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作业

合集下载

口述历史工作规划

口述历史工作规划

一、前言口述历史作为一种记录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手段,具有生动性、真实性和亲历性等特点。

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我国丰富的口述历史资源,提高全民历史素养,我们特制定以下口述历史工作规划。

二、工作目标1. 深入挖掘和整理我国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的口述历史资源,为历史研究、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力支撑。

2. 提高公众对口述历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培养一批口述历史工作者和志愿者。

3. 推动口述历史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4. 加强与其他地区、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口述历史事业的发展。

三、工作内容1. 口述历史资源调研与征集(1)开展全国性的口述历史资源调研,了解各地区、各民族、各领域的口述历史现状。

(2)制定口述历史资源征集标准,明确征集范围、对象和内容。

(3)建立口述历史资源征集网络,拓宽征集渠道,确保资源来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2. 口述历史访谈与录制(1)组织专业口述历史访谈团队,对征集到的口述历史资源进行访谈。

(2)运用录音、录像、摄影等手段,对访谈过程进行记录。

(3)确保访谈内容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和归档。

3. 口述历史资源整理与编纂(1)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编辑和校对,形成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的口述历史文献。

(2)编纂口述历史书籍、画册、纪录片等,丰富口述历史的表现形式。

(3)建立口述历史数据库,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4. 口述历史宣传教育(1)开展口述历史知识普及活动,提高公众对口述历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组织口述历史讲座、研讨会等活动,推动口述历史事业的发展。

(3)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口述历史知识,扩大口述历史的影响力。

四、工作措施1.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口述历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职责,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2. 建立健全口述历史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口述历史工作者和志愿者。

国开历史学概论第四次作业

国开历史学概论第四次作业

国开历史学概论第四次作业介绍这份作业将探讨历史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研究对象。

历史学是一门关于过去和人类行为的学科,通过研究各种历史文献和物质遗存,我们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演变和发展。

基本概念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历史:历史是指过去的事件和行为。

历史学的目标是研究和还原过去的真实情况。

历史:历史是指过去的事件和行为。

历史学的目标是研究和还原过去的真实情况。

2. 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方式。

不同的历史观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释方式。

不同的历史观可能导致对历史事件的不同解读。

3. 历史文献: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历史文献,如史书、文件、信函等,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历史文献: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各种历史文献,如史书、文件、信函等,来了解过去的事件和人物。

研究方法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文献研究: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收集、整理和解读过去的信息。

这包括阅读和分析原始文献、史书、档案等。

文献研究:历史学家通过研究历史文献,收集、整理和解读过去的信息。

这包括阅读和分析原始文献、史书、档案等。

2. 考古学:考古学是通过研究物质遗存,如古代建筑、器物等,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考古学:考古学是通过研究物质遗存,如古代建筑、器物等,来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和文化。

3. 口述历史:历史学家通过采访和记录历史目击者的口述,来获取关于历史事件的真实信息。

口述历史:历史学家通过采访和记录历史目击者的口述,来获取关于历史事件的真实信息。

研究对象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 政治历史:研究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领导人等与政治相关的历史内容。

政治历史:研究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领导人等与政治相关的历史内容。

2. 经济历史:研究经济制度、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等与经济相关的历史内容。

经济历史:研究经济制度、贸易活动和经济发展等与经济相关的历史内容。

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

一、口述史学义界人类原始发展期间,有一项重大的创举,那就是利用语言。

几万年以来,语言已成为人类文明重要的工具和标志。

中文的“古”字,正是十口相传之意,即古代事情是由人们口述流传而来的。

我们今天能够知道有盘古开天地,有所谓燧人氏、有巢氏、庖牺氏、神农氏等老祖宗的事迹,也有宙斯众神和诺亚方舟等传说,正是多少代人口述流传下来的。

由口述流传到有文字,文字又再写到纸上,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

到今天虽已经进步到有多种专为信息用的工具,例如电脑,但一直还没有人愚蠢地提出要取消语言。

人们的嘴巴依然还是人类基本的信息传递工具之一。

口述传说(Oral tradition)各种知识,似乎象一种无形的口述制度,在从古到今的中国及世界许多国家中,一直有十分兴旺的活力。

我们很容易在各地民众的习俗技艺和生活方式中,发现大量口传方式和口述专用内容,真是世传不辍,蔚为奇观。

这既与各民族的文化基础有关,亦与口述传说实际上在执行教育和合法性灌输任务的特点有关。

中国古人曾经留下许多格言,这里抄录几条为鉴:“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诗经·小雅》“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诗经·大雅》“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

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

”《春秋谷梁传》“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于钟鼓琴瑟。

”《荀子·非相》这种传统的口述传说方式和效果,是很难用行政手段来制度化的。

只是越是不够发达的民族,文盲越多的国家,其口述传说越多。

这种情况对于研究者来说,反倒是机会,他们更容易使用科学手段,深入口述环境,以取得将可能永远消逝的史料。

不过,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并不是口述传说,因为它更偏向文学了。

本文讨论的是口述史学(Oral history),是属于历史学范畴。

笔者作如下义界:口述史学又称作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是以口述史料和口述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从形态上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周育民(旧稿)一、什么是口述史料?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

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

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

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

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

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观其母冢,良然。

”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

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

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

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

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

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

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

”(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 i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

口述历史社会主义改造实验活动的主题:重现历史,反省现在,创造未来实验活动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老一辈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意义,探索社会主义革命给当时的人民带来哪些好处或者不好的地方。

访谈人物:本村知识渊博的赵老师访谈地点:赵老师的门口访谈内容:我:赵老师,请问您可以让我做一个社会主义改造的访问吗?我想多了解一下当时社会的知识和当时中国的发展。

赵老师:嗯,可以。

我:赵老师,我知道您年轻的时候是当过老师的,我相信您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一定有深刻的记忆吧!赵老师:是呀!我:嘻嘻,赵老师请问您还记得三大改造是指哪三大?三大当中哪一个对人民的影响最大呢?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赵老师:你考我啊!我的记忆力很强的哦!三大改造是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其中,资本主义工商业对人民的影响最大。

因为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改革完成以后,既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你都知啦!凡事都有两面性,带来好的,坏的也顺带来了。

我还记得1954年底,很多大型私营工业企业已经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

他们的转变当然是在对自己有利才那么勤奋,结果会引发一系列的人民生活的改变,都比之前富裕了。

我:据我所知,农业和手工业国家都是通过合作化道路,而资本主义工商业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您是老师,您能分析其中的内涵吗?赵老师:可以,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级分化的危险。

先后还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合作社的决议》。

另外,个体手工业也在不断提高。

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在1956年底,实行公私合营的工业企业已占原有资本主义工业总户数和职工人数的99%。

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包括资产阶级分子的改造,使剥削者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

我还记得在1956年1月21日,上海人民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大会。

家族口述史作业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家族口述史作业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

家族口述史作业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作者:谭万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5期摘要: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中,家族口述史作业的开展不仅具有可行性,作为思政理论课来说,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家族口述史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践,由学生自主完成口述史作业。

在这个实践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地成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家族口述史作业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具體的实践教学操作中,家族口述史作业的开展又给实践教学带来了新颖的形式。

通过家族口述史作业的布置和完成,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深入的理解历史,从而更加深入领会本课程的教学主旨:为何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何选择了改革开放等。

经过几个学年的教学实践,家族口述史作业的考核取得了不错的成就。

一、家族口述史作业实施的可行性首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大历史背景。

通过教师的理论教学和学生的自我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基本脉络和历史知识,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家族访谈就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

比如,通过对有关改革开放历史的熟悉,学生可以对访谈对象提出较有质量的问题,诸如小岗村承包制后,本地是何时开展承包制的。

对于历史理论知识的充分掌握,也可以避免学生访谈中提出错误的问题。

其次,访谈对象相对确定,学生容易操作。

作业要求对家族历史进行访谈总结,学生可以对自己家族或者他人的家族历史进行访问,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对自己家族进行访问。

每个个体对自己家族一般都充满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联结无疑对访谈有着积极地作用。

如同《客从何处来》中的开篇词:“我从哪里来?我是谁?五个人决定冒险,踏上未知的旅程,去探寻属于自己的历史。

他们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

心底的疑问将要面对,家族疑团将被解开。

谁会在远处等你的到来?在历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

当代口述史料简介周育民(旧稿)一、什么是口述史料1、口述史料是通过人类口头相传的史料。

早期人类的历史都是通过口头相传而为后人所知的。

中国的“古”字,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口”,有十口相传之意。

英文history一词可追溯到希腊语词Historia,该词的词义是调查、访问和询问一位目击者,也带有对上述活动的结果的记录之意。

由此可见,历史与口述史料的关系。

中国人很早就运用口述史料撰写历史了。

大家所熟悉的司马迁,他撰写《史记》时,就运用了大量的口述史料,并且进行实地考证。

比如,他写《淮阴侯(韩信)传》,就曾到韩信家乡去调查,“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

其母死,贫无以为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

余观其母冢,良然。

”他写鸿门宴,人物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没有口述史料作基础,是不可想象的。

2、口述史料是人们叙述自己个人经历、家庭和社区变迁的史料。

中国用文献记载历史的传统十分悠久。

军国大事,往往都有文献史料记载;大臣将军如果有幸宣付国史馆,他们的生平也可为后人所知。

中国人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族谱就是家庭、家族的历史,地方则有地方志。

西方国家缺乏这样的传统,因此,很少保留有系统的家庭、家族乃至地方性的历史记录。

近几十年来盛行的口述史料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这样的需要。

朱迪斯·莫叶在《口述历史初步》(Judith Moyer Step-by-Step Guide to Oral History)中指出:“口述历史是对在世人们关于自身经历回忆的系统搜集。

历史学家们终于承认了平常人的日常生活,虽然他们不像富豪名人那样在历史上重要。

但我们如果不把这些回忆搜集并保存下来,那么,他们的故事终有一天会永远消逝的。

”(Oral history is the systemati c collection of living people’s testimony about their own experiences. Historians have finally recognized that the everyday memories of everyday people, not just the rich and famous, have historical importance. If we do not collect and preserve those memories, those stories, then one day they will disappear forever.)人民的历史恰恰就保存在平常人的记忆中。

个人·家庭·社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中的历史记忆

个人·家庭·社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中的历史记忆

个人・家庭・社群: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中的历史记忆马雪萍内容摘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中包含着三种记忆:个人记忆、家庭记忆、社群记忆。

个人记忆中,幸存者亲身受害的经历、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是主要内容。

家庭记忆是 在幸存者与其家庭成员的沟通交流中建构起来的,并为每一位家庭成员所共享。

家庭成 员的死亡、受伤及家庭成员见证的日军暴行,构成了幸存者讲述的家庭记忆的主要内容。

社群记忆同样形成于社群内部成员的互动交往中。

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中,城区幸 存者与农村地区幸存者讲述的社群记忆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

概而言之,南京大屠杀 幸存者的口述中交杂着个人记忆、家庭记忆、社群记忆三种记忆成分。

对幸存者而言,这 三种记忆共同构成了他们对南京大屠杀的认知与回想。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幸存者 口述史历史记忆1960年代初,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小组曾编著过《日寇在南京的大屠杀》一书。

当时,该小 组组长高兴祖老师等访问了部分亲历的幸存者,以获取口述资料。

①1982年,日本“教科书事件” 发生之后,南京大屠杀史研究逐步展开*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建成开放。

与此同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作为“活证据”,也逐渐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

从1984年 开始,南京地区曾多次开展调查寻访活动,访问幸存者千余位,并在此基础上整理出版了 10余部幸 存者口述资料,总字数逾百万*此外,随着科技的进步,录音、录像等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口述采访实 践中,大批幸存者受访的音像资料被保存下来** 34为侵华B 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俎念馆、南京侵华B 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点项目“社会记忆理论视域下的南京大 屠杀幸存者的口述史"(YJH2O19O3)H 阶段性研究成果。

① 南京大学历史系编:《B3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1979年,“序言",第1 2页;吴b 民:《关于国内第一3纟已述南京大 屠杀HO 》,《B3侵华史研究》2015年第4期;张生:《“原典”的创建、叙事和流变:从〈B 寇在南京的大屠杀〉开始的知识考古》,《江 海学刊》2020年第1期’② 郭冠佑:《南京大屠杀受害者研究:台湾的四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及其记忆的研究多元视域下的日本侵华与南京大 屠杀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8年11月,第210 222页;张连红:《南京大屠杀的后遗症:幸存者的创伤》《江海学刊》2006 年第3期;许书宏:《恐惧的记忆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心路历程》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③ 杨小平:《南京大屠杀受害者与广岛原子弹爆被爆者的口述史对比研究,《第三届“ 口述历史在中国”国际研讨会论文 集》,北京,2017年11月°在口述采访实践大举进行之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口述史研究也随之展开*论者在口述采访 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南京大屠杀对幸存者的影响,研究了幸存者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探讨了幸存 者在大屠杀之后如何进行自我修复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我们的中国梦”主题系列活动
口述历史
专访“右派”作家张先痴先生
口述者简介:张先痴。

1934年出生,湖北黄冈人。

着名作家,《格拉古轶事》作者。

现居四川成都。

1949年参加解放军,随后加入共青团,曾任支部副书记,并在部队机要部门任电台报务员并且立功。

后来的土改、征粮、剿匪、平叛的斗争中,立功受奖。

1957年他真心诚意给领导提改进工作的意见,被视为“向党进攻”,因而被划为右派分子。

其妻由于没有检举揭发他,也成了右派,被下放到农村监督劳动。

张先痴坚持“不认罪”,被改定为极右派分子,判管制五年强制劳教。

1961年底,张先痴在修了内昆、成昆、广旺三条铁路后,深感前途渺茫,与右派周茂歧一同选择逃跑。

后被抓回,判处徒刑十八年。

1980年4月16日平反出狱。

采访稿
(以下简称为问、答)
问:请问张老先生当年是因为什么原因被划为右派的。

答:我的爸爸是以前国民党的高官,虽然我很坚决的和爸爸划分界限,可是还是被认为是敌
人的余孽,加之我平时爱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我喜欢说真话,被人利用举报。

无论
我怎么申辩还是被划为右派。

问:那您被划为右派后,被怎么处置的?
答:开始只是工作被解除了,后来又被朋友出卖,加重处罚判处劳教。

判处劳教的时候我又逃跑了,结果被判处劳教18年,我的青春岁月就在劳教场度过了。

问:那您是什么时候被平反的?
答:1979年8月,我已经劳教17年又半年了,突然接到无罪通知书,说,张先痴同志的观点经实践证明是正确。

就这一句话,就换取了我18年的青春岁月。

问:您划成右派之后,对你的家人有什么影响?
答:我的妻子被迫逃到了新疆,5年后又嫁给了另一个工人,我的孩子又母亲抚养,由于生活窘迫,孩子现在还是个文盲,哎。

问:那您劳教中是什么样的生活?
答:非常辛苦,平时干苦力修铁路,种庄稼,我们每一个劳教犯人都是一个全能,平时像我这种大汉根本吃不饱,而且几乎没有油,只有靠偷偷庄稼充饥。

在三年饥荒中,我们劳教场的人倒是比普通农民吃的要多些,好多农民想方设法犯法进我们劳教所混饭吃,唉,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问:那您平反之后的生活怎么样?
答:给我恢复了公职,恢复了名誉,但是我的妻子还是在远方,大儿子不识字。

之后我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现任妻子,生活恢复了平静,偶尔跟同是劳教的好朋友叙叙旧,交流感情。

问:你对当前中国政治现状有什么看法?
答:当前的中国正处在一场制度创新的大变革中,所以稳定民心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近年来边境地区发生了一系列扰乱社会秩序的暴动,政府应引起重视。

才能保证中国大部制顺利进行。

不然造成的后果比右派风波更加严重。

问:你怎样评价这几十年的右派生活?
答:我坐了几十年的牢,人生最美好的年岁都给毁了,我起初是一个热血青年,是一个向往共产主义的战士,但经过一系列历史事件和所经历的折磨后,让我逐渐认清那个社会的本质,不再抱有幻想……我想他们一直都搞错了,1957年错了,说我是‘右派’,其实我那时候是一个真正的‘左派’,1980年给我平‘右派’的反,又搞错了,因为我已经是一名真正的‘右派’了。

问:张老师,你当时在监狱里面,不是有很多人被弄得疯了吗,那你当时是如何度过这一关的,我想知道你的思想信念基础来自哪里?是什么使得你一直想要活下来?
答:前不久,从陕西西安来了一个右派要见我,八十岁,写诗的,送了我多厚一本诗集。

他跟我说,他为啥子要来见我呢,因为他在网上看到我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的一句话,我说:1957年将我划为“右派”,是绝对错误的,因为那时候我不是一个“右派”,1980年,对我的“右派”问题进行改正,我说也是绝对错误的,因为这时候我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右派”了。

后记
二十八岁开始思考他看到真相
张先痴作为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亲身经历了右派风波。

特别是其中不为人知的故事。

通过采访,我们可以真正感受到那些年,这位老先生所经历的痛苦。

在《格拉古轶事》后记中,张先痴特别引用了赵丹临死前的一句话:“现在我什么也不怕了”。

反正是要死了,不如一吐为快,这是赵丹们的信念和决绝,富有最后的勇气。

出狱后的张先痴,已是四十六岁,自己最好的二十三年岁月都给毁了,他问自己:还有多少个二十三年?所以“我暗下决心,在六十九岁之前我必须完成这本回忆录。

”他拒绝遗忘,采取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让后人了解历史真相。

张先生说他唯一的希望是活长点,能写更多的东西。

这位早置生死于度外的历史见证者,在名片的背后拟好了自己的墓志铭:这盒骨灰的原料来自张先痴的尸体,他曾是孩
子、是才子、是天之骄子;也一度是傻子、是疯子、是回头浪子;最终才是赤子、是刀子、是过河卒子;他咬牙切齿地恨了半辈子;又刻骨铭心地爱了半辈子。

从这位老先生身上,我们看到读到了历史的遗迹和真相。

历史终会过去,但历史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供后人借鉴。

撰写者:农学院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12级2班罗春燕
2013年5月1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