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篇之脾胃肾膀胱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五脏包括心、肺、脾、肝、肾,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心主血脉和神明,合脉开窍于舌,喜为心志,汗为心液。
肺主气和呼吸,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合皮其华在毛,忧悲为肺志,涕为肺液。
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液,统血,合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思为脾志,涎为脾液,生理特性为主生清,喜燥恶湿。
肝主疏泄和调畅情志、气机、脾胃纳化和胆汁排泄功能,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调畅任督二脉,藏血,合筋其华在爪,怒为肝志,开窍于目,生理特性为刚脏,喜条达恶抑郁。
肾藏先天和后天之精,主水液代谢,纳气,骨生髓,通脑,齿为骨之余,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恐为肾志,唾为肾液。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胆贮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其生理特性为主降和喜润恶燥;小肠主受盛和化物,分别清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存和排泄尿液;三焦通行元气,总司人体气化和运行水液。
奇恒之腑是指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与六腑不同。
其中,脑主神志,髓主精髓,骨主生髓,脉主血液循环,胆主决断,女子胞主生殖。
中医基础理论--脏腑

朝百脉与主治节
朝百脉是指肺具有接受百脉之气的作 用,全身的血液通过血脉汇聚于肺, 再通过肺的呼吸作用进行气体交换, 然后输布全身。主治节是指肺对全身 具有统领作用,能够调节气机升降出 入,维持全身气机调畅。
肺腑的病理变化
咳嗽
当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失调时,会导致咳嗽。咳嗽通常分为风寒咳嗽、风热咳嗽、燥热咳 嗽、痰湿咳嗽等类型。不同类型的咳嗽有不同的症状表现和治疗方法。
肾功能衰竭
肾功能衰竭是指肾脏功能部分或完全 丧失,导致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蓄 积,引起一系列严重后果。
肾脏系统的调护与养生
饮食调理
保持均衡饮食,多吃富含优 质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食物,如鱼、肉、蛋、奶 、豆类及其制品。
适量运动
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 步、太极拳等,以增强体质 ,促进新陈代谢。
三焦腑
总结词
三焦腑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 脏腑功能的作用。
VS
详细描述
三焦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组织,它被认 为是全身气机和脏腑功能的核心。三焦腑 具有通行元气、运行水液、促进脏腑功能 的作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
THANKS
感谢观看
胆腑
总结词
胆腑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参与消化功能。
详细描述
胆腑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器官,主要功能是贮存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脏分泌的 一种液体,可以帮助消化脂肪。胆腑通过调节胆汁的分泌量来参与消化功能,同 时还能排泄一些体内代谢产物。
小肠腑
总结词
小肠腑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详细描述
呼吸功能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具有通气 和换气的功能,为全身组织和器官提 供充足的氧气,并排除二氧化碳。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

中医调五脏六腑的基本知识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它认为人体由五脏和六腑构成,而五脏六腑在中医理论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这些器官在中医理论中不仅仅是生理功能的载体,更代表了人体的精气神状态。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五脏和六腑出发,介绍中医对它们的基本认识和功能。
五脏:一、心:心主血脉,开窍于舌。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律乃情志,心是人体精神活动的主宰器官,主要负责血液的循环和情志的活动。
心气不足则会出现心悸、失眠等症状。
二、肝:肝主疏泄,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主要负责疏泄气机、藏血、调节情志,还有保证疏泄功能的平稳运行,肝的气机不畅会出现情绪不稳定、月经不调等症状。
三、脾:脾主运化。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主要负责水液代谢、调节四肢运动、提供营养,脾的功能正常与否会影响人体的消化吸收和运动能量。
四、肺:肺主呼吸,在中医理论中,肺主呼吸,主要负责呼吸和气喘等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肺病和气喘。
五、肾:肾主藏精,在中医理论中,肾主藏精,主要负责生殖和排泄,是五脏之一,肾阳虚会引起腰膝酸软、阳痿、遗精等症状。
六腑:1.胆:胆主决策胆在中医理论中,胆主决策,主要负责决策与勇气,胆气足则决心坚定,意志坚毅,气虚则多犹豫不决、胆小怕事。
2.胃:胃主受纳,在中医理论中,胃主受纳,主要负责受纳进食,消化吸收,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胃病、消化不良等。
3.小肠:小肠主分清,在中医理论中,小肠主分清,主要负责分清浊清,吸收精华,排除杂质。
4.大肠:大肠主传导,在中医理论中,大肠主传导,主要负责传导和排泄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便秘、肠病等。
5.膀胱:膀胱主排泄,在中医理论中,膀胱主排泄,主要负责排泄和存尿功能,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失禁等。
6.三焦:三焦主运化在中医理论中,三焦主运化,主要负责化精、排泄,在中医临床中经常用于治疗内分泌失调、排异排毒等。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

中医基础知识五脏六腑一、概述中医学是中国独有的传统医学,其理论体系包括五脏和六腑的概念。
这些脏腑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非常关键。
本文将深入探讨五脏和六腑的基本概念、功能以及其在中医中的应用。
二、五脏的概念和功能五脏是指中医中认为的人体内的五个重要脏器,包括心、肝、脾、肺和肾。
它们分别对应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情绪等方面,下面将逐一介绍五脏的概念和功能。
1. 心心是人体的主宰之官,被称为“君主”。
它的主要功能是主管血脉循环和调控心血管系统的活动。
在中医理论中,心与情感紧密相关,过度的情感波动会对心脏功能造成不利影响。
2. 肝肝脏被称为“将军”,在中医中对应着脏腑的决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贮藏血液、调节气血运行和保证血液的正常供应。
肝也与情绪和情感有关,当情绪过于激动或压抑时,肝脏易受损。
3. 脾脾脏被视为人体的“后勤部”,其功能是主管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谢。
脾也与肌肉组织有关,对运动和体力的支持作用很大。
4. 肺肺脏主要负责呼吸和气体交换。
在中医理论中,肺也与皮肤、毛发有密切联系。
肺的功能状态可以通过皮肤的变化来判断。
肾被认为是人体的“根基”,在中医中,肾脏是生命的基础和本源。
它的主要功能是负责水液代谢、生殖和排泄等。
肾也与骨髓和脑髓密切相关,对生长发育和智力有重要影响。
三、六腑的概念和功能六腑是指中医认为的人体内的六个重要器官,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和三焦。
它们与消化、吸收、排泄等方面密切相关,下面将逐一介绍六腑的概念和功能。
1. 胆胆脏是胆汁的生成和排泄器官,它在消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胆也在情绪方面具有一定的功能,过度愤怒或忧虑会对胆囊和胆汁的分泌产生不利影响。
2. 胃胃是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负责食物的储存、分解和消化。
它也与情绪紧密联系,例如,饮食过度或过度思虑会导致胃功能紊乱。
3. 小肠小肠是消化系统中的第二个关键部位,主要负责对食物进行进一步消化吸收。
中医基础知识之脏腑

中医根底知识之脏腑脏腑,是内脏的总称。
按照内脏的功能特点,主要分为五脏、六腑两类。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
六腑,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和女子胞。
五脏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六腑共同的功能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脏腑学说是阐述人体内脏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根底理论。
人体的内脏各有一定的形态构造和部位、生理功能及其互相居于胸腹腔中不同的部位,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而在内脏之间,无论是五脏之间、六腑之间或脏与腑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脏腑学说具有一定的特点。
首先,中医学对内脏形态与部位的记载比拟简单,而着重用气、血、阴、阳等来概括内脏的物质构造,认为它们是构成内脏和维持内脏生理的根本物质。
由于气血阴阳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因而它们在腑脏的生理活动中,各自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一、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与系统连属五脏,是心、肝、脾、肺、肾的合称。
亦有加上心包络,称为六脏者。
但习惯上把心包络附属于心,不予并列,故仍称为五脏。
五脏的生理功能,虽然各有专司,但心脏的生理功能是起着主宰作用。
五脏之间各种生理功能活动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平衡,主要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为根底来进展阐释的。
1、心心居于胸腔,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络维护于外的心脏,即"血肉之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五色主赤〔红〕色,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
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在心与小肠之间相互络属,故心与小肠相为表里。
〔1〕心的主要生理功能:1〕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人体的血液运行于脉管之中,而依赖于心脉的搏动才能循环不息,发挥着濡养的作用。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脏腑循环〞。
所以血液循环的原动力是在心脏。
心脏的正常搏动,依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作用,以及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从而以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保证血液在脉内的正常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

39
(二)三焦的生理功能
1.通行元气 元气以三焦作为通路 2.疏通水道
人体津液输布运行与排泄的道路称为水道。全身的水液代 谢,是由肺、脾、肾等脏腑的协同作用而完成的,但津 液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 三焦通行元气和疏通水道的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Hale Waihona Puke 40脏腑小结(识记)• 五脏六腑包括的器官 • 五脏六腑各自的生理功能特点
30
4.肾主水
含义: 是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水液代谢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 肾有“水脏”之称。 “肾者,水脏,主津液” 肾主水液的功能失调:尿少浮肿或尿清长,尿量多,尿频等。
31
• 5.开窍于耳及二阴,其华在发,在志为恐 “肾气通于耳” “肾司二便” 恐则伤肾
32
(二)
六
腑
•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
19
2.脾主升
(1)含义一:升清 是指脾具有将其运化和吸收的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向 上输送至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气 血,以营养全身。——“脾气主升”。 (2)含义二;升举脏器 协调平衡又是维持人体内脏器官位置相对恒定的重要 因素。脾气之升举作用可以维持腹腔内脏位置的恒定 而防止其下垂。
称。
•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 六腑的生理特性:“泻而不藏”、“实而不能
满”。
•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 。
若六腑通和降的太过或不及,都会影响饮食水 谷的受盛和传化。
33
胆
• 胆居六腑之首,又为奇恒之府之 一。 • 生理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病理: 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影响脾胃, 出现消化不良症状。 湿热蕴结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 溢,浸渍肌肤,发为黄疸。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 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

中医基础理论之五脏六腑与人体平衡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体系极其丰富和独特。
中医基础理论包括五脏六腑理论,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五脏六腑理论是指人体内部的五脏和六腑,它们在中医理论中被赋予了丰富的功能和相应的平衡调节方法。
一、五脏的功能与平衡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五个重要脏器。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每个脏器都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1. 心:心主神明,掌管人的思维、情绪和意识活动。
它的平衡与人的情绪健康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愉快的情绪可以调节心脏功能,而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可能导致心脏功能紊乱。
2. 肝:肝主疏泄,掌管人体的气机运行。
肝的平衡与人体血液循环、情绪稳定有关。
当肝气不畅,容易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
情绪不稳定也会影响肝的平衡。
3. 脾:脾主运化,参与消化吸收和水液平衡。
中医认为,脾的平衡与人体对营养的吸收和运用有关,它的虚弱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腹胀等问题。
饮食习惯、情绪波动等因素都可以影响脾的平衡。
4. 肺:肺主呼吸,掌管人体的气息和卫气的运行。
肺的平衡与人体的呼吸功效、皮肤的健康等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肺是最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刺激的脏器,如湿邪、热邪等,都可能导致肺功能失调。
5. 肾:肾主藏精,与人的生殖、生长和激素分泌有关。
肾的平衡与人体的生殖能力、骨骼健康等息息相关。
中医认为,肾虚可能导致性功能障碍、骨质疏松等问题。
五脏的平衡是中医学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中医通常通过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方法来保持五脏的平衡,并预防、治疗相关的疾病。
二、六腑的功能与平衡六腑是指胆、膀胱、胃、小肠、大肠、三焦这六个腑器。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与消化、排泄等功能有关,同时也与五脏密切配合,维护人体的平衡状态。
1. 胆:胆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消化脂肪和排泄胆汁。
胆的平衡与消化能力和情绪稳定有关。
中医认为,胆虚易导致消化不良和情绪烦躁等问题。
2. 膀胱:膀胱主要负责排泄尿液。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

中医基础理论五脏中医学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珍贵遗产,历经千年传承至今。
其基础理论是五脏学说,通过研究和理解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揭示人体疾病的根源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部分,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五脏,即心、肝、脾、肺、肾,是中医学中的重要概念。
中医认为,五脏主宰着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每个脏器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心脏是人体的主要力量来源。
中医认为,心主循环系统,掌管血液的运行;心开窍于舌,可通过观察舌质、舌苔等来了解心脏的状况。
心脏的亏损会导致心悸、失眠等症状,因此保持心脏健康非常重要。
其次,肝脏是人体的储藏库。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血的运行;肝主筋,与肌肉、韧带的功能密切相关。
肝气不舒会引发情绪不稳、头痛等症状,因此保护肝脏对于维持身体的平衡至关重要。
再者,脾脏是人体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负责将食物消化吸收并转化为营养物质;脾开窍于口唇,可以通过观察口唇的颜色等来判断脾脏的功能。
脾气虚弱会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问题,因此保护脾脏有助于促进健康消化系统。
此外,肺脏是呼吸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医认为,肺主气,掌管呼吸;肺开窍于鼻,可以通过观察鼻子的形状来了解肺脏的状况。
肺气不通畅会引发咳嗽、气短等症状,因此保护肺脏对于呼吸健康至关重要。
最后,肾脏是人体的基础之源。
中医认为,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肾开窍于耳,可以通过观察耳朵的形态来了解肾脏的状况。
肾脏的虚弱会引发性功能障碍、腰膝酸软等问题,因此保养肾脏有助于促进性健康和整体健康。
中医基础理论的五脏学说在现代医学中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和应用。
尽管现代医学倾向于以器官的解剖和生理学来研究人体,但对五脏的理解和研究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
例如,通过调节心脏的功能可以有效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通过调节肝脏的功能可以达到解毒和抗炎的效果。
总之,五脏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微向上输送至心肺、 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 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
2、升举内脏 还具有维系人体脏器 位置的相对恒定,防 止内脏下垂的作用。
脾宜升则健”。若脾不升清,出现疲乏无力、头晕目眩、 腹胀、泄泻、甚至久泻脱肛、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 脾气下陷病证。
3、主统血
脾主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脉内运行,不使其逸出脉外的作用。
中医 养生
主讲:龙钟英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五 脏 心 肝 六 腑 小 肠 胆 四 季 夏 春 五 行 火 木 五 味 苦 酸 五 色 赤 青 情 志 喜 怒 开 窍 舌 目 其 华 面 爪 在 液 汗 泪
脾
肺
胃
大 肠
长 夏
秋
土
金
甘
辛
黄
白
思
悲
口
鼻
唇
皮 毛
涎
涕
肾
膀 胱
三 焦冬水源自咸黑恐耳
发
唾
LOREM IPSUM DOLOR
六、肾 开窍于耳和二阴
耳是听觉器官,肾中精气虚衰,髓海失养,则听力减退, 耳鸣、耳聋。
• 二阴即前阴和后阴,包括泌尿系统、生殖系统、 排泄系统。排尿属膀胱的功能,但必须依靠肾 的气化完成。生殖也由肾所主。排泄属大肠传 化的功能,亦与肾的气化有关,如肾阴不足, 肠液枯涩,则可致便秘,肾阳虚衰,气化无权, 则可见阳虚便秘或五更腹泄,肾气不固,封藏 失司,则可见久泄滑脱。
脾病外在表现
5、口唇色泽方面 • 口唇的色泽,是全身气血是否 充盈的反映,也是脾胃功能是 否正常的表现。脾失健运,气 血旺盛,则口唇红润,有光泽。 若脾虚不运,气血不足,则唇 淡白不泽,或者萎黄。
二.胃
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 主受纳腐熟水谷,有“太仓”、“水谷之海”之 称。 胃与脾同居中焦,互为表里;在五行属土,但 胃为阳明燥土,属阳;脾为太阴湿土,属阴。
(一)、肾藏精
•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肾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 有“生来之精”和“脏腑之精”的分 别。精能生气,气能生精,肾精所化 之气即称“肾气”。精气是人体生命 之本,固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从属 性可分阴和阳
(二)、肾主水
是肾具有主持全身水液代
例如:尿的生成和排泄,气 化失常,关门不利,水液代 谢障碍,则可致尿少、水肿; 气不化水,则可致小便清长、 尿多、尿频。
谢,调节体内代谢平衡的
作用。其功能是靠肾气对 水液的蒸腾气化。
(三)肾主纳气
指肾有摄纳肺吸入 之气而调节呼吸的 功能。肾的纳气功 能减退可见呼多吸 少,动则喘等肾不 纳气的证候。 纳气 肾
(四)肾主骨生髓
骨的生长依赖于骨髓的滋养,而 骨髓为肾中精气所化,肾中精气 不足,骨髓空虚,则骨软无力, 老人易骨折。
胃的生理功能
1.胃主受纳水谷
是指胃具有接受和容纳水谷的作用。 饮食由胃加以接受和容纳,暂存于胃腑之中,故胃有“太仓”、 “水谷之海”之称。机体气血津液的化生,都需要依靠饮食物的营 养,故胃又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
2.胃主腐熟水谷
是指胃将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配合,才能使之 顺利进行。
2.喜润恶燥
如果胃失调,会引起很多不适症状。常见的一种是胃寒,胃里的血 液流通不畅,经络聚集,会导致胃痛。胃寒的主要表现为胃痛,呕 吐,腹泻等。
胃功能失调
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 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
生理特性
1、主通降
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 2、喜润恶燥 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受纳、腐熟。
七肾在志为恐,在液为唾
恐伤肾,使肾气 不固,可致二便 失禁。
唾为口中津液,较为稠 厚,为肾精所化,咽唾 可滋养肾精,多唾和久 唾则耗伤肾精。
肾气不足会有哪些表现???
肾气不足的表现
衰老
黑 眼 圈
头发:
先天(细、少、 稀、黄) 后天(脱发 白 发 斑秃 干 枯 没有光泽)
脱发
肾气不足的表现
形变体身
髓除骨髓外,还有脊髓 和脑髓。脊髓上通于脑, 脑为髓之海,由髓聚而 成。故易失眠、多梦、 健忘、头痛、眩晕等
齿为骨之余,牙齿也由肾 中精气所滋养。肾中精气 不足,小儿牙齿生长缓慢, 成人易松动脱落。
五、肾 其华在发
头发的生长依赖于精血的 滋养,肾藏精,精又能化 血,故说“其华在发”。 若未老先衰,早脱、早白、 枯槁,则与肾精不足,血 虚有关。
三、脾胃虚中医辨证
1、脾气虚证 腹胀纳少,食后胀甚,大便溏薄,肢体倦 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 黄,或见肥胖、浮肿,舌淡苔白。
脾胃虚中医辨证
2、脾阳虚证 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形寒气怯, 四肢不温,面白不华或虚浮,口淡不渴,大便稀 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短小,或带下量多而清 稀色白,舌质胖有齿痕。
• 中医学非常重视“胃气”,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 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故又有“胃为五脏之本”的理论。
胃的生理特性
1.胃主通降
胃主通降是指胃的气机宜保持通畅下降的特性。 • 胃贵于通降,以下行为顺。 • 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和大肠传化糟粕 的功能在内。如果胃的这种功能失调,不仅会影响食欲,还会发生 口臭,腹胀和便秘。
肾气化回收的水液
运化水液
• 运化水液,即是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作用。脾能 将水谷精微中多余水分转输至肺和肾,以汗和尿液形式 排出体外,防止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生成。
运化水液 功能失调
湿、痰、饮、水肿
《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脾虚生湿、脾虚水肿、脾为生痰之源
2、脾主升清
主升清
脾胃虚中医辨证
3、寒湿困脾证 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 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 溏,头身困重,或肢体浮肿, 或身目发黄,其色晦暗不泽, 或妇女白带量多,舌胖。
脾胃虚中医辨证
4、湿热蕴脾证 脘腹痞闷,纳呆呕恶,大便溏 泻不爽,肢体困重,渴不多饮,身 热不扬,汗出不解,或身目发黄, 或皮肤瘙痒,舌质红,苔黄腻。
膀胱的生理特性
司开合
• 膀胱的贮尿功能,有赖于肾气的固摄,若肾气不 固,则膀胱失约,可见遗尿,甚则小便失禁。 • 膀胱的排尿,有赖于肾与膀胱的气化作用,若气 化失司,则膀胱不利,可见尿痛、淋涩、排尿不 畅,甚则癃闭。
膀胱
位于小腹,居肾之下,大肠之前。 生理功能 贮存和排泄尿液
肾的气化
感谢聆听
THANKS FOR YOUR LISTEN
膀胱—最大的排毒系统
膀胱又称脬,主贮存、 排泄尿液。
膀胱与肾经脉相互络 属,互为表里。
膀胱的生理功能
1. 贮存尿液
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 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部分则下归于肾,经肾的气化 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浊者下输于膀胱,变成尿液, 由膀胱加以贮存。 2. 排泄尿液 尿液贮存于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达到一定量的时候,通过肾的 气化作用,使膀胱开合有度,则尿液可以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 外。
四肢方面 人体四肢功能正常与否,与 脾的运化水谷精微和升清功能 是否健旺有关。脾胃功能正常, 四肢营养充足,活动轻劲有力; 脾失健运,四肢营养不足,可 见倦怠无力,甚至痿废不用。
脾病外在表现
4、口味方面
脾开窍于口,即是人的口味正常与否与 脾运化功能关系密切。《灵枢 . 脉度》: “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脾胃健运,口味正常,食欲大增;脾失 健运,出现食欲不振、口淡无味、口甜、 口腻、口苦等口味异常,食欲亦有所减 退。
原理:脾气的固摄作用(气摄血)后天养先天、土生金
脾不统血
各种出血:如便血、尿血、崩 漏等称为脾不统血。
4、脾与志、液、形、窍、时的关系
脾在志为思 脾在液为涎
脾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脾与长夏相应
二、脾病外在表现
1、精神情志方面 • 脾在志为思,即是思考、思虑。思考主要影响 脾的运化功能。思虑过多时,会出现不思饮食、 脘腹胀满、头晕目眩、 反应迟钝、精神不集中、 健忘、失眠等表现。
LOREM IPSUM DOLOR
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致倦 怠、消瘦、完谷不化和气血生化 不足等病变
水谷 胃、小肠
运化 失调
脾主运化
精微
脾气转输
化生精、气、血、津液 提供足够的养料给全身
2)运化水液
宣发 肺 水谷
游溢精气
A.散津于外濡养
B.汗、呼气
胃
小肠
别浊
脾
肃降
分清
大肠
输津于 内濡养
肾
膀胱 C.尿
脾病外在表现
2、涎液分泌方面 涎为口津,就是指的唾液中较清晰的部分,具有 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帮助吞咽和消化食物 的作用。正常情况下,涎液不流出于口外。若脾 胃不和,嘴角有涎液流出。
脾病外在表现
3、肌肉、四肢方面
肌肉方面:
《素问 . 痿论》曰 :“ 脾主身之肌 肉”。人体肌肉的壮实与否, 与脾胃运化功能有关。脾胃 功能正常,肌肉发达丰满, 壮实有力;脾胃功能障碍, 肌肉松懈,没有弹性,软弱 无力或者肌肉少而肥肉,囊 肉多,甚至痿弱不用。
肾 与 膀 胱
人之根---肾
• 中医所说的“肾” 有别于西医解剖学 意义上的“肾脏”, 中医的“肾”是指 生殖系统。这里所 说的肾部保养,即 是中医学所说的 “肾“的保养
• 肾是人体重要的排毒 基地,参与人体的新 陈代谢,肾是自身健 康和后代健康的根本, 并且任何疾病发展到 严重阶段,都可累及 到肾。
如何养好脾胃
• 1. 黄色食物宜养脾。如,玉米,大豆,土豆, 南瓜,花生,胡萝卜等 • 2. 适量的甜食也能增强脾的功能 • 3. 长夏最宜养脾。脾经在早上9点至11点运行。 此时早饭开始被脾运化,不宜食用燥热及辛辣刺 激的食物,避免伤脾胃 • 4. 平时可以按摩腹部,帮助脾胃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