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著作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识点梳理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故事背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回忆性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
“三一八”惨案以后,鲁迅被反动当局列于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上,他难以公开与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离开北京。
鲁迅到厦大正值暑期,学生还没有开学,他回忆起少年时的往事,写下了这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1926年《莽原》半月刊第19期上,后来鲁迅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9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中了。
三、理解词义1.轻捷:轻快敏捷。
2.缠络:缠绕联结。
3.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4.鉴赏:鉴定欣赏。
这里是欣赏的意思。
5.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稀少。
6.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7.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渊,深;博,丰富。
8.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如同鼎中的水煮沸了一样。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一⑧段):描述百草园的无穷趣味。
第二部分(第⑨一段):写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五、问题解疑1.“似乎”“确凿”连用矛盾吗?为什么?不矛盾。
“似乎”,不确定;“确凿”,很确定。
看似矛盾,其实不然。
因为“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时间相对久远,记忆自然模糊;而百草园趣味无穷,带给“我”的快乐又是真切分明的,所以二者连用并不矛盾,只是曲折传达作者对百草园的情感。
2.“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又准确地写出了油蛉和蟋蟀的美妙动听的叫声,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八年级语文《藤野先生》复习要点及知识梳理

《藤野先生》复习要点及知识梳理一、文学常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出处:《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的其他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二、字词积累●重点字词:o绯(fēi)红、宛(wǎn)如、倘(tǎng)若、芦荟(huì)o颇(pō)为、扒(pá)手、不逊(xùn)、解剖(pōu)o匿(nì)名、诘(jié)责、叮嘱(zhǔ)、畸(jī)形o教诲(huì)、瞥(piē)见、油光可鉴(jiàn)、发髻(jì)o芋梗(gěng)汤、杳(yǎo)无消息、抑扬顿挫●重点字词解释:o油光可鉴:文中指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o标致:漂亮。
文中为反讽。
o斗乱:飞腾杂乱。
斗,通“抖”。
o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的传说或故事。
这里指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o落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
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o不逊:无礼。
逊,谦逊。
o匿名:不署名或不署真名。
匿,隐藏。
o诘责:质问并责备。
o凄然: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o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极点。
疾,痛恨。
三、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3段):写作者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交代去仙台的原因。
●第二部分(4~35段):写“我”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和分别。
●第三部分(36~38段):写“我”离别藤野先生后对他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四、内容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o藤野先生是一位正直热忱、治学严谨、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学者。
o他通过检查并修改鲁迅的讲义、指出解剖图中的错误、对鲁迅敢于解剖尸体表示高兴和放心以及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情形等事例,展现了其认真负责、从严治学、热情关怀的高尚品质。
●鲁迅的情感变化:o鲁迅在仙台受到优待,但感受到弱国国民的辛酸,这反映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朝花夕拾归类梳理鲁迅童年趣事

朝花夕拾归类梳理鲁迅童年趣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弊病和人性的扭曲。
然而,在他的作品中也能看到他童年时期的趣事,这些趣事或许是他成为一位伟大作家的源泉。
下面将对鲁迅童年趣事进行归类梳理。
一、与动物的亲密接触鲁迅童年时期生活在乡村,与大自然和动物们的接触是他童年时期的一大乐趣。
他经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去山里捉蛐蛐、蝴蝶,或者在田野里追逐小鸟。
他还养了一只小狗,与它成为了好朋友。
这些与动物的亲密接触,培养了他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敏感。
二、与小伙伴的游戏鲁迅童年时期的小伙伴们是他的忠实伙伴,他们一起玩耍、探险、打闹。
他们会在田野里玩捉迷藏,或者在河边玩水。
他们还会一起去山里寻找野果,或者在农田里帮助父母干活。
这些游戏和活动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身体,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友谊。
三、与书籍的相遇鲁迅童年时期的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他的父亲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家里有一些书籍。
鲁迅小时候经常偷偷地翻看这些书籍,尽管他并不懂得很多字,但他对书籍的渴望和好奇心使他不断地探索和学习。
这种与书籍的相遇,为他日后成为一位伟大作家奠定了基础。
四、与乡村生活的感悟鲁迅童年时期生活在乡村,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辛苦劳作和生活的艰辛。
他看到了农民们在田间劳作的汗水和他们为了生计而奔波的辛苦。
这些乡村生活的感悟,使他对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扭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激发了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五、与学校的经历鲁迅童年时期曾就读于一所私塾,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正规的教育。
在学校里,他学习了一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也结识了一些老师和同学。
他在学校里的经历,为他日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基础,也培养了他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总结起来,鲁迅童年时期的趣事主要可以归类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与小伙伴的游戏、与书籍的相遇、与乡村生活的感悟和与学校的经历。
这些趣事不仅是他童年时期的乐趣,也为他成为一位伟大作家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部编版名著阅读《朝花夕拾》知识梳理

1.作者简介:一.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2.全书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后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的“朝”是早上的意思,“夕”是晚上的意思。
对朝花夕拾书名进行解析:早上的花晚上来捡,就是成年时回忆往事。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它既有温馨的回忆又有理性的批判,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答案:躲避流言和中伤、水师学堂、英文、中文、乌烟瘴气、矿路学堂、《天演论》11).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部回忆性 集,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
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叙了作者在日本学医期间,藤野先生对他的教导与关爱。
同时也叙述了作者因受到日本所谓“爱国青年”的歧视侮辱,从而决定12)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天演论》 13)《五猖会》中,父亲让我背 《鉴略》 ,让我感到痛苦。
14)《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揭露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
15)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说起儿时生活常常出现对迎神赛会、看戏等情节的回忆,如《无常》,《五猖会》。
16)《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重点知识梳理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重点知识梳理《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作家作品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又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鲁迅唯一的一本散文集,,是回忆性散文,共收入10篇散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间,《朝花夕拾》题目意义是“早晨的花晚上拾起”,意即:“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意思”。
原题是《旧事重提》主要内容《朝花夕拾》全书十篇文章,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是鲁迅唯一一本散文集;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记叙文,是回忆性散文。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①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②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③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④它吃了我小时侯心爱的一只小隐鼠。
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小时侯的保姆,记述了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情,充满了尊敬和感激。
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所谓《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
鲁迅先生从自己小时候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入手,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中国儿童的可怜。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制的压制和摧残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
鲁迅经典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名著知识点梳理作品赏析课件PPT模板课件

《阿Q正传》是鲁迅对旧中国病态国民性的一 次集中展示和系统的大清算。精神胜利法贯穿 阿Q的一生,阿Q要被杀头了,也还在用精神胜 利法使自己忘记杀头的苦楚。用鲁迅的话解释 精神胜利法:“中国人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 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而自以为正路。
鲁迅通过阿Q性格的塑造,突出地解决了三 个重大问题:1、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指出了阿Q参加革命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3、与此相联的是深刻地评价了辛亥革命。
鲁迅在这篇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改造“国民性”的思想, 鲁迅对阿Q表现表现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 度。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乡村流浪汉阿Q。《阿Q正 传》通过阿Q和他周围人的冷漠形象地揭示了中国 农民的麻木和不觉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也折 射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致命弱点。
《阿Q正传》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暴露了二 十世纪初中国国民的弱点,而且也揭示了民族 衰败的根源。阿Q的失败不仅是国民性的失败 史,也是民族的失败史。通过阿Q这个典型, 鲁迅揭示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民族和人民伟大的爱。
名著知识点梳理
《阿Q正传》
汇报人:
《阿Q正传》是鲁迅创作的中篇小说,创作于 1921年12月,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该小说创作于1921年 底,共分九章。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 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 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 都也十分 节省笔墨,他更多是把写景与叙事结合起来。 这样既能够衬托人物的性格特征,又富有抒 情色彩。如《祝福》的结尾对鲁镇的描写, 不仅写出了鲁镇过年的热闹气氛,而且有力 地衬托了祥林嫂的人生悲剧。
《彷徨》中的象征手法大概可以分为三类:① 设置具有象征性的人物;②构思具有象征内涵 的事件情节;③渲染充满象征意味的背景与氛 围。比如《长明灯》中的“疯子”是敢于破坏旧势 力的民主战士的象征符号。这些人物的原始意 义已经消失,成为某种理念的代替物。
《朝花夕拾》知识梳理含练习

《朝花夕拾》【关于作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品简介】《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
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
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
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
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图》;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
《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书名含义及改名原因】《朝花夕拾》,原名叫《旧事重提》,过于直白,后改名为《朝花夕拾》,更含蓄,富于文采。
“朝花夕拾”的含义就是早上掉落的花,傍晚拾起,比喻晚年回忆早年的生活,也就是旧事重提,所以,其中的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狗•猫•鼠》1.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写“宠物”的文章是哪一篇文章?答:《狗•猫•鼠》2.简析狗和猫成了仇家的原因?答:动物们因为要商议要事,开了一个会议,鸟、鱼、兽都齐集了,单是缺了象。
大家议定,派伙计去迎接它,拈到了当这差使的阄的就是狗。
“我怎么找到那象呢?我没有见过它,也和它不认识。
”它问。
“那容易,”大众说,“它是驼背的。
”狗去了,遇见一匹猫,立刻弓起脊梁来,它便招待,同行,将弓着脊梁的猫介绍给大家道:“象在这里!”但是大家都嗤笑它了。
《呐喊》名著梳理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呐喊》名著梳理1、《呐喊》简介:《呐喊》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
收录了鲁迅在1918年—1922年间所写的14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
其中,《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皆为鲁迅的代表作。
2、作者介绍: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周樟寿,后改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浙江绍兴人。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是他在1918年5月发表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弃医从文。
1909年回国,1918年参加《新青年》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
1923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
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鲁迅为发起人及领导者之一,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等重要文学刊物。
鲁迅生前出版有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作两种。
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
其全部著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为《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
3、教材中涉及到的典型人物(1)《故乡》——闰土:在生活压迫下有了很卑微的心态,闰土家境困难受封建思想的束缚,和我之间隔了一道屏障。
杨二嫂:豆腐西施杨二嫂是个毫无道德感的人,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损人利己的勾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著作梳理
主要著作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杂文集16
《热风》五四时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与复古派的论争。
《坟》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国民性的解剖。
《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中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与现代评论派的论战。
《而已集》大革命失败后抗击国民党对革命青年的杀戮。
《南腔北调集》对“第三种人”、论语派等的诘难。
《三闲集》20年代末与创造社、太阳社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二心集》30年代初对民族主义的斗争,与新月派的论辩。
《准风月谈》《伪自由书》《花边文学》
对30年代上海半殖民地商业社会的透视和批判。
《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对明清思想文化学术及儒道各家的审视。
《且介亭杂文末编》《附集》抗议国民党法西斯专政,反击中共左倾路线。
《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书信集《两地书》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
上篇
一、《呐喊》《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
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狂人日记》
(一) 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视角
1、题材: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2、视角: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药》华家的精神愚昧。
《故乡》闰土的心灵麻木。
《祝福》祥林嫂的恐惧。
《明天》单四嫂子的孤独空虚。
《在酒楼上》吕纬甫像苍蝇飞回原地的颓唐
消沉。
《孤独者》魏连躬行先前所反对的一切,看似胜利实则失败的“复仇”。
《伤逝》冲出旧家庭的青年男女,在爱情失去附丽后回到旧家庭中。
——对灵魂的拷问,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最终指向绝望的反抗。
(二) 格式的特别——结构模式与形式手法的创新
1、情节结构模式
○1看/被看
《示众》系列:表现麻木愚昧的国民性弱点,及对启蒙的质疑批评。
《狂人》《孔》《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祝福》《长明灯》《铸剑》《理》《采薇》
○2离去—归来—再离去
苍凉的绝望,对绝望的质疑、挑战和反抗。
《故乡》幻景与现实的剥离,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
《祝福》注定要离开的漂泊者,对家乡现实所提出的生存困境的逃避。
《在酒楼上》无可附着的漂泊感。
2、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狂人日记》打破传统小说结构及叙事方式,两重叙述角度及反讽的结构。
《孔乙己》三层结构上外在的喜剧性和内在的悲剧性:孔乙己与酒客之“被看/看”;小
伙计旁观并被看客同化的精神悲剧,隐含作者看。
《阿Q正传》对全知叙述的嘲弄,从有距离的观照到主体精神、生命体验的介入。
《伤逝》涓生的两难选择,终不免空虚与绝望。
《在酒楼上》《孤独者》自我灵魂的对话与相互驳难。
3、继承、突破与创新
含蓄节制、简约凝练的语言。
借鉴西方,吸取传统戏剧美术诗歌小说的艺术经验。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散文体(《兔和猫》《鸭的喜剧》)、戏剧体(《起死》)
二、说不尽的阿Q:阿Q接受史
三、《野草》与《朝花夕拾》
(一) 《朝花夕拾》
1、“闲话风”:作者与读者的精神对话
对“爱”与“死”的追记与思考。
自然、率真、亲切的韵味。
慈爱柔和中蕴藏着深沉的悲怆。
《阿长和〈山海经〉》《从……》《藤野先生》《范爱农》《无常》《父亲的病》
亦有杂文笔法渗透所表现的批判和嘲讽。
《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2、“漫笔式”写法
任心闲谈。
题材漫无边际,行文结构随意性,语言“原生味”。
《狗•猫•鼠》
(二) 《野草》
1、“独语体”
心灵的炼狱中熔铸的鲁迅诗。
逼视灵魂深处并进行哲理思考。
2、意象:客观形象与主观意趣统一,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1生存困境与选择《死火》《影的告别》《过客》
○2个体与他者的紧张关系《这样的战士》《复仇》其一、其二《求乞者》
○3自我命运与形象《颓败线的颤动》《死后》《雪》《秋夜》《腊叶》
3、现实性:对绝望刻骨铭心的体验。
《淡淡的血痕中》《一觉》
4、艺术特色:紧张焦灼的创作心态,全新的艺术世界。
充满奇峻的变异,华丽而艰涩,诗化、小说化、戏剧化倾向。
下篇
一、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
1、时代的忠实记录
中国现代社会的百科全书,现代中国的“人史”。
富于现代性的报刊文体,及时地反映时代、作出评判,并得到反馈。
2、未经规范的自由文体个人性、先锋性与现代性的结合
二、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
1、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
①“不克厥敌,战则不止”: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
②知识分子的使命感
揭示现实人生弊病与思想文化困境。
批判一切奴役和压迫,为人所难以接受的深刻性和尖锐性。
2、反常规的思维下的犀利与刻毒
①批判心理和灵魂《论“他妈的”》《论照相之类》
② “推背式”思考方法《小杂感》
③独辟蹊径的思路《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杀错了人〉异议》
④反常规的联想:神圣的戏谑化、历史与现实重合
《小品文的危机》《商贾的批评》《新药》《隐士》《现代史》
《看了魏建功的〈不敢盲从〉以后的几句申明》《重三感旧》《“感旧”以后(下)》
3、“贬锢弊常取类型”
① “个”与“类”的统一:抓住本质勾勒“共名”。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小杂感》《“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上海文艺之一瞥》《“民族主义文学”的任务和命运》《书信360108》
《二丑艺术》“二丑” 《一点比喻》“带头羊” 《“题未定”草(二)》“西崽”《答杨村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革命小贩” 《书信3605》“革命工头”《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奴隶总管” 《扑空》“洋场恶少”
②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4、主观性
释愤抒情的歌哭,主客体的融合。
《纪念刘和珍君》在沉默与开口间的困惑,显示内心的痛苦。
5、自由创造的杂文语言
汉语表意、抒情功能的极致。
常用“拗体”,打破语言的束缚。
大词小用、庄词谐用、雅俗杂用、搭配错位、名词动用、戏仿……
三、《故事新编》: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
1、“起死”:古今杂糅的新阐释。
《补天》女娲创世时的精神苦闷,破坏与创造共生的无奈。
《奔月》英雄的平庸化,冷落背弃和倦怠寂寞。
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
《理水》古今一炉的“油滑”。
《采薇》“先王之道”的本相。
《出关》老子哲学的本质。
《起死》神圣哲学的戏谑化。
杂文的眼光、手法、语言。
2、庄严与荒诞:互补与消解。
苦涩的幽默,洒脱后的悲凉。
《补天》女娲的伟大和后人的荒诞。
《铸剑》万民观瞻的狂欢消解复仇的神
圣。
《理水》夏禹凯旋成为无聊的谈资,上层世界与平民世界的对立以合一为结局。
《非攻》墨子止楚伐宋后一系列的倒霉遭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