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干旱的原因
山东省旱涝灾害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1 特 征
年雨涝发生频繁 ,9 6 16 、9 9 19 年 是干旱 的群 发 16 9 9 17 ~ 9 2 阶段 , 雨涝较少 , 特别是 17 — 92 9 9 19 年的 1 4年中, 出现 了 1 2 次干旱 ,而雨涝仅 出现 了 2次 , 次为轻涝 , 次为大涝 ; 1 1 19 9 6 山东又进入 了相对多雨 的时期 , 9 3 19 年 4年均偏涝 , 19 03年山东夏季则又进入相对干旱 的时期 , 年 中有 97 20 7 4年干旱 , 年正常 , 年轻涝 。 1 2
a ay fc d h h dn oo yss ialdvl m n T r g h dn rv c r wt lgig i s r ayya asc l d f t e a og cnm t nbe ee p et ho lt Sa ogPoi e y a r g s t n er s tt s e r ae e t S n e ua o . u 1o n n d eo n d ae m s t ii
S UN l-i t l ( c o1 f e ga h ce c ,o twet iest。 h n qn 0 7 5 Za bne S h o orp yS in e S uh s Unv ri C og ig4 0 ) a oG y 1
Ab t a t S a d n r vn ei i ew . tmp rt o e n o na e , eet eB an dsi uino r cpt t ni u e e n ey a sr c h n o gP o ic 1 h  ̄1 s It n e e aez n s o r a wh r  ̄k it b t f e ii i n v n a dt e r mo h . o l o p ao S h b r e h n e si i a ; n a d t n t e h ma f e c ,h r ae lg i g ds se c e d , n h r tro g n i se od rc a g s i n a b g w y I d i o h u n i l n e t ed y w tr g n i trmu h s n s a d t e d ywae lg ig d s tr i nu o a a
滕州市干旱气候特点及影响

滕州市干旱气候特点及影响张 猛1 张 慧1 崔云鹏2 夏云海1 黄道秋1 刘 威1 张本卿1(1.枣庄市滕州市气象局,山东 滕州 277500;2.枣庄市峄城气象局,山东 峄城 277300)摘 要:本文利用1971-2010年降水、气温、湿度等详细气象数据资料,分析滕州市(鲁南地区)的干旱气候特点。
结果表明,滕州市年降水量在1970年代中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年降水量干旱均出现在年降水量突变后。
降水量每10年约减少24mm,升温幅度达到0.04℃/a,夏秋季温度升高,这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一致。
相应年湿润指数也在呈下降趋势,验证了气候干旱化的现状。
这种变化特点和副高综合指数、副高面积与强度指数的年际变化和极涡变化有关。
气候干旱化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等,亟需气象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滕州市;气候干旱化;变化特点;干旱影响文章编号:ISSN2096-0743/2020-05-0028引言滕州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mm,年降水量最高为1245.8mm(1964年),最低为388.9mm (1981年)。
年平均降水日为81.8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气压平均为1007.1hPa。
年平均风速2.8m/s,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12%。
本地区夏季盛行从湿润海洋洋面上而来的东南季风,由于滕州处鲁中南山区西南麓延伸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所以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量较鲁中和鲁北多。
丰富的水热资源和天然的黄淮冲积平原,使得滕州成为山东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但不可忽视的是,近40年来滕州市年降水量整体持续减少,气温整体升高,本地水热平衡规律已经悄然发生改变。
1.气候要素变化特征1.1 降水量变化特征利用数学统计方法,通过对近四十年降水量的综合分析可知,滕州市年降水量年际变化大,但总体呈现下降趋势。
上世纪70年代初降水属于较多时期,但是在70年代中期发生明显的气候突变。
山东四季的划分及气候变化特点

山东四季的划分及气候变化特点王 新(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250031)摘要用1961—2005年山东省各站多年平均日平均气温,作四季划分,结果为:各地入冬时间在11月5日至11月13日,鲁北、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在11月上旬,鲁南、半岛东端在11月中旬前期;入春时间在3月30日到4月22日,鲁西南地区在3月底进入春季,自西向东逐渐推迟,鲁中、鲁南及鲁西北4月上旬入春,到半岛东端最迟到4月22日;入夏时间在5月30日至7月14日,鲁西南地区在5月底进入夏季,自西向东逐渐推迟,鲁中、鲁南及鲁西北6月上旬到6月中旬入夏,到半岛最东端最迟到7月中旬前期,东西相差近1个半月;入秋时间在8月28日至9月5日,鲁中山区和半岛内陆地区在8月底进入秋季,其他地区在9月上旬相继进入秋季。
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节交替发生变化,入冬时间大部分地区提前1-2天;入春时间提前1-6天;入夏时间全省大部分地区推迟1-10天;入秋时间推迟1-7天。
冬季缩短2-3天 ; 春季延长2-8天,夏季全省大部分地区延长1-3天,秋季缩短2-5天;随着入春时间提前,刺槐发芽物候期也相应提前,两者相关系数为0.53,通过0.05的检验标准。
关键词:四季划分,季节交替变化,刺槐物候期地球上不仅各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就是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气候也是不同的。
春、夏、秋、冬称为四季,四季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
对每一年,天文学上以春分(3月1日前后)、夏至(6月22日前后)、秋分(9月23日)、冬至(12月21日前后)分别作为四季的开始;目前在全省气候分析评价及农业气象业务中,一般以3、4、5月份为春季,6、7、8月份为夏季,9、10、11月份为秋季,12、1、2月份为冬季。
上述几种方法虽然简单方便,但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就是各地都在同一天进入同一个季节,这与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别。
为使四季划分能与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生活节奏相吻合, 1934年中国学者张宝坤结合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提出了另一种分季方法。
山东省2010~2011年秋冬连旱特征及成因

果表 明 : 大气环流形势异 常和水汽条件不足导致 了山东降水量异常偏少 , 温度偏高 , 土壤失 墒快 , 从而 造成 了山东省 严重的干旱灾害 , 不仅使农业生产受灾严重 , 还对工业 生产 和人 畜饮水造成 了极大 的危
害 。此外 , 山东特殊 的地理位置 、 气候特点 以及其他 一些人为因素等也是造成此次严 重干旱灾害 的原
21 00年 9月 下 旬 以来 , 省 平 均 降 水 量 1. 全 86 m 较 常年偏少 7 .% , 15 m, 94 是 9 1年 以来 同期 最 少 值
(图 1 。 省 各 地 降水 量 在 1 5( t )~ 1 7 m )全 . E照 9 . m
2 0 5
2 ) ( o
收 稿 日期 :0 2— 3— 5 改 回 日期 :0 2— 7—1 21 0 0; 21 0 1
上年9 1 至 当年2 4 月2 日 月2 日全省平均 降水量 一 常年值
图 1 15 2 1 9 2— 0 1年同期( 上年 9月 2 1日至
Fi . The a e a e r i fl rain ft e c re po i g g1 v r g an alvaito o h o r s nd n p ro r m 9 2 t n Sh n n o i e e id fo 1 5 o201 i a do g Pr vnc 1
、 i0 毫 5 删
耋o 1 0
5 O
O 15 16 16 1 7 1 4 92 90 98 96 98 1 9 2 0 2 o 92 Oo o8
一
卅 涨 I. 。 } l I Il I 1l 1 .. 1 — l l I
2月 2 4日) 全省平均 降水量 变化图
2011年全国干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t宣t春季,中部和东鄯的都势地鼠 存在中到重摹,秋乖 。中部和求I 地 啊 存在中摹.通辽、凑峰I 及砰伦贝耀甫 鼻地有麓覃。
荫北t2 1 年4 0 1 月至5 上甸、 6 月釉 月.甘肃陇中和陵东 地酝、中夏 中南部以及陕北 7 原存在轻到中罩,届地宥 I I 重覃。
2 0 全 国 干 旱 状 况 及 其 影 响 与 成 因 1 1年
段 海 霞 , 素萍 , 建 英 王 冯
( 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 , 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 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中 国气 象 局 干 旱 气 候 变 化 与 减灾 重 点 开 放 实 验 室 , 肃 甘 兰州 70 2 ) 30 0
贝 尔西 部 存 在 中 旱 ; 中旬 , 伦 贝尔 市 西部 旱 情 发 呼 展 , 在 中到 重 旱 ; 存 9月 下 旬 至 1 1月 上 旬 , 蒙 古 内 中东 部 旱 情 持 续 , 在 轻 到 中旱 ; 1月 中 旬 起 , 存 1 旱 情开始缓解 , 中部 和 东 北 部 旱 情 解 除 , 南 部 的 赤 东 峰 市 、 辽 市 局 地 有 中 旱 ; 1月 第 5侯 后 , 通 1 内蒙 古
1 1o a ^肘∞z , J3 1:6J 3 u f derg 220 )3一4 6 Jr A oy 0 ,( 7 n 。
箜1 期
段海霞等: 1年全国干 2 01 旱状况及其影响与成因
17 3
蒙 古 中东 部 大 部分 地 区存 在 中 等 以上 气 象 干 旱 ; 下旬 , 内蒙 古 东部 的 呼 伦 贝 尔 市 、 部 的锡 林 郭 勒 中 盟北 部存 在 中 到 重 旱 ; 上 旬 , 伦 贝 尔 和 大 小 5月 呼
最蔫
r嚣 ^
广摹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 兖州有份2次

山东历史上5次重大旱灾兖州有份2次自1264年以后,旱灾的记载增多。
1264年-1367年(元朝)的104年间,山东共发生旱灾32次;1368年-1643年(明朝)的276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167次;1644年-1911年(清朝)的268年中,山东共发生旱灾243次。
重大旱灾记述如下:1637年-1641年,崇祯大旱——山东发生特大连续旱灾。
1637年,有10多个州县志中有“夏旱无麦”与“大旱米饥”的记载。
1638年又连续发生了大旱的蝗灾,“春大旱,井泉大竭,黄风时作,飞沙满天(郓城最甚)”,“春大旱蝗落处树摧屋损,四月二十九日始雨”,“七月夏蝗”。
1639年,又继续发生大旱和蝗灾。
《益都县志》等记载:“自正月不雨至于六月,七月大蝗,岁大饥,人相食,流民载道。
”“夏四月蝗蝻入城如流淌,秋大旱,狼入村镇,专噬人畜。
”到1640年,又发展为全省性特大旱灾,有48个州县记载“人相食”,如“春不雨,六月陨霜,十月斗米二千,井泉涸竭,芽花不开,果不实,牛羊不孕,鸡鸭不卵,妇人不孕,冬,人相食”(《菏泽县志》);“春夏大旱,百日风霜,秋无禾,斗米一两二钱,民间食草子树枝为生,有父子兄弟夫妇相食者,惨状难悉,饥民为盗,蜂起焚掠,四境萧然”(《莘县志》)……这次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l641年,旱灾加虫灾,无麦无秋,“树皮皆尽发瘗而食”,饥民“劫四境,杀戮甚惨”。
1665年(清康熙四年)——全省107州县发生旱灾。
《清实录》记载“山东六府旱灾”,“济南、兖州、东昌、青州四府旱灾,麦田颗粒无收”为重灾区,“登州、莱州二府麦田收十分之二三,秋禾亦间有播种,饥民不至如四府之甚”为轻灾区。
对重灾区“请旨散赈银六万两,米六万石,尽发四府赈济”。
对轻灾区“其登、莱二府止免本年额赋”。
《济南府志》记载“春饥,免顺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赋粮并发帑分赈。
六月大旱,飞虫蔽天,坠地如蜣螂”。
1785年(清乾隆五十年)——自前一年九月以来干旱少雨雪,入春以后更加干旱,直到阴历六月始见雨,麦季无收,全省78州县被灾。
2020年高考地理专题复习: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和危害(共14张PPT)

西北地区一年四季降
江淮地区,地表水丰
水稀少,降水变率小。 富,农业灌溉便利。
请思考:江淮地区为何伏旱危害严重? ① 锋面雨带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副高”控制,
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 ② 处于夏季,日照长,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旺盛。 ③ 农作物生长快,农田需水量很大。
干旱造成的主要危害?
2. 在发生重、特旱的地区,此时期最可能出现(C )
A. 滑坡
B. 沙尘暴
C. 森林火险
D. 土壤盐碱化
我国旱灾的形成机制与分布
春季气温回 升快,蒸发 量大,雨季 还未到达, 形成春旱。
梅雨过后,受副热带高 气压带控制,形成伏旱。
华北 地区
江淮地区 旱灾多发地区
华南地区
西南 地区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 天气影响,形成夏秋旱。
干旱灾害的形成原因及危害
干旱与旱灾的区别
长期无降水 或降水稀少
干旱
不能满足人们 生产、生活以 及动植物生长 需要,阻碍经
济发展
旱灾
自然变异
灾害形成
干旱的成因、危害
长时间无降 水或降水异
常偏少
空气干燥, 土壤缺水
粮食减少, 饮水困难
影响经济、 社会安定
我国的旱灾分布地区差异 华北地区:春旱
长江流域:伏旱 西南地区:冬春连旱
2)分析②、③两区 旱灾季节差异的原因。
参考答案: ②区:春季降水少;升温快,蒸发旺盛。 ③区:夏秋季受高气压(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四川高考)201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读图回答
1~2题。
1. 图示重旱的主要省(区)
简称是(B )
A. 陕、桂、湘 B. 滇、黔、蜀 C. 滇、黔、湘 D. 陕、蜀、桂
山东的旱灾1

山东简介
山东的主要灾害 山东旱灾的特点
山东旱灾的原因
山东旱灾的影响 应对措施和手段
旱灾对山东的影响
1999-2002年,山东连续4年大旱,造成农业减产, 工矿、企业停工停产,城乡供水危急。干旱灾害波 及工业、农业、服务业和人民生活方方面面,对经 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地下水严重超采,造成地面沉降
20 世纪 80年代,青岛市在大沽河两岸大量提取地 下水,导致100 多 km 大堤裂缝,纵横裂缝 5200多条, 塌空150处,使大堤失去挡水作用。泰安市郊铁路路 基发生沉陷,也是过量开采地下水造成的。
• 引发了一系列的次生灾害
• 比如火灾、虫灾等,甚至会造成社会混乱。
山东简介
山东的主要灾害 山东旱灾的特点
山东简介
山东的主要灾害 山东旱灾的特点
山东旱灾的原因
山东旱灾的影响 应对措施和手段
主要灾害
• 气候灾害:干旱、洪涝、寒潮、冰雹等 • 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滑坡 • 其他灾害:虫灾等
干旱
由于水分收支或供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干旱灾害
某一地区在某一时段降水异常偏少,以致不足以维持该地的 生活和生产劳动而产生的灾害。
山东旱灾的原因
山东旱灾的影响 应对措施和手段
三、对策措施
1.充分利用水资源 2.合理开采地下水 3.构筑调水网络,实施跨流域调水 4.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 5.实行水务一体化,地表水、地下水统一管理 6.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THANKS
谢 谢 聆 听
3月平均降水7毫米 水库蓄水极度偏少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使降水量的分布很不平衡。
春季是小麦生长期,需要大量水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干旱的原因
从1999年开始,我省夏季降水量持续偏少。
1999年夏季降水量为265毫米,较常年偏少37%;2000年和2001年夏季降水量为401毫米和410毫米,分别较常年偏少5%和3%;今年夏季全省平均降水量208毫米,较常年偏少52%。
邹树峰认为,造成我省持续少雨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与这几年所处的少雨干旱的气候背景有关。
我省年降水量和夏季降水量均有较明显的阶段性,如1951年到1964年是降水量偏多阶段,1965年到1978年为正常阶段,1979年到1989年为降水量偏少阶段,1990年以后降水比80年代增多,但仍处在旱涝交替、以旱为主的气候阶段,目前我省仍处在这一气候阶段中,所以这几年降水以少为主。
与这几年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期有关。
从1999年开始,太阳黑子活动进入高值阶段,2000年为太阳黑子活动的峰值年。
1999年至2002年均处在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资料统计表明,太阳黑子活动的高值阶段对应山东省降水以偏少为主。
与这几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活动异常有关。
1999年至2001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弱、位置偏北,1999年和2000年西伸脊点位置较常年明显偏东;而副高位置明显偏东是1999年、2000年夏季降水偏少的主要原因。
2002
年夏季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副热带高压的主体位置不仅较常年偏北而且又明显偏东,山东上空缺少水汽来源。
与这几年出现的明显冬暖现象有关。
降水明显的1999年夏季和2002年夏季的前期,1998年和2001年冬季气温均较常年偏高,历史资料分析表明,冬季气温明显偏高,对应夏季降水以偏少为主,出现大范围多雨洪涝的可能性较小。
与这几年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有关。
这几年山东与全国及世界各地一样,出现异常气候事件的频率增多,如1998年、2001年冬季的气温是近50
年来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降水偏少,且2001年春季降水是历年同期的最少值;2000年、2001年春季持续2年气温偏高,且为历史同期的次高值和最高值;2002年1—2月、3月的气温是历史同期的最高值;2002年7、8月的降水量是解放以来历史同期的次少值和最少值等。
所以这几年我省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可能性较大,要警惕和做好防范出现异常天气和气候事件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