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学

合集下载

从口才学角度看“口述历史”

从口才学角度看“口述历史”
从 力 偏度 焉“
张 宏 梁
历 史”
口述历 史 , 即口头讲述历史 , 是将储存在 当事人 就 记 忆中的某 些历史事件 、 自己或他人 的难忘经 历 , 口 用 头 表达 的方 式 , 采取 记 录、 录音 、 录像 等 手段 , 过 整 经 理, 形成文字或录 音、 录像等材 料。有 的在 电视 台 、 广 播 台播 出, 的出版 为纸质 书籍 。它 是文献 资 料 的重 有 要 组 成 部 分 , 以弥 补 正 史 的不 足 。 可
在全国范围内招募 志愿者 。可 见 , 关于 口述 历史 的传
播和研究正在 向下 、 向基层渗透。
1 周年之际,联合摄制的口述历史题材纪录片。关 0 0
于 “ 口述历史 研究 ” 的名著 如 美 国 出版 的 《 述 历 讲 史 :美 国过 去的 口述历史》 ,我们 国 内作者 写 的如温 州大学 口述历 史研 究所 杨祥银 教 授 的专 著 《 口述 史 学》 口述史学 的理论 与实践》等 。 、《
进入 读 图、 网 时 读 代 以 后 ,国 内外 不少 电 视台设 立 了 口述 历 史 类 栏 目, 如 例 < 证 ・亲 见 历》是 中 国 中 央 电 视 台
ot一1的
的 历 史 纪 录
片 之 一 。 它 以 事 件 亲 历 者 的 口述 和 珍 贵 的历 史 资料遗 迹 还 原历史 , 真实再现历史的生动细节 、 真实情境和人物 的 情感历程 , 既涉及军事外交的重大历史题材 , 也关 注几 十年来普通百姓生 活轨 迹 的变 迁。此外 , 中央电视 台
口述与 历史和 口述 史学
追溯历史 , 远古 时代的 民间传说 或 口头传说 应该 是 口述历史的起源 , 中国的大禹治水 、 如 希腊 的荷 马史 诗 , 曾经历 了一个很长 的 口头流传 的年 代 , 都 并在流传 的过程中不断得到 补充 、 丰满。这可 以说 是人 类历史 上最古老的 口述历史 。亚 伯拉罕 的后裔 保 罗 , 是第一 个 去外邦传播福音 的基督徒 , 被历史 学家公 认 为对早 期 基督教会发展贡献 最大 , 可称为基 督教第 一个 口述 传 递神学史的使徒 。 14 年 ,哥伦 比亚大 学 口述 历史 研究 室 的建 立 , 98 标 志着现代 口述史学 的产生。尤其上一世纪五 、六 十 年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录音机 、录像机 等 现代技术手段的广泛使用 ,通过运用录像 、录音等设 备 开展 口述史 料 的 收集 、保存 、编 辑 工作 ,可 以直 观 、生动地获取更为原始的历史资料 ,口述历史 的研 究 和传播 工作更 为风行。国 内外 知名 的 “ 口述历 史” 协会 、学会或研究所有 :国际 口述历史协会 、美 国 口 述历史协会 、英 国口述历史学会、温州大学 口述历史 研究所 ,等等 。上一世纪九十年代图书 出版界 已出现 了 “ 图说史 大 出风 头 ,口述史 一枝独 秀”的新 格局 , 各出版社以发行 “ 口述 历 史 ” 书 刊 为 时 尚。 一 些 电 视 台 、 电 台开 辟 了 “ 口述 历 史 ”类 专 栏 节 目 。这 种 现 象 说明 口述历史不仅受到 了学界的普遍重视 ,而且 得到 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扬州 电视 台一段时期开 辟有 口述历史节 目 《 天南地北扬州人》 。出版为纸质书后 , 该 电视 台曾 叫笔者写 了书评发表在 《 雨花》 上。国 内 外关于 “ 口述历史”方面的著名资料如 :美 国哥 伦 比 亚大学 图书馆公布 的张学 良本人 同意 的 口述 历史 ,在 他长达 40 的 口述 历史 中,第 一 次公 布 了有关 西 80页 安事变 的许多鲜 为人知 的事实 ;再如 《 百年 小平 》是 中央电视 台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在邓 小平同志诞辰

历史学中的口述历史研究

历史学中的口述历史研究

历史学中的口述历史研究历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过去的事件、人物和社会变迁。

在对历史的研究过程中,学者常常需要依靠各种历史文献和资料来还原历史事实。

其中,口述历史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口述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填补了正史之外的空白,为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来源。

口述历史是指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或集体的口头述述,收集到的关于历史事件、社会现象等方面的资料。

相比于正式的文献和档案,口述资料往往更为直观、真实,能够提供更多的生活细节和当事人的真实感受。

在历史学中,口述历史研究可以追溯到上世纪的俄国历史学家季诺维也夫和法国历史学家布洛德尔等人的工作,他们通过收集农民、工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口述资料,揭示了被正史所忽略的历史真相。

口述历史的研究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经过和评估历史人物的行动动机至关重要。

通过接触和访谈历史事件的亲历者或者相关的当事人,研究者可以获得直接的信息,了解事件的细节、背景以及当事人的反应。

这些珍贵的口述资料对于解密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同时,口述历史也可以为历史学家提供一个多元视角的研究途径,促使研究者审视正史的局限性,关注底层民众的视角和经历。

然而,与其他类型的历史资料相比,口述历史资料的特点决定了其研究的复杂性和困难性。

首先,由于口述历史资料的主体往往是普通大众,其受教育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主观性和误差。

其次,口述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由于口述历史的当事人可能年事已高,或者已经过世,因此其采访工作必须尽早进行,以避免重要资料的流失。

此外,由于当事人的记忆可能存在衰退,口述资料也需要与其他类型的历史资料进行交叉验证和辨析,以保证研究的精确性和可信度。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历史学界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研究经验,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口述历史研究方法论。

首先,研究者需要对研究对象及其所处时代进行背景调研,了解相关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以便更好地引导采访和理解口述资料。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周育民(旧稿)一、什么是口述史料?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

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

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

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

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

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观其母冢,良然。

”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

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

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

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

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

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

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

”(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

的形式,力图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

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希腊罗马名人传》又称《对传》(简称《名人传》或《传记集》。

它是罗马帝国早期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鲁塔克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纪传体历史著作之滥觞。

本书以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广阔的历史舞台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书共有50篇,其中46篇以类相从,是名符其实的对传。

尽管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专著,但因作者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古希腊罗马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中心,详尽地描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保存了许多已散件的文献材料和难得的传说佚事,至今仍是研究希腊罗马历史所必不可少的典籍。

《英吉利教会史》是中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年为止。

全书五卷,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

在字里行间人们可以朦胧地看到这一时期不列颠社会经济的变化,可以看到岛上一些早期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斗争,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罗马教廷的振兴。

比德的《教会史》成为5世纪中期到731年这段时间唯一的记录,为英国保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这部史书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比德长期以来受到英人的尊敬,被称为“英国历史父”。

《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此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作者是马可波罗,意大利人,是西方世界第一个遍游东方而又留下历史记载的人,此书介绍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科学文化及商业贸易等内容,此书的介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人世界观上的转变,又为西方世界向东方扩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

口述史学讲义提纲

口述史学讲义提纲

口述史学方法
1、定义(略)【名词解释】
2、口述史学的发展历程
(1)所有的《历史》最初都是口述史;见闻轶事得之于口述,口碑传说传之于口述。

(2)现代西方口述史发展历程
A、美国:第一阶段,内文斯的提倡与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的成立:阿兰·内文斯;森林史协会、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中心;第二阶段,口述资料的保存成为普遍的存史手段,应用历史学派的产生,《口传史料汇编》,美国口试史协会(《口述历史通讯》、《口述历史评论》)
B、其他欧美国家,英国、加拿大、意大利、亚非拉一些国家和地区;
C、唐德刚的口述历史实践【这是很值得了解的,希望有兴趣的自己去查阅】
3、现代口述史学兴起的原因
(1)史学研究旨趣的转向,由从上而下到从下而上;(2)史学功能由政治资治向民生现实的转化,促使口述史学方法兴起;(3)音像技术的进步发达。

4、口述史学的功用与缺陷【简述】
功用:(1)补充史料,为当代保存史料之重要一途;(2)改变话语格局,拓展史学人文功能。

缺陷:引用口述史料需慎加辨证。

有关第八章复习要注意的几点说明
1、四种史学方法兴起的历史背景的总体理解(新史学的背景,历史研究视角从上到下看转向从下往上看,历史研究的多学科综合趋势的发展),这些史学研究方法的地位(都只是提供历史研究的一种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这些研究方法自有其可取之处,但在分析诠释历史的时候也存在各自的不足)
2、注意各方法的定义,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对这些研究方法的发展历程要有基本了解,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局限要有基本的认识。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

力图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从体裁上来看《高卢战记》是一本关于高卢地区战事的历史回忆录。

它以对高卢和日耳曼各地区的人氏族社会逐渐解体到萌芽状态国家出现这段时间的政治、社会、风俗和宗教的记述,《高卢战记》成为我们研究原始社会和民《希腊罗马名人传》又称《对传》(简称《名人传》或《传记集》。

它是罗马帝国早期希腊传记作家和伦理学家普鲁塔克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纪传体历史著作之滥觞。

本书以古代希腊罗马社会广阔的历史舞台为背景,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全书共有50篇,其中46篇以类相从,是名符其实的对传。

尽管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专著,但因作者以其独特的风格,以古希腊罗马的重要历史人物为中心,详尽地描述了许多重要历史事件,保存了许多已散件的文献材料和难得的传说佚事,至今仍是研究希腊罗马历史所必不可少的典籍。

《英吉利教会史》是中世纪英国历史上的卓越学者、历史家比德最重要的成果,此书除以开头的半卷篇幅追记罗马不列颠时期外,下余部分叙述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以后的历史,直到731年为止。

全书五卷,主要是依据教会的重大事件来划分的。

在字里行间人们可以朦胧地看到这一时期不列颠社会经济的变化,可以看到岛上一些早期封建国家的统治和斗争,还可以清晰地看到经过罗马教廷的振兴。

比德的《教会史》成为5世纪中期到731年这段时间唯一的记录,为英国保存了这段珍贵的历史。

这部史书长期以来被视为英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比德长期以来受到英人的尊敬,被称为“英国历史父”。

《马可波罗游记》:又称《东方见闻录》,此书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作者是马可波罗,意大利人,是西方世界第一个遍游东方而又留下历史记载的人,此书介绍了中国及其周边国家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科学文化及商业贸易等内容,此书的介绍极大地促进了西方人世界观上的转变,又为西方世界向东方扩张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这些叙述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法兰克人史》——是六世纪法兰克国家历史的主要著作,作者格雷戈里是中世纪法国著名史学家。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口述史学是一门独特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口述,以及其他非书面资料,来还原历史事件和个人经历。

它与传统的书面史料研究方法相比,更加注重个体经验和非正式历史记忆的重要性。

中国口述史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其独特之处,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口述史学的理论基础1.1口述与书面记载的关系在传统历史研究中,历史学家主要依赖书面记载来还原过去,这种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书面资料往往只能反映少数特定人群或阶层的观点和经验,这使得历史视角过于单一,缺乏全面性。

其次,在政治、社会或文化上被边缘化或被忽视的群体很少有机会留下自己的记录,这导致历史叙述中存在大量的空白和偏见。

因此,通过采访和记录个人口述,我们可以弥补这些缺失,使历史更加全面和立体。

1.2口述历史与正式历史之间的关系传统上,“正式”或“官方”历史被视为权威版本,通常由统治者或精英阶层书写。

这种历史叙述往往带有浓厚的权力色彩,很难全面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声音。

与之相对应的是,口述历史强调被边缘化的个人或群体的经验和记忆,使得历史视角更加多元化。

通过口述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些在正式历史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的人们的生活和经历,从而弥补官方历史的不足。

1.3口述史学与社会记忆社会记忆是指一个社会对过去事件和经验的集体记忆。

口述史学通过个人口述来还原社会记忆,弥补了正式历史中遗漏或被篡改的部分。

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过去事件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的影响,从而为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

此外,口述史学还可以强化民族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中国口述史学的实践2.1口述采访与记录在中国口述史学实践中,采访和记录个人口述是最重要的环节。

采访者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和敏感度,以便引导被采访者回忆过去,并记录下他们真实而独特的经验。

这需要采访者具备耐心、细致和尊重的态度,以确保口述内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2口述材料整理与分析完成采访后,研究者需要对所获得的口述材料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

口述史

口述史

口述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姓名:高洁专业:历史地理学号:J201102013摘要:口述史作为“人民记忆”、“微观历史”,从上世纪40-5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创立至今,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收集方法及专业学科。

现在在国内也日益兴起。

但是关于口述史的理论却仍存在很多争议。

本文依据有关口述史学的主要著作和论文,对其进行概括说明,使大家对其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刻的理解。

关键字:口述史理论问题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

口述史在国际上是一门专门学科,即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或由此形成的一种历史研究方法学科分支。

广义地说,它始现于远古时期历史文献大量出现之前,人们通过口头转述将历史流传下来,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中国藏族的《格萨尔王传》等即是,后由于文献的日益丰富和后代史学家重视文献而衰落。

狭义地说,口述史出现于20 世纪40 年代的美国,当时建立了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史研究室和森林史协会,是最早的两个口述史研究中心。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因研究需要做部分口述史收集工作,但很少有学者和机构专门做口述史收集、整理工作,许多历史亲历者因为年龄过高离开人世。

目前关于口述史的著作有美国著名学者唐纳德•里奇的《大家来做口述历史》,英国学者保罗•汤普森的《过去的声音—口述史》和霍尔斯的《口述历史》。

周新国主编的《中国口述史的理论与实践》,杨祥银的《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还有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口述历史进阶研习营学员手册》。

主要的论文有戴逸的《漫谈口述历史》,钟少华的《口述的历史与历史的口述》,杨雁冰的《浅论口述史的发展与特点》,和《口述史学百年透视上下》,定宜庄的《口述传统与口述历史》,孙庆忠的《口述历史的制作与口述传统的发掘》。

其主要探讨的内容包括口述史的定义,研究方法,特点以及不足之处。

一、口述史的起源1984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艾伦••内文斯教授在该校创立了口述史研究中心,并开始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记录美国显要人物的回忆,第一次使用了“口述史”这个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口述史学义界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

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

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

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

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

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

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

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诗经·小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

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

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

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

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

口述史料是指通过口述所收集的史料,可以是录音形式,也可以是文字形式,但文字形式一定要有录音为依据。

以口述史料为主编写成的历史为口述史。

笔者的基本看法是:口述历史是受访者与历史工作者合作的产物,利用人类特有的语言,利用科技设备,双方合作谈话的录音即是口述史料,其可信度与文字史料相等,可以归入档案类别。

将原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再经研究加工,可以写成各种口述历史专著。

判断口述史书可以用两个标准:一是要有原始录音,以供核对;二是要符合史学的基本原则,排除幻想乱编的内容。

口述史有如下五个特点:(一)口述能够纠正文字的偏见,生动形象,特别适用于表述人类生活中各种基本联系。

口述的心理效果是远胜于呆板的文字的;文字组成的一句话并不能够反映其中语气的深浅份量。

当然口述史并不是要取代文字史,它们各有其适用度,它们可以互相补充和纠正。

(二)口述史重视的是重现历史,而不是解释历史。

重现历史是现代历史学界的主流工作,尤其在假冒伪劣“历史商品”太多的时候。

(三)口述史所运用的口述史学方法,是一种独特的方法。

不能象传统史学那样仅在书房中翻旧书就可以研究了。

口述方法是要田野作业和书斋作业相结合的,并且有一套国际通用规范程序。

(四)口述史工作计划可以多样化,不论以人物为中心,还是以主题为中心,皆可以事前设计安排。

(五)口述史是一种可取的学术方式,可以对某些学术界上层垄断提出挑战,因为普通的受访者和访问者都可以成为历史角色。

也就是说,人民群众的历史性和历史的群众性,都可以通过口述史来表述。

而不再是停留在某些政治家的口头上。

有一位英国学者托什(J·Tosh)写道:“口述史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它是什么真实的历史或作为社会团体政治意图的表达手段,而在于它证明了人们的历史意识是怎样形成的。

……人们的历史意识就象一个战场,在这里,互相竞争的思想体系和权威的正当与否可能受到考验。

”[①]还有汤普森先生对口述史的见解是:“它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把历史恢复成普通人的历史,并使历史密切与现实相联系。

口述史凭着人们记忆里丰富得惊人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描述时代根本变革的工具。

”[②]这种见解很值得中国的历史工作者借鉴。

二、中国史学界的传统方法之不足中国历史学传统悠久,自从司马迁愤而著《史记》,左丘明盲而作《左传》以来,形成纪传和编年两大写史系列,千余年间写出了世界上丰富的史籍群之一。

所谓史家四德——史德、史学、史识、史才,绝不是凭空总结出来的,并且都是建筑在史料基础上。

古史中就有大量口述史料,例如因司马迁在《史记》中广泛使用,才有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介绍,有刘邦、项羽各自评价秦始皇的话语,等等,使得极其生动翔实的史书流传至今。

又如更早的《论语》,正是口述语录体,典型的“君子动口不动手”的产物。

我们不妨说,在中国古代的史学界中,口述方法是长期受用的;自然在西方古代史学中,口述方法也是受用的。

到了清代,乾嘉学派因政治压力而被迫致力于考据学,长年累月钻故纸,使得史学脱离现实,不单扼杀了新史学方法的探索,结果就连老祖宗原先所擅长的口述史方法也弃之不用,似乎是“口说无凭”。

这真是遗憾至今,正如顾颉刚先生所说:“凡是没有史料(文字史料)做基础的历史,当然只得收容许多传说。

这种传说有真的,也有假的;会自由流行,也会自由改变。

改变的缘故,有无意的,也有有意的。

中国的历史,就结集于这样的交互错综的状态之中。

你说它是假的吧,别人就会举出真的来塞住你的嘴。

你说它是某种主义家的宣传吧,别人也会从这些话中找出不是宣传的证据。

你说它都是真的吧,只要你有些理性,你就受不住良心上的责备。

你要逐事逐物去分析它们的真或假吧,古代的史料传下来的太少了,不够做比较的工作。

所以,这是研究历史者所不能不过又极不易过的一个难关。

”[③]近代中国变革需要新史学,大兴疑古之风,新学与旧学形成强烈冲突,其中也包括迫使新人在史学研究方法上探求突破,去搜寻新史料。

梁启超先生就曾以狂飙言论横扫史学界,他写道:“历史的目的在将过去的真事予以新意义或新价值,以供现代人活动之资鉴。

……吾人做新历史而无新目的,大大可以不做。

”[④]在他著的《中国历史研究法》一书中,将史料分类,有一类正是“传述之口碑”。

其解释为:“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

”[⑤]梁先生是针对中国传统史学界的“四蔽二病”而言,它们是:“一、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五、能铺叙而不能别裁;六、能因袭而不能创作。

”[⑥]在本世纪初,这种言论自是有理也有力,但在理论上则不足,因为作为史学工作者,如果将这“四蔽二病”反过来,知道了原先不知的“有国家”、“有群体”等等;反对原先知道的“朝廷”、“个人”等等,中国史学的进步依然很难说,毛病依然存在。

本世纪的中国史学实践就是明证,恰如顾颉刚先生自述那样:“我常说我们要用科学方法去整理国故,人家也就称许我用了科学方法而整理国故。

倘使问我科学方法究竟怎样,恐怕我实知的远不及我所标榜的。

”[⑦]此话中有他自谦之意,但也是他的实际感叹。

问题就出在普遍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上,空头理论家的空话太多,而实践者往往受制于“理论家”,实践所产生的“真知”被自封的理论所禁锢。

中国史学的问题,文学家鲁迅也曾写过:“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只因为涂饰太厚,费话太多,所以很不容易察出底细来。

正如通过密叶投身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但如看野史和杂记,可更容易了然了,因为他们究竟不必大摆史官的架子。

”[⑧]而史学家翦伯赞则说得更明白:“政府的文告是最不可靠的史料,因为历代的统治者,都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好话说尽,坏事做完;但是有了琐言一类的杂史,则民间言语,亦获记录,而此种民间言语,则最为可信。

”[⑨]翦教授把政府文告和民间言语绝对地对立,这恐怕过分了一点,关键还是具体的真实性。

所以笔者比较注意姜蕴刚教授的一段话:“古史固然是由于传说得来,便是现代史乃至新闻材料,也都传说的。

司马迁的最好史料是‘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淮阴侯列传赞)等,固是传说;而现在成都正在闹米荒问题,米荒的真正的内容怎么样,也多半是传说的,因为政府堂堂皇皇的布告着说米荒是由于四川人民之囤积不售,而人民则又说是由于政府中人之收买操纵。

两者都由于传说,所以甚为含混。

要是将来有人作史而根据这些传说,甚至以为实录的无过于当日报纸登载的新闻消息,则就无法明了这段史迹了。

……因此若真要明了真相,恐怕还是如何去采择传说了。

传说毕竟还是历史的动力,历史的存在还是依存于传说。

”[⑩]今天的时代向历史学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要求解决大量过去没有探索过的问题;要求面对现实而追索过去根由;要求更充分地体现各种人群的特征;要求内容更翔实、更生动、更能从多方面说明或探索历史因素;要求不单有固定的、死的史料,还应当寻找活的、可能不稳定的、但远非死资料所能代替的史料;要求历史学者不单会在书房中寻找书本里的言外之音,还应该会田野作业,以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作武装,从书本以外抢救新史料;还要求历史学者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作更密切的有机联系,依靠现代科学工具,同时又抵制外界非学术性的利诱。

等等。

总之,社会和读者都向历史学者提出更科学、更迫切又更基本的要求。

现实明摆着与要求的距离相当远,中国史学相当部分落在历史的后面太远了。

就以近年十分热门的中国文化史研究来说,大家很容易就看到:介绍外国文化理论多;介绍中国传统文化概念多,(并且多是在50年前就介绍过的概念);而实实在在描述中国文化实况的书则太少,在文化理论方面则还没有达到50年前黄文山教授的水准。

为什么一些浅薄的抄袭反能够哗众取宠?原因之一,正是认真地收集第一手中国文化状态,并能够客观地描述出来的基本工作很少人去做。

人人都知道了解文化基本状态的重要性,人人都希望别人去提供调查,但很少人想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有大缺陷,自己去下决心在史学上搞田野作业罢了。

三、口述史学的重要性时代对当代史学者提出新的迫切的要求,当代世界上许多历史工作者早已注意到了,并且纷纷在各自领域内探索新方法。

口述历史方法就是其中一种经过验证的好方法,并且早已有一大批研究成果。

例如美国,早在1938年,芮文斯(A·Nevins)教授就提出了创议并进行了研究,终于在1948年录音机商品化并有了雄厚财力以后,展开了大规模的收集与研究。

到70年代形成高峰,有研究和收集口述史料的机构300多个,有口述史协会(OHA),协会的刊物为《口述史评论》,协会还出版《口述史书目》以及大量口述史书,其中包括有关口述史学方法及理论的各种书籍,并保留和整理了大量涉及许多方面的口述史料。

在欧洲各国也有相似的团体和成果,口述史学成为历史学界承认的一门新分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