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创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1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

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

答。(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

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

现土崩瓦解之势。与此同时,各省的立宪派、旧官僚相互勾结,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篡权活动,使辛亥革命从一开始就潜伏着严重危机。

教学设计思想

①通过学生对于保路运动相关问题和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胜利的原因的分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②通过教师对于相关问题的设置,学生答问的补充,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的适时放映,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板书设计

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1.背景

2.过程

3.实质

二、保路运动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2.保路运动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武昌起义的成功

2.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3.武昌起义后的形势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2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人民教育出版社

20__年版

内容来源:初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主题: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课时:1课时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设计者: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证据

2.教材分析:

距今约七千年,我国开始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典型是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和距今约五六千年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他们都具备了原始农耕的特征:从事农业生产、使用磨制石器、过定居生活、饲养家畜和制造陶器。

3.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主要讲的是中国古代的史,第一单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距今历史较为久远学生不易理解,运用通俗的方式讲解是教师主要考虑的问题。通过第一节的课的学习,学生对于中华早期文明有了初步的了解,为本节的学习做了一定积淀。

目标:

1.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所代表的区域、距今年代、房屋特点、种植作物品种、饲养的禽畜品种、使用生产工具、手工业情况。

2.通过比较半坡、河姆渡人在生产生活方面与前人的不同,了解他们所取得的进步。

3、知道原始农业的发展对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的作用

评价任务:

1.依据评价标准自主完成预习单,并根据预习单抽查学生完成情况,并做以评价

2.通过课堂小组合作讨论、教师讲述解疑、检测单的完成等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3.按照评价标准说一说自己的学完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过程:

导入: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提问:什么

是新石器时代),那同学们能够想象出原始社会的人类是怎样生活的吗我们今天就一起穿越到原始社会,体验他们的农耕生活吧。

师:我们的地点位于黄河流域的半坡村一带和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我们分为两组,分头出发,一组穿越到半坡村,一组穿越到河姆渡。同学们先结合满分卷预习课本5分钟,然后由小组代表描述自己穿越后的日常生活,越详细越好,可以分类别讲述。比如生活的时代,住房,生活工具,生产技术,家禽家畜,种植作物等等。

生:对照课本和满分卷预习基础知识。

半坡组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3

一、根据新课标要求,突出教学目标设计的多层次要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完成预定目标。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在仅仅局限在以往的认知性目标,更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对每一课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认真分析和解读,尤其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等,力求确立有深度、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型教学目标。如《华夏之祖》一课,按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应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及相关远古传说,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定基础,同时初步培养学生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全面、系统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并通过课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为达到上述不同层次的目标,我采用的方法是首先在上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获取远古文明的知识,在课堂上将所搜集信息加以汇总,并与课本内容相互补充,在上述自己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产生初步认识。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中黄帝像、嫘祖纺织等插图,并要求以故事、小品等形式表现出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情况,想象黄帝对中华民族文明进步所作出的各种贡献,从而达到培养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并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选择活动与探究的第一题,即让学生分组分析、讨论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全面、系统思

考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教材是为了有效反映和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及所传递的信息。新课程理念强调“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言简意赅地表达了教材的性质。新的教材观认为,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而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沿用,也包括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处理加工,改编乃至增删。通过一个多学期以来的探索,我觉得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点:

1、重视使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和例子。如《华夏之祖》一课,黄帝——“人文之祖”是全课的重点子目,如何让学生对这一点产生深刻认同呢第一,通过介绍炎、黄战胜蚩尤,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而被尊为华夏族的祖先。第二,可以利用课文中提供的“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使学生很直观的认识到黄帝发明了衣裳、舟车、宫室、挖井等,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他对中华早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缔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故称之为华夏的“人文初祖”。第三,还可以利用人们祭拜、凭吊黄帝岭的图片资料,说明黄帝在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2、深入分析和挖掘教材内容的多重价值。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知识的迁移价值,更要深入分析和挖掘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意价值,要看到教材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如学习《华夏之祖》一课,不仅要使学生认知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之祖,更要适当提升高度,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培养爱国之情和民族自豪感。这一点,我是选择让学生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通过各种途径尽可能多的搜集有关黄帝和远古文明的故事、资料,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黄帝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产生直观、深刻的印象。在课堂上,同学们分别叙述完自己搜集的小故事、资料之后,再反过来思考、想象如果没有上述发明,人们的生活会是怎么一幅状况这样通过正反强烈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华民族远古祖先对人类文明发展所做的伟大贡献。

3、根据学生的实际,合理调整教材结构体系。教材体系的构建是教材编写者根据课程目标,综合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而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编写者考虑的是学生群体共同的发展规律,难以充分体现特定群体和个体在认知和心理发展上的差异。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学设计最大程度的适应最多的学生。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考虑到所面对的是初一年级,学生多数还带着孩童心理,喜欢吸引人的小故事,生动活泼的上课方式。所以,我决定打破教材的安排,在课题“华夏之祖”之后,直接提出问题:谁是华夏之祖(学生由于预习过,故能顺利答出黄帝是华夏之祖)紧接着提问: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之祖(要求学生用所搜集的或课本中的史实来说明)学生一般能展示自己所掌握的各种小故事,有的是根据课本中“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这副插图进行回答。这样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实际上是将第二子目录“黄帝——人文之祖”放到了第一子目录“炎黄战蚩尤”之前。如此做的好处是:一、配合了学生的课前预习,在课堂一开始便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二、把炎黄战胜蚩尤放在后面讲,通过分析说明黄帝此举促进了氏族间的交流和融合,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再将其作为黄帝为中华民族进步作出贡献的一个例证,便水到渠成成了,不会出现学生不易理解的情况。

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教师作为引导者,任务是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情景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应该是为了“不教”,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学会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我在教学中一直坚持在三个方面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课前预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去,第一环节当然是预习工作。一个富有吸引力的预习任务,往往能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便引发出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为随后的课堂教学、课后研讨作出很好的铺垫。如《华夏之祖》一课,涉及的重点知识有两个,“黄帝——人文之祖”以及“禅让制”。围绕这两个重点,我设计的预习任务也是两个:搜集有关黄帝的各种传说和查找有关禅让制的有关知识。这两个任务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自由选择。实践的结果,第一个任务选择的人比较多,且完成效果也很理想,这充分反映了初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和能力所及。第二个预习任务,虽然选择的学生不多,但是完成的质量还是不错的,只是在课堂上由预习这个问题的同学解释“禅让制”时,出现其余学生很难理解的情况。我认为这并不能说明解释的同学预习工作做的不好,而只是反映了同一个班级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这种理解、接受的差异,就需要教师进行平衡。因此,通过预习,我们不仅能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很快的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训练。

2、课堂参与。课堂教学不是简单地把教材搬进教案,把教案搬进课堂、黑板;同时让学生搬进笔记,搬进作业,作为标准搬进答案、搬进考卷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话、同共探究、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听教师满堂灌。如在《华夏之祖》一课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扩展他们的知识面,我通过投影仪展示《黄帝》图、《炎黄战蚩尤示意图》,然后请两位学生到讲台上来,根据图示为其他同学解释黄河流域的空间位置以及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的活动区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和部落之间的征战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4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登基称帝的史实;识记“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和表现;理解武则天的统治对“开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以老师讲解为主,启发、引导学生思考“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明白“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认识虚心接受他人正确意见的好处,从唐朝的强盛中,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读书的决心;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并全面地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虢国夫人游春图

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的、伟大的、开放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既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喜悦,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还有“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个“充满朝气的、开放的、伟大的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个时代(学生回答:唐朝)

这样一个开放的、强盛的、伟大的时代是由谁开创的它又是怎样发展和繁荣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唐朝,了解这段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教师讲述:唐朝建立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

(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他就是唐高祖。)

2.教师讲述:李世民的年号和庙号是什么

(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的庙号是唐太宗。)

3.读教材,合作探究,在唐太宗时期,出现“贞观之治”的原因。

答案提示:(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重用敢于直言的魏

征;______,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③经济方面。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4.史料解读。

材料一:(贞观)初期,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昔者唐之太宗,以神武之略起定祸乱,以王天下,威加四海矣。然所谓固天下之势,以遗诸子孙者,盖未立也。于是乎藉兵于府,置将于卫,据关而临制之。处兵于府,则将无内专之权;处将于卫,则兵无外擅之患。然犹以为未也,乃大诛四夷之侵侮者:破突厥,夷吐浑,平高昌,灭焉耆,皆俘其王,亲驾辽左而残其国。凡此者,非以黩武也,皆所以立权而固天下之势者也。

5.根据材料讨论唐太宗采取这些措施的结果如何。

答案提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目标导学二:女皇帝武则天

1.图片展示。

武则天像

2.教师只简要介绍武则天的情况即可。

教师概要:武则天成为皇后以后,与唐高宗共掌朝政。高宗去世后,武则天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号为周。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历史上称她的统治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目标导学三:“开元盛世”的开创

1.史料解读。

材料一:“至(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东至宋(今河南商丘南)汴(今河南开封),西至岐州(今陕西凤翔),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今湖北江陵﹑襄阳),北至太原﹑范阳(今北京),西至蜀川(今四川成都)﹑凉府(即凉州,今甘肃武威),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可见当时粮食布帛产量丰富,物价低廉,商业繁茂,道路畅通,行旅安全。到开元二十年,全国有民户七百八十六万一千二百三十六(最多时逾千万),人口四千五百四十三万一千二百六十五,比之唐初户口增加一倍半以上。

材料二: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6.6亿亩。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载:“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中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2.根据材料讨论“开元盛世”的表现。

答案提示:物美价廉;商业繁盛;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等。

3.学生分组讨论唐玄宗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带来的结果。答案提示:(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具体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结果: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三、课堂总结

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他在位时居安思危,

______,虚心纳谏,以人为本,减轻徭役,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治世局面——“贞观之治”。在这一课中我们还学习了唐玄宗前期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由于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出现了繁荣局面,封建王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而在这其中,劳动人民发挥了聪明才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3板书设计

4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唐朝的建立,学习了唐太宗时期所形成的“贞观之治”的局面,以及唐太宗之后武则天对唐朝的治理和对盛世的发扬,还学习了唐玄宗在位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开元盛世”。要让学生认识到唐朝的经济生产水平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在当时的世界上也居于先进地位,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5

高二历史《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复习教案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历史教案设计创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历史教案设计创新(通用8篇)】,供你选择借鉴。 历史教案设计创新篇1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重点:①保路运动;②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难点:清政府“预备立宪”的实质。 教学手段:①教学方法:讲解法;②电教手段应用: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教学过程: 首先提问学生:“《辛丑条约》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清政府面对如此困难局面,将会有何打算”,引入本课主题。 一、“预备立宪”和立宪派 关于“预备立宪的背景”,教师介绍《辛丑条约》签订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合流,以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使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处在风雨飘摇之中。 关于“预备立宪的过程”,教师要说明其三个阶段的典型事件和每一事件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①下令考察宪政——立宪派形成(关于“立宪派”,请参见“扩展资料”部分相关内容);②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掌权的政治企图开始破产,立宪派开始发生分裂,部分人倒向革命;③成立“皇族内阁”——统治集团内部分裂,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汉族官僚地主阶级离心,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最后由学生分析“预备立宪”的实质,教师补充。 二、保路运动 关于“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由学生讨论回

答。(详见“重点突破方案”) 关于“保路运动”,教师首先补充说明在保路运动中,四川保路运动的规模,斗争最为激烈的表现(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宣布以“保路、废约”为宗旨;声明“川人之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此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则为外国所有”使保路运动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 然后教师出示以下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川人极端反对者,不在借款,而在借以丧失国权之款;不在路归国有,而在名则国有,实为外国所有。 ——《保路同志会宣言》。 材料二:(四川同盟会展欲-清政府)适此令下,与吾人以时机,故集合同志,开会于成都,决议借名保路,提携人民,组织民军,共同革命。 ——曹叔实《四川保路同志会与四川保路同志军之真相》。 请回答:①材料一中,川人极端反对的“不在借款”,“不在路归国有”,那么在于什么 ②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说明,“吾人”与“川人”在对待“保”问题上有何一致性,又有何区别) 最后让学生从背景、、手段(方式)、结果和影响等方面整理“保路运动”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最后说明其影响。 三、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关于“武昌起义的成功”,教师首先让学生看教材,掌握辛亥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的深刻的社会原因,并且让学生加以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看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 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教师首先提问学生: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的首要任务是什么然后结合课本知识和电影资料剪辑《武昌起义》中的相关内容,回答关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相关问题。 关于“武昌起义后的形势”,教师结合教材内容简单说明:武昌起义胜利后,革命党人纷纷起义响应,各省相继摆脱清朝统治而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呈

历史教案(优秀8篇)

历史教案(优秀8篇) 《历史》教案篇一 经济大危机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一战”后资本主义的相对稳定时期。1929年一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的爆发;危机的特点;危机的影响。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竞选总统;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新政措施;新政效果。 二、要使学生认识: 1.资本主义制度有着不可克服的根本矛盾,其稳定只能是相对的,暂时的,不稳定则是绝对的,永恒的。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避免的。 3. 垄断资产阶级销毁产品、毁坏生产设备和耕田等行径,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4.罗斯福新政有助于美国的尽快恢复,但是新政没有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危机的根源--一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性,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 1.通过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危机"的相互交替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历史的能力。 2.从对这次经济危机特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措施、效果的分析,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重点、难点1.重点: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难点:经济危机中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一些内容。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上课后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召开过哪些会议?有何影响? 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可归纳简结: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革命失败,资本主义国家统治暂时稳定。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建立,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暂时缓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的相对稳定时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板书本课标题)一、“繁荣”及其崩溃(板书) 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努力发展经济,很快出现了一个“繁荣”时期。美国的发展尤为迅速。(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以增强感性认识) 在讲述资本主义经济繁荣时,要给学生指出,繁荣后面潜伏的危机。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二、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板书) 1.危机爆发(板书)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向学生简略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1929年10月24日上午10点多钟,纽约股票交易所开盘伊始,大批股票拥入市场。盲目抛售,交易所陷入一片混乱,这一大抛售额达1000多万股,创股票交易所记录,股票价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精选7篇) 历史教学设计案例(篇1) 新课标《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课标内容] ①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②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时间及表现;宋代农业的发展;宋代手工业的发展;宋代商业的繁荣;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丰富多彩社会生活。 ①概括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分析宋朝社会生产手进步促使人们日常生活发生变化的种种现象,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③通过比较唐都长安和北宋都城东京的商业发展状况,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比较分析的能力。 ④分析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状况,使学生形象地认识到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南移到长江流域,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组织学生以口头或文字方式描绘宋代城市生活,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 ②指导学生设计制作“宋代农工商业发展简表”,培养学生用图表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宋代在农工商业领域的领先成就,感知人类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通过了解宋代的日常生活,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③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培养学生崇高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原因及其表现。 难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原因。 [教学纲要] 一、经济重心南移 1、原因 2、概况 二、农工商业的发展 1、宋代农业的发展 2、宋代手工业的兴盛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历史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历史教学设计1 一、教学设想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索,提倡课程的多元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注重人人参与。 2、教材中的内容起着“导”的作用,若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点滴内容,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教师,应励学生去阅读一些合适的课外书籍,如《二十四史》、《中华五千年》、《世界五千年》等,只有这样,才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丰富历史的知识,同时更突显本书的导向作用。 3、《历史与社会》教材中设计有大量的让学生进行即时表演的活动情景。如“理发师的儿子”、“商鞅立木取信”等。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已有一定的表演经历,但只局限于部分学生。 4.以故事为点,以串词为线,更有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发展脉落。 二、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由学生自愿组合,每组约4-6人,并确定要表演的故事,分配每个人所扮演的角色。(2)根据故事情节写好台词,商定角色应有的表情、动作对故事进行排练,熟悉故事的过程。(3)推选主持人,由主持人写好并熟悉串词。(4)各组准备相关道具。

2.教师准备 (1)对学生确定要表演的故事进行选择,主要是看是否适宜学生进行表演。 (2)指导主持人写好串词,注意准确简洁和连贯性。 (3)指导学生写好台词,注意要体现故事主旨和易于表演。 (4)参与学生的排练,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达人物的情感。 (5)根据故事发生的顺序做好多媒体课件。 3、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1)选择故事的问题。借助于课本或课外书籍中易于表演的片断,经小组协商后确定。 (2)所选故事与他组重合。由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调节,提供参考意见。 (3)准备过程中同组成员不够配合。一般由本组成员间进行沟通,或与老师交流,努力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 (4)台词记不住。鼓励学生利用空闲时间熟记台词,若实在有困难,可写在小卡片上放在手心。 三、教学过程 1、教学活动一 教师:各位同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的上册,我们也在课外看了不少的历史书籍,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历史,走进历史。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初中历史课教学案例(优秀9篇)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规章制度、员工手册、创业计划、企划方案、心得体会、法律文书、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ployee manuals, entrepreneurial plan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legal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text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

初中历史课程优秀教案设计(7篇)

初中历史课程优秀教案设计(7篇) 初中历史课程优秀教案设计(7篇) 历史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随时间循序渐进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将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会改变。以下是小编准备的初中历史课程优秀教案设计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初中历史课程优秀教案设计(篇1) 一、识记与理解 记住战国时期的起止时间,记住“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战争的特点及其影响,了解“合纵”和“连横”的含义及重要表现。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对七国关系及战国时期战争、外交特点的分析,培养和提高分析能力。学习和初步掌握制作历史图表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战国战争史的学习,进行马克思主义战争观的初步教育。通过孙膑、张仪等人的事迹,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战国”和“战国七雄”的含义;战国时期的战役和军事家。 难点:“合纵”和“连横”的含义。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战国形势图挂图;制做本课课件;整理有关战国史实的成语;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战国时期的成语;用竹木等材料仿制一些古代兵器。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结合。 教具(媒体):计算机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上一节课里我们学习了很多春秋时期的成语,像“退避三舍”、“一鸣惊人”、“卧薪尝胆”等。今天我们将了解到更多的成语,如“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负荆请罪”等,让我们一起来发掘这些成语里面隐藏的精彩故事。 学习新课 (教师引导过渡)复习以前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弄清“战国”概念,课件如下展示: 一、“战国七雄”(课件显示标题) 1.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战国七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自西周分封诸侯,中国的历史地图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诸候国。但是经过春秋时期三百来年的争霸战争,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吞并弱国,到战国开始的时候,诸侯国已经为数不多。主要的有齐、楚、秦、燕、韩、赵、魏七个大国。(课件展示“战国形势图”)。 教师提问:(1).战国时期周王的地位怎么样——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亦(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周末风俗”条)——无足轻重。 (2).为什么诸侯国会越来越少——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 2.同学们仔细对比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发现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吗 学生提问:为什么晋国没有称雄 (教师讲述)七国中,齐楚秦燕,大家已经熟悉,春秋时期的晋国在战国地图上已经消失,代之而起的是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原来晋国已经被它的三家大夫韩氏、赵氏、魏氏瓜分,一分为三,形成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历把这件事叫做“三家分晋”。 历把这七个强国并称为战国七雄,七雄并立是战国期的基本形势。 3.学生认真观察课件投影,了解七国及其地理方位:齐国在东,楚国在南,秦国在西,燕国在北,韩、赵、魏三国在中间。(老师看图讲解,辅之顺口溜“齐楚秦燕韩赵魏,东南西北到中间”,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方法)。 (教师引导过渡)战国,顾名思义,有战争的国,这里的“战”主要是指战争频繁,争斗激烈,学习战国的历史,必须了解战国的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优秀8篇)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体,知道汉字的演变;了解夏朝和商朝的历法、战国的24节气;知道扁鹊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编钟。 2、过程与能力:通过分析史料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运用资料的能力,培养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在古代就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过详细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通过学习诗人屈原,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本课难点是甲骨文的字型结构、古代历法和《离骚》的艺术成就。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故事法) 我们同学每天都在读书、写字,要接触大量的文字,文字帮助我们记事、传达信息、获取信息,文字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祖先在文字没产生之前是如何记事、传达信息的呢?(学生能说出结绳记事、刻符号等等) 一、文字的演变 1、先展示各种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 2、关于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对哪种文字最感兴趣呢?(让学生选择学习内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称为甲骨文。今天的汉字就是从甲骨文发展来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结:随着书写工具的变化,字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书法条幅,学生感受书法艺术美,陶冶了情操,同时对文字字体演变有了简要的了解)。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字字体在进行不断的演变,向着简明、快捷的方向发展。 汉字形声表意,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维持和联结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汉字,并写好汉字好吗? (这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能发挥多种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学生清晰掌握我国汉字的早期演化过程,也可以通过了解造字方法增强学生准确运用汉字的本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渡:随着对天象的观察,我国的历法发展起来。] 二、向学生展示网上的资料) (1)什么叫历法?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的教案篇一 《三国鼎立》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 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 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 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 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 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 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

初一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历史的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禹传启,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我国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夏朝建立的时间、国家机构。夏朝粮食等的生产。夏桀的暴政。商汤灭夏。盘庚迁殷。商朝统治区。商朝的繁荣: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的发展。商朝奴隶主贵族的奢侈。奴隶的悲惨生活:“人牲”和“人殉”。 通过的“商汤灭夏”的'讲解,指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去分析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结合教科书上的图画,进行形象直观教学,由学生看图说文,提高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 通过对夏朝奴隶制国家建立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奴隶社会的国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通过对商朝奴隶制文明的介绍,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奴隶制统治的残酷性,同时,还认识到奴隶社会扩大了生产规模,促进了经济繁荣,它比原始杜会前进了一步,从而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发展的观点。通过“司母戊鼎”等手工业精品的教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感情,并对学生进行保护国家文物观念的教育。 教学建议 知识分析 公元前2070年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阶级社会取代了奴隶社会。夏朝出现了国家机构。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指导盘庚迁殷后,商朝统治才稳定下来。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得到了发展。 重点分析 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的建立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因为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第一个阶级社会。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因为商朝无论在农业,畜牧业还是在手工业方面都超过了前代,特别是商代的青铜器,从其铸造的精工、形状的繁多和花纹的精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为全世界所有青铜器时代的文化所少见。 地位分析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他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开始了阶级社会。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的讲解,是学生理解阶级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让学生能够把朝代的更迭放入历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教法建议 重点突破: 首先指导学生识别图示代表都城的图标,其次根据图示在地图上找到都城所在地。夏的都城为阳城;商的都城为毫。 难点突破: 首先介绍我国奴隶社会的建立、发展、繁荣和衰亡4个时期,使学生对我国奴隶社会历史阶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抓住我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这一线索,说明夏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奴隶社会的发展阶段。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分析夏亡商兴的原因,主观即个人品德、对政事的态度;客观即人心向背,夏桀与商汤有何不同。从而教会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分析历史事件。 奴隶和奴隶主的阶级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紧扣教材讲清国家概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讲述商朝经济生产时,突出青铜器的制造及其巨大成就,教师可适当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优秀8篇〕 级历史上册教案篇一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稳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开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开展的推动作用。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师: 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 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稳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专制,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稳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表达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初一历史拓展教案(通用8篇)

初一历史拓展教案(通用8篇) 初一历史拓展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构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能够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这天,我们一齐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初一历史拓展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春秋战国的起止时间。知道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的名称。识读“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找出春秋五霸及战国七雄的具体地理位置,掌握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知道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晋分三家、合纵联横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面分析诸侯争霸的作用。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7篇)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7篇)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7篇) 高中是我国在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所设立的更高等的教育机构,一般为三年制,即高一、高二、高三。以下是小编准备的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欢迎借鉴参考。 高中历史教师教案设计范例(篇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和阅读教材,客观描述隋唐统一的过程,了解隋朝时期的成就建树。 2.通过展示史料并进行小组讨论隋朝大运河的历史意义,提高分析归纳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意识。 3.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隋唐的统一有利于政治经济的发展,从而加深对国家统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难点】 隋朝大运河开通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并提出问题:此诗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此河指的是隋朝时期开通的大运河。 教师追问: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此运河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顺势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隋统一的过程

教师讲述:我们都知道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期,国家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那是谁结束了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杨坚即隋文帝。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师强调:隋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后来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二)隋朝的各项建设 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正文第二段,提问: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学生分析总结:隋朝时期在长安、洛阳设粮仓;隋炀帝时期修建洛阳城和大运河。 教师总结:隋朝初期建设颇多,其中大运河最为著名。 教师展示《隋唐大运河示意图》并让学生思考:隋朝大运河自北向南都流经哪些地方,沟通了哪些水系 学生回答: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教师展示史料,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提问:修建这条大运河有什么好处呢 小组代表回答:隋朝开通大运河能够加强南北方的政治经济联系,巩固国家统一。 教师总结:运河的开通能够沟通南北方经济交流,大运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发展,从而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同时也为我们也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教师在多媒体展示史料并设问:结合课前展示《汴河怀古》中所说“尽道隋亡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灭亡和大运河的开通有关么 学生回答:有一定关系,修建大运河时劳民伤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满,最后发生起义。 教师补充总结:除此之外,隋炀帝还频频发动战争,种种行为导致社会生产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精选8篇)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精选8篇)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古希腊在神话、历史、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成就,古罗马在历史、建筑、雕塑、语言等方面的成就。 2、通过对希腊、罗马艺术的欣赏,扩大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世界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认识到希腊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希腊罗马文化是古典文化的高峰。而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希腊罗马文化创造了物质条件。 3、通过对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戏剧和历史著作等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它们不仅极具文学和史学价值,更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而成为西方艺术创作的源泉。通过介绍古代雕刻和建筑,使学生知道古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领略古罗____筑设计的巧妙和构造的宏伟。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 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 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

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 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 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 (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 识记荷马(展示图片) 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 (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 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 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 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 (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 二、希腊戏剧(板书) (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 (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 三、历史名著(板书) (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 (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精选7篇)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精选7篇) 历史教案的设计主题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层层设问启发激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合作学习、发现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方法突破对重难点的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历史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如何加速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学方法]讨论-引导-活动探究法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公元420年开始,我国南方经历了哪几个朝代?都城在哪?历总称什么? 二、导入新课

北魏统治北方时期,民族融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其原因是什么呢?历的孝文帝改革在民族融合的39;过程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今天这节课就要解答这些问题。 三、探讨新课:提问:淝水之战以后,北方处于什么状态? 设问:结束北方混乱局面的是哪一政权呢?(学生答)正是鲜卑拓跋部建立起来的北魏政权。 1、你知道吗,北方是怎样统一和融合的? 下面大家阅读课文,分组解决以下问题,并且每个学习小组还可以围绕主题提出你们更感兴趣的问题来共同探讨解决?(时间五分钟) 鲜卑族是如何兴起的?北魏政权是何是建立的?北魏是怎样统一北方的?是在何时?结合课文的图文资料谈一谈这种变化对你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2、北魏政权为什么要迁都呢? 想一想孝文帝的大臣们会同意迁都吗?假如不同意,动动脑筋想一想孝文帝会用什么理由来说服的大臣?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你以旅游者的身份谈一谈哪里都发生了那些巨大的变化? 3、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A: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_; B: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C: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并要求鲜卑人采用汉姓、学说汉话、改穿汉服,提倡同汉族通婚。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优秀7篇)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优秀7篇) 高中历史教案设计篇1 1.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古代希腊的两个文明中心发源地,了解希腊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实。 2.能准确简述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状况,认识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亚历山大东征的基本概况,分析亚历山大东征的影响,正确认识古代世界主要战争的两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确认识亚历山大东征 情景导入法、讲授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年我国将举办冬季奥运会,这使北京成为第一个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将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同学们,你们知道奥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吗?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 知识点一希腊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半岛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岛等地区。 2.希腊最早的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希腊城邦出现的时间:公元前8世纪;突出特点:“小国寡民”;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知识点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4.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达到全盛,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

知识点三亚历山大帝国 5.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陲的马其顿成为军事强国。 6.公元前334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领3.5万大军,进攻波斯帝国。 7.亚历山大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东征和帝国的建立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腊城邦 1.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文明最早产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爱琴海地区。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希腊城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主要与什么有关? “小国寡民”。与地理位置有关,希腊多山,不利于统一。 3.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权利,同时,参军打仗是公民的义务。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隶。外邦人没有政治权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隶几乎没有任何权利和自由。公民与非公民是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转化为公民,极为困难。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阅读下面的材料,探究问题。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时期,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是什么? 最高权力机构是公民大会,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种职能。 (2)如何认识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奴隶制民主政治?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6篇)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6篇〕 高中历史教案〔精选16篇〕 高中历史教案篇1 学习目的 知识目的: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学习重点: 1.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2.儒学正统地位确实立及影响。 学习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自主学习 一、从“无为”到“有为” 1.无为而治: 〔1〕背景:秦末战火频繁,破坏严重。 〔2〕目的:恢复和平。 〔3〕表现:采取无为的政策。 〔4〕影响:汉朝逐渐恢复和增强,国力日盛。 2.积极有为: 〔1〕背景:西汉强盛后,仍面临一系列。

〔2〕目的:加强,适应的开展形势。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新儒学的特点:董仲舒把诸子百家的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2.新儒学的内容: 〔1〕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 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提出“三纲五常”。 3.作用: 〔1〕对改变的局势非常有利。 〔2〕被采纳,使儒学成为正统。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1〕汉武帝起用很多参与国家大政。 〔2〕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所垄断。 〔3〕兴办,打破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使儒学在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并成为中国的主流。 互动与展示: 1.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西汉初期为恢复消费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又提倡“无为而治”的思想。根据这些史实,请你谈谈对道家思想的认识。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既有其消极、保守的一面,也为西汉初期“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提供了理论根据,并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的稳定。同时,老子思想中也包含了顺其自然的进步思想,这对今天创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可持续开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道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想一想,汉武帝既然“独尊儒术”,为什么在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 汉武帝“独尊儒术”是他推行封建政治大一统的时代需要。但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等,因此也会被采纳。 3.有人认为,假设没有汉武帝,儒学就不会确立其统治地位,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 理由:

七年级历史教案【8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优秀8篇】 七年级历史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元谋人的发现与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发现、地点与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顶洞人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山顶洞人的石器、磨制技术和人工取火;山顶洞人过着氏族生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我国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2)通过认清劳动创造世界和人类本身这一真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 教学难点 认识劳动在人类产生过程中的作用。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及预见性问题方法与措施 一、自学讨论,预习提纲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蓝田人 d、山顶洞人 2、“距今约七十至二十万年,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

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据这一材料,请你判断他属于()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人 3、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 b、四肢的进化 c、大脑的进化 d、劳动 4、下面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几十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设下陷井捕捉野兽 c、人工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5、有关山顶洞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面貌还保留着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针 c集体居住在山洞里 d已经懂得人工取火 6、山顶洞人是比北京人更进步的远古人类,是因为:() a手脚有明显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过着群居生活 7、北京人与元谋人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保留着猿的一些体质特征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品8篇)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精品8篇) 高三历史教案设计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航路开辟的原因、过程(迪亚士、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的地理大发现)和影响(包括欧洲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和欧洲思想文化的影响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世界地图,了解古代文明区域的分布以及新航路开辟的路线并绘制出各航海家的航线和所到达的地区。 2.采用历史、地理和政治相结合的手段来全方位的把握世界文明由独立、分散走向联结的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组织形式的形成以及商业革命、价格革命的原理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开辟文明交往航线的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不仅要认识开辟文明交往航线之前世界的状态,了解开辟的原因和过程,也要认识开辟后世界的格局和变化,养成联系地看待历史发展的能力,树立面向世界的眼光。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影响。 难点:地理大发现使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 三、教学方法

(一)教师通过提问、举例、图片和实物的展示、纪录片或书籍的介绍等方式来多角度进行知识讲授。 (二)学生参与问题的回答,材料的阅读,课堂趣味测试、小组讨论等多方式的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把握。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为纪念新航路的开辟,人们在葡萄牙里斯本塔古斯河口矗立了一个纪念碑。十五、十六世纪之交,西欧各国都想探寻通往东方的航线,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终于开辟了通往印度和美洲等世界各地的航路,这些航路通常被叫做新航路。西方史学界在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下,一般将这一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改变了世界各大陆和各大洋的分割孤立状态,加强了世界范围的联系,为世界市场的开始形成准备了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也是充满血腥事件的近代殖民地掠夺和殖民地瓜分的开始。那么,新航路的开辟具体是怎样的.一个背景和过程,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 (二)新课讲授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原因):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社会原因:欧洲人狂热的追求作为货币的黄金、白银,特别是《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诱使人们到东方“寻金”。 (3)直接原因(商业危机):引起商业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意大利人和阿拉伯商人居间垄断贸易,使欧洲获利甚少;二是15世纪中叶以后,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传统商路,导致商路不通,引发商业危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