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东南亚》导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七班级地理《东南亚》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奉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2、技能目标〔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育同学的观看、分析力量。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育同学的区域分析力量。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进展应当因地制宜的观点,培育同学喜爱祖国、喜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教学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教学方法】观看、比较、演示、商量、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1.课件展现: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板书: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同学回答,老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内陆国〔老挝〕;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也被称为“千岛之国”。

〔3〕重要的地理位置老师指图让同学说出:纬度位置〔10°S~25°N〕,这就确定了东南亚主要位于热带。

七年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7.2东南亚导学案

第二节东南亚(1)一、自学内容:“十字路口的位置”和“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26 —30页)二、学习目标:1、记住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记住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记住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三、重点1、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地形、气候特点四、自学过程课前预知——我自信我能行我们上节课是从哪几个方面认识日本的?合作探究-----我参与我快乐(一)自学12页“十字路口的位置”部分内容1 .读图7.17 “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和7.18 “东南亚的地形”,东南亚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围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禾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部分。

2、读图7.18 “东南亚的地形”,重要的地理位置。

①东南亚的纬度大部分位于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之间,地处___________ 带。

②东南亚地处_______ 洲与________ 洲、_________ 洋与_________ 洋之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

3、完成2 8页活动1。

4、读图7.19 “马六甲海峡的航线”及左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马六甲海峡位于_____________ 半岛和____________________ 之间,是从____________ 、 ________ 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洋和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日本从波斯湾进口石油,向西欧等国出口工业产品,都要途经该海峡,因此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它的“海上生命线”。

(二)自学12页“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部分内容1、读7页图6 . 9亚洲的气候”,看图并思考:①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的哪些地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读①图7.25 “曼谷年内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归纳出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3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教案3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东南亚》单元的第三课时,主要介绍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以及与中国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地图、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东南亚。

本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地理空间概念有一定的认识。

但部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一,对东南亚地区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周边国家的情感,增强国家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2.难点: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案例,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4.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案例资料,用于分析东南亚的人文地理特征。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然后简要介绍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与中国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1《东南亚》是学生在学习了世界地理基础知识后,对东南亚地区进行深入学习的开始。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文化特色等内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点,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七年级学生地理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地理信息的提取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东南亚地区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提高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表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关爱地球、关注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主要国家、经济状况和文化特色。

2.难点:对东南亚地区地理特点和人文特点的理解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地图、图表、实物等教学资源,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教学法:采用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案例教学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东南亚国家或地区,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资源:准备东南亚地区的地图、图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教学设备。

3.学习任务单:设计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南亚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学案设计

人教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学案设计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学案【小组合作探究】探究一:认识东南亚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和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1.读图7.20和图7.24,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太平洋、印度洋、大洋洲、中国、印度,说出它们位于东南亚的方位。

(2)找出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来群岛。

(3)找出东南亚与中国陆上相邻的国家和濒临南海的国家。

2.阅读材料和图7.21,分析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石油进口的重要性。

马六甲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最窄处仅37千米,水深25-150米,可以通过载重25万吨的巨轮。

马六甲海峡的通航历史达两千多年,是当今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马六甲海峡是西亚、非洲石油运输到东亚的重要通道,被称为“海上生命线”。

有专家预测,一旦马六甲海峡关闭,全球近一半的海上运输将受到影响。

探究二:探究热带气候与农业生产读“亚洲气候分布图”(图甲)及“A、B两地气候图”(图乙),完成下列活动。

图甲图乙(1)东南亚主要有哪两种气候?它们在东南亚是如何分布的?(2)图示A、B两地气候的特点是什么?对农业的影响?(3)东南亚是世界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探究三:以中南半岛为例,认识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伊洛瓦底江、萨尔温江、湄南河、湄公河和红河,说出它们流向的共同特点,指出其中发源于我国的河流。

(2)找出河内、金边、万象、曼谷、仰光,看看它们附近的及所在国家。

将查找的结果填在下表中。

(1)说出一两个位于河流沿岸的我国大城市的名称。

(2)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有哪些有利条件和弊端?有利条件:A.河流沿岸地形平坦,为城市提供建设用地;B. ;C. 。

弊端:A.丰水季节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对人民生活造成威胁;B. ;C. 。

探究四:讨论东南亚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目地的优势条件。

近些年来,许多中国人出境旅游选择了东南亚。

搜集材料,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说人们选择东南亚游的理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 东南亚》教学设计5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二节《东南亚》是本册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

本节内容丰富,涉及到地理、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全面了解东南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东南亚的基本情况,提高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世界地理的基本知识,对亚洲有一定的了解。

但东南亚作为一个具体的地理区域,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东南亚的整体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经济发展、历史和文化。

2.难点:对东南亚地理特点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2.使用地图和图片,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东南亚的地理特点。

3.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4.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地图、图片、案例分析等教学内容的课件。

2.教学资料:收集与东南亚相关的地理、经济、文化资料。

3.教学设备: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地理,提问学生对亚洲的了解,然后引入东南亚的话题。

2.呈现(15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气候、自然资源等基本信息,让学生对东南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观察地图,找出东南亚的主要国家、首都和地理位置。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七年级地理《东南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东南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片,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

(2)运用比较法,分析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

(3)采用案例分析法,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不同文化、宗教和习俗的观念。

(3)培养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提高国际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3)东南亚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2. 教学难点:(1)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

(2)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材、地图、图片、案例资料等。

2.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系统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图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提问:你们知道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吗?它们的首都分别是哪些?2. 教学内容与活动:(1)介绍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2)分析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旅游业等。

(3)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如东盟组织的作用和成果。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如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分析其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

(2)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冲突与问题,如南海争端、恐怖主义等。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东南亚地区的特点和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1. 绘制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首都。

2. 调查东南亚国家的经济特点,如农业、旅游业等,并进行简要分析。

3. 思考题:如何看待东南亚地区的合作与发展?谈谈你的看法。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1. 学生对东南亚地理位置、范围及主要国家的掌握情况。

七年级地理下册 7.1 东南亚导学案

七年级地理下册 7.1 东南亚导学案

东南亚(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以及流经的河流,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
特征与城市。

2、分析马六甲海峡在世界海洋运输中的地位
3、认识世界的大山大河,热爱与我国毗邻的东南亚
【重难点】
1、东南亚位置、地形、城市(重点)
2、马六甲海峡的重要地位(难点)
【学法指导】
阅读并熟悉教材18—20页,通过读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图、马六甲海峡图、东南亚地形图,
第七章各具特色的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
(第2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东南亚气候与农业的关系,掌握东南亚占世界前列的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和在各国的经济地位,以及锡、石油的分布以及掌握东南亚人口分布特点,
2、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及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3、了解华人与华侨在东南亚分布及影响。

【重难点】
1、东南亚气候、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旅游景点(重点)
2、旅游业对东南亚的影响(难点)
【学法指导】
阅读并熟悉教材21—24页,通过读东南亚的气候类型分布图、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分布图、东南亚部分旅游景点图,学会分析气候对农业的影响以及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逐步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塘镇中心学校七年级下册地理导学案
设计人:梁顺姣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
第七章了解地区
第一节东南亚(二)
【课前热身】
材料一:马六甲海峡位于东南亚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连接南海与安达曼海,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水道。

西北至东南走向,北口宽,南口窄,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是环球航线的一个重要环节。

近年来,过注海峡的船只每年达10万多艘,成为世界最繁忙的海峡之一。

材料二:新加坡有两任总理李光耀和李显龙,不但是华裔,还是父子。

【课堂探究】(乐于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质疑,勇于展示)
1.请结合教材32页图7-1、37页图7-8,在
下图中相应方框中填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印度洋、太平洋;中国。

(1)图中A为伊洛瓦底江,注入洋,
B为湄公河,注入洋。

(2)图中C为岛,D为
半岛;
(3)位于C 、D之间的海峡,
是联结欧洲、印度洋沿岸港口和太平洋西岸
港口的重要航道。

请用红笔在图中确切位
置描出该海峡。

2.东南亚处在洲和洲、洋和洋的“十字路口”,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

3.读34页图7—4,完成活动题1、2题。

4. 阅读课本35页《富饶的物产》,掌握东南亚国家的主要代表作物和矿产,完成下面的活动题。

活动:寒假期间,家住涟源的李明和爸爸去东南亚参观旅游,以下是他提出的一些旅游中的问题,你能帮他解释一下吗?
A.李明和爸爸一下飞机,你认为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B.我们去参观工人割胶,沿途看到了大片成熟的稻田,可我搞不清这是在哪个国家?
C.在餐桌上,酒具、餐具多为锡制品,这是为什么呢?
D.哇,多迷人的椰林风光无边无际,你知道小明身在何处吗?
5.东南亚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的河谷平原、河口冲积平原以及沿海平原,而山区和岛屿的热带雨林区则人口稀少。

(从地形、气候方面思考其原因。


活动:(1)世界上海外华人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在哪里?他们来自我国哪里?
(2)你知道“华人”和“华侨”的区别吗?
【课堂评研】
1.某公司采购人员从东南亚采购了一船当地出产的货物回国,轮船进入中国海关时,报货单上的货物名称最有可能是()
A.锡矿砂B.棉花 C.椰枣D.羊毛
2.一艘运载粮食的货轮正在泰国的某港口装船准备外运,船上的货物最有可能是()A.小麦 B.玉米 C.稻米 D.小米
3.春节期间,娄底的张林和父母一起赴东南亚旅游。

有关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与事实不符的是()
A.在马来西亚,汽车一直奔驰在一望无际的大平原上B.在新加坡能见到很多中国餐馆C.泰国有大面积的橡胶、油棕种植园 D.印度尼西亚几乎每天午后都下雨
4. 放眼世界:读左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理事物为:
A ________洲、
B ________洲、
C ________洲、
D ________海峡;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亚位于两大洲、
________洋和________洋之间,地理位置十
分重要。

5. 读东南亚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_____________两部分组成。

(2)教材P37图7-8观察中南半岛上的主要城市,其分布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3)2011年11月5日,印尼巴厘岛发生强烈海底地震,本地多发地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一舰队从海南省三亚出发,到非洲东北部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请你补充完整舰队航行路线:三亚→南海→________海峡→印度洋→索马里海域。

(5)一艘从东南亚驶往我国的轮船,船上装载的货物可能是()
A.小麦、茶叶 B.苹果、柑橘
C.可可、棉花 D.棕油、天然橡胶
【课后反思】
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