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矿床、铁矿床、金矿床工业类型
金矿参考资料床成因类型及勘探类型

金矿床成因类型及勘探类型一、岩金矿床工业类型根据现行《岩金矿地质勘探规范》的岩金矿床分类资料,综合整理为七个类型,详见表1。
矿床工业类型成矿作用产出位置近矿围岩矿体形态产状矿物共生组合矿化特征及伴生组分蚀变作用矿床规模矿床实例1 2 3 4 5 6 7 8 9 10 含金石英多金属硫化物脉型变质地台边缘、古隆起边缘、拗陷区或沉降带各类变质岩,主要为变质砂岩、板岩、千枚岩、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等呈脉状、复脉、网脉带产出。
沿走向及倾向具分枝、复合膨胀、侧现、再现等现象。
以陡倾斜为主。
矿体呈脉状、透镜状、扁豆状、囊状产于脉体中(1)金-黄铁矿建造自然金、黄铁矿、毒砂、黄铜矿、石英、绢云母、方解石。
(2)金-多金属建造自然金、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石英、绢云母、方解石。
(3)金-砷建造自然金、毒砂、磁黄铁矿、辉钼矿、电气石、萤石、磷灰石、石贡、钾长石。
(4)金-钨锑建造自然金、白钨矿、辉锑矿、黄铁矿、石英、绢云母金常分段富集,矿化很不均匀,主要为富矿、。
伴生硫、砷、钼、铅、锌、钨、锑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小型大型特大型夹皮沟、金厂峪、小营盘、秦岭、沃溪、古袍、桃花等金矿含铁硅质岩型热液地台隆起边缘拗陷带镁铁闪石类、含钨质沉积岩、砂质泥质板岩类矿体常与铁矿层伴生产出。
多产于铁矿层下部或底板,其产状基本与地层一致或稍有交角。
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扁豆状致密磁铁矿、磁黄铁矿、毒砂、黄铁矿、辉钴矿、红砷镍矿、自然金、铁闪石、透辉石、柘榴石、绿泥石、石英等金分布很不均匀,一般品位较低。
常伴生钴、砷、硫、镍等硅化、黄铁矿化、闪石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中型大型特大型东风山金矿碳酸盐地层中的石英方解石脉网脉型热液地槽基底隆起边缘拗陷区或准地台区碳酸盐分布地区层状灰岩、白云岩、含碳质板岩、大理岩硅化蚀变带、角砾岩带,受岩层不同层面、层间构造、岩层裂隙构造控制。
矿床学复习资料 - 2矿床学基础

矿床学基础基本概念一、矿床的组成 1、概念(复习矿床)矿床(mineral deposit)是指在地壳中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其有用组分的质和量达到工业要求,在现有 经济技术条件下能被开采利用的地质体。
矿床的组成:矿石 脉石矿物 矿体脉石 矿 床 围岩 Ore bodyCountry rock 矿体Wall rock矿石矿物Wall rock Ore body Wall rockOre bodyWall rockOre body矿体与围岩是矿床的基本组成单位。
而且关系非常密切,根据其二者的形成先后关系矿床可分为三大类:同生矿床:指矿体与围岩是在同一地质作用下,同时或近于同时形成的矿床。
如岩浆分结作用形成的矿床、沉积作用形成的矿床。
后生矿床:矿体形成明显晚于围岩,二者是在不同的地质作用下形成的。
如热液作用形成的脉状矿床。
叠生矿床:指有用组分由同生期富集和后期有用组分的叠加再富集而形成的矿床。
因此,此类矿床既具有同生矿床特点又具有后生矿床特点,属复成因的矿床,如层控矿床。
二、矿体与围岩1、矿体:指由矿石和脉石组成的独立地质体,是矿床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开采和利用的主要对象。
矿体具有一定的形状(form / morphology)、大小和产状(mode of occurrence),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被围岩所包围。
(矿体=矿石+脉石)2、围岩:泛指矿体周围的岩石,其界线有的很清楚(如脉状矿体),有的呈渐变过渡(如由细脉浸染状矿石组成的矿体)。
3、母岩:指矿床形成过程中,提供成矿物质来源的岩石。
与矿床在空间上和成因上具有密切联系。
如由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富镁质超基性岩中的铬铁矿矿床,富镁质超基性岩即是铬铁矿矿床的母岩。
围岩和母岩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某些矿床而言矿体的围岩就是母岩,如多数岩浆矿床;在另一些矿床中矿体的围岩与母岩无关,如多数热液形成的脉状矿床。
4、矿体形态:根据矿体在三度空间延伸情况,形状可分为三种最基本的类型:等轴状矿体、板状矿体、柱状矿体(通常称矿体形态为层状、似层状、脉状、囊状、不规则状等)等轴状矿体:矿体的三轴在三度空间呈大致均衡延伸。
铜矿床、铁矿床、金矿床工业类型

矿床学铁、铜、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系别:地科专业:地质1201姓名:张闻翔学号:032120108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4年11月23日铜矿床主要工业类型1:斑岩铜矿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钼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金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的侵入体(闪长斑岩)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矿床类型矿种和矿物组合表

这类矿床的形成与变质作用有关,通常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岩石中的有用组分 在适当的条件下聚集形成矿床。常见的变质岩型矿床包括石墨、石棉、蓝晶石 等。
火山岩型矿床
总结词
火山岩型矿床是指由火山活动形成的矿床,通常与火山岩有关。
详细描述
这类矿床的形成与火山活动密切相关,通常在火山喷发过程中,火山岩中的有用 组分在适当的条件下聚集形成矿床。常见的火山岩型矿床包括硫磺、铜矿、金矿 等。
铜矿在全球范围内分布较广,主要用于电气、建 筑、机械、交通等领域,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 要作用。
铜矿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同样重要,应加强资 源勘查和科技研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
锌矿
锌矿是一种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主 要成分为锌的硫化物或氧化物。根据 矿物成分和成因,锌矿可分为闪锌矿、 菱锌矿、异极矿等类型。
复杂的矿物组合。
煤矿物组合的形成与沉积作用、变质作 用等密切相关。不同的地质环境下,煤 矿物组合的种类和丰度也会有所不同。
煤矿物组合的开采和利用对于能源、化 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种类的煤 矿物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因此 在开采和加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工艺和技术。
THANK YOU
煤矿
煤矿是一种重要的能源矿产,主要成分为碳的氧化 物或含碳矿物。根据煤化程度和成因,煤矿可分为 褐煤、烟煤、无烟煤等类型。
煤矿在全球范围内分布广泛,是全球能源消费的主 要来源之一,对国民经济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
煤矿的开采方法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选煤工艺 也较为成熟。煤矿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 的环境保护措施。
矿床类型、矿种和矿物组合表
目
CONTENCT
录
• 矿床类型 • 矿种 • 矿物组合
古生代的矿物宝藏

古生代的矿物宝藏古生代是地球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持续了将近4亿年,从约4.6亿年前到2.5亿年前。
在这个时期,地球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地质事件,包括大规模的地壳运动、拼合和裂解、火山活动以及岩浆侵入等现象。
这些地质事件为各种矿物宝藏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条件。
本文将重点介绍古生代的矿物宝藏。
一、金属矿床1. 铁矿床古生代是铁矿床形成的重要时期。
早古生代时期,地球上发生了大规模的构造运动,造成了一系列的地壳变形和岩浆活动。
这些地质作用使得地壳中的铁元素富集,并形成了大型的铁矿床。
例如,古生代的瑞典北部地区发现了世界著名的铁矿石矿床——基尔矿床。
这些铁矿床对于古生代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2. 铜矿床古生代的铜矿床主要分布在花岗岩岩浆活动带和盆地中。
大规模的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为铜矿床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和云南地区就有丰富的古生代铜矿床。
这些铜矿床不仅为当地的冶炼和制造业提供了资源支持,也对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积极的影响。
二、非金属矿床1. 煤矿床古生代的煤矿床是煤炭资源的重要来源之一。
煤矿床的形成主要与生物遗体的富集和保存有关。
在古生代的湖泊、河流和沉积盆地中,生物遗体经过长时间的埋藏和压实作用,形成了大规模的煤矿床。
例如,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区就有大量的古生代煤矿床。
2. 盐矿床古生代的盐矿床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沉积盆地和盐湖中。
古生代的海侵使得海水进入内陆盆地,并在随后蒸发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盐矿床。
这些盐矿床中富含的盐类资源对于冶炼、化学工业和食品加工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中国的四川盆地就是一个重要的古生代盐矿床区。
三、稀有金属矿床1. 锂矿床古生代是锂矿床形成的重要时期。
由于古生代的构造运动和火山岩浆活动,地壳中的锂元素在地质过程中被富集。
锂矿床广泛分布于岩浆活动带和大规模的火山喷发区域。
今天,锂矿床中的锂资源对于新能源和电子工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铜矿床类型

铜矿床类型一、铜矿床分类矿床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有开采利用价值的有用矿物聚集体。
地质矿业工作者为了研究矿床的成因和开发利用则进行矿床分类。
中国铜矿床分类有文献记载的最早是丁文江(1917)将我国铜矿床划分为五种类型,其中将斑岩铜矿归入浸染型铜矿,并提出山西中条山铜矿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岩中”,属“低品位浸染状矿石”。
其后,朱熙人(1935)也讨论过我国铜矿类型和分布,并提出长江中下游和云南为我国铜矿有希望的产地。
新中国成立后,对铜矿床的分类做了进一步地研究。
1953年,孟宪民、宋叔和等研究了我国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分布情况,提出普查勘探方向,并按工业类型将我国铜矿床分成斑岩铜矿型、黄铁矿型、层状交代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多金属含铜矿床、石英含铜矿脉、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自然铜矿型、钛钒矿脉、铜钴矿层等类型。
1957年,谢家荣对中国铜矿床进行成因分类,划分为岩浆矿床、表生矿床、变质矿床等三大类,进而又分6类22式。
1959年,郭文魁对我国铜矿工业类型及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按各类型占有储量排列,提出中国铜矿工业类型划分为八大类:层状铜矿(东川式)、细脉浸染型铜矿、接触交代夕卡岩型铜矿、黄铁矿型铜矿、脉状及复脉带铜矿、铜镍矿床、含铜砂页岩、安山玄武岩中之铜矿等,八大类中又按矿石建造、金属组合、矿体形状及产状和矿化时代等又进一步划分若干亚类。
70年代以来,铜矿床的分类从单纯以产状、成因及工业类型划分,转向结合矿石商品价值、成岩成矿作用等综合研究进行铜矿床分类。
其中有代表性的,郭文魁于1976年将我国铜矿床分为六大类:①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铜矿床,进一步分为块状硫化物型铜矿(含铜黄铁矿型铜矿)及条带状浸染状铜矿两个亚类;②与基性-超基性岩体有关的铜镍硫化物矿床;③与中酸性火山-深成杂岩或浅成侵入岩有关的斑岩铜矿;④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型铜矿;⑤陆相沉积作用为主的铜矿床;⑥与海相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层状铜矿)。
矿产勘查学复习资料

1、矿床成因类型的概念答:按照矿床的形成作用和成因划分的矿床类型2、矿床工业类型的概念答:在矿床成因类型的基础上,从工业利用的角度来进行的矿床分类3、我国铝土矿床、磷矿床、铁矿床、钮矿床、铜矿床、岩金矿床的工业类型各是如何划分的答:铁矿床:岩浆晚期铁矿床(岩浆晚期分异型铁矿床、岩浆晚期贯入式铁矿床)、接触交代一一热液型铁矿床、与火山一一侵入有关的铁矿床(陆相、海相)、沉积铁矿床(浅海相、海陆交替一湖相)、受变质铁矿床、风化淋滤型铁矿床、其他类型铁矿床(白云鄂博铁矿、石碌铁矿)。
铜矿床:斑岩铜矿床、矽卡岩型铜矿床、变质岩层状铜矿床、超基性岩铜锲矿床、砂岩铜矿床、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各种围岩中的脉状铜矿床。
磷矿床:硅质及硅酸盐型磷矿床、混合型磷矿床、碳酸盐型磷矿床。
钮矿床:海相沉积钮矿床、沉积变质钻矿床、层控铅锌钮矿床、风化钮矿床。
铝土矿床:沉积型、堆积型、红土型。
岩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含金石英脉型、斑岩型、矽卡岩型、角砾岩型、硅质岩层中的含金铁建造型、含金火山岩型、微细粒侵染型。
5、矿产勘查类型的概念,划分目的和划分依据概念:在矿体地质研究和对以往矿床勘查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按照矿床的主要地质特点及其对勘查工作的影响,将特点相似的矿床加以理论综合与概括而划分的类型,称矿床的勘查类型。
划分的目的:在于总结矿床勘查的实践经验,以便指导与之相类似矿床的勘查工作,为合理的选择勘查技术手段,确定合理的勘查研究程度及勘查工作部署提供依据。
划分依据:矿体规模的大小,主矿体形态的变化程度、主矿体厚度的稳定性、矿体受构造和脉岩的影响程度以及矿体中主要的有用组份的分布均匀程度等。
6、矿产勘查类型的划分原则追求最佳勘查效益的原则、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主矿体为主的原则、类型三分,允许过度的原则、在实践中验证并及时修正的原则。
7、铝土矿床的勘查类型划分依据8、铁、钮、铭的勘查类型划分依据矿体的规模、矿体的形态复杂程度、构造复杂程度、矿床有用组份的分布均匀程度。
铁矿石的工业类型

铁矿石的工业类型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几处工业,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
根据铁矿物的不同,有工业价值的铁矿石主要有:磁铁矿、褐铁矿、赤铁矿、菱铁矿和混合型铁矿石(如赤铁矿—磁铁矿混合矿石、含钛磁铁矿石以及含稀土元素铁矿石等。
)这些铁矿石的质量优劣(如含铁量、含杂质及其他有害成分、浸染粒度、氧化程度以及可选性等)直接影响选矿指标。
因此,根据矿石性质(特别是可选性)的具体条件不同,对入选的铁矿石管理,首先必须明确对铁矿石的划分标准。
1.根据矿石中含铁量分类可将矿山划分为贫矿和富矿:(1)f富矿。
品位较高,可以直接进行冶炼。
富矿又可分为高炉矿和平炉矿,前者用于炼铁,后者用于炼钢。
(2)贫矿。
必须经过选矿提高品位后,才能进行冶炼。
近年来为了提高高炉的入炉品位,或为了其他专门用途,对含铁量不到60%或65%的富矿,也要经选矿处理。
2.根据矿石中脉石成分的不同分类铁矿石分为四类:酸性矿石、半自溶性矿石、自溶性矿石、碱性矿石。
对于自溶性矿石,由于冶炼时可不搭配熔剂,故矿石中含铁量可低一些。
酸性矿石冶炼时需配碱性熔剂,或与碱性矿石搭配使用。
碱性矿石冶炼时需配酸性熔剂或酸性矿石搭配使用。
半自熔性矿石冶炼时需配部分碱性熔剂或与碱性矿石搭配使用。
3.根据氧化程度不同有可将铁矿石分为:磁铁矿石、氧化矿石、混合矿石。
应当指出的是当铁矿石中具有含铁的脉石矿物时,铁别是含有二价铁的脉石矿物,将会影响Feo/TFe 的比值,这就会使该比值不能确切反映出铁矿石的氧化程度。
4.根据矿石中所含应回收的有价成分分类为:单一铁矿石、复合铁矿石。
我国的铁矿资源丰富,总储量名列世界前茅。
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我国铁矿资源的特点是:矿山类型多、分布广、储量大。
但贫矿多,而富矿少。
按原矿品位45%划分贫矿和富矿,贫矿约占86%,富矿约占14%,另外,弱磁性铁矿石多,而磁铁矿石少,特别是复合型铁矿石多,单一铁矿石少。
根据上述的特点,我国有85%以上的铁矿石需要选矿处理后才能更好地利用,而且还要采用较复杂的选矿流程才能获得较高的选矿指标和有价成分的综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床学铁、铜、金矿床主要工业类型系别:地科专业:地质1201姓名:张闻翔学号:0中国地质大学长城学院2014年11月23日铜矿床主要工业类型1:斑岩铜矿含义及特征斑岩铜矿床通常是指与具有斑状结构的花岗岩类侵入体共生的浸染状、细脉浸染状和细脉状铜和钼—铜组分的富集体。
И.Г.帕夫洛娃提出了可以与其它内生矿床相区别的斑岩铜矿床10大特征:(1)具网状细脉浸染成矿特征;(2)主要金属矿物(黄铁矿、磁铁矿、黄铜矿、辉铜矿,在有些矿床中为斑铜矿、硫砷铜矿和挥铜矿)和与其伴生的非金属矿物(石英、绢云母、钾长石、黑云母、高岭石类矿物等)的成分稳定;(3)铜的平均含量在原生矿石中比较低(0.3—0.8%),而在氧化矿石中明显较高(达1—1.5%),而钼在原生氧化矿石中的分布都比较均匀(0.005—0.05%),在这种情况下,矿石中铜与钼的比值变化很大,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铜、铜—金和铜—钼矿床;(4)矿化与以中性成分为主的斑岩侵入体(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以及少数偏酸性(花岗斑岩、和偏基性的侵入体(闪长斑岩)有空间联系;(5)矿化或直接发生在斑岩侵入体中,或发生在紧靠侵入体的外接触带围岩——火山岩、侵入岩和变质岩中;(6)矿体发育在广泛出现热液蚀变岩的地带,蚀变岩石为绢云母—石英质、黑云母—钾长石质、泥质以及青磐岩型交代岩;(7)根据金属元素出现最大值①和主要共生的非金属矿物②,可用如下顺序写出矿体和热液岩中稳定分带性;① Fe3+一Mo(Cu)一Cu(Mo)一Cu(Ag)一Fe2+(Au)一Pb一Zn一(Au、Ag);②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石英,蒙脱石,高岭土,青磐岩;(8)矿床储量巨大,可保障矿石的大规模采挖,成本低廉并有露天采矿的可能性;(9)与氧化作用有关的富矿的出现,形成了覆盖较贫原生矿的次生硫化物富集带;(10)斑岩铜矿床形成于地槽褶皱区的不同发育阶段.既可随着地槽的岩浆作用在褶皱主期之前(在岛弧阶段)形成,又可在其后与造山阶段和活化阶段的斑岩侵入体和火山岩有关。
在许多斑岩铜矿床的现代分类中,利用了如下一些特征,不仅要考虑单个特征,而且还要考虑各种特征的组合:(1)所处大地构造和古构造的位置;(2)含矿岩浆建造及其所形成的含矿斑岩相的成分(3)含矿岩浆建造所侵入的地壳厚度和成分;(4)由R.H.西利托所划分的斑岩铜矿系统中矿体的产状(5)含矿岩浆岩体形成的深度,(6)是否存在角砾岩简;(7)主要矿石和台有掺入组分的矿石的成分;(8)金属矿的分带特征,(9))热液蚀变岩的成分及其分带性,(10)含矿侵入体及矿体体的形态特征。
时空分布斑岩铜矿在时间上主要集中分布于新生代,大约占59.5%,其次为中生代,大约占35%,中生代之前的超大型斑岩铜矿仅限于中亚-蒙古的古生代造山带和某些前寒武纪的克拉通造山带。
世界上90%的超大型斑岩铜矿集中在环太平洋带,特别是在东太平洋带的被动大陆边缘,太平洋西岸,作为超大型斑岩铜矿的仅有中国的德兴铜厂铜矿和印尼的格拉斯贝格。
近年来在中国西藏冈底斯成矿带和西南三江成矿带发现了驱龙、甲玛、多龙、普朗等超大型铜矿。
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特征岩石学:斑岩铜矿在空间上、时间上和成因上,主要与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密切相关,即与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花岗斑岩-石英斑岩有关,特别是花岗闪长斑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占绝大多数。
斑岩体一般与安山岩和英安岩等钙碱性系列火山喷发活动有关。
侵入体主要是浅成、超浅成相,极少数为中深成相。
与斑岩铜矿有关的斑岩体,是受构造控制的被动侵位,而且斑岩体的出露面积不大,一般不超过10平方公里。
地球化学:斑岩体在地球化学方面的特点是:一般CaO+Na2O+K2O>Al2O3>Na2O+K2O(摩尔数),通常k2O>Na2O,锶的初始比值较小,一般为0.703~0.706,少数可到0.709(Sillitoe,1987;芮宗瑶等,1984;2004),而上地幔的现今的比值为0.704±0.002;富铂族元素(唐仁理等,1995),矿石硫化物的值变化范围窄(-0.5~5.5);平均值为0,地幔硫同位素虽然具有不均一性,但它的变化范围为-3~3(Chaussidon and Lorand, 1990);稀土模式为轻稀土富集型,铕异常不明显,总量多数较高,含矿斑岩的REE特征介于大洋玄武岩与地壳花岗质岩石,接近大洋玄武岩。
总的来说,斑岩铜矿的源区应该是以洋壳或上地幔的物质为主,并有地壳物质的混染。
含矿斑岩体有关围岩与斑岩铜矿有关的围岩主要有两类:一类为硅铝质岩—主要为千枚岩、片岩、片麻岩、中-酸性侵入岩或喷出岩、火山碎屑岩、泥质粉砂岩以及各种角砾岩等;另一类为碳酸盐岩—有石灰岩、白云岩及泥灰岩等。
共同的特点是硬、脆和碎,有利于矿液的运移和沉淀。
蚀变特征斑岩铜矿有其特征的蚀变组合及其分带形,俗称“大白菜模式”,由内到外是:钾化带(黑云母-钾长石带) →绢英带(绢云母-石英带) →泥化带→青磐岩带。
黑云母-钾长石带:钾长石的交代现象是一种阳离子交换反应;石英-绢云母带:此带围绕和部分叠加与钾化带上,由于它与泥化带往往赋存在内部钾化带和外部青磐岩带之间,故也称之为中间带。
其特点是钾长石和斜长石均绢云母化。
角闪石和部分黑云母也变成了绢云母、黄铁矿和白钛矿、金红石。
泥化带(高岭石-蒙脱石化):斜长石变化最为特征,靠近矿体的斜长石多蚀变成高岭石。
成矿构造背景从大地构造来说,斑岩铜矿主要位于板块边缘,也可产于内陆造山带。
从已有的资料来看,控制斑岩铜矿就位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断裂—岩浆作用。
也就是说,斑岩铜矿是在张性构造环境下,成矿岩浆沿断裂通道上升形成的。
并且含矿岩体一般赋存在深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或背(向)斜之中。
芮宗瑶等(1984)对中国40个斑岩铜矿进行了统计,发现57.5%受多组断裂交汇的控制,22.5%受两组断裂交切及褶皱的控制,12.5%受断裂旁侧的配套构造的控制。
未来研究方向斑岩铜矿床的研究虽然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 但有些方面的研究还需加强。
如含矿斑岩岩浆的成因机制, 含矿岩浆中成矿物质的析离过程, 矿化分带机制, 脉体特征及成因机制, 斑岩铜矿床中物质演化、应力演化、蚀变矿化作用之间的成因关系等等。
此外, 斑岩铜矿床还要加强系统的成矿作用动力学研究, 它包括岩浆形成的动力学、岩浆侵位的动力学、岩浆结晶演化的动力学、蚀变与矿化作用动力学、应力演化的动力学、脉体形成的动力学和应力与化学反应藕合作用的动力学。
斑岩铜矿床中成岩成矿作用以及脉体的形成实际上是一复杂的动力学过程, 而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浑沌学等复杂性科学正是研究复杂动力学过程的新理论。
借助这些理论可以更深刻地认识上述斑岩铜矿床研究中的一些间题, 这对斑岩铜矿床的、甚至整个矿床成因理论的研究均具有重要意义。
2:矽卡岩铜矿矽卡岩型铜矿指在中酸性- 中基性浸入岩类与碳酸盐(或其它钙镁质岩石) 的接触带上或其附近, 由含矿汽水溶液进行交代作用而形成的矿床。
矿石品位一般较富, 具有重要开采价值。
所以, 深化矽卡岩型铜矿成矿地质环境和成矿演化研究、系统总结找矿标志对于找矿地质勘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矽卡岩铜矿的时空分布环太平洋成矿域矽卡岩铜矿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成矿域及其外带。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构造单元:(1)下扬子坳陷带,以铜、铁(金) 型为主, 其次为铜、钼型, 如湖北铁山、铜录山、石头咀、铜山口、丰山洞, 江西的武山、城门山, 安徽的凤凰山、大团出、狮子山、铜官山、滁县等;(2) 滇东坳陷带,如云南个旧(铜、锡) ; (3) 华南褶皱系, 如广东石录、广西钦甲、湖南宝山、江西村前; (4) 燕山坳陷带(寿王坟) ; (5) 辽东台隆(垣仁) ; (6) 吉黑褶皱系(弓棚子) 等。
大型铜矿主要集中在下扬子坳陷带, 其它构造单元均为中、小型。
成矿时代, 环太平洋东带主要为中- 新生代(拉拉米期) ;西带内带为新生代, 西带外带在我国为中生代燕山期, 在俄罗斯为新生代。
特提斯成矿域在我国有与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共生的矽卡岩铜矿(新生代) 和滇中的红山铜矿(中生代)。
古亚州成矿域有中哈萨克斯坦地区的萨亚克、阿克格尔铜矿等。
我国有西天山喇嘛苏铜矿。
成矿时代均为海西期。
此外还有加拿大地盾东边的古生代褶皱区的马德莱娜(成矿时代为志留纪- 中泥盆世) ,海地的梅梅(成矿时代为晚白垩世) 铜矿及西班牙塞维利亚省的卡拉铜矿。
矽卡岩铜矿的成矿环境与形成条件岩浆岩条件有利于形成大型矽卡岩铜矿的岩浆岩, 主要为中酸性岩浆岩, 其岩性主要为钙碱系列的花岗岩—斜长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
具有多期次活动特点, 常组成复式岩体。
总的来看, 大型矽卡岩矿床的岩体化学组成与同类岩石平均值比较, 钾、钠含量偏高(一般Na2O + K2O = 6.5%~9% ) , 镁、铁及钙的含量偏低, 并且铜的背景值相对较高。
如印尼的埃茨伯格指出, 个旧铜矿矿质可能部分来自于矿区发育的辉绿岩体。
与矽卡岩矿床有关的岩体多为小型侵入体, 如城门山为0.8km 2、武山为0.6km2、个旧新山只有0.318km2。
其形态的重要性依次为蘑菇状、箱状、锥状、枝叉状和层间岩墙状。
围岩条件有利于形成大型铜矿的围岩常为泥质岩, 白云质灰岩或碳质灰岩, 如中国南方矽卡岩铜矿围岩为含白云质灰岩。
在膏岩层和高硫层存在地区则更有利于成矿, 如长江中下游, 凡浸入或穿过蒸发岩层段或高硫层段(中石炭统黄龙组) 的岩浆岩则常有利于成矿。
围岩为由硅铝质蚀变形成的角岩的大型矽卡岩铜矿一般少见, 加拿大的马德莱娜铜矿属此类。
构造条件矽卡岩铜矿区发育断裂、裂隙、网脉、角砾和可渗透的岩层构成的成矿流体运移通道是不可缺少的。
矽卡岩铜矿的形成, 与区域和矿区的构造发育程度有关。
我国长江中下游, 区内褶皱和断裂特别发育。
如城门山铜矿位于长山—城门山背斜倾伏端北翼, 在EW 或NEE、NW、NE 或NNE 等多组断裂变汇处;武山矿床位于界道—大桥背斜倾伏端的南翼, 为NEE、NE、NW 等多组断裂交汇处;印尼的埃茨伯格位于褶皱带内, 断裂发育, 四组不同方向的断裂的破碎带提供了有利空间。
温度、深度和压力条件矽卡岩铜矿形成的温度范围很广, 以简单的矽卡岩化开始到矿化结束, 温度不断下降。
一般认为矽卡岩矿物形成的温度在650℃~ 300℃之间, 其中无水硅酸盐(进化矽卡岩) 650℃~400℃, 含水硅酸盐(退化矽卡岩) 450℃~ 300℃, 而金属矿物的形成温度一般在500℃~ 200℃之间。
矿床一般形成深度在1~ 4. 5km 之间。
压力一般为3×107~ 3×108Pa。
矽卡岩铜矿成矿地质特征矿体的产状、形态和规模矿体主要产在外接触带的蚀变碳酸盐中, 少数产于内接触带的侵入体中, 一般产在距接触面一、二百米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