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2013年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

16位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历届获奖者籍贯、院校等分析一、校友统计:北京大学4人:王选、黄昆、王忠诚、吴征镒清华大学4人:王永志、金怡濂、吴征镒、叶笃正交通交大2人:徐光宪、吴文俊中央大学2人:闵恩泽、刘东生浙江大学2人:谷超豪、叶笃正南开大学1人:刘东生哈工大1人:孙家栋同济大学1人:吴孟超山东农学院1人:李振声西南农学院1人:袁隆平其中吴征镒、叶笃正、刘东生三人分别列入两所大学。
二、籍贯统计:辽宁:孙家栋、刘东生、王永志山东:王忠诚、李振声浙江:谷超豪、徐光宪北京:黄昆、袁隆平上海:王选、吴文俊天津:叶笃正、金怡濂江西:吴征镒、袁隆平江苏:金怡濂、王选四川:闵恩泽福建:吴孟超其中金怡濂、王选、袁隆平分属两个省市。
三、院士分布:1955年,中国科学院选聘学部委员,1994年改称院士。
1994年,中国工程院开始选聘工程院士。
中科院院士12人,工程院院士6人。
同时是两院院士的闵恩泽、王选。
当选院士时最年轻的是黄昆,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院士)时年仅36岁。
其次吴文俊1957年1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8岁,吴征镒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时39岁。
当选院士时年龄最大的是吴孟超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年69岁),王忠诚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69岁)。
其他绝大多数当选时年龄介于55-65岁之间。
除去黄昆、吴文俊、吴征镒,其他13人当选院士时平均年龄62岁。
全部16人的平均年龄57岁。
四、获奖时年龄:吴征镒(91岁)、叶笃正(89岁)、徐光宪(88岁)、刘东生(86岁)、吴孟超(83岁)、闵恩泽(83岁)、王忠诚(83岁)、谷超豪(83岁)、黄昆(82岁)、吴文俊(81岁)、孙家栋(80)、李振声(75岁)、金怡濂(73岁)、王永志(71岁)、袁隆平(70岁)、王选(64岁)平均年龄80岁。
其中王选、黄昆、刘东生三人已经病逝,分别享年69岁、86岁、91岁。
中国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2008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1月9日在北京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忠诚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每年评审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获奖者必须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
至今,中国已有14位科学家获得这项奖金高达500万元人民币的科技大奖。
本刊按当届与往届顺序依次推出14位获奖科学家事迹简介。
王忠诚1925年12月生于山东烟台,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现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王忠诚为建立发展我国神经外科事业作出了许多创新性贡献。
他率先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观点,对打开医学界的“禁区”—脑干肿瘤手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迄今已施行手术1100余例,手术死亡率低于1.0%。
在此基础上,他又悉心研究脊髓结构及功能,得出“脊髓对于慢性的肿瘤压迫也同样具有可塑性”的结论,他带领团队已施行髓内肿瘤手术2500余例,无一例死亡和手术致残,手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
他提出的“脊髓缺血预适应”的观点,对防止脊髓内肿瘤术后瘫痪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王忠诚创建并扩建了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和天坛医院,使之成为亚洲最大的神经外科基地。
近年来,他先后主持成立了北京神经外科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并任学院院长。
王忠诚为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壮大、走向世界,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他仍然工作在医疗、教学和科研一线,为患者、为学生、为医学事业奋斗拼搏。
徐光宪1920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51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先后任北京大学副教授、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200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一等奖1.J-201-1-01 高配合力、综合性状优良的玉米自交系“黄早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农业部矚慫润厲钐瘗睞枥。
2.J-210-1-01 大港油田陆上高成熟探区千米桥潜山大型凝析气藏成藏系统与勘探中国石油大港油 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吴永平、姚和清、孙振纯、杨池银、杨勇、祝文亮、肖景华、周建生、岳发辉、曹来 勇、何炳振、熊金良、周立宏、廖前进、李东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聞創沟燴鐺險爱氇。
3.J-210-1-02 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中南工业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东省韶关岭南铅 锌集团凡口铅锌矿王淀佐、邱冠周、刘如意、刘侦德、胡岳华、覃文庆、顾帼华、孙水裕、伍敬峰、戴晶 平、孙肇淑、徐竞、聂晓军、王毓华、吴伯增教育部残骛楼諍锩瀨濟溆。
4.J-213-1-01 反应分离耦合技术及其在酶法合成手征性化合物中的应用南京化工大学欧阳平凯、 芮新生、胡永红、徐虹、王雪根、葛晓芳、朱建良、王正春国家石油和化学工业局酽锕极額閉镇桧猪。
5.J-213-1-027 万吨/年环管法聚丙烯成套技术中国石化集团北京石油化工工程公司、中国石化集 团公司工程建设部、巴陵石化公司长岭炼油化工总厂、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九江石化总 厂、中国石化集团武汉石化厂、中国石化集团济南炼油厂、中国石化集团北京化工研究院、中国石化集团 物资装备公司、北京市奥达石化新技术开发中心余学恒、陈伯华、张旭之、吴孝炽、苏洪、邱时平、于文 秀、应洪山、孙钢、孙曾珏、黄大洋、薛青利、李来生、张清波、许学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彈贸摄尔霁毙攬砖。
6. J-215-1-01 常温变量喷射-动力波洗涤闪速炼铜技术南昌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铜陵有色金属 (集 团)公司张文海、郑耀明、王临江、周松林、郭奕全、宋修明、袁家誉、王忻江、任鸿国、梁海卫、唐尊 球、张源、邓淑华、周俊、章平江西省、安徽省謀荞抟箧飆鐸怼类。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简介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负责,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根据2019年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官网显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截至2019年1月,共有31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1奖项历史195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进行了首次评审,有34项成果获1956年度奖。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中国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完成。
1963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了《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毛泽东为“发明证书”亲笔题字。
1966年5月,批准了发明奖励297项,其中包括“原子弹”、“氢弹”、“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重要成果。
但由于‘‘左’’倾思想的危害,当时仅对获奖者颁发发明证书,未颁发奖章和奖金。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会上奖励了7657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的恢复。
1999年5月23日,朱镕基总理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改革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更加完善,形成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奖项。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
2001年2月19日,在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名单(高校部分)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通用项目统计表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893
2014-01-10
【字体:大中小】
注:1、此表中数据仅统计通用项目,按获奖项目总数排序;2、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仅统计了第一完成人所在单位,科技进步奖统计了所有完成单位。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2014-01-10
二等奖36项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通用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访问次数:764
2014-01-10
【字体:大中小】
一等奖1项
二等奖37项
高校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项目(通用项目)
来源: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发布时间:
2014-01-10 访问次数:
599
【
字体:大中小】特等奖1项
一等奖9项
创新团队1个
二等奖83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名单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是中国政府每年颁发的最高科技奖项之一,旨在表彰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团队和机构。
以下
是一些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名单,供参考:
一等奖:
1. 2019年,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5G技术创新及产
业化一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团队,获得了微小
卫星技术与应用一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团队,获得了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与应用一等奖。
二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超快激
光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蛋白质科学与技术二等奖。
3. 2017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团队,获得了载人航天工程技术与应用二等奖。
三等奖:
1. 2019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团队,获得了数字地球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2. 2018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人工智能科学与技术三等奖。
3. 2017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团队,获得了计算机软件新技术与产业化三等奖。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举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每年都会有不同的获奖项目和获奖者。
获奖项目涵盖了各个科学技术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能源环保、农业科技等。
每年的获奖名单都会在相关部门和媒体进行公示和报道。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文俊袁隆平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吴文俊,男,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
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1952年至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副所长、研究员。
1979年至现在任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研究员。
吴文俊院士是著名的数学家,他的研究工作涉及到数学的诸多领域。
在多年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仍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影响深远,享誉世界。
70年代后期,在计算机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传统(即算法化思想),转而研究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彻底改变了这个领域的面貌,是国际自动推理界先驱性的工作,被称为“吴方法”,产生了巨大影响。
吴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国际领先成果并已应用于国际上当前流行的符号计算软件方面。
吴文俊院士热爱祖国,有高尚的科学道德,是数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至今仍在数学机械化研究的第一线。
在50多年的研究工作中,始终站在数学领域的前沿,做出了原创性研究成果。
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袁隆平,男,1930年9月出生于北京,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
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
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
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 71年至今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0年吴文俊(1919—,世界著名数学家),袁隆平(1930—,杂交水稻之父)吴文俊:著名的数学家,其主要成就表现在拓扑学和数学机械化两个领域。
他为拓扑学做了奠基性的工作。
他的示性类和示嵌类研究被国际数学界称为吴公式,吴示性类,吴示嵌类,至今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
袁隆平:世界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2001年王选(1937—2006,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黄昆(1919—2005,著名物理学家)黄昆:著名固体物理学家,他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典皇家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王选:自1975年开始,王选组织并且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
他主要致力于文字、图形和图像的计算机处理研究,其多项成果都属国内首创并且位居国际领先水平。
2002年金怡濂(192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金怡濂: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是我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2003年刘东生(1917—2008 ,著名地球环境科学家),王永志(1932—,著名航天技术专家)王永志:我国航天技术专家,也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之一。
同时,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他带动了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
刘东生:我国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对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和环境地质学、青藏高原与极地考察等领域,特别是黄土研究方面做出大量原创性研究成果,使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领域中跻身世界前列。
2004年空缺2005年叶笃正(1916—,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吴孟超(1922—,世界著名肝脏外科学家)叶笃正: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做出了开创性重大创新贡献,在全球变化领域提出了新的系统创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怡濂(1929.9—),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
刘东生(1917.11.24—2008.3.6),地球环境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永志(1932.11.17—),航天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
叶笃正(1916.2.21—),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1922.8.31—),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家最高科技奖历年获奖人物名单:
年度
获奖人,出生日期,领域头衔,院士头衔
2000年
吴文俊(1919.5.12—),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隆平(1930.9.1—),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1年
王选(1937.2.5—2006.2.13),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昆(1919.9.2—2005.7.6),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良镛(1922.5.7—),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家麟(1920.8.8—),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
郑哲敏(1924.10.2—),著名力学家、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1938.11.11—),雷达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分子反应动力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存浩。另一位是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为中国科技界最高奖项、最高荣誉,是为了奖励在科技进步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公民而设立。创设时间2000年,属于政府奖。授予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每年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专家不超过两名。
2009年
谷超豪(1926.5.15—2012.6.24),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孙家栋(1929.4.8—),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师昌绪(1920.11.15—),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振义(1924.11.30—),内科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1年
2006年
李振声(1931.2.25—),遗传学家,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7年
闵恩泽(1924.2.8—),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征镒(1919.6.13—),植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2008年
王忠诚(1925.12.20—),神经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光宪(1920.11.7—),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