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之鉴别人才智慧与方法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曾国藩苦其心三句名言第三句是“识人心、懂人性,注重人才”,强调了了解他人的内心和重视人才的重要性,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做好人际关系和维护团队的稳定。
2、用人极难,辨识别人说的话也很不容易,全靠见多识广,仔细思考谨慎处置,心中要有一定的权衡。
3、曾国藩:"凡将举事,必先平意清神,清神意平,物乃可正。
"正道行事,起见必量其果,功力实在,循正道可远行。
4、凡富贵功名,皆有命定,半由人力,半由天事。
唯学作圣贤,全由自己作主,不与天命相干涉。
5、责备贤者,须全得爱惜裁成之意。
若于君子身上,一味吹毛求疵,则为小人者,反极便宜。
6、用人八法: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前贤之大识大观、八字余谓民之望利、凡事求其惬意、临事无不了了、言不美不恶无所劝惩、不知厚重悠长、有恒为作圣之基。
7、“国家之强,以得人得天为先。
人材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
8、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

曾国藩4条识人之术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治理山西期间总结了一套独特的识人之术,被誉为“曾氏四条识人之术”。
这四条识人之术包括: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下面分别对这四条识人之术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审时度势。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在不同的时代和环境下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识人时要善于审时度势。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与时俱进,适应时代潮流和社会变革,才能在政治、军事和社会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因此,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与时俱进的能力和思维方式,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其次是明辨是非。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品德和行为是识别其价值和能力的重要依据。
他强调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来判断其品德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是否遵守道义和法律,是否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
第三是善于用人。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是识别其价值和潜力的关键。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一定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在工作和事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和价值。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是否具备领导和管理他人的能力。
最后是明辨才能。
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能力必须与其所从事的工作和职责相匹配。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就和发展。
在识人时,曾国藩注重观察一个人是否具备适应岗位和职责的能力和经验,是否具备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总结起来,曾国藩的四条识人之术是一套全面科学的识人方法。
在识人时,我们应当审时度势,明辨是非,善于用人,明辨才能。
只有通过这些准则,才能更好地识别一个人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合适的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曾国藩 看人八决

曾国藩看人八决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一、邪正看眼鼻:眼闪鼻歪的人不正直看一个人,先要看他是邪还是正。
正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接近,对于邪的人,最好敬而远之,与他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好,否则就很可能被他拖下水。
那怎么看邪正呢?通过看眼睛、看鼻子。
一般人的眼睛很容易看,你就看他敢不敢正面看你。
如果他眼神闪烁,东转西转,那他就肯定有问题。
一个人的眼神如果老是左右闪烁不定,那往往就说明他很心虚,或者没有诚意。
可是他如果一直盯着你看,或者狠狠地瞪着你也不行,所以要恰到好处地看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
其实人最难修炼的就是眼睛,看也不对,不看也不对,用力看不对,不用力看也不对,这都要靠你自己去修炼。
中国人看人先看邪正,所以第一看对方的眼睛,第二看对方的鼻子。
千万记住,鼻子是首先要修炼的,因为眼睛要比鼻子自然得多,也难以修炼,所以先修炼相对简单的鼻子。
一定要注意鼻子,因为那是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
那么,应该怎么注意鼻子呢?第一,不要受伤。
第二,如果鼻子有什么问题要赶快去了解,弄清楚原因,然后自己好好调一调。
二、聪明看嘴唇:嘴唇厚的人多半忠厚有人说:“如果要用睛空来比喻眼睛的话,口便是芳香的乐园,同时它充满了热情与情欲的果实。
知性的美,可以由眼睛表现出来,而感情的美,则可由嘴唇来加以表现。
”由现。
”由此可见,在五官中,口也是非常重要的。
嘴要大,才能吃四方,嘴大的人一般比较豪放大胆,性格坚强,精力充沛,富于行动及决断力,会努力拼搏。
嘴巴大的人在性格方面多属乐天派。
嘴唇是厚一点好还是薄一点好?厚一点好,上唇要掩得住下唇。
嘴唇厚的人往往比较忠厚,为人处世基本能以诚相待,给人以实在、讲信用的感觉。
而嘴唇比较薄的人,通常为人较轻浮,容易乱讲话,所谓“祸从口出”,因此容易得罪人而树敌。
当然这些也都只是作参考,因为还要搭配很多其他的方面的因素综合来看。
三、功名看气概:气宇轩昂的人更争气看一个人的“气宇”,先看他的额头,然后看他一身的气如何。
曾国藩识人口诀8句

曾国藩识人口诀8句
曾国藩识人口诀是曾国藩在《冰鉴》一书中提出的一套观察、鉴别人才的方法。
以下是这8句口诀:
1.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2.语默自持,贵有恒德;行动适宜,贵在得体。
3.眉宇之间,独见精神;言谈举止,透露气质。
4.心术正大,品行端庄;志向远大,胸怀宽广。
5.知识渊博,见识卓越;思维敏捷,判断准确。
6.待人真诚,处事公正;忠诚老实,信守承诺。
7.勤奋好学,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8.能屈能伸,适应环境;善于变通,应变自如。
这八句口诀主要是从人的外貌、言行举止、性格品质、学识能力、为人处事等方面来观察和鉴别一个人的优劣。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

曾国藩十二个识人方法曾国藩是中国清朝末期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平定回部的功臣”和“治理河南的能臣”。
曾国藩在他的政治和军事生涯中,运用了许多独特的策略和方法,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他的“识人”方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曾国藩的十二个识人方法,并探讨它们对今天的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启示。
1.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本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本性和本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这决定了他的行为和情绪。
所以,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本心,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潜力。
2.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为人处世的态度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和态度,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为人处世。
3.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处的环境和境遇曾国藩认为,一个人所处的环境和境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行为和性格。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背景和经历,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和潜力。
4.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所学和所能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了解一个人的学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5.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品德和素质。
6.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团队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了解他的品德和素质。
7.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心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和进取心,可以反映出他的潜力和能力。
因此,他总是尝试着观察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的表现,以便更好地评估他的潜力和能力。
8. 识人之术在于看其是否有忍耐力和毅力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忍耐力和毅力,可以反映出他的品德和素质。
国学做人要学曾国藩

做人要学曾国藩一、慧眼识才,用才得当人才是一个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有了人才并不一定就会取得成功,这还涉及到如何使用人才的问题。
因此,如何识别人才和使用人才是需要认真考虑和学习的事情,善于识别人才并赋予适当运用是一个管理者成功的重要条件。
1. 知人善用,网络人才2. 区别对待,驭人有术3. 合理安排,用其所长4. 善用偏才,扬长避短5. 多方观察,选才有道6. 观人入微,相认有术7. 用人不当,慎加防备二、广结人缘,网罗天下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的世界,分工明细,每个人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单枪匹马是无法取得成功的,竞争的激烈更需要我们借助他人的力量依靠团队取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网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1.广交师友,谨慎为先2.相交以诚,大度宽容3.以恕代人,不求全责备4.交结贵人,择人而从5.与人为善,取人为善6.严于自省,和气待人三、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由于每个人的思想、观念不同,产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时不可避免的。
如何使自己在这些冲突和矛盾之中处于不败之地需要每个人仔细思考,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必须小心谨慎,得意而不忘形。
1. 谨小慎微,安度危机2. 以缓济急,稳中求成3. 如履薄冰,处处谨慎4. 藏锋圆通,含而不露5. 不慌不忙,稳重当头6. 言多必失,适可而止7. 以“浑”入世,难得糊涂8. 防危虑败,明哲保身9. 远离虚妄,懂独反思10. 谦虚谨慎,力戒傲气四、刚柔相济,能伸能屈在面临挫折和挑战时,有的人不知所措,一味意气用事,结果碰得头破血流;而聪明的人则懂得刚柔相济,能屈能伸,使事情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这是我们所乐于见到的。
1. 利益为重,能屈能伸2. 忍得一时,伸得一世3. 忍无可忍,无须再忍4. 静观时势,屈伸有度5. 刚柔相济,自立自强6. 耐烦应事,不忮不求五、持之以恒,奋发进取无论是干什么,希望一蹴而就是不可取的,希望没有一点苦难是不现实的,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奋发进取。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曾国藩的用人和识人之道的名言
1. 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
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
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
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
2. 扬善于公庭,规过于私室。
3. 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满。
4. 才干,定要表现之。
5. 有才干,定要表现之,埋头苦干,不理闲事,乃其职也。
6. 现在最大的爱国是专心读书。
7. 小屈以求大伸,圣贤不为。
松柏生来便直,士君子穷居便正。
若曰在下位遇难事,姑韬光忍耻,以图他日贵达之时,然后直躬行通。
此不但出处为两截人,即既仕之后,又为两截人矣。
8. 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9.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10. 见人有得意事,便当生欢喜心。
见人有失意事,便当生怜悯心。
皆自己真实受用处。
忌成乐败,何预人事,自坏心术耳。
曾国藩9种识人之术

曾国藩9种识人之术
1.以貌取人:曾国藩认为相貌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气质和性格,因此他会通过观察对方的相貌来判断其为人之道和操守。
2. 观其言行:曾国藩认为言行是了解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言谈举止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水平。
3. 观其谈吐: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谈吐可以反映其文化素养和修养水平,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言语表达方式和词汇使用来了解其素养和水平。
4. 观其交友: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友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交友圈子来了解其为人品格。
5. 观其行为: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行为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行为举止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6. 观其交往: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交往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对象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7. 观其教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教育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能力,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教育背景和学历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
8. 观其才干: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工作经验和业绩来了解其为人处事的能力和素养。
9. 观其信仰:曾国藩认为一个人的信仰可以反映其为人处事的态度和品德,因此他会通过对方的信仰背景和信仰理念来了解其为人为官的能力和道德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国藩之鉴别人才智慧与方法前言:曾国藩鉴别人才,一个核心思想是从他的相貌、语言、行动特征来考察其思维和做事方法,从而判断他才能大小、以此确定他适合什么工作。
一、鉴别人才特征及层次分类A、人才的九大特征平陂之质在于神,明暗之实在于精,勇怯之势在于筋,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惨怿之情在于色,衰正之形在于仪,态度之动在于容,缓急之状在于言。
1、观神识人:神平则质平,神邪则质邪2、观精识人:精惠则智明,精浊则智暗,--精、气、神3、观筋识人:筋劲则势勇,筋弱则势怯;势勇行事大胆洒脱,势怯则唯唯诺诺,无甚主见。
4、观骨识人:骨刚则质刚,骨柔则质弱;一身骨相,具乎面部。
5、观气识人:气盛决于路躁,气冲决于静;沉浮静躁,是做大事的必备素质。
6、观色识人:诚仁必有温柔之色,诚勇必有矜奋之色,诚智,必有明达之色。
色是一个人气质、个性、品格、学识、修养、阅历、生活等因素的综合表现。
与肤色无直接联系。
仁善厚道之人,有温和柔顺之色,勇敢顽强之人,有激奋亢厉刚毅之色,睿智慧哲之人,有明郞豁达之色。
7、观仪识人:心质亮直,其仪劲固,心质休决,其仪进猛,心质平理,其仪安闲。
端庄厚重是贵相。
高贵环境中的人自有一种逼人的气势和仪态。
8、观容识人:直容之动,矫矫行行,勇武刚健;休容之动,业业跄跄,谨慎有节;德容之动,肃敬威严。
9、观言识人:心恕则言缓,心褊则言急;语言是思想的表现,是判断一个人性情才能的重要方面。
口乃心之门户。
B、人才层次分类1、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观人察质,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
有中和品质的人,心性平和冲淡,为人处事稳重沉雄,不声不响,以让人信赖,有王者风范而无霸气。
从风波恶浪中冲战出来的勇士固然叫人佩服,但那种避开风浪,无惊无险、平平淡淡引导大家走向胜利的风格更能保证大家的利益。
上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中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下等人,没本事脾气却不小。
有中和之质的人其实就是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明白之士,达动之机,而暗于玄虑;玄虑之人,识静之原,而困于速捷。
聪明者分为两种,聪明外向,沉思内秀3、人才五种层次:兼德,中庸之质,圣人帝王;兼才,德才兼备,栋梁之才;偏才,一至之能,局部之才;依似,一征形似,乱德之类;间杂,反复无常,无恒小人。
二、识别忠正与奸邪A、考察精神一身精神,具乎两目,一身具乎面部;文人先观神骨。
精神贯穿在一个人生命的始终,是生命力的表征,生命力强旺,精、气、神、血就充足丰沛,脉相沉稳有力。
形能养气,气能安神,气不沉稳,思想就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这种状态,人办事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
精、气、神、血的稳定性是一个较长时期的过程,如果四者旺足,生命力状态奇佳,精力高度集中,处于亢奋状态,可以激发出体内潜能,超水平发挥,平常五分,突然间爆发出十分能力,事业自然顺利发达。
神是一个人生命力,行动力,意志力、思考力的综合体现,是有质无形的东西,主要集中在人的面部,尤其是两只眼睛。
智慧、阅历、才能和信心的增长,神也会更加精湛、丰厚纯熟。
神是一种气质的东西,可在后天环境、磨练中改变。
眼明则神清,眼昏则神浊,清则贵,清则贱。
神的表现为洒然而清,或者为凝然而重,进取来自民内心的清明厚重,决定着思维正确,大脑清醒,判断正确,以这样的条件去领导他人或处理问题,自然。
神有余表现是,眼光清莹流转,目不歪视,眉毛清秀尾长,容色澄清如一泓秋水。
神不足表现是,似醉非醉,头脑昏浊不清,不愁似愁,经常忧心戚苦。
B、识别人的邪正古者论神,清浊之辨,清浊易辨,邪正难辨,欲辨邪正,先观动静。
静若含珠,动若水发,静若无人,动若赴的,此为澄清到底。
静若萤光,动若流水,尖巧喜淫,静若半睡,动若鹿骇,别才而深思;一为败器,一为隐流。
大贤大忠的人,平常不显丝毫锋芒,精气内敛,普通如常人,一旦行动起来,动如脱迅捷快速,一举而功成。
C、小心者与大胆者小心者从其做不了处见之,大胆者从其做了处见之。
以上考察小心者和大胆者,表面是看他们的行动和做事方法,实际上是由外向内在考察他们是神有余还是神不足。
神有余是小心者有足够的精力来面对繁杂事务而充分发挥心思周密之长。
大胆者,如果神有余,除在一味勇猛之外,有足够的心思和精力注意若干重要的细节问题,细心考察别人忽略的小问题,是这一步一步平稳取胜的最上策。
很多的成功,要靠平静安全的正道取胜,奇兵突起只能用于非常情况之下,而且机率不大,百分之八九十不是要用正道手法,孙子讲,以奇始,以正合,就是此道理。
奇才固然难得而且有传奇色彩,但四平八稳,无惊无险而平易取胜的正才才是根本之道。
三、分析性格偏才之性不可转,虽教之以学,才成而随之以失,虽训之以恕,推情各从其心。
性格是指人对与现实中客观事物以常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在需要做出大决大断的关头,最能体现一个人性格的优劣。
决断之间,几乎已经裁定了成功与失败两条路,性格优良的,在错综复杂的危机时刻,沉得住气,全神贯注于问题之中,心无旁骛,不为他事所扰,像钉子一样专攻一点,因此能够获得成功。
排除巧合、运气因素,这中间是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发挥关键性作用。
A、领导者理想性格分析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阴阳清和,中睿外明,能威能怀,能辨能讷,变化无方,以达为节。
中庸至德之人,阴阳调合,水火既济,柔中带刚,刚而不脆,脆中含韧,韧而有力,最没有脾气,又最为厉害的角色。
平时行为举止无声无息,无形无色,一旦动事,疾如江堤决口,迅如长空奔雷,无往不利。
能拓土开疆奋力进取,又能四平八稳坐守功业。
有性情、有脾气、有勇力、有智慧的人物才是活生生、有现实意义的人才。
B、12种偏才性格分析抗者(外向)过之,拘者(内向)不逮,故善有所章,理有所失。
抗者如下:1、强毅之人,刚狠不和,材在矫正,失在激讦。
2、雄悍之人,气奋勇决,任在胆烈,失在多忌。
3、固执之人,强楷坚劲,失在专固,可以持正,难以附众。
4、宏阔之人,意在周洽,交往浊杂,可以抚众,难与厉俗。
5、休动之人,休动磊落,志慕超群,可以进锐,难与持后。
6、朴露之人,朴露径尽,质在中诚,可与立信,难与消息。
拘者如下:7、柔顺之人,美在宽恕,失在少决,故可与循常,难与权疑。
8、拘谨之人,善在恭谨,失在多疑,故可与保全,难与立节。
9、辨博之人,论辨理绎,能在释难,故可与创新,难与规矩。
10、狷介之人,清介兼洁,激洁扬清,故可与守节,难以变通。
11、沉静之人,精在玄微,失在迟缓,故可与深虑,难与捷速。
12、韬谲之人,多智韬情,权在谲略,失在依违,可为佐助,而不可专权。
四、分类考察1、德行高妙之人:德行高妙,容止可法,是谓清节之象。
2、强调制度的人:建法立制,强国富人,是谓法家。
3、谋略之才,思想通化,策谋奇伟,是谓术家,4、国体栋梁之才,兼有三才,三才皆备,是谓国体。
总榄全局人物。
德足以厉风俗,法足以正天下,术足以谋庙胜。
5、大臣之才,国体之流,兼有三才,三才皆微,是谓器能。
独扫一面人才。
德足以率一国,法足以正乡里,术足以权事宜。
6、智意之士,术家之流,权智有余,公正不足,是谓智意。
7、伎俩之才,法家之流,错意施巧,不能创思图远,而能受一官之任。
8、文儒之才,能属著述,是谓文章之才,能传圣人之业,而不能干事施政,是谓儒学,辨不入道,而应对资给,是谓口辨。
9、骁雄之才,胆力卓绝,才略过人,是略骁雄。
五、观察语言A、语言识人1、天地气化,盈虚损益,道之理;质性平淡,思心玄微,能通自然,道理之家也。
2、法制正事,事之理也;质性警彻,权略机捷,能理烦速,事理之家也。
3、礼制宜适,义之理也;质性和平,能论礼教,辨其得失,义理之家也。
4、人情枢机,情之理也;质性机解,推情原意,能适其变,情理之家也。
B、言语鉴人之优劣,理有四家之明,情有九偏之性,以性犯明,则各有得失。
1、夸夸其谈之人:刚略之人,不能理微,故其论大体,则弘博而高远,历纤微,则宕往而疏越。
(博而不精)2、义正言直之人:抗厉之人,不能回挠,论法直。
则括处而公正,说变通,则否而不入。
3、语言善攻对方之人:坚劲之人,好攻其事实,指机理,则颖灼而彻尽,涉大道,则径露而单持。
4、速度快,辞令丰富的人:辨给之人,辞烦而意锐,推人事则精识而穷理,即大义,则恢愕而不周。
5、似乎什么都懂的人:浮沉之人,不能沉思,序疏数,则豁达而微博,立事要,则滥炎而不定。
6、满口新名词、理论之人:浅解之人,不能深难,听辨说,则拟锷而愉悦,审精理,则掉转无根。
7、说话平缓宽恕之人:宽恕之人,不能速捷,论仁义,则弘详而长雅。
趋时务,则迟缓而不及。
8、讲话温柔的人;温柔之人,力不休强,味事理,则顺适而和畅,拟疑难,则濡煗而不尽。
9、喜欢标新立异之人:好奇之人,横而求异,造权谲,则倜傥而环壮,案清道,则诡常而恢迂。
六、考察才能A、人才特点:宽宏之人,宜为郡国;急小之人,宜理百里。
宽宏大量的人,适合担任郡国职务,使下级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群策群力来实现政绩。
急躁度小的人,适合担任区县职务,身体力行,亲自动手办实事。
大才不仅能做好小事,而且会做得很漂亮,国为他们在做一件小事时,也抱高瞻远瞩的目光和宏阔的胸襟,效果自然大不一样。
B、八种人才优劣1、王化之政宜大不宜小,以之治小则迂2、器能之才宜于理乱,以之治易则无易。
3、策术之才治奇不治平,宜以之治平则无奇。
4、法家之才易于治侈,以之治弊则残。
5、智意之才宜于治新,以之治旧则虑。
6、威猛之政宜于讨乱,以之治善则暴。
7、伎俩之才宜于治富,以之治贫则劳而下困C、主管之才与使用之才臣以自任为能,君以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
七、早慧与大器晚成眉主早成,须主晚运A、眉毛四条要求:1、有势,弯长有势2、有神,昂扬有神3、有气,疏爽有气4、有光,秀润有光B、须有多寡,取其与眉相称多者,宜清、宜疏、宜缩、宜参差不齐小者,宜光、宜健、宜圆,宜有情照顾八、闻声辩人人之声音,犹天地之气,轻清上浮,重浊下坠,取其自成一家,不必一一合调,闻声相思,其人斯在。
由声音听出一个人的心性品德、学历身份、职业等属性来,是一人较复杂的判断,依从于生活的逻辑。
声音清冷如涧中流水,主大贵;声音响亮如瓮中之响,五福俱备。
察其声气,而测其度;视其声华,而别其质;听其声势,而观其力;夸其声情,而推其征。
九、从为人处世考察A、从胸襟气度识人成就我薄而彼轻之,则我曲而彼直;我贤而彼不知,则见轻非我咎也,胸襟如此,可成大事。
宏阔博大的胸襟与坚定不移的决心之间差不多可以划等号的,要成功必须学会容忍,再寻找机会,借他人的力量来补充自已,在合力的状态去谋求个人的成功。
在行动的勇气和由此而生的智慧上,胸襟宏博的人比只求成功的人要包容更多,因此成就也就更大更持久。
人的胸襟气度不是天生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学习、磨炼中扩张。
来自三方面:道德的自我完善;学识、阅历的增长;责任的加重(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胸襟博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