视。
五、参考教材与主要参考书参考教材:广播电视概论(第四版)国家级规划教材,黄匡宇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14主要参考书目:1.《理解电视:电视节目类型的概念与变迁》大卫·麦克奎恩著,苗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3。
2.《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莫利等著,司艳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电视与社会》,阿伯克龙比著,张永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金冠军等主编,上海三联书店2005。
5.《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梅洛维茨著,肖志军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电视、受众与文化研究》,戴维·莫利著,史安斌主译,新华出版社2005。
六、成绩评定(一)考核方式C:A.闭卷考试 B.开卷考试 C.论文 D.考查 E.其他学习成果不能造假,如考试作弊、盗取他人学习成果、一份报告用于不同的课程等,均属造假行为。
广播电视学概论个人总结

《广播电视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广播电视概论 An Introduction to Broadcasting二、课程编码 0500971三、学时与学分:32/2四、先修课程:《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传播史》等相关课程五、课程教学目标1、学习有关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建立广播电视学科的知识框架;2、了解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历史和趋向,初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生产流程和多种样式;3、强化广播电视专业思维与专业理念,为进一步的专业理论和实务学习打下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广播电视学、播音与主持、新闻学、广告学、传播学及其他相关学科专业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论(2学时)一、广播电视——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介二、广播电视媒介素养——现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内容三、广播电视学科——理论路径与实践指向第一章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作用(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一、广播电视的物质基础二、广播电视的物质属性三、广播电视的传播优势四、广播电视的传播劣势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属性一、广播电视的阶级性二、广播电视的大众性第三节广播电视的作用一、信息传播二、环境监测三、文化传承四、怡情悦性五、广播电视的负面影响第二章广播电视的发展(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基本概念一、广播的广义与狭义二、广播电视的划分三、广播电视的传输网络和制式第二节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一、广播的发展二、电视的发展第三节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一、美、英等国的广播电视事业二、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趋势第三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4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符号的划分1.1.符号的含义2.广播符号的构成3.电视符号的构成第二节广播电视符号的表意一、声音符号表意二、画面符号表意三、文字符号表意第三节广播电视符号的整合传播一、树立广播电视符号系统观二、掌握视听语言的语法与技法三、追求多层次的传播效果第四章广播电视的节目构成(6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一、节目的含义二、节目类型的划分三、节目本位观第二节广播电视新闻性节目一、新闻性节目的主体地位二、新闻性节目的主要类型三、新闻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三节广播电视教育性节目一、教育性节目的地位二、教育性节目的分类三、教育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四节广播电视服务性节目一、服务性节目的地位二、服务性节目的主要类型三、服务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五节广播电视文艺性节目一、文艺性节目的地位二、文艺性节目的主要类型三、文艺性节目的改革发展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制(6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的采制特点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特点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特点第二节广播电视的采制流程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流程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流程第三节广播电视的采制要求一、新闻类节目的采制要求二、非新闻类节目的采制要求第六章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2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与作用一、广播电视传者的地位二、广播电视传者的作用第二节广播电视传者的素养一、理论素养二、专业技能三、职业道德第三节广播电视传者——主持人一、主持人界说二、主持人作用与素质要求三、个性化主持风格第七章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2学时)1.1.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与作用2.广播电视受众的地位3.广播电视受众的作用4.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5.广播电视受众的特点6.广播电视受众的构成7.广播电视受众的需求8.广播电视受众视听心理9.广播电视受众视听需求第四节广播电视受众调查一、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内容二、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方法三、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应用第八章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2学时)第一节广播电视体制界说1.1.广播电视体制的含义2.主要的广播电视体制类型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的广播电视体制1.1.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历史回顾2.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基本特征第三节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一、世界主要国家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动向二、我国近年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态势八、教材及参考书:1、吴玉玲:广播电视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2、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3、李幸、刘荃:广播电影电视史论,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蔡凯如、黄勇贤:广播电视传播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5、吕萌、左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合肥工业出版社,2004年6、欧阳宏生:广播电视学导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7、黄匡宇:广播电视学概论,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8、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年9、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施天权: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年九、考试方法结业成绩=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6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播电视概论》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名称
(1)中文名:广播电视概论
(2)英文名:Introduction to Radio and Television
三、课程管理院(系)及教研室
文学与新闻学系汉语言文学教研室
四、大纲说明
1、适用专业、层次
文新系新闻和广告专业,本科层次。
2、学时与学分数
54学时,2学分。
3、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广播电视概论》是新闻学系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是对广播电视两大每题的入门性教学课程。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正确认识广播电视特性,了解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熟悉广播电视节目的相关知识和工作方法,从而具有一定的分析、研究能力和业务能力。
4、考试方式与成绩评定
考试方式:统一闭卷考试。
120分钟。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70%。
五、纲目
第一章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教学目的]
学生了解广播电视的概念以及发展历程,认识广播电视的技术基础及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1、广播的定义
2、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3、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第二节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声音的特性
2、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3、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第三节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1、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2、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3、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第四节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1、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2、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
第二章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教学目的]
首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目前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熟悉体制的三种理论模式。
其次学生必须知道并能分析我国广播电视目前的管理体制和体制概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
体制的三种理论模式及其特点
[教学时数] 8学时
第一节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三种理论模式
1、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2、广播电视机构理论类型的比较
第二节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美国模式
1、美国模式
2、去规则化
第三节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西欧/日本模式
1、公营、商营广播电视的共同发展的双轨制
2、公营与商营广播电视体制的节目互补
第四节世界广播电视的发展:中国模式
1、特点
2、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的现状
3、我国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
第三章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教学目的]
首先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目前广播电视的特性以及其社会影响力。
其次学生还需学会从专业的角度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和评判。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
1、广播电视的社会影响力
2、广播电视的特点
3、广播新闻传播的特点
4、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第二节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1、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
2、广播电视社会功能的研究
第三节电视的负功能:真相还是“偏见”
1、古德温、惠内尔编著
2、公共电视广播的政策初衷
3、“偏见”的源头:阴谋还是不自觉
第四章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并熟悉广播电视的进行传播所用的符号系统,并能清楚的区分不同的符号类别。
让学生掌握语音符号与非语言符号是怎么在广播电视节目中体现并起到和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广播电视传播符号的种类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
1、语言符号
2、非语言符号
3、广播:听觉性媒介
4、电视:视听双通道媒介
5、广播电视的符号种类
第二节声音语言:从广播到电视
1、广播语言
2、电视声音语言
3、广播电视新闻的声音语言形态
第三节广播电视中的音响和音乐
1、广播电视中的音响
2、广播电视中的音乐
第四节电视画面与镜头语言
1、电视画面的造型特点
2、电视画面的造型元素
第五章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目前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与各自的发展。
熟悉并理解板块、栏目、频道专业化等概念。
熟悉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策略,并能分析和把握目前广播电视市场的趋势和走向。
[教学重点与难点]
栏目、板块、类型化的概念;类型化策略;广播电视的全球化
[教学时数] 6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种类与发展
一、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类别
1、新闻类节目
二、栏目、板块、频率/频道专业化
1、板块栏目编排特点
2、电视板块节目的内容模式
3、频率、频道专业化
第二节广播电视市场的全球化
1、广电业与娱乐业的融合
2、商业竞争与广电业的全球化
第四节广播电视节目的类型化策略
1、类型
2、类型化构成策略
第六章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
[教学目的]
让学生掌握并熟悉目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类别及其特点和发展新趋势。
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不同的新闻类节目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自己关于新闻节目创新的见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视新闻种类及其特点;对不同新闻节目进行专业的评价和分析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时数] 8
第一节广电新闻的概念与基本类别
1、广播电视新闻
2、广播电视新闻的种类和特点
3、栏目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发展脉络
第二节全球化背景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新发展
1、世界广播电视新闻的变化趋势
2、现场报道
第三节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崛起及意义
1、广播电视民生新闻的报道理念和价值取向
2、民生新闻崛起的原因和意义
第七章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教学目的]
让学生熟悉并掌握我国广播电视谈话类节目的主要类别,并能说出每类的特征。
了解谈话类节目定位要考虑的因素;掌握谈话类节目策划哟考虑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谈话类节目的定位;谈话类节目的策划
[教学时数] 9学时
第一节导言
第二节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主要类别和特征
一、广播电视谈话节目的基本含义
二、主要特征
三、主要类型
第三节谈话类节目的定位
2、收视对象
3、参加对象(嘉宾的选择决定节目的成败)
4、主持人风格
第四节谈话类节目的策划
一、节目的策划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策划
2、选题
3、主持人
4、嘉宾
5、观众参与
二、策划
三、选题
四、主持人(谈话者、现场组织者、大众传播者)
五、嘉宾
六、受众参与
第八章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
[教学目的]
学生熟悉并掌握目前我国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的种类及其特点。
了解我国文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问题,并能对现状进行分析和提出初步的解决方法。
了解真人秀节目火热的原因,并能进行案例分析,提出自己创新的想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我国文艺娱乐节目的现状和问题;真人秀节目火热的原因,并能进行案例分析。
[教学时数] 9学时
第一节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概述
一、定义
二、发展历程
三、广播电视文艺类节目的特点
四、广播电视文艺节目分类
五、文艺娱乐节目现状
六、娱乐节目应注意
七、综艺节目创作的思考
八、电视综艺节目的创作意识
第二节真人秀节目
1、概述
3、火热原因分析
4、意义
第三节《中国好声音》为案例分析
1、定位
2、模式
3、出路
第五节真人秀节目的出路讨论
七、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基本要求[实验教学的目的]
[实验时数]
[实验项目名称]
[实验教学基本要求]
[分专业、层次的不同要求的有关说明]
八、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陆晔赵民《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 9月宫承波《广播电视概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年12月
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