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设计说明书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沉淀池是一种常用的处理废水的设备,具有分离悬浮物、沉淀污泥和去除水中杂质的功能。
在废水处理过程中,沉淀池通常作为初级处理设备,用于去除大颗粒的固体废物和低密度的悬浮物,以减轻后续处理设备的负荷。
以下是我对沉淀池设计的一些说明。
首先,沉淀池的尺寸和形状应适合处理的废水量和负荷。
一般来说,沉淀池应具有足够的体积和深度,以确保废水在其中停留足够的时间,使固体颗粒沉淀下来。
根据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可以选择圆形、矩形或椭圆形等不同形状的沉淀池。
其次,沉淀池的进出水口应设计合理。
进水口应位于沉淀池的最高处,使废水能够平缓地流入沉淀池,以防止悬浮物再次悬浮。
出水口应位于沉淀池的最低处,以尽可能地将净化后的水体排出。
此外,还可以设置多个进出水口,以提高沉淀效果和水流的均匀度。
第三,沉淀池的设计还需要考虑污泥的排放和处理。
在沉淀池底部应设置污泥排放口,方便将沉淀的污泥清除出去进行后续处理。
可以选择手动或自动排泥方式,根据需要定期进行污泥清理。
另外,为了避免杂质再次悬浮生成悬浮物,可以在沉淀池底部设置污泥层。
第四,沉淀池的内部通常应设置板块或隔膜等辅助设备,以提高沉淀效果。
例如,可以设置横向或纵向的隔板,使废水流经多个沉淀区域,增加颗粒的沉淀时间。
此外,还可以在水流中设置填料或滤材,增加沉积表面,提高沉淀效率。
第五,沉淀池的材质选择也很重要。
一般来说,沉淀池的主要材质可以是钢铁、水泥或塑料等耐腐蚀材料。
根据不同的废水特性和处理环境,选择适合的材质以确保设备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最后,沉淀池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应考虑其他因素,如温度、PH值、搅拌速度等。
不同的废水处理工艺可能需要不同的操作参数和控制方式。
因此,在设计沉淀池时,需要综合考虑废水的特性和处理要求,以及实际操作的便捷性和经济性。
总之,沉淀池的设计应考虑废水特性、处理要求和实际操作等因素。
合理的尺寸、形状、进出水口、污泥处理和辅助设备的设置,以及材质的选择,都是确保沉淀效果和设备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二沉池说明书

4二沉池4.1选型沉淀池主要分为平流式、竖流式、辐流式和斜流式,平流式的沉淀效果较好,出水较稳定,且对悬浮物含量多与少都适应,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占地面积大。
竖流式占地面积较小,其中心管的配水范围小,不易均匀,故不适用于大水量的污水处理,而且由于泥斗的下底宽和斜壁的倾角有限制,会导致它所需的泥斗过深。
斜流式的虽然沉淀效果最好,但是由于污泥有粘附性,且斜流式沉淀池没有刮泥的装置,所以容易堵塞,一般用在给水处理中。
辐流式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也较简单,但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
辐流式二沉池根据进出水有三种:中心进水周围出水、周围进水中心出水、周围进水周围出水。
就理论来说,周进周出由于停留时间是其余两种的两倍,所以效果最好,但是要达到水流分层的效果非常困难。
中进周出的过水面积比周进中出的小,所以污泥的沉淀效果比较好。
经过比较,本设计决定选用中心进水周围出水的辐流式二沉池。
4.2设计计算 4.2.1回流比设计流量Q=3×104m 3/d ,氧化沟中污泥浓度 X=3500mg/L ,f=0.8,r=1d -1,则X v =0.8×X=2800ml/L,考虑最不利时,SVI=150ml/g二沉池回流污泥浓度:Xr=106/(SVI*r)=106/(150×1)=6666.67mg/L 设有两个二沉池,则每个池子的流量Q=Q ’/2=30000/2=15000m 3/d 回流污泥流量Qr :Qr*Xr=(Q+Qr )*X Qr=16578.9m 3/d 回流比 R=Qr/Q=16578.9/15000=110%4.2.2沉淀部分水面面积 取q=1.3m 3/m 2hQmax=Q(1+R)=15000×(1+1.1)=31500m 3/d=1312.5m 3/d=0.3646m 3/sA= Qmax/q=1312.5/1.3=1009.6m24.2.3沉淀池直径m A D 86.356.100944=∏⨯=∏=,取40m吸泥机选型:ZBXH-40,线速度2-3m/min,刮泥板0.3m,池底倾角0° 4.2.4沉淀部分有效水深 取参数停留时间t=2.7h h 2=q*t=1.3*2.7=3.51m 校核径深比:1239.1151.3402<==h D ,符合要求4.2.5沉淀池高度超高h 1=0.3m,沉淀池部分有效水深 h 2=3.51m,缓冲层 h 3=0.3+0.3=0.6m,圆锥、泥斗高度均为零。
沉淀池设计

沉淀池设计说明书院系: 地球与环境学院专业班级:环境工程10-1班学号: 2010300877学生姓名:王海迪指导教师:葛建华2013 年 12 月 18 日目录一概述 (3)二一般规定 (3)三沉淀池计算 (5)3.1设计参数 (5)3.2设计计算 (5)1)最大设计流量 (6)2)池子总表面 (7)3)池径 (7)4)沉淀池有效水深及径深比 (7)5)沉淀部分有效容积 (7)6)污泥部分所需容积 (7)7)污泥斗容积 (7)8)污泥斗以上圆截锥部分容积 (7)9)污泥区总容积 (8)10)沉淀池总高度 (8)四参考文献 (8)五教师评语 (9)一概述沉淀池一般是在生化前或生化后泥水分离的构筑物,多为分离颗粒较细的污泥。
密度大于水的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从水中分离出去的现象称为沉淀。
用于沉淀的处理构筑物称为沉淀池,沉淀池主要去除悬浮于污水中的可以沉淀的固体悬浮物.按在污水处理流程中的位置,在生化之前的称为初沉池,沉淀的污泥无机称为较多,污泥含水率相对于二沉池污泥低些。
位于生化之后的沉淀池一般称为二沉池,多为有机污泥,污泥含水率较高。
平流式沉淀池:优点(1.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2。
施工简单,造价低)。
缺点(采用多斗排泥,每个泥斗需单独设排泥管各自排泥,操作工作量大,采用机械排泥,机件设备和驱动件均浸于水中,易锈蚀)。
适用条件(1。
适用地下水位较高及地质较差的地区;2。
适用于大、中、小型污水处理厂)。
竖流式沉淀池:优点(1. 排泥方便,管理简单;2。
占地面积较小).缺点(1. 池深度大,施工困难;2. 对冲击负荷和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差;3. 造价较高;4.池径不宜太大).适用条件(适用于处理水量不大的小型污水处理厂)。
幅流式沉淀池:优点(1。
采用机械排泥,运行较好,管理较简单;2。
排泥设备已有定型产品)。
缺点(1. 池水水流速度不稳定;2。
机械排泥设备复杂,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
适用条件(1。
沉淀池设计

污水→分流→隔栅间→污水泵房→出水井→计量槽→沉砂池→初沉池→曝气池→二沉池→消毒池→出水
回流泵
2.1格栅
型式:平面型,倾斜安装机械格栅。城市排水系统为暗管系统,且有中途泵站,仅在泵前格栅间设计中格栅。
选择平面型格栅:格栅有一组活数组平行的金属栅条、塑料齿钩活金属筛网、框架及相关装置组成,倾斜安装在污水渠道、泵房集水井的进口处或污水处理厂前端,用来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减少后续处理产生的浮渣,保证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而平面型构造简单,价格低廉。
7)池总高度H
H=h1+h2+h3=3.379m
3.3初沉池
3.3.1初沉池的设计参数
(1)设计流量
沉淀池的设计流量与沉砂池的设计流量相同。在分流制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当污水是自流进入沉淀池时,应按最大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当用水泵提升时,应按水泵的最大组合流量作为设计流量。在合流制系统中应按降雨时的设计流量校核,但沉淀时间应不小于30min。
3处理构筑物设计
3.1格栅间和泵房
3.1.1格栅的设计参数:
栅渣的数量与服务地区的情况、污水排水系统的类型、污水数量以及栅条的间隙等因素有关。对于城镇污水处理厂,一般可参考以下数据:(1)当栅条间隙喂16-25mm,栅渣截留量喂0.10-0.05m3/(103m3污水)(2)当栅条间隙喂40mm左右时,栅渣截留量喂0.03-0.01m3/(103m3污水)水流的流速一般在0.4-0.9m/s,污水通过栅条间隙的流速(过栅流速)喂0.6-1.0m/s,最高流量可高达1.2-1.4m/s。格栅栅条尺寸一般采用锐边矩形,所以栅条宽度S=0.01m
2.沉淀区有效水深h2: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书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书1.引言沉淀池是处理废水中悬浮物质的关键设备之一、它通过重力沉降的原理,将悬浮物质沉淀到底部,使废水得到净化。
本设计说明书旨在介绍沉淀池的设计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并提供设计参数和装置特点。
2.设计原理沉淀池主要利用了重力沉降的原理,即利用物质的密度差异,使密度较大的悬浮物质沉降到底部。
沉淀池设计合理的斜坡底部,可使沉淀物滑向废水排放口,以方便沉淀物的排除。
3.结构设计3.1外形结构沉淀池采用圆形,椭圆形或方形等结构形式。
在选择结构形式时,需根据具体场地和工艺要求进行合理安排。
3.2材料选择沉淀池通常采用玻璃钢、碳钢或不锈钢等材料制造。
选择材料时需考虑耐腐蚀性、耐磨性和易清洁性等因素。
3.3进水和出水设计进水口应设计在池体中部,以使废水在沉淀池内充分接触和沉淀。
出水口应位于池体底部,以便及时排放沉淀物。
同时,还需设置排气阀门,以控制沉淀池内气体压力。
4.工作过程4.1进水废水经过预处理后进入沉淀池的进水口。
进水过程中,废水中的悬浮物质会因密度差异而开始沉降。
4.2沉降悬浮物质在沉淀池内沉降到底部,形成沉淀物。
根据物质的密度和颗粒大小不同,沉降的速度也会有所区别。
4.3排放沉淀池底部设有排放口,通过开启排放阀门,将沉淀物排放到污水处理系统的下一级处理设备中进行处理或处置。
4.4清洁和维护沉淀池每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
清洗时,可通过冲洗进水或采取手动清理的方式,将沉淀物清除,保证沉淀池的正常工作。
5.设计参数设计沉淀池时需考虑以下参数:5.1沉降速度根据废水中悬浮物质的性质和浓度确定沉降速度。
通常,沉淀池的设计速度为0.4-0.8m/s。
5.2沉淀池尺寸根据处理废水的流量和悬浮物质的沉降速度,确定沉淀池的尺寸。
一般情况下,沉淀池的高度为底部斜坡的两倍。
5.3斜坡角度底部斜坡角度应根据沉降物质的粒径和比重确定。
一般情况下,斜坡角度为1-2°。
5.4进水量与排水量设计时需确定进水口和出水口的尺寸和位置,以满足废水处理的要求。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

精心整理沉淀池设计说明1.1概述本项目区水资源来源主要为地表水(库水、河水)和地下水。
目前项目滴灌节水工程水源以渠水为主,渠道来水流量可满足灌溉要求。
本系统利用原地面灌溉渠道供水,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标准,可用于滴灌,但是渠水中泥沙和有机杂质含量大,需设置沉淀池进行初级处理去除大量泥沙后水泵方可从沉淀池中吸水进行灌溉。
1.2沉淀池的设计原理沉淀池尺寸的确定原理是沉淀池的长、宽、深要使得水流从进入沉淀池后,水流所挟带的大于设计标准粒径以上的砂砾石以沉速v 0下沉,当水流到沉淀池下游进水水泵口时,砂粒刚好沉到池底。
1.31.3.1A Q 0/=1.3.2v 10-=1.2.3采用v =1.41.4.11.4.21.4.3沉淀池深度:m H H H 78.230.0148.1213=++=∆++=式中:2H 为存泥区的深度,取1米∆为沉淀池安全超高,一般取0.3米沉淀池沉淀区进口设置穿孔配水墙,穿孔配水墙上的洞口流速采用s m /15.0,则洞口总面积为233.015.0/05.0m =,每个洞口尺寸定为cm cm 1020⨯,这样洞口数为个孔。
17)10.020.0/(33.0=⨯1.4.4沉淀池水力条件复核:水流截面:2135.71.25.3m BH =⨯==ω水流湿周:m H B X 46.648.125.321=⨯+=+=水力半径:m X R 14.146.6/35.7/===ω雷诺数:50011001001.1/14.101.0/6>=⨯⨯==-r vR R e 为紊流状态。
精心整理弗劳德数:552210101.181.914.1/01.0/-->⨯=⨯==Rg v F r 满足水流稳定性条件。
1.4.5沉淀池放空时间0.5h,放空排水管直径(圆管截面积207.0m )采用φ120mm 孔8个。
1.4.6溢流堰高度沉淀池末端设置溢流堰,按矩形薄壁溢流堰自由出流计算,确定上游堰高a=1.15m,薄壁溢流堰的最大堰顶厚度(沿水流方向长度)为m 134.02.067.0=⨯<δ,采用12cm,有效高度为1.4米,沉淀池的具体尺寸见图所示。
污水处理沉淀池

污水处理沉淀池污水处理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用于分离和沉淀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
本文将详细介绍污水处理沉淀池的标准格式及其相关内容。
一、引言污水处理沉淀池是一种常见的污水处理设备,通过重力作用将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本文将对污水处理沉淀池的设计、运行和维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设计要求1. 处理能力: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沉淀池的处理能力,通常以每小时处理的污水流量来衡量。
2. 沉淀效果:沉淀池应能有效地分离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使出水达到国家标准。
3. 设备选型:根据处理能力和沉淀效果要求选择适当的沉淀池类型和规格。
4. 结构设计:沉淀池的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以承受污泥的分量和水流的冲击。
5. 污泥处理:设计考虑污泥的处理方式,如污泥的采集、脱水和处置等。
三、沉淀池的类型1. 流动沉淀池:通过控制进水流速和池内水流的方向,利用水流的动力将悬浮物和污泥沉淀到池底。
2. 静态沉淀池:通过静止状态下的重力作用,使悬浮物和污泥自然沉淀到池底。
3. 气浮沉淀池:通过注入气体产生气泡,使悬浮物和污泥浮起并沉淀到池底。
四、运行和维护1. 运行控制: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进水流量、出水流量和池内水位的控制参数,确保沉淀池的正常运行。
2. 污泥处理:定期清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并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如压滤、厌氧消化等。
3. 设备维护:定期检查沉淀池的设备和管道,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4. 水质监测:定期对进水和出水进行水质监测,确保出水符合国家标准。
五、案例分析以某污水处理厂为例,该厂采用流动沉淀池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一部份。
沉淀池的处理能力为每小时100立方米,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实现进水流量的调节和池内水位的监测。
经过沉淀池处理后,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得到有效分离,出水达到国家标准。
六、结论污水处理沉淀池是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或者缺的设备,通过分离和沉淀污水中的悬浮物和污泥,可以有效提高水质。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

沉淀池的设计说明沉淀池是一种用于对水中悬浮物进行沉淀和分离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沉淀池的设计旨在提高沉淀效率、减少处理成本,并确保处理过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沉淀池的设计要点和流程。
一、设计目标和要求1.沉淀效率高:确保对悬浮物的有效沉淀和分离,达到处理水质标准。
2.处理量大:满足工业生产或市区污水处理的需要,保证处理能力。
3.结构合理:确保设备的结构安全、紧凑、稳定,并便于操作和维护。
4.自动化程度高:通过控制系统实现自动化操作,减少人工干预。
5.成本低:确保设备的制造和运行成本合理,经济可行。
二、沉淀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1.结构:沉淀池由进水管道、出水管道、废泥排出口、搅拌装置、排气装置、进水和出水控制系统等组成。
2.工作原理:水流通过进水管道进入沉淀池,在过程中通过搅拌装置进行搅拌和混合,使悬浮物颗粒互相碰撞并与气泡接触,促进颗粒的聚集和自然沉淀。
沉淀后的水流从出水管道排出,底部的污泥通过废泥排出口排出。
三、设计步骤和要点1.确定处理水质和水量:根据处理水质要求和水量确定沉淀池的尺寸和容积。
通常情况下,沉淀池的容积应为处理水量的2-3倍。
2.确定沉淀时间:根据悬浮物的沉降速度和水的停留时间,确定沉淀池的沉淀时间。
一般情况下,沉淀时间为1-3小时。
3.设计搅拌装置:搅拌装置的设计要考虑到悬浮物和气泡的混合均匀度。
通常采用转轮式或涡轮式搅拌器,搅拌速度和时间可根据悬浮物的特性进行调整。
4.设计排气装置:排气装置的设计要考虑到气泡的均匀分布和排出,通常采用气泡导流板或气升管进行排气。
5.设计废泥排出装置:废泥排出装置的设计要考虑到排泥的快速和彻底,通常采用底部废泥管或斜板式废泥收集器。
四、设计参数和计算1.沉淀速度:根据悬浮物的特性,确定悬浮物的沉降速度。
一般情况下,沉降速度为0.5-1.5m/h。
2.废泥浓度:根据处理水量和水质要求,确定废泥的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设计说明
竖流式沉淀池的平面可以为圆形、正方形或多角形。
为使池内配水均匀,池径不宜过大,一般采用4~7m,不大于10m为了降低池的总高度,污泥区可采用多斗排泥方式。
水由设在池中心的进水管自上而下进入池内(管中流速应小于30mm/s),管下设伞形挡板使废水在池中均匀分布后沿整个过水断面缓慢上升,悬浮物沉降进入池底锥形沉泥斗中,澄清水从池四周沿周边溢流堰流出。
堰前设挡板及浮渣槽以截留浮渣保证出水水质。
池的一边靠池壁设排泥管(直径大于200mm)靠静水压将泥定期排出。
竖流式沉淀池的优点是占地面积小,排泥容易,缺点是深度大,施工困难,造价高。
常用于处理水量小于20000m3/d的污水处理厂。
2 设计参数
(1)为了使水在池内分布均匀,池子直径与有效水深之比不宜大于 3.池子直径不宜大于8m,一般采用4-7m,不大于10m。
(2)中心管流速不大于30mm/s。
(3)中心管下端应设有喇叭口和反射板,如图4-6所示:
图4-6 中心管和反射板尺寸
1-中心管;2-喇叭口;3-反射板
①反射板板面距泥面至少0.3m;
②喇叭口直径和高度为中心管直径的1.35倍;
③反射板直径为喇叭口直径的1.30倍,反射板平面与水平面的倾角为17
度;
④ 中心管下端平面与反射板平面之间的缝隙高在0.25-0.50m 的范围内,缝隙中污水流速在初次沉淀池中不大于20mm/s ,在二次沉淀池中不大于15mm/s ;
(4)当池子直径不大于7m 时,澄清水沿周边流出,如果大于7m ,可增设辐射方向的流出槽。
(5)排泥管下端距池底不大于0.2m ,管上端超出水面不小于0.4m 。
(6)浮渣挡板距集水槽0.25-0.50m ,高出水面0.1-0.15m ,淹没深度0.3-0.4m 。
3 设计计算
最大流量d m Q /20003m ax =,采用圆形沉淀池,中心管内流速s m v /03.00=,污水在沉淀区的上升流速s m v /0007.0=,沉淀时间h t 5.1=,间隙流速s m v /02.01=,缓冲层高m h 3.04=。
(1)中心管计算 设中心管内流速
,采用池数n=1,则每池最大设计流量
s m Q /023.03600
2420003m ax =⨯= 中心管截面积2m ax 77.003.0/023.0/m v q f ===。
中心管直径)()(m f d 99.0/77.04/42/12/1=⨯==ππ。
中心管喇叭口下缘至反射板的垂直距离,3h 设流过该缝隙的污水流速 s m v /02.01=,
喇叭的直径m d d 34.199.035.135.11=⨯==。
,则 m d v q h 27.034.102.0/023.0/11m ax 3=⨯⨯==ππ
(2)沉淀池有效断面积
设表面负荷h m m q ⋅='23/52.2, 则上升流速s m h m u v /0007.0/52.2=== ,
2m ax 86.320007.0/023.0/m v q F ===
(3)沉淀池直径
[[]][[]]m m F f D 756.62/1/86.3299.042/1/4〈=+=+=ππ
(4)沉淀池有效水深2h
设沉淀时间h T 5.1=,则
m vT h 78.336002=⨯=
(5)校核池径水深比
374.178.3/56.6/2〈==h D (符合要求)
(6)校核集水槽每米出水堰的过水负荷 q
s L s L D q q /9.2/12.156.6/1000023.0/m ax ≤=⨯==ππ 符合要求,可不另设辐射式集水槽。
(7)泥斗计算
池子圆截锥部分实有容积V ,截锥高度为5h ,截锥侧壁倾角︒=55α,则 )()(m d D h 4.455tan 2/4.02/56.655tan 2/2/5=︒⨯-=︒'-=
)(32222578.5224.0256.6)24.0()256.6(3/4.43/m r Rr R h V = ⎝⎛⎪⎭⎫⨯++=++=ππ (8)沉淀池总高度H
m h h h h h H 75.84.4027.078.33.054321=++++=++++= (1h 为超高取0.3; 4h 为缓冲层取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