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景区建设规范(DB)

合集下载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

《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2章术语第3章一般规定3.1 基础资料与现状分析3.2 风景资源评价3.3 范围、性质与发展目标3.4 分区、结构与布局3.5 容量、人口及生态原则第4章专项规划4.1 保护培育规划4.2 风景游赏规划4.3 典型景观规划4.4 游览设施规划4.5 基础工程规划4.6 居民社会调控规划4.7 经济发展引导规划4.8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4.9 分期发展规划第5章规划成果与深度规定附录A 本规范用词说明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 (GB50298-1999)第1章总则第1.0.1条为了适应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发展的需要,优化风景区用地布局,全面发挥风景区的功能和作用,提高风景区的规划设计水平和规范化程度,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审定公布的各类风景区的规划。

第1.0.3条风景区按用地规模可分为小型风景区(20km2以下)、中型风景区(21-100km2)、大型风景区(101-500km2)、特大型风景区(500km2以上)。

第1.0.4条风景区规划应分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二个阶段进行。

大型而又复杂的风景区,可以增编分区规划和景点规划。

一些重点建设地段,也可以增编控制性详细规划或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1.0.5条风景区规划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因地制宜地突出本风景区特性。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1.应当依据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综合安排。

2.应严格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原有景观特征和地方特色,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充实科教审美特征,加强地被和植物景观培育。

3.应充分发挥景源的综合潜力,展现风景游览欣赏主体,配置必要的服务设施与措施,改善风景区运营管理机能,防止人工化、城市化、商业化倾向,促使风景区有度、有序、有节律地持续发展。

旅游民宿聚集区及示范区建设必要性指标、分项指标

旅游民宿聚集区及示范区建设必要性指标、分项指标
15
2.10
特色品牌入驻
积极引进有竞争力的民宿品牌入驻(7分),提升集聚区整体经营效果,国际品牌入驻(8分),国内知名品牌(6分),省内知名品牌个(4分)。
15
2.11
电子商务经营
借助线上直播平台(5分),打造线下购物空间,组织有地域风情、创意特色的乡野市集,将乡村农副产品(5分)、地方特色商品(5分)、文创产品(5分)置入其中,提高集聚区综合消费。
15
3.3
发展规划
集聚区应制定旅游民宿专项发展规划(5分),。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乡村振兴发展规划等相互衔接(5分),发展规划具有前瞻性(5分),较合理(3分),一般
(1分)
15
3.4
行业活动
集聚区成立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5分),80%以上旅游民宿经营户加入并每年开展相关活动(5分),每年开展4次以上(5分),2到3
15
2.4
“民宿+”式运营
实施“民宿+”特色化运营模式(5分),发展农事体验、休闲观光、户外运动、研学旅行、科普培训、电商购物、健康养生等新模式,特色模式3个以上(10分),2个(7分),1个(4分)。
15
2.5
特色体验活动
提供休闲、民俗、农耕体验等多种类型的体验活动(每种2分,共6分),符合时代趋势(3分),安全可靠(2分),有新颖性(2分)和可持续性(2分)。
服务理念转变
提供“管家式服务”(4分),营造共享空间(2分)、共享话题(2分)和共享生活(2分)
10
序号
评价项目
评价说明
大项分值
分项分值
自评得分
检查
得分
4.7
乡土文明习俗
集聚区要根据地方特色突出乡风文明(3分),尊重当地风土民情和文化习俗(4分),让游客融入其中(3分)

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

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乡村文化旅游景区作为当今旅游业的热门发展方向之一,不仅能够挖掘乡村的独特魅力,也能够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对于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来说,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如自然环境、文化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逐一展开讨论。

一、自然环境规划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首先需要考虑自然环境,包括地理位置、地貌特征、水资源等。

要根据景区的自然条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例如建设生态园区,开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等活动。

此外,还需要注重环境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保护景区的生态系统稳定。

二、文化资源开发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成功需要深入挖掘和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

可以通过展览、表演、手工艺品制作等形式,将当地的传统文化展示给游客。

此外,还可以与当地居民合作,开展民俗体验活动,使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

三、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规划与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要根据景区的规模和需求,建设完善的交通网络,方便游客前往。

同时,还需配备必要的停车场、餐饮设施、卫生间等,以提供舒适便利的服务。

此外,还可以考虑建设旅游接待中心,提供信息咨询、购票、导览等服务,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游览体验。

四、整体规划与细节设计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

整体规划包括景区布局、景点连接线路等,要使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细节设计则包括景点标识、交通引导、景点舒适设施等,要考虑游客的视觉感受和体验感受,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五、宣传与推广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有效的宣传与推广,吸引更多游客前来。

可以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平台等方式,及时发布景区的最新信息。

同时,可以与旅行社、媒体合作,推出各类优惠活动和新闻报道,提高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管理与运营最后,在乡村文化旅游景区的规划与建设完成后,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运营。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4年第2号(总第170号)--依法备案地方标准164项的公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标准备案公告2014年第2号(总第170号)--依法备案地方标准164项的公告
2010-12-28
2011-04-01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4
40543-2014
DB11/T 765.1-2010
档案数字化规范 第1部分:总则
2010-12-28
2011-04-01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5
40544-2014
DB11/T 762-2010
电子政务业务描述规范
2010-12-28
2013-09-30
2013-11-30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62
40537-2014
DB32/ 2542-2013
粘胶(长、短)纤维能耗限额标准
2013-09-29
2013-11-29
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63
40538-2014
DB32/ 2543-2013
铝合金铸件可比单位综合能耗限额及计算方法
2013-12-31
2014-03-01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45
40519-2014
DB53/T 544.1-2013
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编写规范 第1部分:基本要求
2013-12-31
2014-03-01
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46
40520-2014
DB53/T 544.2-20源自3行政审批事项办事指南编写规范 第2部分:要素编写;
2008-05-28
2008-07-01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38
40547-2014
DB11/T 553.2-2008
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技术规范 第2部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管理
2008-05-28
2008-07-01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DB成都市地方标准DB510100

DB成都市地方标准DB510100

DB成都市地方标准DB510100/T 009—2006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第1部分: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PART 1:ROAD AND SCENIC AREA SIGNS 2006-08-15发布2006-08-15实施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510100/T 009—2006I前言本标准附录A、附录B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成都语言桥翻译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都市旅游局、成都市民政局、成都市交通委员会、成都市建设委员会。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朱宪超、秦小廷、李国安、冯黎黎、涂强。

DB510100/T 009—20061公共场所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第1部分: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成都市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双语标志英文译法的原则。

本标准适用于成都市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中的英文标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16159 –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地名PLACE NAMES 人们对各个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

3.2 地名专名SPECIAL NAMES 地名中用来区分各个地理实体的词。

3.3 地名通名COMMON NAMES 地名中用来区分地理实体类别的词。

4 总则 4.1 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双语标志的英文译法基本模式一般为:地名专名(音译)+地名通名(意译),专名的音译和通名的意译全部字母大写。

4.2 道路交通和旅游景点双语标志的英文译法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遵循英语语言习惯,同时考虑汉语地名命名的特殊性。

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其他标准汇总

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其他标准汇总

旅游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及其他标准汇总2011-03-15 12:19:14 德阳市旅游标准化试点协调工作小组截止2011年2月,已经制定国家标准29部,行业标准7部,已完成制修订和技术审查即将发布国家标准4部。

正在制修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有18部。

我省现有各类、各级旅游标准33部,省级地方标准5部,区域性地方标准9部,省级其他标准9部,省级以下其他标准10部。

正在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1部。

一、国家级各类旅游标准(一)基础标准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01)2.《旅游业基础术语》(GB/T 16766-201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4.《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1-2003)5.《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0001.2-2006)6.《旅游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待发布)(二)旅行社1.《旅行社服务通则》(待发布)2.《旅行社入境旅游服务规范》(待发布)3.《旅行社出境旅游服务规范》(待发布)4.《导游服务规范》(GB/T 15971-2010)(三)旅游住宿1.《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4308-2010)2.《旅游饭店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规范》(GB/T 26357-2010)3.《星级饭店访查规范》(LB/T 006-2006)4.《绿色旅游饭店》(LB/T 007-2006)5.《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8部分:宾馆与饭店》(GB /T15566.8-2007)(四)旅游景区1.《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2.《旅游景区服务指南》(GB/T 26355-2010)3.《旅游景区游客中心设施与服务规范》(待发布)4.《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待发布)5.《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待发布)6.《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待发布)7.《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示范区认定》(GB/T 26363-2010)8.《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与运营规范》(GB/T 26362-2010)9.《旅游度假区等级划分》(GB/T 26358-2010)(五)旅游车船1.《旅游客车设施与服务规范》(GB/T 26359-2010)2.《旅游汽车公司资质等级划分》(GB/T 26364-2010)3.《内河旅游船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5731-2008)4.《游览船服务质量要求》(GB/T 26365-2010)(六)旅游餐饮、购物、娱乐1.《旅游餐馆设施与服务等级划分》(GB/T 26361-2010)。

旅游景区服务基本标准

旅游景区服务基本标准

旅游景区服务基本标准1、环境与卫生1.1景区应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空气清新,建筑物及各种设施设备无剥落,无污垢。

1.2景区内建筑具有独特风格,并与周围环境谐调一致,无乱建、乱堆、乱放现象。

施工现场应遮挡,堆料整齐,无废弃物。

1.3景区内植被覆盖率一般应达80%以上,所植树种、花草选择科学合理,定期浇水修剪,保持干净整齐。

1.4景区内无噪音污染源存在,音量不超过40分贝。

严格限制汽车出入。

1.5旅游旺季和游客高峰时,游人数量控制与引导得当。

1.6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的有关规定,有完善的景区保护、卫生管理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1.7景区内应设足够数量的专职卫生清洁人员,卫生清洁人员职责清楚,清扫工作及时到位。

1.8景区应在开放前清扫完毕,在对外开放时间内,均有专人分区负责随时清扫,必要时应喷水清扫,防止扬尘。

1.9清扫设备用具应保持清洁,定点摆放,不得在游览面客区域随便摆放。

1.10景区内广场、地面、路面和服务设施周围无果皮、纸屑、烟蒂、痰痕等垃圾污迹,草坪、花坛无杂物,水面无漂浮污物。

1.11景区内建筑物的门窗、墙壁天花、灯具及室内的陈列台等应经常擦拭,定期粉刷,无灰尘污迹,无蛛网。

1.12室内公共场所要确保空气流通清新,空调设备要定期清洁消毒。

游客经常触摸到的设施设备及物品要定时清洁消毒。

1.13景区内垃圾箱位臵设臵合理,数量充足,并及时清理,无外溢现象。

2、售票接待服务2.1售票处应设在入口处显著位臵,周围环境良好、开阔,设臵遮阴避雨设施。

2.2售票窗口数量应与游客流量相适应,并有足够数量和宽度的出入口。

出入口分开设臵,并设有残疾人通道。

2.3景区(点)内分单项购票游览的项目,应设臵专门的售票处,方便游客购票。

2.4在售票处明显位臵应悬挂说明牌,向游客公布票价表、购票须知、营业时间、项目介绍和游乐须知等服务指南。

2.5售票、检票人员姿态端正,态度热情,适时使用礼貌语言,掌握各类票据的价格和使用情况,能使用简单外语提供服务。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

旅游景区安全管理规范1 范围随着玉龙雪山旅游景区的发展,事故风险也在不断增加,丽江高原红旅游服务公司作为景区旅游行业安全生产实施部门,负有安全生产职责,有必要不断加强对本公司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因此,对高原红公司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做出指导性的规范。

合用于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各生产经营单位、公共场所。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为使丽江高原红旅游服务公司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风景名胜区条例》、《云南省旅游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3 方针旅游景区的安全管理工作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管理”的方针。

4 细则4.1 旅游景区必须正确处理保证安全与经营效益的关系,在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要把安全放在首位。

要保证安全管理的资金投入,各项设备、设施符合安全管理的要求,发现事故隐患必须及时消除,不能为了赶任务、追效益而置安全于不顾。

4.2 旅游景区安全工作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综合监管、行业监管、专项监管三结合的监管模式。

4.3 旅游景区应当根据本单位经营活动的特点,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配备专门机构或者人员负责日常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完善安全设施、设备,确保旅游安全。

4.4 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是旅游景区安全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统筹负责本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

其主要职责是:4.4.1 贯彻国家和北京市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行业相关规定,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制;4.4.2 组织制定本景区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4.4.3 保证安全管理资金的投入,配备必要、有效的安全保障设施;4.4.4 定期研究本景区安全管理工作,及时消除安全事故隐患;4.4.5 组织制定并实施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4.4.6 负责调查、处理本景区内发生的安全事故;4.4.7 按规定及时、如实地向有关部门报告各类旅游突发事件;4.4.8 履行法律、法规、规章和企业章程规定的其他安全管理职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景区建设规范DB51/T 979—2009I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一般规定 (2)附录A (规范性附录)设置示例 (15)DB51/T 979—2009II1旅游景区建设规范1 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四川省内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各种类型的旅游景区,包括提供观光、度假、专项或其它旅游产品的旅游景区。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1996 安全标志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6-1993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9664 文化娱乐场所卫生标准GB 9667 游泳场所卫生标准GB 16153 饭馆(餐厅)卫生标准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T 10001.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1-2000,neq ISO7001:1990)GB/T 14308-2003 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5971-1995 导游服务质量GB/T 17775-2003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8973-2003 旅游厕所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旅游资源Tourism resources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

3.2旅游景区Tourist attractions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

本规范中旅游区(点)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功能, 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

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

3.3旅游产品Tourism productsDB51/T 979—20092旅游资源经过规划、开发建设形成旅游产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活动的客体与对象,可分为观光、度假、专项等类别。

3.4旅游客源市场Tourist market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之一,旅游客源市场是指旅游区内某一特定旅游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

4 一般规定4.1 功能4.1.1 旅游交通4.1.1.1 外部交通旅游景区与所依托的城市(镇)间有旅游通道或旅游专线交通工具进行联系。

旅游通道建设应符合《旅游道路建设规范》,旅游景区外部交通标识应符合《旅游标识标牌建设规范》。

4.1.1.2 停车场建设面积:景区内各类停车场面积的总和要满足旅游景区内游客接待量需求。

地面:建成有绿化停车面或绿化隔离线的生态停车场。

不同A级旅游景区停车场面积指标停车场面积(指景区各类自配停车场面积总和)5A级10000平方米以上4A级6000平方米以上3A、2A、1A级3000平方米以上停车场管理:设立明显的停车线、回车线,回车线主要采用地面硬化指示或灯光指示两种方式设立;对每个车位进行编号;划分大车停车区和小车停车区;分别设立汽车的出口和入口。

大型停车场应分设主次出入口,在入口站设立游客下车点,在出口设立游客上车点。

停车场实行大车、小车分区停放。

大车停车区主要供大型旅游车、大型公交车和卡车停放;小车停车区主要供轿车、中巴车等小型汽车停放。

4.1.1.3 内部交通游览组织:游览线路尽量形成环行线路,线路选线应不对旅游区景观造成破坏,有利于旅游者观赏。

景区内道路分为步行道、车行道、特殊通道。

道路设计突出景区特色,与当地文化相结合。

步行道:指仅供旅游者步行的道路,车辆不能进入。

分为主要步行道、次要步行道、小径。

人工铺装步行道采用具有旅游景区本地特色的生态性材料建设,如用木头、木板、竹板、卵石、砾石、石板等铺设,在尽可能体现原生态的同时体现地方及民族特色。

车行道:主要供景区内机动车以及非机动车辆行驶的道路。

主要机动车道要实现人车分流,宽度不低于6米;次要车行道可以采用人车共用车道,宽度4-6米。

停靠点:停车点和旅游码头位置要设置合理、安全,方便游人上下,与周围环境协调,并具有特色。

4.1.2 游览4.1.2.1 门票材质:可选用纸质、塑料、磁卡或光盘等。

纸质可以选用高光纸、铜版纸等高级纸张。

外形:可借用景区内或当地知名景点和商品设计景区门票;门票主题颜色设计应与景区的CI设计保持一直,尽量使用景区的标志色。

内容:必须包含景区名称,门票价格,门票编号,票面图案,游览简图,咨询、投诉、紧急救援电话及游客警示等内容。

功能:门票除具备准入功能外,还可开发书签型、明信片型、光盘型(电子信息化)等门票。

4.1.2.2 导游图DB51/T 979—20093导游图应在检票口发放,或置于游客中心由游客自取,确保游客每人一份。

内容:包含景区基本情况和特色介绍,景点布局图和旅游线路图,停车场、餐厅、厕所、医疗点、购物点等服务设施分布图,咨询、投诉、紧急救援电话,景点活动和表演时间表,游览须知(包括营业时间、出入安全、物品携带、残疾人和幼儿照顾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等。

文字:内容简洁易读;4A级及其以上级别旅游景区的中外文导游图分开编制,3A及其以下级别旅游景区的中外文导游图可合并在一张图上。

4.1.2.3 游客中心位置:根据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选择地势较平坦、面积较大、空间较广阔的地方修建游客中心,通常设在景区主入口附近或游客集中活动的区域。

布局:根据景区规模和用地情况,设置一个游客中心或多个不同级别的游客服务站(点)。

面积:游客中心的面积根据景区性质、规模和游客接待量确定。

建筑:具有文化性和特色性,能够烘托景观环境,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功能分区及设施:根据游客中心的功能,主要分为以下区域:功能区主要设施咨询处(有工作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历史文化展示中心(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物品、有关记载的史料、研究专著和图册、图片、书刊、音像制品)全景沙盘或全景视屏(反映景区主要景点和游览线路的沙盘或视屏,让游客更有立体空间感,把握景区景点的位置和游览线路)导游全景图(正确标识出主要景点及旅游服务设施的位置,包括各主要景点、游客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公用电话、停车场等,并明示咨询、投诉、救援电话)游程线路图景区免费导览资料景区节目活动预告栏旅游信息咨询区电脑触摸屏专用影视厅或影视播放系统,介绍景区的内容、特色,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景区风光展示区景区免费宣传资料售票窗口(出售景区门票、景区内交通工具的车票或一些游乐设施的票据等)售票区游客须知(包括票价表、购票须知、营业时间、项目介绍、游览须知等)旅游商品销售区购物场所(出售食品、饮料、旅游纪念品、正式出版印刷的景区宣传资料,及雨伞、遮阳帽、太阳镜等旅游商品)游客休息设施免费阅读报刊架免费饮水机经营性茶房、咖啡厅等休息餐饮区卫生间(应包括卫生间外残疾人洗手处、老年人厕位、残疾人厕位)讲解员公告栏(在醒目的位置公布本景区的所有讲解人员以及高级讲解员的照片、姓名、编号和语种、收费标准)导游服务区讲解接待处免费行李寄放处其他服务区擦鞋机DB51/T 979—20094便民服务处(免费使用的残疾人轮椅、童车、拐杖、雨伞等)免费手机充电站商务中心(提供景区年票办理、打印、复印、国内传真及互联网等服务)公用电话(IC)消防栓、灭火器箱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购物场所、医疗点、厕所等)游客中心功能分布图中外文对照的标志标识(外文种类以主要客源国语种为准)分类垃圾箱邮政所(提供信函等基本邮政业务,提供纪念戳、本地纪念封、明信片、纪念邮票等)医务室(有专职医护人员,备日常药品、急救箱、急救担架)紧急救援电话投诉办公室游客意见箱(簿)4.1.2.4 引导标识种类:必须具备导游全景图、导览图、景物介绍牌、交通指示牌、景区广告牌等。

布局:按各自功能和需要摆放(参见下表)。

要求美观醒目、位置合理、数量充足;在保证引导标识无缺漏的前提下,不能使景点被过多标识牌占据而阻挡了景观的显现;引导标识的布置应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注意安放高度、角度和与观赏者的距离,确保游客能以最佳的观赏角度和最舒适的方式观看。

引导标识类型布置地点导游全景图:主要包括景区总平面布局(主要景点分布)、游览道路和服务设施分布(游客中心、厕所、出入口、医务室、公用电话、停车场等)以及内部主要景点的文字、图片介绍,包括中文内容和对照的英文。

游客中心内或售票处附近显要位置导览图:主要包括景区(点)平面图、景区(点)名称及概要文字介绍、游客当前所在位置标志。

主要景区(点)入口或内侧开阔处景物介绍牌:主要包括景观名称、特色介绍和解说。

景观分布处交通指示牌:主要包括景区内道路交通标志、景点距离指示牌(包括景点位置、方向指示、途经主要节点名称、各景点与主干道的距离及相互之间的距离等)、位置示意图(示意游客当前所处位置)、环线导览图(标注景点内部环线)景区道路沿线、转弯处、岔路口、景点出入口图案:体现景区文化,有艺术感,直观明了,雅致大方。

外形:外形别致,具有艺术感,符合景区自身风格,自然景观中要淡化人工痕迹。

材质:根据景区的实际情况,从档次、生态性、与景区协调性、实用性等方面选择制作材料。

常用材料包括:天然石材、天然木材、陶瓷、仿大理石、仿木、铜板、铝板、不锈钢、钛金、亚克力、塑胶、玻璃等。

制作:制作要求精致、形式多样、耐用,标识内容清楚、明了。

维护:安装前对标识牌的材料进行处理加工,木材需要进行干燥、防腐处理,石材需要打磨、干燥、涂布专业养护剂;安装后对标识牌进行定期维护保养,木质标识牌需使用木材保护剂,石质标识牌需清洗、翻新、粘胶以及抛光等;人工材料需清洗、打腊、抛光等。

文字:内容简洁易读;语句长度使用10-15个字以内的短句;景物介绍使用耳熟能详的诗句或故事帮助说明;至少要中英文对照,并根据景区主要客源国游客接待情况相应增加其语种(非英文)对照,要求对照语言并准确无误;避免使用复杂字体;内容文字一般为1.3厘米见方;标题字号大于内容文字;DB51/T 979—20095横写时一律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严格按照全国语言文字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的标准使用语言文字;先中文后外文为序。

4.1.2.5 宣传资料主要包括正式出版印刷的导游图、旅游指南、明信片、风光画册、宣传彩页、音像品、研究论著、科普读物、刊物等。

4.1.2.6 导游(讲解)服务数量:导游(讲解)人员的数量与游客接待规模和旅游区性质相适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