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研究进展
气并走 于上 , 则为大厥 ” 之训 , 出血性 中风归 属于 中脏腑 之中 。 将 现代 中医对本病 治疗 颇有进展 ,过去针对 本病 的恢 复期及后 遗 病期进行辨证论 治 ,近来逐渐认识到 急性 期 的治疗 与预后关 系 密切 , 中医药治疗 出血性 中风 急性期 大多针对 风 、 、 、 火 痰 瘀等 方 面进行辨证论治 ,特别是将急性期用 活血化瘀方法 治疗推 到了
认识到急性期的治疗与预后关系密切 , 对其辨证 治疗越来越重视 。探讨 中医药对本病 的治疗 , 对减轻 出血 性中风急性期导
致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具 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出血性 中风 ; 中医药疗法 ; 新进展 [ 中图分 类号】R 4 . 7 33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17 — 7 12 0 )8 4 — 3 6390(o90—90 动( A 改善 ( 00 F Q) P< .5 o凌玲[ 5 3 把急性少量脑 出m患者 3 3例分 为肝 阳暴亢 型 、 风痰 阻络 型 , 分别给予天麻 钩藤饮 、 大秦艽汤 、 镇 肝熄风汤 , 并加用清开灵及西 医辅 助治疗 , 结果临床治 愈 2 8例 , 好转 5例 , 总有效率 10 0 %。
出血性 中风病情 危重 , 变化 多端 , 在全 世界 , 血管 病是 第 脑
一பைடு நூலகம்
位致残原 因和第二位致死原 因『 其中脑出血的发病率为( 0— 】 I , 6
8 ) O万 , O/ l 占急性脑血管病 的 3 %左 右 , 0 急性病死率 约为 3 % ~ 0
4 %, 0 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高的[ 2 1 。近代 中医遵从 《 内经》 血 之与 “
1 辨证 论治
邱全纠 采用 中 医辨证 分型 论治 急性 出血 8 O例与 对照 组 4 0 例西 医常规治疗 进行 比较 , 医分 型论治 中经络 : 阳暴亢 、 中 肝 风 火 上扰证 , 天麻 钩藤饮 加减 ; 痰瘀 阻 、 阻经 络证 , 用 风 痹 用半 夏 白术 天麻汤 加减 ; 热腑 实 、 痰上 扰证 , 星蒌 承气 汤 ; 虚 痰 风 用 气 血瘀证 , 方选补 阳还五汤加 昧 ; 阴虚 风动证 , 方选 育 阴熄 风汤 加 减 。中脏腑 : 风火 上扰证 清窍证 , 天麻 钩藤 饮化裁 ; 热 内闭 用 痰 心 窍证 , 用星 蒌承气 汤 ; 浊蒙 蔽清 窍证 , 涤痰 汤化 裁 ; 痰 用 元气 败脱 、 神散乱证 , 参附汤 合生脉散 。结果 : 疗组 总有效 率 心 用 治 为 8 .% , 照组 总有效 率 为 6 .% , 37 对 50 两组 临床疗 效 比较 有显 著性差异 ( P<00 ) . 。黄培新等 5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 把急性 出血 性 中风分 为阴类证 、 阳类证 。阳类证 以邪实 为主 , 现为半身 不 表 遂, 神志 昏蒙 , 语言蹇 涩或不语 , 身感觉 障碍 , 偏 口舌歪 斜 , 面赤 身热 , 口苦咽干 , 舌质红 , 黄 , 苔 脉滑数 等 , 为风火 痰瘀闭阻脑 络 , 治 以清 热平肝 、 破瘀 、 腑 、 通 醒神法 , 通腑 醒神胶囊 , 定 I 用 协 号 方 以及清开灵进行治疗。阴类 证 : 表现 为半身不遂 , 神智 昏蒙 , 面 唇 晦暗或苍 白 , 卧不烦 , 静 口淡 不欲饮 , 质淡 , 白 , 弦细或 舌 苔 脉 滑为主证 , 以邪实正虚为主要病机 , 邪实为痰 , 阻脑脉清窍 , 瘀 正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综述

中医药治疗中风病综述

【 文章编号】 1 0 0 7— 8 5 1 7( 2 0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 )1 5 — 0 0 9 6— 0 2
2 针 灸 治 疗
中风病是常见病 、多发病 ,其发病率 呈逐年上 升趋势。 中医药疗法是 中风 病 目前 重要 的治疗 手段之 一 ,尤其 在 中 风后遗症康复方面 。本文通过采用查 阅与复习文献 的方法 , 对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 中风病 的临床概况综述如下 。
针灸 治疗 中风病 及相关 并发 症 的疗 效是 肯定 的 ,从 目 前针灸 病 谱研 究 结 果 看 ,在 神 经 系 统针 灸 病 谱 中 占第 一 位 。取穴上 ,多在 传统 取 穴 的基 础上 配合 辨证 选 穴法 , 1 中药 内服 如杨 继 采取普通 针刺 治疗 中风 8 8例 ,气虚 血瘀 重在 补 1 . 1 辨证论治 辨证施治是 中医药 防治疾病 的特点与优 势 气活血 ,穴位 主要 选 肩髑 、 曲池 、外 关 、足 三 里 、合 谷 、 所在 。黄月芳等 … 总结发 现 ,目前 临床上 ,中风病 的辨证 环跳等 ;肝阳上亢重在平肝潜 阳 ,穴位 主要选 风池 、大椎 、 以阴虚风动型 、气虚 血瘀型 和痰 浊阻滞 型 3型 出现次数最 曲池 、外关 、合谷等 ;痰 浊阻 窍重 在化痰 开 窍 ,穴 位 主要 多 。阴虚风动型 治予补 益肝 肾 ,镇肝熄 风 ,方选 天麻 钩藤 选哑门、上廉泉、天突 、通 里 、丰 隆等 。石 学敏教 授在 2 0 饮 ,或地黄饮子 ,或 青蒿鳖 甲汤 ,或镇 肝熄 风汤 ;气 虚血 世纪 7 0年代初期创立的 “ 醒脑开窍” 针法 ,目前应用较 为 瘀型治予益气 活血 ,方 多选补 阳还 五汤 ;痰 浊阻滞 型治 予 广泛。其取穴是 以阴经穴 位和 督脉穴 位为 主 ,主要 穴位 为 化痰通络 ,方选半夏 白术天麻 汤 ,或温胆汤 ,或导 痰汤等 。 水沟、内关、三阴交、极 泉、尺泽 和 委 中穴。在 针灸 方 法 在治法方 面 J ,中风病 急性 期 的主要 治 法有 活 血化瘀 法 、 上 ,多采用普通 针刺 。但 近年来 ,电针 疗法 应 用较 多 ,它 清热解毒法 、化 痰通腑 法 、醒脑 开窍 法 ,经过 实验 研究 表 是在针刺的基础上结合 电刺激 ,可 以提高疗 效。匡 田 采 明均有较好疗效 ;在 中风恢 复期 运用 和研究 较多 的是 益气 用电针治疗 中风偏瘫总有效率达到 9 4 . 4 4 % 。此外 ,还 有头 活 血法 。 针疗法 。头针疗 法 是 根据 大脑 皮 质 中枢交 叉 支配 的原 理 , 1 . 2 分期论治 中风病有一个 发生进展 的动态过程 ,临床 针刺偏瘫患者对侧 头部运 动 区,具有较 好 的恢 复 肢体 功能 上 不同病期 在治疗 上须 有其侧 重点 』 :中风 先兆 症重 益气 的作用 。传统的针 刺方 法及 电针虽 然 已经 比较 成熟 ,但 还 活血 、熄风化 痰 ;急性 期重通 腑醒 神、化瘀 涤痰 ;恢 复期 不够完 善 ,只有 结 合 头 针 ,中风 偏 瘫 的治 疗 效 果 才 能 更 重健脾 益 肾、活血 通络 ;中风 后遗 症 期痉 挛 重 滋 阴养 血、 好 。穴位 注 射也 是 较为 常 用 的治 疗 方法 。临 床 观察 表 明 ,穴位注射治疗 中风病疗 效优 于普通 针疗法 。报 道显 柔 筋活络。 示 ,灯盏细辛注 射液 穴位注 射血海 穴治 疗缺 血性 中风 ,对 1 . 3 经方治疗 经方 是治疗中风病的主要方 剂。 。穴位 1 . 3 . 1 大承气汤 为 急下存 阴之 良剂 ,用 于 阳明腑实 、内 肢体功能和神经功能 的改 善具 有非 常 良好 的疗效 J 热炽盛之证。然 中风闭证 ,多见 昏不知 人 、壮 热气 粗、 口 埋线疗法是治疗 中风病 的 又一针灸 疗法 ,它是通 过异 体蛋 l 报 道 采用 天 噤不语、二便闭塞 不通 、肢 体强 直、面 色潮红 、脉弦 大有 白的穴位刺激 从 而 起 到治 疗 作 用。杨 贺 一 _ 力 ,此属阴液亏损 、风 阳亢 盛 无 疑 ,此 时 急取 承气 之 意 , 枢 、关元 、气海行穴 位埋 线疗 法 ,治 疗 中风后 便秘 2 2例 , 使腑气得通 ,亢盛 之火 随之 下泄 ,火热 既去 ,则 不再 内耗 疗效满 意。医用 生物 羊肠 线穴位 埋线 治疗 中风病 ,不 但可 真阴 ,不再扰乱 神 明,倾 刻之急 ,庶 可解 除 。有临 床观 以提高 临床疗效 ,而且还 可以有效 地解决针 刺治疗 时间长、 察表 明 j ,大承气汤加减灌 肠配合 西药 治疗缺 血 中风 昏迷 门诊 治 疗 不 方 便 以及 刺 激 量 不 足 、 针 感 得 不 到 有 效 维 持 等 病人临床疗效明显 优于单 纯西 药治疗 ,可缩短 患者 意识 障 问题 。 碍恢复时间 、改 善神经 功能 缺损程 度 、减少 并发 症 、降低 3 推拿治疗 死亡率 。 对 中风病迟缓期 的患 者 ,推拿较 西 医康复 手段具 有更 加 J ,其 原 因 在 于该 期 患 者往 往 肢 体 肌 肉松 1 . 3 . 2 黄芪桂枝五物 汤 此方 功能 通 阳行痹 、调 和 营卫 , 为显著 的优 势。 除可治疗营卫俱虚 的血痹外 ,还可用于治疗 中风后遗症 。 弛 ,肌 张力 下降 , 自主运动 受 限或丧失 ,不具 备主 动运 动 临床上 ,柳迎春 以此方为基础加味 ,用 于病久气 血亏虚 、 能力 ,西医康 复作 为要求 患者 主动参 与 的治疗方 法 ,就 受 阳气不足 、经脉瘀滞 的偏瘫肢体 痉挛状态 3 0例 ,取得较 满 到很大的限制 ,而 推拿此 时就 可 以发 挥其 治疗作 用 。推 拿 意疗效 。 治疗对 于诱 导卒 中弛缓期 患者 出现 主动运 动 ,改善 上肢 功 1 . 3 . 3 桂枝茯苓丸 本方有化瘀 生新 、调和 气血之功 。如 能具有 较好 的效 果 。在此 基础 上加用 点压 井穴 的手法 ,可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

中风的中医药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我院自2001年4月至2014年6月间收治的中风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8例,研究组患者给与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对照组采用中成药大活络胶囊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1.18%,显著高于对照组76.4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医药用于治疗中风药力平稳,作用持久,可长期使用,此方法在临床治疗中风时可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风;中医治疗;大活络胶囊;临床效果中风也叫脑卒中,在现代医学中是指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总称,包括脑出血、脑栓塞、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是突然晕倒、口斜眼歪、吐字不清、甚至半身不遂等[1]。

由于中风的病因多样,发病的范围波及全身,因此目前治疗存在一定的困难,将中医药治疗的方法引入中风的治疗过程中,旨在探明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效果[2]。

本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中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与中医药治疗和中成药治疗,以探究不同的方法治疗中风的效果,并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自2001年8月~2014年8月间收治中风患者134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56.28±3.12岁;体重49~92Kg,平均体重62.44±5.63 Kg;随机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和排出标准临床症状有口舌歪斜、吐字不清、半身不遂、晕眩、头晕或者共济失调的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诊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纳入研究范围。

将妊娠期、哺乳期妇女,以及严重的肾功能不全、肝病、心脏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患者和参加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有中风症状的患者排除。

1.3方法研究组:医生针对患者的病因和临床症状经过辨证施治进行治疗。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

中风病的临床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及探讨文章对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的中风病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他们都是采用的中医康复治疗。

临床治疗的效果是,治愈了50例,显效果的有10例,有效果的有5例。

总有效率92.8%。

我们通过对他们采用中医治疗的方法并且观察临床效果,认为中医治疗的办法丰富,并且操作简单,非常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中风病;中医治疗;康复治疗;观察现在社会,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

一不注意,就会引起疾病。

中风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一种疾病,具体就是大脑局部地区血液循环不通畅造成神经细胞受到损害,最后表现出来是感觉运动功能有障碍。

又被称为脑卒中,有两种形式,出血性和缺血性,有些患者发生急性中风会导致死亡,度过急性期以后导致残疾的概率也比较高,在中老年人中比较常见。

现在科学技术非常发达,在医学领域也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对于中风病的治疗,不管是在临床诊断还是在抢救患者阶段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我国脑中风病死亡率大幅下降。

我院对中风病患者采用中医康复治疗的办法,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就观察的情况进行阐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在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接收到了中风病患者70例,其中女24例,男46例,年龄46到70岁。

均龄是(64±4.3)岁,其中有62例是脑梗死患者,有8例是脑出血患者。

急性期的患者有26例,时长2~20天,平均时长8天;恢复期患者31例,时长1~4个月,后遗症期13例,时长5个月~4年,平均时长2年。

1.2 确定诊断和疗效的标准所有的病例都严格按照国家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最新版本进行。

1.3 治疗方法中风属于一种急性的康复治疗。

在治疗的时候,主要有预防感染、生褥疮和瘫痪侧肢体关节肌肉发生痉挛或者是弛缓的现象。

中风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在最佳治疗时间里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

所以,早期进行康复治疗能够降低感染,生褥疮和恶化导致下肢静脉血栓。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研究进展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的发展,中风即为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

中风后遗症期(stroke sequela,SS)包括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肢体麻木等表现。

常规西医在调脂、稳定斑块、降压等基础治疗上给予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可一定程度改善神经功能。

中医认为中风后遗症主要是由于阴阳不合、气血逆乱导致的中风发作,由于气血亏损、运化无力导致的气血瘀滞不散而瘀阻经脉,致筋骨无以濡养,造成肢体功能废用。

治疗以活血化瘀、补益气血为主。

关键词:中医药治疗;中风后遗症;研究进展引言近年来,由于人们工作压力的增加和持续的不良生活习惯(如暴饮暴食、经常熬夜、缺乏锻炼等),中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中风后遗症主要有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心理障碍等,后遗症严重者甚至完全失去感觉。

西医治疗中风后遗症采用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或抗凝治疗,但费用昂贵,治疗效果有限。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症,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体力劳动减少,水液不化,日久导致气血逆乱、津血黏稠、瘀滞脑络而发病,治疗中风应以活血化瘀、通络祛滞、扶正补气为基本原则。

1现代医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中医研究对于中风后遗症的病因病机,目前临床上主要有以下认识。

中医学把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遗留后遗症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都称作中风后遗症,其临床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吞咽障碍、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等。

运行于脉络中的气血升降失常,久而不通,则化为瘀血,阻塞于脉络,以致气不能统摄血,血不能载气运行,从而导致脑脉闭阻。

中医有“离经之血便是瘀”的理论,瘀血不祛,则新血不生。

中风后遗症的病机为瘀血内阻,蒙蔽脉络清窍,故治疗应以理气活血化瘀为主。

结合临床经验认为,中风后遗症多与肾虚(尤其是肾阳虚)相关,并提出“脑髓阳生阴长”学说,治疗上采用温阳活血法,并以此治法创立了验方芪仙通络方,临床效果较为显著。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医联合疗法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进展
中 国 民 族 民 f-医 药 H I

论 著
Fe t r ai s
3 ・ 4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C iee ju n lo tn me iie a d e n p am c hn s o ra f e o den n t o h r a y h h
中 医联 合 疗 法 治 疗 中风 偏 瘫 的 研 究 进 展
异 有 显著 性 意 义 。 2 4 体针联合头针 . 孙华等” 叫将 中风 偏瘫 患 者 10例 随 机分 为 A组 (3 2 3 例) 、B组 (0例 ) 和 C组 ( 7例 ) 6 2 。A组采 用头 针 ( 运 动区 、感觉区 、平衡 区)联合醒脑 开窍针法 ( 主穴 :内关 、 水沟 、三阴交 ;配穴 :极 泉 、尺泽 、委中 、合谷 ) 治疗 ,B 组 采用 头 针 ( 动 区 、感 觉 区 、平 衡 区 ) 配 合 传 统 针 刺 法 运 ( 手 足 阳明 经 穴 为 主 ,辅 以太 阳和 少 阳经 穴 ,取 曲 池 、外 以 关 、合 谷 、环跳 、阳陵泉 等 )治 疗 ,c组 单 用传 统 针 刺治 疗 。结 果 A、B组 总 有 效 率 分 别 为 9 . % 、9 . % ,与 1 09 33 2 组 ( 67 ) 比较有显著 性差异 ( 6.% P<00 ,P<0 0 ) . 5 . 1 ,认为 头针联合体针治疗 中风偏瘫疗 效优 于单 纯传 统针刺治疗。 2 5 针灸联合推拿 . 魏林林 … 对 5 0例 中风偏瘫 患 者予 头针 ,体 针 配合 推 拿及传统针剌方 法治疗 2个 月 ,通过 评价 治疗前 后语 言功 能 、肢体瘫痪水平 的变化 ,愈 显率 达 6 . % ,与 对照组 的 40 4 .% 比较 差 异 有 明 显 性 意 义 ( 00 P<0 0 ) 黄 锦 军 将 .5 。 16例患 者随机分 为观察组 与对 照组 ,每组 6 3 8例。观察 组 采用推拿 、针刺结 合拔 火罐疗 法 ,对 照组采 用康 复训练 治 疗方法 。结果 :治疗 后观察 组与 对照组 比较 ,肩 痛视 觉模 拟评分明显减少 ( 0 0 ) D P< . 1 ,A L积分 明显增 加 ;观察组 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 ( 0 0 ) P< . 1 。结论 :推拿 、针刺 结合 拔火罐疗法治疗 中风偏 瘫后 肩痛 ,在 减轻疼 痛 ,提 高上肢 日常 生 活 活 动 能 力 方 面 优 于 康 复 训 练 治 疗 组 。 2 6 针 灸 联 合 导 引 术 . 孙 尧其 采用头针加导引法 ,即术者边 行头皮针 抽添 法 ,同时要求 患用患肢 做导 引动作 。总有 效率为 9 . 8 75 %。 初艳玲 以针灸配合体操治疗偏瘫。总有效率达 9 . %。 55 3 中 医 外 治 法 联 合 康 复 训 练

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中风后遗症中医治疗研究近况

疗4 例进行疗效 比较 , 5 补阳还五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气虚血瘀 上述基础上加用榕树 吊须 、 五指风 、 九龙藤 、 大风艾 、 生艾叶等
例 )两组均 给予 西医常规治疗 , , 治疗组 同时给予补 阳还五汤 后手足痉挛 、 足麻 木用伸筋草 、 手 透骨草、 红花等 , 中风后半身 孙业吴 选 用基础方 ( 黄芪 、 桃仁 、 红花 、 牛膝 、 川 当归 、 赤芍 、
9 例 中风后 遗症患者随机分 为治疗组 ( 7 )和对照组 (5 2 4例 4 加味治疗 , 结果显示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 . 对照组为7 . 3 %, 6 7 %。 8
6 %。蔡新伦 [ 9 ’ 应用基 本方 ( 黄芪 、 当归 、 川芎 、 赤芍 、 地龙 、 桃 遗症 的治疗具有其独特疗效 。林森[ 取符合条件 的6例 中 】 : 矬 0
偏瘫 、 、 麻木 言语蹇涩不利 、 口舌喁斜 、 痴呆等 , 叫做脑 中风后 也
不断深入 , 运用 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指导临床各 种治法 , 对于 中风后遗症的治疗起到很好 的指导作用 ,且效果满意 。现就
20 年 以来针对中风后遗症 中医治疗 的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 07
遗 症期 , 与恢复期相比, 恢复速度及程度较慢 。 随着临床研究的 4例 和对 照组3例 , 6 9 对照组采 用血塞通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
论 》原 方既能补气 , , 又能活血通络。 阳还五汤加味治疗气虚 经功能缺损评分 、 补 中医证候积 分明显改善 , 且优 于后者 。刘宪 血瘀 型中风后遗 症的临床疗效确切 。 近年来 , 很多研究人员经 过 临床实践进一 步证 明此方 的实用性 。陈万 立等“ 用补阳 】 应 还五汤加减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 ,将缺血性 中风后遗症患 者9 例随机分为两组 , 0 治疗组4 例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 , 5 对照组4 例用西 药常规对症治疗 , 5 治疗组 总有效率为9 .%, 11 勇等 【应用如意珍宝丸治疗脑 中风后 遗症患者 10 “ 5 例发现 , 如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流 图 ( C 改 善均 优 于 藻 酸 观 醋 钠 ( S ) T D) P S 对 组 金 明 华
等 笈现华佗再造丸对 于早期轻 中麈映血性 中甄病 八的血 液流变学各 指标均 有改善 作用 , 可增 强血 浆 s OD活性 , 降 低血清~氧化 氯( NO) 雨二 醛 ( A) 及 MD 水平 . 救果 与金 其
汪 哉 宁
中风恢 复期 气虚为本 t 痰磷互结 、 痹阻经脉 为发生发展
的 关 键 昕 在 , 需 痰 嶷 共 治 , 用具 商 活 血 化 癞 、 痰 降 I 故 采 接 虫
医药对于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的临庳疗效 本文将近 5年有 关中药治疗缺 血性 中风的报道进行 综述如 下。
1 活 血 化 赛 法
绞 股 蓝 总甙 片对 照 组 培森 等 采 用 臣有 活血 他磷 、 褒 秦 一 接
通络 、 行气 止痛功效 的华佗再造 丸( 当归 、 川芎 、 花、 红 天南 星、 县荣萸 、 马钱子 、 冰片等j 治疗 6 , 0例缺血世中风恢复期 病 人, 总有 效率 为 9 . 血流变学 指 标和经 颅多普勒 血 5 且
李鸿 泓
关键词 ; 缺血性 中风{ 中医药疗法 ; 综述 中朗分娄号 : 7 3 3 文献标识 码 : 文章编 号 :00 7 (0 2' — 020 R 4. 2 A 10 1 62 0 )10 5 3 5 , 1
缺 血性 中 风是 严 重 威 胁 人类 健 康 的 常 病 、 多发 病 , 中
钠 多 f l 照组 无 显著 差 异
3 行气活血法 顾宁“ 认 为中风病机 主要 是各种原因所致 的“ 气血并 行于 上” 故在治疗上 应强调 行气活血 之法 , 采用协定方
四种饮 f 重用黄芪 6 补气 , 咄 川芎活血行气 , 丹参活血 挂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药治疗中风研究进展
摘要: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也是我国成人致死、
致残的首位病因。

中医药在中风治疗方面优势独特。

关键词:中风;中医药;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
中风又称脑卒中、卒中、脑梗死等,是各种血管性因素引起的脑部局灶性血
液循环受阻导致细胞物质和能量代谢障碍,进而导致的急性或亚急性脑损害,以
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特征。

中风是全球致残的主
要原因和第二大死亡原因,同时是严重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经济负等特点,我国中风患病率持续上升,并且随着社会人口老龄
化的加速,中风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明显,疾病负担日益增加[1]。

中医药治疗中风历史悠久,优势独特。

唐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阐述了中
风当分中经络和中脏腑,前者温阳通脉,后者清热通里,选方以续命汤类为主。

刘完素以“内风”立论,认为中风的根本病机为心火暴盛而肾水亏虚,其火热的
产生源于“五志”“六气”,治疗以寒凉方剂为主[2]。

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喻昌以《金匮要略》为依据,结合《黄帝内经》并吸收历代医家的,在临床治疗中注重
四诊合参,以脉测证,祛风兼填空窍,养阴保津并祛风,为后世治疗中风提供了
思路[3]。

近现代医家认为中风病机总为清窍滞闭,细分有瘀阻脑络、痰浊腑实、
痰热闭窍、风邪闭络等,治疗上以石菖蒲、郁金、安宫牛黄丸等醒脑开窍,以桃仁、红花、赤芍、水蛭等活血化瘀,以大黄、芒硝、厚朴等承气汤类通腑泻浊,
以天竺黄、全瓜蒌、鱼腥草、黄芩等清热化痰开窍。

中风主要分为出血性中风和
缺血性中风两类。

1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
单味中药水蛭制剂可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状况。

中药
桑白皮提取物桑黄酮上调胞质紧密黏连蛋白-1、闭合蛋白和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下调基质金属蛋白的表达,减少基底膜损伤,从而保护血脑屏障的完整性,改善
了缺血性中风大鼠的感觉功能、平衡能力以及脑水肿情况,发挥了神经保护作用。

红景天苷可能通过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神经功能缺失,降低脑梗死面积,发
挥脑保护作用[4]。

黄芪丹参配伍能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梗死面积
和大鼠神经功能评分,上调脑组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
因子的mRNA表达从而达到脑保护作用[12]。

芪参颗粒能显著提高缺氧神经细胞模
型的ATP合成效率,提升线粒体能量代谢水平,缓解脑细胞缺氧,还能降低缺血
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脑内升高的解偶联蛋白[5]。

补阳还五汤方中的补气药和活血药
具有协同作用,能降低缺血性中风模型大鼠血清中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脂质代谢,调整脑血流,发挥防治缺血性中风的作用[6]。

针刺患者三阴交穴、中脘穴、丰隆穴、太冲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曲池穴、
合谷穴、风池穴等穴位配合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剂疗效较单纯口服中药汤剂明显
增强。

化痰通腑汤加减联合rt–PA静脉溶栓疗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可明显
缓解其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预后效果好[7]。

针刺手足十二穴结合重
复经颅磁刺激能有效改善缺血性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肌力,利于肢体运动和平衡能
力恢复。

2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
三七能明显改善出血性中风患者昏迷、嗜睡、头痛、烦躁、头晕、恶心呕吐
及肢体语言功能障碍等症状,减小脑出血面积及水肿。

灯盏花注射液益于减轻出
血性中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通窍活血汤加减能改善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的神智、语言、面瘫、眼征、上、下肢瘫痪等症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
活质量,疗效显著。

逐瘀通络汤辅助分期透刺针法治疗能明显减少出血性中风患
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临床症状、体征,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8]。

芪参还五胶囊联合立体定向引流术能降低全血粘度,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超敏C
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4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有助于恢复出血性中风
神经功能,提高疗效。

针刺“百会"透"曲鬓"穴能升高出血性中风大鼠脑组织自
噬相关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激活自噬,改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

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和后遗症
电项针配合常规治疗治疗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可降低神经元特异性烯
醇化酶、一氧化氮合酶、血栓素B2和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改善患者血管狭窄
程度和血流动力学,提高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内皮
素-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从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少神经损伤[9]。

葛桂参蛭汤加减治疗能明显改善风寒袭络型缺血性中风先兆患者临床症状,
改善血液流变水平,降低复发率。

镇肝熄风汤联合西药尼莫地平治疗中风先兆能
降低腹泻、头晕、腹胀、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减轻中风先兆症状,改善脑血流。

脑醒通脉汤利于患者受损神经功能以及肢体功能改善,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助
于促进患者恢复。

头部穴域丛刺运动疗法能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踝关节活
动度,促进运动能力的恢复。

培元涤痰开郁方配合调督通脑针刺能升高缺血性中
风后抑郁患者的去甲肾上腺素、血清5-羟色胺水平,减轻患者抑郁,促进神经功
能恢复,提升生存质量。

参蛇偏瘫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降低全血粘度,改善
机体血液流变指标,有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10]。

3小结
中医药治疗中风优势独特,以现代生物医学技术深入研究中医药治
疗中风的机制利于发扬中医药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陇德, 彭斌, 张鸿祺等.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概要 [J]. 中
国脑血管病杂志, 2022, 19(02): 136-144.
[2]史宏硕, 沈晓玥, 司国民, et al. 刘完素基于“火热”论中风 [J]. 河
南中医, 2022, 42(06): 824-827.
[3]荣远航, 滕晶. 喻昌论治中风病学术思想探讨及现代临床应用 [J]. 中
国中医急症, 2022, 31(02): 345-347+354.
[4]曹慧, 宋玉晨, 张颖, et al. 红景天苷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的治疗
作用及其在脑组织中的动态含量研究 [J].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22, 33(02): 180-186.
[5]刘黎明, 戴玉豪, 吴文洁, et al. 芪参颗粒抗缺血性中风线粒体保护作
用研究 [J]. 世界中医药, 2022, 17(07): 970-976.
[6]杨璐平, 孙红梅, 盖聪, et al. 补阳还五汤及其拆方对缺血性中风气虚
血瘀证大鼠脑血流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 45(10): 1029-1036.
[7]黄敏元, 杨嘉倩, 滕龚. 化痰通腑汤联合rt–PA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中
风的临床疗效 [J].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2, 32(22): 43-46.
[8]韩丹, 刘建浩, 臧金鹏. 逐瘀通络汤辅助分期透刺治疗出血性中风病疗
效及安全性研究 [J]. 四川中医, 2022, 40(08): 117-120.
[9]许鹏, 温杰, 崔友祥, et al. 电项针对颈动脉狭窄致中风先兆患者
AngⅡ、TXB2水平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J]. 上海针灸杂志, 2022, 41(08): 747-752.
[10]焦永光, 李燕梅, 李玲霞, et al. 参蛇偏瘫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中
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 [J].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 21(06): 591-5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