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身体,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意识形态读后感

意识形态读后感在读完《意识形态》这本书之后,我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作者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这一概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从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个人对意识形态的思考这三个方面展开我的感悟。
首先,我想谈谈对意识形态的定义。
在《意识形态》这本书中,作者对意识形态进行了全面的解释和阐述。
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阶级或阶层的人在对社会、国家、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根本利益和根本问题的认识和观点。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对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总称。
它不仅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还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我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意识到它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
其次,我想谈谈意识形态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这本书中,作者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和个人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层面,意识形态是一种统治阶级的思想工具,它可以影响和塑造整个社会的观念和价值观念。
在个人层面,意识形态可以影响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塑造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影响的分析,我意识到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刻和广泛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最后,我想谈谈个人对意识形态的思考。
在《意识形态》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对意识形态的思考和探讨。
意识形态是一种思想体系,是一种对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的总称。
它不仅包含了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还包含了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当今社会,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和碰撞是不可避免的,我们需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通过对个人对意识形态的思考,我意识到正确的意识形态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意识形态的影响以及个人对意识形态的思考的分析,我意识到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30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著作之一,他在书中探讨了德国文化和思想的特点以及其对欧洲历史的影响。
以下是一个300字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让我对德国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尼采以独特的视角和批判性的思考,揭示了德国意识形态的特点和其对欧洲历史的重要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意识到德国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根源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尼采指出,德国的哲学、音乐和文学等领域都展现了一种强大的内省性和探索性。
德国人注重思考和反思,他们倾向于追求真理和自我认知。
这种思维方式在德国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自身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此外,尼采还提到了德国意识形态对欧洲历史的深远影响。
他指出,德国的思想和文化传统在19世纪的欧洲思想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塑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艺术发展。
德国的浪漫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潮,对后来的哲学、文学和音乐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深入了解了德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其对欧洲思想史的重要贡献。
尼采的批判性思考和深度洞察力令人钦佩。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德国文化和哲学的进一步探索。
评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评米歇尔《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作者:李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0期摘要:《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一书主要关注的是形象的问题。
本文试从米歇尔的图像学中的形象一词出发,从米歇尔图像学中的形象是什么,米歇尔图像学中的形象家族之间的关系,米歇尔图像学中的形象与米歇尔图像学的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以小观大,对米歇尔的图像学进行评述。
关键词:形象;文本;图像学一、序言现代意义的图像学源自20世纪的瓦尔堡,他首次使用“图像解析学”来阐述他的学术研究方法。
之后潘诺夫斯基前人图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图像学学科体系,并为现代图像学的研究方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致力于从艺术史的角度探究艺术品的文化方面的意义,更注重艺术品背后的人文意义,而对于艺术品本身的形式特征以及创作者创作的主观意图有所忽略,有时会造成对艺术品象征意义的过度解释的现象,针对这一问题,这才有了后来沃尔夫林的《艺术风格学》和贡布里希其图像学的修正。
沃尔夫林从风格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五对概念,分析艺术作品的价值意义,他的特色是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统一于一个编史体系中,不去过多地研究艺术家,而是紧紧盯着艺术品本身,力图创建一部“无名美术史”,把风格变化的解释和说明作为美术史的首要任务。
贡布里希则进一步发展了图像学,探讨了图像的象征意义,开阔图像学研究视野。
米歇尔在对前人图像学与风格学的综合研究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图像概念,其致力于一种广阔的图像学领域研究,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形象与文本辩证关系理论。
本书米歇尔基于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形象与文本,在以往分析中,更看重的是文本的价值意义,认为形象只是对文本的表现方式,而米歇尔认为二者不能偏颇,相互影响,相互发展,米歇尔通过对布莱克、维特斯根坦、古德曼、莱辛、伯克以及马克思等人的理论的论证,形成了自己的“图像与文本”理论,认为二者应当辩证来看。
二、解读米歇尔图像学(一)米歇尔图像学中的形象是什么现代对于形象的解释,是将其理解为一种语言,一种解释方式。
评米歇尔的《图像学:形象、文本、意识形态》

学教 授 、 《 批 评 探索 》 的主 编 。《 图像 学: 形象 、 文本 、 意识 形 态 》 ④ 这 本 书 的英 文 版 1 9 8 6 年就 已经 问世 ,我 这 次 阅读 的是 陈 永 国 翻译 的 中文版 。 在前 言 部 分米 歇 尔就 提 到这本 书是 “ 关 于 图像 ( 形 象 、画或 相 像 性) 的标 识 ( 词、 思想 、 话语或科学 ) 的研究 。” 柏拉 图 、 亚 里 士多 德这 些 西 方 早 期 的 思 想 家 就 关 注 过 图像 , 对 形 象一 词进 行 了讨 论 。“ 图像 学 ”
部 和外 部形 象 的区 别不 是 简单 的神 学教 义 上 的问题 ,而一 直是 一个 政
治 问题 。 形象 的家族 、 精 神形 象 、 语 言形
象 简史 、作 为相 似 性 的形象 、形象 与 词等 部 分在 构成 一 个整 体 时又 有 自己的侧 重点 ,既 阐 释 了一些 具体
的关 于 象 征 性 形 象 的 手 册 , 第 一 本 是塞萨尔 ・ 瑞帕 1 5在 厄文 ・ 潘 诺 夫 斯 基 对 图像 学 的 研 究 中 达 到 了
鼎 峰 。米 歇尔 在 前 言 中就表 明 了本 书探 讨 的 问题 是 “ 狭 义 或 字 面 意义
的理 论 又 有 观 点 的抽 象 深 化 , 既举
出 了 详 细 的例 子 进 行 说 明 又 有 简
单 的总结 。 二. 形 象 与文本 在 第 二个 部分 米 歇尔 探讨 了形 象 与 文本 之 间 的关 系 ,以 由近到 远 的 历 史 顺 序 分 别 论 述 了 四位 理 论 家 :古德 曼 、 冈布里 希 、莱辛 和伯 克 。米歇 尔结 合 具体 的历史 语境 对 四位 理论 家 提 出的艺 术 的差 异 进行 分 析批 评 ,并 且 提 出 自己 的看 法 : 诗歌 和绘 画这两 者 之 间没 有根 本性 的差 别 ,文 化造 成 了诗 歌 和绘 画之 间的差异 , 各 种 对 立 的 价 值 观 的争 斗造 成 了语 言 和形 象之 间 的争 斗 。 《 画 与 段落 : 尼尔森 - 古 德 曼 与 差异 的语 法 》 中 ,米 歇 尔关 注 的是 古 德 曼 的象 征 理 论 , 尤 其 是他 所 论 证 的 形 象 与 文本 之 间 的差 别 。 主要 关 注他 给符 号 的分 类 和这 种分 类所 开 拓 的对形 象 与文 本之 间 相互 作用 的 历史 研究 。古德 曼 的叙 述 的图像 观 念是 符 号学 中最 异 常 的现象 这肯 定 了他 对语 言 学模 式 的忠 诚 。米歇 尔认 为符号学 的 “ 图 像 的 语 言 理 论 ”会 消 除 形 象 和 文 本 之 间 的边 界 。在 《 艺 术 的语 言》 所 定 义 的各种 符 号 的全 部遗 传差 异 中 ,对文 本 与 形 象 之 间 差 异 的处 理 是 最 直 接 的 。 符 号种 类 之间 的差 异是 应 用 、 习 惯、 因袭 的问题 。文本 与形 象 、 图画 与 段落 之 间 的界 限是 由实 际差 异 的 历 史划 定 的 。米歇 尔认 为 古德 曼 的 理 论 中最 吸引 人 的地 方就 是他 能 够 解 释事 物 为什 么有 规 律 ,它们 遵循 什 么 样 的规 律 , 同时 在 象 征 形 式 的
读图时代图画书出版及其反思

读图时代图画书出版及其反思*□文│杨向荣图像作为叙事方式,自古有之,人类很早就开始采用图像符号展开叙事,如原始岩画、象形文字、青铜纹样等。
今天,文化领域出现了图像转向,它表明了生活和文化正由“话语的意识形态”向着“图像的意识形态”发展。
读图时代不仅标志着文化形态的转变,同时也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转变。
现代视觉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关注图像是人类的本能。
眼睛被喻为‘心灵之窗’,人类获取信息的80%来自眼睛”。
[1]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国童书出版出现了新变化,尤其是图画书(含绘本)的出版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建构了新的儿童阅读文化,同时也衍生出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一、读图时代的图画书出版现状在西方,17世纪开始出现图画书。
在中国,晚清时期出现了图画书,20世纪上半叶,小人书盛行,成为图画书的主要形式。
世纪之初,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图画书获得了极大发展,图文结合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1.图画书的发展历程从历史发展来看,捷克作家夸美纽斯1658年出版的《世界图解》是第一本为儿童创作的图画书,此书强调了“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
20世纪上半叶,图画书迎来了创作高峰期,尤其是英国作家波特的《兔子彼得的故事》,称得上是图画书创作史上的里程碑作品。
在中国,晚清时期出现的《小孩月报》以图画作为叙事手段,为儿童提供知识性内容。
其中的插画以写实的动植物为主,采用铜板雕印,艺术性颇高,对后来图画书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启示和示范作用。
1922年,郑振铎创办于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儿童世界》登载《滑稽画》栏目和《图画故事》栏目,可谓我国儿童图画书的真正萌芽。
20世纪50年代,图画书有了较大发展,不少作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在图画书中,为后来中国本土原创图画书的创作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早期图画书的主要形态是连环画,是一种连续图画并配以文字的图书。
它们或根据文学作品和故事改编,或取材于现实生活,巴掌大小,因主要读者为少年儿童,民间俗称“小人书”。
《人体信息图》读后感

《人体信息图》读后感English Response:The Human Body Infographic provides a comprehensive and visually appealing exploration of the human body. Its intricate and detailed illustrations, accompanied by extensive captions, offer a thorough overview of the body's systems, organs, and functions.The infographic depicts the body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highlighting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its various component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maintaining a healthy lifestyle and engaging i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to promote overall well-being.Furthermore, the infographic addresses common misconceptions and misconceptions about the human body, dispelling myths and presenting evidence-based information. It serves as a valuable educational tool for students, health professional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who seek to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Overall, The Human Body Infographic is an excellent resource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gaining a deeper appreciation for the complexity and wonder of the human body. Its visually captivating and comprehensive approach makes it both enjoyable and informative.中文回答:《人体信息图》为人体提供了一个全面且视觉上吸引人的探索。
《意识形态与课程》读书报告

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读书报告本书分析了霸权,介绍了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等,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
本书已经被选为当前权力正在动作的新型表达方式。
《意识形态与课程》一书已经被选为西方教育通史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对作者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作者认为这要归因于许多国家的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为了更加民主的教育而进行不懈斗争的历史。
也就是说,这本书本身就反映了在相当多的国家中那些数以百万计的、被剥夺了真正享受自由民主的学校教育基本人权的人们的期望。
而中国人民为了平等所进行的长期斗争在这些国际性的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总序中文版序言序第二版序言鸣谢第一章分析霸权第二章意识形态与文化再生、经济再生第三章日常学校生活中的经济学与控制第四章课程历史与社会控制第五章潜在课程与冲突的本质第六章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意识形态第七章常识性分类与标签政治学第八章超越意识形态再生学校中的社会和经济控制不仅仅以学校的学科形式或学校传授倾向的形式出现——如维持秩序的日常规则和规范,增强工作规范、顺从、准时等的潜在课程.控制也通过学校分配价值的形式发生作用,也就是说,“正规的学校知识”能成为社会和经济控制的一种形式。
学校不仅仅控制人们,也帮助控制价值。
由于他们保存和分配那些被称之为“合法化知识”——即“我们所有人必须拥有”的知识,因而学校授予特殊群体的知识以文化的合法性。
但是,这还不是全部,因为某个群体把自己的知识变成“所有人的知识”的能力与该群体在更广泛政治经济领域内的权力有关系。
所以,权力和文化不应被视为互相没有联系的静态实体,而应被视为社会中现存经济关系的特性。
它们辩证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经济的权力和控制与文化的权力和控制互相联系.这里,这种对知识或文化控制与经济权力之间联系的认识又一次成为我们历史分析的基础.目前已经有两点成为这种方法的中心。
关于人体知识的读书笔记

关于人体知识的读书笔记
《我的第一本书之人体》为小读者全面解读了人体的相关知识,比如人体构成、人体组织、人的肌肉、人的皮肤等,解答小读者日常生活中关于人体知识的提问,将复杂的生理过程、性别和生育等讲得浅显易懂又引人入胜。
书中附有精美的插画和生动逼真的图片,使小读者在阅读百科知识的时候不会感到枯燥,从而把阅读当成一次有意义的知识之旅。
从这本书中孩子们可以轻易地了解人体的能力和器官,还有保持健康长寿的一些小秘密,有一些简单的急救方法,甚至还可以让孩子们懂得一些父母“难以启齿”的尴尬问题。
人与人的形态是各不相同的,人不只有胖瘦之分,还有高矮的区别,这取决于很多因素。
它告诉孩子们要合理饮食、勤于锻炼、生活规律才能健康又幸福。
我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大概孩子们都知道是有头、躯干、四肢,那头、躯干、四肢又是什么组成的呢?这本书更具体地告诉孩子们人体是有骨胳支撑的,人体的骨头约有200快,再有各种细胞填充。
晴晴小朋友是第一次听到“细胞”这个词,她沉默了好久,妈妈也在考虑怎么跟她解释得更清楚,但是晴晴告诉妈妈“妈妈,我还是不太懂细胞,但是我想到面包可以搓出好多面包屑,细胞大概就是那个面包屑吧。
晴晴对食物入口后的事情很是好奇,早在上幼儿园的时候一家人就讨论过这个问题,食物入口到食道,然后到胃里,然后到肠道,最后排除。
当妈妈和她一起阅读食物在人体中的旅行时她非常地关注,她很是认真地跟爸爸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吃东西需要大脑下指令?”爸爸:“你想,你感觉,或者你作出的动作都是需要大脑下指令的。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我?”爸爸:“我以为你知道。
”晴晴:“那你以为需要大脑下指令不?”……妈妈在旁边看着这爷俩,这大概就是陪着孩子长大的幸福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笔记
《文化研究》第3辑
读图,身体,意识形态
——周宪
本文致力于分析视觉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已存在或日渐形成的意识形态总是会对人类生活中的视觉文化产生作用,而这种作用既是隐蔽的又是深远的。
作者从视觉文化的范畴中选择了“读图”和“身体”两种突出的现象来具体剖析,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在当代的消费社会中,意识形态是如何作用的,其背后政治、文化、美学等各种因素是怎样通过具体的内容得以体现的。
作者认为,在纷繁的人类社会中,在情境迥异的文化中,看与看什么和看到什么均不是一个自然行为,而是有着复杂内容的社会行为。
既然是看,那么一定借助于视觉,而看的内容则有文化的影子,两者的互动结果则是视觉文化所涉及的内容。
在看的状态中,包含着复杂的意识形态内容,这些意识形态因素由于文化的遮蔽和常识的掩盖,一方面变得难以觉察了,另一方面又使得种种视觉行为似乎是自然而然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识形态呢?作者借助了阿尔图塞的定义,即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体与其真实的生存状态想象性关系的再现”;“意识形态是一个诸种观念和表象的系统,它支配着一个人或一个社会群体的精神。
”同时,它具有遮蔽性。
比如说,任何社会中总是存在着不同的意识形态,存在着由于社会分层所导致的不同群体、集团和阶层的差异,因此,意识形态总是属于特定社会群体及其价值观的。
然而,在意识形态的生产过程中,这种局部的、特定的意识形态往往披上人类社会的普遍性的面纱,人为制造出来的反映了特定群体利益和价值的意识形态、常常以所有人共有的“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从而让所有人毫无防备地全然接受它们。
可以将其概括为意识形态通常被感受为某种自然化和普遍化的过程。
读图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文字阅读的让位,即直观性和具体性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更受人们的欢迎和钟爱,从而带来了一种读图的快感,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当代社会文化风气的变迁。
作者认为,读图时代的到来必然出现的是图像的霸权,对传统文字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但事情总像是硬币的两面,有坏就有好。
因为读图时代一方面顺应了新的文化氛围和阅读需求,另一方面也表明突破文字本的格局,也就突破了原有的读者群。
例如,将一本原先颇为专业的书籍印成图册后可将此类阅读扩展到更多的一般大众中去,而不局限于专业人士。
从美学角度来理解,图像化的结果一方面将文字的深义具体化和直观化,另一方面又造成了图
像与文字之间新的“互文性”。
总的来说,作者认为,读图乃是从一种意识形态向另一种意识形态的悄然递变。
它与中国当前小康社会和消费文化的总体性密切相关,反映出眼睛从抽象的理性探索,转向直接的感性快感的深刻变化,重点是它与当代社会中世俗化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是一致的。
我对此的理解是,在这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在这个递变的过程中,图像以其特有的优势赢得了社会或者说是大众的青睐,成为了最适合的媒介,这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关于身体这部分的分析,作者认为,现代人比古代人更关心自己的身体。
所以,身体是当代小康社会视觉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小康文化又带有明显的消费社会特征,而消费社会的一个基本标志乃是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即对身体的“美学化”。
作者将人的身体分为自然身体和社会身体,而人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将其自然身体转化为社会身体,亦即转变成社会交往的符号。
此转化过程依赖的是所谓的“身体技术”,它辅助性地完成了身体的意识形态。
(例如,从传统的对身体的拥有感转向社会性的炫耀展示,从过去对身体的遮蔽到当代日趋暴露,这些过程有着明显的符号功能,意识形态也自然而然地凸现其中。
)作者为了使读者更加清晰地理解这部分内容,他采用了一定的篇幅对身体美学化的诸种策略稍加分析:
1)身体美学标准的确立,它体现为当代强制性的身体美的视觉标准;(女性的苗条、男性的健壮、明星偶像的身材)
2)在消费社会形态中,身体更是一个重要的生产和流通符号,被强调为一个人“购买”和“使用”的消费品。
3)在身体标准和身体消费日益普及的条件下,身体的技术变得越发重要。
身体的技术作为实施身体标准的手段,是透过镜像和自我监视来实现的。
身体技术的
使用首先是一种身体意识的自觉,也就是,你必须不断地迫使自己关注自己的
样子。
4)身体美学的合法化,不仅仅限于对身体的外部形态的维持和改造,更有其复杂的意识形态的内涵。
(“自然化”和“普遍化”过程,但其中又潜藏着一种局限
性和特殊性)
从以上的分析以及对身体美学化意识形态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悖论:一方面,当代社会解放了身体的束缚和遮蔽,给身体的展露和交往带来了新的自由;另一方面,身体“美学化”标准的合法化和普遍化,又不可避免导致了对身体的压制和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