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精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017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2017一、填充题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 )现象,也是一种( 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 和平与发展 )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 )并存。
二、单项选择题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 D )的关系。
A.不同民族之间B.民族自治地方与中央政府之间C.各民族与各自治机关之间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
A.结构B.性质C.社会基础D.发展规律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 D )。
A.平等B.团结C.互助D.和谐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 D )。
A.求同存异B.和平共处C.互助与互利D.和平与发展三、多项选择题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D.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
A.民族团结的实现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D.民族经济的进步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2017年6月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开卷)

试卷号:13582017年6月中央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开卷)说明:资料整理于2017年7月10日;2017年春期考试时间为2017年6月24日;适用于中央电大所有专业本科学员期末考试;该课程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时间90分钟、形考手段纸质(50%)、终考手段为纸质(50%)。
一、单项选择题1.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
A.弘一法师B.延参法师C.赵朴初居士D.青莲居士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
A.科技人员和教员B.科技人员C.教员D.研发人员3.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4.我国有约3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
A.1/2B.1/3C.2/3D.2/55.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
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
这一行动叫做(D)。
A.西部开发B.手拉手行动C.阳光工程D.对口支援6.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B.帮助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7.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
A.彻底解决民族问题B.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C.贯彻党的民族政策D.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8.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9.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一、填充题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B.族类C.夷族D.蛮夷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B.语言C.风俗习惯D.自然力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B.1965年C.1978年D.1987年三、多项选择题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B.人文属性C.社会属性D.文化属性E.生物属性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B.生活C.语言D.宗教E.风俗习惯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B.共同地域C.共同文化D.共同经济生活E.共同心理素质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D.社会主义民族E.共产主义民族。
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

《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期末复习题《民族理论及民族政策》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除理工类外各本科专业的公共必修课程。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 题型包括填充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辨析题和论述题, 分别占卷面总成绩15%、10%、20%、30%、25%左右。
考核采用笔试及开卷方式。
第一章绪论一、填充题P1)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 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时, 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 正确认识及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P4)3. 民族的发展, 一般说来, 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但是, 归根结底, (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P2)4. 民族发展 (规律)的研究, 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 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 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二、单项选择题P3)1. ( A )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 理论和政策兼纳 B.重视政策的运用C. 理论和政策兼纳D.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P7)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民族理论具有( D )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
A. 理论性B. 学术性C. 实用性D. 政治性3.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更重要的是, 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D )的问题。
A. 民族区域自治B. 民族发展C. 民族之间矛盾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4. 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 B )。
电大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述题及答案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论述题论述学习中国民族理论的重要意义1.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需要;2.学习中国民族理论,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学习中国民族理论,对做好民族工作,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民族与宗教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1.民族与宗教的联系:a有些民族基本上是全民族信仰宗教。
b.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对维系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存在,对民族的经济生活、思想文化、风俗习惯有着很大的影响。
c.宗教对一个民族的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2.民族与宗教的区别:a.民族和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
民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属于社会历史范畴。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人的社会意识一种观念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
b.民族与宗教有各自的产生发展的规律。
举例说明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民族,这是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
从部落发展成的民族和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们共同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和必然形式,也是一个逐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部落内部的血缘联系逐步削弱,地域、财产因素逐渐加强,血缘溶合、语言交融、地域联片扩大、经济交换交流加强.心理因素包容过程加速进行,从而最终导致了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具有语言、心理、地域,经济等方面共同特征的民族产生。
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是从部落发展而来的。
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规律属于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
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过程表现为“同源异流”、“异源同流”等具体形式。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生过无数次的民族分化、同化、组合。
有的民族源头相同,但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最后发展成不同的民族。
如一般认为苗、瑶、畲等民族的形成是“同源异流”的结果。
有的民族则是在历史的某一时刻,从某些民族中分离出来,溶合其它民族因素,发展成为一个新的民族,如回族的形成就是这种情况。
电大-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多选

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多项选择题)BBBBB1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 ABCD)。
A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 B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 D有利于国家的稳定CCCCC1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2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 社会因素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3 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 ABC )。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DDDDD1当前,迫节需要调整少数民族干部的结构比例,其中主要包括( ABCDE )。
A数量结构 B文化知识结构 C专业结构D分布结构 E年龄结构FFFFF1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BC )。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 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2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BCDE )。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GGGGG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 ABE)A常态发展 B 异态发展 E. 跳跃式发展2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 ABCDE )。
A民族性 B群众性 C传承性 D 变异性 E敏感性JJJJJ1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期末考试复习题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民族同化民族在自身发展和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的特性,接受别的民族特征,变成别的民族的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民族融合的含义: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最终导致民族特征、民族特点和民族差别的完全消失。
民族消亡的含义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和,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民族互助: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民族和谐: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
民族平等的概念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民族平等是权利、义务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2017年电大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二、三

2014电大本科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作业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1.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对民族发展有无影响?有哪些影响?2.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特征的理论和斯大林的理论有何相同与不同?3.民族同化、民族组合和民族融合有什么区别?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形式:从以上题目任选一题,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的讨论提纲。
2、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个人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
无论自己是什么观点,都要结合本课程所学内容,联系你最了解的民族的历史或现实予以说明。
解答:小组讨论问题4: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个人讨论观点:民族关系中核心问题是民族利益、民族权力和民族发展,这些是民族关系的、热点和主题小组讨论提纲讨论时间:本学期第三周讨论地点:本班教室讨论方式:每班分两组,每组确定五名中心发言人,按照讨论提纲精心准备,交替发言,发言时间不得超过4分钟。
讨论题目:民族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讨论要求:1、认真阅读教材,查阅有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
2、明确了解和掌握关键词中的重要意义。
3、讨论过程中发言人观点明确,做到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允许保留自己的观点。
讨论提纲:一、民族利益时民族关系的焦点民族利益,指的是法律赋予的正当的、合法的民族应有和应得的各种利益,在一定意义上说,民族关系式民族间的一种利益关系,公平合理的划分和享受可使民族关系和睦,利益划分不合理或者有差别可能导致民族间的矛盾和摩擦。
在民族利益问题上,我们有必要重温列宁在1922年10月27日说过的一段话:“五年来,我们在一个举世罕见的多民族国家里解决民族问题的经验,是我们完全相信,在类似的情况下,对待民族利益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就是创造条件来安排除在这一方面引起冲突的一切根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得研究对象就是世界上普遍存在得民族与民族问题,目得就是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得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得矛盾、问题.2、民族理论学科就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得一门独立得学科。
民族理论学科得主要研究对象就是民族与民族问题.它就是从总体上对民族与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得研究,揭示民族与民族问题发展得最一般规律得科学。
同时,又就是研究正确解决与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得途径、(方法)得科学。
3、民族得发展,一般说来,主要就是民族得(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得全面发展。
但就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得作用。
4、民族发展(规律)得研究,就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就是最基本得研究.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得研究,就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得最基本得前提与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得形成与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得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得含义。
7、民族得共同历史渊源主要就是指民族起源得( 族体)渊源与(地域)渊源等。
8、宗教在有得民族形成特别就是(生形态)民族得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得分类,以(民族属性)与( 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我国得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得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与现实)得(民族特征)与主观上得(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得.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得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民族得形成,就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得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就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得产物。
13、民族形成得一般规律就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得民族就是原生态民族。
民族形成得特殊规律,就是指在民族形成后得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得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得民族,即(原生形态)民族.14、民族发展得基本趋势,就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民族(融合) 就是民族消亡得途径与方式。
16、民族(消亡)就是民族融合得实现结果。
17、自然同化就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得、自愿得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得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她民族一部分得现象。
它就是由不同民族之间(自然得)、(自由得)、(自愿得)发生发展得。
18、民族关系既就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就是一种(历史)现象,还就是一种社会关系.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得成员之间发生得关系就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就是这种关系中就是否具有(民族性)得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得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与发展( 平等)、团结、互助、( 与谐)得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与平与发展)就是国际民族关系得总得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得发展趋势之一就是民族平等得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23 、民族问题就是随着(社会)而发展变化得,在不同得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得内容。
24、民族问题就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得( 社会)问题之一。
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得发展、对( 国家与国家)之间得关系具有重要得意义。
25、民族问题就是一种内容宽泛得社会问题。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得民族问题概念与狭义得民族问题概念.26、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得(阶级)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只有进行(经济)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得繁荣发展。
28、民族自身得特点所引起得民族之间得矛盾又通过民族得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得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民族自身得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得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得状况,即民族问题。
30、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得不平衡与明显差距,就是当前民族矛盾与摩擦得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得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得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得发展、(利益得分配)、文化发展得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就是一个( 阶级斗争)问题.32、我国得民族分布特点就是各民族(大杂居),( 小聚居),(交错杂居)。
33、我国少数民族得分布特点就是(大分散、小聚居)。
34、我国陆地边境线得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000 )公里。
35、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得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民主)制度等。
36、民族问题就是我国得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37、从民族平等得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得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与建设民主得政治环境与制度以及(民主得组织形式)。
38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族籍权利)、(参政权利)、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得权利)、使用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得基本出发点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
民族平等得核心就是同等得(地位)与(权利)。
40、民族平等就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得一个口号,就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得,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得一个原则。
一、填充题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得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2、民族得形成,就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得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就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得产物.3、民族形成得一般规律就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得民族就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得特殊规律,就是指在民族形成后得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得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得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民族发展得基本趋势,就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民族(融合)就是民族消亡得途径与方式.6、民族(消亡)就是民族融合得实现结果。
7、自然同化就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得、自愿得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得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她民族一部分得现象.它就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发展得。
二、单项选择题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得人们共同体就是( D ).A、氏族B、部落 C、部落联盟 D、民族2、民族发展,就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得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得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与( B )得质与量得提高。
A、演变B、演进 C 、进化D、形成3、民族(D),就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得特征,接受其她民族得特征,变成其她民族组成部分得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A、融合B、演变C、退化D、同化4、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
A、自觉B、自由C、自然D、自愿三、多项选择题1、各民族得多种多样得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得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B、异态发展C、渐进式发展D、突变式发展E、跳跃式发展2、民族得发展变化,取决于它得( ACD )。
A、社会生产B、社会分工 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E、地理位置3、民族发展包括( BCD )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 C、政治发展 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4、民族发展得基本条件,包括(ABCDE )等内部与外部条件。
A、民族结构 B、民族素质 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5、强迫同化就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她民族特征得变化过程就是( ABCD )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与特权来实现得社会现象B、就是民族压迫制度得产物C、就是民族压迫得表现形式D、就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得E、就是民族融合得结果四、辨析题1、民族分化,就是指一个民族得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得现象,它往往就是由民族内部得文化差异造成得。
(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就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得隔离而造成得)2、民族灭亡,就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得现象。
(对)3、民族融合,就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得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得民族得现象。
(错,这个概念就是民族组合)4、民族组合,就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得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得共同性增长得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得现象。
(错,将“民族组合”改为“民族融合”)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得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就是真正意义上得民族融合.(对)五、论述题如何区别与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民族同化,就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与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自己民族得特征,接受别得民族得特征,变成别得民族得组成部分得社会现象与社会过程。
民族同化,根据它变化得原因、手段、过程、性质,分为强迫同化与自然同化两种类型。
民族同化就是一个过程.民族同化中人为与自然因素并存。
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得民族特征。
民族同化就是民族发展过程得局部现象.民族分化,就是指一民族得某些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得现象.这种民族分化多就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得隔离而造成得。
民族组合,就是指某些民族或其中得一部分,在一定得条件下重新组合成一个新得民族得现象。
这与一般得民族同化现象不同。
民族融合,就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得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得共同性增长得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消失。
民族消亡,就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得现象。
民族融合就是民族消亡得途径与方式,民族消亡就是民族融合得实现结果。
民族融合实现之日,就就是民族最终消亡之时。
民族融合就是一个过程,就是一个长期得、自然得、缓慢得历史过程。
这一过程不能用人为得、强迫得、爆发式得、突变得方式来实现。
民族融合因素得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
历史上出现过得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就是民族同化。
民族消亡就是民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历史过程得必然结果,也就是在全世界民族范围内实现得世界性过程,就是民族发展得最高阶段得最终结果.民族消亡只有在阶级消亡、国家消亡之后才能实现,也就就是说,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