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学习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 展与学习
二、 学前儿童有关空间形体的感知与学习
等分的教 学
讲解演示
实践操作
第三节 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发展 与学习
集体活动:图形等分(大班)
1. 学习运用对边折、对角、过中心
活动
折的方法,把图形进行二等分、四等 分……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目标
2. 尝试运用各种等分的方法解决生 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幼儿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 学前儿童有关空间形体的感知与学习
认识平面 图形
运用重叠比 较法认识图
形
正方形 PK 长方形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 展与学习
猜图形(中班)
活动 目标
1. 感知图形的特征,尝试用相关语 言进行描述。 2. 在游戏中体验乐趣。
活
动
过
活动 准备
图形片(三角形、圆形、半圆形、 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各两个)、 图形卡片若干、摸箱一个
中学习和感知。
第三节 学前儿童空间量概念的发展 与学习
集体活动:造房子比高矮
1. 乐意和大家一起用多种材料造房
活动 子,尝试比较房子的高矮,并在比较
目标
的基础上将房子从矮到高依次排列。 2. 愿意和同伴愉快地交流合作,大胆
活
地表达。
动
过
幼儿收集的各种造房子的材料,如:空
程
活动 盒子、书本、小椅子、易拉罐等(堆
性。
活
动
过
活动
教师演示实物:圆纽扣、钥匙圈、 山楂片、唱片、乒乓球、玻璃弹
程
准备
子、桂圆、地球仪等若干;幼儿每 人1枚角币、1粒珠珠、1张练习纸。
一、 转转——玩角币 二、 找找——分两类 三、 摸摸——感觉怎么样? 四、 滚滚——会滚吗? 五、 说说——哪些是图形? 哪些是球体? 六、 添添——像什么?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讲义 第七章

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认知的教育目标第三节学前儿童空间认知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学前儿童空间认知能力的发展一、什么是空间?空间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又难以直观理解的概念。
从广义上讲,空间是三维的,具有容纳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属性。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
任何客观物体与它周围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的位置关系,并占据着一定的空间。
对物体在空间中相对位置的辨别与判断就是对物体空间方位的感知。
空间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空间知觉是指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二、学前儿童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一)3-4岁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幼儿对空间方位的知觉有明显的年龄差异。
年龄越小,理解的空间概念越狭窄。
3-4 岁幼儿已经能够对邻近关系(即物体之间的远近关系)有较好的感知和理解。
在幼儿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上,幼儿只能感知和理解基本的方位,对于3-4岁的幼儿感知空间方位并加以辨别则更为困难,只能感知简单初步的空间方位。
我国心理学研究一般认为,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4 岁能辨别前后,5 岁以后是左右概念的发展期。
幼儿在辨别空间方位时,要经历由以自身为中心向以客体为中心过渡的发展过程。
(二)4-5岁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发展4一5岁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除了能够辨别物体的上下位置之外,已经能够辨别前后,但这些都是以自身为中心的辨别为主,如果要求辨别客体的前后,幼儿就会感到有些困难。
4-5 岁幼儿空间感知发展较为突出的是已能够辨别前后,而且辨别空间的方位区域也有所扩大,他们不仅能辨别近处的上下、前后方位,而且也能够辨别离自己较远的以及偏离正前方或上下的物体存在的方位。
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理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由易到难逐步渗透和体验才能对空间方位较好地辨别。
4-5的幼儿对空间方位的感知、理解,同样需要通过实际的尝试与体验来获得。
学前教育中的时间与空间概念

学前教育中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引言:学前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阶段,时间与空间是学前教育的两个核心概念。
时间和空间构成了孩子在学前教育中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探讨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旨在帮助学前教育教师更好地引导孩子的成长。
一、时间概念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时间是学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要素。
通过时间的安排和利用,教师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提高他们的时间管理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时间管理是学前教育中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制定清晰的日程表和时间安排,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
例如,将一天的活动分为不同的时间段,让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同的任务。
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孩子自主学习,让他们在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时间管理能力。
除了时间管理,时间的使用和利用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丰富多样的时间活动,帮助孩子学会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
例如,利用故事时间,让孩子通过阅读和讨论故事,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利用游戏时间,引导孩子参与各种游戏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社交能力。
通过这些时间活动,孩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能增加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二、空间概念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空间是学前教育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过空间概念的培养和发展,孩子可以学会观察和理解世界,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空间感知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和活动来帮助孩子建立起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
例如,组织孩子进行绘画和拼图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形状、大小和位置等空间属性;引导孩子进行园所内外的空间探索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不同的空间环境。
通过这些活动,孩子可以逐步建立起对空间的感知和理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空间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学习PPT课件

把圆形说成是“太阳”把正方形说成 “手帕”
4~5岁
(1)能正确认识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2)能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
(3)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 ,找出相同与 不同
(4)能做到图形守恒,正确辨认和命名
2021/3/19
(5)对使用平面图形拼搭表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
30
5~6岁
(1)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
• 这是他的杀手锏。我沮丧地摇摇头。”我必须承认他没 有赛先生大。”
• 小吉米笑着点点头,嘴里开始哼着歌儿。
•
2021/3/19
——《万物刹那又永恒》
.
13
年龄特点——认识大小和长度能力
大小和长度
小班 2岁已能感知物体大小, 3~4岁能正确区 2~4 分大小、长短差异,能用简单词汇表示相
应的量
中班 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区分和排序;能从 4~5 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判别“一样
2021/3/19
.
38
• 评:儿童是在与物体触摸和摆弄中发现形 体特征的。亮亮从玩积木的过程中自己发 现了平的、圆的、弯的这样一些概念。我 们可以让幼儿把有一部分弯或圆的东西都 挑出来(即求同),使他们加深对这些概 念的理解。
2021/3/19
.
39
案例一 摸箱
• 老师在摸箱中放了一个玩偶,她让陈力边 摸边说出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样子的。陈力 说:有一个圆球连着一个圆柱,是玩偶吗?
2021/3/19
.
17
比较物体在空间量上的差异
• (一)感官比较法(目测、触摸觉、运动 觉)
• (二)重叠、并放法 • (三)发现法、环境寻找法 • (四)游戏练习法(反动作游戏等) • 注意:要同时出现两个或以上物,才能进
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学习

借助多媒体进行案例展示,小组讨论分享案例
师生共同研究探讨,应用本章节所学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
参考资料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与活动指导
作业
课后反思
注:本页为每次课导教案首页
教学内容与设计过程
备注与后记
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学习
本章内容主要讨论学校儿童在空间方位,空间量,空间几何和时间概念的感知与发展方面的特点,以及如何实施教育教学的问题。
第一节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
学生讲述有关空间的基本知识(主要从几何形体,等分两方面进行讲述)
列举有关空间的实例:日常生活中所有的物体都是以一定的形态,一定的形状呈现的,比如我们日常所用的书本一般是一个长方体的形式。
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学习
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从拓补图形到欧式图形,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抽象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发展。
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
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通过粘贴活动认识形体及其特征。
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巩固对几何体的认识。学生分析活动会变的正方体。
3.等分的教学
等分是帮助幼儿获得整体与部分概念以及进一步加强对形体特征认识与区分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的要点和主要方法包括,讲解演示,实践操作。
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年龄特点:小班儿幼儿一般能够正确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且对于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也具有一定的匹配能力;中班幼儿能够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大宝儿童基本上已经能够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
单元7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单元7 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及教育思考练习1.简述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过程。
答: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
儿童从很早开始,就能通过他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和周围世界中的物体相接触,探索它们的空间关系。
儿童会移动自己的身体,以接近目标物体或者伸手拿取特定位置的某个物体。
尽管儿童不能用语言明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但他们已具备了在动作水平上处理空间关系的一定能力。
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的空间概念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将自己对周围物体位置的感知,逐渐转化成抽象的空间关系。
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向:(1)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由上下→前后→左右。
这样的顺序是由方位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上下的方位是以“天地”为标准确定的,天为上,地为下,且上、下位置的区别较明显,不会因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幼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前后和左右的方位具有方向性,随着方位判断者自身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儿童辨别比较困难。
但前后的参照容易找到些,一般正面为前,背面为后,左右对幼儿来说就更难辨别了。
(2)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判断空间方位。
在判断空间方位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两种参照系:以主体(自身)为参照,判断客体相对于主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另一种是以客体为参照(其他的人或事物),判断客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
儿童在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中要经历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3)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
儿童开始只能够区分距离比较近的,正对着自己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物体的方位,对于方位偏斜的客体或离自身较远的客体的空间位置的判断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区分主体的斜前方、斜后方、以及偏左或偏右物体的方位。
可见,幼儿空间方位辨别的区域也是逐渐扩展的。
2.怎样对学前儿童进行空间方位概念的教育?答:(1)指导儿童学习并理解有关方位词的意义。
单元7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及教育

单元7 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及教育思考练习1.简述学前儿童认识空间方位的发展过程。
答:儿童对空间方位关系的辨别,既有赖于他的空间知觉能力,也有赖于他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特别是思维的相对性的发展。
儿童从很早开始,就能通过他们的视觉、触觉等感官和周围世界中的物体相接触,探索它们的空间关系。
儿童会移动自己的身体,以接近目标物体或者伸手拿取特定位置的某个物体。
尽管儿童不能用语言明示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但他们已具备了在动作水平上处理空间关系的一定能力。
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儿童的空间概念也逐渐发展起来。
这主要表现为他们能将自己对周围物体位置的感知,逐渐转化成抽象的空间关系。
在发展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几个趋向:(1)认识空间方位的顺序是由上下→前后→左右。
这样的顺序是由方位本身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上下的方位是以“天地”为标准确定的,天为上,地为下,且上、下位置的区别较明显,不会因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幼儿接受起来比较容易。
前后和左右的方位具有方向性,随着方位判断者自身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儿童辨别比较困难。
但前后的参照容易找到些,一般正面为前,背面为后,左右对幼儿来说就更难辨别了。
(2)以自身为中心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判断空间方位。
在判断空间方位时,人们往往会采取两种参照系:以主体(自身)为参照,判断客体相对于主体的空间位置关系;另一种是以客体为参照(其他的人或事物),判断客体之间相互位置关系。
儿童在辨别空间方位的过程中要经历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
(3)由近及远的区域扩展。
儿童开始只能够区分距离比较近的,正对着自己的前面、后面、左边、右边的物体的方位,对于方位偏斜的客体或离自身较远的客体的空间位置的判断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能够区分主体的斜前方、斜后方、以及偏左或偏右物体的方位。
可见,幼儿空间方位辨别的区域也是逐渐扩展的。
2.怎样对学前儿童进行空间方位概念的教育?答:(1)指导儿童学习并理解有关方位词的意义。
幼儿数学教育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
(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几何形体的一般过程
第一,从拓扑图形到几何图形
从生活经验和具体而熟悉的物体开始的。最初对形
体的认识属于拓扑性质的,是从拓扑向欧式几何过渡的。
从一般的笼统认识到对各形体的细节认识,在拓扑
概念的基础上探索再认各种欧式图形,从先区分曲线与直
线图形,再在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中加以区分。
2、小白兔头饰一个,内装有形状不同的 几何图形多个的“魔术箱”一个
活动过程 : 一、以故事形式引出主题 1、讲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小朋友,昨天小白兔打电话给老师,它对老师
说:“昨天,森林里刮起了大风,把我的房子都给 吹破了(呜…)你能不能帮我造一间新房子呢?” 于是,老师就连夜给小白兔造了一间新房子。小朋 友,你们看,这新房子漂亮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 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
育 第三节 学前儿童空间方位概念的发展与教
育
第一节 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
一、有关空间形体的基本知识 (一)几何形体 1、整个数学世界包括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数,另一
个是形。 Q:什么是形呢? A: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具有
教学方法
第一,在视觉、触摸觉感知实物轮廓的基础 上认识平面图形
1、引导幼儿抚摩、观察物体的面,感知物 体面的轮廓
2、出示与物体的面形状相似的几何形体, 介绍其名称、特征
3、出示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排放形式不 同的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
第二,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
第三,通过对图形分割和拼合的操 作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理解一种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
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学前儿童空间与时间概念的发展与教育第一节有关空间、时间的基本知识一、有关空间形体基本知识(一)几何形体整个数学是由两个概念构成,一个是数,一个是形,这两者都是现实世界的一部分。
比较抽象的部分联系到数,比价直观的方面联系到形。
几何形体是对客观物体形状的抽象和概括,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认识几何形体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它能帮助幼儿对客观世界中形形色色的物体作出辨认和区分,发展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与初步的空间想象力,从而为进一步的涉及几何形体的后续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数学概念中包含平面和立体两部分。
几何图形是指点、线、面以及它们的集合。
其中,同一平面内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叫做平面图形,它是在同一平面内的图形,没有厚度;空间点、线、面所构成的图形叫做立体图形,它是由面所围成的封闭图形,有长、宽、高。
学前期的几何形体认识包括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部分。
平面图形一般包括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椭圆形、梯形;立体图形包括球体、圆柱体、长方体和正方体。
下面依次对这些图形作个介绍:1、圆形:在平面内,到一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圆是由封闭曲线围成,半径都相等。
如碗口、套圈等。
2、正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
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四条边也都相等。
如方框。
3、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所围成的封闭图形。
如三角尺、三角铁、屋顶架等。
4、长方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
长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5、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不平行的两条边叫做梯形的腰。
6、椭圆形:在平面内,到二定点的距离的和等于常量的点的集合。
7、球体:一个半圆以它的直径为轴旋转所得的曲面围成的几何体。
8、正方体:棱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
9、长方体:底面是长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
10、圆柱体:以长方体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一周形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二)等分所谓等分,就是把一个整体分成几个相等的部分。
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即整体大于任一部分,任一部分小于整体。
学前期只要求学习二等分和四等分。
把一个几何形体(或实物)分成相等的二份叫二等分;分成相等的四份叫四等分。
而同在生活中经常遇到等分问题。
如将一块蛋糕切成相等的两块,将一张正方形纸折成一样的四个小正方形等,通过等分的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儿童学会有关等分的知识及技能,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也能为其将来学习除法和分数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1、等分平面图形2、等分几何体二、有关空间量的基本知识(一)量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有不连续量和连续量两种。
不连续量叫做分离量,它表示物体的集合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也叫相关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
学前幼儿初步认识的是生活中的一些连续量。
(二)测量测量,是指把待测定的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用来作为计量标准的量,叫做计量单位。
用一个计量单位来计量某一个量,结果得到这个量含有计量单位的若干倍,这个数值就叫做这个量的量数。
一般用的计量方法有直接计量法。
(三)自然测量学前期只初步学习直接测量,但是一般不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而是学习自然测量。
所谓自然测量,是指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等。
儿童在自然测量中包括两种逻辑活动:首先把要量的整体划分为若干个小单元;其次有一个逻辑相加,进行易位和替换的过程。
自然测量可以使数和量密切结合,加深儿童对量概念的理解,初步培养儿童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三、有关空间方位的基本知识空间是客观世界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
空间与幼儿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幼儿初步辨认一些空间方位,有利于空间知觉的发展和增进处理日常生活的能力。
(一)空间方位及其辨别任何客观物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并且同周围的其他物体存在着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
一般用上下、前后、左右来表示。
幼儿在空间概念和空间定向方式的形成过程中,其中触摸觉分析器和视觉分析器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确定“基准”物体位置的辨别巫妖有一个基准。
基准不同,空间位置就截然不同。
(三)空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可变性、连续性我们生活周围的空间是向纵、横、深三个方向扩展的,空间坐标系的三对相对应的基本方向(竖直、纵向、横向)分别表示上下、前后、左右三对方向。
它们都是相对的概念。
上是对下而言,左是对右而言,因而空间位置关系也是相对的——主体与客体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四、有关时间的基本知识时间是在人的意识之外,并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
各种物质运动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发展顺序和持续性。
离开时间的形式,任何物质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所以在人与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认识时间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时间时间是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例如花开花谢、人的生死都用时间来表示。
时间还意味着两个时刻间的举例或指某一时刻。
时间与幼儿的生活有密切联系。
幼儿认识时间是时间知觉的问题,是客观事物运动和变化的延续性和顺序性在意识中的反应。
教幼儿初步认识时间,不仅有利于幼儿感知时间的存在,发展时间知觉,而且能帮助幼儿树立时间概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同时幼儿对时间顺序性、周期性等的理解,可加深幼儿对次序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的认识,提高思维的抽象水平。
(二)时间的特点1、流动性。
时间与物质的运动相联系,是一秒秒、一分分地过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不可逆性。
时间不能倒转,流逝的时间是无法收回的。
3、连续性(周期性)。
时间是永远不会间断的。
周而复始。
4、均匀性。
时间是均匀地流动的。
5、无直观性。
时间没有直观的形象,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人们总是要通过媒介来认识时间。
6、相对性。
时间的程序不是绝对不变的。
如某一天的晚上比该天的早上晚,但今天的晚上比明天的早上早。
第二节学前儿童空间形体概念的发展与教育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发展特点(一)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一般过程1、从拓扑图形到欧式图形儿童最初对形体的认识是属于拓扑性质的。
儿童目光中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与成人不同,三四岁儿童画出的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只是封闭的,而没有棱角。
儿童对集合形体的认识是从拓扑几何向欧式几何过渡的。
从一般的笼统认识到对各形体的细节认识,在拓扑概念上探索再认各种欧式图形,从先区分曲线与直线图形,再在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中加以区分。
因此,儿童认识平面图形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认识立体图形的顺序是:球体——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
2、从局部、粗糙的感知到完整、细致的辨认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对几何形体的认识不仅仅是依靠视觉感知的过程实现的,而是通过视觉和触摸觉的联合活动,并借助语言表达来实现的。
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能促进儿童对形体更准确的感知。
3岁左右的儿童能够用视觉感知几何形体的水平较低,往往只限于匆忙而草率的视觉运动,且只注意到图形的某一个部分或个别特点;5岁左右儿童才开始逐渐会沿着图形的外轮廓运动,并且注意到图形的典型部分,从而确保对形体的确切感知。
3、抽象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儿童开始认识形体时,往往受图形大小、摆放形式的影响,受标准图形中所呈示的图形的个别特征影响而导致不能识别图形的本质特征。
(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年龄特点1、3—4岁(小班)这一年龄阶段的幼儿能正确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且对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其他平面图形也有一定的匹配能力;能根据成人提供的范例找出与之相同的图形。
但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识别的过程中,还不能确切地依照形状的特征来认识,往往会把形体与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相对照,以致于有的儿童会把圆形说成“太阳”,把正方形说成“手帕”。
2、4—5岁(中班)这一阶段儿童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图形守恒,能不受图形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加以比较,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及一定的创造性。
3、5—6岁(大班)大班阶段的儿童基本上已经能够立即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
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
二、学前儿童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认识空间形体的教育分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与区分两部分。
平面图形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小、中班年龄阶段,主要教育目标是能区分和识别六种平面图形,了解其基本特征,并能进行比较和组合、拼搭活动;立体图形的教学主要安排在大班,主要目标定位在知道形体的名称与基本特征,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与区别,并结合日常生活加以运用。
(一)认识平面图形的教学1、在视觉、触摸觉感知实物轮廓的基础上认识图形儿童对图形的认识,实际上是对图形的知觉。
儿童认识图形是在充分感知图形,获得有关图形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再配合说出词,以达到认识图形的目的。
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让儿童能够看一看、摸一摸,体验一下有形物体,逐步抽象出平面图形,并用正确的语言表述。
(1)引导儿童抚摸、观察物体的面,感知物体面的轮廓(2)出示与物体的面形状相似的几何形体,介绍其名称、特征(3)出示颜色不同、大小不同、排放形式不同的图形,巩固对图形的认识2、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运用重叠比较法认识图形,是在已经认识了某些图形的基础上,再把要认识的新图形与认识过的相近图形重叠,找出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掌握新的图形名称及其特征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中班儿童。
3、通过对图形的分割和拼合活动,认识图形之间的关系分割,就是把一个平面图形分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
拼合,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形拼合成一个图形。
儿童通过分割和拼合的操作活动,能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已知图形的认识,同时也能初步培养儿童思维的变通性和灵活性。
(1)先等分,再不等分(2)先相同图形,再不同图形(3)分割数量由少到多(4)注意引导幼儿理解部分与部分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4、运用多种操作形式,巩固对平面图形的认识(1)涂色(2)折叠(3)分类(4)寻找(5)点数(6)拼搭等积异形板:(二)认识立体图形的教学1、运用触摸觉感知形体及其特征帮助儿童认识几何体时,要让儿童充分用手去触摸、摆弄几何形体,感知几何形体的特征。
2、通过自然测量认识形体及其特征在帮助儿童认识几何形体时,也可以启发儿童用小棒量正方体的棱,使儿童知道正方体的各条棱都是一样长的;测量长方体的棱,知道其有长有短,相对的是一样长的。
3、运用重叠比较认识形体及其特征把两个不同的集合形体进行重叠比较,能在对比中突出几何形体的特征,使儿童在原有几何形体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心得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