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

初中历史会考春秋战国(东周)知识点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
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
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
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
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
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
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

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的
纷争
春秋战国的纷争
一﹑东周的历史分期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结束,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二﹑春秋争霸
1﹑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2﹑主要争霸战争
⑴ 齐桓公是春秋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扩充疆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⑵城濮之战----晋楚----退避三舍;
⑶ 吴越争霸----卧薪尝胆
3﹑争霸战争的影响
⑴给人民带来灾难。
⑵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统一。
三﹑战国兼并
1﹑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2﹑主要兼并战争
⑴桂陵之战---魏赵---围魏救赵
⑵马陵之战---齐魏---减灶诱敌
⑶长平之战---秦赵---纸上谈兵
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必备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春秋战国的纷争,怎么样,大家还满意吗?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同时也祝大家学习进步,考试顺利!
相关标签搜索:七年级期中复习。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归纳

历史七年级知识点归纳
一、史前时期
1. 元谋人:咱中国最早的人类之一,生活在云南那旮旯,会用简单的石器,不过那时候可没啥时尚打扮,能活下去就不错啦!
2. 北京人:住在北京周口店,模样有点“原始风”,能打制石器,还会用火来取暖、烧烤,估计那时候的烤肉味道也不错呢!
3.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时髦多啦,会钻孔技术,还能爱美打扮,戴着漂亮的饰品。
二、夏商周时期
1. 夏朝:大禹治水有功,他儿子启建立了夏朝,从此“公天下”变成“家天下”,世袭制开始啦。
2. 商朝: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这商朝人喜欢占卜,有事没事就拿龟壳算算,也不知道准不准。
3. 西周:周武王伐纣,建立西周。
实行分封制,把亲戚和功臣分到各地当诸侯,就像开连锁店一样。
三、春秋战国时期
1.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这几位大佬争来争去,都想当老大。
2. 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天天打仗,老百姓可遭罪啦。
3. 商鞅变法:秦国的商鞅搞变法,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不过变法也不容易,得罪了不少人。
四、秦汉时期
1. 秦始皇:统一六国,那叫一个威风!统一度量衡、文字啥的,干了不少大事,不过统治太严厉,老百姓有点受不了。
2. 汉武帝:雄才大略,抗击匈奴,让汉朝强大起来。
还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分天下,曹操、刘备、孙权各显神通。
2. 西晋:短暂统一,没多久就乱套了。
3. 东晋南北朝:乱成一锅粥,各种政权更迭,不过文化艺术方面也有不少发展。
咋样,这些知识点有没有让你觉得历史还挺有趣的?。
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 : : : : : : :
: : : : : : : :
连
横
连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著名的合纵家:秦国的张仪
合
PK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 著名的连横家:魏国的公孙衍、苏秦 公孙衍
那么为什么六国合纵 抗秦的谋略没有成功 纵横家为什么提出 的呢? “合纵”、“连横”
从地域上来说, 从地域上来说,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接 因为秦国用贿赂、威胁、 因为秦国用贿赂西抗秦; 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西抗秦;而这 楚,南北合成一条纵线。东抗齐,、威胁、 些小国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连成一条横线进攻 些小国东连齐或西连秦的手法各个击破破 连横” “连横” , 其他弱国是为连横。 。其次,其他五国 其他弱国是为连横。纵横家提出这样的策略是为 坏了合纵。 坏了合纵 其次, 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的需要, 了适应当时的政治斗争的需要,以此鼓吹依靠合 立场不坚定, 朝秦暮楚” 立场不坚定,“朝秦暮楚”。 纵或者连横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自己的“霸业” 纵或者连横来称雄中原或者建立自己的“霸业”
东周是谁在哪一年建 立的? 立的?
前 公元前770 公元前770 年,周平王 洛邑 迁都洛邑, 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0年 770 ~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476年 476
战 国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475年 475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 221
促进了民族融合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策略?
奴 隶 社 会
奴隶社会瓦解
(前770--前476) 770--前476) --
统一走向 走向分裂 由统一走向分裂 走向统一 由分裂走向统一 分裂走向
封建社会形成
(前475--前221) 475--前221) --
七年级历史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1

材料阅读
秦孝公即位任用卫鞅为相,实行变 法,即“商鞅变法”,大大加速了秦国 废除奴隶制的过程,国力提高很快,秦 国逐渐发展成为七国中最强大的国家。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写道: “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 三(3/10),然量其富居什六(6/10)”。
如果你是当时某一 国的谋士,你会为自己的 国家献出什么策略?
城濮之战 1. 重耳流亡
4. 晋文公终成霸主 3.晋军“退避三舍”
有关楚庄王的
成语故事你知 道吗?
鼎
楚 庄 王 问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富国强兵的关键:
齐桓公: 任用贤能,革新强国---革新
晋文公: 遵守诺言,跃居霸主---诚信 楚庄王: 改过自新,问鼎中原---努力
春秋 五霸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吴王阖闾、 越王勾践
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
春秋形势图
你能说出左图 的春秋五霸的 名称吗?
晋 秦
雍
新田
齐
临淄
周
洛邑 商丘
宋
吴
楚 郢
会稽
关于春秋 五霸的另一种 说法是什么?
春秋形势图
B 晋 雍
新田
洛邑
A 齐 临淄
周
商丘 D 吴 吴 C 楚 郢 E 越 会稽
春秋战国时期的 战争有什么变化? 说明了什么?
称霸
兼并
分裂
统一
东周春秋和战国, 五霸七雄在其中: 五霸齐宋晋秦楚, 最先称霸齐桓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退避三舍晋文公; 晋国分裂韩赵魏, 齐楚燕秦共七雄。
越王勾践:忍辱负重,雪耻复国--毅力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内容详细,无错误)

春秋五霸春秋五霸,“五霸”又作“五伯”,是指春秋时期相继称霸主的五个诸侯,其说首见于《左传》。
“霸”,意为霸主,即是诸侯之领袖,在这个意义上,与代表长者的“伯”实同一词,并无现代的“蛮横无理”的含义。
“霸”的主要职责是尊王攘夷、禁抑篡弑、制裁兼并等。
五霸究竟指哪五位国君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目前史学界尚无定论。
从古至今,关于“五霸”至少出现过七种说法,其中以第一、二种说法最为盛行。
1.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史记》)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荀子·王霸》)3.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白虎通·号篇》)4.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
(《四子讲德论》)5.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吴王夫差。
(《汉书注·诸侯王表》)6.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鲒崎亭集外编》)7.郑庄公、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辞通》)另有人认为,所谓“五霸”应是虚指,并非实指五位国君。
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七个较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
到战国后期,仅剩下七个实力较强的诸侯国,分别为齐、楚、韩、赵、魏、燕、秦,合称为“战国七雄”。
在这七雄之中,后期以秦国国力最强。
除秦国以外,其余六国均在崤山以东,因此该六国又称“山东六国”。
除战国七雄外,小国尚有宋、卫、东周、中山、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春秋末年,经列国兼并,剩下的大国主要有西方的秦,中原以北的晋,东方的齐、燕,南方的楚、吴、越。
战国早期,秦国、燕国实力较弱。
比较强大的是晋、齐、楚、越四国。
其中齐国自前481年田氏子杀齐简公,专齐政,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
前473年吴被越所灭。
晋国经过六卿之间的兼并,前453年,形成赵、魏、韩“三家分晋”的局面,号称“三晋”。
第七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讲解材料

第三阶段
必之战(B.C597)
晋文公
称霸中原 问鼎中原
楚庄王
建立霸业
合纵连横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战国七雄:齐、楚、燕、秦、赵、魏、韩
(由晋分裂而来)
合纵: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 连横:秦劝说一国东西连合进攻其他各国
燕
赵齐
秦
魏
连横 韩
楚
结果:
在这场政治、外交的斗争中,东 部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时而追随秦, 时而追随楚(朝秦暮楚)最终,秦国 利用其他各国之间的矛盾,集中优势 兵力,发动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 将其余六国各个击破。在不断的战争 中,秦国国力日益壮大,为后来进一 步发展做好了准备。
一、填空 课堂练习
(每空10分,共80分):
1.公元前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
2.春秋五霸分别指 庄王、 。
、宋襄公、
Hale Waihona Puke 、楚3.战国七雄是指 、楚、 、燕、 、 魏、 。
二、选择(20分):
4.以下哪些是战国的纵横家:
A.张仪 B.夫差 C.公孙衍 D.勾践
参考答案
一、 1. 475。 2.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 3.齐、秦、赵、韩。
第七课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春秋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秦穆公、宋襄公
另说春秋五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齐桓公称霸
诸侯争霸的原因: 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
拥有对其他诸侯的支配权、
诸侯争霸的目的:
获得周天子过去的特权
齐桓公称霸
成功称霸
的原因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春秋五霸:1.齐桓公(685年-643年BC):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齐桓公”。
他推行政策,善于用人,使齐国大兴土木,军事兴盛,经济繁荣。
他通过重新分封,削弱了诸侯的实力,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2.晋文公(697年-628年BC):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君主,被称为“晋文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通过经济措施,提高了国家的实力。
晋文公以《晋中孟田氏之诗》和《太康》两篇篇章碑文被尊称为“温故而知新”。
3.秦穆公(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秦国的君主,被尊称为“秦穆公”。
他着力加强国家的军事实力,推动了秦国的军事。
在他的统治下,秦国成为了春秋时期的强国。
4.楚庄王(659年-621年BC):是春秋时期楚国的君主,被尊称为“楚庄王”。
他通过军事和外交手段扩大了楚国的疆土。
楚庄王也致力于发展文化和教育,提出了“爱莫能助”的名言。
5.鲁襄公(722年-662年BC):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被尊称为“鲁襄公”。
他推行政策,加强了鲁国的军事和政治实力。
他重视教育,提出了“三日不朝(见)则怠”,并提拔了孔子为官。
战国七雄:1.秦国:秦国是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由秦昭襄王统治。
秦国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周围诸国的征服,逐渐统一了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历史。
2.楚国: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最强大的国家,由楚共王统治。
楚国通过军事扩张和外交手段,建立了强大的势力范围。
3.齐国:齐国是战国时期东方最强大的国家,由齐桓公统治。
齐国通过军事力量和积极地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力和影响力。
4.魏国:魏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魏昭王统治。
魏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贸易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5.赵国:赵国是战国时期北方的一个重要国家,由赵武灵王统治。
赵国通过军事力量和参与外交活动,扩大了其国土和影响力。
6.韩国:韩国是战国时期中部的一个重要国家,由韩哀侯统治。
韩国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活动,积极地参与了战国时期的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
在平日的学习中,很多人都经常追着老师们要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知识点发愁,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诸侯国有100多个,为了争夺土地、人口,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史上称为“春秋五霸”。
(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
)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1、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
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
(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
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2、晋楚争霸
在阅读教材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晋楚争霸的关键之战是什么?晋文公称霸同齐桓公称霸相比,有什么相同之处?估计学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战。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
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史上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
)“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
(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3、争霸战争的作用
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战国七雄
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
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初一历史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